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3 resultados para PJ7765.M3 A6 1884
Resumo:
大型海藻的生产力高,生产成本低,是一种理想的能源作物。广东省是我国海洋大省之一,约35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海藻物种丰富,为海藻养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省是能源消耗大省,大部分依靠外省调入和进口,发展海藻能源技术是缓解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海藻作为生物质的利用技术还不成熟。在本论文中,选用我省常见的江蓠、马尾藻和麒麟菜三种的大型的海藻进行热解和发酵实验。 首先,对海藻在不同温度下(400℃~900℃)热解得到的各产物(气体、焦油和残渣)产率和热值以及气体组分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各热解产物产率、热值和气体组分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分析热解过程中的K、Ca、Na、Mg等元素的析出和迁移规律。用去离子水和稀盐酸对海藻进行洗滤预处理,研究其热解特性,进行热重分析,建立海藻热解的反应动力学模型,并计算海藻的动力学参数。分析结果表明:热解气体中的主要成分为H2、CO、CH4、C2H4、C2H6等,热解气低位热值介于5~15 MJ/m3之间。海藻本身具有灰分含量较高和热值较低的特点,水洗可以有效地脱除部分的碱金属,并可以减少灰分含量,改善海藻的热解特性。 其次,以江蓠和马尾藻为底物进行发酵。结果表明:海藻中含有大量金属阳离子,直接发酵容易溶解到料液中,抑制微生物生长,影响发酵效果。用淡水浸泡以后的海藻能容易进行发酵。江蓠的产气率要高于马尾藻。在发酵温度为35℃,简单破碎,料液浓度为5%的条件下,江蓠TS(总固体)产气率是390.6L/kg 。在55℃,颗粒大小0.6~0.9mm,料液浓度为5%的条件下,马尾藻TS产气率是173.1L/kg。 通过对比海藻热解和发酵过程及结果的比较可以发现,海藻热解产气率低,碱金属容易析出;海藻发酵可以直接利用湿原料,产气率高,但发酵时间较长,需要合适的菌种。在目前没有特殊专有技术的情况下,采用发酵比采用热解实现海藻的能源化利用可能性更大。 最后,对本论文的研究探讨进行总结,并对今后进一步完善该工作提出了建议。
Resumo:
从富氧气化的原理和特点出发,根据空气气化的结果,讨论说明中热值气化装置的设计依据和参数计算方法。在试验运行的基础上,分析采用富样气化的中热值气化装置的优缺点。通过分析和试验表明,采用90%的富氧气化具有较理想的效果,其气体热值在10—12MJ/m3之间,气化效率在70%以上,单位燃气的耗电量约0.075kWh/Nm3,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和实用性。
Resumo:
It is a typical multiphase flow process for hydrate formation in seeping seafloor sediments. Free gas can not only be present but also take part in formation of hydrate. The volume fraction of free gas in local pore of hydrate stable zone (HSZ) influences the formation of hydrate in seeping seafloor area, and methane flux determines the abundance and resource of hydrate-bearing reservoirs. In this paper, a multiphase flow model including water (dissolved methane and salt)-free gas hydrate has been established to describe this kind of flow-transfer-reaction process where there exists a large scale of free gas migration and transform in seafloor pore. In the order of three different scenarios, the conversions among permeability, capillary pressure, phase saturations and salinity along with the formation of hydrate have been deducted. Furthermore, the influence of four sorts of free gas saturations and three classes of methane fluxes on hydrate formation and the resource has also been analyzed and compared. Based on the rules drawn from the simulation, and combined information gotten from drills in field, the methane hydrate(MH) formation in Shenhu area of South China Sea has been forecasted. It has been speculated that there may breed a moderate methane flux below this seafloor HSZ. If the flux is about 0.5 kg m-2 a-1, then it will go on to evolve about 2700 ka until the hydrate saturation in pore will arrive its peak (about 75%). Approximately 1.47 109 m3 MH has been reckoned in this marine basin finally, is about 13 times over preliminary estimate.
