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4 resultados para Gaucelm Faidit, fl. 1156-1209.
Resumo:
Reproductive organs from 393 male and 382 female porbeagles (Lamna nasus), caught in the western North Atlantic Ocean, were examined to determine size at maturity and reproductive cycle. Males ranged in size from 86 to 246 cm fork length (FL) and females ranged from 94 to 288 cm FL. Maturity in males was best described by an inflection in the relationship of clasper length to fork length when combined with clasper calcification. Males matured between 162 and 185 cm FL and 50% were mature at 174 cm FL. In females, all reproductive organ measurements related to body length showed a strong inflection around the size of maturity. Females matured between 210 and 230 cm FL and 50% were mature at 218 cm FL. After a protracted fall mating period (September–November), females give birth to an average of 4.0 young in spring (April−June). As in other lamnids, young are nourished through oophagy. Evidence from this study indicated a one-year reproductive cycle and gestation period lasting 8–9 months.
Resumo:
The bays and estuaries of the southeast United States coast generally are thought to serve as nursery areas for various species of coastal sharks, where juvenile sharks find abundant food and are less exposed to predation by larger sharks. Because these areas typically support substantial commercial and recreational fisheries, fishing mortality of sharks in the nurseries particularly by bycatch, may be significant. This two-year project assessed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wo estuaries of the southwest Florida Gulf coast, Tampa Bay and Charlotte Harbor/Pine Island Sound, as shark nursery areas, and examined potential fishing mortality of these young sharks in the nurseries.
Resumo:
The National Shark Research Consortium (NSRC) includes the Center for Shark Research at Mote Marine Laboratory, the Pacific Shark Research Center at Moss Landing Marine Laboratories, the Shark Research Program at the Virginia Institute of Marine Science, and the Florida Program for Shark Research at the University of Florida. The consortium objectives include shark-related research in the Gulf of Mexico and along the Atlantic and Pacific coasts of the U.S.,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cooperation.
Resumo:
