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0 resultados para graft hybridization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硬粒小麦DR147授以超甜玉米(ss7700)的花粉后,83.4%的小麦柱头上的玉米花粉萌发,花粉管经由花柱抵达胚囊,受精率和成胚率分别为44.4%和42.6%。杂种合子核型高度不稳定,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来自父本玉米的染色体逐渐被排除,最后形成硬粒小麦单倍体胚。尽管硬粒小麦×玉米存在较高频率的双受精(32.7%),同时形成胚和胚乳,但由于胚乳发育异常及败育,最后难以获得有生活力的种子。 硬粒小麦授以玉米的花粉后用100ppm 2,4-D进行处理(浸蘸穗子或向穗茎节间注射),可以延长杂种胚在植株上的存活时间。授粉9-13天后将颖果表面灭菌后在实体显微镜下剥取不同发育时期的幼胚,分别接种于含或不含2.0mg/l2,4-D,3%蔗糖,200mg/l水解酪蛋白,146mgl谷氨酰氨,300mg/l天冬氨酸的MS固体培养基上进行胚拯救或诱导愈伤组织。结果表明,发育程度较高的胚(具盾片的胚,长度大于0.5mm)容易通过胚拯救获得单倍体植株或诱导出愈伤组织,而发育程序较低的胚(琏形胚,梨形胚,鱼雷形胚,长度小于0.3mm)不易获得单倍体植株或诱导愈伤组织而常常变褐,最后死亡。如果将这些胚预先接种子含0.1mg/l BAP,3%蔗糖,200mg/l水解酪蛋白,146mg/l谷氨酰胺,300mg/l天冬氮酸的MS固体培养基上预培养20天,再转移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上则易于产生愈伤组织,通过选择和继代培养可以获得淡黄色,结构致密的胚性愈伤组织。将这种愈伤组织转移至含1.Omg/l BAP和0.1mg/l NAA的MS固体分化培养基上培养20天后即可分化出小植株和绿色芽点,将这些小植株和绿色芽点再在分化培养基上继代培养20天,形成大量根系发达的健壮植株及次生小植株。其中一个胚性愈伤组织系的分化频率高达70. 6%。从获得的100余棵植株中随机取6棵再生植株进行根尖细胞染色体计数发现它们均为单倍体。具发达根系的健壮植株移入实验田后成活率可达80%以上,并生长至成熟。 利用硬粒小麦×玉米建立的单倍性胚性愈伤组织系进行了原生质体培养的研究。胚性愈伤组织经液体悬浮培养4个月后形成了生长迅速的由大小不同(0.5mm至5mm)的愈伤组织块组成的混合悬浮愈伤组织系,酶解试验表明2.0%纤维素酶RS和0.5%离析酶Y-23组合效果最好,而液体悬浮培养物和固体培养的愈伤组织(在酶解时用锋利的解剖刀片切成1mm左右的块)都能释放出大量原生质体,但悬浮培养物释放出的原生质体状态较好,胞质更浓厚,用KM8p培养基以琼脂糖包埋培养方式培养时得到了较高的(5%左右)分裂频率。 原生质体再生的小愈伤组织经增殖、筛选后可获得胚性愈性组织,将其转移至分化培养基Ⅰ(0.2mg/l 2,4-D,1.0mg/l BAP,0.1mg/l NAA,3%蔗糖,200mg/l水解酩蛋白,146mg/l谷氨酸胺,300m8/l天冬氨酸的MS固体培养基)和Ⅱ(不含2,4-D,其它成份同I)上进行分步分化培养可再生出完整植株,分化频率约为20%。从获得的22棵原生质体再生植株中,随机取4株进行根尖细胞染色体计数表明,它们均为单倍体。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论文以无融合生殖的大黍(Panicum maximum Jacp.)作为无融合生殖基因的供体,试图通过体细胞杂交方法向水稻(Oryza sativa L.)导入无融合生殖基因。结果如下:采用PEG融合法,诱导水稻原生质体与大黍原生质体融合,经过融合体筛选、培养,成功地获得了再生水稻植株。在融合前,水稻原生质体经过2.5 mM碘乙酰胺(IOA)在室温(22~25℃)条件下处理15分钟,大黍原生质体经过60Kr软x射线照射或不做任何处理。经双亲处理选择系统获得移栽成活的25株再生植株;经水稻单亲处理选择系统获得移栽成活再生植株3株。这两类融合再生植株(经双亲处理选择系统获得的25株和经单亲处理选择系统的3株)在花器官形态、结构及生殖特性上与对照亲本水稻植株有显著的差异,出现多花药(一朵颖花具7至11枚,甚至13枚花药)、多胚珠(一个子房内2~3个胚珠)及多胚囊(一个胚珠中2个以上胚囊)等现象;雌、雄性育性显著降低或完全消失,仅有5株能够少量结实,I-KI溶液着色的花粉从0至68%不等;胚胎学检查表明不能结实的植株雌性均不育,即不能分化出正常的胚囊结构。进一步的检查正在进行中。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猕猴桃是重要的栽培果树,但目前栽培品种过于单一,不能满足生产和消费的需求。由于猕猴桃的雌雄异株特性、种间杂交亲合性差、遗传上高度杂合以及育种周期长等特点,常规杂交育种困难很大。现代生物技术,如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等,为培育新品种提供了新途径。 毛花猕猴桃(Actinidia eriantha)和软枣猕猴桃(A.arguta)是猕猴桃属中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的两个种。毛花猕猴桃果实大小在猕猴桃属中次于中华猕猴桃(A.chinensis)和美味猕猴桃(A.deliciosa)列第三位,果实维生素C含量达1014 mg/l00 g FW。软枣猕猴桃极耐寒,在-40℃下可安全越冬,其果实表面光滑无毛。这两个种是品种改良的重要种质资源。 