Resumo:
We investigated the solid particle flow characteristics and biomass gasification in a clapboard-type internal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reactor. The effect of fluidization velocity on particle circulation rate and pressure distribution in the bed showed that fluidization velocities in the high and low velocity zones were the main operational parameters controlling particle circulation. The maximum internal circulation rates in the low velocity zone came almost within the range of velocities in the high velocity zone, when uH/umf = 2.2-2.4 for rice husk and uH/umf = 3.5-4.5 for quartz sand. In the gasification experiment, the air equvalence ratio (ER) was the main controlling parameter. Rice husk gasification gas had a maximum heating value of around 5000 kJ/m3 when ER = 0.22-0.26, and sawdust gasification gas reached around 6000-6500 kJ/m3 when ER = 0.175-0.24. The gasification efficiency of rice husk reached a maximum of 77% at ER = 0.28, while the gasification efficiency of sawdust reached a maximum of 81% at ER = 0.25.
Resumo:
以空间图形和数据库为基础,对土壤水库的相关技术指标、研究深度和静态库容组成等进行了描述、界定和计算。研究认为:安塞县5m深土层土壤水库总库容为1419.78mm/416156万m3,其中死库容占土壤总库容的21.08%,重力库容占土壤总库容的13.82%,有效库容占土壤总库容的65.10%,最大有效库容占总库容的78.92%;从土地利用类型方面来看,坡耕地和荒坡地总库容量最大,分别占研究区土壤水库总库容的37.65%和36.04%;从坡度分级方面来看,>25°和10°~15°坡度级别土壤总库容量最大,分别占研究区土壤水库总库容的41.50%和30.52%;峁坡和沟坡土壤水库库容组成基本相等。
Resumo:
利用野外试验方法,在滴灌条件下研究了保水剂在坡地枣林中的使用效果。试验结果证明:施用保水剂的土壤含水量较对照提高了15.3%~39.2%,使10~70 cm土层有较高贮存水量,在年生育期平均降雨量为395 mm情况下,确定红枣整个生育期(为210 d)共灌水4次,按大约每55 d灌溉一次计算,可减少灌溉2次,节约用水264 m3/hm2;0~60 cm土壤平均容重降低0.05~0.16 g/cm3,改善了土壤的通气透水的土壤物理性质,促进了枣树的生长发育,与对照株产5.6 kg相比,四年生红枣单株最高可增产2.85 kg/株;就不同保水剂综合来说,Hs和Hm表现出良好的适宜性。
Resumo:
采用高温固相扩散反应合成了稀土元素激活的碱土硼酸盐MB4O7:RE(M=Sr, Ba;RE=D又Tb,Tm, Ho);过渡金属硼酸盐Zn4B6O13:RE(RE=Dy,Tb,Tm,Ho); Zn(BO2)2:RE(RE=Dy,Tb,Tm,Ho);碱土磷酸盐M3(PO4)2:RE(M=Sr,Ba;RE=Du, Tb)。通过)。RD和琅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测定了上述化合物的红外、荧光、余辉、漫反射和热释光谱及剂量学性质。研究了高能60Co伽玛射线和p-射线辐照下,稀土离子激活的碱土硼酸盐 MB407:Dy(M=Sr,Ba);过渡金属硼酸盐Zn4B6O13:Dy;Zn(BO2)2:Dy,Zn毋o承:Tb; 碱土磷酸盐Sr3(PO4)2:Dy的三维热释光谱及MB4O7:Dy(M=Sr,B)的电子顺磁共 振谱(EPR)的性质。发现稀土离子激活剂的浓度在一定的范围内增加时,能够改变陷阱的分布,不同深度陷阱的相对分布发生变化,使峰温向高温方向移动,这可提高剂量器的 热稳定性。发现稀土离子对材料的热释发光亦存在浓度碎灭作用。通过热释发光曲线;结合定量公式,计算了一些硼酸盐化合物的动力学参数。首次应用荧光、三维热释光谱等手段确证了高能60Co伽玛射线和p-射线辐 照没有导致稀土离子D3+和Tb3+的价态变化,即未改变为二价或四价化合物。研究了这类电子俘获材料的存储机理和辐照前后,基质和稀土离子的物理、化学 变化。通过电子顺磁共振谱卿)分析了缺陷的类型,即在高能60Co伽玛射线和p 一射线辐照下,存在空穴和电子两类陷阱中心。热释发光曲线与电子顺磁共振谱 的快衰退部分对应着浅陷阱能级,而慢衰退部分对应着深陷阱能级,陷阱能级是 连续分布的。在个人防护和临床治疗剂量范围内,筛选出7个60Co伽玛射线和中能x一射 线辐照下具有应用前景的高效热释发光材料,为深入研究打下基础。研究了高能p-射线辐照下,两.种潜在的具有应用前景的用于辐射加工剂量范围的p-射线固体剂量计材料。