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GCTE)的研究一直是国际地圈一生物圈计划(IGBP).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之一,其中植被与环境,尤其是气候的关系研究,虽然古老却又包含许多新的涵义,而陆地样带(Terrestrial Transect)则是近年来发起于GCTE,并拓展到IGBP其它核心项目的研究热点.博士后研究的主要工作有:将全球变化作为主线,以单个树种青冈(Cyclobalanopsisgtauco)为对象,研究其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地理分布与气候的关系;分别利用气温和降水指标,拓展Kira指标形成生物热量指数和干湿度指数,以及建立水热积指数,在宏观尺度上研究了中国植被与气候的关系;结合生物群区和植物功能型概念的发展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行了以生物多样性保育为目的的我国生态地理区划;在熟悉IGBP陆地样带的科学计划并总结其最新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东北样带的基本生态地理特征;最后,粗略分析r生物性多样保育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关系问题。 1.植被一环境(气候)分类:指标、系统和模型 植被一气候关系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但在当今的全球变化研究中成为最基础和最具活力的工作。从单一因子的或多因子简单组合的分类指标,如Koppen,Box指标等,到以可能蒸散为基础的综合分类指标,如Penman,Thornthwaite, Holdridge,Budyko,Kira指标等,科学家们发展了众多的植被一气候分类系统和模型,如Koppen.Thornthwaite,Holdridge. Kira. Box. Neilson.Woodward, Budyko, Prentice系统,以及Holdridge,Uvardy,Matthews. Olson. Bailey.Woodward.Prentice. Box模型,为现今植被一气候关系的研究以及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大气C02增加对潜在植被变化的响应预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基于物种的植被一气候关系研究:中国青冈的地理分布与气候的关系 在广泛收集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 (Thunb.) Oerst.]地理分布资料的基础上,利用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研究植被与气候相互关系的指标和方法,包括Kira的水热指标、Penman的公式、Thomthwaite的指标和气候分类、Holdridge的生命地带分类系统指标, 以及年平均气温(TEMP). 1月均温(Tl)、’7月均温(T7)、极端最高气温(TMAX)、极端最低气温(TMIN).≥10℃积温(AT)和年降水量(PREC),研究了青冈在中国的地理分布与气候的关系,讨论了青冈垂直分布的上限、下限以及北界的Kira热量指标状况。根据孢粉资料和历史文献,探讨r历史时期青冈在中国大陆的分布与变迁及其与气候的关系,并利用Holdridge生命地带分类系统指标预测了C02浓度倍增条件下中国青冈分布区的可能变化。 3.宏观尺度上的中国植被一气候关系 1)用气温、降水指标研究中国植被一气候关系 能够在气象台站直接、方便地测试到的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指标,与其它水热气候因子有显著的相关性,用它们来研究中国植被与气候的关系是可行且有用的。利用全国689个气象站点的气象记录,计算得出了中国各植被地带、亚地带的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指标和温雨系数,利用生态信息系统EIS作出了各气候指标在中国的分布,并将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作散点图,均较好地表现了中国各植被类型与气候指标的关系和格局。总结可得中国各植被地带的气候指标范围及界限。综合孢粉,古生物等资料信息,前人确定在全新世中期中国存在一个大暖期,其中稳定暖湿的鼎盛阶段在7.2—6,0 Ka.B.P.,其时中国境内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左右,年降水平均高于现在100 mm,通过数学处理,利用生态信息系统恢复重建了全新世大暖期中国大陆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状况.参考孢粉、古植物和他人研究资料及现代植被气候关系,恢复编制了大暖期鼎盛阶段中国大陆的植被区划图,与现代植被区划相比较,东部各个植被带在大暖期盛时表现出明显的北迁,温带植被的迁移幅度大于亚热带和热带植被;西部的植被带出现了经向西迁,西北部的草原范围扩张,荒漠缩小;青藏高原地区高寒半荒漠和荒漠植被的范围大大缩小,而且植被带仍有不同程度向北迁移的表现。这可为预测与阐明未来的气候变化和植被变迁提供有力的证据. 2)KIRA指标的拓展及其在中国植被与气候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根据Kira以月平均气温5℃为界的热量指数和干湿度指数概念,提出了以月平均气温10℃为界的生物热量指数,包括生物温暖指数BWI和生物寒冷指数BCI,并修正其干湿度指数为生物干湿度指数BK。利用中国689个标准气象台站的资料,分析我国主要植被类型分布与热量因子和干湿度因子的关系,得出两者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生物温暖指数、寒冷指数和干湿度指数的散点图,较好地表现了中国各植被类型与气候指标的关系和格局。并得出中国各植被地带的气候指标范围及界限,以1 0℃为界的生物温暖指数不仅对我国森林植被的地理分布和温度气候带的划分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而且对西南部高山、亚高山地区的植被与气候关系指示性较强;生物寒冷指数则对亚热带和热带的指示性很好,能够较好区分亚热带南部及热带地区;由热量指数和降水量综合得出的生物干湿度指数,对中国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区以至全国的植被分布与水分、热量因子的关系分析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3)水热积指数的估算及其在中国植被与气候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试图利用大气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可能蒸散和土壤水分平衡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水热积指数,并应用年平均气温.