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0 resultados para 11-CH-18A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高原中部,是我国温带草原区最主要的沙地之一。由于沙质土壤特性和大陆性季风气候等自然条件的限制,长期过度放牧导致了沙地植被退化、固定沙丘活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进而威胁到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恢复和重建退化了的沙地植被,防止沙漠化的进一步扩大已经刻不容缓。 本论文的目的是揭示沙地植被类型与环境的生态关系、沙地植物群落结构特点以及播种时期对沙地人工草地青贮玉米产量的影响,为在沙漠化防治中选择合适的治沙物种、制定合理的植被恢复方案、确定符合当地气候特点的人工草地最佳播种时间等提供理论依据。论文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浑善达克沙地中部丘间低地植物群落分布与土壤环境因子关系;2浑善达克沙地中部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环境因子关系;3播期对浑善达克沙地青贮玉米产量的影响。 对在浑善达克沙地中部丘间低地上获取的102个植物群落样方进行了分析,按照样方中建群种和优势种的重要值把它们归属于28个植物群落类型。对102个群落样方进行去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结果表明DCCA排序轴第一轴主要代表地下水位的变化梯度;第二轴主要代表土壤的全氮含量和有机质含量的变化梯度;第三轴则代表土壤溶液的酸碱度值,即地下水位、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和土壤溶液酸碱度影响沙地丘间低地植物群落的分布格局。 对流动-半流动沙丘、固定沙丘、丘间低地和淖尔边缘湖沼等四种生境的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分布在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的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最低,生态优势度指数较高,均匀度指数相对较高;固定沙丘的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较高,优势度指数较低;丘间低地和淖尔边缘湖沼的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低于固定沙丘的,但是高于流动-半流动沙丘的,优势度指数高于固定沙丘的,均匀度指数低于流动-半流动沙丘的。各个指数和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溶液的酸碱度、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与物种多样性有着较强的相关关系。 人工草地青贮玉米分期播种的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播期的推迟,英红玉米的地上生物量由2453±161kg/hm2降至1055±68kg/hm2;巴贮玉米的地上生物量由2159±65kg/hm2降至1016±70kg/hm2。两个品种的叶面积和株高都随着播期的推迟逐渐下降。5月27日和6月4日播种的青贮玉米的株高、叶面积和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6月11日和6月18日播种的青贮玉米的株高、叶面积和地上生物量(p<0.05)。实验结果表明将当前生产实践中播种时间由6月中旬提前至5月底和6月初可以显著提高种植青贮玉米的产量。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是松科冷杉属常绿乔木,是秦巴山地森林的重要树种之一,为我国特有的重要用材树种和经济林树种。近年来,由于乱砍滥伐、采育失调等人为干扰的影响,许多地区的巴山冷杉群落处于消退状态,原始林日趋减少。神农架地区是巴山冷杉天然分布区的东界,这里分布着大片巴山冷杉纯林,对这一地区巴山冷杉的种群生态学的专门性研究较少。本研究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神农架地区巴山冷杉林的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2.巴山冷杉林的种群结构与动态;3.巴山冷杉群落主要树种的分布格局,旨在为巴山冷杉林的培育及天然林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神农架巴山冷杉林具有典型的温带常绿针叶林性质,巴山冷杉在群落中占绝对优势,红桦、粉红杜鹃为乔木层次优种。群落物种组成丰富,1公顷样地内共有维管束植物34科63属74种,以温带性分布占优势,群落中以中小型革质、单叶的常绿高位芽植物占多数。群落成层现象明显,结构不很复杂,在垂直方向上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苔藓层,乔木层没有明显的亚层,灌木层不太发达,草本层以菊科植物为主,林下苔藓层发达。 巴山冷杉种群为进展型种群,幼苗储备丰富,但幼树缺失,属林窗更新方式。高度结构基本呈倒金字塔形,植株个体数随冠幅级的递增呈倒“J”形分布,冠幅小于20m2的植株占87.4%,其中5m2以下最多(30.8%)。冠幅与胸径的关系比与树高更密切,冠幅与胸径的回归方程为y=2.7118e0.0308x,R2=0.520。 