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 resultados para 310-M0012A
Resumo:
根据天然草地退化程度的差异,采用松耙+补播+施肥+封育(退化较严重的草地)、封育+施肥(轻度退化草地)等措施,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多样性等特征值及其植被盖度发生明显变化.研究第2年结果表明,物种数封育+施肥处理最高(32种),对照居中(26种),补播+施肥处理最低(13种);多样性指数大小依次为封育+施肥(3.126)、对照(2.819)、补播+施肥(1.494);均匀度指数大小依次为封育+施肥(0.902)、对照(0.865)、补播+施肥(0.582);群落总盖度大小依次为封育+施肥(85.9%)、补播+施肥(79.7%)、对照(72.9%);补播+施肥+封育处理后地上生物量最大(460.65 g/m2),原生植被+封育+施肥处理居中(310.14 g/m2),对照最低(178.96 g/m2);地下生物量大小依次为封育+施肥(6 920.37 g/m2)、补播+施肥(1 458.96 g/m2)、对照(828.91 g/m2);补播+施肥+封育处理优良牧草较对照提高近50倍,杂草类减少82.81%,封育+施肥处理较对照良牧草比例提高48倍,杂草类比例减少80.46%.半人工草地通过灭除杂草和施肥相结合的示范试验表明:单纯进行灭杂,地上生物量减少,灭杂和施肥相结合不仅可提高地上生物量,而且可提高优良牧草的比例;不同处理区土壤养分含量各不相同,其中封育+施肥处理全氮、全碳、有机碳最高,对照居中,补播+施肥较低.
Resumo:
We measured the stable carbon isotope ratios for muscle of the upland buzzards (Buteo hemilasius), plateau pika (Ochotoma curzoniae), root vole (Microtus oeconomus), plateau zokor (Myospalax fontanierii) and passerine bird species at the Haibei Alpine Meadow Ecosystem Research Station (HAMERS), and provided diet information of upland buzzards with the measurement of stable carbon isotopes in tissues of these consume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δ~(13)C values of small mammals and passerine bird species ranged from -25.57‰ to -25.78‰ (n = 12), and from -24.81‰ to -22.51% (n = 43), respectively, δ~(13)C values of the upland buzzards ranged from -22.60‰ to -23.10‰ when food was not available. The difference in δ~(13)C values (2.88‰±0.31‰) between upland buzzards and small mammals was much larger than the differences reported previously, 1‰-2‰, and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hile 1.31‰±0.34‰ between upland buzzard and passerine bird species did not differ from the previously reported trophic fractionation difference of 1‰-2‰. Estimation of trophic position indicated that upland buzzards stand at trophic position 4.23, far from that of small mammals, i.e., upland buzzards scarcely captured small mammals as food at the duration of food shortage. According to isotope mass balance model, small mammals contributed 7.89% to 35.04% of carbon to the food source of the upland buzzards, while passerine bird species contributed 64.96% to 92.11%. Upland buzzards turned to passerine bird species as food during times of shortage of small mammals. δ~(13)C value, a useful indicator of diet, indicates that the upland buzzards feed mainly on passerine bird species rather than small mammals due to "you are what you eat" when small mammal preys are becoming scarce.
