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8 resultados para Interlingual heterogeneity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时空异质性是生境的基本特征。几乎所有植物都是在一定尺度的时空异质性环境中完成其生活史的。在进化过程中,植物可能形成了各种有效利用环境异质性的生态适应对策。克隆生长使得克隆植物在理论上更容易适应于异质性环境。本文以匍匐茎和根状茎型草本为材料,应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游击型克隆植物对异质性环境的生态适应对策。 在沙丘生境(如毛乌素沙地)中,沙埋是植物常常遭遇的事件。由于沙埋在水平空间表现出非均匀性,克隆植物的基株或克隆片断常常经历局部沙埋。通过温室和野外实验,研究了克隆整合作用对鹅绒委陵菜和沙鞭沙埋分株忍受沙埋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克隆整合显著提高鹅绒委陵菜和沙鞭沙埋分株的存活。进一步的耗-益分析表明,克隆整合使鹅绒委陵菜沙埋分株显著受益,而对非沙埋分株却没有显著耗损,故整个克隆片断的生长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克隆整合是沙丘生境中克隆植物对局部沙埋胁迫的生态适应对策之一。 通过2个温室实验,研究了金戴戴对光照、基质养分和盐分的克隆可塑性。结果表明:光照强度、基质养分和盐分对金戴戴克隆生长和克隆形态均有十分显著的影响。深度遮光、低养和高盐均显著削弱金戴戴的生长,其生物量、叶面积、分株数、匍匐茎长及叶柄长和根冠比对基质盐分的可塑性大小和格局显示出基株间的差异。在低养分条件下,金戴戴匍匐茎节间显著伸长,而分枝强度显著减弱。这些结果与克隆植物觅食模型相符合,表明当生长于异质性环境,金戴戴可凭借克隆可塑性实现的觅养行为来增加对养分资源的摄取。因此,克隆可塑性是克隆植物利用环境异质性的另一条途径。 在另一温室实验中,研究了三种匍匐茎克隆草本鹅绒委陵菜、金戴戴和绢毛匍匐委陵菜对光照和养分资源交互斑块性环境的反应。当置于高光低养下的分株与低光高养下的分株相连时,高光低养分株、低光高养分株以及克隆片断的生物量均得到显著提高。同时,低光高养下分株的根冠比相对增加,而高光低养下分株的根冠比相对下降。这表明,三种克隆植物发生了环境诱导的克隆内分工行为。这种环境诱导的克隆内分工行为有利于整个基株对资源交互斑块性环境的利用,是克隆植物对异质性环境的生态适应对策。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通过研究都江堰地区三个不同林型下(般若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龙池杉木林、月亮湾楠木林)土壤氮素分布的异质性及其矿化动态、凋落物的分解,得出以下结论:   1. 在野外用顶盖埋管法培养土壤,测定土壤中的速效氮含量变化,我们发现,尽管铵态氮含量在三种林型下都大于硝态氮含量,但只有在龙池杉木纯林下净氨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基本持平,其它两种林型下,净硝化速率都远远大于净氨化速率。净硝化速率的增强,暗示着土壤的退化程度的加剧。   2. 净氨化速率和净氮矿化速率在三种林型下均和土壤温度呈现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其中净氨化速率在龙池杉木纯林下和土壤温度达到了显著的负相关。而硝化速率在三种林型下均和土壤温度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这说明,虽然温度是影响净硝化速率、净氨化速率和净氮矿化速率的最重要的环境因子之一,但温度是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种群、数量和活力等来影响上述过程的,而由于生长环境的巨大差异性,温度的影响效果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另外,土壤含水量对三种林型下的净硝化速率、净氨化速率和净氮矿化速率也有很大的影响,但均没有达到显著的相关。   3. 不同的林型下具有不同物种多样性,而物种多样性会通过凋落物的质量和数量,土壤微生物类群的组成和性质以及植被盖度等角度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氮素循环产生深刻的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会导致土壤无机氮(特别是硝态氮)流失的潜力增加,导致无机氮库的逐渐缩小。速效氮含量迅速降低。   4.铵态氮和硝态氮共同组成了土壤无机氮的绝大部分。但由于硝态氮易于淋溶, 从地表径流中流失,易被植物吸收,也可能通过反硝化损失掉,因此硝态氮的含量常常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而且硝态氮的含量要远低于铵态氮的含量。但硝态氮占总速效氮的比例在不同的研究地点和时间上有很大的差别。   5 通过地统计学的变异函数和时间序列分析,我们发现,全氮和铵态氮在整个研究区域的异质性很大,并且异质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全氮和铵态氮的自相关尺度变化不大,但空间自相关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明显,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进,全氮和铵态氮的空间格局在大尺度上的变化很小,在小尺度的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研究还发现,对于全氮和铵态氮的空间异质性格局进行地统计学分析时,最小取样间隔应小于5米,并且铵态氮由于其自身的不稳定性,其在小尺度的空间异质性格局更明显,而其取样间隔应小于全氮的取样间隔。   6. 应用网袋法进行凋落物分解的实验,发现混合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在第一年就比按各组分混合比例计算的理论值更低。说明在本实验中几种凋落物——黄牛奶树、青冈栎、栲树和润楠的混合对分解没有促进作用。   7. 土壤湿度和凋落物干物质分解密切相关,而不同林地的温度差异对干物质分解影响不大。但对于具体元素(本文中的C和N)的分解而言,分解受更复杂的机制调节,其中可能包括不同林型土壤中的分解微生物群落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相比之下,土壤湿度影响就不重要了。   8. 初始凋落物中的C/N浓度的比值显著影响分解速率,和腐解率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可以用它来预测分解。在N的分解中,初始凋落物中的N浓度也会影响分解,具体反映在初始N浓度和实验截止时的N浓度成正比。   9. 亚热带气候下,凋落物的分解比在暖温带分解要快,并且初始凋落物中N元素的含量普遍较高,因而在分解中没有出现大量富集。   