定量研究了0-40m尺度上巴山冷杉、红桦和粉红杜鹃种群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巴山冷杉种群在0-16m尺度上表现为聚集分布,16-40m尺度上表现为随机分布;各年龄阶段的分布格局也有所不同,幼年种群为强烈的聚集分布,随着巴山冷杉的生长,聚集强度降低,逐渐扩散为随机分布。红桦种群在0-2m、11-18m以及20-21m的尺度上表现为聚集分布,在其余尺度上为随机分布;a2、a3级的个体在0-4m的小尺度上均为聚集分布,尺度大于4m时全部表现为随机分布。粉红杜鹃为聚集分布,且受研究尺度与年龄大小的影响不大,表现出对高竞争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苋属(Amaranthus)约40种,世界均有分布。我国有20种,分布很广,其中外来种为17种(11种为入侵种),危害旱田作物、果树、茶树和蔬菜。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L.)是苋属入侵种中发生频率最多、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杂草。本文首先基于反枝苋在世界范围内4207个实际分布点及其对应的气候、地形和土壤三类要素28个环境因子的定量关系,利用主成分分析确定了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据此估测其中心可能分布区和最大可能分布区,并与实际分布点进行比较;然后利用GARP生态位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影响苋属8个入侵种地理分布的环境因子进行分析并对其全球可能分布区进行预测,并根据苋属入侵种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对8个苋属入侵种进行聚类分析;最后基于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分析对GARP模型及GIS模型对反枝苋全球可能分布区的预测结果进行精度检验和比较,结果表明: (1) GIS模型预测显示14个环境因子在决定反枝苋全球分布格局中起着重要作用。反枝苋中心可能分布区位于新西兰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南美洲北部少数地区、北美洲西北部及东南部部分地区、欧洲大部分地区和中国东南部。最大可能分布区位于南美洲中南部、北美洲大部分、非洲北部小部分、澳大利亚南部及北部少数区域、欧洲大部分地区和亚洲大部分地区及中国除西藏、青海、新疆、四川西部以外的地区。中心可能分布区的预测结果与实际分布点吻合较好,而最大可能分布区则过于广阔。 (2) GARP模型预测显示14个环境因子中雨日频率,极端低温,海拔这三个环境因子的影响较为重要,是苋属8个入侵种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聚类分析表明8种苋属入侵种按欧式距离的长度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反枝苋、凹头苋;第二类:刺苋、皱果苋、尾穗苋;第三类:绿穗苋、白苋、北美苋。 ROC分析结果显示GARP模型对反枝苋的可能分布区模拟效果(AUCGARP=0.857)好于GIS模型,其中GIS模型对反枝苋中心可能分布区的模拟效果(AUCGIS-CENTER=0.832)好于最大可能分布区(AUCGIS-MAX=0.778)。 苋属8个入侵种均有分布的地区为澳大利亚沿海地区,新西兰,中国东南沿海,欧洲西部,南美洲部分国家,美国,非洲中部。 (3)两种模型所预测的反枝苋的可能分布区有很大程度的重合性,GARP模型预测的可能分布区大于GIS模型预测出的中心可能分布区,但小于GIS模型预测出的最大可能分布区,且和实际分布点拟合程度较好。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杜鹃属(Rhododendron L.)是中国种子植物中最大的属,其现代分布和分化中心是我国西南部的横断山区和东喜马拉雅地区。我国西部、西南部的云南、四川、西藏等地共有杜鹃达450种,仅特有种就有约300种。对杜鹃属分布的深入研究是横断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由于物种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利用环境因子作为预测物种分布模型的变量是当前最普遍的建模思路。但是绝大多数物种分布预测模型都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高维小样本”问题――模型在标本数据不足时无法给出合理的预测,或者模型无法处理大量的环境变量。机器学习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基于结构风险最小化原理的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算法非常适合“高维小样本”的分类问题。为了探索其应用在物种分布预测问题上的可能性,本文创新性的实现了基于SVM算法的物种分布预测系统。然后,本文以30个杜鹃属(Rhododendron L.)物种为检验对象,利用其标本数据和11个1km的栅格环境变量图层作为模型变量,预测其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本文通过全面的模型评估——专家评估,ROC (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曲线和曲线下方面积AUC (Area Under the Curve)——来比较模型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我们所实现的以SVM为核心的物种分布预测系统无论在计算速度还是预测效果上都远远优于当前广泛使用的GARP (Genetic Algorithm for Rule-Set Prediction)预测系统。 