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4 resultados para ±0.3
Resumo:
从滇池分离得到水华束丝藻藻株,以BG11为基础培养基,在(25±1)℃,光照强度20μE/m2.s,光/暗周期为16h:8h的培养条件下,水华束丝藻的生长周期约为28d,以光密度(OD665)为指标的生长曲线符合典型的"S"型;在实验浓度范围内,N、P的浓度变化均对水华束丝藻的生长产生影响,在一定范围内([NO3--N]:1.6—245.1 mg/L;[PO43--P]:0.3—1.4 mg/L),高浓度的N、P有利于水华束丝藻的生长,但浓度过高([NO3--N]>245.1 mg/L;[PO43--P]
Resumo:
研究了湖北牛山湖红鳍原鱼白个体生殖力的分布特征、变化规律及其与各体征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红鳍原鱼白个体绝对生殖力在0.5万~3.0万粒,个体绝对生殖力与体长、体重和成熟系数分别呈直线、直线和幂函数关系,体长相对生殖力与体长和成熟系数分别呈直线和幂函数关系,体重相对生殖力与体长、体重和成熟系数的相关性不显著。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红鳍原鱼白个体生殖力与性腺重、体长和成熟系数3个体征指标密切相关。
Resumo:
采用固 /液 Hg自动分析仪 ,对采自湖北鸭儿湖氧化塘的鲢鱼、鳙鱼及表层沉积物 (0~ 2 0 cm)中 Hg质量比进行了检测。 1998年采集的畸形鲢鱼鱼肉中 Hg的平均质量比为 (1.72 3± 0 .92 6) mg/ kg(n =5 ) ,分别是美国 FDA人体健康影响标准 (1.0 mg/ kg)和我国食品卫生标准 (0 .3 mg/ kg)的 3 .2倍和 10 .6倍 ,超标率均达 10 0 % ;2 0 0 2年采集的畸形鲢鱼、畸形鳙鱼鱼肉中 Hg的平均质量比分别为(0 .5 72± 0
Resumo:
系统地比较了草型湖泊扁担塘与藻型湖泊后湖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结果表明,草型湖泊扁担塘的物种种类、物种多样性、密度和生物量均较藻型湖泊后湖的为高.两湖在物种组成和功能摄食群上存在极大差异,相似性系数为0.3左右,草型湖泊的大型底栖动物主要以刮食者数量为多,而藻型湖泊主要以收集者的为多.这说明水生高等植物对于维持湖泊生态系统中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维持湖泊生态系统结构复杂性、空间异质性和功能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Resumo:
强壮粗体虫是鳜肠道最常见寄生蠕虫。通过光镜及电镜对自然感染强壮粗体虫的鳜肠道进行了组织病理观察。强壮粗体虫的寄生引起鳜肠上皮细胞脱落、肠固有膜层结缔组织增生及白细胞向病灶处浸润 ,并可观察到嗜酸性粒细胞附着在与肠上皮及固有膜接触的虫体的体壁及吻部。在虫体吻部与肠固有膜层接触处依次观察到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 ,其中嗜酸性粒细胞又可分为未成熟嗜酸性粒细胞、成熟的嗜酸性粒细胞及正在脱颗粒的嗜酸性粒细胞。另外在肠壁的固有膜层观察到包裹虫体的结缔组织纤维囊 ,囊壁由三层结构构成 ,同时在鳜肠壁相同的
Resumo:
对武汉东湖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湖区 ,即站 、站 与站 浮游生物进行了群落级 DNA多态性的 DNA指纹研究 ,并就其拓扑结构与富营养化特征参数之间关系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如下 :(1)各站点总氮、总磷及叶绿素 a分别为 1.14 6~ 2 .2 35mg/ L、0 .0 13~ 0 .2 10 mg/ L 和 4 0 .2 5~ 10 9.2 2 μg/ L;(2 )所筛选的 5个随机引物共获得 2 9个扩增位点 ,其中多态位点占75 .9% ,各引物扩增谱带数在 2~ 6间。站 的扩增条带数最多、谱带多态
Resumo: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对青海湖裸鲤的3个洄游繁殖群体-黑马河(HM)、布哈河(BH)及沙柳河(SL)群体各30个个体的DNA多态性进行了分析。用13个引物在三个群体中共检测出85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68个。青海湖裸鲤群体总的DNA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0.0%。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青海湖裸鲤3个群体总的Nei基因多样性为0.3395,Shannon遗传多样性信息指数为0.4861,存在着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青海湖裸鲤3个群体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788,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1070,表