10.凋落物质量本身分解较快的树种,有机质的分解并没有相应快,说明在凋落物干物质降解过程中占主要地位的不是有机质。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植物克隆生长型主要由遗传结构决定,不同的克隆植物具有不同的克隆生长型,同时植物的克隆生长型又依具体生境和个体发育阶段不同而变化。Harper认为植物构件的结构由分枝角度、节间长度和芽的成活率决定。大量的研究表明克隆植物生长型主要由3个形态参数决定:节间长度、分枝角度和分枝强度。 植物的生境条件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是异质性的,即使在很小的尺度上这种异质性也是存在的。在这种具有异质性的生境条件下几乎所有植物都有表型可塑性。植物的表型可塑性是指植物在不同的环境因子条件下,在形态、生物量、生理等方面产生的一系列不同。表现型可塑性是植物种群克服环境异质性的重要途径,也是克隆植物实现觅养行为的途径。克隆植物的觅养行为是通过根茎或匍匐茎的长度和分枝强度的变化以及生物量的分配来实现其迁移和对生境的选择,从而将分株安置在各种微环境中。 克隆植物构型的可塑性可使它在土壤水分斑块性分布的环境中通过克隆生长,调整对不同斑块的土壤水分获取对策。在一田间实验中,匍匐茎草本蛇莓(Duchesnea indica Focke)经历了不同土壤水分水平(土壤最大含水量的40%、60%、80%、100%等)处理,以研究土壤水分对蛇莓克隆构型的影响。结果表明:间隔子长度、分株密度、分枝角度和分枝强度呈二次曲线变化,土壤含水为最大含水量的80%为最适生境。 克隆植物构型的可塑性可使它在养分斑块性分布的环境中通过克隆生长调整相应于对不同斑块的养分获取对策。在一田间实验中,蛇莓经历了不同土壤养分水平(高、中、低和对照)处理,以研究土壤养分对蛇莓克隆构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养分水平的增加,间隔子的长度、分枝角度均逐渐降低,分枝强度和分株密度增加。 克隆植物构型的可塑性可使它在不同光强的环境中通过克隆生长,调整其对不同光强的资源获取对策。在控制性光资源异质性生境(模拟浓密林荫、稀疏林荫、农田间套作、裸地等)下,研究和模拟了光资源的时空异质性和蛇莓的克隆可塑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间隔子长度的长度逐渐降低,分枝角度、分株强度呈二次曲线变化。 克隆植物构型的可塑性可使它在不同海拔的环境中通过克隆生长,调整其对不同海拔的资源获取对策。在一海拔高度实验中,匍匐茎草本蛇莓经历了不同海拔(400 m、800 m、1200 m和1600 m)处理,以研究不同海拔对蛇莓克隆构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增加,间隔子长度、分株密度、分枝角度和分枝强度呈二次曲线变化。 从克隆植物生长环境(小气候)定量分析了克隆植物生长必需资源如水分、养分、光强、海拔等的变化特性。具体描述和分析了异质环境尺度的大小和等级数。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验证了克隆植物生长必需资源分布异质性的数学模型并建立相应的运算模块。在不同水分、养分、光强和海拔等异质性生境中,蛇莓克隆构型相关特征的可塑性变化可用动态Logistic模型进行模拟和预测,拟合效果较好。结合植物对环境异质性的利用对策,对所揭示的蛇莓克隆构型可塑性进行了讨论。 用分形技术描述了蛇莓在资源斑块性分布的生境中,通过克隆生长调整相应于对不同斑块的资源获取对策。植物克隆构型的形态特征在一定尺度范围内具有自相似特征。蛇莓克隆构型的分形维数直接反映了在异质性生境中蛇莓克隆生长的差异。蛇莓克隆生长越发达分形维数越高。相对小的分形维数,反映出蛇莓克隆生长相对较弱。基于计算机图像技术和分形理论,建立了植物克隆生长分形度量的计算机模型,实现了对植物克隆生长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模拟的蛇莓克隆生长形态与实际生长不仅具有相近的分形维数,而且形态也非常相似。利用克隆生长模型的预测能力克服实验生态学难以逾越的某些研究盲点,其研究成果将对克隆植物利用资源异质性的生态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The western United States is characterized by heterogeneous patterns of seasonal precipitation regimes due to the hierarchy of climatic controls that operate at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 A climatology of intermonthly precipitation changes, using data from more than 4,000 stations including high-elevation sites, illustrate how different climatic controls expla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seasonal precipitation maximum.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maller-scale climatic controls must be considered along with larger-scale ones to explain patterns of spatial climate heterogeneity over mountainous areas. The results also offer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scholars interested in assessing spatial climatic variations of the western United States at different timescales.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浑善达克沙地是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的主要沙地和严重荒漠化地区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内陆沙尘的主要源区之一。研究当地植物对沙地环境的适应方式有助于当地的荒漠化治理,加快生态环境恢复。本文应用(温室和野外)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沙地植物对水分、沙埋和养分异质性环境的生态适应对策。 浑善达克沙地属于半干旱区域。在一次降雨过后,适合植物生长的湿沙层逐渐下降,或者说不适合植物生长的干沙层逐渐加厚。为了能够有效地从沙层中获得水分,植物的根系的伸长的速度必须大于湿沙层下降的速度。