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4 resultados para Molé, Mathieu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During the low temperature setting of fish paste, myosin heavy chain (MHC) is polymerized to cross-linked myosin heavy chain (CMHC), which is considered to occur by the action of endogenous transglutaminase (TGase). In this study the contribution of TGase on the setting of Alaska pollack surimi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was studied. Alaska pollack surimi was ground with 3% NaCl, 30% h2o and with or without ethylene glycol bis (β-aminoethylether) N, N, N¹,N¹- tetra acetic acid (EGTA), an inhibitor of TGase. Among the pastes without EGTA, highest TGase activity was observed at 25°C but breaking force of the gel set at 25°C was lower than that set at 30°, 35°, and 40°C. Addition of EGTA (5m mol/kg) to the paste suppressed TGase activity at all setting temperatures from 20° to 40°C. Gelation of the pastes and cross-linking of MHC on addition of EGTA were suppressed completely at 20° and 25°C, partially at 30° and 35°C, and not at all at 40°C. Th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during the setting of Alaska pollack surimi TGase mediated cross-linking of MHC was strong at around 25°C but the thermal aggregation of MHC by non-covalent bonds was strong at above 35°C. Setting of surimi at 40°C and cross-linking of its MHC did not involve TGase.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以去垢剂Triton X—100 增溶莴苣、大豆和菠莱叶绿体,得到具有较高放氧活性的光系统Ⅱ(PSⅡ)颗粒。放氧活性在200~250u mol 02 ∕mgchl∙ hr,而光系统I活性很低。 对此颗粒进行了光诱导荧光动力学分析,表明在这三种植物的PSⅡ颗粒中仍存在着两个动力学相,即快速的、非指数型上升α相,和慢速的、指数型上升β相。并和其来源的叶绿体作了比较。 将ATP在光照和镁离子存在下与PSⅡ颗粒共同进行保温后,PSⅡ颗粒的荧光动力学参数发生了变化,α相含量降低,但去磷酸化可部分恢复。77K荧光发射光谱表明,保温后F685/F695比值降低了,去磷酸化也可部分恢复。 本文结合这些现象作了讨论。认为两类中心理论中关于α、β中心在膜上分区的假设是值得商榷的;动力学两相的存在无需以蛋白质分布横向非均匀性为前提条件,两类中心的模型在上述现象解释中不是令人满意的。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研究首次揭示了七种苏铁类植物叶绿体的超微结构。