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9 resultados para foliar fertilizer
Resumo:
壤改良剂研究已是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热点,在对土壤改良剂发展及其种类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对土壤改良剂的改土培肥效应(物理结构、化学特性、生化特性)、作物增产效应及其施用技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评述,并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展望了土壤改良剂的研究趋势。
Resumo:
在半湿润地区中等肥力土垫旱耕人为土上进行田间试验,通过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期杂草和作物样品的采集与分析,研究不同施肥及杂草处理对氮肥肥效的影响。结果表明:作物吸氮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杂草吸氮量随吸氮量增加而降低;在不同杂草处理全生育期不清除杂草(A)、越冬前清除杂草(B)、返青期清除杂草(C)和拔节期清除杂草(D)的各个处理中,A、B、C和D杂草吸氮量分别占农田植物(作物+杂草)地上部分总吸氮量的1.98%、1.39%、3.99%和3.82%。籽粒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施氮量为135 kg N.hm-2时产量最高,达5 645.1 kg.hm-2,施氮量高于135 kg N.hm-2时,产量趋于稳定。氮肥利用率、氮肥利用效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生理效率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从不同杂草处理看,以全生育期不清除杂草处理氮肥利用率最高,达到43.8%,返青期清除杂草处理氮肥利用率最低,为26.3%,二者间差异达显著水平;氮肥利用效率以越冬期清除杂草处理最高,为42.8 kg.kg-1N,全生育期不清除杂草处理最低,为40.6kg.kg-1N;氮肥生理效率以返青期清除杂草处理最高,为57.5 kg.kg-1N,显著高...
Resumo:
通过不同的灌水和施肥处理,研究水肥交互作用对南瓜光合特性日变化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与施肥因子对南瓜叶片的光合特性和产量有重要影响,在水分胁迫的情况下,肥水交互作用不显著,在水分较低的情况下,二者表现互为限制条件的协同作用;在水分较高的情况下,肥水交互作用转变成顺序加和作用。其中单因素效应大小表现为:氮>水>磷,耦合效应大小表现为:氮与水耦合>氮与磷耦合>磷与水耦合。在水分适宜时,适宜的施肥量(施氮量50kg/hm2、施磷量35 kg/hm2)可以提高南瓜光合速率和产量,不施肥或施肥量过高都会影响南瓜光合速率和产量。
Resumo:
以土垫旱耕人为土为供试土壤,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下(0、45、90、135和180 kg.hm-2)夏玉米生育期土壤剖面NO3--N的变化特征、氮素利用率及施氮量与土壤NO3--N残留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内,土壤NO3--N含量均以0~20 cm土层最高,且施氮量越高,NO3--N含量也越高;0~60 cm土层NO3--N含量变化显著,60~100 cm土层NO3--N含量变化不大.夏玉米整个生育期,受玉米对氮素的需求和降雨的影响,0~100cm土层NO3--N累积量呈波动式降低趋势;当施氮量小于135 kg.hm-2时,作物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但当施氮量超过135 kg.hm-2时呈下降趋势.氮肥农学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氮肥生理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递增.土壤中残留NO3--N与施氮量呈极显著正线性相关关系(R2=0.957**,n=5);施氮处理籽粒产量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P<0.05);施氮量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线性相关关系(R2=0.934**,n=5).在本试验条件下,夏玉米生长季适宜施氮量为135 kg.hm-2.该施氮水平可保证效益和环境的双赢.
Resumo:
基于20 a长期施肥定位试验,研究了丰水年施肥对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肥料单施或配施对小麦产量的影响顺序为NPM>NM>NP>PM>M>N>P>CK,肥料配施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并维持相对稳产;NP、NM、PM、NPM的交互作用明显,连应值均为正;氮磷配施能显著提高肥料对产量的贡献率和水分利用率,氮磷有机肥配施效果最佳,肥料对产量的贡献率为64.9%,水分利用率提高了103.5%,氮磷单施不如肥料配施;氮磷配施不利于土壤速效钾的积累,化肥和有机肥长期配施有利于土壤养分含量的增加,提高土壤肥力。
Resumo:
针对耕作技术在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下为了良化农田生态环境和持续增产所采取的一整套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技术体系 ,着重分析了培肥地力、轮作倒茬、化学技术、选育品种、节水、立体种植、地膜覆盖、水土保持耕作法等八种技术充分利用光、热、水、气、土、肥资源而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剖析了旱作技术在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中的作用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显著地位 ,供同类地区的决策者和研究者借鉴
Resumo:
利用模拟土柱研究了不同水分和氮素营养条件下春小麦根系的生理生态反应。结果表明 ,适量施氮 (尿素 60 0kg/hm2 )增加了总根重和深层土壤中的根重 ,改善了根系的水分关系 ,提高了细胞膜的稳定性 ,因而有助于提高小麦的抗旱性 ;过量施氮 (尿素 150 0kg/hm2 )增加上层根重对抗旱性的意义并不大。严重水分胁迫下 ,过量施氮导致根细胞膜伤害率明显增加 ,根系水分关系恶化 ,根系保水能力下降 ,使小麦抗旱性降低
Resumo:
比较研究了氮磷营养对春小麦水分关系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 ,土壤干旱情况下 ,氮磷营养虽然皆增强了春小麦的渗透调节能力 ,但由于氮磷营养对作物地上地下部生长的不同进促作用而对作物的水分状况产生了完全相反的影响。氮营养增强了作物对干旱的敏感性 ,使其水势和相对含水量大幅度下降 ,蒸腾失水减少 ,自由水含量增加而束缚水含量减少 ,并使膜稳定性降低 ;而磷营养则明显改善了植株的水分状况 ,增大了气孔导度 ,降低了其对干旱的敏感性 ,增加了束缚水含量 ,并使膜稳定性增强
Resumo:
在黄土旱塬长期定位研究表明 ,根据小麦生育年降水量施用氮肥 ,将能更好地发挥肥料效益。丰水年、平水年氮肥增产效果极为显著 ,应加大施用量 ;干旱年氮肥效果受抑 ,应减少施用量。氮肥利用率受降水等因素影响 ,年际间变化幅度为 6.4%~ 58.6%。氮肥利用率亦随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 ,变化幅度为 2 5.4%~ 42 .9%,且其利用率与施肥利润的高低并不同步。施用有机肥或氮磷有机肥配施、轮作中增加豆科作物 (或牧草 )能有效地调节改善土壤氮素状况
Resumo:
概述了国内外林地施肥的现状 ,简要论述了氮肥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在农林业生产中的意义。同时 ,阐述了水肥耦合的研究状况 ,并说明了水肥耦合理论应用于林业生产中以改善黄土高原因水肥不协调而形成大面积低效林的重要意义
Resumo:
根据试验研究资料与调查结果,对中国粮食生产与化肥施用进行了时空宏观分析。结果表明,化肥施用量是20 世纪中国粮食生产重大成就之一,化肥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平均为46.43% ,每吨化肥科学施用可增产粮食8.84t。21 世纪中国粮食产量与化肥施量将持续增长。粮食每增产100×106t,则化肥最少需增施10.22~11.08×106t。为实现粮食持续发展与化肥高效施用,必须实施发展东部平原带,提高中部高原带,开发西部高寒荒漠带的战略布局。各带都应大力发展优质粮食与特用粮食生产,以提高国产粮食的市场占有率。
Resumo:
通过大田试验 ,研究了不同供钾方式对烟叶含钾量的影响及提高石灰性土壤上烤烟含钾量的可能途径。结果表明 ,施钾能显著提高烟叶产量 ,其中以粉肥结合喷优丰处理效果最好。在干旱条件下 ,增施钾肥可以显著提高烟叶含钾量 ,尤其能较大幅度提高中上部烟叶含钾量。粉肥对提高烟叶含钾量的效果稍优于粒肥。采用喷施“优丰 98- 2”进行根外补钾 ,可显著提高烟叶含钾量。在石灰性土壤上 ,干旱是提高烟叶含钾量的障碍因子。仅凭土壤施钾来提高烟叶含钾量 ,效果不稳定 ,受气候影响较大。土施结合喷施叶肥 ,是提高该区烤烟烟叶含钾量的有效途径。
Resumo:
自 1 98 4年开始的长期不同轮作与施肥试验表明 :种植作物可提高土壤供氮能力 6.88%~ 36.58%,以种植苜蓿提高幅度最大 ,是裸地的 1 .37倍。长期施用氮肥、磷肥、有机肥及三者配施可提高土壤供氮能力 9.8%~ 1 33.98%,其中以施氮、磷及有机肥玉米连作提高幅度最大。不同轮作系统中土壤供氮能力 :粮草 3年轮作 >粮草 8年轮作 >粮豆 3年轮作 >粮饲豆 4年轮作 ;种植作物可有效增加土壤有机氮水平 ,提高剖面土壤供氮能力。施用有机肥可有效地增加深层土壤供氮潜力并在 1 0 0 cm处出现迅速减小的现象
Resumo:
根据黄土高原因水肥不协调而形成大面积低效林的问题 ,以水肥耦合为中心 ,以 1龄杨树幼苗为研究对象 ,采用三因子五水平正交旋转组合回归设计方法 ,利用盆栽试验和定量分析的手段 ,研究探讨了不同水肥条件下 ,水、N、P三因子对杨树生物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三因素对杨树生物量存在着耦合交互效应 ,不同的水、N、P配合有不同的生物量积累 .因此 ,合理施肥、量水配肥是改善黄土高原因水肥不协调而形成大面积低效林的有效途径
Resumo: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N、P施肥量对玉米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C、N、P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N、P施肥量对微生物量C无明显影响;施N肥量高(225km/hm~2)时降低微生物量N;当施P肥达225 km/hm~2时则对微生物量P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