因此,当地分布的植物的根系则应该具有相应的形态、生长和生物量投资方面的可塑性。羊柴(Hedysarum laeve Maxim. (Leguminosae) )是当地的主要半灌木和固沙植物。我们研究了羊柴幼苗对不同土壤含水量和不同模拟降雨量的反应格局,以及移动沙丘生长季节的土壤含水量变动规律。发现,大于3%土壤含水量适合羊柴幼苗生长。最适土壤含水量为12%-20% 。在生长季节早期,羊柴幼苗比较容易在沙丘上定居。如果没有充分的后续降雨的话,萌发后的幼苗在沙丘顶部、落沙坡中部和后部定居比较困难。降雨量越大,根系越深、总根长越大、根系直径越大、侧根越多、根冠比越低。 在干旱半干旱区域的沙地,种子萌发的时间和地点对于植物的定居和存活具有关键作用。通过温室实验,研究了小叶锦鸡儿和羊柴的种子萌发和出苗对不同深度的沙埋的反应,及其与种子大小的关联。结果表明,小叶锦鸡儿和羊柴的种子萌发和出苗对浑善达克沙地的自然生境表现出相似的生态适应。这两个种的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10-15ºC, 这是当地春季的平均温度。由于这两个种的种子萌发是光敏感的,所以它们的种子萌发受土壤含水量和光照强度二者之间的平衡调节。2 cm 的较浅沙埋最有利于种子萌发和出苗。种子埋得越深,种子的萌发率和出苗率越低,更多的种子受胁迫休眠保存在土壤中作为种子库。不同大小的种子的不同萌发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生态适应,这可以调节种子在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沙埋深度萌发和出苗。 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 (L.) Gaertn)是浑善达克沙地植物群落中占优势的多年生根茎草本植物之一。种子在合适的地点和时间萌发以及幼苗在合适的地点和时间生长,对于冰草在沙地环境条件下生存和分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浑善达克沙地4-10月份土壤含水量变动情况和冰草种子萌发、出苗和幼苗生长对土壤含水量的响应。结果表明,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的土壤含水量对冰草种子萌发、出苗和定居极为关键。控制条件下,冰草种子萌发的最适土壤含水量是12%-20%,出苗以及幼苗生长的最适土壤含水量是12%-16%。当土壤含水量低于3%,冰草种子不能萌发,土壤含水量低于6%时,幼苗不能出土和定居。当土壤含水量达到16%时,冰草幼苗生物量有所下降。在6%-8%的土壤含水量条件下,植株将更多的生物量投资于根的生长。 本文对浑善达克沙地低湿滩地、滩地-风沙沉积过渡区到风沙沉积区的赖草(Leymus secalinus (Georgi) Tzvel.)分株数、地上生物量、土壤水分和养分异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低湿滩地、滩地-风沙沉积过渡区到风沙沉积区,随着土壤养分的降低,赖草分株数和地上生物量反而增加。赖草的分株数在三种生境中都存在空间自相关。并且,从低湿滩地、过渡区到风沙沉积区空间自相关的变程逐渐增加。地上生物量同样存在空间自相关,但变程以过渡区最大,风沙沉积区最低。土壤水分仅仅在风沙沉积区存在空间自相关。在三种生境条件下,土壤全氮和有机质的空间分布格局相似,都在低湿滩地和过渡区存在空间自相关且变程相似。在风沙沉积区不存在空间自相关。赖草的空间分布格局在低湿滩地为偏离随机适度聚集的分布格局,在过渡区近似于聚居分布,而在风沙沉积区为均匀分布格局。 豆科锦鸡儿属(Caragana )植物因其可以生物固氮而在草原生态系统当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定量分析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 )灌丛在浑善达克沙地不同生境条件下的分布格局,有助于理解植被与土壤养分循环之间的关系和合理制定退化沙地的恢复对策。本文采用地统计学中的半方差分析和分形分析两种方法研究了浑善达克沙地小叶锦鸡儿灌丛的空间分布格局,分析了不同生境中小叶锦鸡儿灌丛的植被、土壤水分和养分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小叶锦鸡儿灌丛在三种生境条件下(滩地、固定沙丘和半固定沙丘)的盖度、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分布符合球状模型,空间自相关显著;(2)土壤pH值在滩地和固定沙丘的空间分布符合球状模型且空间自相关显著,但在半固定沙丘空间自相关不显著;(3)土壤水分在三种生境中的空间分布都符合线性模型,空间自相关显著。(4)植被的变异尺度(变程)小于各个土壤要素的变异尺度。植被(小叶锦鸡儿灌丛)的分布和形成过程决定了土壤养分的分布和形成过程。当地的豆科植物在养分“沃岛”现象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合理的利用和布局当地的豆科植物,可以更加有效地补充草地生态系统的养分,从而有利于加快当地生态系统的恢复进程。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以匍匐茎草本绢毛匍匐委陵菜(Potentilla reptans L var. sericophylla)为研究对象,基于实验生态学研究方法和野外调查研究了该植物对异质性环境的生态适应对策。   对落叶松和油松群林下的绢毛匍匐委陵菜的基株特征和种群特征研究表明:在落叶松林下,绢毛匍匐委陵菜克隆分株具有更大叶面积和更长叶柄;在油松林下,绢毛匍匐委陵菜具有更多的匍匐茎和更多的克隆分株。两个生境中的绢毛匍匐委陵菜形成与其生境相适应的克隆形态和克隆生长特征。在两个群落中的绢毛匍匐委陵菜分株种群的密度和地上生物量没有差异。   应用GS+统计软件分析了绢毛匍匐委陵菜分株种群特征及其与所处的土壤基质九个指标(土壤有机质(SOC)、土壤全氮(STN)、土壤全磷(STP)、有效钾(K+)、有效磷(PO43-)、NH4+、NO3-、土壤含水量(SWC)、pH)的空间分布格局的关系,结果显示,绢毛匍匐委陵菜克隆分株种群呈斑块状分布,其克隆分株数的空间自相关尺度为1米;其生长的土壤基质的9个土壤养分及土壤性状指标也都显示了强烈的空间自相关,其自相关尺度(变程)范围在0.24 m ~1.05 m之间,大小顺序为STP>K+>SOC>pH>STN> NO3-> PO43->SWC> NH4+。 其中除STP外,其他8个土壤指标的空间自相关尺度都在0.5 m 左右,NH4+仅为24.4 cm。绢毛匍匐委陵菜野外克隆分株的匍匐茎节间长平均在7 cm 左右。由此表明绢毛匍匐委陵菜克隆分株种群的空间分布尺度大于其所在土壤基质养分及其物理性状的分布尺度,相互联结的克隆分株对异质性土壤资源表现出较大的缓冲能力。其原因之一有可能是克隆生理整合作用使克隆分株局部反应减弱,克隆分株表现趋于一致,克隆分株间实现资源共享,从而高效利用异质性土壤资源。   