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7 resultados para Class size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This document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the first three monitoring events to track the recovery of a repaired coral reef injured by the M/V Elpis vessel grounding incident of November 11, 1989. This grounding occurred within the boundaries of what at the time was designated the Key Largo National Marine Sanctuary (NMS), now designated the Key Largo NMS Existing Management Area within the Florida Keys National Marine Sanctuary (FKNMS). Pursuant to the National Marine Sanctuaries Act (NMSA) 16 U.S.C. 1431 et seq., and the Florida Keys National Marine Sanctuary and Protection Act (FKNMSPA) of 1990, NOAA is the federal trustee for the natur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of the FKNMS. Under Section 312 of the NMSA, NOAA has the authority to recover monetary damages for injury, destruction, or loss of Sanctuary resources, and to use the recovered monies to restore injured or lost sanctuary resources within the FKNMS. The restoration monitoring program tracks patterns of biological recovery, determines the success of restoration measures, and assesses the resiliency to environmental and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s of the site over time. To evaluate restoration success, reference habitats adjacent to the restoration site are concurrently monitored to compare the condition of restored reef areas with natural coral reef areas unimpacted by the vessel grounding. Restoration of the site was completed September 1995, and thus far three monitoring events have occurred; one in the summer of 2004, one in the summer of 2005, and the latest in the summer of 2007. The monitoring in 2004 was in the nature of a “pilot project,” or proof of concept. Only the quantitative results of the 2005 and 2007 monitoring a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Monitoring has consisted of assessment of the structural stability of limestone boulders used in the restoration and comparison of the coral communities on the boulders and reference areas. Corals are divided into Gorgonians, Milleporans, and Scleractinians. Coral densities at the Restored and Reference areas for the 2005 and 2007 events are compared, and it is shown that the densities of all taxa in the Restored area are greater by 2007, though not significantly so. For the Scleractinians, number and percentage of colonies by species, as well as several common biodiversity indices are provided. The greater biodiversity of the Restored area is evidenced. Also, size-class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for Agaricia spp. (Scleractinia) are presented. These demonstrate the approaching convergence of the Restored and Reference areas in this regard. An inter-annual comparison of densities, within both areas, for all three Orders, is presented. The most noteworthy finding was the relative consistency across time for all taxa in each area. Finally, certain anomalies regarding species settlement patterns are presented. (PDF contains 48 pages.)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This document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the first two monitoring events to track the recovery of a repaired coral reef injured by the M/V Wellwood vessel grounding incident of August 4, 1984. This grounding occurred within the boundaries of what at the time was designated the Key Largo National Marine Sanctuary (NMS), now designated the Key Largo NMS Existing Management Area within the Florida Keys National Marine Sanctuary (FKNMS). Pursuant to the National Marine Sanctuaries Act (NMSA) 16 U.S.C. 1431 et seq., and the Florida Keys National Marine Sanctuary and Protection Act (FKNMSPA) of 1990, NOAA is the federal trustee for the natur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of the FKNMS. Under Section 312 of the NMSA, NOAA has the authority to recover monetary damages for injury, destruction, or loss of Sanctuary resources, and to use the recovered monies to restore injured or lost sanctuary resources within the FKNMS. The restoration monitoring program tracks patterns of biological recovery, determines the success of restoration measures, and assesses the resiliency to environmental and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s of the site over time. To evaluate restoration success, reference habitats adjacent to the restoration site are concurrently monitored to compare the condition of restored reef areas with “natural” coral reef areas unimpacted by the vessel grounding or other injury. Restoration of the site was completed on July 22, 2002, and thus far two monitoring events have occurred; one in the Fall of 2004, and one in the Summer/Fall of 2006. The monitoring has consisted of: assessment of the structural stability of restoration modules and comparison of the coral recruitment conditions of the modules and reference sites. Corals are divided into Gorgonians, Milleporans, and Scleractinians and (except where noted) recruits are defined as follows: Gorgonians—maximum size (height) 150 mm at first monitoring event, 270 mm at second; Milleporans—maximum size (height) 65 mm at first event, 125 mm at second; Scleractinians—maximum size (greatest diameter) 50 mm at second event (only one species was size-classed at first event, at smaller size). Recruit densities at the restored and reference areas for each event are compared, as are size-class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For the Scleractinians, number and percentage of recruits by species, as well as several common biodiversity indices are provided. Finally, a qualitative comparison of recruit substrate settlement preference is indicated. Generally, results indicate that restored areas are converging on reference areas, based on almost all parameters examined, with one noted exception. Further monitoring is planned and the trends are anticipated to continue; close attention will be paid to the indicated anomaly. (PDF contains 63 pages.)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ENGLISH: Yellowfin tuna, Neothunnus macropterus, and skipjack tuna, Katsuwonus pelamis, are fished intensively off the west coast of the Americas in an area from about the California-Mexico border in the north to the Peru-Chile border in the south.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is fishery, and its expansion by the long-range California fleets of bait and purse-seine vessels, are well documented by Godsil (1938), Scofield (1951) and Shimada and Sehaefer (1956). The quarterly distribution of the tuna catches within this area has been reported for some recent years by Alverson (1959). SPANISH: Los atunes aleta amarilla, Neothunnus macropterus, y barrilete, Katsuwonus pelamis, son pescados con intensidad frente a la costa occidental del continente americano, en un área comprendida más o menos entre la frontera California-México en el norte y el límite Perú-Chile en el sur. El desarrollo histórico de esta pesquería y la expansión que le han dado las flotas californianas de largo radio de acción, formadas por los barcos de carnada y rederos, están bien documentados por Godsil (1938), Scofield (1951) y Shimada y Schaefer (1956). La distribución trimestral de las pescas de atún dentro de esta área ha sido tratada por Alverson (1959) con referencia a años recientes.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class="abut">size="5">目录
class="abut_top partOrAlls">

