943 resultados para Dosimetri LiF:Mg,Cu,P Taratura
Resumo:
辽东栎是我国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优势种之一。它具有很强的萌蘖能力,在东灵山地区存在于多种林分中,并成为辽东栎林和落叶阔叶混交林的优势种。本文以植物种群构件理论为基础,对辽东栎的种子、幼苗、幼树和成体四个阶段不同侧面进行了调查统计和试验分析。初步得出如下结果: 1. 种子库统计表明:(1)种子雨持续时间短、强度大,种子散落总密度为123个m~2。(2)土壤种子库存在时间约100天左右,种子密度最高时为42.7个/m~2。(3)土壤种子库输出途径主要有死亡后腐烂、发芽、动物当场取食和搬运,其中动物搬运是影响种子库动态的最重要因子。(4)动物搬运和取食是影响种子命运的主要因素,如果没有该因素的影响,辽东栎能够完成从种子到幼苗的过程;(5)被啮齿动物贮藏的种子大多被取食,极少存活;(6)地表覆盖物能减少动物搬运、取食的影响,但对成苗效果不明显。 2. 干旱处理和模拟去叶试验的结果表明:(1)干旱将显著降低单叶面积、叶面积比和叶比重,从而也显著降低了单株生物量,但根比重却较对照组有显著上升;(2)去叶显著提高了单株叶数、叶面积比和叶比重,尽管单株生物量只稍高于对照组。这说明了辽东栎幼苗在去叶后具有一定的补偿能力。 3. 芽的命运调查发现:(1)辽东栎的芽或保持休眠状态,或死亡后脱落,或分化为营养枝、雄花枝、雄花序、雌花枝和两花枝等;(2)不同生境中芽的命运不同,生活在林窗中的幼树上的芽分化为具有生殖功能的枝条的比例高于郁闭林中的幼树,而与成熟个体接近;(3)同一个体内部,上层芽分化为生殖枝的比例明显大于中、下层;(4)芽的命运与枝长关系密切,长枝上的芽分化为生殖枝的可能性较大;(5)结实枝的平均枝长、枝上平均叶数都明显高于非结实枝。 4. 构型分析表明:(1)不同发育阶段的辽东栎个体的分枝格局不同:幼苗阶段,高生长显著,枝条伸长较快,但分枝率低;幼树阶段,分枝率显著小于成株阶段;但上层枝条的平均枝节倾角大于其它两阶段,上层枝条的长度也大于成株阶段;成株阶段,冠幅迅速扩展,分枝率较前两时期显著增加,同时顶端优势减弱,引起休眠芽萌生苗的发生。(2)不同生境的辽东栎个体分枝格局也有较大差异:混交林中的辽栎个体多生活在林隙中,同灌丛中的个体相比,枝冠窄小,枝倾角较大,第一枝级枝条(上层)较长,但分枝率较小叶面积指数较低;枝、叶的方位角,叶倾角(上层)在不同生境中未发生显著变化。 5. 叶群体统计表明:(1)不同个体,同一个体内部不同层次,叶数量动态趋势都基本一致。现叶期和叶落半衰期很短,现叶方式为爆发型;(2)不同个体间叶期差异很大,暗示在辽东栎种群内部或许存在有强烈的遗传分化。 6. 对叶的生长和光合作用测定发现:(1)辽东栎叶的长度、面积和干重的增加有共同趋势:即在叶生长早期增加很快,其后渐渐降低,叶长度、面积约在六月初达极大值,叶干重稍后达极大值;(2)净光合速率在整个生生季里随叶的生长发育是先上升,至七月中旬达极大值,然后逐渐下降;而暗呼吸速率除在落叶前有微弱上升外,一直都处在下降状态;(3)叶的净光合速率日进程具“午休”现象,可能由高温和强光照引起;(4)叶的形成初期,碳的输入较高,展叶后约十天左右,输入输出达到平衡;碳输出在七月中旬达极大值,随后下降。可见:(5)叶的光合能力与叶的生长发育状况有密切关系。 7. 对叶养分季节动态的测定表明:(1)N、P、K、Ca、Mg、Fe等6种元素的浓度和贮量在叶的生活史中都发生了明显的季节变化,其中N、P、K等3种元素的浓度在展叶初期下降很快,随后逐渐下降的,但贮量是在7月下旬达到最大值;(2)Ca浓度和贮量整个生长季中一直保持上升趋势,Mg的季节变化无一定规律;(3)N、P、K、Mg都有一定程度的回收,其中N、P的回收率分别为67%和,Ca、Fe在叶中有所积累。 对栎属植物养分动态的比较分析表明:(1)落叶植物成熟叶中的N浓度显著高于常绿植物,但N、P的回收率与成熟叶中的浓度无明显相关性;(2)栎属植物的成熟叶和落叶中的N、P浓度间呈显著相关。
Resumo:
凋落物的分解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位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内蒙古多伦县)的半干旱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 Roshev.)