绢毛对匍匐委陵菜克隆特征的局部特化实验将生长在北京东灵山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林窗和林下的绢毛匍匐委陵菜,进行生境间的交互移植-重植野外生态实验以验证绢毛匍匐委陵菜林窗和林下种群间的行为差异是完全由表型可塑性引起,还是局部分化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实验植物的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叶柄长度和匍匐茎节间长度等克隆形态特征在两生境间无差异。两个来源的植株,其基株生物量、基株分株数和基株匍匐茎总长度等克隆生长特征在林下生境中都比在林窗生境中小,表现出显著的可塑性。所研究的克隆形态特征和克隆生长特征及其可塑性在不同生境来源的实验植物间没有差异。绢毛匍匐委陵菜克隆形态特征和克隆生长特征及其可塑性在林下和林窗生境间没有发生局部分化,林窗为其较适生境,克隆生长特征的可塑性对绢毛匍匐委陵菜利用生境异质性可能具有主要意义。   绢毛匍匐委陵菜对土壤养分的克隆可塑性共进行了两个实验。实验1 探讨绢毛匍匐委陵菜对8个土壤基质养分梯度(N, P, K)的克隆可塑性。其结果表明,在植株能够生长的土壤基质养分条件下,随着土壤养分浓度增加,基株生物量、匍匐茎数、分株数增加;生物量分配可塑性反应格局为:随着土壤基质养分浓度的增加,对根生物量投资降低,对叶片的生物量投资增加,而对匍匐茎的投资没有改变。匍匐茎节间长、比叶片重没有对土壤养分梯度发生可塑性反应。随着土壤基质养分的增加,植株根冠比和比根重下降,而根系总长和叶片面积增加。实验2 设置与实验1相同的8个土壤养分梯度,分三个时期收获以探讨绢毛匍匐委陵菜不同发育时期对土壤养分梯度的克隆可塑性,其结果表明:随着植株发育年龄的增加,绢毛匍匐委陵菜的克隆可塑性有增强的趋势。生物量分配格局对土壤养分梯度的可塑性反应早于基株总生物量的可塑性反应;叶片面积、根系总长度和比根重在植物生长后期对土壤养分梯度发生可塑性反应;比叶面积在植物生长早期对土壤养分梯度发生可塑性反应,而在后期则没有;匍匐茎比节间重在生长之初和生长后期均对养分梯度发生可塑性反应。   绢毛匍匐委陵菜对局部遮荫的克隆可塑性实验是将采自林窗和林内生境的绢毛匍匐委陵菜“分株对”(即由一匍匐茎节间相连着的两个分株,其一为“目标分株”另一为“相连分株”)在一户外实验中进行全不遮荫、全部遮荫和局部遮荫处理。其结果表明,绢毛匍匐委陵菜基株生物量、匍匐茎总长度、分株数、匍匐茎比节间重、叶柄长、比叶柄重在遮荫条件下较小。匍匐茎节间长度没有对遮荫处理发生反应。在局部遮荫处理,遮荫斑块的分株的叶柄长度由于连着未遮荫斑块中分株而变得更长。这种克隆整合对克隆形态可塑性的修饰作用只在林窗生境来源的实验植物中观察到。其它克隆生长和克隆形态特征的可塑性在不同生境来源的实验植物间没有差异。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采用位置指数、分异指数、结构复杂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以及Ripley的K-方程,探讨了华南海岸英罗港红树植物木榄种群的分布格局、胸围和树高分异以及冠层结构方面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多数木榄种群呈现随机分布,其个体胸围和树高的分异程度较低;而少数木榄种群呈现集群分布,其个体胸围和树高的分异程度明显。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对木榄种群冠层和空隙斑块进行多种水平和垂直尺度的分析,冠层与空隙斑块之间的镶嵌格局因种群而异,这种格局可基于树冠投影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进行定量描述。冠层结构的空问异质性随空间尺度而变化,但这种变化在一定尺度范围内保持相对的稳定。这一尺度范围可作为木榄红树林更新或生态管理单位的参考尺度。 采用多重分形理论和方法对华南海岸北海红树林区红树植物白骨壤幼苗种群的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白骨壤幼苗种群的分布格局具有多标量和多重分形行为。随着q值由-2增加到4,Dq值介于1.078-1.997,f(a)值介于0.402-1.678,a(q)值介于0.909-2.480。多重分形的参数值与幼苗种群的集聚强度密切相关。差值(D。-D1)和[f(-1) –D]。是度量格局空间异质性程度的有效指数。海洋水文周期性规律、不同面积大小的裸地、树冠的阻拦作用等是制约白骨壤幼苗种群多重分形格局形成的主要因子。 采用地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对北京东灵山落叶松和胡桃楸针阔混交林下的克隆植物绢毛匍匐委陵菜分株种群的统计变量和土壤变量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绢毛匍匐委陵菜分株种群各器官生物量以及分株数和叶数的空间格局具有较高程度的异质性。总生物量以及茎、叶和根生物量的半方差函数曲线为指数模型,叶柄生物量、分株数和叶数的为球状模型,叶片生物量的为线性无基台值模型,而匍匐茎生物量的为纯块金效应模型。除叶片和匍匐茎的生物量外,其它器官生物量以及分株数和叶数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空间异质性.SHA主要表现在120-3 50cm的尺度范围内,SHA占总空间异质性的比例在50%以上。生境中,各种土壤变量的空间格局也具有较高程度的异质性。土壤含水量、NO3-、NH4+、有机质、全磷和PO4(3-)的半方差函数曲线为球状模型,而全氮、K+和pH的为指数模型。土壤变量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空间异质性SHA主要表现在8-lOOcm的尺度范围内,SHA占总空间异质性的比例在68%以上。绢毛匍匐委陵菜分株种群空间格局的自相关尺度显著大于其生境中土壤变量空间格局的自相关尺度,表明绢毛匍匐委陵菜通过匍匐茎相互联结的克隆分株种群对异质性土壤资源表现出较大的缓冲能力。绢毛匍匐委陵菜分株数的空间格局与土壤的含水量和全氮空间格局之间在几乎所有尺度上的相关性都不显著,但与其它土壤变量空间格局之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与NH4+、pH、PO4(3-)和全磷空间格局之间的相关性尺度范围较为明显和较大。通过分株数、叶数和生物量分配的可塑性变化,绢毛匍匐委陵菜分株种群的空间格局与土壤资源的空间格局之间产生相互联系,并随空间尺度的变化会发生改变。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EXTRACT (SEE PDF FOR FULL ABSTRACT): Measurements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s of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 and carbon-13/carbon-12 ratio in the atmosphere suggest a strong biospheric carbon sink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Quantifying the sink, however, has become an enormous challenge for Earth system scientists because of great uncertainties associated with biological variation and environmental heterogeneity in the ecosystems.