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3 resultados para 226
Resumo:
While investigating antimicrobial peptide diversity of Amolops loloensis, five novel antimicrobial peptides belonging to two families were identified from skin secretions of this frog. The first family including two members is esculentin-2-AL (esculentin-2-ALa and -ALb): the second family including three members is temporin-AL (temporin-ALd to -ALf). The family of esculentin-2-AL is composed of 37 amino acid residues (aa); the family of temporin-AL is composed of 16, 13 and 10 aa, respectively. All of these antimicrobial peptides showed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against tested microorganisms. cDNAs encoding precursors of esculentin-2-ALs and temporin-ALs were cloned from the skin cDNA library of A. loloensis. All the precursors share similar overall structures. There is a typical prohormone processing signal (Lys-Arg) located between the acidic propiece and the mature peptide. The antimicrobial peptide family of esculentin-2 is firstly reported in the genus of Amolops. Combined with previous reports, a total of four antimicrobial peptide families have been identified from the genus of Amolops; three of them are also found in the genus of Rana.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e possible evolutionary connection between the genera Amolops and Rana. (C) 2009 Elsevier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Resumo: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蹼铃蟾非晶状体βγ-晶状体蛋白与三叶因子蛋白复合物和基因及制法及用途。其天然表观分子量为72kDa,由α亚基和β亚基按αβ2的分子形式以非共价键连接而成,为一类新的ATPase和GTPase酶,具有多种细胞生物活性,在体外纳摩尔水平能够杀死多种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诱导肿瘤细胞脱落和凋亡。在皮摩尔水平具有促进创伤修复的活性。在细胞外经单泛素化修饰,能够直接转运到细胞核中进行基因表达的调控从而调节细胞状态,包括细胞迁移、脱落、生长。本发明的蛋白复合物提供了非晶状体βγ-晶状体蛋白全新的细胞生物学功能及其能够与三叶因子蛋白协同作用的机制,可应用于生物医学试剂制备和抗肿瘤以及促进创伤修复制药
Resumo:
于2007年4月-2007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通过干预控制榕小蜂产卵的方法研究了聚果榕的传粉榕小蜂Ceratosolen fusciceps和非传粉小蜂Platyneura mayri及垂叶榕的非传粉小蜂Acophila sp.1和Wakerella benjamini等的产卵顺序.对传粉榕小蜂,在完成放蜂后不同间隔时间向榕果内注入乙醚杀死小蜂:对非传粉榕小蜂,在放蜂后不同间隔时间将其从纱网袋内全部放出,从而控制了各种榕小蜂的产卵时间.到榕果成熟后,收集了榕果内的小蜂,并分析比较各种榕小蜂在不同产卵时间下的子代性比.结果表明:Ceratosolen fusciceps、P.mayri和Acophila sp.1在产卵的最初时间内倾向于产下更多的雄性后代,而随后的时间内则产下更多的雌性伴随少量的雄性后代,这样的产卵顺序导致子代性比随着母代产卵时间的延长而下降,榕小蜂后代雌性比例显著高于雄性.同时,子代榕小蜂数晕随母代产卵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单头繁殖雌蜂的子代性比随子代数量的增加而减少的现象.而Wakerella benjamini在产卵顺序上是随机的,在其开始产卵后的不同时间段内子代性比都接近于50%.这一结果表明榕小蜂的产卵顺序与母代产卵时间的长短对子代性比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Resumo:
本发明提供了来源于爬行动物的爬行动物cathelicidin抗菌肽,所述抗菌肽具有选自序列表SEQ ID NO:1所示的氨基酸序列,本发明还涉及其衍生物以及其应用。爬行动物 cathelicidin抗菌肽及其衍生物具有抗细菌和抗真菌性质,尤其是对临床耐药细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且具有结构简单、人工合成方便、抗菌谱系广的有益特点。它们可以应用于抗微生物感染制剂的制备,用于人和动物的治疗。
Resumo:
下载PDF阅读器在聚果榕与其传粉榕小蜂Ceratosolen fusciceps组成的互利共生系统中,与传粉榕小蜂共存的还有榕树的寄生性小蜂Platyneura testacea和Platyneura mayri.这些寄生性小蜂由于不能给榕树带来任何收益而只是利用榕树的种子或与传粉小蜂竞争植物的雌花资源,因而可能导致榕树与榕小蜂之间合作系统的崩溃.植物果实的脱落机制普遍被认为是维持系统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定量实验和野外观测发现P. mayri产卵并不会引起果实脱落,只有P. testacea产卵会使果实大量脱落.通过对3株样树进行比较发现:当产卵时的P. testacea数量越多时,它产生的瘿花数就越多,榕果发生脱落的比例越高.P. testacea的过度产卵是导致榕果选择性脱落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脱落机制并不能完全阻止非传粉小蜂的寄生,榕树只能选择性地脱落掉先于传粉小蜂产卵的榕果.这也同时表明维持榕树与榕小蜂互利共存的机制不仅仅只有榕果的脱落机制,可能还存在其它未被发现的机制.