作为生物技术基础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系统,在毛花猕猴桃上尚未见报道。软枣猕猴桃的组织培养仅有一例报道,且芽分化率和分化系数都很低。这两个种的原生质体培养及与美味猕猴桃的原生质体融合也未见报道。针对这种情况,本试验对毛花猕猴桃和软枣猕猴桃的组织培养、原生质体培养及其与美味猕猴桃品种“Hayward”的原生质体融合进行研究,结果建立了较理想的毛花猕猴桃和软枣猕猴桃组织培养系统;首次从毛花猕猴桃原生质体得到再生植株和从软枣猕猴桃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愈伤组织;通过改进融合方法,建立了毛花猕猴桃+美味猕猴桃和软枣猕猴桃+美味猕猴桃的原生质体融合体系,并将异核体培养分裂得到细胞团。这些结果有利于今后毛花猕猴桃和软枣猕猴桃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试验结果如下: 以毛花猕猴桃试管实生苗叶片和茎段为外植体,培养在附加一定浓度Zea或CPPU的MS培养基上,产生的愈伤组织不经转代就可分化芽。试管苗茎段在附加0.0025 mg/L CPPU和0.1 mg/LIAA的MS培养基上愈伤组织产生、芽分化和苗生长都较理想;试管苗叶片则以附加0.025 mg/L CPPU和0.l mg/LIAA或0.5 mg/L Zea和0.1 mg/LIAA的MS培养基较好。当苗生长至1.0 cm时经诱导生根形成完整植株。 在软枣猕猴桃组织培养中,外植体种类、诱导培养基的激素种类和诱导分化时细胞分裂素种类都有重要影响。无菌苗茎段容易愈伤组织化,但分化困难;叶片外植体产生愈伤组织较难,但分化容易。在含Zea的MS培养基上,两种外植体产生的愈伤组织不经转代即能分化芽。分化培养基中添加Zea能有效地诱导芽分化,其中以2.0 mg/L Zea芽的分化最好,而Kin和BAP在0.5- 2.0 mg/L浓度范围内愈伤组织不分化。 以毛花猕猴桃或软枣猕猴桃试管苗叶片为分离原生质体的材料。试管苗的培养条件对原生质体分离效果及其培养反应有显著影响。弱光培养条件对两个种试管苗的原生质体分离及其培养都有好处,试管苗培养基也有重要影响。毛花猕猴桃和软枣猕猴桃试管苗合适培养基分别为MS基本培养基(大量元素减半)和MS+0.00025 mg/L CPPU+ 0.1 mg/LIAA。在此条件下培养的两个种的试管苗叶片,经酶解后原生质体产量分别为0.7-1.8×l06和3.0-3.5×l06/1 g FW,其原生质体在合适培养基上能够分裂。 毛花猕猴桃原生质体培养在MS培养基(去除NH4N03)附加l.0mg/L2,4-D液体培养基中,约10天时发生第一次分裂,分裂能持续下去并在培养3个月时形成约2mm大小愈伤组织。直接将其转入固体培养基中使其增殖和分化。在附加Zea 0.5 mg/L+ O.l mg/L IAA的MS培养基上继代2次,愈伤组织开始分化芽。芽伸长后切下诱导生根,形成完整植株。软枣猕猴桃原生质体培养基中,MS培养基附加2,4-D配合Zea或Kin对启动分裂是必须的,其中以MS+2,4-D 0.5 mg/L+ Zea 0.5 mg/L最好,在此培养基上原生质体第一次分裂发生在4-6天时,培养12-14天时见到第三次分裂,培养三周的分裂频率为23%。培养45天后形成许多小愈伤组织块。软枣猕猴桃原生质体再生的愈伤组织从液体培养基转入固体培养基后未见进一步分裂。 对18株毛花猕猴桃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作了观察,其中12株为整倍体,二倍体和四倍体各六株;另外六株为混倍体,其染色体数目变化在59-203之间。还发现原生质体再生植株有丝分裂间期细胞存在多核现象,有多核细胞的共10株,细胞内多核数目以双核和三核较常见,最多的有七个核。原生质体供体植株为2n=2x=58,未发现多核细胞。原生质体再生植株体细胞多核现象未见报道。 利用毛花猕猴桃或软枣猕猴桃叶片原生质体分别与愈伤组织来源的美味猕猴桃原生质体进行融合,融合方法为高Ca++高pH值PEG法。对Kao等(1975)报道的融合步骤作了修改。影响融合效率的因素主要有PEG种类、融合作用时间和融合液中DMSO浓度。最佳的融合条件为40%PEG (Sigma,MW3350)+10%DMSO,作用40 min。毛花猕猴桃+美味猕猴桃和软枣猕猴桃+美味猕猴桃的融合频率分别可达14.5%和13.6%。异核体经培养可分裂并形成细胞团。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植物远缘杂交是作物育种实践及其相关的基础遗传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几乎涉及到所有与栽培作物有关的科属内相对近缘的植物种类。除核型稳定的种间杂交可得到杂种外,还可以利用核型不稳定的种间杂交过程中父本染色体全部被消除的现象,通过胚培养和加倍处理获得大量的双单倍体(DH)杂交后代。然而,这种从小麦与玉米杂交获得的小麦DH后代与其理论上应完全同质的遗传表现却不相符,总有2-5%的DH植株发生了形态学变异,虽然没有明显的来自玉米的性状特征,而且一些研究者也认为它们是配子无性系变异,但是,不论是理论上还是一些间接的细胞学和生化证据都表明,有玉米的染色体DNA通过受精过程转移到小麦DH后代的基因组中,然而到目前为止,仍缺乏DNA水平上的直接证据。 本文在对来自小麦 * 玉米的谱通小麦DH系进行生化分析取得初步证据的基础上,构建玉米的随机基因组文库,从中筛选玉米的重复DNA序列作探针分别对普通小麦和波斯小麦的DH群体进行了系统的RFLP分析,并用有关的玉米重复列克隆对一些禾本科种和不同的玉米生物型基因组进行了比较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八种同工酶电泳分析表明,MDH、ADH、GDH、SKDH4种脱氢酶和GOT在后代中没有检测到任何变异,但21株普通小麦的DH后代群体中有7株在PER同工酶的慢区出现了增加一条酶带的变异,这条带在亲本小麦和玉米中均没有,它们与通常报道的无性系变异十分类似。