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pproach that uses two driving parameters to bound terrestrial carbon sequestration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 in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Megalaspis cordyla obtained from the landings in and around Bombay, Maharashtra, India, were analysed for the study of their morphometric and meristic characteristics. The various morphometric and meristic characteristics did not indicate any variation within the population. The data provided are intended to facilitate comparison with similar data for other locations, and thereby, to establish the homogeneity or heterogeneity of the populations in the distributional range of this species.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陆地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与持续发展的基础。由于其巨大的碳储存能力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延缓因大气中CO2浓度升高所引起的气候变化方面作用更为突出。作为世界上最广布的植被类型之一,草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面积占到全球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中国有着世界第二大的草地生态系统,面积为3.55×108 hm2,约占世界草地面积的6%~8%,其碳储量为世界总碳储量的9%~16%。以内蒙古高原为主体的北方草地,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0%左右,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的农牧业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北方草地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和美化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求,许多土地利用方式呈现在北方农牧交错区。地处内蒙古高原南麓的多伦县属于典型的农牧交错区,良好的气候条件和复杂的人文环境决定了多种土地利用方式在这一地区的并存,为开展不 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草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提供了天然的研究场所。 本研究选择了多伦县境内的6种土地利用方式作为研究对象,即围封禁牧样地、刈割禁牧样地、自由放牧样地、人工(紫花苜蓿)草地、农田(青贮玉米)和弃耕地,主要研究在这几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影响下,土壤碳氮储量、草地生态系统功能(生产力等)和群落结构的变化。通过对土壤碳氮储量变化的研究发现: (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因其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不同而影响了土壤的碳氮储量,但是高的地上初级生产力并不一定能提高土壤的碳氮储量,如青贮玉米地。这主要是因为土壤碳氮储量与根系和凋落的输入相关。 (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植被的浅层(0-20 cm)根系影响较大,继而影响了土壤的碳氮储量。这是因为大约80%的根系碳氮和50%的土壤碳氮储量都集中分布在这一层次。而土壤潜在库容的进一步扩大则要依靠深层根系生物量的增加,以提高深层土壤的碳氮含量,如人工(苜蓿)草地。 (3) 在合理利用方式或者科学管理措施下,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处于8 kg C m-2到10 kg C m-2之间,比过度退化草地的有机碳储量提高了50%。 (4) 经过短期恢复,土壤的库容量会很快增加,表现出较强的储存功能。因此,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措施,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可以转变成一个巨大的碳汇。 通过对不同利用方式下草地生态系统的功能、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恢复的研究,得到如下实验结果: (1) 与自由放牧相比,短期(5年)禁牧(围封和刈割)提高了草地的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和物种数目。围封禁牧和刈割禁牧草地的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分别比自由放牧草地高出107.3%和50%;而物种数目则分别比自由放牧草地增加了14.8%和25.9%。 (2) 围封和刈割禁牧,尤其是后者,主要增加了非禾本科草本植物在群落中所占的比例;而在自由放牧草地,灌木和半灌木种群在群落中占有绝对优势。 (3) 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间的关系因外部干扰程度的不同而变化。在轻度干扰(围封禁牧)和中度干扰(刈割禁牧)下,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间呈指数正相关关系;而在重度干扰(自由放牧)下,群落地上净初级生产力随着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呈指数递减的趋势。 