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3 resultados para Assen, Cornelis Jacobus, 1788-1859.
Resumo:
本发明涉及大蹼铃蟾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制备方法和其基因,属于生物医学领域。其神经营养因子为从中国两栖类动物大蹼铃蟾(Bombina maxima)皮肤分泌物中分离得到的由77个氨基酸组成的一种单链多肽,分子量8125.8,等电点8.6,多肽氨基酸全序列一级结构为:AVITGACDRDVQCGSGTCCAASLWSRNIRFCVPLGNNGEECHPASHKVPYNGKRLSSLCPCKSGLTCSKSGEKFQCS。制备方法是收集大蹼铃蟾皮肤分泌物,离心去除沉淀、冷冻干燥后,经凝胶过滤、高压液相反相柱层析分离纯化后即得到。编码神经营养因子的基因由447个核苷酸组成,其中编码成熟神经营养因子为第145-375位核苷酸。其基因作为基因工程制备神经营养因子的应用。
Resumo:
The primary mutation m.3460G > A occurs with a very low frequency (similar to 1%)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Leber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 (LHON). Up to now, there is no comprehensive study of Chinese patients harboring this mutation. We characterized six unrelated probands with m.3460G > A in this study, which were identified from 1,626 patients with LHON or suspected with LHON. The overall penetrance of LHON (25.6% [10/39]) in four pedigrees with m.3460G > A was substantially lower than those families with m.11778G > A (33.3% [619/1859]) as reported in our previous study. Intriguingly, family Le688 with a heteroplasmic m.3460G > A presented a lower penetrance (12.5%) than the other three families with a homoplasmic mutation. There is an elevated gender bias (affected male to affected female = 4:1) in the four families with m.3460G > A compared to those LHON families with m.11778G > A (2.4:1). Complete mtDNA sequencing indicated that the six matrilines belonged to haplogroups B4d1, F2, A5b, M12a, D4b2b, and D4b2, respectively. We did not identify any potential secondary mutation(s) that will affect or be associated with the penetrance of LHON in the six probands by using an evolutionary analysis and protein secondary-structure prediction. Taken together, our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m.3460G > A mutation occurred multiple times in Chinese LHON patients. The heteroplasmic status of mutation m.3460G > A might influence the penetrance of LHON in family Le688.
Resumo:
A brief outline is given of the Philippine seaweed industry, which involves mainly the red seaweed Kappaphycus alvarezii, produced as a source of the semi-refined or Philippine natural grade (PNG) carrageenan. Other species cultured and marketed include: Gracilaria changii, G. firma, G. heteroclada, G. manilaensis and G. tenuistipitata. The Philippines has the largest carrageenan refinery in Asia. However, production of seaweeds is rather erratic, which is attributed to the following factors: 1) indiscriminate harvesting, seasonal abundance of different species in different areas and lack of proper management; 2) shortage and deteriorating quality of seedlings, especially for Kappaphycus; and 3) natural calamities.
Resumo:
记述了在中国云南省西陲德宏自治州潞西市一个洞穴深处岩壁上发现的以蝙蝠血为食物的陆生蛭类。由于标本的头部有5对眼,完全体节各有5环,体背各环有发达的乳突和背感器,尾吸盘巨大且腹面有辐射肋,因此属于山蛭属Haemadipsa Tennent,1859。又因为头部第5对眼点很小,甚至缺少;体背缺少色素和背部条纹;两生殖孔仅被2环隔开;末环背中有1非常大的半圆球形突起,肛门开口其顶部的横沟上,因此与山蛭属中已知其它种均不相同,故为1新种,定名为洞穴山蛭Haemadipsa cavatuses sp.nov.。正模
Resumo:
对采自于中国洞庭湖和汉阳墨水湖氧化沟的5种吸管虫做了形态学报道,均为国内新纪录:靴状盘吸管虫Discophryacothurnata(Weisse,1847-1848)Lachmann,1859;粗壮盘吸管虫DiscophryarobustaNozawa,1938;长柄球吸管虫Metacinetamacrocaulis(Stokes,1887)Matthes,1954;圆形放射吸管虫Heliophryarotunda(Hentschel,1916)Matthes,1954和孟加拉锤吸管虫Tokophrya
Resumo:
对来自青海湖、黄河和柴达木水系特有的青海湖裸鲤、花斑裸鲤和斜口裸鲤149个个体的Cytb基因全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分析.一致的系统进化树显示,以上3个物种并未形成3个独立的单系群;而是分为3个谱系:谱系A包括青海湖裸鲤、斜口裸鲤和黄河花斑裸鲤的一部分;谱系B由黄河花斑裸鲤的另一部分组成;谱系C则由来自柴达木盆地格尔木河的花斑裸鲤形成单系群.AMOVA分析显示,大部分的遗传变异来自于谱系间(93.12%),提出该地区裸鲤属鱼类存在3个多样化谱系.青海湖裸鲤与其甘子河亚种在Cytb水平没有形成分化,不支持青海湖裸
Resumo:
Nitrogen-related defects in diluted Ga(As,N) have been detected by Raman scattering in resonance with the localized E+ transition. These defects are attributed to local vibrational modes of nitrogen dimers on Ga- and As-lattice sites. Rapid thermal annealing under appropriate conditions is found to be able to remove the nitrogen dimers. The required minimum annealing temperature coincides with the threshold-like onset of strong, near-band-gap photoluminescence. This finding suggests that the nitrogen dimers are connected with nonradiative recombination centers. (C) 2004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Resumo:
The magneto-Stark effect in a diluted magnetic semiconductor (DMS) coupled quantum well (CQW) induced by an in-plane magnetic field is investigate theoretically. Unlike the usual electro-Stark effects, in a DMS CQW the Lorenz force leads to a spatially separated exciton. The in-plane magnetic field can shift the ground state of the magnetoexciton from a zero in-plane center of mass (CM)/momentum to a finite CM momentum, and render the ground state of magnetoexciton stable against radiative recombination due to momentum conservation. (C) 2002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Resumo:
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其不能长久为全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提供能源动力,从可持续发展和能源战略的角度考虑,能够替代石油及其衍生品的清洁替代燃料研究已经成为提高能源供应安全、改善环境污染问题、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对替代燃料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成为各方关注和开发的热点。 二甲醚(DME、CH3OCH3)是一种最简单的醚类,它不含C-C健,可以由天然气、煤、生物质燃料等大量制备,而且具有较高的辛烷值(55-60),较低的碳氢化合物、CO排放,没有PM排放,因而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发展前景的发动机替代燃料,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在发动机燃用DME的实验研究表明,在其排气中有非常规污染物甲醛(HCHO)、乙醛(CH3CHO),甲酸甲酯(HCOOCH3)等排放,这些有机污染物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在环保要求日益严格的趋势下,这就制约了二甲醚的规模化应用。