Resumo:
对青藏高原东北部高山冰缘地区和相邻低海拔地区59种多年生草本被子植物进行了染色体计数。其中,45个种的染色体记数为首次报道,并确定其信性.对分布于高山冰缘地区和冰缘以下不同海拔地区植物染色体的多倍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多年生草本被子植物多倍体频率随海拔高度上升而增加:海拔2000-3000m,多倍体频率为29.4%-47.1%.3000-3800(4000)m(高寒灌丛-草甸区),多倍体频率为33.3%-53.3%;4000-5200m以上的高山冰缘地区,多倍体频率达55.6%-70.4%.(2)高山冰缘地区新多倍体较多,并且与青藏高原上特有的植物类群(特有属、亚属或特有种)相关联。(3)分布在冰缘地区的多倍体广布种,通常都是较原始类群的古多倍体,它们可能在青藏高原强烈隆升以前就已经形成,并分化出许多生态型,在高原强烈隆升并出现高山冰缘环境以后,某些生态型突出繁殖适应机制(r型选择机制),能开拓新生境而在新出现的严酷而不稳定的冰缘地区繁衍,其它一些生态型则依靠营养生长优势(K型选择机制)广泛分布在其稳定、成熟的生境中。(4)冰缘以下地区的多倍体特有种多数属于古多倍体或次生多倍体。它们多数可能是由西南山地或秦岭、华北森林区系产生,然后扩散至青藏高原边缘。
Resumo:
Adaptation to hypoxia is regulated by 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 (HIF-1), a heterodimeric transcription factor consisting of an oxygen-regulated a-subunit and a constitutively expressed beta-subunit. How animals living o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dapt to the extreme hypoxia environment is known indistinctly. In this study, the Qinghai yak which has been living at 3000-5000 m attitude for at least two millions of years was selected as the model of high hypoxia-tolerant adaptation species. The HIF-1 alpha ORFs (open reading frames) encoding for two isoforms of HIF-1 alpha have been cloned from the brain of the domestic yak. Its expression of HIF-1 alpha was analyzed at both mRNA and protein levels in various tissues. Both its HIF-1 alpha mRNA and protein are tissue specific expression. Its HIF-1 alpha protein's high expression in the brain, lung, and kidney showed us that HIF-1 alpha protein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daptation to hypoxia environment. (c) 2006 Elsevier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Resumo:
超临界CO2流体与技术配合相结合开辟了重金属萃取的新途径。本文介绍了超临界CO2流体萃取重金属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影响萃取的因素,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Resumo: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研究了太阳辐射对溶解有机质(DOM)荧光光谱特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太阳辐射使DOM的荧光发射光谱强度减弱。在三维荧光光谱图中,红枫湖样品的荧光峰A,C,南明河样品的荧光峰A,B,C,尤其是荧光峰C的λExmax/λEmmax位置随着太阳辐射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向短波长移动。从腐殖酸样品的三维荧光光谱图中则发现,原始样品荧光峰位置出现在λEx/λEm=275/500nm处,光照作用后出现两个荧光峰λEx/λEm=245/450nm和310/450nm。太阳辐射对DOM中不同荧光组分的光降解速率存在差异,从荧光峰A和C的比值r(A,C)随太阳辐射时间的变化趋势得知,荧光峰C比荧光
Resumo:
贵州省赫章县的土法炼锌不仅导致植被的破坏,而且使附近土壤和溪流沉积物中重金属有不同程度的积累,土壤中w(Pb)达到37.24×lO^-6~30100×lO^-6,w(Zn)为162.23×lO^-6~31625×lO^6。,w(Cd)为O.50×lO^-6~113×lO^-6,大大超过了当地的土壤背景值;沉积物中w(Pb)达到325.00×lO^-6~21850×lO^-6,w(Zn)为1250.00×10^-6~30425×10^-6,w(Cd)为25×10^-6~97×10^-6。土壤和沉积物中Pb、Zn含量与Al2O3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土壤中重金属Pb、压含量与A12O3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而沉积物中Pb、压含量与Al2O3则没有相关性。土壤和沉积物中铁矿物(铁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对重金属的强烈固定作用。连续提取法对化学形态研究表明,Pb、办在土壤中主要表现为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与残渣态,而在沉积物中则主要为碳酸盐结合态、残渣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土壤中可交换态Pb、压所占的比例很小,但其绝对含量变化较大,w(Pb)从最低2.75×lO^-6到最高310.4l×l0^-6,w(Zn)4.94×lO^-6~321.10×lO^-6。沉积物中w(Pb)7.42×lO^-6~98.9l×lO^-6;w(zn))9.97×lO^-6~72.67×lO^-6。土壤中重金属Pb、压的有效性程度明显高于溪流沉积物,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更大.