草原生态系统为背景,针对凋落物分解研究中的几个关键过程和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内容包括该生态系统中几种常见植物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在分解过程中的养分动态,凋落物的混合效应(即非加性效应)及其机制,全球变化引起的土壤有效N、P和降水增加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及其对草原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等。 通过对克氏针茅、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 Trin.)、双齿葱(Allium bidentatum Fisch.)、野韭(Allium ramosum L. Sp. Pl.)和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 Gaertn.)的叶、茎、根凋落物的研究发现,叶和茎的分解速率与凋落物初始N和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根系的分解速率与初始C/N比呈显著负相关。根系凋落物一般比叶和茎凋落物分解速率快,而且具有更快的养分周转速率。有些凋落物混合在一起分解后对分解速率产生了混合效应(混合凋落物的实际分解速率偏离于基于组分凋落物计算的预期分解速率),同时它们对养分(主要是N、P、Ca、Mg)的固定或释放被延后。混合效应发生与否以及混合效应的方向主要取决于组分凋落物的特点,而与凋落物多样性的高低没有明显的关系。混合凋落物对养分动态的负作用,能降低退化生态系统遭到干扰后养分的损失,而且养分释放时间的延后有助于某些植物更好地生长,有利于退化草原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植被结构的改善。 由于凋落物的质量对分解速率的影响重大,凋落物的化学组成很可能对混合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非加性效应起重要作用,然而迄今为止没有明确的结论。本文研究发现,具有不同初始N、P含量的凋落物(同一物种)混合在一起分解后产生了正的非加性效应,非加性效应的强弱与组分凋落物初始N、P含量的差异大小有关。而且,非加性效应与P含量差异大小的相关性比与N的强,这可能与研究地点土壤中P的含量相对更为缺乏有关。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的化学组成在有些情况下确实与非加性效应有关。 通过施肥和浇水试验,研究了全球变化引起的土壤有效N、P和水分的增加对具有不同生活型和化学组成的两种优势草原植物,即双齿葱和克氏针茅凋落物分解的直接影响。结果发现,向土壤中添加N肥或N、P复合肥,在短期内(100天)加速了这两种植物的分解速率。高质量凋落物(双齿葱)的分解更容易受到土壤水分条件的限制,而低质量凋落物(克氏针茅)的分解对土壤养分有效性更敏感。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增加会提高分解凋落物对养分的固定,有利于退化生态系统中养分的保持。双齿葱对内蒙古半干旱典型草原的碳循环和养分动态的贡献,比克氏针茅要更大。研究结果提示人们,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养分动态进行模拟时,需要对不同化学组成的凋落物分别加以考虑。 本文还探讨了土壤有效N长期增加后对两种优势草原植物(克氏针茅和冷蒿(Artemisia frigida Willd))凋落物分解的综合影响,并进一步区分了由土壤有效N增加引起的凋落物质量改变的间接作用和土壤状况改变的直接作用。结果发现,土壤有效N长期增加后对凋落物的分解速率没有明显影响,但是显著加速了分解凋落物对养分的固定,这可能是由于凋落物质量对分解的促进作用和土壤状况对分解的抑制作用相互抵消的原因所造成的。向土壤中添加N素后,地上部植被生产力不可避免的会提高,尽管短期内会加速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但从长远来看,对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不会产生影响,所以估计土壤有效N增加后最终会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净碳储量。 通过本研究,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内蒙古多伦县)半干旱克氏针茅草原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验证了混合凋落物分解过程中非加性效应发生的可能性,并且证明组分凋落物的初始化学组成对这种非加性效应确实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说明全球变化对不同植物种凋落物分解的影响是不同的,而且因研究时间长短的不同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会发生变化。