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 resultados para 5-MUC 3
Resumo:
采集吉林省玉米植株及土壤样品 ,研究不同土壤类型和肥力、玉米不同品种和生育时期土壤 植物系统根际养分动态变化及植物吸收的相互关系 .结果表明 ,玉米地土壤NH+ 4 N、NO-3 N在根际富集 ,其变化主要与化肥供应有关 .高肥力土壤根际有效磷亏缺 ,种植密度越大 ,根际亏缺率越大 ;低肥力土壤则有效磷在根际略高 .高肥力土壤有效钾较高 ,根际有效钾富集也更明显 .茎叶、根对养分的吸收量顺序为 :N≈K >P ,籽实的吸收量大小为 :N >K >P .化学肥料在本地区玉米产量的贡献率仅 1/5~ 1/3 ,其余 2 /3~ 4/5来自施用的有机肥料如鸡粪、牛粪等以及土壤有机、矿质养分的供应 .
Resumo: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赋存形态.选用沉积物中2种典型氢氧化物矿物:氢氧化铁和氢氧化铝,以水培法和矿物结合态Cd为培养介质,以芦苇为受试植物,研究环境中吸附和共沉淀态Cd生物有效性差别,并探究老化过程对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经过13 d的培养,发现2种结合形式的Cd均可被芦苇富集,不同处理体系中富集强度不同,根中富集量为9.1~37.8 mg.kg-1;地上部分富集量为0~10.0 mg.kg-1.其中,结合在Fe0.5Al0.5(OH)3矿物上的Cd的生物有效性最大,其次是Fe(OH)3和老化的Fe0.5Al0.5(OH)3,富集量最少的是老化的Fe(OH)3的处理.采用2种低分子量有机酸对Cd进行解吸实验,Cd的解吸规律与芦苇对Cd的富集规律一致.因此,共沉淀处理降低了Cd的富集,矿物的理化性质决定了含铝矿物对Cd的结合较差,老化作用抑制了吸附态Cd的富集,有机酸解吸实验也验证了不同形态Cd生物有效性的差异.
Resumo:
提出了低价林早期诊断的新思路 ,即根据低价林的形成规律 ,在林分还未表现出低价林状况时就能诊断出其发展趋势 ,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经营管理措施 .以辽西油松林为例 ,从生态因子途径开展了低价林的早期诊断研究 ,建立了基于单因素实验和判别分析的生态因子途径早期诊断技术 .研究表明 ,土层厚度X1、有机质含量X2 、土壤全氮含量X3 、土壤含水率X4、土壤微生物总数量X5可选择作为油松低价林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 ;在综合诊断时引入了判别分析的数量分类方法 ,并根据判别分析的思路建立了油松林生长状况生态因子途径早期诊断方法 ,其步骤 :1)确定判别指标 ;2 )建立判别函数Y =1.5 96X1-0 .5 1X2 - 3.196X3 +1.6 2 2X4+1.898X5;3)通过判别函数和研究对象的各项判别指标值进行早期诊断 .低价林早期诊断的技术与方法尚有待进一步地研究、检验和完善 .
Resumo:
分别采用电势滴定(Potentiometric titration)法,质量滴定(Mass titration)法和惰性电解质滴定(Inert electrolyte titra-tion)法测定了荷结构负电荷的东北草甸棕壤的零净电荷点(PZNC),研究表明荷结构负电荷的土壤依然存在与电解质浓度无关的零净电荷点,三种方法的实验结果分别为2.9,5.0和3.3.相比较而言,电势滴定法和惰性电解质滴定法的结果相近,而质量滴定法的结果偏高.对文献中推算表面质子活性位密度(Ns)的方法进行了改进,得到东北草甸棕壤样品的Ns为2.5 mmol·g-1.根据实验测定的pHPZNC,Ns和结构电荷密度(σst)值直接计算得出东北草甸棕壤样品的界面反应特征平衡常数即1-pK模型中的pK,2-pK模型中pKain1t和pKain2t,分别为3.37,2.42和4.32,与文献报道的沉积物和蒙脱土的值相吻合.