因此,对二甲醚燃烧性能、氧化中间产物甲醛等的产生和排放机理、相关污染物抑制技术需要进行着重研究,这对二甲醚燃料规模化应用、相关二甲醚燃烧器设计、燃烧性能的优化以及污染物控制技术的研究等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为了充分理解二甲醚燃料的燃烧特性、非常规污染物甲醛的产生和消耗机理,本文以实验和二甲醚化学反应动力学机理为指导,对二甲醚预混燃烧的燃烧特性、相关污染物和甲醛产生和消耗的机理做了详细的研究;并针对二甲醚燃料的不同应用背景,对二甲醚燃料低温下的氧化和甲醛生成特性、DME与LPG掺混燃烧特性和甲醛生成消耗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具体工作有: 研究了二甲醚预混燃烧特性、火焰中甲醛等污染物的产生特性,建立了火焰中甲醛取样、测量的方法和实验平台。并对当量比和燃料流量对二甲醚预混燃烧的燃烧特性、甲醛生成特性影响进行了考察,实验结果表明二甲醚是一种优良的替代燃料,在二甲醚火焰中甲醛是其重要的中间产物,甲醛浓度分布与当量比和预混气流速密切相关。当量比一定时,随着预混气流速的增加,火焰中甲醛产生的范围变窄,且甲醛浓度峰值逐渐移向燃烧器出口,而甲醛产生的浓度峰值数值上相差不大,甲醛在形成峰值后被快速消耗,其浓度在0.1mm内下降到几乎为零;在二甲醚流量一定时,随着当量比的增加,火焰中产生了更多的甲醛,火焰中甲醛分布的范围也变宽,而且当量比越大,甲醛的消耗也变缓,在当量比为0.8时,甲醛浓度从峰值到被消耗距离变为2mm,远大于当量比0.6和0.7下0.1mm的消耗距离。 对二甲醚预混燃烧进行数值研究和化学动力反应机理分析后发现,在二甲醚燃烧中,二甲醚的氧化反应途径主要是通过脱氢生成CH3OCH2和在高温下的直接裂解反应而进行,其中脱氢反应是低温下二甲醚消耗的主要途径,而在高温反应阶段(T>1000K),DME的直接裂解和燃料的脱氢反应共同起主导作用;非常规污染物甲醛通过DME脱氢产物CH3OCH2的裂解和外部氧化而生成,在高温时通过DME直接裂解后被氧化产生;甲醛的消耗反应则是通过与H、O、OH和CH3基的氧化反应而完成,其中与O、OH基的反应在燃烧中起主要作用。因此二甲醚燃烧中甲醛的抑制关键在燃烧中甲醛的消耗阶段,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如优化燃烧器结构提高二甲醚燃烧室内的温度、在燃烧区保证充足的氧气供应等措施,加快甲醛的消耗速度以促进其被完全氧化,可以实现二甲醚燃烧中甲醛的零排放。 针对柴油发动机燃用DME燃料时,燃料在燃烧室停留时间过短,造成部分未燃二甲醚随尾气排放,对DME在低温下(<800K)的氧化特性和甲醛生成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二甲醚在200℃左右就开始发生氧化反应,在200~400℃温度范围内被氧化而生成大量中间产物甲醛,且在此温度范围内甲醛不易被氧化分解,而发动机尾气温度(一般在200~600℃之间)处于甲醛最易生成的范围,因此未燃二甲醚在尾气中发生低温氧化反应生成的甲醛,是发动机燃用DME而排放高浓度甲醛的重要来源。研究结论为柴油发动机燃用DME抑制非常规污染物甲醛的排放提供了新的参考。 DME作为替代燃料,部分替代及与其他石化系燃料掺混燃烧是目前的重要应用方向,对DME与LPG掺混燃烧特性和甲醛生成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DME与LPG掺混燃烧中,固定当量比和燃料质量流量的条件下,两种燃料存在一个最佳掺混比,在此掺混比例下,混合燃料着火提前,燃料燃烧性能最佳;DME与LPG混合燃料中,二甲醚是燃烧中甲醛产生的主要来源,控制DME的完全氧化和燃烧是抑制DME与LPG掺混燃烧排放甲醛的主要途径,这为更好地应用DME与LPG混合燃料提供了参考。 能否清洁高效燃烧是决定替代燃料DME应用规模和途径中的关键任务,本文对DME燃烧特性、非常规污染物甲醛的生成排放特性、低温下DME的氧化特性、DME与LPG掺混燃烧特性的研究,从不用的应用方向和领域对DME清洁高效燃烧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研究成果可以为清洁高效利用二甲醚、抑制甲醛排放,以及开发相关燃烧技术、燃烧器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指导。本文在DME燃烧特性和非常规污染物甲醛的产生与排放方面取得了具有创新性的研究结果。
Resumo:
本文利用辐照产生的过氧化物作为引发剂,以丙烯酸(AA)、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GMA)和马来酸酐(MAH)为接枝单体,研制了官能化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利用红外光谱(FT-IR)对接枝物进行了表征。线性低密度聚乙烯接枝丙烯酸在 1712 cm~(-1) 处的羰基吸收峰;线性低密度聚乙烯接枝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在 1720 cm~(-1)和840、910cm~(-1) 处的羰基与环氧吸收峰;线性低密度聚乙烯接枝马来酸酐在 1788和 1712cm~(-1)处的酸酐和羰基吸收峰均证明单体已经接枝到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分子链上。采用化学滴定法测定了官能化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的接枝率,并提出了其接枝反应的机理。系统研究了单体浓度、预辐照剂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对接枝率和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工艺条件下,可以得到高接枝率,无凝胶的官能化线性低密度聚乙烯。通过以接枝单体特征基团的吸收峰(AA 1712 cm~(-1)、GMA 1720 cm~(-1))与内标峰(1738 cm~(-1))的强度比为纵坐标,以化学滴定法测得的相应单体接枝率为横坐标,得到了用红外光谱法测定接枝率的标准曲线。利用它可以方便、快速、准确地得到某一未知官能化产物的接枝率。用DSC研究了LLDPE及LLDPE-g-AA的热学性能。发现LLDPE-g-AA的ΔH_m下降,结晶温度升高大约4 ℃。