即苏铁科(Cycadaceae)的攀枝花苏铁(C. panzhihuaensis).苏铁(C. revoluta)、叉叶苏铁(C.micholitzii)、 刺叶苏铁(C.rumphii和多歧苏铁(C.multipinnata),蕨铁科(Stangeriaceae)的蕨铁(Stangeria eriopus)和泽米科(Zamiaceae)的米德尔堡大苏铁(Encephalortos middelburgensis).根据它们叶绿体内膜结构的不同将其大体分为两种类型:1、阴生型叶绿体:多歧苏铁和刺叶苏铁为此类型,它们的叶绿体类囊体垛叠程度高,基粒垛较宽,单个基粒中类囊体的数量很多,有的甚至上百;2、阳生型叶绿体:攀枝花苏铁、米德尔堡大苏铁、苏铁、蕨铁和刺叶苏铁以及外类群的凤尾蕨(Pteris vittata)的叶绿体均有阳生型叶绿体的特征:类囊体膜垛叠程度低,基粒较小。根据它们叶绿体的结构特征,又将其分为两组: ( 1)攀枝花苏铁,米德尔堡大苏铁和叉叶苏铁叶绿体中均有类囊体膜膨大的现象: (2)苏铁和蕨铁在苏铁类中是比较原始的种类,它们的叶绿体与在系统进化上较苏铁类低等的凤尾蕨的叶绿体中都有几个基粒聚集成簇的现象,说明苏铁类在进化的同时一些较原始的性状仍保留了下来。这些苏铁都在温室相同的条件下生长了两年多,但它们的叶绿体结构仍然能够反应原产地生境特点,说明在长期进化中,叶绿体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已在基因水平上稳定下来,苏铁类植物不同叶绿体结构的形成有其遗传基础。 多歧苏铁,攀枝花苏铁,叉叶苏铁的叶绿体膜垛叠程度依次降低,与此相应,它们的chla/b和F730/F684依次升高,反应了结构与功能的一致性。 选用具有阳生型叶绿体的攀枝花苏铁和有阴生型叶绿体的多歧苏铁用不同的C02浓度(350 umol mol-l和700umol mol-l)处理后观察其叶绿体结构的变化,结果发现C02浓度倍增对它们的叶绿体影响甚微,而作为对照的无论是C3植物小麦(Triticum italica)还是C4植物谷子(Setaria italica)在C02倍增的条件下叶绿体内均有大量淀粉粒积累,并有膜结构改变。这说明苏铁的叶绿体结构有保守性,这有可能是苏铁类能历经亿万年的沧桑而生存下来的结构基础之一。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探讨了五十年来北京地区广泛推广的17个冬小麦(Triticun aestivum L)品种在品种改良的过程中农艺性状和某些光合特性的变化趋势。从中选出形态、产量和推出年代差异最大的3个冬小麦品种:京冬8号、农大139和燕大1817,种植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进一步研究与冬小麦产量提高有关的生理生态特性,以及它们的气体交换特性对于外界环境变化的响应。本试验于1999-2001年在北京农林科学院试验农场(39o09’N, 116o04’E)进行。结果如下: 1. 在冬小麦品种改良的过程中,小麦品种的经济产量、收获指数、千粒重提高,而生物产量、株高、单株穗数、单株籽粒产量和穗长降低。籽粒产量与株高、穗数极显著负相关,与穗粒重、收获指数、千粒重极显著正相关。株高与穗长、单株籽粒产量、穗数显著正相关,而与收获指数和千粒重极显著负相关。收获指数与穗数极显著负相关,而与千粒重极显著正相关。说明株高降低、收获指数提高和千粒重的提高对于冬小麦品种改良过程中产量的提高起重要作用。 2. 随品种推出年代的延迟,各品种苗期-拔节期的净光合速率(PN)、 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 E)、量子产率(Fv/Fm)均呈增加的趋势,水分利用率(WUE)呈降低的趋势。在孕穗期-蜡熟期,旗叶的PN也随品种推出年代而呈增大的趋势,而在成熟期呈减小的趋势。gs在孕穗期-灌浆期增大,在蜡熟期和成熟期减小;各个时期的E均呈递增趋势;而WUE呈降低趋势。旗叶的Fv/Fm在孕穗期和开花期呈递增的趋势,而在成熟期下降。在苗期至孕穗期,PN、 E均与产量显著正相关;在拔节始期和孕穗期gs与产量显著正相关(R=0.616, 0.499, P<0.05),在苗期-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WUE与历史产量和试验产量显著负相关(P<0.05, 或P<0.001),在苗期和拔节期Fv/Fm与产量正相关(P<0.05)。