第一章 复合材料和复合结构在土木工程上的设计、应用和评价 王震鸣

第二章 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工业的应用与进展 赵稼祥

第三章 复合材料轴承 张恒 王震鸣

第四章 层压板壳分层屈曲破坏的二维模型分析 李思简

第五章 半解析法在复合材料力学与结构中的应用 范业立

class="allContent" style="display: block">

第六章 热固性复合材料和层合板在固化过程中的工艺力学研究 陈浩然 杨正林 郭兆璞

第七章 加捻纤维的预应力效应及预应力纤维复合材料的研究 姚立宁

第八章 复合材料加筋圆柱壳的稳定性和振动相关性研究 卓曙君 雷勇军

第九章 电磁波功能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甘永学

第十章 碳/碳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发展 郭正 赵稼祥

第十一章 WCF管材及其自行车车架的研制 杨桂

第十二章 复合材料加筋板壳的后屈曲性态及破坏研究 朱菊芬 杨海平 汪海

第十三章 碳化硅晶须增强铝合金复合材料 耿林 姚忠凯

第十四章 多向编织碳/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测试与表征 杜善义 韩杰才 赫晓东 顾震隆

第十五章 我国玻璃钢/复合材料桥梁的研究与实践 汤国栋 汤羽 冯广占

第十六章 新型晶须增强铝复合材料的性能与界面研究 潘进 杨德明 宁小光 叶恒强

第十七章 带孔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损伤与破坏研究 肖加余 王兴业 C.Bathias

第十八章 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界面与性能表征 王兴业 刘凤荣 肖加余 苏波 江大志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class="partOrAll">
class="abut_top part">本书内容包括:复合材料导论、各向异性弹性理论和层板理论、复合材料结构分析的能量法等共10章。
class="abut">
class="abut">size="5">目录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class="abut" style="margin-top: 0px">

size="3">本书共有16篇论文,论述了国内外有关复合材料及其结构力学等方面新近进展的情况。如:复合材料及其结构的粘弹性力学、三相模型下复合材料的细观力学性质等。

class="abut_top partOrAlls">

size="5">目录

第一章 复合材料力学的统计断裂理论和单向复合材料的随机临界核理论

范赋群 曾庆敦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纤维强度分布的统计特性

class="allContent" style="display: block">

第三节 纤维束的统计分析

第四节 链式模型

第五节 单向复合材料纵向拉伸的破坏形式

第六节 应力集中因子

第七节 复合材料力学的统计断裂理论

第八节 杂交(混杂)复合材料的统计分析

第九节 单向复合材料的随机临界核理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含夹杂脆性基体复合材料的几个力学问题&杜善义 韩杰才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脆性基体含脆性夹杂的微结构力学