其中有一株(第4号株)在迁移率为0.22的位置上出现了一条小麦所不具有的酶活性较强的EST带,在玉米同迁移率的位置上也有一条带,但活性十分微弱。此外,大部分小麦DH后代的AMY同工酶恬性有十分明显的增强。 2、可溶性蛋白质的SDS-PAGE分析,在小麦的DH后代中,有几株的变异很明显,其中第4、7、19号株(图2)在分子量为43000道尔顿的位置上出现了和玉米同迁移率而小麦不具有的蛋白质带,这强烈地暗示了玉米DNA的确通过受精作用导入小麦。 3、构建了玉米的随机基因组文库,依据菌落原位杂交结果,从中挑出了500个重组克隆。用其中的100个强信号的重复DNA克隆为探针对亲本小麦和玉米进行了RFLP筛选,其中80多个为玉米基因组特异的,9个与小麦有部分同源性,随后用它们探针分别对两个小麦DH群体进行RFLP分析。 4、用上文筛选的玉米特异的重复DNA克隆作探针进行RFLP分析,只有玉米的MR64克隆同时导入到两个小麦群体的各一株后代中,即普通小麦DH系的18号株和波斯小麦DH系的15号株检测到强杂交信号;另外一个克隆MR72只在4株波斯小麦DH后代中有杂交信号,这个结果首次从DNA水平上证明,的确有某些玉米特异的DNA序列通过受精作用以很低的频率转移到小麦DH后代的基因组中。 5、与小麦有部分同源性的玉米克隆MR13和MR50在一些普通小麦DH后代中检测到了缺失变异。特别是用MR13在普通小麦DH系的18号株(即导入了玉米特异的MR64的DNA的那一株小麦DH后代)的基因组中检测到了大幅度的限制性片段长度的变化,即原来的4.3kb的强信号带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增加40kb、15kb、2.5kb和2.0kb四条杂交带,这要么与小麦基因组DNA较大的重俳事件有关,要么是由外源的玉米DNA插入造成的,但从增加的片段长度如此之大以及杂交信号变弱来看,它很可能就是玉米DNA插入到这个较强信号的小麦单拷贝序列中的结果。用小麦的DNA克隆pTa71也检测到了明显的变异。 6、测序分析发现,克隆MP64的插入片段长度为695bp,A+T含量为58%,经在GENEBANK中检索证实它是一个新克隆的DNA序列。序列中分别含有两对正向和反向重 序列及三个回文序列,对多种酶切的玉米基因组的RFLP分析表明它是一个带1-3个主串联重复单位的散布重复序列,在序列中的CCGG的第二个C高度甲基化,拷贝数约为5600左右。染色体原位杂交表明,MR64在玉米的每条染色体上均有分布,但拷贝数不同,这暗示它可能与玉米基因组的演化历程有密切的关系。 7、比较分析发现,MR64是玉米基因组特异的;而MR72在高粱、珍株粟、糜子和狼尾草等四个和玉米较近缘的种的基因组中有部分同源序列,这个比较结果更加肯定了小麦DH系所新增的DNA序列的确是异源的玉米DNA通过受精过程导入的。 8、初步分析发现,玉米的卫星DNA克隆MR4和其它卫星DNA一样也有严谨的重复等级结构,而且在主要禾本科种基因组中有较低的同源性。经在GENEBANK检索,串联重复DNA克隆MR68是一个新克隆的DNA序列,它在不同的玉米生物型基因组中表现出明显的分化特征,可用它作进一步的基因组的比较分析。 9、本文对染色体消除过程度中异源小片段DNA导入的可能机制和散布重复序列在远缘杂交的异源DNA鉴定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并分析了染色体消除型远缘杂交所获得的DH后代的变异来源。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对于某些一年生或二年生高等植物,春化作用是诱导其成花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子。冬小麦春化进程中存在着一个核酸代谢的关键期,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分离特异表达的基因是研究春化诱导成花机理的一个突破口。 利用TRIzol试剂快速提取冬小麦燕大1817(Triticum aestivum L. cv Yanda 1817)未春化、春化4d、春化20d、5d脱春化的胚芽中的总RNA,去除污染的DNA后,将引物P_1(5'TTTTTTTTTTTCA3')、P_2(5'TTTTTTTTTTCC3')与10个碱基的随机引物OPF_1-OPF_(20)、OPG_1-OPG_(20)组成80个引物对,对不同来源的RNA进行差别显示,共显示了大约10,000种mRNA,结果发现了两个仅在春化20d这一关键期表达而在未春化、春化4d、5d脱春化时不表达的春化相关基因(VRG)VRG49与VRG54。Northern分析进一步表明这两个基因仅与春化20d的冬小麦RNA有杂交信号。将VRG49与VRG54亚克隆于pGEM-4Z载体上,利用T_7测序系统获得了VRG49和VRG54的DNA序列,它们的长度分别为307bp与169bp。 春化21d的冬小麦京冬1号(T. aestivum L. cv Jingdong No. 1)胚芽的mRNA在逆转酶作用下反转录成sscDNA杂交,将过量的未春化、脱春化的mRNA与sscDNA杂交,运用磁珠法分离出未杂交上的sscDNA,以特异的sscDNA为模板,用DNA聚合酷I合成了dscDNA。通过对dscDNA内部EcoRI位点的甲基化、末端补平、EcoRI接头的安装、连接进入λgt10载体的EcoRI位置,以及运用包装系统进行体外包装,建立了库容为4 * 10~6pfu的富集低温诱导的冬小麦cDNA噬菌体文库。