Resumo:
“三江”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区域之一,产于赠科-乡城矿带的呷村矿床是我国典型的含金富银的块状硫化物矿床。矿床位于义敦古岛弧主弧带北段的昌台火山-沉积盆地中。该盆地上三叠统自下而上分为根隆组、呷村组和勉戈组,相应形成三个火山旋回,成矿作用发生在每个火山旋回末期。在呷村旋回的流纹质火山活动末期,形成呷村、嘎衣穷、夏塞等银多金属矿床。
Resumo:
近年来地质证据和少量的实验研究证实,相当量的铜可以在气相中迁移,人们认识到铜在气相中迁移是一种重要的地球化学过程,但目前关于铜在气相中溶解反应机理的研究还相当缺乏.本文通过溶解度法,在310~350℃,压力为4.2~10 MPa的条件范围内,实验研究了铜在不饱和水蒸气相中的溶解度.结果表明:水蒸气的存在大大增强了铜在气相中的溶解度;恒定温度下,铜在气相中的溶解度随着水蒸气压的增加而增大;气相中铜可能以水合物的形式存在,铜在气相中的溶解可由以下反应表述:CuClm^solid +nH2O^gas=CuClm·(H2O)n^gas(m=1,2),其中水合数随着温度升高而下降,温度为310℃水合数n为~6,330℃为~5,350℃为~4.研究结果明确显示,气体溶剂H2O与铜之间的反应可大大增强铜在气相中的溶解和迁移能力。
Resumo:
位于义敦岛弧南端的中甸岛弧已成为我国又一重要的斑岩铜矿产地,其中雪鸡坪中型斑岩铜矿床产于西斑岩带,普朗超大型斑岩铜矿床产于东斑岩带。详细对比研究了这两个斑岩铜矿床矿床地质,含矿斑岩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以及年代学等特征,认为:①两者的元素组成非常相似,如稀土配分形式均为轻稀土元素富集型,亏损重稀土元素和Y,富集Sr、K、Rb、Ba、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Zr、Hf、置等高场强元素,显示了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它们可能是俯冲的甘孜-理塘洋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并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②中甸岛弧的结构及时空演化保持了义敦岛弧的共性,发育完整的沟-弧-盆体系,其中东斑岩带属于外弧,而西斑岩带属于内弧,中斑岩带及零星分布的属都蛇绿混杂岩产于弧间盆地。
Resumo:
以云蒙山变质核杂岩东侧的河防口低角度正断层为研究对象,通过矿物(黑云母)的变形特征和形成环境分析,获得了该断层带上的构造热演化环境:温度为780~860℃,压力约为7.3×10^8-8.6×10^8pa。提出云蒙山变质核杂岩的成因机制是,在区域伸展背景下,处于半固结状态的云蒙山花岗岩在东南侧卷入河防口-水峪伸展型韧性剪切带,使花岗岩发生中高温条件的韧性变形;之后,该韧性剪切带在隆升过程中不断向浅层次过渡,形成了一些浅层次的脆性伸展变形构造。
Resumo:
扬子地台西南缘早三叠世地层被划分为4个沉积层序。通过综合研究已取得的牙形石生物地层资料,与Haq等人提出的三叠纪牙形石生物时带进行了对比,初步定出了各沉积层序及体系域的界面年龄(层序1底界年龄251Ma;层序2底界年龄245.2Ma;层序3底界年龄243Ma;层序4底界年龄240.5Ma,顶界年龄239.4Ma),从而建立了区内分辨率较高的早三叠世地层格架。格架中层序组合特征在碳酸盐岩台地边缘显示得非常清楚,其中,层序1—层序2高水位体系域的台地边缘依次向陆后退,呈退积或超覆(ovedap)型组合关系;层序3—层序4高水位体系域的台地边缘则依次向海推进,呈进积或退覆(offlap)型组合关系。这种组合特征主要受沉积盆地的构造沉降及2级海平面升降亚旋回的海面变化的控制,构造沉降加速和海面上升期形成的层序呈退积型组合关系;构造沉降平缓及海面下降期形成的层序呈进积型组合关系。此外,还研究了斜坡地带(贵阳改毛)层序1—层序3底部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变化规律:海侵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碳、氧同位素组成变化不大,δ^13c主要为正值,但在高水位体系域顶部明显负向偏移;低水位体系域碳、氧同位素组成变化剧烈,且均为负值。这为地层划分提供了地球化学方面的依据。