之后,本文进一步探讨了SVM预测系统预测效果与环境变量维数和标本点个数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只有少量标本点的物种SVM的预测结果仍然具有相当的合理性。由此可见, SVM预测系统很好的解决了以前众多模型无法克服的稀有种和标本点稀少的物种的潜在分布区模拟问题。同时本文发现大的环境维数(高维)对于物种潜在分布区的预测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模型处理高维问题的能力显得至关重要。 最后,我们使用中国所有可获取的杜鹃属标本数据,以及83个1km的栅格环境变量图层,对400种杜鹃属物种的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根据预测出来的物种潜在分布区,我们得到了中国杜鹃属物种潜在多样性分布格局,特有物种潜在多样性分布格局,濒危杜物种潜在的分布格局,各亚属物种潜在分布格局,以及不同生活型物种潜在多样性分布格局。这些分布区图不仅可以对杜鹃属起源研究提供分析验证的条件,还能为其引种、保护和新种的搜寻提供有利的空间依据。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荒漠化是困扰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重要环境问题,我国的四大沙地也是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从生态学角度提高对沙地的认识,探明其生物量和生产力对于了解沙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非常有意义的。本研究以浑善达克沙地为例,对沙地的植被特点、生物量和生产力以及退化沙地的恢复策略进行了探讨。 通过对浑善达克沙地进行的植被调查发现,浑善达克沙地的稀树疏林草地景观由草本层、灌丛和榆树疏林构成,彼此呈相间排列、交替出现的格局。在丘间低地以地带性的草本层植物占优势,灌丛主要出现在沙丘和丘间低地的过渡地段,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方。榆树(Ulmus pumila)是沙地的优势树种,占沙地乔木的95%,榆树疏林主要在固定沙地稀疏分布,占沙地榆树总量的84%。胸径10-25 cm的榆树占60%,幼树少见,这和放牧干扰有关。沙地的稀树疏林草地是不同于周围草原地带的隐域植被,带有明显的超地带性,同时因受地带性气候的影响,兼有地带性特征。 在碳循环方面,为了估测沙地植被的碳存储潜力,我们对浑善达克沙地的生物量进行了估测。整个沙地被分为六种生境,分别求算生物量,然后汇总。对于其中的榆树生物量建立了异速生长关系进行估算。结果表明,浑善达克沙地植被的平均生物量为21.30 Mg ha-1,其中丘间低地的贡献为65%。从生活型上看,草本层的贡献占优势,而榆树的贡献很小,仅为10%。平均地下/地上生物量的分配比例为2.9。与草地生态系统相比,浑善达克沙地的生物量要高出90%,表明沙地植被是草原地带内的隐域植被,特殊的土壤水热条件使它具有更高的碳存储潜力。沙地的大范围恢复将使该碳库通过碳获取得以实现。 净初级生产力(NPP)是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体现,它可以反映植被碳固定的能力。为了了解稀树疏林草地NPP的特点,我们对浑善达克沙地六种生境的NPP分别进行了求算,然后汇总。浑善达克沙地植被的平均NPP为11.06 Mg ha-1 yr-1,各生境的贡献不同,以丘间低地的贡献最大,达65%。生活型上看,草本层植物占优势,乔木的贡献仅为1.3%。地下/地上NPP为1.7,降水利用效率达10.9。浑善达克沙地稀树疏林草地的NPP比草地生态系统的平均值高59%。NPP的研究结果表明,沙地植被是和周围地带性草原植被存在显著差别的,这种高生产力将伴随沙地的恢复而实现,并有可能对沙地地区的碳循环产生影响。 为了探索荒漠化防治的新途径,在浑善达克沙地巴音胡舒嘎查开展了为期5年的退化草地恢复试验。结果表明,通过“以地养地”的模式可以使退化草地充分利用潜在恢复力进行自然恢复,并取得了明显效果。开辟高效地,种植高产玉米,在草地得到恢复的同时,牲畜仍然有充足的草料供应,牧民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这种适合半干旱地区环境条件的恢复模式比在同样地区造林要有效和经济。据此,文章最后探讨了当前荒漠化防治中存在的误区和今后荒漠化防治应采取的策略。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The Nutrient Enhanced Coastal Ocean Productivity (NECOP) Program is a component of NOAA's Coastal Ocean Program. The central hypothesis of this research is: Anthropogenic nutrient inputs have enhanced coastal ocean productivity with subsequent impacts on coastal ocean water quality, living resource yields, and the global marine carbon cycle. The initial study area for this program is the Mississippi/Atchafalaya River Outflow and adjacent Louisiana shelf region.