用来源于未春化、春化21d、脱春化的冬小麦mRNA合成3种cDNA探针,对噬菌斑进行原位杂交,结果筛选出了3个春化相关基因(VRG)VRG79、VRG111和VRG231。Dot blotting与Northern分析表明VRG79仅在冬小麦春化关键期21d表达。运用PCR方法从λgt10DNA中扩增出VRG79片断并亚克隆于PUC18载体上,通过T_7测序系统获得了VGR79的序列,其包括349个碱基。 通过Internet将VRG49、VRG54、VRG79与GenBank、EMBL、DDBJ、PBD中的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发现这些基因至少是在植物中新发现的基因,对这些基因推测的一些功能也进行了讨论。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We asses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econd-generation Environmental Sample Processor (ESP) for the detection of harmful algal bloom (HAB) species in field and laboratory settings using two molecular probe techniques: a sandwich hybridization assay (SHA) and 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During spring 2006, the first time this new instrument was deployed, the ESP successfully automated application of DNA probe arrays for various HAB species and other planktonic taxa, but non-specific background binding on the SHA probe array support made results interpretation problematic. Following 2006, the DNA array support membrane that we were using was replaced with a different membrane, and the SHA chemistry was adjusted. The sensitivity and dynamic range of these modifications were assessed using 96-well plate and ESP array SHA formats for several HAB species found commonly in Monterey Bay over a range of concentrations; response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p < 0.01). Modified arrays were deployed in 2007. Compared to 2006, probe arrays showed improved signal:noise, and remote detection of various HAB species was demonstrated. We confirmed that the ESP and affiliated assays can detect HAB populations at levels below those posing human health concerns, and results can be related to prevail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near real-time.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以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栽培品种新陆早4号、系550、冀资492、衡无89-30、邯93-2、冀资123等为材料,进行了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建立了一套陆地棉体细胞植株再生速成体系。通过调整激素种类与比例以及改善培养条件,降低了畸形胚发生频率(从80%降为41%),并可将畸形苗转化为正常苗(转化率约为78%);通过水培和嫁接,结合试管扦插、扩繁技术,解决了棉花生根及移栽难题,为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棉花奠定了基础。 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作为报告基因,构建了pBGb1m(含Bt和gfp二价基因)、pBGbf(含Bt-gfp融合基因)和pBGbfg(含Bt-gfp融合基因和gna基因)等三种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烟草,转基因再生植株经过荧光、虫试、PCR、Southern blot和Western blot等检测,表明三种植物表达载体能够在转基因植物中有效表达,同时,绿色荧光蛋白(GFP)的检测表现出了简便、经济、快速、可靠等优点,为大量棉花转基因苗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携带细胞间隙定位信号肽的Bt基因的pBin438-S1m质粒导入棉花品种冀资492,经过田间卡那霉素筛选、虫试、PCR、PCR-Southern blot和Southern blot检测,证明Bt基因已整合至棉花基因组中,而且可能是以单拷贝形式插入。 