这是由于在非极性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分了链中引入了极性基团,使聚乙烯分子链的规整性下降,结晶缺陷增多,晶体的完善下降,从而使接枝物的ΔH_m下降,结晶度变小。等温结晶的结果表明,接枝物结晶速率大于纯 LLDPE的结晶速率,并且随接枝率的增加结晶速率加快。说明接枝到 LLDPE 分了链上的AA分子起到了成核剂的作用,从而使接枝物结晶速度加快。利用SEM观察LLDPE-g-AA 的球晶大小,发现 LLDPE-g-AA 的球晶尺寸明显减小,这进一步证实了前面的结论。测定了极性液体在不同接枝率的 LLDPE-g-AA 膜表面的接触角。发现随着接枝率的增加,接触角显著下降。采用 Zisman 作图法和接触角与表面张力的相关关系式得到了不同接枝率LLDPE-g-AA 的临界表面张力。并利用测接触角的方法计算了 LLDPE/LLDPE-g-AA 共混物的表面能。结果表明,共混物表面能随LLDPE-g-AA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用毛细管流变仪研究了官能化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的流变性能。结果表明,在剪切应力大于2.5×10~4 Pa时,其表现粘度比纯 LLDPE的小,流动性明显提高,加工成型性能得到了改善,且其表观粘度随AA含量的增加而减小,这说明接枝到 LLDPE分子链上的 AA 分子起到了内润滑剂的作用。官能化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的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其拉伸强度、模量和断裂伸长率没有显著的变化,这对于实际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将官能化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与金属铝进行复合,测定了其剥离强度。结果表明:由于引入了极性基团,其与铝复合的剥离强度大大提高。接枝率、粘合时间、粘合温度和压力等均会对剥离强度产生较大影响。利用SEM 和 XPS对剥离表面进行了研究,发现剥离的铝表面有一个新的Al_(2p)峰,并且其谱图变宽。剥离铝表面O_(1S)结合能与纯铝表面及剥离 LLDPE-g-AA 表面的O_(1S)结合能不同,说明其处于不同的环境中。上述结果证明 LLDPE-g-AA 与铝在界面处可能发生了反应,从而使其剥离强度大大提高。
Resumo:
哺乳动物motilin/ghrelin荷尔蒙基因家族编码产生三种多肽荷尔蒙,motilin、ghrelin和obestatin。这三种荷尔蒙分别结合各自特异性受体MLNR、GHSR和GPR39,调控不尽相同,但类似或相关的生理生化过程,并且它们的受体相互之间也高度同源。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任何复杂的生物系统都是在原有基础上,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逐步调整优化而来(Darwin 1859)。一方面,一个系统中相互作用的各个组分在进化过程中同时发生或变化的概率微乎其微;另一方面,紧密相互关联的系统中一个组分的孤立存在看起来又是毫无意义的。本研究中,我们基于系统发育分析重建了荷尔蒙基因家族及其受体基因家族的进化历史,探讨它们在进化中的关系。从而了解在一个整合的系统中,基因复制(gene duplication)后产生的新的组分是如何演化的,是如何形成新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如荷尔蒙–受体间特异性相互作用)和发生功能分化的。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preproghrelin(GHRL)和prepromotilin(MLN)源于一个祖先基因,是由基因重复而来,基因重复发生在C端两个新的翻译后剪辑位点演化出现之后,既两栖动物与羊膜动物分歧之后(而后产生了新的多肽荷尔蒙,例如高等哺乳动物GHRL中的obestatin)。受体与配体的进化历史并不一致。受体GPR39最先分歧,然后类似GHSR的祖先基因经历先后两次重复,产生了硬骨鱼世袭特异的基因簇A,MLNR和GHSR,基因重复事件的发生早于硬骨鱼与四足动物的分歧。Ghrelin/GHSR信号通路系统从硬骨鱼到哺乳动物的进化过程中十分保守,结构和功能几乎都没有发生太大变化。Motilin和MLNR间的特异性相互作用是荷尔蒙基因重复发生后,配体、受体间协同进化的结果,自此形成了新的Motilin/MLNR信号通路系统。 我们提出了一个复杂系统(分子间相互作用网络)进化的模型:基因重复或酶饰作用后产生了新的组分,它们通常是先前已有组分的一种结构上的变异,能与之前已经存在的分子形成新的分子间相互作用,从而演化出新的功能。基因重复之前,通常存在基因共享,即一种分子参与到多个过程、多种分子间相互作用。基因重复或酶饰作用生成了新组分,新的分子间相互作用,为功能上的专化和特化提供了条件。 此外我们还对新近发现的活的云南闭壳龟进行了分子鉴定,并探讨了云南闭壳龟的系统发育地位。云南闭壳龟(Cuora yunnanensis,Boulenger,1906)曾被认为已经灭绝,在保护生物学上受到广泛的关注。我们测定了三只活的云南闭壳龟线粒体COI和ND4及His、Ser、Leu tRNA序列片断,共1725碱基序列。结合闭壳龟属其它物种序列,包括之前测定的一只云南闭壳龟标本(MNHN 1907.10)的DNA序列,进行了分子系统学分析。与100年前的标本比较,无论是形态上、还是本文的分子系统结果都显示,新发现的活的云南闭壳龟确实是云南闭壳龟。同时,我们的结果确证了标本序列的可信性,揭示云南闭壳龟不是近期杂交形成的,代表了进化上独立的遗传谱系,且种内仍存在一定的遗传多样度。本文是分子系统学在濒危物种保护应用中的成功案例。我们的结果为推翻云南闭壳龟已经灭绝的观点提供了进一步强有力的分子生物学证据,但该物种极其稀少的状况提示其前景不容乐观,必须尽快采取有力的措施予以重点保护。
Resumo:
首先总结了前人在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获得的研究成果:由重磁异常、水深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