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7 resultados para Salt stress. Osmolytes. Halobacteria and metagenome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环境胁迫诱导的脯氨酸积累是植物一种非常显著的代谢适应机制。和其他胁迫应答反应一样,脯氨酸积累也受到各种植物激素和信号分子的调控,如脱落酸、钙离子等。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在于了解植物激素油菜素内酯(BR)在拟南芥脯氨酸积累中的作用。 首先,我们发现拟南芥经不同浓度的24-表油菜素内酯(EBL)预处理后,200mM NaCl诱导的脯氨酸积累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同时脯氨酸合成途径的关键基因P5CS1以及OAT的诱导表达减弱,降解途径的关键酶基因PDH1的转录水平有所上调,说明脯氨酸积累程度的降低是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的结果。BR缺陷型突变体det2-1和不敏感突变体bin2-1在盐胁迫下的脯氨酸积累均高于野生型,而且det2-1的P5CS1受到的诱导增加,PDH1的表达有所下调。说明BR在脯氨酸积累中起负调控的作用。 经不同浓度的24-EBL处理后,50µM ABA诱导的脯氨酸积累受到明显抑制。det2-1和bin2-1在ABA处理下脯氨酸积累均高于野生型,但是ABA不敏感突变体abi1-1在盐胁迫下的脯氨酸积累并没有受到BR的抑制。说明BR可以特异地抑制由ABA介导的脯氨酸积累,而对不依赖ABA途径介导的脯氨酸积累没有明显影响。但是,BR处理后并没有改变ABA诱导的P5CS1的转录水平。 上述BR对脯氨酸的抑制作用是在短日照(8小时光照)条件下得到的,而在长日照(16小时光照)条件下生长和处理材料时,24-EBL对盐胁迫或ABA诱导的脯氨酸积累都略有促进作用。det2-1和bin2-1中的脯氨酸积累仍比野生型高。由以上的结果推测光照增加可以抑制BR对脯氨酸积累的抑制作用。 我们还对det2-1和bin2-1在生长发育各个时期的盐敏感性进行了初步鉴定。det2-1在种子萌发阶段对盐胁迫和ABA超敏感;在幼苗生长阶段det2-1和bin2-1在长势、存活率、根长以及鲜重方面对盐胁迫都比野生型更敏感,外加24-EBL可以部分恢复det2-1的盐敏感性;成株阶段bin2-1则表现出比野生型明显的抗盐性。这些结果表明BR可能对拟南芥盐响应有重要调节作用。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bHLH(basic/helix-loop-helix)型的蛋白作为转录因子中的一个家族,控制一系列的生物学过程,例如细胞分化、细胞命运决定等。该家族的共同特点是具有一个bHLH型保守结构域,大约由60个氨基酸组成,在功能上划分为给两个部分:N端的碱性区域和C端的HLH区域,前者具有结合DNA的功能,后者参与了蛋白的二聚化,主要由疏水氨基酸组成。水稻中大多数的bHLH转录因子其功能还不清楚。   本论文利用同源克隆的方法,从水稻中得到与拟南芥ICE1同源性最高的基因,并命名为OsbHLH2,然后我们从野生稻中克隆到相关基因OrbHLH2。OrbHLH2 的cDNA全长为1961 bp,编码525个氨基酸。OrbHLH2与拟南芥、荠菜、毛果杨中推测的类ICE1蛋白之间的同源性分别达到46.1%、 45%、 41.2%,推测OrbHLH2可能是一个类ICE1蛋白。亚细胞定位实验结果表明,OrbHLH2定位于细胞核中;酵母自激活实验表明OrbHLH2具有自激活活性,因此推断OrbHLH2可能是一个转录因子。在水稻中对其组织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发现,OsbHLH2在幼根、老根、幼茎、老茎、幼叶、老叶等组织中表达量极低,而在穗部的表达量很高,这暗示了OrbHLH2可能在水稻发育的特定阶段起重要作用;分析OsbHLH2对各种胁迫的响应,发现该基因在水稻中的表达不受低温、高盐、ABA等胁迫的诱导。   将OrbHLH2在拟南芥中异源超表达,转基因材料在发育上没有发现明显的表型改变。分析转基因拟南芥对不同胁迫的耐受性,结果表明:转基因拟南芥对高盐、渗透胁迫的抗性明显增强;分析一些抗逆标记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现与转基因拟南芥在高盐条件下DREB1A/CBF3、RD29A、COR15A和KIN1的表达量有不同程度的上调,暗示了在胁迫条件下OrbHLH2可能通过对DREB1A/CBF3途径中的基因的激活,来启动植物对逆境胁迫的响应,从而提高植物的抗逆性。该结果对于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研究是在丁香属植物半个世纪的丰富引种基础上,采用光合生理的实验手段探讨该属重要物种长期驯化中的环境响应机制。 在迁地条件下,与广布种华北紫丁香相比, 濒危种羽叶丁香有较低的光需求,在中等光强下净光合速率显著低于广布种;气孔限制值较大,对光合作用的调节较弱;蒸腾作用亦较弱,导致中午叶温较高造成叶片伤害。