同时,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三种植物表达载体(pBGb1m、pBGbf和pBGbfg)转化陆地棉栽培品种新陆早4号、冀资492、衡无89-30和邯93-2等材料,获得了大量转化再生棉株。经过PCR和PCR-Southern blot检测,转基因阳性植株为转为再生植株总数的89.45%。目前,虫试、Southern blot及Western blot正在进行之中。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We surveyed variation at 13 microsatellite loci in approximately 7400 chinook salmon sampled from 52 spawning sites in the Fraser River drainage during 1988–98 to examin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basis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in the watershed. Genetically discrete chinook salmon populations were associated with almost all spawning sites, although gene flow within some tributaries prevented or limited differentiation among spawning groups. The mean FST value over 52 samples and 13 loci surveyed was 0.039. Geographic structuring of populations was apparent: distinct group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upper, middle, and lower Fraser River regions, and the north, south, and lower Thompson River regions. The geographically and temporally isolated Birkenhead River population of the lower Fraser region was sufficiently genetically distinctive to be treated as a separate region in a hierarchial analysis of gene diversity. Approximately 95% of genetic variation was contained within populations, and the remainder was accounted for by differentiation among regions (3.1%), among populations within regions (1.3%), and among years within populations (0.5%).Analysis of allelic diversity and private alleles did not support the suggestion that genetically distinctive populations of chinook salmon in the south Thompson were the result of postglacial hybridization of ocean-type and stream-type chinook in the Fraser River drainage. However, the relatively small amount of differentiation among Fraser River chinook salmon populations supports the suggestion that gene flow among genetically distinct groups of postglacial colonizing groups of chinook salmon has occurred, possibly prior to colonization of the Fraser River drainage.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第一部分 茎尖分生组织的中央部位是由干细胞组成,维持干细胞的动态平衡对于植物器官启动显得尤为重要。在拟南芥花序分生组织和花分生组织中分别有WUS/CLV和(WUS+LFY)/AG两个负反馈调节环控制着这一平衡,保证了花序分生组织的非决定性和花分生组织的决定性。 本文用T-DNA激活标签技术得到功能增强突变体bre,序列分析表明BRE就是干细胞特征基因WUSCHEL。定量RT-PCR表明在突变体的茎节间WUS大量表达,证实在WUS基因的调控区插入的4个35S增强子使WUS表达增强。突变体bre生长发育缓慢,茎弯曲,花器官数目改变,心皮发育加快。