在冬小麦品种的改良过程中,其光合作用的改良不仅表现在净光合速率上,而且还表现在荧光动力学参数Fv/Fm上, 即PSII的原初光能转化效率有所提高。 3. 孕穗期至灌浆期,高产品种京冬8号旗叶的PN、gs、E、叶绿素含量和水分含量均最高,而水分利用率(WUE)较低,且具有较高的光呼吸和较低的暗呼吸,其旗叶的叶比重也较高。京冬8号(上世纪90年代推出)叶片气体交换的日变化表现为:在拔节期,全天的净光合速率均最高,而后随生育进程差异变小,通常上午较高,而在中午和下午较低。其旗叶Fv/Fm的变化趋势与净光合速率相似。燕大1817(上世纪40年代推出)的光合作用的午休现象较不明显,且在下午恢复较快,说明它可能具有一定的抗光抑制能力。孕穗至灌浆期是冬小麦籽粒形成和充实的关键时期,此时,叶片光合产物充足与否直接影响千粒重。进一步研究它们“源库”关系的结果表明,京冬8号“源库”关系协调,能够充分发挥“源“和“库”的潜力,且具有最高的收获指数、穗粒重和千粒重,而其它两个品种燕大1817和农大139都存在提高其品种产量潜力的限制因素。因此我们认为,高产品种的高产不仅因为其叶片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和较低的暗呼吸消耗,而且有较大的“库”容量和收获指数。 4. 当CO2浓度从360增加到720 µmol.mol-1时,单位叶面积的净光合速率和叶片的水分利用率 随CO2浓度升高而升高。但不同品种差异很大,京冬8号PN 和WUE最高,增加最多,分别提高了173 %和81 %;其次为农大139(上世纪70年代推出),燕大1817增加最少,分别提高了76 %和65 %。E随CO2 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农大139和燕大1817的gs随CO2浓度的增大而减小,而京冬8号则增大。京冬8号和农大139旗叶胞间CO2浓度(Ci) 随CO2 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而燕大1817 的Ci先增大,而后又急剧降低,且京冬8号的Ci最低,燕大1817 最高。在高CO2浓度下,京冬8号的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其它两个品种,而Ci却低于其它两个品种,说明京冬8号的光合潜力高于其它两个品种。灌浆期高产品种京冬8号旗叶在田间不同自然光强下,净光合速率都是最高的(差异最大时,比燕大1817提高24.8 %)。因此,冬小麦光合作用的潜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良。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海洋微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初级生产者,也是海洋生物资源的重要来源。许多海洋微藻富含对人体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与保健功能的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因此,筛选富含EPA、DHA等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微藻和利用人工培养方法提高这些脂肪酸的产量是当前海洋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在本研究中,我们对被中科院海洋所定名为“Chlorella sp”(编号为1061)的一种海洋微藻的化学分类、甘油脂及其脂肪酸组成和外源葡萄糖和抗氧化剂(硫代硫酸钠)对这种微藻的脂肪酸含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 海洋微藻是我固海水养殖中广泛使用的优良饵料藻。脂类物质是微藻最重要的营养指标之一,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分析了被中科院海洋所定名为“Chlorellasp”的海洋微藻中的甘油脂及其脂肪酸种类和组成特点。结果表明,Chlorella sp.中的非极性脂主要为三脂酰甘油,极性甘油脂有10种。其中,一般培养条件下(温度23℃:光照,周期L/D14:10,强度60umolm-2-S-l)三脂酰甘油约占总脂的31 mol%,极性甘油脂约占总脂的69 rriol%。