Resumo:
记述了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中中新世哈拉玛盖组的两种阿特拉旱松鼠化石:Atlantoxerus junggarensis和A. xiyuensis sp. nov.。依据新的化石材料将A. junggarensis特征进行了修订。新种A. xiyuensis颊齿较小,齿冠低;P4大于或等于M1/2; 次尖明显,原小尖弱小或无,后小尖强大、明显大于后尖且一般不与后边脊相连,通常无中附尖;m3无下前边尖和前齿带,无下中尖、下中附尖和下次小尖,下后脊粗壮、由下原尖伸向跟凹、不与下后尖相连,下内尖及下内脊发育。Atlantoxerus属最早的化石记录出现在中亚地区,推测它很可能起源于中亚,然后向西亚、欧洲和北非地区扩散。依据伴生动物群和相关古植物的研究成果推测,Atlantoxerus属可能生活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随着晚新生代全球气温变冷,该属的分布渐趋收缩,分异度减小,表明了其地理分布与温度变化密切相关。同时推测,温度对其生存的影响似乎比湿度更大。
Resumo:
GaAs epilayers grown on Si by metalorganic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MOCVD) using an ultrathin a-Si buffer layer were characterized by deep-level transient spectroscopy (DLTS). Six electron traps with activation energies of 0.79, 0.67, 0.61, 0.55, 0.53 and 0.32 eV below the conduction band were determined by fitting the experimental spectra. Two of the levels, C (0.61 eV) and F (0.32 eV), were first detected in GaAs epilayers on Si and identified as the metastable defects M3 and M4, respectivel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GaAs/Si epilayers, another GaAs layer was grown on the GaAs/Si epilayers grown using MOCVD. The deep levels in this regrown GaAs epilayer were also studied using DLTS. Only the EL2 level was found in the regrown GaAs epilayers.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the quality of the GaAs epilayer was greatly improved by applying this growth process.
Resumo:
A GaSb crystal incorporated with Mn has been grown by the Bridgman method on the Polizon facility onboard the FOTON-M3 spacecraft. Structural defects and growth striation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revealed by the chemical etching method. By calculating various parameters of the convection, the striation patterns can be explained, and the critical value of the Taylor number, which characterizes the convective condition of the rotating magnetic field induced azimuthal flow, was shown. The stresses generated during crystal growth can be reflected by the observations of etch pit distribution and other structural defects.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space experimen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crystal are given.