Resumo:
从抚仙湖入湖河流选择了9个点的水样进行分析,同时对抚仙湖入湖河流两栖动物的种类及分布作了调查,共采集标本530号,计14种,隶属1目5科10属.结果显示,在抚仙湖入湖河流中,蟾蜍科代表以及牛蛙分布相对广泛,蛙科的种类较多,但是分布狭窄,且总体来看,污染较重的河流两栖动物很少,甚至没有,而在水质状况较好的河流及人工湿地中,两栖动物的种类及数量相对较多.
Resumo:
2007年11月30日至2008年4月29日期间,对香格里拉纳帕海高原湿地黑鹳越冬种群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在研究区域内,按照从湖心到村庄方向将黑鹳所利用的生境分为沼泽生境和草地生境.整个越冬季节划分为越冬前期(12月)、中期(1-2月)和后期(3-4月)三个亚季节.越冬期间,黑鹳一直偏好在沼泽活动.此外,牲畜和周边居民对黑鹳的生境选择也有一定影响.黑鹳分布数量与样方内和周边牲口和人口数量呈显著负相关,即牲口和人口多的地方,黑鹳数量就越少,反之亦然.
Resumo:
黑白仰鼻猴(Rhinopithecus bietz)分布在我国金沙汀和澜沧江之间的横断山脉的一个狭小区域内(26°14'N-29°20'N,99°15'E-99°37'E),海拔分布范围2600(南部)-4200m(北部);目前大约有15群,约1700只.本文所研究的西藏米拉卡猴群分布在我国西藏藏族自治区芒康县的南部,数量约50只.基于野外调查和过去的报道,此地的暗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是猴群的适宜栖息地,而由于人口数量增加所导致的夏季牧场和农田面积不断扩增正在逐渐侵蚀着这里的暗针叶林.为了评估该猴群的柄息地现状、变化趋势和变化原因,我们通过野外调查工作,利用GIS和RS技术,分别解译了当地过去5年(1986-2006年)冬季的Landsat TM卫星影像,并对解译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得到了该猴群栖息地的主要结果有:1)2006年暗针叶林面积是13600hm2,夏季牧场面积是4900hm2,农田面积是3300hm2;2)在过去20年(1986-2006年),暗针叶林面积减少了15.5%(2500hm2),牧场面积增加了58.1%(1 800hm2),农田面积增加了17.8%(500hm2);3)暗针叶林的斑块数量增加了75.6%,平均斑块面积下降了51.8%(从1986年的15.3hm2到2006年的7.4hm2),最大斑块指数下降了54.7%;景观丰富度并没有变化,但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均匀度指数分别增加了4.0%;4)暗针叶林面积变化与当地的人口数量呈显著负相关(r=-1.000),而夏季牧场和农田面积分别和当地人口呈显著正相关(r=1.000).表明黑白仰鼻猴米拉卡猴群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程度较为严重;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是当地传统生产方式和人口增长共同作用的结果.
Resumo:
从菜花烙铁头蛇的毒腺中,利用RT2PCR 进行体外扩增,克隆到2 个金属蛋白酶2去整合素基 因,命名为TJM21、TJM22. TJM21 cDNA 全长为1 528 bp ,编码481 个氨基酸;TJM22 cDNA 全长为1 578 bp ,编码484 个氨基酸. TJM21 和TJM22 都属于Ⅱ型蛇毒金属蛋白酶,由信号肽、前肽、金属蛋白酶、 间隔肽和去整合素5 部分组成. Ⅱ型蛇毒金属蛋白酶氨基酸序列的比较及进化分析显示,它可进一 步分为两类,一类包括大多数Ⅱ型蛇毒金属蛋白酶(其中含有TJM21) ,而TJM22 和agkistin 则组成了 另一类. 并且TJM22 和agkistin 的第407 位和第426 位残基都是半胱氨酸,而在其它Ⅱ型金属蛋白酶 的相应位置,407 位是丝氨酸,426 位则缺失. TJM22 和agkistin 均有可与整合素α2 Ⅰ区域特异性结合 的片段QPNRKRHDNAQ(残基276~284) ,这个片段在其它Ⅱ型金属蛋白酶中并没有发现. 因此推 断, TJM22 和agkistin 可能属于一类新型的Ⅱ型蛇毒金属蛋白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