功能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在8:00光强及气温较低时已达峰值,叶片生长历时短暂并于初夏前结束,长此以往可能影响光合产物积累。可见羽叶丁香以“逃避”的方式适应迁入地生长季节环境胁迫。 为了探究羽叶丁香在引种地“逃避”策略的环境驱动因子,我们分别选取种植在园内全光照曝晒和60% 遮荫、生物量差异极为显著,而其它条件相同的羽叶丁香开展实验。尽管曝晒单株比遮荫单株有着显著低下的生物量,但最大量子效率及叶绿素a/b的结果都表明曝晒并未对其PSⅡ及LHCⅡ造成损伤。遮荫单株也已经由高叶绿素含量表现出对低光环境的适应。可见,其光适应机制已经存在,而引种地生长季节的高温可能是羽叶丁香生长中要回避的主要因子。 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个推断,并希望了解羽叶丁香在原产地的环境响应状况和致濒的生理原因,我们在其原产地贺兰山对该种进行了调查和试验。调查发现在贺兰山羽叶丁香分布在海拔1700m、西北坡向、近谷底处。由于坡度较缓,晴朗天气光照时数达8h,叶片厚重,净光合速率极显著地高于引种地;最大量子效率表明中午的强光并未带来严重光抑制,且小幅度的光抑制在次日清晨可完全恢复,并且有较高的实际量子效率。故在原产地强光仍旧不是其生长的限制因子;其极高的光合速率及高效的实际量子效率是对冷凉强光条件的特殊适应,说明羽叶丁香具有喜冷凉不惧光的固有特点,而冷凉条件于高温炎热的引种地不能得到满足时,便放弃了对光的要求而在遮荫的生境中适应下来。因此引种地的高温应该是其要“逃避”的重要因子。同时表明较强的光合能力及强光的适应特征不会使羽叶丁香在原产地成为濒危物种。 为了搞清羽叶丁香的濒危原因,我们将原产地野外分布状况连同两地水分利用效率棕合分析发现:在水分保证适当的北京植物园栽培条件下,即使是曝晒的植株也有着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而原产地的羽叶丁香低下的水分利用效率表明其生存和分布对水分条件极为敏感。因此,羽叶丁香是良好水分条件的“享受者”,而不是干旱条件的“耐受者”,而这对于生长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物种来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散布的可能性,以致数量极为有限。 “全能” 的华北紫丁香恰是丁香属系统演化中较为进化的种,而“低能” 的羽叶丁香又恰是居于顶生花序系(原始)与欧丁香系(进化)之间的重要过渡种。在对丁香属起源及散布进行推断的基础上,这些已经得到的结果促使我们从区系和演化的层面去了解演化系在长期迁地驯化的光合生理差异。结果发现演化过渡种羽叶丁香的光合指征也多处于中间位置;顶生花序系(原始)种类光合效能相对较低,较强的水分平衡的保持能力可能成为它们能在跨气候带引种中成活的解释。欧丁香系(进化)种类气孔导度对光梯度反应敏感,但较强的蒸腾降低了其水分利用效率,在引种地干旱高温的生长季会因水分不能及时供给而可能在年周期尺度上直接影响生物量。小乔木型的种类可能由于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而不畏干旱,形成了拟女真亚组从西北到东北继而向日本的广泛分布。 驯化的现实意义之一是应用。丁香的盐碱耐受性是区域栽培中面对的问题。我们模拟氯化物硫酸盐型盐碱土(NaCl - MgSO4)与光照梯度交互的试验结果表明紫丁香系品种曝晒栽植能耐受0.2% 的土壤盐度,如果在相同盐度生境中遮荫种植会有更高的盐分耐受表现。 对迁地物种环境适应性的研究论证着眼点从“种” 的水平归结到“系”的层次,从对特殊代表物种当今适应机制的量化比较联系到其起源和散布的历史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常规引种驯化对现存实体“种” 的定性描述;将迁地驯化与就地适应相联系,以较为科学的思路贯穿驯化保护研究,并最终将研究结果回归于驯化保护实践。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从菠菜中克隆甜菜碱醛脱氢酶( betaine aldehyde dehydrogenase,BADH)基因并转化烟草, 研究转基因烟草光合作用对高温和盐胁迫等环境胁迫的抗性机理,利用外源甜菜碱研究在正常条件下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以及在盐胁迫下外源甜菜碱对玉米幼曲光合作刚的保护机理。主要结果如下: 转BADH基因烟草中能合成甘氨酸甜菜碱,合成的甜菜碱主要积累于叶绿体中。转BADH 基因烟草提高了对高温胁迫的抗性,在中度高温胁迫下,转基冈烟草生长利光合作用对高温 的抗性增强。中度高温胁迫下,转基冈烟草光合作用的维持是由于甜菜碱对Rubisco活化酶的保护作用。在中度高温胁迫下甜菜碱通过维持Rubisco活化酶的活化态以及阻止Rubisco 活化酶山可溶性问质向类囊体的聚集,从而维持了Rubisco活化酶的活性,进而维持了C02 的同化。在严重高温胁迫下,烟草光系统II受到影响,转BADH基冈烟草通过提高体内抗氧化酶系统的功能,减轻了高温胁迫对光合机构造成的活性氧伤害,高温胁迫下转基因烟草体内抗氧化酶如SOD、APX、GR等酶活性明显高于野生型。在高温胁迫下,证明了甜菜碱对光系统II的保护作用主要在氧化侧,严重高温胁迫下,转基因烟草维持较高的PSII活性。 