第三节 含随机分布晶须和微裂纹的脆性复合材料本构关系

第四节 含随机分布相变夹杂的陶瓷复合材料增韧

第五节 脆性基体含延性夹杂的增韧分析

第六节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复合材料及其结构的粘弹性力学&张恒 王震鸣 李江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聚合物材料的粘弹性本构关系

第三节 复合材料的粘弹性本构方程

第四节 动态粘弹性性能研究

第五节 复合材料结构粘弹性问题的求解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复合材料含孔层合板拉伸强度的分析方法&李顺林 熊中侃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应力集中系数法

第三节 材料力学分析模型法

第四节 断裂力学分析模型法

第五节 复合材料力学分析模型法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纤维束及其单向复合材料应变率相关的统计本构理论研究

夏源明 杨报昌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冲击拉伸试验技术

第三节 组分材料的应变率相关性

第四节 单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应变率相关性

第五节 环境影响

第六节 展望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复合材料层合结构层间应力的计算研究&顾德淦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线弹性均匀拉伸模型的计算

第三节 其它线弹性模型的计算

第四节 非线性弹性模型的计算

第五节 弹塑性模型的计算

第六节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细观压缩失稳&魏悦广 杨卫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细观压缩失稳的研究概况

第三节 平面弹塑性失稳理论

第四节 贯穿折曲带

第五节 表面失稳与扩展折曲带

第六节 压缩失稳模式的缺陷敏感性

第七节 水平破坏带的扩展

第八节 承压复合材料的增强与增韧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复合材料在复杂加载下的强度与损伤研究&王兴业 杨光松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复合材料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强度问题

第三节 复合材料张量多项式强度准则的分析

第四节 张量多项式强度准则相互作用系数确定方法的探讨

第五节 复合材料在复杂应力状态下强度准则的实验研究

第六节 复合材料在双向载荷下的损伤

参考文献

第九章 任意铺设复合材料层板在复杂载荷下的屈曲与后屈曲分析

曹大卫 成广民 马兰芝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不对称层板屈曲、后屈曲的能量表达式

第三节 应用Rayleigh-Ritz法解屈曲与屈曲后问题

第四节 算例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十章 复合材料柱型壳的铺层优化和初始后屈曲特性&孙国钧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80年代复合材料圆柱壳铺层优化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组合载荷作用下层合圆柱壳的铺层优化和实验研究

第四节 双向铺设层合圆柱壳的优化设计

第五节 复合材料加筋圆柱壳的优化设计

第六节 复合材料椭圆柱壳在轴压下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三相模型下复合材料的细观力学性质&罗海安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三相模型下的Eshelby张量与修正的Mori-Tanaka方法

第三节 三相柱形模型下的刃型位错

第四节 三相模型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基体裂纹

第五节 三相模型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界面裂纹

第六节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复合材料结构连接的应力分析&吴代华 晏石林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复合材料胶接接头分析

第三节 复合材料机械接头分析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复合材料及其结构的湿热效应研究&陈浩然 息志臣 孙延波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湿热瞬态分析

第三节 热自由边界效应

第四节 湿热变形和湿热应力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用加权残值法分析计算不同边界条件下层板的屈曲问题&李卓球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层板非线性弹性的屈曲计算与分析

第三节 层合圆柱曲板的非线性弹性屈曲

第四节 用加权残值法计算层板的后屈曲问题

第五节 层板高阶剪切变形理论的屈曲分析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复合材料多连通板的应力场计算&林佳铿 王林江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分析方法

第三节 算例

第四节 讨论和结论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基体对玻璃纤维缠绕火箭发动机壳体强度影响机理的研究

嵇醒 卢天健 顾星若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验结果分析

第三节 有限元分析

第四节 实验验证

第五节 最佳平衡系数K?

第六节 环氧复合材料基体的层间剪切强度

第七节 层间剪切破坏的扫描电镜观察

第八节 结语

参考文献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class="intro">

    本书通过实验、计算和理论推导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描述岩石流变性状的严谨的数学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来描述岩石随时间变化不可逆的变形过程.重点是建立在连续介质力学基础上的弹础塑性模型.

