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 resultados para 02241005 TM-8
Resumo:
神农架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以北、汉水以南的广阔地带,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域。本文依据该地区所处地理位置的植被分布规律等资料,绘制了1:20万的植被复原图。并在此基础上,运用ERDAS imagine 8.4和Maplnfoprofessional 6.0软件,分别对神农架地区的TM影像(5、4、3波段)进行监督分类及目视解译,同时结合野外的样方调查,绘制了神农架地区1:20万的植被类型图,并建立了相应的属性数据库。最后,根据野外的GPS定位点对制图精度进行了Kappa检验。 制图结果表明,制图区总面积3476.67 km2,共计504个斑块。据统计,林地面积2607.45 km2,森林覆盖率75%;山地灌丛及亚高山灌丛总面积358.62 km2,占总面积的10.3%:草甸面积156.84 km2,占4.51%。自然植被划分为10个植被型,46个群系,以及农田(包括居民点)和茶园两种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其中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面积最大(6个群系),约908 km2,占总面积的26.12%;其它依次为落叶阔叶林(1 1个群系),针叶林(4个群系),常绿阔叶林(3个群系),山地灌丛(5个群系),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3个群系),亚高山灌丛(6个群系),草甸(4个群系)以及亚高山针叶林(3个群系)等。另外,两种农业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共计430 kn12,占总面积的12.37%。 植被类型图与复原图叠加分析表明:①常绿阔叶林的理论分布区域,由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等7种植被型以及农田(含居民点)等土地利用类型共同组成。因处低海拔区域,人口集中,所以农田(含居民点)分布最广,所占面积最大,占到该区域面积的35.28%;加上长期的人为干扰,常绿阔叶林面积缩小至48.76 krr12,占到该区域面积的13.93%;②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理论分布区域内,因干扰后落叶阔叶林恢复较快,逐渐占据优势。另外,该区域海拔较低,人类活动也较频繁,农田(含居民点)面积仍有相当的比例;③针阔混交林理论分布区海拔位置高,人为活动影响少,原地带性植被保存较好,分布面积最大;其余部分为落阔林等7种植被型共同组成。④针叶林理论分布区域应是以巴山冷杉林为单优种的亚高山针叶林带,但因历史上的皆伐及火烧等原因,现面积仅有17 kfr12,占该区域的19.8%,其余则为亚高山灌丛及亚高山草甸所替代。
Resumo:
研究了新疆阜康地区森林植被资源与环境的特征和其30年来的变化,利用Arcinfo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对资源、DEM模型、景观指数、环境价值和新疆降水量的地统计学规律进行较全面的分析。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1、新疆阜康地区森林资源与环境空间数据库的建立森林资源与环境空间数据库的建立是它们空问分析的基础。利用多期的遥感图象和该区的地形图,建立森林分类图形和属性库(包括森林和环境自变量集)一体化的GIS空间数据库。为了提高TM遥感图象的分类精度,利用ERDAS图象处理软件,对它进行包括主成分、降噪、去条带和自然色彩变换等增强处理,采用监督分类和人工判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类,采用R2V、ERDAS、Arcview、Arcinfo等软件的集成,使得小班面层与某些线层的无缝联接。成功地形成一套适于西部GIS的森林资源与环境空间数据库的技术路径。此外,对新疆阜康北部地区森林资源动态进行初步分析。 2、新疆阜康地区数字高程模型(DEM)及其粗差检测分析为了提高生态建模的精度,模拟和提取该区的地面特征至关重要。在已建立的森林资源与环境空间数据库的支持下,利用Arcinfo和ERDAS,建立了新疆阜康地区的1:5万数字高程模型(DEM)。通过提取地形的海拔、坡度、坡向特征因子,分析森林植被的垂直分布。通过对DEM的粗差检测分析,分析阜康地区的数字高程模型精度。 3、新疆阜康地区景观格局变化分析在1977年、1987年、1999年森林资源与环境空间数据库的支持下,利用景观分析软件编制三个时段的新疆阜康地区植被景观类型图,并分析了近30年来新疆阜康地区景观动态与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①在此期间整个研究区的斑块数减少,斑块平均面积扩大,景观中面积在不同景观要素类型之间的分配更加不均衡,景观面积向少数几种类型聚集。说明了在这期间阜康地区的景观类型有向单一化方向发展的趋势;②农耕地分布呈破碎化的趋势,斑块平均面积变小,斑块间离散程度也更高:这些变化说明人为的经济活动在阜康地区的加剧,③天然林面积减少较多,水域的面积却呈现上升的趋势,冰川及永久积雪的面积呈下降趋势, 4、新疆阜康地区森林生态效益的初步分析从广义森林生态效益定义出发,针对12种森林生态效益因变量不完全独立、且各自的自变量集不完全相同,引入具有多对多特征且整体上相容的似乎不相关广义线性模型。通过构造12种森林生态效益的“有效面积系数”和“市场逼近系数”,在森林资源与环境空间数据库的支持下,对新疆阜康地区两期的森林生态效益进行科学的计量。结果表明:新疆阜康地区的森林生态效益货币量1987年是90673.8万元,1999年是84134.4万元,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5、利用新疆气象站资料研究年降雨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利用ArcGIS地统计学模块,在2000年新疆气候信息空间数据库和新疆DEM模型的支持下,做出了新疆地区的年降水量空间分布图。根据新疆气候资料建立趋势而分析模型、模拟了新疆降水量空间分布的趋势值。采用3种算法(距离权重法、普通Kriging法、协同Kriging方法)计算并比较分析了研究区多年的平均降水量的时空变化。利用模拟产生的精度最优的栅格降水空间数据库,建立的多年平均降水资源信息系统,可快速计算研究区内任一地域单元中降水的总量及其空间变化,可以生成高精度的气候要素空间分布图。