转BADH基因烟草提高了对盐胁迫的抗性,盐胁迫下转基因烟草光合作用的维持与盐胁迫下转基因烟草较高的气孔导度和抗氧化酶活性的提高有关。 外源甜菜碱在正常的非胁迫条件下对植物的生长有促进作用,而这一作用与光合速率的提高有关。通过对气孔导度、光合碳同化关键酶以及叶绿素荧光分析证明,甜菜碱对光合作用的促进与气孔导度的提高有关,同时甜菜碱提高了光系统ll的实际光化学效率。 外源甜菜碱提高了盐胁迫条件下植物的抗性,抗盐性的提高与盐胁迫下甜菜碱对气孔导度的提高以及维持较高的光系统II光化学活性有关。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盐胁迫是限制高等植物和藻类生长和产量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PSII对环境胁迫的响应被认为是光合作用适应逆境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尽管盐胁迫对PSII的影响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有关盐胁迫对PSII作用方式和位点的研究仍存在着争议。我们主要研究了盐胁迫对螺旋藻PSII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以探讨盐胁迫对PSII的作用方式和位点以及该藻细胞PSII对盐胁迫的适应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用0、0.2、0.4、0.6、0.8M NaCl处理螺旋藻细胞12小时。随盐浓度的增加,螺旋藻细胞的Chla、carotenoid、PC、APC及蛋白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说明盐胁迫抑制了上述色素及蛋白的合成或加速了它们的降解,从而影响了螺旋藻的光合作用。 2. 随盐浓度的增加,螺旋藻细胞光合放氧活性和PS II电子传递活性显著降低,表明盐胁迫引起藻细胞PS II活性的下降。 3. 通过放氧活性、热致发光(TL)、多相荧光瞬态上升动力学曲线的测定以及Western 杂交,来探讨盐胁迫对螺旋藻细胞PS II供体侧电子传递及OEC33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盐浓度的增加,螺旋藻细胞光合放氧活性和PS II电子传递活性下降;TL B-band和Q-band强度降低,在0-0.6M NaCl下,B-band的周期性振荡清楚,最大值出现在第二次和第六次闪光,而在0.8M NaCl时,S态振荡基本上消失,S 态氧化还原循环受阻;Fm, J、I和P相荧光水平降低。以上结果都表明盐胁迫使PS II的放氧侧受损伤。且随盐浓度的增加,盐分引起螺旋藻细胞外周蛋白OEC33的降解,在蓝藻中首次提出放氧机构的S态循环受阻,放氧活性降低。 4. 通过OJIP曲线的测定以及JIP-test、闪光诱导的可变荧光衰减动力学、热致发光(TL)的分析,我们研究了盐胁迫对螺旋藻细胞PS II受体侧的影响。结果显示: JIP-test的参数Ψo和φEo随盐浓度的增加而下降,显示QA-到QB 电子传递受阻;可变荧光衰减动力学快相组分半衰期延长,所占总可变荧光百分比下降,表明QA-到QB 电子转移变慢,中相组分半衰期延长、所占百分比下降,说明空的QB位点对PQ的结合减慢,有可能PQ分子对QB位点的结合能力下降;TL B-band和Q-band的峰温度出现了位移,可能QA、QB的氧化还原电势发生了改变。以上结果表明,盐胁迫伤害了PSII受体侧的电子传递。 5. 首次运用闪光诱导下的叶绿素荧光上升及其衰减动力学来研究盐胁迫对PS II受体侧的影响。 6. 盐胁迫下,PS II供体侧和受体侧电子传递受抑制,有活性的PSII反应中心数量下降,说明盐胁迫对螺旋藻细胞PSII的伤害也可能是多位点的作用方式。此外,盐胁迫下,藻细胞放氧活性的下降快于受体侧QA 到QB电子传递所占百分比的下降,有可能PS II放氧侧先受损伤,然后是反应中心和受体侧。上述结果表明盐胁迫下PSII活性的降低是由于PSII供体侧和受体侧电子传递的抑制,有活性的PSII反应中心的减少。 7. 借助螺旋藻类囊体膜的Western杂交分析,来研究盐胁迫对螺旋藻类囊体膜PSII相关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述PSII活性的抑制是由于类囊体膜蛋白的损失。主要与PSII反应中心CP43、CP47和OEC33蛋白含量的下降有关。 8. PS II机构对盐胁迫的适应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降低吸收横截面,(PC/chla,APC/chla比值的降低);光系统II光化学反应的改变,通过关闭的PS II反应中心比例的增加,使得PS II机构免于过多激发能的伤害而得以保护;提高了剩余的有活性反应中心的耗能效率(DIo/RC增加);保持有活性反应中心高的激发能转化效率,比如,TRo/RC保持不变;另外,随盐浓度的增加,由藻胆体向光系统I的能量传递增加,避免过量激发能对 PSII的伤害,使螺旋藻细胞适应盐胁迫环境。