    本书适用于从事石油勘探、水利水电、建筑、采矿、地震等相关领域从事岩石流变学研究与工程设计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亦适用于相应专业的高等院校教师、研究生.

size="5">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一维情况
2.平衡方程和波动理论基础
第二章 塑性力学和粘塑性力学中的一维本构方程、初值问题和边值问题
1.一维经典塑性力学问题的某些本构方程
2.半线性和拟线性率型本构方程
3.瞬态塑性应变的率型本构方程
4.特征线场,初值问题和边值问题
5.例子
第三章 理论的实验基础
1.静态实验
1.1常规试验
1.2长程试验
1.3短程试验
1.4Portevin-LeChatelier效应
2.杆的动态纵向撞击
3.重复加载试验
3.1静态加载后再动态加载
3.2动态加载后动态重复加载
第四章 用数值方法确定本构方程
1.用于数值例子中的本构方程
2.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
3.冲击波
4.数值例子
5.模型之间的比较
6.结论和某些评论
第五章 一维率型本构方程
1.动态重复加载实验对率型本构方程所加的限制条件
2.率型材料的稳态运动
3.关于率型材料的微分方程(5.1.2)的解
4.本构假设Ⅰ和Ⅱ的结论
5.关于动塑性中“平台”存在的评论
第六章 内变量描述的非弹性性状
1.加在带内变量的本构方程上的热力学限制
1.1状态空间,本构方程
1.2加在本构方程上的CLAUSIUS-DUHEM不等式的实质
2.加在本构方程的耗损部分上的热力学限制
3.构架无关原理.材料的同格群
4.对单位自由能限制的意义
5.具有内部状态变量的弹—粘塑性模型
6.具有内变量的一维塑性理论
第七章 具有内变量的材料中的加速度波
1.引言
2.拟线性假设
3.对称加速度波
4.强平衡态.强椭圆率条件
5.实加速度波
6.第二对称假设和强平衡态附近的热流
7.线性理论
8.半线性理论
第八章 经典粘塑性力学中的某些本构方程
1.BINGHAM刚/粘塑性模型
2.弹—粘塑性模型
3.拟线性模型
第九章 岩石的粘塑性本构方程
1.引言
2.标准压缩试验
3.蠕变试验
4.体积压缩性
5.结论
第十章 一维粘塑性本构方程在连续统物理的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1.引言
2.拟线性率型本构方程,电线上的实波和对称波
3.线性率型本构方程
4.关于模拟电晕效应的半线性率型本构方程
4.1一般考虑
4.2实验结果的简短描述
4.3本构方程用于数值例子
4.4数值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比较
4.5关于所讲座的模型的评论和结论
5.电晕效应和波传播的与速率无关的模型
5.1引言
5.2问题的表述
5.3数值例子
5.4结论要点
第十一章 流变学模型在岩体工程中的应用
1.油井周围岩石的里面蠕变、膨胀及压缩
1.1基本方程
1.2线弹性解
1.3线性粘弹性岩石
1.4弹性/粘塑性岩石
1.5井眼周围岩石的膨胀/压缩及损伤
1.6更一般的原始应力状态
2.水平井段周围岩石的蠕变、膨胀及压缩
2.1基本方程
2.2弹性解
2.3线性粘弹性模型下水平井段周围岩石的蠕变
2.4弹性/粘塑性模型的蠕变
2.5水平井段周围岩石的蠕变、膨胀/压缩,损伤破坏
3.开挖后的岩体高边坡流变学性状的分析
3.1简介
3.2岩体流变学模型
3.3有限元分析
3.4数值结果
3.5结论
附录实验数据分析中所使用的数值方法和程序
1.引言
2.问题的表述
3.迭代方法的原理
4.卸载描述
5.边界条件
6.程序方框图
7.关于RI情况的要点
8.其他的特征线方法变量
9.要点
参考文献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class="abut_top partOrAlls">

size="5">目录

第一部分总论

环境流体力学――它的意义,内容与方法 李家春

用于大气环流模式的陆面物理过程参数化研究进展 戴永久,曾庆存,欧阳兵

植被-陆面过程耦合模式的动力框架 欧阳兵

class="allContent" style="display: block">

第二部分均匀下垫面的陆面过程

干旱地区陆面过程的研究 李家春,姚德良,沈卫明

阿克苏地区陆面蒸发的数值研究 沈卫明,姚德良,李家春

塔里木盆地陆气水热交换数值模拟 姚德良,沈卫明,李家春

植物固沙区土壤水热运移耦合模型研究 姚德良,李家春,沈卫明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watercycling and heat balance in agricultural ecosystems D.L.Yao,W.M.Shen and J.C.Li