Resumo:
This paper describes a speech coding technique that has been developed in order to provide a method of digitising speech at bit rates in the range 4. 8 to 8 kb/s, that is insensitive to the effects of acoustic background noise and bit errors on the digital link. The main aim has been to develop a coding scheme which provides speech quality and robustness against noise and errors that is similar to a 16000 b/s continuously variable slope delta (CVSD) coder, but which operates at half its data rate or less. A desirable aim was to keep the complexity of the coding scheme within the scope of what could reasonably be handled by current signal processing chips or by a single custom integrated circuit. Applications areas include mobile radio and small Satcomms terminals.
Resumo:
The result reported were from a monitoring survey no.8 undertaken between 6th and 10th April 2011 during construction period of the Bujagali Hydropwer Project (BHPP). Two pre-construction, baseline surveys in April 2000 and April 2006 were conducted and so far,durin construction phase of the project, seven monitoring surveys have been undertaken i.e. in September 2007, April 2008, April 2009,October 2009, April 2010, September 2010 and the present one, in April 2011. Since 2009 biannual monitoring surveys have been conducted at an upstream and a downstream transect of the BHPP with emphasis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Water quality determinants Biology and ecology of fishes and food webs Fish stock and fish catch including economic aspects of catch and Sanitation/vector studies (bilharzias and river blindness)
Resumo:
本文研究的开展主要源于国家海洋局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渤海典型区域的海洋多过程数据整合研究”课题支撑。在湿地日益退化丧失的全球背景下,本文选择沉积年代较轻、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且当前人类活动不断加剧的现代黄河三角洲为研究区,采用1999、2001、2004和2008年的Landsat5 TM遥感影像,选择丹顶鹤和黑嘴鸥为指示物种,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和历史数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以及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对鸟类的监测记录结果,开展现代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变化及其对水禽生境的影响研究。 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建立了服务于黄河三角洲湿地水禽生境保护的湿地景观分类体系 在系统分析研究区域湿地水禽生活习性和生态分布特征的基础上,从鸟类生境选择的概念出发,建立了服务于黄河三角洲湿地水禽生境保护的湿地景观分类体系。该分类体系一共分为4级,其中,第三级分类系统下天然湿地的划分是从鸟类选择的“大生境”角度出发,即根据区域地表类型,进一步将海洋/海岸湿地和内陆三角洲湿地划分成浅海水域、潮间淤泥滩、潮沟、河口水域、潮间盐沼、河流湿地和沼泽湿地7类。