10种极性甘油脂是单半乳糖甘油二脂( monogalactosyldiacylglycerol. MGDG)、 双半乳糖甘油二脂( diagalactosyldiacylglycerol , DGDG)、 硫代异鼠李糖甘油二脂( sulfoquinovosyldiacylglycerol,SQDG)、磷脂酰甘油(phosphatatidylglycerol,PG)、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PE)、磷脂酰胆碱( phosphatidylcholine,PC)、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inositol,PI)、磷脂酰丝氨醴(phosphatidylserine,Ps)、l,2-二酰基甘油-0-4,.(ⅣMⅣ-三甲基)高丝氨酸(diacylglyceryltrimethylhomoserine,DGTS)以及一种未能完全肯定,但可能是一中氯硫脂( chlorosulfolipid,CSL)。其中MGDG、DGDG、SQDG和PG是构成光合膜的主要成分,也是Chlorella sp中的主要极性脂。甜菜碱脂DGTS和磷脂PC是构成非光合膜的主要组分。Chlorella sp.中的主要脂肪酸为C16:0、C16:1耜C20:5(EPA),后者主要存在于MGDG、DGDG和DGTS中,而三脂酰甘油也含有接近7%的EPA。 海洋微藻Chlorella sp.1061虽然被归属到绿藻纲绿藻目小球藻属,但是我们的研究表明,其色素、极性脂皮其脂肪酸组成与其它小球藻属藻类存在这很大差异Chl b是绿藻纲藻类中最主要的光合色素之一,1 6:4(n-3)和l 8:3(n-3)是绿藻微藻的主要脂肪酸,然而所有这些绿藻的特征化合物均未在Chlorella sp. 1061中检测到。DGTS和20:5(n-3)存在于很多的海洋微藻中,我们从Chlorella sp. 1061 中分离到占总极性甘油脂8 mo1%的DGTS,并从MGDG、DGDG和DGTS等极性甘油脂中检测到大量的20:5(n-3)。但是一般认为,小球藻属藻类中不舍这两种化合物。根据Chlorella sp. 1061的以上特点,这种藻不应该被归到小球藻属中。另外,由于Chlorella sp. 1061在色素、膜脂和脂肪酸组成特征方面大眼藻纲( Eustigmatophyceae)中的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非常相似,因此,我们认为ChloreHa sp. 1061可能是Nannochloropsis中的一个种。但是未得到更进一步的证明和权威的认可之前,本文中我们仍然沿用ChloreHa sp,这一名称。 许多藻类中DGTS和PC -般不会同时存在,或者说一个存在时另外的一个的含量非常低。由此有人认为DGTS和PC之间存在着相互替代的关系。然而本研究中发现正常培养条件下Chlorella sp.中的DGTS和PC含量均较高(约10%)。磷处理实验结果表明,磷缺乏时Chlore Ha sp,中DGTS舍量大幅升高,而同时PC含量相应下降许多:但高浓度的磷并不能提高PC含量和降低DGTS含量,说明Chlorella sp,中DGTS仍可起替代PC的作用,然而PC可能并不能替代DGTS。Chlorella sp.中MGDG和DGTS脂肪酸组成及其位置分布结果显示,它们的组成和分布相似;在老化培养过程中MGDG和DGTS表现出周期性的相反的含量升高、降低的趋势,这进一步说明MGDG和DGTS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关系,MGDG可能合成自DGTS。 海洋微藻富含有利于人体健康的长链不饱和脂肪酸,如何提高微藻脂肪酸特别是多不饱和脂肪酸产量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首次报道了同时加入葡萄糖和硫代硫酸钠对Chlorelta sp,的生长、脂类组成和脂肪酸总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葡萄糖和硫代硫酸钠存在明显而且强烈的互作,二者在培养液中的同时存在显著刺激了脂肪酸总产量的积累,在培养液中分别加入2.5 mM的葡萄糖和5mM的硫代硫酸钠,脂肪酸的产量可以比对照提高78%。而低浓度的葡萄糖和硫代硫酸钠对Chlorella sp.