在植物耗水条件下土壤水分动态的数值模拟 姚德良,邱克俭,冀伟,孙菽芬

干旱地区陆面过程耦合模式及其应用 李家春,姚德良,沈卫明

Modelling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 B.Ouyang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循环过程的耦合模型(BCM)及其数值模拟 欧阳兵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能流的瞬态分析 欧阳兵

第三部分非均匀下垫面的陆面过程

Turbulence in the atmosphere and ocean J.C.Li

非均匀下垫面上大气边界层的研究进展 徐大鹏

非均匀植被的群体蒸发 徐大鹏

第四部分 区域尺度以上的陆面过程与水文模型

Sensitivity of IAP two-level AGCM to surface albedo variations Z.H.Lin,Q.C.Zeng and B.Ouyang

估算区域蒸发的能量法研究 聂松媛,徐丰

用卫星数据估算区域水资源蒸发研究 聂松媛

负轮分析法在水环境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 聂松媛

第五部分 陆面过程观测的指标体系

Mathematical modelling and index system in ecology J.C.Li

陆面过程的观测指标体系研究 欧阳兵,李家春,姚德良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class="nyou81">class="heiwenzi12">本文集共收录了作者24篇期刊论文和研究报告。其中,1943~1955年期间发表的14篇论文内容涉及直管中的可压缩流动、有限振幅柱面和球面波的传播、可压缩流体二维无旋亚声速、超声速混合型流动和上临界马赫数、光滑跨声速绕流及其稳定性、斜激波从平板边界层的反射、中等雷诺数下绕平板的流动等。1956~1957年期间发表的5篇论文:绕平板和楔的高超声速流动、普朗特数和解离对高超声速流动的影响以及增补的5篇文章是作者在高超声速流动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及他在回国后的学术报告和发表的文章,涉及现代空气动力学的发展方向、发射卫星和返地回收的科学和技术问题,体现了他在参与“两弹一星”技术领导工作中的学术思想。
class="nyou81" align="center">class="heiwenzi12">size="4" color="#000000">目录
class="nyou81" align="left">class="heiwenzi12">1 On the force and moment acting on a body in shear flow(物体在剪切流中所受的力和力矩1943年)
2 The flow of a compressible viscous fluid through a straight pipe.(可压缩黏性流体在直管中的流动1943年)
3 Two dimensional irrotational mixed subsonic and supersonic flow of a compressible fluid and the upper critical Mach number(可压缩流体二维无旋亚声速和超声速混合型流动及上临界马赫数1946年)
4 On the stability of transonic flows(论跨声速流的稳定性1947年)
5 The propagation of a spherical or a cylindrical wave of finite amplitude and the production of shock waves(有限振幅球面波或柱面波的传播及激波的产生1947年)
6 Two-dimensional irrotational transonic flows of a compressible fluid(可压缩流体二维无旋跨声速流动1948年)
7 On the hodograph method(关于速度图方法1949年)
8 Two-dimensional transonic flow past airfoils(绕翼型的二维跨声速流1951年)
9 On the stability of two-dimensional smooth transonic flows(论二元光滑跨声速流的稳定性1951年)
10 On the flow of an incompressible viscous fluid past a flat plate at moderate Reynolds numbers(中等雷诺数下不可压缩黏性流体绕平板的流动1953年)
11 Reflection of a weak shock wave from a boundary layer along a flat plate.I:Interaction of weak shock waves with laminar and turbulent boundary lavers analyzed by momentum-integral method(弱激波从沿平板的边界层的反射Ⅰ:用动量积分方法分析弱激波与层流和湍流边界层的相互作用1953年)
12 Reflection of weak shock wave from a boundary layer along a flat plate.Ⅱ:Interaction of oblique shock wave with a laminar boundary layer analyzed by differential-equation method(弱激波从沿平板的边界层的反射Ⅱ:用微分方程方法分析斜激波与层流边界层的相互作用1953年)
13 Plane subsonic and transonic potential flows(平面亚、跨音速势流1954年)
14 A similarity rule fo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 conical field and a plane shock(锥型流和激波相互作用的相似律1955年)
15 Viscous flow along a flat plate moving at high supersonic speeds(沿高超声速运动平板的黏性流动【Ⅰ】1956年)
16 Viscous flow along a flat plate moving at high supersonic speeds(沿高超声速运动平板的黏性流动【Ⅱ】1956年)
17 The effects of Prandtl number on high-speed viscous flows over a flat plate(Prandtl数对绕平板高速黏性流的影响1956年)
18 Compressible viscous flow past a wedge moving at hypersonic speeds(楔的高超声速可压缩黏性绕流1956年)
19 Dissociation effects in hypersonic viscous flows(高超声速黏性流动中的离解效应1957年)
20 现代空气动力学的问题(1957年)
2l 在关于苏联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座谈会上的发言记录(1957年)
22 高超速钝体湍流传热问题(1963年)
23 宇宙飞船的回地问题(1965年)
24 激波的介绍
郭永怀生平
郭永怀传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class="partOrAll">
class="abut_top part">内容包括:复合材料及其结构的强度、振动、冲击、疲劳、损伤、粘弹性等力学问题及机敏材料等的力学分析与设计。
class="abut">
class="abut">size="5">目录
class="abut_top partOrAlls">