Resumo:
孟恩陶勒盖银铅锌铟多金属矿床位于内蒙古东部,是产于海西期酸性岩浆岩体内部的热液脉状矿床,40多个矿体分布于东西长6km、南北宽200~1000m的范围内,成矿温度西高东低。矿床有用组分以Pb、Zn为主,伴生有Ag、Sn、In和Ga,其中Ag 1800t,Sn2000多t,In 400多t,Ga 100多t,构成一个典型的多金属矿床。一部分Ag以银矿物形式存在,另一部分Ag存在于方铅矿和闪锌矿中。除锡石和黄锡矿外,方铅矿也含有较高的锡。In和Ga主要存在于闪锌矿中。矿石中w(Ag)=82×10^-6~516×10^-6,w(Cd)=94×10^-6~1430×10^-6,w(In)=12×10^-6~295×10^-6,w(Ga)=3×10^-6~82×10^-6;方铅矿中w(Ag)=1580×10^-6~4995×10^-6,w(Sn)=735×10^-6~2785×10^-6,In和Ga很低;闪锌矿中w(Ag)=280×10^-6~2030×10^-6,w(Cd)=0.18%~0.44%,w(In)=85×10^-6~2660×10^-6,w(Ga)=11×10^-6~155×10^-6。从西向东,Sn和In含量降低,Ag和Ga含量增高。这一变化与成矿温度由西向东的降低一致。
Resumo:
利用被动微波遥感亮度温度数据反演月壤厚度是“嫦娥”探月工程的科学目标之一,也是人类探测月壤厚度的一种新的尝试。深入研究月表太阳辐射、月球内部热流以及月表温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是解译遥感数据,反演月壤厚度的前提条件,也为进一步开展月球探测、开发利用月球资源乃至建立月球基地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 本文根据月表有效太阳辐照度与太阳常数、日月距离和太阳辐射入射角的关系,建立了月表有效太阳辐照度的实时模型如下: (1) 其中, (2) (3) 通过对月表有效太阳辐照度实时模型的各个参数分析发现,影响月表有效太阳辐照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日地距离和太阳辐射入射角的变化。对模型的误差分析表明,从1950年到2050年的100年内,月表有效太阳辐照度计算结果的误差百分比小于0.28%,能更准确地反映月表有效太阳辐照度的变化情况。从2007年月表有效太阳辐照度的计算结果发现,该年内的月表有效太阳辐照度变化在1321.5~1416.6 W•m-2之间,平均为1368.0 W•m-2,一个月内的变化最小幅度为6.0 W•m-2,最大幅度为23.6 W•m-2。 在月表有效太阳辐照度的实时模型基础上,根据能量守恒和Stefan-Boltzmann定律,本文还得出了月表温度分布模型如下: (4) 其中,初始条件由下式决定, (5) 通过与月表温度实际观测结果的比较发现,当月表反射率、热发射率和热惯量分别取0.127、0.94和125 J•m-2•s-1/2•K-1时,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际观测值比较符合,能较好地预测理想条件下的月表温度。 月表热参数研究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解译对月被动微波遥感的亮度温度数据。在对月被动微波遥感探测中,辐射计获得的亮度温度反映了月球表层的热辐射特性。