Resumo:
以新鲜鸡粪为主要培养基,自然腐熟鸡粪(处理1),菌剂腐熟鸡粪和土壤(处理2),菌剂腐熟鸡粪(处理3)为富集样品连续5批堆肥驯化培养,使微生物菌群经历不同的生长环境,达到优胜劣汰的效果。处理1在5批富集培养中较处理2和处理3有较好的堆肥效果,说明其中有降解性能好的优势菌群,将其筛选出扩大培养,再回接到新鲜鸡粪中,将会快速、有效地降解新鲜鸡粪,达到良好的堆肥效果。
Resumo:
采用室内土壤培养实验,考察了3,5-二甲基吡唑(3,5-DMP)、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3,4-DMPP)、双氰胺(DCD)、3,5-二甲基吡唑磷酸盐(3,5-DMPP)的硝化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相同质量用量下,其硝化抑制作用由强到弱的顺序为3,4-DMPP>3,5-DMP>DCD>3,5-DMPP,其中3,5-DMPP的硝化抑制作用与其它抑制剂相比差异较大,可认为其硝化抑制作用较弱;因此吡唑类化合物的硝化抑制作用与其分子中含有的吡唑基团及基团数量的多少没有直接定量关系,而是与其化合物分子的物化性质有关。
Resumo:
This work represents the nucleotide sequence of the core histone gene cluster from scallop Chlamys farreri. The tandemly repeated unit of 5671 bp containing a copy of the four core histone genes H4, H2B, H2A and H3 was amplified and identified by the techniques of homology cloning and genomic DNA walking. All the histone genes in the cluster had the structures in their 3' flanking region which related to the evolution of histone gene expression patterns throughout the cell cycle, including two different termination signals, the hairpin structure and at least one AATAAA polyadenylation signal. In their 5' region, the transcription initiation sites with a conserved sequence of 5'-PyATTCPu-3' known as the CAP site were present in all genes except to H2B, generally 37-45 bp upstream of the start code. Canonical TATA and CAAT boxes were identified only in certain histone genes. In the case of the promoters of H2B and H2A genes, there was a 5'-GATCC-3' element, which had been found to be essential to start transcription at the appropriate site. After this element, in the promoter of H2B, there was another sequence, 5'-GGATCGAAACGTTC-3', which was similar to the consensus sequence of 5'-GGAATAAACGTATTC-3' corresponding to the H2B-specific promoter element. The presence of enhancer sequences (5'-TGATATATG-3') was identified from the H4 and H3 genes, matching perfectly with the consensus sequence defined for histone genes. There were several slightly more complex repetitive DNA in the intergene regions. The presence of the series of conserved sequences and reiterated sequences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view that mollusc histone gene cluster arose by duplicating of an ancestral precursor histone gene, the birth-and-death evolution model with strong purifying selection enabled the histone cluster less variation and more conserved function. Meanwhile, the H2A and the H2B were demonstrated to be potential good marks for phylogenetic analysis. All the results will be contributed to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repeating histone gene families in molluscs.
Resumo:
在对遥感数据进行景观分类和对环境因子进行空间表达基础上 ,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 ,确定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分布的环境 (包括年均温、年降水量、坡度和坡向 )范围 .结果表明 ,从苔原、岳桦、云冷杉到阔叶红松林 ,最适海拔高度范围依次为 1780~ 2 2 12、170 5~ 195 6、10 4 2~ 16 2 5、82 3~ 1184m ;最适温度范围分别为 - 4 .75~ - 2 .4 0℃、- 3.4 2~ - 2 .0 7℃、- 1.4 9~ 1.39℃、0 .71~ 2 .37℃ ;最适降水范围分别为 10 34~ 1110、10 14~ 10 6 0、883~ 10 17、82 4~ 92 5mm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景观主要分布在平、缓坡地上 ,并与坡向关系密切 ,苔原在各个坡向上均有分布 ,且在各个坡向上分布面积的变化不大 ;岳桦、云冷杉林、阔叶红松林、山杨白桦林主要呈现北、西北向分布 ,其次为东北、西向分布 ;落叶松林主要为东北向分布 ,其次为东和北向分布 ;疏林主要为西向分布 ,其次为西南、西北和南向分布 ;风倒区主要为西、西南、西北向分布 .
Resumo: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采用土柱淋洗方法,研究酒石酸溶液两种不同添加方式对冶炼厂土壤中重金属离子去除率的影响,采用连续分级方法研究了淋洗前后冶炼厂土壤中重金属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2.5L酒石酸5次加样的淋洗效果明显好于10次加样的淋洗效果,其中5次加样淋洗能去除91.3%的Cd,11.1%的Pb,39.2%的Zn,11.1%的Cu;淋洗过程中铅的穿透曲线明显滞后于镉、铜和锌3种重金属离子.形态分级结果表明,酒石酸5次加样淋洗能有效去除污染土壤中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部分重金属离子,明显降低氧化物结合态部分重金属离子,而对有机态和残余态部分重金属离子作用效果不明显.可见用酒石酸土柱淋洗法修复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是可行的.