研究结果为草原生态系统碳和养分循环过程的模拟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资料,为混合凋落物分解过程中非加性效应发生的可能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对在全球变化背景下人们对草原生态系统碳和养分循环过程的认识和模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Resumo:
神农架地区的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林是秦巴山地重要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长期以来其在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林产品供给等方面的生态服务功能受到了广泛的重视,近年来该类森林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正成为关注的热点。本文以神农架巴山冷杉天然林为研究对象,从其凋落物的数量、养分、能量3个方面入手,着重研究1)凋落物组成及其凋落量的月变化模式;2)凋落物养分含量及养分年归还量的特征;3)凋落物的能流量及其月变化模式。研究表明: 巴山冷杉天然林的年凋落量为5702.99kg.hm-2,处于亚热带森林年凋落量的范围内;巴山冷杉林的凋落物组成比较丰富,主要有落叶、落枝、球花、球果和其它五部分,其中以落叶为多,占总凋落量的46.00%;凋落量的月变化模式呈双峰型,分别在2006年10-11月和2007年4-5月达到峰值。 巴山冷杉林凋落物养分含量的大小顺序为:N>K>Ca>P>Mg;N、P、K、Ca、Mg的年归还量分别为:39.1063 kg.hm-2、4.5346 kg.hm-2、13.4367 kg.hm-2、5.4965 kg.hm-2、0.0911 kg.hm-2,以N的年归还量最多;就凋落物各组分的养分年归还量而言,落叶的养分归还量远远大于其余组分的养分归还量,占总归还量的52.65%。因此,不论凋落量还是养分归还量,巴山冷杉林凋落物中的落叶都占有绝对的优势。 在巴山冷杉林凋落物各组分中,干重热值介于20.60 KJ/g 至22.70 KJ/g之间,灰分浓度介于1.38%至5.94%之间,去灰分热值介于21.34 KJ/g至23.55KJ/g之间,充分表明了灰分对热值的影响。在各组分中,无论是干重热值还是去灰分热值,均以落叶的热值最高。从整年来看,落叶的热值在2006年10-11月和2007年6-7月较高。巴山冷杉林通过凋落物的年能流量为 12500.96 KJ.m-2,以落叶能流量最大,占总能流量的47.72%。通过计算凋落物的能流量占太阳有效辐射的百分数可以得出太阳辐射进入凋落物的转化效率,巴山冷杉林凋落物的能量转化效率为0.61%,这在亚热带和热带森林类型中属于中等水平。
Resumo:
The effects of aniracetam on extracellular amino acid levels in the hippocampus of conscious gerbils, with or without transient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were measured by microdialysis and reverse phase-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Increased extracellular levels of aspartate and glutamate that were observed in the hippocampus of conscious gerbils during transient global forebrain ischemia were reversed by aniracetam. In contrast, the level of extracellular gamma-aminobutyric acid was increased, while taurine was maintained at a higher level than other amino acids by administration of aniracetam (100 mg/kg, p.o.) 60 min