尤为突出的是在茎皮层直接分化出花分生组织。这些表型可能与WUS的表达增强有关。这说明WUS功能是多效的,除了在分生组织中决定干细胞命运、促进CLV和AG的表达外,还可能与生长素极性运输以及花分生组织特征基因的表达有关。 第二部分 春化作用是促进植物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有效途径之一,作者所在实验室曾经分离到多个小麦春化相关基因。为研究春化期间它们在不同组织或不同细胞内的表达模式,首先建立并完善了RNA组织原位杂交系统。以春化相关基因ver203F为模板,采用地高辛为标记分子,借助体外转录制备RNA探针,分析了小麦胚芽和幼苗中ver203F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春化前和脱春化的胚芽中不表达ver203F,春化处理14天以上的胚芽幼叶表达ver203F,而且主要定位在叶的边缘分生组织细胞内,叶维管束和表皮组织未检测到转录物,胚芽鞘和茎尖分生组织中不表达。幼苗的侧芽中的幼叶有相同的表达模式。茉莉酸可以诱导ver203F的表达。.说明春化时的低温信号可能由幼叶接收,并有可能涉及到茉莉酸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低能离子束的诱变效应首先由我国科学家发现并将其广泛应用于育种实践,但是离子注入诱导DNA变异的研究结果主要是以微生物离体质粒DNA为材料获得的,以活体高等生物为材料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我们以30 keV N+(注入剂量80×1015 ions/cm2)注入拟南芥后获得的稳定突变体T80II为实验材料,对突变体植株进行了RAPD标记,并将T80II和对照部分RAPD特异条带进行克隆测序和D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在可分辨的总计397个RAPD条带中,T80II株系中有52个条带表现出差异,包括条带的缺失和增加,条带变异率为13.1%;克隆的T80II序列中,平均每16.8个碱基出现一个碱基变异位点,表现出较高频率的碱基突变。碱基突变的类型包括碱基的颠换、转换、缺失、插入等。在检测到的275个碱基突变中,主要是单碱基置换(97.09%),碱基缺失或者插入的比例较小(2.91%)。在碱基置换中,转换的频率(66.55%)高于颠换的频率((30.55%)。此外,构成DNA的四种碱基均可以被离子束辐照诱发变异,而且每一种碱基都可以被其它三种碱基所替换,但是胸腺嘧啶(T)的辐射敏感性要高于其它三种碱基。通过分析突变碱基周边序列,对低能N+离子注入拟南芥突变体引发的碱基突变热点进行了讨论。 另外,低能离子注入诱变获得的突变体特异表达基因的克隆方面也没有报道。我们以突变体T80II作为实验材料,用PCR增效的减法杂交技术构建了T80II特异表达的cDNA减法文库,克隆特异表达的cDNA片段,并对其中1个与14-3-3 protein GF14 nu (GRF7) gene有部分同源性、长712 bp的cDNA片段进行了讨论。我们的研究证明通过减法杂交技术克隆低能离子诱发的突变体特异表达的cDNA是可能的,这为低能离子注入技术在分子生物学上的应用开辟了一个新思路。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重金属污染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传统的重金属治理方法花费较高并且过程非常繁琐。植物修复技术是一种经济并且有效的利用植物进行环境污染治理的新方法。植物络合素是一类植物体内络合重金属离子的多肽,它已经发现于多种植物与微生物中。植物络合素合酶是催化GSH合成 植物络合素的关键酶。因此揭示植物络合素合酶的分子机理对于了解植物对重金属抗性的机制又很重要的意义。迄今为止,关于植物络合素合酶基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种非重金属的植物中:拟南芥与小麦。许多关于该基因结构与功能的问题依然很不清楚。大蒜是一种能够抗很高浓度重金属的植物。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大蒜这种重金属抗性植物对以下问题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1. 测量了大蒜在重金属胁迫下的生理表现,并得出大蒜是一种具有重金属抗性的植物; 2. 我们从大蒜中克隆出一个新的植物络合素合酶基因。该基因全长1868bp,包含一个 506个氨基酸的开放读码框并编码一个55.8KD的蛋白。该基因转译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十二种物种的植物络合素合酶氨基酸序列具有很高的同源性; 3. 酵母功能互补试验证明表达AsPCS的酵母可以比对照耐受更高浓度的镉与砷。这表明AsPCS的转译产物在酵母与植物的重金属的耐受过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 4. RT-PCR的结果表明,经过重金属Cd2+的胁迫,AsPCS在根中与茎中的表达量都有提高,这说明AsPCS的调控是发生在转录水平上的。另外通过比较该基因在相同处理条件下根中与茎中的表达量,我们发现AsPCS在根中的表达量远高于茎中; 5. 原位杂交显示AsPCS主要表达于根的表皮、顶端分生组织、韧皮部,并且当重金属压力提高后,表皮的表达量明显提高。