水分盈亏值和水热积指数三个气候变量来限定植物群落组合,构成一个圆形的生命-气候图式.根据全国689个标准气象台站的气候资料,计算了中国8个植被地带和26个亚地带的年平均气温、年水分盈亏和水热积指数,绘制了各气候指标在中国的分布图及散点图,较好表现了中国各植被类型与气候指标的关系和格局,包括寒温带针叶林、冷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和季雨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并得到了中国各植被地带的气候指标范围及界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年平均气温的等值线较好地反映了中国大陆的热量梯度,经度和纬度方向的区分均较明显;土壤水分盈亏曲线的等值线则比较零乱;综合了热量和水分差异的水热积指数,其等值线与热量梯度和水分梯度均有一定的对应性,与植被类型的对应也较好。这是在宏观尺度上进行的植被与气候关系研究的一种尝试,有待于增加机理性的内容,使其得到进一步的改进。 4.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陆地生物群区类型 Biome(生物群区)是当今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根据此概念及植物功能型概念的发展,评述了9个重要的世界陆地生物群区分类系统,并根据中国的植被分类和区划,尝试划分了在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全球变化研究中所需要的陆地生物群区类型。 5.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地理区划 利用各种生态地理因子,包括气候指标如与植物耐寒性有关的绝对最低温度(TMrN),最冷月平均气温(TJAN),最冷月日平均温度的最大值(MXT)和最小值(MIT);与需热性有关的植物生长季积温(AT);年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包括最冷月降水(PJAN),最热月降水(PJUL),年降水量,年降水的统计标准差(PSD)和变异系数(年变率PCV);植被指标如植被类型(VEGET)、,植被区划类型(VEGED)、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NPP)、植物区系类型(FLORA)、动物区系类型(FA UNA).植物特有属的丰富度(EDGENUS)以及度量植物多样性的植物种丰富度(属数GENUS、种数SPECIES);土壤指标如土壤类型(SOILT),土壤理化性质如土壤酸碱度(SOILPH)、土壤表层阳离子交换量(SOILEXC)等;地形和地貌特征如经度(LONG)、纬度(LAT)和海拔高度(ALT),利用模糊聚类的手段,综合进行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地理区划。采用四级区划,即:生物大区(biodomain) -生物亚区(subbiodomain) -生物群区(biome) -生物区(bioregion).全国划分为5个生物大区,7个生物亚区和1 8个生物群区。 I北方森林大区 I A欧亚北方森林亚区 I Al南泰加山地寒温针叶林 IA2北亚针阔叶混交林 II北方草原荒漠大区 II B欧亚草原亚区 II Bl内亚温带高草草原 II B2黄土高原森林草原(灌木草原) il C亚非荒漠亚区 II Cl中亚温带荒漠 ⅡC2蒙古/内亚温带荒漠 III东亚大区 III D东亚落叶阔叶林亚区 m DI东亚落叶阔叶林 III E东亚常绿阔叶林亚区 III El东亚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 III E2东亚常绿阔叶林 ⅡI E3东亚季风常绿阔叶林 III E4西部山地常绿阔叶林 IV旧热带大区 IV F印度一马来热带森林亚区 IV Fl热带雨林、季雨林 IV F2热带海岛植被 V亚洲高原大区 vG青藏高原亚区V Gl青藏高寒灌丛草甸V G2青藏高寒草原V G3青藏高寒荒漠V G4青藏温性草原V Gs青藏温性荒漠IGBP陆地样带:科学计划与最新进展 作为国际地圈一生物圈计划(IGBP)的交叉项目(Interproject)的陆地样带(Terrestrial Transect),已成为IGBP的全球变化研究中最引人重视的发展和新研究方法之一。它以一系列综合性的全球变化研究计划为基础,是由沿着一个主要全球变化驱动因素(如温度、降水、土地利用强度等)的梯度上的一系列研究站点所构成研究区域,并配合以模型模拟和综合分析,其地理范围为1000 km或更大的长度,数百公里的宽度,以涵盖大气环流模型(GCM)运作的最小单元。本节论述了IGBP陆地样带的概念和研究的意义,样带的类型、一般设计和选择标准,国际上IGBP样带的初步设置,包括①经受土地利用变化的潮湿热带系统;②从北方森林到冻原的高纬度地区;③从干旱森林到灌丛的半干旱热带地区;④从森林或灌丛过渡到草地的中纬度半干旱地区,以及其它的一些样带和PAGES核心计划中的PEP样带,主要内容有样带设置的原因、研究内容和主要样带特点等,并总结了样带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动态. 6.中国东北样带(N ECT)的生态地理特征分析 陆地样带研究已成为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手段与热点。