before ischemia. Further, in contrast to ischemic animals, administration of aniracetam (100 mg/kg, p.o.) enhanced the release of glutamate and aspartate in the normal gerbil hippocampu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se effects might be due to a partial calcium agonist activity of aniracetam, and that the effects of aniracetam on amino acid levels might be a mechanism of protection against delayed neuronal death in the ischemic hippocampus, thereby improving memory dysfunction induced by ischemia/reperfusion. (C) 2003 Elsevier Science Ireland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Resumo:
利用X射线能谱仪对采自中国湖北省木兰湖的瘤棘砂壳虫 (Difflugiatuberspinifera)壳体元素组成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 :构成壳体的化学元素主要为Si,其次是Ca和Al ,还有微量K、Na、Cl、Fe、Mg、S和P。分析表明瘤棘砂壳虫壳体化学元素的构成介于海洋和土壤有壳肉足虫之间。
Resumo:
1996年11月—1998年11月,对鄱阳湖等长江中下游若干浅水湖泊进行了水化学分析,并进行了主要水质指标(包括透明度、pH值、总氮、总磷、氨氮和硝酸盐等)的季节变动规律,并对这些指标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的水体间除硬度、碱度和T-N在几个湖区间的差异较小外,其它各项指标的差异均较显著;季节间除硬度、碱度、Ca、Mg和T-P外,其余各项指标在季节间的差异均较显著,说明其季节变动均不稳定。
Resumo:
一、大鼠海马-前额叶回路在学习记忆中的作用 解剖学研究证实大鼠和猴的海马结构(hippocampal formation, HF;本文‘海马 (hippocampus, Hip)’一词即指海马结构)和前额叶 (prefrontal cortex, PFC) 之间存在一条单向、同侧和单突触的神经回路,即海马-前额叶回路(Hip-PFC回路)。Hip和PFC均参与学习记忆等多种认知功能,PFC是工作记忆的关键脑区,而Hip是空间参考记忆的关键脑区。虽然人们已经对PFC和Hip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但对Hip-PFC回路参与哪些认知功能还知之甚少。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暂时阻断Hip-PFC回路,探讨其在学习和记忆中的作用。 在大鼠,Hip-PFC回路中的纤维主要从Hip腹部 (ventral hippocampus, VH)发出,投射到PFC的前边缘皮质(prelimbic cortex, PLC)、下边缘皮质 (infralimbic cortex, ILC) 和外侧前额叶 (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等亚区,其中PLC是Hip-PFC主要投射的区域。我们通过给动物安装慢性导管向脑内注射GABAA受体激动剂muscimol (MU) 阻断Hip-PFC回路。注射位点包括 ①双侧PLC,②双侧VH,③一侧VH和对侧PLC (VH-PLC)。我们首先观察了在PLC或VH局部注射MU对自由活动大鼠PLC和VH脑电功率的影响,并以此确定在行为实验中所用蝇蕈醇的剂量。然后采用T-迷宫空间交互延缓作业 (spatial delayed alternation task) 测试Hip-PFC回路被阻断的动物的空间工作记忆功能;采用被动回避作业 (passive avoidance task) 测试其情绪相关记忆的能力(训练前给药;24 h后重测试);采用Morris水迷宫作业 (Morris water maze task) 测试其空间参考记忆的能力(每天训练前给药;训练期(3 d)结束24 h后重测试)。结果表明:在大鼠PLC或VH局部注射0.5 μg/0.25μl MU后30 min显著抑制VH 和PLC的脑电功率 (VH, p < 0.01; PLC, p < 0.05 vs. PBS/baseline)。