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1 resultados para 361.453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普通野生稻是热带、亚热带分布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南方几个省区。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同属AA型染色体组,与栽培稻亲缘关系最近,可能是栽培稻的祖先种。从农学和育种学角度对普通野生稻开展了不少研究工作。但对其胚胎学方面的工作,似乎无人涉及。本文针对这一情况而展开工作,主要结果如下: 1.花药还处在造孢时期,花药壁层由4-5层细胞组成,而且被胞间连丝联结,其造孢细胞间存在胞间连丝和胞质通道. 2.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其胞质分裂是连续型,小孢子呈左右对称排列。在小孢子和花粉粒发育过程中,有明显极性存在。在小孢予液泡化后期,小孢子核和细胞质远离小孢子萌发孔和绒毡层呈极性分布o在二核花粉粒时期,花粉粒中淀粉粒的积累也呈极性方式,即从萌发孔处开始积累,向远离萌发孔处推进。 3.花粉粒中的二精子,具有“头尾一状结构。精细胞与不规则形状的营养核存在空间上的物理联结。 4.在自由小孢子期,绒毡层内质网发生叠堆,可能是对小孢子液泡化后产生的膨压和张力的一种适应。绒毡层在小孢子液泡化中期开始退化,开始退化的绒毡层表现为内质网腔膨大,核周腔增大,核孔数增加. 5.在二胞花粉时期,内壁形成之前,出现4-5层的层状结构,这在禾本科其它植物未曾观察到。 6.普通野生稻花药开裂与双子叶植物明显不同,没有circular cell clus-ter和stomium结构。其花药开裂通过“开裂腔一来完成的,败育的花药不形成开裂腔,并建立了模型。 7.胚囊发育为蓼型,反足细胞分裂形成反足组织,反足组织含有大量淀粉粒,反足细胞直到胚乳细胞化时才退化,反足细胞在胚和胚乳发育中起着积极作用. 8.合子在受精后约6小时开始横向分裂,形成两个大小不等原胚细胞,接着顶细胞第二次纵向分裂。在原胚期,其基细胞具淀粉粒,且细胞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联系.胚柄伸入珠心组织直至子房壁,为营养物的输入提供了有效的通道. 9.胚乳发育属核型。胚乳细胞化通过初期自由生长壁形成细胞壁,后期通过成膜体和细胞板的方式共同形成细胞壁。刚形成的胚乳细胞通过胞间连丝相连,并含有各种细胞器。 10.通过对8个居群(群体)398个子房切片观察,在普通野生稻中未发现有无融合生殖现象。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基因组特异序列是跟踪外源染色质、鉴定易位系的特异探针。本文介绍一种带反馈控制的PCR增效减法杂交(PEFCSH),证明可高效克隆基因组特异序列。 带PCR接头的黑麦DNA片段与固定化的小麦ssDNA杂交,同源的片段将被吸附。用PCR扩增吸附的DNA,可监测杂交液中与小麦同源的DNA,确定是否还要再杂交。5轮连续杂交后,杂交液中的DNA几乎全为黑麦特异DNA,纯化后,用PCR扩增到方便操作的数量。经检测,PEFCSH片段99%为黑麦基因组特异性序列,富集度超过230倍。 PEFCSH片段克隆后检测:插入片段在120bp~2000bp,峰值250bp左右;306个克隆中301个显黑麦特异性,表明了PEFCSH的高效性。Tomita等曾用普通减法杂交富集黑麦特异序列,所得克隆只有6.3%为黑麦特异。 与数据库对比,分离片段有的为新序列,更多的与已知的黑麦特异重复序列同源。用其中一条作探针进行Southern杂交,小麦不显带,黑麦显阶梯型带,说明它是特异性串联重复序列。 PEFCSH有如下特点:1. 实时监测杂交液中非特异DNA,首次引入反馈控制,确保杂交达到预期效果。2. 用PCR制备Tester只需少量样品就可以分离特异序列。3. 采用固相减法杂交,大大简化Test与Driver的分离。4. 用PCR克服常规减法杂交操作性差的弱点。5. 富集特异单链和双链DNA,减少特异序列丢失。6. 适用于大多数分离两组相关核酸中的差异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