Resumo:
DNA指纹个体识别技术是保护遗传学研究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为了准确地识别天鹅洲保护区中的每一头长江江豚以开展保护遗传学及其它相关研究 ,并实施有效的种群管理 ,本研究应用 4个微卫星座位初步构建了该群体的DNA指纹图谱 ,并利用此图谱成功地对不同时期在保护区捕获的江豚进行了个体识别研究。结果显示微卫星指纹技术是一种适用于长江江豚个体识别研究的可靠手段
Resumo:
结合武汉市湖泊特点及分析湖泊污染带来的危害 ,叙述了一种以引江灌湖为主的生态恢复技术———物理生态工程 ,它包括 :引江灌湖模式 ;光合耗营养盐系统 ;鱼类除营养盐、抑藻系统 ;底栖、浮游动物控营养盐系统和面源截营养盐系统。并从理论及过去他人的研究实例中阐述其可行性
Resumo:
采用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 ,以小麦淀粉为原料制备小麦交联淀粉。探讨了环氧氯丙烷用量 ,氢氧化钠用量 ,反应温度 ,反应时间对交联度的影响并利用design -expert 6 .0 .3软件响应面中心组合实验优化得出制备不同交联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 ,分析了双因素间的交互效应。
Resumo:
干扰素 (IFN)系统是脊椎动物抵抗病毒入侵的第一道防御系统 .除了哺乳类 ,有关低等脊椎动物的IFN系统基因知之甚少 .在鱼类 ,近 40年来能证明IFN系统存在的证据主要有两个 :一是检测经病毒诱导后的多种鱼类机体和细胞 ,证明能产生类似哺乳类IFN的抗病毒活性物质 ;二是近年来 ,已经证明在少数几种鱼类中存在与哺乳类IFN系统基因Mx同源的基因 .以前的研究结果表明 ,紫外线灭活的草鱼出血病病毒 (GCHV)能够诱导鲤科鱼类培养细胞 ,如鲫鱼囊胚细胞 (CAB)产生类IFN活性物质 ,并建立宿主细胞
Resumo:
以香溪河附石藻类密度、藻类叶绿素a浓度、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及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随河流级别的变化为例探索该河流的连续统特征 .结果表明 ,附石藻类密度、藻类叶绿素a浓度和Shan 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总体上都有随着河流级别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但在 1~ 3级河段之间这种趋势并不明显 ,甚至出现了逆转 .河流初级生产力也有随河流级别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并在第 4级河流达到最大 ,随后有所下降 .在全水系范围内河流初级生产力 (P)与群落呼吸 (R)比值P/R均大于 1,说明香溪河
Resumo:
为了达到对收获的微囊藻藻粉安全脱毒的目的 ,分别使用了调节pH ,NaClO处理和臭氧处理微囊藻干粉 ,并检测其脱毒效果和脱毒过程中蛋白质的损失率 ,以期找到一种可行的微囊藻藻粉安全脱毒方法。研究结果表明 ,调节pH值的方法试剂用量大且脱毒不彻底 ;NaClO处理也因对藻粉的渗透性较差而效果不佳。臭氧水溶液处理藻粉 ,处理时间短 ,且脱毒彻底 ,有实际应用前景
Resumo: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 0 170 72 6); “863”项目 (2 0 0 1AA62 60 3 0 ); 中国科学院方向性创新项目 (2 2 0 3 13 )资助
Resumo:
传统鉴定藻种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形态学观察的方法加以判断。蓝藻在自然条件和人工培养过程中 ,其形态、代谢能力等都可能发生变化 ,同时该过程需要的时间长 ,难以区分种或种以下的分类、单位 ,亦难以在水华暴发早期阶段准确鉴定。本文利用rDNA通用引物扩增 ,表明在 5 0 μL的反应体系中加入 2 0个鱼腥藻细胞能扩增出目的条带 ;对已知的鱼腥藻PC基因的分析设计引物 ,在BSA浓度为 0 2 %— 1% (w/v)下 ,全细胞扩增出实验室保存的四种鱼腥藻的部分PC以及PC IGS序列 ,序列分析结果表明PC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