脂肪酸组成影响变化不明显,甚至在硫代硫酸钠存在下令人感兴趣的EPA含量还略有升高。显然,在Chlorella sp.培养中同时加入低浓度的葡萄糖和硫代硫酸钠是极具潜力的提高脂产量的方法,也可作为提高培养微藻其它活性物质产量借鉴的方法。在不久的将来,这种培养方法很可能发展成为生产实践中提高Chlore sp.乃至其它微藻脂肪酸、EPA和其它活性物质产量的经济有效的新途径。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玉米幼苗经外源脱落酸(ABA)处理后,其生长与光合作用,如株高、干物质积累、净光合速率(Pn)、光合作用的量子效率(фC02)和羧化效率(CE),以及光系统II (PSII)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II)等受到抑制,且该抑制程度与处理ABA的浓度呈相关性。PSII最大光化学活性(Fv/Fm)变化表明,以10和25μmol L-I ABA处理玉米幼苗7天,可明显提高其抗光抑制能力,而50μmol L-1ABA处理的玉米幼苗在相同条件下的抗光抑制能力下降。进一步以25μmol L-lABA处理玉米幼苗来研究,结果表明ABA处理可减缓强光下玉米叶片Pn、CE、фPS II和叶片吸收光能光化学猝灭(qP)的下降,同时增强叶片吸收光能的非光化学猝灭(NPQ)。另外,叶绿素荧光非光化学猝灭的中间组分(qm)增强,光抑制后Fv/Fm的恢复能力提高,这表明ABA处理高提高了强光下玉米幼苗的光系统状态转换能力和Psn循环修复作用。除此之外,ABA处理后玉米幼苗的叶黄素循环类色素,如紫黄质(V)、环氧玉米黄质(A)和玉米黄质(Z)的含量增加,叶黄素循环库(V+A+Z)增大,说明依赖于叶黄素循环的热耗散在ABA处理玉米幼苗中得到加强。另外,ABA处理幼苗在强光下保持较高фPsII/Pn活性,以及叶片抗氧化酶活性提高,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抗氧化物含量增加,如抗坏血酸(AsA)、脱氢抗坏血酸(DHAs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H),这说明ABA诱导Mehler-peroxidase反应的增强在提高玉米幼苗抗光抑制能力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玉米叶片光系统I和光系统II在相同强度(300μmolm-2 S-l)的红光(655nm)和远红光(700-770 nm)共同照射下,光系统I(PSI)和光系统II(PSII)吸收光能基本平衡,叶片光合作用处于状态1,此时Psn保持较高的光适应下最大荧光( Fml)。关闭远红光,使叶片只处在红光照射下,则会引起光下PSII最大荧光( Frri2)的降低。关闭远红光约20nun后,光下下降的Psn最大荧光基本达到稳定,叶片光合作用处于状态2。这种在状态l向状态2的转换过程中所发生的PSII最大荧光下降不受DTT(叶黄素循环抑制剂)的影响,且整个过程中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 Fv/Fm)保持不变,而光下PSII初始荧光(F0')在前20min内迅速降低。另外,在PSII吸收的红光照射下,玉米叶片吸收光向PSII分配的量(B)不断减少,与此同时,吸收光能向PSI分配的量(a)不断增多。ABA预处理玉米幼苗7天,可进一步加强红光下PSII最大荧光(Fm2)的降低,使荧光参数Fm1/Fm2—1增大,而使β/α-1降低。另外,ABA处理较对照幼苗在红光下呈现更高的荧光非光化学猝灭中间组分(qm)。在引入叶绿体蛋白激酶抑制剂NEM的情况下,ABA处理与对照玉米叶片在红光下所表现的qm差异则消失。从状态1向状态2的转换过程中,ABA处理引起玉米叶片77K低温荧光F684/F732的下降幅度显著加大。以上结果说明ABA处理可提高玉米幼苗光合作用的状态转换能力。 用的25μmol L-l ABA对玉米幼苗进行长时间(根系浇灌7天,LT)和短时间(实验前一天晚上叶面喷施1次,ST)处理,研究叶片C02同化、PsII化学活性,以及叶黄素循环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非光抑制状态下,LT与ST对玉米叶片光化学活性( Fv/Fm)及叶片羧化效率(CE)没有明显影响,但二者都引起叶片净光合速率(Pn)与气孔导度(Gs)下降。