通过对不同土地利用(或干扰)方式下,草地生态系统小尺度上的空间属性进行分析后,得到以下研究结果: (1) 群落和物种的地上生物量以及土壤养分均表现出显著的小尺度空间结构特征,并且在不同利用方式影响下,这种空间属性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2) 禁牧(围封和刈割)草地的土壤有机碳和氮含量比较高。土壤有机碳的变程较小,变化范围为0.83~1.40 m,其在三种类型土地利用的变异系数都维持在18.0%左右;土壤全氮的空间自相关尺度为0.46~14.69m,变异系数为12.10%~30.86%。 (3) 群落地上生物量以禁牧(围封和刈割)草地较高。在围封禁牧和刈割禁牧草地内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6.48%和19.94%,在自由放牧草地的变异系数为67.47%;其空间自相关尺度为0.74~3.9m。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下,物种、功能群以及多样性指数都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并且其空间属性变化各异。 (4) 土壤养分和植被的空间分布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关系。这种小尺度的空间格局差异是群落演替的驱动力,而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正是通过改变群落内小尺度的空间属性来影响了群落的演替方向。 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影响下,草地生态系统不仅在宏观功能,如生态系统生产力、群落结构和土壤的碳氮储量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而且在微观结构上,如土壤养分和物种的空间属性等方面也发生了明显了变化,并且宏观和微观上的变化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它们的相互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草地生态系统全球变化过程中的具体作用。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物种共存机制一直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解释物种共存的假说很多,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是生态位分化假说和群落中性理论。这两种理论对群落内物种共存的相对重要性是目前群落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国际上这方面的研究基本集中在热带森林大样地内,而针对亚热带森林大样地的相关研究却非常少见。本文以浙江古田山24公顷常绿阔叶林永久固定监测样地第一次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样地内木本植物与生境关联和与地形因子梯度相关,目的在于探讨物种生境生态位分化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内物种多样性维持中的作用,也为了解决当前物种生境关联相关研究中的一些不足之处。 本研究首先采用Torus转换检验分析古田山样地内90种常见木本植物与5类生境关联,结果表明有75种(83.3%)至少与一类生境类型显著相关,说明大部分亚热带森林群落内物种具有生境特化的特性。与CTFS全球大样地类似研究结果相比,古田山样地内生境特化的物种比例更高,这与古田山样地复杂的地形条件密切相关。通过本研究,证明地形条件越复杂,物种特化比例越高的趋势确实存在。在古田山样地,虽然83.3%的物种有生境特化的特性,但生境特化没有排他性,即并不完全排斥其他生境,在非最适生境也能稳定与其他物种共存。根据本研究与生境负相关的平均物种数与被检测的物种比例估算,古田山样地内生境异质性对物种多样性维持的贡献率约为19.6%,说明物种生境特化对于物种共存有一定的作用,但贡献并不大,除了生境异质性,仍有其他因素决定物种共存。 目前有关物种生境关联的研究都假设同一物种的个体对于生境偏好一致,不管胸径大小是否相同,很少有人研究不同生长阶段生境偏好的变化。本研究利用Torus转换检验比较样地内60种常见木本植物在3个生活史阶段(幼苗阶段、小树阶段和成熟阶段)与5类生境关联的变化,结果表明大部分物种在其幼苗和小树阶段的生境偏好比较一致,但成熟阶段与前两个阶段差别比较大,说明物种在生活史不同阶段的生境偏好可能发生改变。 由于生境划分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学者用不同的方法划分生境类型和数量,主观性很大,造成不同研究地点、不同研究者之间的研究结果可比性差。本研究尝试利用直接梯度分析方法重新分析物种空间分布与地形梯度相关,用以代替生境关联分析。利用CCA分析检验样地内90种常见木本植物与4种地形因子梯度(海拔、凹凸度、坡度和坡向)的相关情况,发现有76个(84%)物种的空间分布与地形梯度相关,说明大部分物种具有沿地形因子梯度分布的特性。4种地形因子梯度变化对90个物种空间分布的解释量约为20%,说明地形异质性对于物种共存有一定作用,但贡献并不大。对生境关联分析和直接梯度法分析结果进行比较,两种方法分析结果一致,得到的结论也一致。直接梯度分析方法可以避免生境划分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是今后类似研究中值得采纳的方法。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地形异质性引起的生态位分化在古田山样地群落内物种多样性维持中起一定的作用,但贡献不大,因此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其他环境因素引起的生态位分化在物种多样性维持中的作用,同时也需要进一步研究中性过程在物种多样性维持中的作用,以更全面地探讨生态位分化假说和中性理论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内物种共存的相对重要性。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克隆植物同一基株的相连克隆分株或克隆片段常常生长在资源条件不同的斑块中,分株间形成克隆整合和克隆可塑性以及克隆分工等有效地获取必需资源的生态适应对策,提高在异质性斑块生境中的适合度,适应环境的异质性变化。但在以往的克隆植物生态学的理论研究中,为了研究的简化和方便,往往忽略了土壤中微生物的作用。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 AM)真菌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土壤微生物之一,可与大多数的高等植物形成共生菌根,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本文应用实验生态学方法,以蛇莓、狗牙根和白三叶为研究对象,在温室受控条件下,对异质养分斑块中的分株对接种AM真菌,探讨AM真菌对资源斑块中克隆植物的影响。 