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植物物候反映的是植物(包括农作物)和环境(气候、水文、土壤条件)的周期性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植物物候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并且对生态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目前的物候研究大多是针对木本植物,对于草本植物的研究则相对缺乏,而且草本植物的物候节律表现出较木本植物更为复杂的特征,不但受温度影响,亦受到水分因素的影响。 本研究利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克氏针茅草原建群种羊草和克氏针茅自1985~2003年19年的物候资料和气象数据,分析了物候特征及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探究了两种植物返青期和枯黄期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克氏针茅草原近20年来的气候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总体表现为温度升高、降水量降少、土壤水分含量减少。与以往物候研究结果不同的是,羊草和克氏针茅返青期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却显著滞后。相关分析显示返青前期土壤水分是导致返青滞后的主要原因。对于枯黄期的相关分析同样显示水分因子是制约两种植物生长季结束的关键因子。在检验现有返青期和枯黄期物候模型对于典型草原适用性的基础上,本研究选择应用广泛、计算简便的CTM(Cumulative Temperature Model)模型作为改进返青期物候模型的基础,在其中加入了水分的影响,使得改进返青期物候模型可以很好的模拟典型草原植物返青期,模拟误差小于7天。同时,构建了考虑水分和温度共同影响的枯黄期模型。改进后的物候模型提高了DCTEM(Dynamic Chinese Terrestrial Ecosystems Model)模型的模拟精度。 基于耦合改进物候模块的DCTEM模型对影响生态系统NPP(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EP(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和AET(Annual Evapotranspiration)的因子加以分析。结果显示,降水量是影响克氏针茅草原生态系统功能的主要因子,其对于NPP、NEP、AET以及土壤异养呼吸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次,生长季长度变化对于克氏针茅生态系统功能呈现出显著的影响作用,其影响程度仅次于降水量。 为了量化在实际的气象条件下单位生长季长度变化所引起生态系统NPP、NEP和AET的变化幅度,设置了三个引起生长季长度变化的物候模拟情景(动态枯黄情景、动态返青情景、动态起止情景)以及对照情景。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情景下植物生长季长度变化对于生态系统功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动态枯黄情景下由于草原枯黄期使整个生长季每延长一天NEP增加3.11%,NPP为0.34%,对于AET的影响最小为0.06%;动态返青情景下,由于草原返青期波动使得整个生长季延长一天则NEP增加1.54%,NPP为0.15%,对于AET的影响最小为0.01%;在动态起止情景下,生长季延长一天则NEP增加3.37%,NPP为0.39%,对于AET的影响最小为0.06%。总体而言,由于枯黄期引起的生长季变化对生态系统功能影响程度比由于返青期引起的程度高。此外,不同的生态系统功能要素对于物候变化的影响程度也有所不同。在几种模拟情景下,NEP受到生长季变化的影响最大,其次为NPP,AET受物候变化影响最小。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以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为主的落叶阔叶林、华北落叶松林(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和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是我国暖温带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森林群落类型。本研究:1)应用国内外流行的半球图方法,通过对这三种森林群落叶面积指数和林冠开阔度的测定和综合比较,分析了叶面积指数和林冠开阔度的季节动态,揭示了暖温带地区不同类型森林群落叶面积指数和林冠开阔度的特征;2)基于野外调查的样地资料,利用维量分析法估算了中国科学院北京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三种森林群落乔木层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并揭示生产力和叶面积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3)利用油松森林群落和落叶松森林群落采集树芯作为研究对象,用树木年轮学方法,建立相应的年表,联系气候资料进行相关分析,揭示树木生长的限制因子。 