中国东北森林-草原样带(NECT)已被列为IGBP国际全球变化陆地样带之一。该样带在东经1120与130030’之间沿北纬43030’设置,长约l 600 km,是一条中纬度温带以降水为驱动因素的梯度,具有由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向温带草原的3个亚地带:草甸草原、典型草原与荒漠草原过渡的空间系列。本文给出了样带的基本生态地理特征及其梯度分析,包括其地理位置、设置意义、地形地貌、气候梯度、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格局、植被类型、主要优势种和群落类型的生态地理特征以及全新世适宜期(大暖期)的植被分布格局。NECT将成为我国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GCTE)与其它IGBP核心项目研究的前沿阵地。 7.自然保护区的作用、建设和管理及其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一般而言,“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和最根本的途径,生境的“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为有力和最为高效的保护方法,而就地保护的措施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通过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有效管理,使生物多样性得到切实有效的人为保护。从自然保护区定义和类型划分及生物多样性的定义本身可以看出,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世界上丰富多彩的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重要基地,是物种多样性的基因库,是留给野生动植物的宝贵栖息地,应把保护区的建设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持续利用密切结合起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
Resumo:
松嫩平原盐碱化草地是我国著名的天然草场,又是东北西部绿色生态屏障,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重要的生态意义。但是由于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致使草地出现退化、沙化和盐渍化,尤其是草地盐渍化加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当地地形条件和气候要素是导致草地原生盐碱化的主要原因。而人类对草地的过度使用,如过度放牧和割草等则是导致草地快速次生盐碱化的主要原因,不仅导致土壤的退化,而且引起草地群落发生次生演替过程。在典型的次生演替过程中,常常可以出现羊革(Aneurolepidium chinense)群落、羊草和一虎尾草(Aneurotepidium chinense&Chloris virgata)群落、虎尾草(Chloris virgata)群落、碱蓬(Suaeda glauca)群落等演替阶段。 本文试图建立一个过程模型,来模拟草地的生态学过程机理以及人类过度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本模型包括5个部分:1)主要气候因子的模拟,2)土壤水分动态的模拟,3)土壤盐碱化动态的模拟,4)草地群落生长的模拟,5)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价。以下将对各个部分分别描述a 在气候因子模拟子模型中,给出了影响草地生态系统主要气候园子的种类,并重点介绍了如何利用解析法计算太阳辐射,包括平地和坡地的理论可照时间,天文辐射日总量以及总辐射量。利用改进后的Penman式,模拟了全国的潜在蒸散量,与900多个气象站点的水面蒸发观测资料进行了验证,模拟结果很好。 利用面向对象技术,将土壤水分动力学模型与水分平衡模型相结合,建立了土壤水分动态的物理过程模型。模型以ld为步长,可以模拟多种土壤质地的水分动态。利用松嫩平原4中典型土壤(碳酸盐草甸黑钙土、栗钙土、碱化盐土、草甸碱土)1997年土壤湿度观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效果根理想。 在水盐平衡模型和动力学模型基础上建立了物理过程模型,来模拟土壤盐碱化动态。模型以ld为步长,适合于模拟异质性强的多层土壤水盐动态。模拟了1997年羊草及碱蓬群落下的土壤盐分、碱化度、pH值动态,并与实验资料进行了比较,模拟结果可以反映土壤盐分和碱化的季节变化规律。 模型将气候要素、土壤湿度、土壤盐分浓度、碱化度和pH值作为影响草地群落生长最重要的环境因子,在土壤水分动态和盐碱化动态模型基础上,建立了过程模型来模拟以羊草(A.chinense)、虎尾草(C.virgata)、星星草(Puccinellialenuiflora)和碱蓬(S. glauca)为建群种的4种植物群落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以及枯死生物量变化动态。利用吉林省长岭的气候资料和实验资料,模拟了1991年土壤湿度动态,1991年4种群落土壤盐分、碱化度和pH值变化动态,以及1991年4种群落生长动态,并分另fj利用实验资料进行了验证,模拟效果非常理想。 在此基础上,利用模型对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水分动态、盐碱化动态的影响进行了评价,并探讨了对群落演替和生长的可能影响。模型选择不放牧、轻牧、重牧、过牧、极牧5种放牧强度,利用模型每15天将地上生物量分别去除0%. 25%、50%、75%和90%,并且相应改变了土壤导水特性来模拟不同的放牧强度。