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7 resultados para Beijing da xue
Resumo:
本文通过高时间分辨率的孢粉分析、14C测年、烧失量测定(600℃)及炭片统计分析,结合表土孢粉分析、古地磁特性等,对北京地区房山东甘池剖面(40.2ºN,116ºE)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从而揭示了距今15000年以来北京地区植被演替及环境变迁的关系,讨论了气候突变性事件及火因子对森林植被的影响等,同时借助于考古材料及历史地理文献对7000年以来人类活动导致植被的破坏及环境变化进行了讨论。 考虑到本剖面的特殊地貌单元,在分析流水地貌中花粉沉积和沉积物沉积的特殊性后,将北京地区15000年以来植被与环境变化划分为8个阶段: 1.约15780-14767aB.P.,属晚冰期的最盛期,乔木稀疏,草本类以蒿、藜为优势,缺乏反映隐域性环境的沼泽植被,气候冷干。 2.约14767-13482a B.P.,由于降雨增多,湿度加大,平原区形成小的沼泽环境,香蒲、眼子菜、黑三棱等沼生、水生植物得以在水体中生长繁盛,泥炭发育。由于山区生长的针阔叶混交林中盖度不大,并以针叶树种为主,反映气候以寒冷湿润为特征。此段中约14066aB.P.处出现的冷干环境与哥德堡漂移事件相对应,13520aB.P.,则反映出泥炭积累的暂时中断,为一干冷的气候突变点。 3.约13482-12625a B.P.,针阔叶混交林进一步发展,水生植物减少,沼泽逐渐消失,反映气候趋向暖干。 4.约12625-11418aB.P.,乔木减少,针阔叶混交林中针叶、阔叶出现优势交替现象。水生植物也有波动,反映气候趋于干凉,并有冷暖的波动。环境中湿度变化明显。 5.约11418-9607aB.P.,植被稀疏,气候呈现进一步干冷的特征。其中在 10619-10318aB.P.,孢粉及炭片浓度、年沉积率和烧失量均很低,出现了约相当于新仙女木期的冷干气候特征。 6. 9607—7270aB.P.,落叶阔叶树种有所增加,但其盖度不大。水生植物不繁盛,反映由草原植被向森林草原的演替。气候特征由冷向温干转变。 7、7270-3395aB.P.,阔叶树种明显增多,盖度增大,可视为温暖时期的特征,在5771aB.P.和4563aB.P.,曾出现乔木树种的下降,可视为高温期的短暂冷期。 8. 3395-lOOOaB.P.,气候变干变凉,加之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植被覆盖度的下降。考古学及史料记载,反映出这段发生了多次冷暖干湿交替出现的情形,加之人类对森林的砍伐、焚烧和拓荒,因而使北京山区的森林植被逐渐发生逆向演替、成为现存的次生植被类型。
Resumo:
本文利用同工酶分析技术测定北京市东灵山区两个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 Koidz)群体的遗传结构。共分析统计了13个酶系统的30位点。结果表明:辽东栎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水平,两个小群体的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达86. 6%,等位基因平均数为2.25,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311。固定指数为负值(-0.138)表明群体中杂合体过量。小群体间的分化程度不高,两个小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37。同工酶测定的总变异中,5.8%来自小群体间,其余(94.2%)来自小群体内。和具有相似生活特征的其它种类乔木相比,每代迁移率估计值(4.20)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