Resumo:
维生素C生产废水有机物浓度高、成分复杂、排放量大,是一种亟待处理的典型工业废水。本研究分别采用实验室规模和中试规模的升流式厌氧颗粒污泥床反应器(UASB)对该制药工业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工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时采用两种不依赖于纯培养的分子生物学手段—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扩增核糖体DNA限制性分析(ARDRA)技术揭示了UASB反应器不同运行阶段污泥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组成及变化。此外,首次研究了零价铁(Fe0)在厌氧消化过程中对反应器运行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采用城市污水处理厂厌氧消化池絮状污泥和处理啤酒废水的颗粒污泥混合接种,小试中温(35±1℃)UASB反应器在其运行的第65天启动成功。反应器稳定运行阶段,在进水COD浓度为9000mg/L、水力停留时间为12h、容积负荷为13.6 kgCOD/m3.d条件下,其COD去除率稳定在85~90%之间,沼气产率达到4.5 m3/m3.d,沼气甲烷含量平均为72%。中试UASB反应器的接种污泥为厌氧消化污泥,其启动时间相对较长,为90天。在稳定运行期,反应器的进水COD浓度为8000~10000mg/L,水力停留时间和容积负荷分别保持在12~16h和10.6~14.2 kgCOD/m3.d范围,该阶段反应器的平均COD去除率稳定在85%左右,沼气产率平均为5.2m3/m3.d,沼气中甲烷含量为69%。上述结果表明中温UASB工艺用于维生素C生产废水处理是高效、可行的。 与对照反应器相比,添加Fe0的小试UASB反应器的COD去除率和沼气产量分别提高了6.5%和10.2%。同时,磷酸盐平均去除率为79%,比对照提高了64%,目前尚未见类似研究报道。在中试规模的UASB反应器中补充一定量的Fe0可缩短反应器启动时间,促进颗粒污泥的形成,该结果可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培养试验进一步表明,Fe0可以作为产甲烷菌还原CO2生成甲烷的电子供体。培养实验还表明,当系统中存在硝酸盐(0.40 mM)和硫酸盐(0.26 mM)时,Fe0促产甲烷过程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采用细菌通用引物968F/1401R和341F/907R获得的PCR-DGGE指纹图谱均表明UASB反应器不同运行阶段细菌种群结构变化明显。小试和中试稳定期污泥的微生物多样性均高于各自初始接种污泥。产甲烷菌通用引物340F/519R的PCR-DGGE结果显示,虽然接种污泥中产甲烷菌的丰富度系数略低于稳定期,但总体而言,反应器运行期间产甲烷菌的种群组成相对稳定。 通过构建不同处理和不同运行阶段污泥样品的16S rRNA基因文库并对克隆基因进行限制性内切酶消化、测序分析。结果表明,稳定期两个反应器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但与各自接种污泥差异明显。小试UASB反应器接种污泥中细菌的优势菌群分别为变形菌纲的δ亚纲(28.7%)和β亚纲(17.4%),至稳定运行期则演替为革兰氏阳性低GC菌群(21.9%)和变形菌纲的δ亚纲(14.0%)。中试反应器接种污泥Green non-sulfer bacteria(25.9%)和变形菌纲的δ亚纲(16.4%)类群占优势,而稳定期Green non-sulfer bacteria类群(17.9%)、革兰氏阳性低GC菌群(16.2%)和变形菌纲的δ亚纲(15.4%)为优势菌群。 产甲烷菌的优势克隆为SRJ 230、SRJ 26和SRJ 583,前两者分别与Methanosaeta concilii和未培养的Methanobacteria-like克隆Gran7M4的同源性达到97%和98%,后者与Methanomethylovorans. sp同源性为99%。接种污泥中上述类群占总克隆数量的比例较低。小试、中试接种污泥中产甲烷菌分别占7.8%和3.0%,但稳定运行期,该比例明显增加,分别达到21.9%和18.8%。上述结果表明启动期与稳定期污泥产甲烷菌种群组成相对稳定,但各类群数量明显增加。 添加Fe0的UASB反应器稳定运行期污泥中产甲烷菌比例(31.2%)高于对照反应器(24.2%), 革兰氏阳性低GC类群、变形菌纲的δ亚纲比例差异不明显,而变形菌纲β亚纲(6.0%)和Green non-sulfer bacteria(9.2%)的比例均分别低于对照反应器(13.1%和17.1%)。该结果表明,添加Fe0使反应器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发生了显著变化。 此外,在添加Fe0的UASB反应器中检测到特异性的克隆SRJ 341和SRJ 320,两者分别同磷酸盐去除和铁氧化有关的克隆子Orbal D41和Clone195的序列相似性达95%和96%。这两个类群可能分别与磷酸盐去除及铁促产甲烷作用密切相关。这一结果尚未见报道。
