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0 resultados para Dano ao DNA
Resumo:
运用19种限制性内切酶对中国11个家鹅品种138个样本进行了mtDNA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在使用的19种内切酶中,有7个酶检测出多态。综合27种限制性态型(restrictionmorph),可得到6种mtDNA单倍型(hopotype)。伊犁鹅与另外10个鹅品种没有共享的单倍型,遗传距离和UPGMA聚类分析也表明,伊犁鹅与这些品种具有不同的起源。EcoRV、HaeⅡ、HincⅡ和KpnⅠ4种酶的限制性态型可作为鉴别两种起源家鹅的母系遗传标记。
Resumo:
用24种限制性内切酶分析了我国21个具代表性地方猪品种、1个引进品种和2个来自中国和越南的野生近缘种mtDNA的RFLP。结果表明:在74个个体中检出的32种限制性态型可归结成7种单倍型,其间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少数几个限制性位点的点突变;地方猪种4种单倍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143%,遗传多态程度(π值)仅为0.007%,说明遗传多样性非常贫乏,提示中国地方猪种可能起源于一个野猪亚种。
Resumo:
鳃形目鱼类是一类在鱼类乃至脊椎动物进化史上占有很重要地位的古老濒 危鱼类,长期悬而未决的系统演化关系为世人瞩目.采用DNA测序技术首次测定了 包括中国特有鳃形目鱼类在内的12种鳃形目鱼类的mtDNA ND4L和ND4基因(703 by)的序列,并进行了分子系统学分析.从分子系统学的角度得出了如下结论:(1) 鲤属可以归并到鳃属;(2)达氏鳃与中华鳃的亲缘关系最近,很有可能为中华鳃的 一陆封类型;(3)环太平洋地区的鳃科鱼类可能有共同的起源;(4) ND4L和ND4基 因是进行鳃形目鱼类系统演化研究很好的遗传标记.
Resumo:
测定了3种原尾虫、5种跳虫和2种双尾虫约450bp的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对核苷酸取代率进行了统计分析,计算了种间Kimura22因子遗传距离,用距离法和简约法构建了分子系统树。原尾虫、跳虫和双尾虫均形成单系群,原尾虫和跳虫为姊妹群,双尾虫则与有翅类昆虫亲缘相近。讨论了原尾虫等的系统发育和分类地位。
Resumo:
在双峰驼mtDNA中未发现长度变异和个体内异质现象。从3个类群的87个个体中,共检出了35种限制性态型,12种mtDNA单倍型,家驼群内核苷酸歧异度(#pi#)为0.2273%,这表明我国的家驼在mtDNA水平存在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单倍型分布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及单倍型的共享度分析表明,mtDNA在这3个类群之间没有明显的遗传分化,其较丰富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的差异,与类群间的遗传分化关系不大。
Resumo:
通过对犬科的赤狐、蓝狐、貉和狼4种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约372bp DNA片段序列分析,结合GenBank中狗、西门豺和非洲野犬3种的该区段DNA序列的比较,共发现113个核苷酸位点存在变异(约30%)。NJ法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显示,非洲野犬最先从犬科动物中分化出来;犬属的狼、狗和西门豺等3种为系统树上独立的一支,且其分歧的时间较赤狐、蓝狐和貉早;赤狐和蓝狐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Resumo:
建立了一种从早期囊胚中提取DNA以进行核内和核外DNA分析的方法。用这种方法从异种克隆大熊猫重构胚中提取总DNA,以大熊猫特异的微卫星DNA引物成功地扩增出了微卫星座位g~(010)。PCR产物双向测序表明,2个重构胚与大熊猫供体对照序列完全一致。结果证明该异种大熊猫重构胚的核的确来自大熊猫供体细胞核。
Resumo:
利用RAPD技术对我国主要地方山羊品种以及部分引自国外的育成品种进行了研究,从分子水平上阐明其遗传多样性及其遗传分化关系,为我国地方山羊品种的遗传分化研究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Resumo:
运用21种限制性内切酶对银细自然群体进行了mtDNA的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 (RFLP)分析。发现银姻自然群体存在丰富的mtDNA多态性,从4个群体39个个体中,共检测 到12种单倍型,对这一现象的成因进行了探讨。依据单倍型和群体的系统发育关系,结合地 理分布的资料,对其现今分布区相互间的历史联系及其对银姻起源和分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Resumo: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39870123)
Resumo:
详细介绍了标本DNA的特性、提取方法、扩增、测序、甄别、时限及已经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评述。
Resumo:
中国科学院基金;其它部委、高等院校基金
Resumo:
测定了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D-loop)的核苷酸序列,并进行了分子系统学和遗传差异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UPGMA,NJ和MP分子系统学分析方法以及遗传差异分析都支持了亚洲远东地区中吻鲟和北美中吻鲟为一个有效种的观点;(2)同样研究方法并结合相关群体遗传资料表明,长江达式鲟与中华鲟关系最近,提出了达式鲟与中华鲟的一陆封类群的假说。
Resumo:
用6种限制性内切酶对洱海的四种鲤鱼--洱海鲤(C. barbatus)、春鲤(C. longipectoralis)、大眼鲤(C. megalophthalmus)和杞麓鲤(C. carpio chila),其中前三种为洱海特有,进行了线粒体DNA(mtDNA)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构建了它们的mtDNA限制性内切酶图谱。结果表明,这四种鲤鱼在种内和种间均缺乏mtDNA RFLP。这种现象在鱼类种间的mtDNA的RFLP研究中是罕见的。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这些物种是同域形成物种,并且其分化时间还相当短。
Resumo:
测定了83例广西壮族人的线粒体DNA(mtDNA)第一高变区515bp的序列,并从这一母系遗传标记的角度对壮族人群的起源和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了探讨。结合已相关报道的人群比较分析显示,壮族和我国北方民族群体亲缘关系较远,而与南方的少数民族及南方汉族亲缘关系较近。壮族人群中单倍型辐射群体分布频率、系统树中壮族人群与其他人群聚类先后次序都表明壮族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南方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