模拟结果表明,重牧、过牧、极牧下土壤湿度显著降低,但在轻牧下土壤温度略有上升。在不放牧时,土壤以脱盐、脱碱过程为主,而轻牧下脱盐、脱碱过程则会变缓:重牧、过牧、极牧下则以盐碱化为主。.不放牧时羊草群落一直占优势,而轻牧下则被羊草一虎尾草群落替代:虎尾草可以忍受轻的盐碱,因此在重牧F取代羊草群落成为优势种;在过牧和极牧下,土壤盐碱化非常迅速,最终只有碱蓬可以忍受强度的盐碱,这时草地变为碱蓬群落或光碱斑。不放牧下草地群落生长良好,生物量最大;轻牧下,草地群落生物量保持在中等水平;而重牧、过牧、极牧下草地生物量迅速减少。通过将每年收割的生物量进行累加,可以发现轻牧下收获的生物量总量是最大的,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收获的生物量迅速减少,如果同时考虑到适口性的问题,则可以发现轻牧下可 以收获最多的生物量,而过牧和极牧下只能收获极少的适口性非常差的碱蓬。 模拟结果表明,过牧是导致松嫩草地次生盐碱化最重要的原因,它不仅造成草地土壤的退化,而且加速了草地群落的次生演替。适宜的放牧强度对于保护草地免受退化,保持较高的草地生产力水平至关重要。而过牧不仅降低了草地的生产力,而且严重破坏了草地环境,引起草地的迅速退化。
Resumo:
植物激素乙烯作为一种信使分子调节控制果实完熟。ACC合成酶是植物体内乙烯生物合成途径的限速酶,其反义RNA的表达将能有效地抑制乙烯的生物合成而延缓果实完熟,利用反转录PCR技术克隆获得了ACC合成酶多基因家族成员之一LE-ACC2阅读框架约1.7kb的cDNA,经酶切图谱和序列分析鉴定无误后,反向连入植物表达载体pBin437中构建成组成型表达ACC合成酶反义RNA的双元载体。经农杆菌途径转化番茄“丽春”品种,获得了60株抗卡那再生杭株,PCR检测证明有6株为转基因植株,Southern杂交和Northern杂交分析进一步确证了外源基因的插入及其转录活性。反义番茄果实的乙烯释放受到明显抑制,表现出更好的耐储保鲜特性,并且与对照相比,在果实品质上没有明显差别。大田培育FlF2代转化番茄植株,反义番茄纯合品系的筛选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同时,本研究利用已经获得的ACC合成酶和PG的cDNA克隆,构建了两个嵌合转化基因载体pPGACC1、pPGACC10,它包括1300bp的ACC合成酶cDNA编码序列,并分别含有反向与正向的250bp的5’端PG基因片断。酶切图谱和序列分析鉴定无误后,以pBin437为植物表达载体构建了双元载体pBPGACC1和pBPGACC10,分别表达PG正义RNA和反义RNA,并均表达ACC合成酶反义RNA。经农杆菌转化番茄子叶,植株的再生培育有待进行。通过对转基因植物的分析,我们期望阐明用单一嵌合基因表达载体通过反义抑制与抑制作用实现对内源两同源基因——PG和ACC合成酶下降调节的可能性,并可望得到具有更好耐储效果且品质优良的番茄品系。
Resumo:
小麦杂交坏死是某些小麦杂交种表现出的叶片提前逐渐死亡的现象。它是由两个坏死基因Ne1和Ne2在杂交种中相遇后发生显性互补引起的。坏死从叶片尖端逐渐过渡到叶片基部,从成熟叶片发展到幼嫩叶片。一些严重坏死的F1完成它的生活周期前就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死去,无法获得F1种子,这就限制了携带优良性状的亲本的选择和优良基因的交流。另外,小麦杂交坏死是一个独特的研究植物程序性死亡的遗传系统。虽然小麦杂交坏死这种现象已经发现很多年,但其详细的分子机理却仍然未知。对小麦杂交坏死的分子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克服小麦杂交利用中杂交坏死的遗传障碍,此外,也为深入研究植物的PCD机理提供可操作靶分子。 本论文采用高通量蛋白质组研究技术对小麦杂交坏死进行了研究。携带坏死基因Ne2的小麦品种Pan555(P)和携带坏死基因Ne2的小麦品种Zheng891(Z)生长发育完全正常,将两个亲本杂交,所得杂交F1代PZF1表现杂交坏死。在小麦生长阶段8,旗叶(Flag leaf)刚刚出现,PZF1的旗叶下第一片叶子(FL-1)还是完全绿色,FL-2叶尖开始有坏死斑出现。在这个阶段,分别将PZF1,P,Z的FL-2叶剪成相等的尖,中,基三段。我们选择的PZF1的FL-2叶,其叶尖段已经有成片的坏死斑出现;中间段零星出现少量坏死斑点;基部段和亲本一样还是完全的绿色,代表坏死进程中的不同阶段。又选PZF1的FL-1和FL-2分别代表杂交坏死启动前和杂交坏死启动后。两个亲本P和Z的FL-2叶的三段及FL-1叶正常,都是完全绿色。 首先分别分析了PZF1,P和Z的FL-2叶的尖、中、基三段的蛋白表达情况。在PZF1的尖、中、基三段共检测到23个差异表达蛋白点。这23个点在两个亲本的尖、中、基三段中的表达丰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这23个蛋白的差异表达不是由于叶段的不同引起,确与杂交坏死相关。对这23个蛋白进行了MALDI-TOF质谱鉴定,其中18个得到成功鉴定。然后对PZF1,P和Z的FL-1叶和FL-2叶的蛋白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与PZF1的FL-1叶比较,在FL-2叶中检测到19个蛋白上调,20个蛋白下调。这39个蛋白的丰度在两个亲本的FL-1和FL-2叶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说明这39个蛋白的差异表达不是由于叶位的不同引起,确与杂交坏死相关。对这39个蛋白进行质谱鉴定其中26个得到成功鉴定。 根据被鉴定蛋白的功能及其表达丰度的变化,对这些蛋白在小麦杂交坏死中可能的作用进行了讨论。与PZF1的FL-2叶基部相比,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水解酶(S-adenosyl homocysteine hydrolase)在中部极显著(p<0.01)下调,而在中部和尖段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保持低丰度不变。