研究结果表明:1)落叶阔叶林(优势种为:辽东栎、棘皮桦(Betula dahurica)、五角枫(Acer mono))和华北落叶松林两种落叶森林群落的叶面积指数值均随生长季的到来而呈现增长的趋势,最大值出现在8月;林冠开阔度值随着生长季的到来而下降,最大值出现在11月。落叶阔叶林的叶面积指数和林冠开阔度的季节动态较之华北落叶松林明显。油松是常绿树种,其群落叶面积指数和林冠开阔度的变化程度均不明显,但林冠开阔度的变化趋势也是与叶面积指数的变化趋势相反。通过计算得出叶面积指数和林冠开阔度相关显著,并且呈现指数回归的关系。2) 油松、落叶松、落叶阔叶林三种森林群落乔木层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分别为93.59 t•hm-2、119.36 t•hm-2 、169.94 t•hm-2和4.02 t•hm-2•a-1、5.58 t•hm-2•a-1、7.04 t•hm-2•a-1;三种森林群落乔木层生产力和叶面积指数回归曲线分析显示,生产力和叶面积指数呈现线性正相关关系。3)油松和落叶松生长与气候因子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种群落树木的生长受当地降水和气温的影响,油松与5月份的温度显著负相关,落叶松与2月份和5月份的降水显著正相关。 以上研究结果为以遥感途径获取暖温带地区叶面积指数提供了地面校正依据,为研究该地区利用LAI估算生产力以及利用遥感途径得到的NDVI测定生产力、研究气候因子对树木年轮宽度形成的影响,以及进一步对该地区林分、景观和区域尺度上碳、水、通量等方面的模拟提供了基础数据。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时空尺度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是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因素。锡林河流域天然草地关键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生境条件使其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意义和经济价值。评估锡林河流域天然草地在不同时空尺度及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不仅能够全面客观的评价该流域天然草地的生态服务功能,而且还能够为当地经济政策的制定,经济的建设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以锡林河流域天然草地为例,通过对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和计算机情景模拟,研究了不同空间尺度及放牧影响锡林河流域天然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对于不同空间尺度下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根据草地的产草量和退化程度将锡林河流域天然草地划分成5个级别,利用Costanza等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进行了价值评估。结果表明锡林河流域草地生态系统每年的服务价值为76.154×108元。受各级草场的生产量和放牧强度的综合影响,健康程度不同的各等级天然草地的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存在着很大差异,从1级草地到5级草地,单位面积服务价值比重从38.1%下降到4.8%。参考国际、国内和锡林浩特当地三种不同的生态系统服务单价,计算得出这三种不同空间尺度下锡林河流域天然草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88.199×108元/年、76.154×108元/年、14.236×108元/年,并且各项服务功能在总价值中所占的比例也随空间尺度变化。以气体调节为例,服务价值的比重分别占3.7%、11.0%和7.9%,这说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与空间尺度有关。 通过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当量因子得到不同类型草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研究放牧影响下各类型草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以及年平均累积服务价值。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当量因子说明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不仅与生态系统的生物量有关,同时受到生态系统内环境因子、生物因子、生态系统过程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最大直接经济价值放牧率大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最大时的放牧率,但是获得经济利润小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最大时的价值。同时,在各类草地生态系统中单位面积服务价值以贝加尔针茅草原最高为2242.347元/公顷,克氏针茅草原最低为1655.413元/公顷。草地生态系统的累积服务价值在时间范围一定时随放牧率变化明显,并且时间范围越大变化越大。