LT处理增大玉米叶片叶黄素循环库,而ST处理对该库大小没有影响。1500μmol m-2 s-1强光可明显引起玉米幼苗叶片Fv/Fm降低,但与对照幼苗相比,LT处理能显著减缓Fv/Fm降低。经60min强光照射后,ST与对照在Fv/Fm、фPS II、Pn和CE等参数上没有明显差异,但这些参数在LT处理的玉米幼苗中仍保持较高水平。LT处理幼苗叶黄素循环类色素含量及非光化学荧光猝灭(NPQ)都显著高于对照,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比对照低。而ST处理与对照在叶黄素循环类色素含量、NPQ和MDA含量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以上结果说明ST处理对玉米幼苗光抑制没有明显影响,而LT处理可增强玉米幼苗抗光抑制能力,这可能与ABA处理使玉米幼苗在强光下维持较高的C02同化作用,以及其诱导叶片叶黄素循环增大有关。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从菠菜叶绿体中分离纯化出PSII内周天线CP43及CP47色素蛋白复合物。通过利用光谱学手段 (吸收光谱、荧光光谱、CD光谱等)及生化技术(HPLC和电泳等),研究了酸、碱、强光及高温等理化因子对其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如下: 1:酸和碱处理对CP43和CP47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1),酸、碱处理均使CP43和CP47红区主峰吸收降低,蓝区Soret带吸收降低,Soret带的附属带吸收增加,红区及蓝区吸收主峰均蓝移。酸处理时在542 nm及510 nm附近出现Pheo a的吸收峰,碱性处理时出现642 nm的吸收峰。酸、碱处理后CP43及CP47中绝大部分色素仍然结合在脱辅基蛋白上, 吸收光谱的变化源于结合态的色素而非游离色素。酸性条件下Chl a受到破坏变为Pheo a 使CP43及CP47失绿, 但Pheo a仍牢固地结合在脱辅基蛋白上,使CP43及CP47出现Pheo a的吸收峰。碱性条件下虽然绝大部分色素也结合在脱辅基蛋白上,但色素与蛋白之间的亲和力减弱,使其在进行PAGE电泳时从蛋白质上脱落。碱性条件下642 nm吸收峰的出现是OH- 与Chl a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需要蛋白质次级结构的变化,当蛋白质次级结构保持完整时或Chl a 分子被尿素分子包围时这种作用受到抑制。碱性条件下CP43及CP47中642 nm吸收峰的出现取决于Chl a与OH- 的相对量,同样在进行PAGE电泳时CP43中Chl a与脱辅基蛋白的分离也取决于Chl a与OH- 的相对量。 2),CP43中β-Car与Chl a之间的能量传递易于受碱的干扰,而在CP47中易于受酸的干扰。酸对CP43和CP47蛋白质次级结构的影响远小于碱的影响。酸和碱都显著地影响了Chl a分子所处的微环境并干扰了Chl a分子之间的激子相互作用。 3), 酸和碱以不同的方式影响CP43和CP47的光吸收、能量传递及蛋白质的次级结构。H+ 可以在不破坏蛋白质次级结构的情况下渗透到色素蛋白内部与Chl a反应而产生Pheo a,同时使β-Car和Chl a (或Pheo a) 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 它们之间的能量传递受到干扰。OH- 首先破坏CP43和CP47中的氢键, 引起蛋白质解折叠, 使屏蔽在蛋白质内部的Chl a 暴露,进而与暴露的Chl a作用而将其皂化为叶绿素酸酯。随着蛋白质的去折叠, 其远紫外CD活性丧失, 色素所处的微环境受到干扰, β-Car和Chl a (或Chl a酸酯) 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 因此β-Car和Chl a ( 或Chl a酸酯) 之间的能量传递也受到干扰。 4),酸或碱处理使CP43和CP47中Chl a 在进行HPLC时洗脱时间和洗脱峰面积发生改变, 但β-Car洗脱时间和洗脱峰的面积相对稳定。意味着酸碱处理并不破坏CP43及CP47中的β-Car。 2.