Resumo:
根据2006年10月野外调查数据及1998年的LANDSAT 5卫星影像解译的辽宁省植被类型数据,以辽宁省滨海公路沿线植被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ARCVIEW3.3、ARCGIS9.0和FRAGSTATS3.3软件研究辽宁省滨海公路建设对沿线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辽宁省滨海公路跨越2个纬度和5个经度,沿线主要植被类型以湿地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为主。②辽宁省滨海公路的建设对生态系统产生直接的切割,使景观更加破碎。③辽宁省滨海公路的建设直接破坏沿线植被生态系统(主要为50m缓冲区内),损失总净初级生产量为25778.39 t/a,损失总生物量199274.2~284380.6t/a。建议采取一些必要的环境保护及生态恢复性措施。
Resumo:
利用 1997~ 1998年 1∶2 5万辽宁省TM遥感影像及相应的GIS获取的数据 ,调查分析了辽宁省土壤侵蚀、土地沙化和盐渍化 3种类型土地退化程度、面积和分布 .结果表明 ,全省 92 .5 2 %的土地面积遭受不同程度的侵蚀 ,3.39%的土地为沙化土地 ,2 .2 2 %土地为盐渍化土地 .在此基础上 ,以新的角度进行全省土地退化分区 :现代侵蚀退化区、地质侵蚀退化区和沙化盐渍化退化区 ,分析不同区域内不同类型的退化特点和原因 ,依据区域自身特点和景观生态学原理 ,提出相应的景观生态建设恢复治理模式 .
Resumo:
公众环境意识对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具有重要影响。辽宁省中部重化工业区公众环境意识水平的调查对象为5个城市的居民、决策者、教师、学生、企业职工与农民,主要调查内容包括公众对环境质量变化的评价、对所居住社区环境的满意程度、公众关注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类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原因、造成地区环境质量差异的原因、对环境保护的认知程度及国家未来的发展目标等。调查表明,78.7%的公众认为环境质量同5年前相比明显好转;但65.3%的公众认为居住社区环境一般,公众对于环保经费的使用排序为垃圾处理>植树造林>建污水处理厂>改善空气质量。总体来看,多数公众缺乏必要的环境保护知识,对水体、食品污染的严重性普遍认识不足;居民环保意识差对环境质量改善具有明显制约作用;公众对环境意识宣传具有很强要求。本调查结果可为研究辽宁地区的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政府部门制定各种环保政策法规提供依据。
Resumo:
从森林生态系统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角度对辽西半干旱区5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水土保持功能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人工林生态系统可以有效地减少地表径流及土壤侵蚀.油松纯林、油松-沙棘混交林、沙棘林、小叶杨纯林和小叶杨-沙棘混交林6—9月的月平均地表径流系数分别为荒山(对照)的10.1%、6.5%、2.3%、8.6%和5.3%,土壤侵蚀量分别为荒山的2.65%、0.96%、0.15%、2.32%和0.69%.5种人工林生态系统中,沙棘林的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最小,水土保持功能最佳.
Resumo:
试验证明 ,无论是烤烟还是玉米 ,土壤含水量都是随着保水剂的提高而升高 ,保水效果显著。当土壤中保水剂在 0 .0 5%~ 1%范围内 ,烤烟的移栽缓苗期提前、玉米出苗期与对照相同 ,出苗率、株高、干重均有一定程度增长 ;而保水剂达 3 %时 ,缓苗期及出苗期均延长 ,其它各指标均有一定程度下降。
Resumo:
土壤中的固定态铵和水溶性铵、代换性铵之间处于动态平衡状态[1] 。作物吸收后 ,两种形态的铵或淋失、硝化促使土壤中固定态铵的释放。有研究表明 ,好气条件下 ,通过硝化培养 ,不同待培土壤 6周可释放出 6 %~ 88% (新固定态铵 ) [2 ] 。培养 4个月期间 ,固定态铵的平均释放为 2 0 %。固定态铵必须释放出来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固定态铵释放动力学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其释放机制及生物有效性。本研究在长期试验的基础上 ,对不同轮作施肥系统土壤的固定态铵释放动力学特征进行研究。1 材料与方法1 1 试验设计长期试验位于陕西长武县十里铺南 1km处未进行灌溉的旱作农耕地上 ,1984年开始进行。土壤为黄盖黑垆土 ,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 8 9g/kg ,全N含量为 0 8g/kg ,有效P含量为 2 8mg/kg。该地区气候温和 ,降雨量为 584 1mm。1997年秋 ,在选择的 5个处理区采样 ,即 :裸地、粮草 8年轮作 (苜蓿 苜蓿 苜蓿 苜蓿 马铃薯 小麦 小麦 小麦 )、粮草 3年轮作 (红豆草 小麦 小麦 )、粮饲豆 4年轮作 (豌豆 小麦 小麦 玉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