重牧状态下的草地生态系统累积服务价值最低,且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少;无牧、轻牧和中牧状态下草地生态系统的累积服务价值则随时间的延续而增长。以上结果说明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显著影响,以经济利益为目的获得最大利润的放牧方式带来的经济价值是短期的,从长远看,只有科学管理,合理放牧,才能使草地生态系统长期稳定的提供最佳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估测ANPP的方法不同使得对ANPP的估测值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本文采用3种方法(群落中所有种群当年最大地上生物量之和(ANPPC1)、当年群落最大地上生物量(ANPPC2)以及每年固定日期(8月30日)的地上生物量(ANPPC3))在种群、功能群和群落水平上分别对连续19年(1980~1998)的内蒙古羊草和大针茅草原生态系统功能(如ANPP、植物多样性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探讨了不同估测方法下气候和放牧对ANPP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DNDC模型进行了ANPP的模拟和敏感性分析研究,主要结果包括: 在羊草和大针茅草原群落中,不同主要植物种群或功能群多年平均地上最大生物量出现的时间不同,而同一植物种群或功能群的年地上最大生物量出现的时间存在年际间的变化。采用当年最大地上生物量和8月30日固定日期的地上生物量作为群落ANPP的这两种方法高估了建群种或禾草功能群在群落中的作用。 羊草草原群落多年平均ANPPC1、ANPPC2和 ANPPC3分别是257.5、190.1和166.0 g.m-2;相应的大针茅草原多年平均ANPPC1、ANPPC2和 ANPPC3分别是180.4、132.8和122.5 g.m-2。就群落生产力而言,后两种常用的方法二和方法三分别低估了草原群落ANPP 14.2%~40.0%和15.5~59.0%。本文研究表明尽管ANPPC1与ANPPC2和ANPPC3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但二者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羊草草原的ANPPC1= 59.587+1.061×ANPPC2(r2=0.865, p<0.001),ANPPC1= 92.329+1.017×ANPPC3(r2=0.569, p<0.001);大针茅草原的ANPPC1= 32.918+1.114×ANPPC2(r2=0.814, p<0.001),ANPPC1= 76.120+0.875×ANPPC3(r2=0.499, p=0.001)。 种群、功能群和群落地上净初级生产力与气候因子间的关系因不同的估测方法而异。羊草草原的建群种羊草种群仅ANPPS3与8月和11月份的平均温度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而大针茅草原群落的建群种大针茅种群的ANPPS1和ANPPS2与3月份平均最高气温间呈负相关关系。在羊草草原群落,杂类草功能群ANPPF1和ANPPF2与3月份气温呈负相关关系;而灌木半灌木功能群ANPPF1和ANPPF2与3月份降水呈负相关关系。在大针茅草原群落,禾草功能群ANPPF1与5月份最高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羊草草原群落ANPPC1和ANPPC3分别与11月份最低温度和平均温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大针茅草原群落ANPPC1与2和6月份月降水量间相关性显著,ANPP2与5月和11月份月平均最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4~9月份,1和4月份平均最低温度对群落ANPPC3起决定作用。 在羊草和大针茅草原群落,由方法一得到的群落水分利用效率、Shannon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与方法二或方法三得到的相应的指数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方法二和方法三得到的值间差异不显著。群落地上净初级生产力与相应估测方法的植物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之间相关性不显著。 放牧条件下羊草或大针茅草原群落中的建群种羊草和大针茅在群落中的相对地上生物量较围栏内的相应植物种群的降低,而糙隐子草种群在群落中的比例上升。不同的放牧管理条件下,群落中植物种群地上现存量的季节动态发生变化。群落的植物组成及植物种群地上生物量在群落中总生物量的比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利用遥感来估测地上净初级生产力时,分别低估了羊草和大针茅草原ANPP 52%和27%。 DNDC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的地上生物量,通过敏感性分析表明降水是草原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在降水量增加或降低至日降水的30%时,模拟的地上生物量显著地高于或低于实测地上生物量值。在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47mm的情况下,随着土壤粘粒含量的增加,地上生物量逐渐降低,与北美草原一致。