注射MU (0.5 μg/0.25μl) 到 ①双侧PLC、②双侧VH、③VH-PLC均显著降低动物在空间交互延缓作业 (All p < 0.001, vs. PBS) 和空间Morris水迷宫作业中的成绩 (All p < 0.05, vs. PBS),表明Hip-PFC回路在空间工作记忆(空间短时记忆)和在空间参考记忆(空间长时记忆)中均起重要作用。在空间交互延缓作业中,双侧PLC被抑制的大鼠的成绩显著低于双侧VH或VH-PLC被抑制的动物,说明PFC在空间工作记忆功能中占有主导地位。在被动回避作业中,双侧VH被抑制动物的回避反应的潜伏期显著短于对照动物 (p < 0.05 vs. PBS),说明双侧VH被抑制动物的情绪记忆受损;而双侧PLC或VH-PLC被抑制的动物其回避反应的潜伏期与对照动物无显著差异 (PLC, p > 0.9; VH-PLC, p > 0.3 vs. PBS),表明双侧PLC或VH-PLC被抑制的动物情绪记忆正常。被动回避作业的结果说明VH参与情绪记忆的形成,但Hip-PFC回路在情绪记忆形成中不起重要作用。 以上结果表明,大鼠Hip-PFC回路参与空间工作记忆和空间参考记忆而不是情绪记忆功能。情绪记忆的关键脑结构是杏仁复合体 (amygdala complex, AMC),VH与AMC有密切的纤维联系。VH被抑制的大鼠情绪记忆受损,说明情绪记忆可能与AMC-Hip回路有关。情绪记忆与空间记忆(参考记忆和工作记忆)在解剖上的分离说明,对于不同类型的记忆来说,其在脑内的信息加工过程是并行的。神经回路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则是串行的,回路上任何一个结构的破坏均可导致回路功能的损伤。本研究的结果为学习记忆的“多重记忆系统”理论和记忆信息加工的串行并行机制提供了新的实验证据。 二、芬克罗酮改善成年恒河猴空间工作记忆的谷氨酸机制 芬克罗酮是中科院昆明植物所郝小江等合成的取代吡咯烷酮类化合物。中科院昆明动物所蔡景霞等发现芬克罗酮能改善东莨菪碱、育亨宾等导致的多种动物的不同类型的学习记忆障碍,提高老年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尤其是老年猴的空间工作记忆。已证实芬克罗酮为部分钙激动剂,可使脑缺血沙土鼠脑内升高的谷氨酸降低,而使正常的沙土鼠海马胞外谷氨酸释放增加。那么芬克罗酮能否提高正常动物的学习记忆,其对正常动物学习记忆的提高是否与其增加谷氨酸的释放有关?本研究采用空间延缓反应作业和谷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MK-801在正常成年猴恒河猴上探讨了以上问题。 结果表明,口服芬克罗酮可显著提高成年猴的空间工作记忆,其量效曲线呈倒‘U’形,符合许多促智药的量效特点。0.25 mg/kg和0.5 mg/kg为芬克罗酮的最佳有效剂量 (p < 0.05 vs. 安慰剂)。肌注MK-801 (0.1 mg/kg) 显著降低成年猴的空间工作记忆 (p < 0.01 vs. 安慰剂),而口服2.0 mg/kg和4.0 mg/kg的芬克罗酮则显著改善MK-801导致的工作记忆障碍 (p < 0.05 vs. MK-801)。芬克罗酮的所有测试剂量不影响猴在作业中的反应时 (p > 0.05 vs. 安慰剂),表明芬克罗酮在该剂量范围不影响动物的运动能力。 本研究结果提示,芬克罗酮可能通钙激动作用促进谷氨酸的释放,在一定剂量范围内提高胞外谷氨酸水平,提高正常动物的空间工作记忆等认知功能。 关键词:芬克罗酮,恒河猴,空间工作记忆,空间延缓反应作业,谷氨酸,MK-801
Resumo:
通过对抚顺市温道林场20、53和69年生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人工林生物量和营养元素的积累与分配、养分利用效率和养分再吸收效率、养分生物循环的研究,探讨了长白落叶松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养分生态学特征;对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17年生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人工林进行5年的施肥(NH4NO3,15 g•m-2•a-1),研究了施肥对人工林养分生物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 (1)20、53和69年生单株落叶松生物量分别为33.14 kg•tree-1、311.42 kg•tree-1和408.46 kg•tree-1,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加。