第一章 复合材料齿轮粘弹性力学问题的研究&张恒 王震鸣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齿轮复合材料的粘弹性

第三节 复合材料齿轮的温度场分析

class="allContent" style="display: block">

第四节 复合材料齿轮的粘弹性应力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陶瓷基复合材料性能的细观力学研究&杜善义 李文芳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陶瓷基复合材料增韧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研究含随机分布微裂纹非均匀体有效性能的一个新模型

第四节 随机分布微裂纹对相变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

第五节 随机分布微裂纹对晶须增韧CMC材料性能的影响

第六节 随机分布微裂纹对延性相增韧CMC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动态松弛法及其在复合材料叠层板壳非线性分析中的应用&黄小清 范赋群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动态松弛法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求解叠层板及叠层扁壳的经典非线性弯曲问题

第四节 求解双模量复合材料叠层板的非线性弯曲问题

第五节 求解复合材料叠层平板与圆柱微曲板的非线性稳定问题

第六节 对叠层板的线性和非线性初始破坏分析

第七节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单向复合材料损伤本构模型的细观分析&夏源明 袁建明 杨报昌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单向复合材料的一维损伤本构模型

第三节 单向复合材料的Monte Carlo数值模拟

第四节 单向复合材料冲击拉伸过程的Monte Carlo数值模拟

第五节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短纤维复合材料的弹性与弹塑性行为的理论研究&陈浩然 杨庆生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短纤维复合材料的特点

第三节 短纤维复合材料的弹性性能

第四节 短纤维复合材料的弹塑性性能

第五节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复合材料中的应力波&张继栋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层状无限介质中的波

第三节 均匀各向异性板中的波

第四节 各向异性层合板中的波与弹性力学方法

第五节 各向异性层板中的波与近似方法

第六节 复合材料中应力波的细观力学分析

第七节 应力波的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半解析数值法在复合材料及其结构力学问题中的应用&洪志泉 方赤峰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半解析数值法的概述

第三节 半解析数值法的应用

第四节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复合材料界面和界面力学的几个问题&伍章健 余寿文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界面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第三节 复合材料界面的细观力学研究方法

第四节 界面相与复合材料桥联协同作用的机理

第五节 界面断裂力学

第六节 复合材料界面力学的实验

第七节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第九章 超高模聚乙烯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冼杏娟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纵向的比拉伸强度和比刚度高

第三节 优越的能量吸收性能

第四节 界面粘结对UHMPE纤维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第五节 UHMPE纤维与其他高性能纤维混杂时的混杂效应

第六节 UHMPE纤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第七节 UHMPE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

第八节 加工方法对UHMPE纤维复合材料试件力学性能的影响

第九节 UHMPE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其他性能

第十节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十章 机敏材料和机敏结构的研究进展&孙国钧 茅人杰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机敏材料在主动振动控制技术中的应用前景

第三节 光纤在机敏结构中的应用

第四节 电流变体在机敏结构中的应用

第五节 形状记忆合金增强复合材料

第六节 压电材料在机敏结构中的应用

第七节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复合材料离散加筋曲板在面内载荷作用下用于屈曲分析的有限条法&童贤鑫 B・盖尔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典型的复合材料曲板条元素的分析

第三节 结构屈曲判别式的建立

第四节 解法,算例和计算结果

第五节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第十二章 在湿热环境下碳纤维/树脂复合材料结构强度的研究…………