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巴山冷杉主要分布于秦巴山地,是湖北神农架地区暗针叶林的建群种,构成了当地的优势群落,对神农架地区的植被景观具有决定意义。研究巴山冷杉的结实特性,种子雨时空格局,种子萌发能力和活力劣变过程,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和分析这一物种的生活史特征,群落组成结构和更新动态。对这一重要物种的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具有促进作用。 在湖北神农架自然保护区选择巴山冷杉-箭竹、巴山冷杉-茵芋和巴山冷杉-陕甘花楸群落设置样地,通过布设种子收集器结合室内实验分析,对巴山冷杉种子雨的时空格局进行研究。待巴山冷杉球果成熟时,人工采集球果和种子,测量和比较巴山冷杉的结实特征,利用发芽实验研究巴山冷杉的萌发特性,并通过人工加速老化实验探讨巴山冷杉种子的劣变过程。 巴山冷杉种子雨始于10月初,持续超过2个月,不同类型的巴山冷杉种群表现出不同的种子雨时空格局。巴山冷杉-箭竹群落中巴山冷杉种子雨平均强度167.93±111.14粒/m2,有活力种子比例占22.31%,落种高峰期集中于10月27日到11月2日间,种子雨在种群中呈现聚集分布。巴山冷杉-茵芋群落种子雨强度在三个样地中最小,只有16.41±14.41粒/m2,有活力种子仅占3.05%。巴山冷杉-陕甘花楸群落,种子雨落种高峰为10月15日至10月21日,林冠内种子雨数量占到了收集总数的87.95%。扩散的种子数量与离开中心母树的距离间的关系近似正态分布。 对巴山冷杉的结实特性的分析结果表明,巴山冷杉球果近圆柱形,球果平均长5.37±0.75cm;平均宽3.01±0.32cm;重量介于5.9g~41.3g。巴山冷杉种子长1.08~8.68mm,种子宽1.16~6.42mm,种子厚0.66~3.48mm,种子千粒重7.30g。球果单果出种量在不同种群的频数分布格局不同,巴山冷杉球果和种子的各项指标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存在显著差异。球果大小、出种量及单粒种子的质量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此外,种子生活力水平在母树间差异较大,不同母树的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不等且随时间的萌发进程也不相同,相同种源的巴山冷杉种子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萌发能力不同,室温条件下具有最高的发芽率但在25℃,8h光照,恒温培养时的萌发最为整齐。 高温高湿条件能够加速巴山冷杉种子的老化进程,使巴山冷杉种子的含水量发生变化,种子的活力水平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而降低,40℃,100% 相对湿度处理6天后种子基本丧失活力。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1. 生物土壤结皮是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通过增加土壤肥力和稳定性、影响水分再分配和植物萌发、成活、生长和繁殖而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重要影响。为阐明生物结皮在内蒙古草地中的作用,本报告对两个草地生态系统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调查,对生物结皮的氮素输入、对放牧的响应及其与植物的关系进行了综合研究。 2. 利用乙炔还原法,本研究对内蒙古退化草地中的生物土壤结皮中的蓝藻、地衣和地耳的氮素输入进行了为期30个月的连续测定。研究发现:1) 生物结皮固氮活性主要集中于5-10月,呈单峰型曲线,表明生物土壤结皮的固氮作用主要受温度和降雨影响;2) 生物结皮年固氮量为12.99-129.9 kg N•ha-1,98%的氮素固定于6-9月份;3) 按固氮量排序,蓝藻 (61%) > 地衣 (33%) > 地耳 (6%),表明物种组成和丰度对生物结皮的氮素输入具重要影响。生物结皮的固氮量和季节变化表明生物结皮可以是影响退化草地中植物生长和促进退化草地恢复的重要影响因子。 3. 本研究选择三个放牧处理(长期放牧、短期围封和近期放牧)对生物结皮固氮活性进行了为期3年的研究。结果表明,与短期围封相比,长期放牧造成生物土壤结皮固氮活性下降了99.5%。固氮活性在放牧时间不足11个月时即可下降至最低水平,因此,放牧持续时间短于4个月的轮牧可能有利于生物土壤结皮的固氮。 4. 本研究选择6个放牧梯度(对照:0.00 羊/公顷, 极轻度放牧:1.33羊/公顷,轻度放牧:2.67羊/公顷,中度放牧:4.00羊/公顷,重度放牧:5.33羊/公顷,极重度放牧:6.67羊/公顷),研究放牧强度对于生物结皮丰度、物种组成和固氮输入的影响。不同放牧强度对生物结皮丰度、物种组成和固氮输入具有重要影响,表明长期放牧可抑制生物土壤结皮在氮素输入和土壤固定方面的作用。极轻度放牧对生物土壤结皮影响不大;轻度放牧造成氮素输入降低了50%;重度和极重度放牧造成氮素输入降低了90%,并可使移动性较强的物种成为生物土壤结皮的优势组分,从而可抑制其土壤固定作用。因此,极轻度和轻度放牧是有利于生物土壤结皮固氮和固定土壤的草地利用方式。 5. 在处于恢复早期的一个退化草地中,我们对生物结皮和植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为期2年的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结皮的丰度和物种组成与植物地上生物量和盖度高度相关。