强光照射对CP43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强光(1000 μmol E./m2.s)可以引起CP43中Chl a的漂白及蛋白质的降解,这种作用明显地被连二亚硫酸钠抑制。同样条件下,β-Car 的光吸收几乎不受光破坏的影响。 3.高温处理对CP43、CP47及其它PSII亚基降解的影响 用从菠菜叶片中分离出的PSII、OECC(放氧核心复合体)、去除33 kDa的OECC、RC-CP47(结合有CP47的反应中心复合体)、RC(反应中心复合体)、CP43及CP47等多亚基或单亚基色素蛋白复合体,研究这些复合体中各蛋白亚基在高温时的降解情况。结果发现PSII各蛋白亚基降解对温度的敏感性显著不同: CP43、D2、CP29、LHCII >D1、CP47 >> PsbO、PsbP、PsbQ及Cytb559 (α亚基)。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细胞色素b6f蛋白复合体(Cyt b6f)是光合链中连接两个光系统(PSII 和PSI)的中间电子载体蛋白复合物,其主要的生理功能是催化电子传递和质子跨膜转移,形成跨膜质子电化学梯度,为ATP的合成提供能量,在光合作用光能转化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细菌和莱茵衣藻Cyt b6f的晶体结构已于2003年底获得了近原子水平的解析,但有关该复合物中两种色素(Chl a和β-Car)的生理功能及其机理尚无明确的解释。预计它们将成为今后几年的研究热点,因为揭示Cyt b6f蛋白复合体中Chl a和β-Car分子的生理功能对于进一步阐明光合作用高效转能及其调控的分子机理具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目前尚未见到海洋绿藻Cyt b6f的报道,本文以海洋绿藻—假根羽藻(Bryopsis corticulans)类囊体膜上的Cyt b6f蛋白复合体为对象,对其中的类胡萝卜素的分子结构与生理功能进行了比较系统地研究。 首先,我们改进了原用于菠菜类囊体膜Cyt b6f的分离、纯化流程,在原流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次2 mol/L NaBr洗膜,彻底地去除了膜表面的杂蛋白;还调整了第二次硫酸铵分级沉淀时的饱和度,并将38-45%饱和度下的沉淀物确定为需要收集的Cyt b6f制剂。采用此改进的流程,我们首次从假根羽藻类囊体膜中分离纯化了高活性、高纯度的Cyt b6f制剂。SDS-PAGE分析的结果显示该制剂的4个多肽亚基 (Cytf 、Cyt b6 、Rieske[Fe-s]及亚基IV)的表观分子量分别为34.8、24.0、18.7和16.7 kD;Cyt b6 / f 比值接近2.0, 其纯度值为9.9 nmol cyt f/mg;其催化电子传递的活性 (C10-PQH2→PC)为73 e/s。HPLC 和共振拉曼光谱分析表明,假根羽藻Cyt b6f中的类胡萝卜素为α-胡萝卜素分子,它是一种在Cyt b6f中尚未报道过的类胡萝卜素。定量分析表明,每个假根羽藻Cyt b6f单体中全反式(all-trans)和9顺式(9-cis)α-胡萝卜素的含量分别为0.2和0.7个分子,另外还含有1.2分子的Chl a。CD光谱分析表明该9-cis-α-胡萝卜素处在一个不对称的蛋白环境中。TLC分析表明该制剂是一种缺脂的Cyt b6f蛋白复合体。 采用稳态荧光激发光谱,时间分辨吸收光谱及Chl a的光破坏实验对假根羽藻Cyt b6f中α-胡萝卜素的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yt b6f中α-胡萝卜素可以将它吸收的光能传递给Chl a,其能量传递效率为62.4%,提出α-胡萝卜素分子与Chl a分子之间的单线态能量传递是遵从Föster 机制进行的;α-胡萝卜素分子对Chl a分子有一定的光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是通过清除单线态氧来实现的。另外还发现Cyt b6f中的Chl a分子可能与其周围的氨基酸残基存在相互作用,认为这是其进行自我光保护的一种方式。 此外,还采用HPLC研究了光和暗交替对假根羽藻Cyt b6f中α-胡萝卜素构型的影响,并对假根羽藻Cyt b6f选择结合α-胡萝卜素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