Resumo:
辽东山区森林是辽宁省重要的水源涵养基地与用材林资源,在维系区域内生态环境和林产品的可持续供应方面占据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该区的天然林已基本绝迹,因此该区的森林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已有研究表明,影响辽东山区森林更新演替最主要的环境因素是光环境。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黄菠萝(Phellodendron amurense)和红松(Pinus koraiensis)是阔叶红松林的优势树种;这些树种幼苗对光环境的适应性差异,在群落演替和森林生态恢复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论文采用人为控制遮光试验测定了核桃楸、水曲柳和黄菠萝幼苗对光环境的响应,同时,采用自然光环境试验和人为控制遮光试验相结合的手段测定了红松幼苗对光环境的适应性。人为控制遮光试验设置的光环境类似于自然中的典型林窗、林缘和林下的光环境;在人为控制遮光试验中,研究材料于2007年4月末栽植于4个不同光环境(全光、全光的60%、30%和15%,分别记为FI、II、LI和WI处理)下,在2007年7~9月测定了树种幼苗的光合生理、叶片特征、生长和冠层形态特征等方面的变化,结果表明: 1)不同光环境处理区内的光合有效辐射(PAR)具有显著差异,形成一定的光强梯度,而气温,相对湿度和土壤含水量差异并不显著。全光处理区内的日平均PAR为842.4μmol∙m-2∙s-1,最大PAR为1884.1μmol∙m-2∙s-1,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区。 2)生长在高光强下4个树种幼苗的叶片有较高的光合能力(Amax),随生长光强的下降,Amax显著下降;光补偿点(LCP)和光饱和点(LSP)也表现出随着生长光强的下降而降低的趋势。核桃楸和水曲柳净光合速率Pn的日变化最大值约为16μmol∙m-2∙s-1,黄菠萝的约为13μmol∙m-2∙s-1,这与温带阔叶树种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n在10~15μmol∙m-2∙s-1范围内的结论相符;3个苗龄红松针叶的Pn日变化均呈单峰型,没有光合“午休”现象,峰值出现在11:00~13:00期间。 3)4个树种幼苗的比叶重(LMA)和单位叶面积鲜重(LFA)均随着光环境的降低而下降;三个阔叶树种幼苗的叶长L、叶宽W、叶周长C和单叶面积A均具有随着光强的降低而呈增大的趋势,表明叶片通过调节叶片的形态来适应多变的光环境。 4)不同光环境对阔叶树种幼苗的植株冠形和生长有显著影响,而红松幼苗植株冠形和生长的变化无明显的规律性。 综上,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可塑性分析和模糊隶属函数分析,核桃楸和黄菠萝较水曲柳能适应更宽的光强幅度;同时,核桃楸和黄菠萝较水曲柳的需光性更强,核桃楸和黄菠萝的需光性差异不大。○2.与3年、5年生红松相比,7年生红松对光强的适应幅度最小;同时,7年生红松的需光性强于3年和5年生红松。○3.本研究结果支持前人的观点:红松在幼年阶段能耐一定程度的遮光,在全光的20%~60%光条件下生长较好,随着年龄的增大,红松的需光性增加。
Resumo:
长白山区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多年以来由于不合理的森林经营导致了森林质量明显下降,生态功能显著退化。因此,分析森林资源变化动态及其影响因素,明确人类活动对森林资源的影响,并提出合理的经营方案,对该区森林资源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露水河林业局为研究对象,以1987,1995和2003三期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为主要数据来源,利用ARCGIS、ARCVIEW和FRAGSTATS等软件为技术手段,分析该局资源变化、景观特征及格局变化及其与人为干扰的关系;同时以2003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应用景观空间直观模型LANDIS,设定5种不同的采伐预案:对照(无采伐)、方案I(一般公益林和商品林每十年分别采伐总面积的5%和10%+天然更新)、方案II(一般公益林和商品林每十年分别采伐总面积的10%和15%+天然更新)、方案Ⅲ(采伐同方案I+人工更新)和方案Ⅳ(采伐同方案II+人工更新),模拟未来300年森林景观变化,以揭示在不同的经营方案下森林资源的长期演替动态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1.