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茉莉酸(JA)以及茉莉酸甲醋(MeJA)统称为茉莉素(jasmonates),是由 亚麻酸起始合成的一类具环戊酮基的广泛存在于植物界的类激素,它们对于植物 的发育和抗逆性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的了解茉莉酸的生物合成以及 功能,我们对”冬小麦中的茉莉酸生物合成、低温环境中的作用及对拟南芥开花时 间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为了方便分离茉莉酸诱导的基因,我们构建了一个高质量的小麦茉莉酸诱导 文库。未扩增时滴度为3一4xlo6pfu/ml,平均插入的长度为1.2kb。TaJIP是一个 JA诱导的基因,进一步的Northern分析发现它亦可以被低温诱导表达,这给了 我们一个提示,JA信号系统可能参与了植物对低温反应的过程。当外源施加JA于拟南芥时,无论是春化处理或者没有春化处理,无论是C24 还是Col生态型,开花时间都有所增加,而且进一步的NOrthern实验证明,这 种外源的JA的处理延迟开花的现象是与开花抑制基因FLC表达水平的增加相平 行,与长日促进途径中的主效基因CO的表达水平无关。这种JA处理延迟开花的 现象与FLC表达水平增加相平行的现象,表明了JA有可能是通过作用于FLC, 使它的表达水平增加来延迟开花。 Aos(Allene oxide synthase)是茉莉酸合成的脂氧合酶途径中的第一个关 键酶。我们克隆了小麦中的该基因并作了表达分析。它的开放阅读框(ORF)约 1410 bp,编码的多肤长约470个氨基酸,推测其蛋白分子量为51.9 kDa,pI为 9.39。Southern分析表明其在基因组中的拷贝数为3个。其mRNA表达可被外源 的JA强烈的诱导。处理10小时达到高峰。RNA原位杂交表明,该基因在幼苗 中组织特异表达,主要集中在幼叶,特别是在维管束区域,与大麦中的AOS不 同的是,它还在胚芽鞘和茎尖的维管束区域有强烈的表达信号。原位杂交还显示 La3十并不能阻断JA对它的诱导表达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第一部分 利用减法杂交和RACEs从水稻中克隆了一个编码含有脯氨酸和苏氨酸丰富结构域多肽的cDNA,其相应的基因被命名为RA68。RA68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编码的蛋白由21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该蛋白由一个2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信号肽,一个亲水性的N-端结构域和一个疏水性的C-端结构域组成。 N端结构域是一段嵌合PTPTSYG motif的富含脯氨酸和苏氨酸的序列。 Southern杂交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RA68在水稻基因组中以单拷贝存在,定位于第2号染色体。Northern杂交结果表明RA68在幼芽和花中表达量较高,在根和叶中不表达。原位杂交分析结果表明:在幼苗期RA68 主要在幼芽胚芽鞘的内外层细胞和幼叶原基的表层细胞中表达;转入生殖生长期后,在花序分生组织、枝梗原基顶端、花器官原基、大孢子囊和花粉粒中表达。用GFP作报告基因,用洋葱表皮细胞进行的瞬间表达测试结果显示RA68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转反义RA68水稻植株抽穗期比对照野生型延迟30天左右。这些结果表明RA68可能是水稻花分生组织特征基因,在成花转变过程中起作用。                    第二部分 通过RACE和RT-PCR方法分离了水稻OsUBP1基因,其推测编码蛋白含有UBP结构域(Cys Box和His Box)和TopⅥA结构域。RT-PCR分析结果表明OsUBP1在转录过程中通过可变剪接产生多个不同的转录本,这些转录本在叶、根、颖花和幼芽中存在着时空调节表达模式,每种组织中的转录本是不一样的。这些转录本内含子剪切位点除了经典的GT-AG外,还有GC-AG、CT-AC、TT-GA、GT-GA和CT-GA。由于发生了GC-AG的可变剪切产生了OsUBP1的重要功能结构域Cys Box。水稻OsUBP1基因和OsSPO11-1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的同一基因座位上。原位杂交分析表明,在花中OsUBP1 mRNA 主要在药壁绒毡层、花粉粒、大孢子囊和颖花底部维管束中表达。转反义OsUBP1植株大多不能正常结实,这说明OsUBP1可能参与水稻的育性调节。 关键词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植物与昆虫的互作关系是个长期进化的过程,虫害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本研究以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为例,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和遗传背景下外源基因的表达与效用,同时利用蛋白质组技术,研究了虫害损伤模拟条件下植物可能存在的内源抗性机制。甘蓝型油菜中转入了人工合成的Bt(Bacillus thuringiensis)杀虫基因,能使植物产生抗虫蛋白抵御虫害。我们在湖北湖南两个实验点进行了大田实验,按植株生长发育的4个不同时期从转基因植株的叶片上采样,研究抗虫蛋白在植物体内的表达动态。植株顶部第三片展开叶的Bt毒蛋白浓度在结荚期前随植物生长而不断增加,而在结荚期出现或增或减的现象。采样叶片的可溶性总蛋白浓度含量一直呈增加的趋势,直到结荚以后出现含量的明显降低。