生物结皮丰度和氮素输入随植物生物量和盖度下降。结果还表明生物结皮是退化草地的主要氮素输入来源,尤其是在草地恢复初期。植物组织δ15N 低于土壤,这种差异随植物生产力增高而减小,表明生物结皮所固定氮素首先被植物利用,而后返回土壤。生物结皮的固氮输入变化可能是这种变化模式的主要原因,在分解作用和氮素损失中的同位素分馏,以及菌根真菌对于氮素的转运可能也是这种变化模式的原因。结果还显示生物土壤结皮与植物之间可能存在负反馈关系。这种自我调节的反馈过程可能是影响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氮素循环的重要调节机制。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虫(nematodes)是世界农业生产的一大障碍,每年给世界农业生产造成约1000亿美元的巨额损失,是世界各国一直关注的重点病害之一。线虫可以危害各种大田作物和各种温室植物,几乎所有的栽培植物都有线虫危害发生。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健康意识的觉醒,传统防治根结线虫的药物如溴甲烷等因对环境的破坏作用,或者由于高毒、使用不便、抗药性等原因而迅速退出历史舞台,研究环保高效防治线虫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技术之一。本研究尝试通过物理方式防治蔬菜根结线虫,并调查了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主要内容包括: 1. 设计制造了功率20 Kw,频率为915 MHz的大功率土壤微波处理机,并通过了田间试验; 2. 设计制造了每小时120 g臭氧产量的便携式臭氧土壤处理机,并通过了田间试验; 3. 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法L9(34)在山东寿光蔬菜大棚进行了蔬菜根结线虫的防治试验,综合考察微波、臭氧、微波吸收剂、EM菌等不同处理水平对根结线虫和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1) 大棚土壤经微波60 s照射能够显著降低甜瓜根结线虫数和根结指数(p < 0.05),盆栽试验只需处理10 s即可显著防治甜瓜根结线虫(p < 0.01);以120 g/h臭氧浓度处理5 s也能显著降低甜瓜根结线虫的数量(p < 0.05);田间施入5 g/m2的EM菌,能够显著降低甜瓜根结线虫的数量(p < 0.05);盆栽试验中微波吸收剂具有降低根结线虫数量的趋势,但是不同处理水平之间差异不显著,田间试验则具有增加根结线虫的趋势,不同处理水平之间也没有显著差异。 2) 微波不同处理水平之间对甜瓜单瓜重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以120 g/h臭氧浓度处理甜瓜能够显著增加甜瓜单瓜重(p < 0.05);200 g/m2微波吸收剂能够显著提高甜瓜单瓜重(p < 0.05);以5 g/m2EM菌处理土壤则显著降低甜瓜单瓜重(p < 0.05)。 3) 微波、臭氧、微波吸收剂不同处理水平对甜瓜糖度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以3 g/m2的EM菌处理甜瓜能够显著降低甜瓜的糖度。 4) 不同因素对甜瓜硬度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 5) 微波处理60 s能够显著提高甜瓜的果型指数(p < 0.1),臭氧、微波吸收剂、EM菌等因素不同处理水平之间对果型指数影响差异不显著。 6) EM菌5 g/m2处理浓度能够显著降低甜瓜株高(p < 0.1),微波、臭氧、微波吸收剂不同处理水平之间对株高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 7) EM菌5 g/m2处理浓度能够显著降低甜瓜根径(p < 0.1),微波、臭氧、微波吸收剂不同处理水平之间对根径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 8) 微波处理60 s能够显著降低表层土壤(0-5 cm)的有机质含量(p < 0.01);以120 g/h的臭氧浓度处理,则可以显著提高10-15 cm土壤的有机质含量(p < 0.05),其它处理因素的不同水平对有机质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9) 微波不同处理水平对土壤全氮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p < 0.05);120 g/h臭氧处理浓度能够显著降低表层土壤(0-5 cm)的土壤全氮量(p < 0.1);100 g/m2微波吸收剂处理水平能够显著提高10-15 cm土壤全氮量(p < 0.05);EM菌3 g/m2的处理水平则显著降低5-10 cm土壤全氮量(p < 0.05)。 10) 微波、微波吸收剂、EM菌不同处理水平之间对土壤全磷没有显著影响;240 g/h臭氧浓度处理5 s能够显著降低10-15 cm土层的土壤全磷含量(p < 0.05)。 11) 微波、微波吸收剂对土壤全磷没有显著影响;臭氧处理具有降低土壤有效磷的趋势,EM菌处理则有提高土壤有效磷的趋势,但是 不同处理水平之间差异不显著(p > 0.05)。 12) 微波处理对土壤EC值没有显著影响;臭氧、微波吸收剂、EM菌处理具有降低土壤EC值的趋势,但是不同处理水平之间差异不显著(p > 0.05)。 13) 微波处理30 s能够显著降低表层土壤的pH值(p < 0.05),臭氧、微波吸收剂、EM菌处理具有提高土壤pH值的趋势,但是不同处理水平之间差异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