森林资源的质量发生了显著变化。过去16年间该区森林覆盖率增加了6.9%,但是森林蓄积量下降了60.58万m3;成、过熟林面积持续增加,中龄林面积急剧减少;1987年到1995年该区森林蓄积减少了110万m3,而1995年到2003年间森林蓄积增加了49.7万m3,这些表明1995年到2003年森林经营措施更有利于森林恢复。但中、幼龄林在16年间面积、蓄积持续减少,近年来采伐的主要是中龄林,说明成、过熟林面积的增加是以牺牲中龄林为代价的。 2.森林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过去的16年间景观异质性程度加大,景观斑块内部的连通性增强。而景观类型的斑块数、边界密度、蔓延度逐渐增加,散布并列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等指数在逐渐的降低。1987年到2003年斑块数增加了979块,同时最大斑块占景观面积比例逐渐下降,1987年为28.7%,2003年减少到12.7%;由于经营方式变为采阔保针,大量采伐阔叶树种补植针叶树种,景观基质由1987年的阔叶混交林,转变为1995年后的混合景观基质;在斑块水平上阔叶混交林的平均斑块面积下降最多,边界分割程度最高,这表明天然次生林类型受人类干扰最大;从景观指数变化趋势看景观破碎化在1995年到2003年的变化趋势较1987年到1995年的变化趋势有所减缓。 3.LANDIS模型对5种不同的森林管理预案模拟结果表明:无采伐和低强度择伐+人工造林方案到模拟后期不同程度的增加了成、过熟林面积,更有利于增加森林质量和维护森林景观的完整性。人工造林与不造林相比,造林方案显著增加了造林树种的分布面积;造林方案下造林树种的分布面积、成、过熟林面积较其它预案要高,因此,用原始阔叶红松林中的关键种造林,有利于森林结构的优化及向阔叶混交林景观的转化,促进森林质量的提高和景观的恢复。
Resumo:
民勤绿洲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区内陆河石羊河流域的下游。近些年来,随着该流域中、上游地区大量截留水资源,使进入民勤绿洲的地表水资源量逐年减少,导致绿洲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安全面临着严重危机。本论文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综合运用3S技术,通过多时相遥感数据的对比分析,系统研究了民勤绿洲景观格局动态演变过程、形成原因及其与重要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对绿洲生态安全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综合评价。主要研究成果:1.景观格局影响生态过程,研究景观格局可以揭示生态过程变化的内在原因。因此,景观空间格局研究一直以来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与热点之一。应用景观空间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对绿洲近14年的景观格局及其变化过程的定量研究表明,开荒与弃耕始终存在于景观的演变过程中,导致景观中林地、荒草地、耕地与沙地斑块类型的相互转化。开荒作用主要发生在1987-1998年间并导致林地与荒草地斑块转化成耕地斑块,绿洲耕地面积在此时期逐渐增加;弃耕作用主要发生在1998年至2001年间并导致耕地斑块逐渐转化成沙地斑块或荒草地斑块,耕地面积在此时期逐渐减少014年来,绿洲沙漠化过程逐年发展,主要表现为林地与荒草地斑块与耕地斑块逐渐转变成沙地斑块,导致沙地斑块面积(CA)逐渐增加,而斑块数量(NP)逐渐减少,使得沙地平均斑块大小(MPS)逐渐增大,沙地斑块呈现集中连片式的分布趋势。由于林草地斑块的逐渐减少以及耕地与沙地斑块的增加导致绿洲的多样性(SHOI)、均匀性(SHEI)与平行与并列指数(IJI)逐渐降低,而连通性(CONGTAG)逐渐增强,绿洲景观格局越来越强烈地受到沙地与耕地斑块类型的控制。绿洲景观的连通性上升的幅度(CONTAG)是坝区>泉山区>湖区。景观的多样性(SHDI)与均匀性(SHEI)下降的幅度是坝区>泉山区>湖区。坝区景观的衰退过程(沙地面积的增幅)与人类对该灌区的开发强度(耕地面积的增幅)与都强于泉山区与湖区。2.景观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自然、社会与经济因素。