同时,收集了转基因油菜与湘油15号在田间自然杂交形成的杂交后代种子用于栽培,用GFP仪检测杂交后代的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并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检测并确认带有转基因的杂交植株。为了检测带有转基因的杂交后代油菜中Bt毒蛋白的杀虫效率,用对Bt毒蛋白敏感的试虫品系——初孵棉铃虫幼虫(Helicoverpa armigera)进行杀虫活性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携带Bt基因的杂交湘油及其转基因亲本对试虫的体重增长量均产生了负面影响,可以推断在调查取样的植株生长发育阶段,转基因杂交后代与其转基因亲本植株的杀虫效率没有显著差异。转基因植物及其杂交后代中抗虫蛋白的持续表达及田间带有转基因的自播植物的出现会使害虫产生耐受抗性的潜在可能性增加。 相对于人为增加的抗虫基因,植物在长期对抗昆虫的过程中也进化形成了自我防御机制,能够产生特异的抗性蛋白来应对昆虫的取食。本研究用机械损伤模拟害虫取食,对比了油菜受到物理损伤前后可溶性总蛋白的含量变化并试图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来检测可能发生变化的蛋白质。Bradford定量测定发现,同一植株同一叶片损伤前后可溶性总蛋白含量差异显著,损伤后蛋白表达量显著增高。蛋白质组双向凝胶电泳及其差异分析显示,损伤前后有8个蛋白质点发生明显的上调或下调。选择其中2个差异蛋白点经过MALDI-TOF质谱鉴定,它们分别是Rubisco小亚基前体以及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和粪卟啉-3-氧化酶的混合物,这些蛋白质在其他植物的抗逆研究中也有报道,它们可能在油菜叶片应答机械损伤过程中对维持植物的生理功能也有重要作用。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包括三个部分。第—部分研究了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的光合特性;第二部分研究了环境因子对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光合特性的影响;第三部分研究了一种玉米白化叶片突变体(zb/zb)的光合特性。通过对类囊体膜的叶绿素组成、吸收光谱,光系统Ⅱ活性、原初光能转化效率、激发能在两个光系统间的分.配、光还原活力、叶绿素蛋白复合体的组分及多肽分析,对杂种—代和两个亲本自交系在上述条件下的光合特性进行行了比较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 一、整体叶片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证实,与两亲本相比,玉米杂交种叶绿体类囊体膜 的PSⅡ还原侧有较大的PQ电荷库(CA/Fo),可以加快两个光系统间的非循环电子传递速率,有利于光合膜的能态化(△Fv/Fo和△Fv/T),调节有效的光合磷酸化。同时,杂交种具有较大的光合单位(T1/2)。这些都有利于光能吸收和提高光能转化效率及光合作用速率。整体叶片光合强度的测定结果支持了上述分析。 二、叶绿体光合特性分析数据表明玉米杂交种和亲本在光能吸收、荧光诱导瞬变、电子传递和激发能分配等方面的数量差异;这些结果支持了整体叶片相应的测试结果。由此推断,杂交种和亲本在光合活性方面的差异,可能发生在代谢调节或酶调控水平上。玉米杂交种类囊体膜的光合特性的遗传方式很可能主要受核基因控制。产生杂种优势的主要原因是两亲本互补。在本试验中,生物量杂种优势达118.4% 三、环境因子对玉米杂交种和亲本类囊体膜光合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 C02浓度升高可提高叶绿素含量;盐分胁迫和低温胁迫减少叶绿素含量。 2. PSⅡ原初电子受体Q的氧化还原状态对环境因子敏感。C02浓度升高促进了Q的重新氧化,盐分胁迫和低温胁迫则影响其重新氧化。 3. 环境因子对激发能在叶绿体两个光系统间分配的影响各不相同。C02浓度升高,有利于激发能向PSⅠ的分配。低温胁迫和盐分胁迫,使母本叶绿体中的激发能分配明显受阻而杂交种和父本的影响较小。 4. 捕光叶绿素a/b蛋白复合体对环境因子比较敏感。C02浓度升高可增加其含量,胁迫因子使其含量减少。 5. 玉米杂交种在光合特性方面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通常表现为超双亲。对不同环境因子的反应方式,多数是偏向父本。这表明玉米光合作用对环境的适应性主要是受核基因遗传控制,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因而杂交种对环境变化有较强的调节能力。 四、玉米白化叶片突变体(zb/zb)的叶绿体膜仅处在发育的初级阶段。zb/zb突变体的叶绿体膜几乎没有基粒结构。间质片层膜也比较希疏。叶绿素蛋白复合物含量明显少于正常发育的叶绿体。对光能的吸收仅相当于正常叶绿体的43%,光系统I的活力相当于正常的l/5,原初光能转化效率为正常的1/3,低温荧光发射强度也明显低于正常叶绿体。这些说明,玉米zb/zb突变体中膜的组分合成或质体片层的组装过程受到阻碍。这种发育不完善的膜缺乏叶绿素a/b蛋白复合物,缺乏基粒,但光系统I发育较完善,其电子传递链发育较缓慢,因而光系统Ⅱ活力和原初光能转化效率等明显低于对照。因此,具有这种膜结构的突变体光合生产力明显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