第一个实验设计单一磷养分斑块,以蛇莓(Duchesnea indica)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为研究对象,探讨丛枝AM真菌对克隆整合的影响。将蛇莓相连的两个分株,即分株对,分别种植在两个隔离的花盆中,各施以高磷和低磷营养液,保持或切断分株间匍匐茎连接,即间隔子,再将菌剂接种到低磷斑块中分株。结果发现间隔子状态和接菌处理都显著影响低磷斑块中蛇莓分株的根系生物量分配。对照处理中保持间隔子连接显著减少低磷斑块中分株生物量向根系的分配,接菌后这一差异显著减小。保持间隔子连接或接菌对高磷斑块中分株的根系生物量分配不显著。保持间隔子连接和接菌都显著增加低磷斑块分株的生物量在分株对生物量中所占比例,二者无显著交互作用。 第二个实验设计光照和养分斑块,以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和摩西球囊霉为研究对象,探讨AM真菌对克隆植物非局域反应的影响。将狗牙根分株对的两个分株分别种植在两个花盆中,各施以光照强度与土壤养分交互斑块性环境条件,形成高养低光和高光低养斑块,保持或切断间隔子,再将菌剂接种到目标分株。结果发现对照处理中,间隔子状态显著影响分株的局域反应。高养斑块中保持间隔子连接的分株的根长显著大于间隔子断裂的分株的根长,高光斑块中保持间隔子连接的分株的根长显著小于间隔子断裂的分株的根长。高光斑块中保持间隔子连接的分株的叶面积显著大于间隔子断裂的分株的叶面积,间隔子状态对低光高养斑块分株的叶面积无显著影响。在低光高养斑块中,相对于间隔子断裂的分株,间隔子连接的分株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根系,而在高光斑块中的分株则相反。这些都说明,无AM真菌侵染的情况下,狗牙根分株对的两个分株在实验中各自形成的克隆部分的分株形态反应都受到了克隆整合的作用,表现为非局域反应。接种AM真菌后,高光斑块中分株的根长和高养斑块中分株的叶面积在间隔子连接和断裂处理之间的差异显著减小。生物量分配的差异不受接菌的影响。对照处理中,高养斑块中间隔子连接的分株生物量和分株数显著高于间隔子断裂的分株,但高光斑块中分株之间无显著差异。接种AM真菌显著降低高养斑块中分株的生物量和分株数,对高光斑块中分株无显著影响。 第三个实验设计光照和养分交互斑块,以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和多种AM真菌为研究对象,探讨AM真菌及其多样性对克隆分工的影响。将间隔子连接(整合)或断裂(无整合)的白三叶分株对种植于光照强度和土壤养分交互斑块性资源条件下(即,高光低养和低光高养),向分株对接种灭菌处理、单种或五种AM真菌的菌剂。结果发现,对照处理中,间隔子连接的分株对在光养交互斑块中与间隔子断裂的分株对相比较表现出克隆分工,即高光低养斑块中的分株的根系生物量分配增加,低光高养斑块中的分株的根系生物量分配减少。单菌处理没有影响对照处理中间隔子状态对分株对生物量分配的改变;多菌处理显著减小对照中生物量分配的改变;与单菌处理比较,多菌处理能显著减小生物量分配的改变。在高光低养斑块中,多菌处理显著抑制间隔子断裂分株的根生物量分配的增加。在低光高养斑块中,多菌处理完全抑制在对照处理中间隔子连接的分株的根生物量分配的增加。在对照处理中,间隔子连接分株的单叶面积、总叶面积、叶柄长、根长都与生物量分配趋势一致,表现出对丰富资源的特化。接菌处理能显著抑制这些形态指标的改变。多菌处理显著抑制这些指标的特化,并且抑制效果显著强于单菌处理。间隔子状态和AM真菌处理显著增加高光低养、低光高养斑块中分株及整个克隆片段的生物量和分株数。多菌处理抑制间隔子连接的克隆片段生物量和分株数增加。克隆片段的生物量和分株数在对照和单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在多菌处理中显著高于在单菌处理中。 以上三个实验说明,(1)AM真菌对克隆植物生长的影响与非克隆植物一样,受到植物种类和环境资源水平的影响;(2)AM真菌对异质性资源环境中克隆植物的影响由于植物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应;(3)提高AM真菌的多样性可能增强菌根对克隆植物的作用。 这些研究结果揭示出AM真菌与异质性环境中克隆植物整合作用、非局域反应和克隆分工作用的交互影响,表明克隆生长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可由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共同决定。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The present study on growth rate of different body parts in relation to total length, in the male and female Puntius sarana (Ham.) did not show any significant heterogeneity except in snout length (p.01). The growth rate of snout length was found to be higher in females (b=0.0377) than in males (b=0.0266). Since the growth rate of most of the body parts was found to be homogeneous in both the sexes, the common regression co-efficient "b" was calculated on pooled data to represent the growth rate of different body parts against total length, the linearity of regression lines indicated isometric growth.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近年来有证据证明,光系统II(PS II)反应中心在结构与功能上存在着异质性,它与光舍原初过程、激发能的分配和调节、胁迫因子导致的光合单位的损伤与修复等密切相关。本论文主要研究了高温胁迫诱导PS II及其异质性的变化,以及人工电子受体与PS II还原侧异质性电子传递的关系.根据研究需要,建立了精确测定无活性PS II中心相时含量的软件和方法,圆满完成了本研究任务。此外,也参加了新的非调制式动力学荧光计的研制及其软件的编写. 以下是本论文的主要结果: 1.用N80-BASIC语言结合汇编语言重新编写了本室快速(ms级)叶绿素动力学荧光计的测控程序,使快速荧光上升曲线的采样速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达到100μS/点),可对Fo、Fi等关键荧光参数进行精确测定,为无活性PS II中心相对含量的准确测定奠定了基础.