月球表层的热辐射与其自身的热状况紧密相关,结合文中建立的月表热参数模型,根据辐射传播理论进一步分析了对月微波遥感探测中,月球表层在不同情况下对亮度温度的贡献,确定了亮度温度随月表温度和月壤厚度的变化关系,对被动微波遥感探测月壤厚度的可能性和可能达到的精度进行了估算。 对月球表层的热辐射传播的分析发现,对月被动微波遥感探测获得的亮度温度受月球表层热辐射的控制,与月壤厚度具有指数相关性,并受到月表温度的影响。当月壤和月岩的复介电常数分别为2 + 0.005 j和9 + 1 j、相对磁导率均为1时,对应3.0GHz、7.8GHz、19.35GHz和37.0GHz四个频率的亮度温度与月壤厚度及月表温度的关系可分别近似表示为, 3.0GHz亮度温度: (6) 7.8GHz亮度温度: (7) 19.35GHz亮度温度: (8) 37.0GHz亮度温度: (9) 当月壤厚度和月表温度分别在0.5m~30m和100K~400K之间变化时,上述四个频率的亮度温度变化范围分别在212.5K~252.8K、207.4 K~266.7K、193.8 K~288.6K和174.0 K~310.9K之间。对于较低频率的被动微波遥感,亮度温度随月壤厚度的增大逐渐增大并趋于稳定;对较高频率的被动微波遥感,亮度温度随月壤厚度的增大会产生起伏波动,不利于用单波段反演月壤厚度。亮度温度梯度在频率较高时梯度较大,在很小的月壤厚度范围内很快就趋于0,不利于厚度较大时的月壤厚度反演,但对于厚度较小时的月壤厚度反演精度较高;同时,除3.0GHz外,7.8GHz、19.35GHz和37.0GHz三个频率的亮度温度梯度随月表温度的升高降幅较大,尤其是19.35GHz,适合在夜间对月壤厚度较小的地区进行更精确的探测。对于3.0GHz,其亮度温度梯度受月表温度变化的影响很小,能反映出较深层月壤厚度的信息,可以对月球进行全球全天时探测。若辐射计的分辨率为0.02K,3.0GHz频率对10m厚月壤的判别精度达到0.07m;对于20m厚月壤的精度为1.4m。当月壤厚度小于0.5m时,随着月壤厚度从0到0.5m增加,月球表层的亮度温度贡献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从而使某一亮度温度值可能对应存在两种不同的月壤厚度。因此,对于月壤厚度小于0.5m的区域,利用单波段被动微波遥感亮度温度反演月壤厚度是比较困难的。 在对月被动微波遥感探测中,可以利用月球夜晚时段的亮度温度数据判别月壤厚度是否小于0.5m。当月表温度为100K时,3.0GHz、7.8GHz、19.35GHz和37.0GHz四个频率的亮度温度判别参考值分别为212.9K、207.4K、193.5K和174.1K;月表温度为240K时,上述四个频率的亮度温度判别参考值分别为220.8K、226.8K、234.1K和237.2K。当亮度温度小于参考值时表示月壤厚度小于0.5m,反之,表示月壤厚度大于0.5m。更进一步地,可以根据月表温度的影响系数对月岩是否裸露于月表进行判断。当3.0GHz、7.8GHz、19.35GHz和37.0GHz四个频率的月表温度影响系数接近0.77、0.82、0.84和0.85时,可以认为月岩直接暴露于月表。
Resumo:
矿产资源开采利用过程中导致的重金属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我国铅锌矿资源丰富,其开采利用过程中镉的环境污染也日益突出。本文通过对云南兰坪金顶Pb-Zn矿区矿床开采利用过程中镉等重金属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及矿区生态环境的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 矿石淋滤实验表明矿区部分氧化铅锌矿石可以很快被再次氧化或者被溶解并释放出大量镉等有害元素,滤出元素可以迅速发生沉淀或被沉淀物包裹,其释放能力表现为Zn>Pb>Cd。铅锌氧化矿石中菱锌矿组分含量是影响镉淋失的主要因素。在开放体系的水-岩作用下,矿区岩石、矿物的自然风化极易造成当地水系统中镉污染。 2. 