俞树奎 和润忠 郑锡涛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飞机复合材料结构的湿热环境设计准则

第三节 复合材料的吸湿规律和预浸润技术

第四节 湿热环境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第五节 在湿热环境下复合材料机械连接件的强度与寿命

第六节 复合材料结构的湿热环境试验系统

第七节 在湿热/温载谱作用下结构强度和耐久性的试验验证

第八节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中的桥连裂纹&罗海安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桥连裂纹的理论模型

第三节 桥连裂纹的稳定性

第四节 桥连裂纹的临界载荷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复合材料层板的强迫振动问题&沈大荣 李华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几类典型铺设层板线性强迫振动方程的推导

第三节 几类典型铺设层板线性强迫振动问题的数值计算

第四节 几类典型铺设层板的非线性强迫振动分析

第五节 几类典型铺设层板非线性强迫振动问题的数值计算

第六节 讨论和结论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复合材料机翼在气动弹性和强度约束下的设计剪裁研究&丁惠梁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COMPASS系统的结构配置

第三节 结构分析与灵敏度分析

第四节 优化剪裁技术

第五节 实例应用

第六节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复合材料梁的强度、冲击和疲劳性能的研究&薛元德 陈心爽 刘壮健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损伤和破坏机制

第三节 复合材料梁的强度

第四节 冲击性能

第五节 疲劳

参考文献

第十七章 金属-陶瓷梯度材料的优化设计&王继辉 张清杰 吴代华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梯度材料的微观结构特征

第三节 梯度材料的微观力学和性能预测

第四节 热应力分析和设计模型

第五节 热应力分析结果与讨论

第六节 结论

参考文献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量纲分析是一门非常值得研究和学习的知识,它是探讨科学规律,解决科学和工程的一个有效的工具。熟练掌握量纲分析应当是科学和技术工作者应有的基本训练。
本书内容包括:量纲分析的基本概念;量纲分析在熟知的力学现象中的应用;量纲分析在某些经典的力学问题中的应用以及郑哲敏先生的研究集体近三四十年中在爆炸力学诸多的应用实例等几个部分。 

class="section">
class="tit" align="center">size="5">目录
class="descrip">
写在前面
第1章 结论
1.1 量纲分析是分析和研究问题的有力手段和方法
1.2 物理量的度量
1.3 量纲:有量纲量和元量纲量
1.4 基本量和导出量
1.5 单摆
1.6 量纲分析的实质
1.7 量纲分析的简史
第2章 基本原理
2.1 量纲的幂次表示
2.2 II定理
2.3 自变量和基本量的选择
2.4 相似律

写在前面
第1章 结论
1.1 量纲分析是分析和研究问题的有力手段和方法
1.2 物理量的度量
1.3 量纲:有量纲量和元量纲量
1.4 基本量和导出量
1.5 单摆
1.6 量纲分析的实质
1.7 量纲分析的简史
第2章 基本原理
2.1 量纲的幂次表示
2.2 II定理
2.3 自变量和基本量的选择
2.4 相似律
2.5 运用II的定理的注意点
第3章 流体力学问题
3.1 典型流动
3.2 流体力学问题中的相似准数[13]
3.3 其他相似准数
3.4 流体运动的分类
第4章 固体力学问题
4.1 弹性体的应力分析和简单结构的稳定性分析
4.2 弹性体的振动和波动
4.3 弹塑性体的应力分析
4.4 固体的拉伸断裂
第5章 固体中的热传导与热应力
5.1 固体中的热传导
5.2 弹性体内的热应力
第6章 流固耦合问题
6.1 水击
6.2 弹性和轴承
6.3 机翼的颤振
6.4 热交换器的气激振动
第7章 流体弹塑性模型
7.1 流体弹塑性体模型
7.2 化学炸药的爆炸效应问题中的相似参数
7.3 高速冲击问题中的相似参数
第8章 爆炸相似律
8.1 空中爆炸波和水中爆炸波
8.2 爆炸加工
8.3 爆破
第9章 冲击相似律
9.1 杆式穿甲弹
9.2 破甲——聚能射流的形成及其对装甲的侵彻
9.3 碎甲层裂
9.4 超高速冲击
9.5 金属射流与薄板的高速扩张断裂
9.6 煤与瓦斯突出——两相耦合介质动力学现象
第10章 数学模拟规整化
参考文献
主题索引
外国人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