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格局为:树干>根>树枝>树皮>针叶。树干生物量的分配比例为50.16%~69.20%,随林龄的增长比例增大,而其他器官生物量的分配比例则逐渐减小。20、53和69年生单株落叶松净生产力分别为3.04 kg•tree-1•a-1、9.68 kg•tree-1•a-1和10.21 kg•tree-1•a-1,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大。针叶和树干的净生产力最大,分别占整株林木净生产力的40.07%~47.93%和27.32%~40.97%,并且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大。树枝、树皮和根的净生产力则表现出随林龄的增长呈抛物线状。 (2)20、53和69年生单株落叶松N、P、K、Ca、Mg等5种营养元素的总贮量分别为308.14 g•tree-1、2021.01 g•tree-1和2485.24 g•tree-1,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加。5种营养元素的贮量大小为:Ca>N>K>Mg>P。树干养分贮量的分配比例为19.74%~34.23%,随林龄的增长呈抛物线状。针叶、树枝和树皮的养分贮量占整株林木养分贮量的比例为35.16%~45.59%,建议在采伐木材时实施去皮、打枝等措施,留下针叶、树枝和树皮在林地中,让其自然分解以使营养元素重新归还利用,对于维持林地的养分平衡和长期生产力具有积极作用。 (3)20、53和69年生单株落叶松年吸收养分量分别为35.31 g•tree-1•a-1、97.83 g•tree-1•a-1和100.08 g•tree-1•a-1,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加。5种营养元素的年吸收量大小为:Ca>N>K>Mg>P。落叶松的养分利用效率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大,但生长到一定年龄阶段后,其养分利用效率逐渐趋于稳定。落叶松的最佳采伐年龄应为养分利用效率保持稳定时的年龄,此时采伐单位干材所带走的林地养分量较少。不同营养元素的利用效率不同,P的利用效率最高,Mg、K次之,N、Ca最低。不同器官的养分利用效率不同,树干的养分利用效率最高,其次是根、树枝、树皮,针叶最低。随着林龄的增长,树干和根的养分利用效率增大,而树枝和树皮的养分利用效率减小。 (4)落叶松叶片的N再吸收效率为50.76%~55.11%,随林龄的增长表现出增大的趋势;P和K再吸收效率分别为64.38%~68.85%和87.85%~90.62%,随林龄的增长表现出减小的趋势。从养分利用效率和养分再吸收效率综合判断,本研究区落叶松生长可能受土壤N、P、K供应的限制,3种营养元素的限制作用大小为:K>P>N。 (5)落叶松人工林养分的年吸收量、年存留量和年归还量分别为51.94~78.35 kg•hm-2•a-1、17.77~29.43 kg•hm-2•a-1和34.18~48.92 kg•hm-2•a-1,均随林龄的增长而减少,这与林分密度逐渐减小有关。5种营养元素的年吸收量和年存留量大小均为:Ca>N>K>Mg>P,年归还量大小为:Ca>N>Mg>K>P。落叶松人工林的养分循环速率为0.624~0.658,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大。5种营养元素的循环速率以Mg、N最快,Ca、P次之,K最慢。K的循环速率较低,可能与研究区土壤K含量较低而表现出的K再吸收效率较高有关。 (6)施肥导致落叶松叶片N再吸收效率显著降低,而凋落叶片的N浓度显著增加,从而使凋落叶片的C/N比由80.29降低到60.29。施肥林地凋落叶片C/N比的降低使其分解速率加快,有利于其养分归还土壤,从而加快了系统的养分循环速率,提高了系统的养分利用率。因此,在人工林经营中,施肥不仅能提高林地生产力,而且对于维持林地养分循环具有积极作用。
Resumo:
以科尔沁沙地章古台地区人工林树种樟子松(Pinus svlvestris var.mongolica)、油松(Ptabulaeformis)、赤松(Pdensora)和彰武小钻杨(Populusxiaozhuanica)以及11、20、29、45四个年龄樟子松树木为材料,从植物N、P、K、Ca、Mg养分方面探讨了树木对贫痔生境的适应能力。结果表明:针叶树樟子松、赤松、油松叶片N、P、K含量的季节特征相似。叶片N含量各季节变化较小,而叶片P、K含量在2003年总体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四个年龄樟子松叶片的养分含量季节特征相似。樟子松叶片的平均N和P含量显著(P<0.05)高于赤松,油松最低,而三者N:P比和K含量无显著差别。彰武小钻杨叶片的N、P、K含量显著高于针叶树。樟子松叶片N、P、K的再吸收效率与能力及利用效率均低于油松和赤松,而Mg的再吸收效率与能力及利用效率均高于两种树种。反映了樟子松对N、P、K养分的保存·利用和减少损失量的能力均低于油松和赤松,而对Mg的保存和利用能力则强于两种树种。结合叶片凋落造成的年养分损失量大小差异,对N、P、K供应不足生境的适应能力大小为:油松>赤松>樟子松。针叶树N、P、K、ca、Mg的再吸收能力和利用效率都显著高于落叶树彰武小钻杨,反映出针叶树更能适应贫瘠环境的特点。随着樟子松年龄的增加,叶片的N、P、K、Mg再吸收效率和能力都表现出了下降的趋势,反映了樟子松对贫瘩生境的适应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同时,随着年龄的增加樟子松叶片单位N、P、K、Mg养分的生产力水平下降,表现了在养分利用上的衰退特征。对树木叶片N:P比、养分再吸收效率与能力及利用效率进行分析和比较,表明研究区最限制树木生长的养分可能为N,P的限制作用还不突出。人为干扰造成大量N、P、K养分从森林生态系统中损失。树木叶片N的年再吸收量与总的N年损失量相当,反映了在剧烈人为干扰条件下,养分再吸收对于树木的生长和生存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
Resumo:
通过开展Cu与农药甲胺磷、草甘嶙吸附/解吸试验、Cu和甲胺磷的大豆根际行为试验,以及农药脱毒生态化学指示(土壤酶、有效P)试验,对东北地区典型土壤—黑土与棕壤污染物的化学脱毒行为进行研究,为东北地区农业清洁生产提供理论参考。污染物的吸附/解吸行为是土壤物理化学脱毒的体现。试验结果表明,Cu2+的吸附/解吸等温线与Freundiich方程有较好的拟合性。黑土对cu2+的吸附脱毒能力高于棕壤,且解吸率更低。Cu2+的解吸量与吸附量之间呈二次幂函数关系。描述Cu2+吸附/解吸动力学过程的最优模型为双常数方程。两种农药在土壤原胶体及去有机质土壤上的吸附仍符合Freundllch方程,但有机质去除后吸附量大为降低。无机矿物是甲胺磷吸附的主要载体,而有机质对草甘麟的吸附脱毒则更为重要。在土壤一农药-Cu2+共存体系中,Cu2+的吸附量降低,解吸量增加。由于较强的络合能力,草甘麟对Cu2+吸附确军吸行为的影响大于甲胺磷。根际和土壤酶通过生物化学机制对污染物进行脱毒。大豆根系通过将Cu2+转化为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质结合态而减少吸收。同时,甲胺磷在大豆根际环境中的降解速率显著加快。土壤脱氢酶对农药反应敏感,多数情况表现出抑制作用。酸性磷酸酶在甲胺磷加入初期被刺激,随后被部分抑制;随着草甘磷浓度的升高,酸性磷酸酶的抑制作用增强。农药的施入增加了土壤有效P含量,但对有效P的贡献率仍较低。
Resumo:
目的考虑到兰州电子回旋共振离子源(LECR3)实验平台个别薄弱环节可能泄漏Χ射线,给工作人员造成不必要的照射,对其辐射场Χ射线进行了测量。方法首先使用FD-71A和FJ-347A两种量程不同的便携式仪器对LECR3离子源运行中辐射场巡视一遍,找出剂量率较高的部位,确定累积测量点位,然后使用LiF(Mg,Ti)-100M热释光探测器进行累积测量。结果根据测量结果分析,仅源体尾部存在薄弱环节,泄漏出较强的Х射线。结论应采取局部屏蔽防护措施,使其剂量率达到尽可能低的水平。
Resumo:
在水稻田、玉米地、撂荒地和人工林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对潮棕壤0~150 cm土层中土壤交换性钙(Ca)和交换性镁(Mg)的剖面分布及Ca/Mg的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交换性Ca含量及储量差异不明显;林地各土层的土壤交换性Mg含量均显著高于水稻田(P<0.05);交换性Mg储量大小依次为林地、玉米地、撂荒地和水稻田(P<0.05).不同利用方式交换性Ca/Mg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40 cm以下土层水稻田Ca/Mg显著高于其他3种利用方式(P<0.05).土壤生态系统中Mg的优先固持、土壤管理以及植物自身的特性如生物量的循环速率、生物量在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分配、根系的分布等,对土壤剖面中交换性Ca和交换性Mg的构成以及土壤交换性Ca库和Mg库的重建等起到重要作用.