矿区不同岩(矿)石中镉含量分布差异比较大,围岩中镉含量为50-650 ppm,平均310 ppm,原生矿中镉含量为14-2800 ppm,平均767 ppm,氧化矿中镉含量为110-8200 ppm,平均1661 ppm,其平均值最高。Zn、Cd地球化学性质的差异导致了二者在原生矿和氧化矿中的不同地球化学分配特点,原生矿Zn/Cd高于氧化矿Zn/Cd,表明氧化环境中镉更容易在氧化矿中富集,而锌更容易被氧化析出到环境中。氧化矿中Cd与Ca呈负相关,这表明Cd的富集和Ca的氧化淋失是同时进行的,并且还可能有Cd对Ca的类质同像代替存在。 3. 矿区上游对照区土壤中的高含量Cd浓度是因土壤母质层重金属高背景值造成的,而非人为污染。矿区中心区土壤受到严重Cd污染,可能与选厂、采场废石堆、尾矿库和露采矿山大范围暴露有关。矿区沿沘江下游两岸土壤中Cd含量远远超出上游土壤背景值和金顶全区土壤背景值,这可能是与污水灌溉有关。通过加权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发现矿区土壤污染的主要因子是Cd,其次是Zn和Pb,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贡献顺序为:Cd>Zn>Pb。矿区土壤污染主要表现为:矿区土壤污染有从中心区向沘江下游扩散区土壤中蔓延的趋势。 4. 矿区水体中出现较高含量的镉,高出天然河流中镉含量的50-100倍。矿区架崖山、北厂和跑马坪等采矿区水体中镉浓度范围在15-30 µg/L之间。矿区水体中镉含量水平表现为:矿山浅层地下水>矿山溪流水>沘江河水。研究结果表明,矿区沘江下游河段水体明显受镉污染,其中水体中镉的平均含量为15.7 µg/L,悬浮物中镉含量为49.3 mg/kg,沉积物中镉含量为203.7 mg/kg。矿区载镉岩石和矿物的自然风化是造成矿区水环境中镉污染的直接原因。 5. 跑马坪采场的废弃石具有较低的Cd含量,而北厂、架崖山采场的废弃石具有较高的Cd浓度,可能与废弃矿石类型本身差异有关。尾矿剖面中的Cd含量,在表层中随剖面深度呈递减趋势,在中层随剖面深度变化不明显,而在底层中明显富集。尾矿库表层尾矿样品中弱酸提取态和可还原态Cd高于底层尾矿样品,相比之下,表层尾矿中Cd等重金属元素易于释放到环境中,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大。老尾矿库尾矿砂中Cd金属总量高于新尾矿库尾矿砂,可能还是因为选矿工艺、技术的差异造成的。 6. 矿区污染段水体中硫同位素值较低,远远低于上游非污染区硫同位素值。矿区水体中δ34S值保持了金顶铅锌矿山源区矿山物质硫同位素的特征,显示了矿山来源物质的影响。根据水体硫酸盐中硫同位素稀释原理,研究发现沘江下游水体SO42-中85 %的硫来源于矿山物质。 7. 从矿区筛选出Cd、Zn、Pb的超富集植物共有4种:其中Cd超富集植物有2种,分别是本地生条裂萎陵菜(Potentilla lancinata Card. In Lecomte)和辣子草(Galinsoga parviflora Cav.);Zn超富集植物仅发现有1种植物,为节节草(Equisetum ramosissmum Desf.);Pb超富集植物发现了1种植物,为毛莲菜(Picris hieracioides L.)。这些植物均具备了超富集植物的基本特征,在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8. 建立了金顶铅锌矿山(床)地质环境模型。Cd的释放、迁移扩散模式为:雨水淋滤时,矿山固体废弃物产生富Cd的酸性或弱酸性矿山排水,通过下渗淋滤发生测向和垂向迁移,进入周边水体和土壤,然后被水系沉积物中针铁矿、方解石等吸附,并在沉降物中沉淀富集,导致矿区主要河流沘江水体的自净能力下降,加速水体的进一步恶化,破坏生物生存环境。矿区受污染水体、土壤和大气中的有害物质通过生物链进入动植物体内,进而危害人类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