新研制的荧光计的软件用C语言编写,可在IBM PC兼容机上运行,采样速度最快可达25μs/点,对Fo和Fi等参数的测定更加可靠和精确.新荧光计从软、硬件两方面进行了彻底地更新,具有高信噪比、高响应、高精度、低功耗等优点,其性能己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2.高温胁迫诱导小麦类囊体膜吸收光谱的变化,结果显示40℃-50℃20分钟以内的高温胁迫导致681nm的吸收峰下降,同时引起663nm的吸收峰增加,表明高温胁迫引起部分叶绿素蛋白复合体的破坏和游离的叶绿素分子的增多.在更严重的高温胁迫下(55℃5分钟以上),体内游离的叶绿素分子(△A663)本身也遭到进一步的降解. 3.小麦类囊体膜低温( 77K)荧光光谱的分析。结果证实温和的高温胁迫(40℃20分钟以内)可导致激发能更多地从PS II向光系统IcPsi)分配,而更严重的高温胁迫(45℃- 55℃20分钟以内)对PS II和PS I的叶绿素蛋白复合体(F684和F736)均有破坏作用. 4.高温胁迫诱导小麦叶片荧光诱导动力学、荧光猝灭及其荧光参数的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高温胁迫首先导致有效量子产量(E.Y.)的下降,胁迫作用进一步加强导致最适量子产量(0.Y.)下降,而对光化学猝灭qP的影响较晚.这说明和PS II电子受体侧的电子传递和与二氧化碳固定有关的酶系统对高温胁迫极为敏感.其次,PS II放氧系统的损伤也早于PS II原初反应中心的失活.同时,在自然界条件下,存在着高温和高光强对植物的加强协同的光抑制和破坏作用. 5.在研究高温胁迫诱导荧光动力学及其参数变化的基础上,提出测定和计算高温胁迫的植物样品中无活性PS II中心相对含量的合理方法.认为在高温胁迫导致可变荧光( Fv)猝灭的情况下,应以Fvi(Fvi=Fi-Fo)对室温对照的可变荧光(FVCK)的比值作为计算无活性PS II中心相对含量的指标(Fvi/FVCK).我们在弱激发光下测得正常的小麦和菠菜的无活性PS II中心的相对含量分别为0.155±0.011和0.094士0.010. 6.高温胁迫诱导有活性和无活性PS II中心异质性的相互转化的研究。结果发现50℃以下小于10分钟的处理,对PS II有活性和无活性中心的比值无明显影响:而经过50℃和55℃高温处理5-10分钟,有活性PS II中心才明显向无活性中心转化并发现这一转化过程发生在Fo己明显增加和Fv明显猝灭之后,也就是说它迟于高温胁迫对PS II天线色素蛋白复合体( LHCII)与PS II反应中心结合的破坏以及对放氧侧的损伤. 7.高温胁迫后的室温恢复期中有活性和无活性PS II中心相互转化的研究.发现在高温胁迫不太严重时(如50℃1分钟),无活性PS II中心的含量降至对照的70%,在随后室温60分钟恢复过程中继续降为50%。而Psn氧化侧的活性在此过程中可以得到部分恢复。高温胁迫进一步加强(如55℃5分钟和55℃10分钟)后,无活性PS II中心数目在随后的60分钟室温恢复期中,从恢复开始时为对照的130%和150%继续增加到240%和290%,且有加速转化的趋势。这说明高温胁迫诱导PS II还原侧异质性中心的转化除包含一个快速、直接的机制外,还启动了某种间接转化的机制. 8.对DMQ和DCBQ两种人工电子受体对有活性和无活性PS II中心的作用提出了不同见解。Cao和Govindjee(1990)认为DMQ(>20μmoI.L-1)只接受有活性PS II中心的电子,而DCBQ(>15, μmoLL-1)可完全接受有活性和无活性两种PS II中心的电子。但Lavergne等(1993)认为DCBQ不能接受无活性Psn中心的电子.我们用Stern-Volmer猝灭公式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DMQ在较高浓度下(如120μmoI.L-1)才可完全接受有活性PS II中心的电子.但DCBQ的浓度在比Cao等几乎高出一个数量级( 120μmoI.L-1)的情况下,也只接受部分无活性PS II中心的电子( 40%)。另外我们发现,DMQ和DCBQ对Fm的猝灭不是随猝灭剂浓度的增加呈线性关系,而是一条近似饱和曲线,说明它至少包括两种以上不同的猝灭机制. 9.Mg2+诱导PS II异质性(Cα/Cβ)的研究。我们小组发现Mg2+诱导的chl a荧光增强动力学曲线包含Cα和Cβ两个指数成分,说明Mg2+在抑制激发能满溢,调节激发能向有利于PS I1分配的过程中存在异质性。其中Cβ比Cα具有更长的迁移寿命、更低的活化能和Mg2+半饱和浓度.这些说明Cβ比Cα更有可能在体内生理条件下发生迁移,从而在两个光系统之间起调节激发能分配的作用. 10.提出了高温胁迫诱导PS II异质性中心相互转换的可能模型.高温胁迫导致PS II异质性的转化包括几个步骤:有活性的α型PS II专荧光猝灭态的PS II专有活性的β型PS II专无活性的β型PS II专破坏了的PSⅡ.前两种转化一般具有可逆性.当高温胁迫进一步加强后,转化失去可逆性,在胁迫去除后,有活性PS II中心可继续向无活性中心转化,后者还有可能进一步受到破坏。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Cluster analysis of ranking data, which occurs in consumer questionnaires, voting forms or other inquiries of preferences, attempts to identify typical groups of rank choices. Empirically measured rankings are often incomplete, i.e. different numbers of filled rank positions cause heterogeneity in the data. We propose a mixture approach for clustering of heterogeneous rank data. Rankings of different lengths can be described and compared by means of a single probabilistic model. A maximum entropy approach avoids hidden assumptions about missing rank positions. Parameter estimators and an efficient EM algorithm for unsupervised inference are derived for the ranking mixture model. Experiments on both synthetic data and real-world data demonstrat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parameter estimates on heterogeneous data when the incomplete rankings are included in the inference pro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