绿洲景观格局的演变是以上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干早区绿洲的形成机制决定了其发展与演变强烈地受到水资源的质与量的支配,水资源条件的变化是驱动该绿洲景观演变的主导因素。由于中、上游地区为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量截留地表水资源使进入下游民勤绿洲的地表水资源从50年代的年平均5.42亿m3锐减到2001年的0.73亿m3,致使绿洲地下水的补给量减少,而耕地面积的扩大导致地下水的超采量增加,引发土地干旱化与盐碱化,大量沙生植被枯萎、死亡,弃耕地增加。民勤绿洲用水模式进步缓慢、管理效率低下、人口的快速增长、农业技术推广速度缓慢以及土地使用制度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推动景观变化的复杂人文机制。水资源的减少与人文机制共同作用驱动着绿洲景观的演变过程。3.指出绿洲景观的生态安全应包括景观的格局安全与过程安全两个方面。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密不可分,绿洲景观格局影响生态过程,生态过程“塑造”景观格局。利用ARCv正W的空间分析功能,从景观格局的空间邻接特征角度研究景观斑块类型受沙漠化威胁与盐碱化威胁的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生态安全。结果表明坝区耕地、林地、荒草地受沙漠化威胁程度高于其它两个灌区,湖区的耕地、林地、草地受盐碱化威胁的程度高于其它两个灌区。水对干旱区绿洲的重要性决定了水生态过程研究是绿洲生态安全研究的重要方面。利用ARCMAP的空间插值的地统计分析功能对绿洲的地下水埋深与地下水矿化度进行空间插值,得到地下水埋深与地下水矿化度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各时期绿洲地下水埋深为中心深,边缘浅,表明地下水降落漏斗的存在与不断加深。14年来地下水位的平均下降速率,坝区最快,泉山区次之,湖区最慢,三灌区分别为0.75m、0.7m与0.60m。绿洲北部地下水矿化度显著升高,14年来泉山区地下水矿化度上升为1.36倍,湖区南部地下水矿化度上升1.47倍,湖区北部地下水矿化度上升为1.43倍,地下水矿化度平均值达到5.6g/L,成为绿洲地下水矿化度最高地带,也是作物产量锐减的地带,因此地下水矿化度的上升导致作物安全生长潜在格局发生变化,作物安全生长区面积缩小,而中度以上不安全生长区面积扩大,造成了作物的减产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缩小,难度加大。4.绿洲为水、土、植被、气候、社会经济与人类活动等众多方面所组成的、彼此相互联系的复杂的社会一经济一生态复合系统。因此绿洲的生态安全的综合评价涉及吸素众多,必须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科学地评价。采用目前较为成熟的环境综合评价方法一层次分析法AHP,并构建绿洲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绿洲景观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绿洲及各灌区生态安全水平逐年降低,目前生态安全值与1987年的相比,绿洲为68%,坝区73.7%,泉山区为63.6%,湖区为65.2%。三灌区中坝区的生态安全水平在各时期都是最高的,其次为泉山区,湖区最低。14年间生态安全下降幅度较大的为泉山区与湖区,坝区生态安全水平下降幅度较小。5.将绿洲生态环境恶化所导致的经济损失值量化,运用市场价值法与机会成本法对近14年来由于绿洲的环境恶化导致对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从植被死亡、土地盐渍化导致作物减产、弃耕地出现导致的土地生产力的丧失与地下水位下降所导致的机井报废与提水成本增加四个方面进行经济效益损失估算,结果为经济损失值是湖区>坝区>泉山区,分别达到53786万元、44276.22万元、39247.36万元。坝区以林木死亡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湖区与泉山区以土地盐渍化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经济损失值占同期当地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是湖区>泉山区>坝区,分别达到76.39%、55.04%、28.48%。可见绿洲的社会经济发展是以牺牲生态环境,降低生态安全水平为代价,这将严重制约绿洲今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