而第四级分类系统下天然湿地的划分则是从鸟类选择的“小生境”(即对水、食物、隐蔽物、干扰等的需求)角度出发,并按照水文和典型植被类型,进一步将天然湿地的三级类型划分为碱蓬沼泽、芦苇沼泽、柽柳灌丛沼泽等33类。 2、系统研究了现代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和影响因素 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选取用于分析的景观格局指数,并从湿地景观类型的组成特征变化、面积变化、形状特征变化、空间配置特征变化四个方面分析在黄河断流前到其恢复正常行水至今的时间里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1999~2008年的9年间,天然湿地构成了现代黄河三角洲景观的主体,约占研究区域景观总面积的65%~75%,决定了该地区湿地的主要结构和功能。但随着人类对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的不断改变和强度的提高,天然湿地景观呈萎缩退化趋势,9年内共减少338.44 km2,约占研究区景观总面积的8.90%。与此同时,盐田、养殖池塘等人工湿地和耕地等非湿地面积不断扩张,人工湿地面积增加量约为242.08km2,约占研究区景观总面积的6.37%,非湿地面积增加量约为96.36 km2,约占研究区景观总面积的2.53%。从一些重要的景观指数的计算结果来看,研究区域整体景观斑块数量呈增加趋势,平均斑块大小随之减小,景观边界密度大小、聚集度指数也呈下降趋势,表明从1999到2008年研究区域整体景观被边界分割的程度加深,整体景观中的斑块在空间分布上隔离程度加重,开始由大片连续分布向小块离散分布转变,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加重。 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机制分析表明,影响研究区湿地景观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三个方面,即:黄河水沙条件的驱动力、湿地自身演替驱动力和人为驱动力。在1999~2008年的9年间,黄河虽然恢复正常行水,不再断流,但入海泥沙量的明显减少使得除现行河口处沙嘴继续向海缓慢延伸外,黄河三角洲总体上处于侵蚀状态。湿地自身的演替主要体现在湿地由裸露淤泥质滩涂向发育典型湿地植物群落的顺向演替,以及发育有典型湿地植物群落的湿地向裸露淤泥质滩涂逆向演替两个方面。在1999~2008年间9年里,湿地顺向发育演替面积约130.64 km2,而逆向发育演替面积约为99.51 km2。人类活动一直以来都是影响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变化不可忽视的营造力。大规模的滩涂围垦和养殖、农业用地的不断开垦和扩张,以及密集的油田开发活动不仅缩减了原本生长着芦苇茅草等植物的天然湿地资源,而且加重了三角洲湿地景观的破碎程度。 3、在整个研究区域尺度上深刻分析了丹顶鹤和黑嘴鸥潜在生境的适宜性 根据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关于鸟类的监测记录资料,在深入分析湿地水禽生活习性和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选择丹顶鹤和黑嘴鸥为指示物种,从鸟类生境选择自身的特征出发,确定地表类型、水、食物、隐蔽物和干扰为影响两种鸟类类群进行生境选择的因素,并构建生境适宜性评价模型,在整个研究区域尺度上对两种鸟类类群的潜在生境进行适宜性评价和动态变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居民地、油田作业用地和道路等干扰因子对生境产生的破碎化效应影响时,适宜丹顶鹤和黑嘴鸥生存的生境类型在1999~2008年间占研究区整体景观总面积的比重均在30%以上,其中天然湿地约占适宜生境类型面积的95%,可利用的人工湿地比重极小,但呈缓慢增加趋势,且由于可利用的天然湿地生境类型的逐年减少使得适宜两种鸟类类群的生境类型总面积总体上呈萎缩趋势。在考虑居民地、油田作业用地和道路等干扰因子对生境产生的破碎化效应影响时,适宜丹顶鹤和黑嘴鸥生存的生境类型在1999~2008年间占研究区域整体景观总面积的百分比由之前接近40%下降到20%以下,面积减少量均在600 km2以上。 4、系统分析了研究区湿地景观变化对水禽生境的影响 从研究区湿地景观基质的面积变化、形状和空间邻接关系变化、破碎化等三个方面分析了研究区湿地景观变化对丹顶鹤和黑嘴鸥两种鸟类类群生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湿地景观基质中天然湿地的变化与丹顶鹤、黑嘴鸥适宜生境的大小和空间分布密切相关。在1999~2008年间,随着天然湿地面积的减少,适宜以上两种鸟类类群的生境面积也随之减少,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在1999~2008年间,研究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景观基质整体的形状指数均在1.0附近,表明湿地景观基质整体上的边缘效应较小,但建设用地、农林用地等非湿地景观与丹顶鹤和黑嘴鸥适宜生境类型中的主导类型——潮间淤泥滩、潮间盐沼和沼泽湿地等三种景观类型的频繁邻接,对于保护两种鸟类类群十分不利,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保护力度;在1999~2008年间,研究区景观整体,以及湿地景观基质结构的破碎化,导致鸟类可利用的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景观内部斑块之间的连接程度下降,从而使得丹顶鹤、黑嘴
Resumo:
http://www.jstage.jst.go.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