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All imported salted, dried fish samples tested had a salt content below 30% and above 12% and hence met requirements of the proposed standard. Also samples without quality cut tested had a greater salt content than that with quality cut. This indicates that salt contributes to protecting dried fish and hence may be endorsed by sensory evaluation to a certain extent. Samples with quality cut had more moisture than that without quality cut. But all samples with and without quality cut had a moisture content greater than 35% which is the maximum moisture content for such species specified in the standard. Microbiological testing for total counts and Coliform contents too showed that good quality dried fish had counts greater than that specified in the standard. The different species of fish tested had varying lengths of shelf life. But on an average the shelf life of dried fish could be prolonged for about 12 days by re-drying at 45°C for 6 hours, i.e., re-drying at these temperatures without subsequent packing in polythene bags may not be practical for prolonging the storage life of salted/dried fish.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The Fort Canning Tunnel is the first road tunnel in Singapore to be built using the sprayed concrete lining (SCL) method. The major technical challenge of this was to construct a 15m wide tunnel by mining in soft ground under a shallow overburden of 3m to 9m.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s and monitoring controls for the safe and progressive execution of the works, such as soil investigations, trial forepoling works, surface settlement monitoring, tunnel settlement monitoring, face movement monitoring, and the observational approach to construction. The monitored field data showed the volume loss to range from 0.4% to 2.1%, and the observed surface settlement trough was found to agree well with the theoretical Gaussian trough. Other observations made include substantial surface settlements induced by the stress relief at and ahead of the tunnel face in spite of the forepoling umbrella, and the higher volume losse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overburden. Tunnel face movements were observed during installation of forepoling. These observations are of interest to engineers planning future SCL tunnels in similar condi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