Resumo:
对沈阳市大民屯镇蔬菜生产基地温室番茄栽培条件下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组成变化的研究表明,使用5年和11年温室0~30 cm土层的土壤交换性K平均含量分别是其相邻露地菜田的4.1倍和8.7倍。由于土壤交换性K含量的增加,交换性K与盐量总量的比值随温室使用年限增加而显著增加,而Ca+Mg与盐基总量的比值随温室使用年限增加而显著降低。土壤水溶性与交换性Ca、Mg、K之间、水溶性阳离子总量与交换性盐基离子及总量之间具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表明温室土壤交换性盐基组成是土壤水溶性盐分积累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与露地菜田相比,高量施肥条件下温室土壤交换性K含量的显著增加是交换性盐基组成及盐基离子之间比值变化的一个主要特征。
Resumo:
目的调查鄂温克族牧民砖茶型氟铝联合中毒病情。方法随机对鄂温克族16~55岁男女均衡62名牧民进行发、血清、尿氟铝水平及血清电解质、生物化学检查,同时检测饮水、牛奶、砖茶、奶茶等氟铝水平,并进行临床检诊和拍摄前臂、骨盆正位X线片,不饮用砖茶的16~55岁男女均衡41名居民为对照组。结果发、血清、尿铝水平牧民组分别为(24.60±9.82)mg/Kg、(0.78±0.25)、(2.84±0.65)mg/L,对照组分别为(12.50±4.55)mg/kg、(0.18±0.11)、(2.09±0.64)mg/L;发、血清、尿氟水平牧民组分别为(1.00±0.52)mg/kg、(0.10±0.10)、(2.74±1.42)mg/L,对照组分别为(1.39±1.34)mg/kg、(0.04±0.03)、(0.87±0.43)mg/L;牧民发、血、尿铝及血、尿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牧民组血清AST、LDH、HBDH、AL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X线摄片牧民组氟骨症检出率50.00%,关节退行性变检出率61.29%,骨间膜骨化33.87%,疏松型改变检出率29.03%,硬化型改变检出率8.06%;对照组氟骨症检出率2.44%,退行性变检出率34.15%,疏松型改变检出率21.95%,骨间膜骨化检出率2.44%,硬化型改变2.44%,X线氟骨症、关节退行性变、骨间膜骨化牧民组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内蒙古鄂温克族牧民饮茶型氟中毒病情较为严重,其发病机理较为复杂,并导致多组织、器官损伤,可能为砖茶型氟铝联合中毒。
Resumo:
目的查明内蒙古陈巴尔虎旗饮茶型氟、铝联合中毒原因。方法在陈巴尔虎旗3个牧区嘎查随机抽取93名20~50岁牧民进行发、血清、尿含氟、铝水平测定,并拍摄前臂、小腿、骨盆正位及腰椎正侧位X线片,同时检测饮水、牛奶、砖茶等氟和铝水平,以扎兰屯市地方病防治研究所的34名23~50岁职工为对照组。结果陈巴尔虎旗牧民发、血清、尿及饮用的奶茶含铝量分别是(22.34±8.06)mg/kg、(1.13±0.48)mg/L、(3.78±1.62)mg/L、(6.02±1.77)mg/L,含氟量分别是(1.21±0.63)mg/kg、(0.092±0.042)mg/L、(2.08±1.16)mg/L、(3.00±1.11)mg/L,饮水、牛奶含铝量分别是(39±16)μg/L、(0.553±0.179)mg/L,含氟量分别是(0.50±0.39)、(0.063±0.032)mg/L;对照组发、血清、尿铝分别是(5.80±2.14)mg/kg,(0.203±0.101)mg/L、(2.19±1.34)mg/L,含氟量分别是(1.17±0.68)mg/kg、(0.033±0.008)mg/L、(0.57±0.32)mg/L,牧民发、血清、尿铝及血清、尿氟均高于对照组(P<0.001)。牧民X线改变硬化型22.2%(20/88),疏松型37.5%(33/88),退行性变86.4%(79/88),对照组退行性变13.3%(4/30),其余改变未检出。结论陈巴尔虎旗牧区饮茶型氟中毒实际为饮茶型氟、铝联合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