腺苷甲硫氨酸3(AdoMet synthase 3)和甲硫氨酸合成酶1(Methionine synthase 1)都在PZF1的FL-2叶尖段上调。甲基化循环中的这3个酶比例的不协调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加速细胞老化。 与PZF1的FL-1叶比较,尿卟啉环脱羧酶(Uroporphyrinogen decarboxylase)在FL-2叶中下调,这将引起尿卟啉环III的积累。脂加氧酶(Lipoxygenases)在FL-2叶中上调。尿卟啉环III的积累和脂加氧酶的上调都会引起细胞内活性氧的增加。另外活性氧和脂加氧酶都会使脂发生过氧化作用,进而导致细胞膜完整性受到破坏,最终可能导致细胞死亡。 与基部段比较,在PZF1的FL-2叶的尖段和/或中间段;以及与PZF1的FL-1叶比较,在FL-2叶中,都有很多防御性蛋白的上调,这暗示应对活性氧、脂过氧化、甲基化循环中三个酶比例的不协调等引起的对细胞的破坏作用,细胞可能启动了抗细胞死亡系统来应对这种细胞内部的胁迫。 然而,与基部段比较,一些能量相关蛋白在PZF1的FL-2叶的尖段和/或中间段;以及与PZF1的FL-1叶比较,在FL-2叶中的异常表达可能会以干扰能量循环的方式加速细胞死亡。另外,与FL-2基部段比较,在尖段和/或中间段,以及与PZF1的FL-1比较,在FL-2中,都有一些防御性蛋白、蛋白合成相关的蛋白以及单链DNA结合蛋白下调,它们的变化可能会降低细胞的抵抗力,蛋白合成能力以及DNA修复能力。细胞正常代谢的很多方面都受到干扰从而使PZF1叶细胞最终走向死亡。 本研究中发现了三个甲基化循环中的酶变化,而且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水解酶是在坏死进程的较早阶段发生下调,它的变化可能是小麦杂交坏死的一个诱因,这暗示小麦杂交坏死可能是一个表观遗传学事件。另外本研究还发现一些和活性氧,脂氧化等相关的蛋白的变化,而活性氧增加和脂氧化都是细胞凋亡的典型特征。所以本研究为表观遗传细胞凋亡和氧化胁迫细胞凋亡的研究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信息。
Resumo:
Growth of skipjack, Katsuwonus pelamis in Mozambican waters was studied, using fork length data collected in 1983-1985, during an experimental pole-and-line/live-bait fishing program. Tentative estimates of growth parameters are FL=80 cm, K=0.6 yearˉ¹. Some evidence for seasonal growth is presented, along with a discussion of the limitations of the data set used in the investigation.
Resumo:
New atmospheric pressure flow reactor data on the oxidation of formaldehyde 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943-995 K and over equivalence ratios from 0.013 to 36.7 are reported and discussed. A detailed mechanism assembled from previously published results produced acceptable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for the fuel-lean conditions, but failed to predict results for oxidative pyrolysis. Analysis or the very fuel-lean conditions, but failed to modelling results are principally sensitive to CH2O+HO2→HCO+H2O2 (6) and H2O2 +M→OH+OH+M (33). Whereas the specific rate of each reaction cannot be independently determined, it is found that the product k33.k6 is a well defined function of temperature: (3.4±3.0).1028 exp(-(26,800±400)/T). Inadequacies in the mechanism which may be responsible for the disagreement under fuel-rich conditions are discussed. © 1991 Combustion Institute.
Resumo:
Height-length relationship in Crassostrea madrasensis (Preston) showed an exponential trend and relation in the form, H=ALᴮ. Deviations of actual values from the mean values consequent to the increase in size were noticed. Height and length approximated in oysters of less than 3.5cm in height resulting in orbicular shape. In oyster of shell height 3.5cm to 8cm, increase in height is faster leading to an oval shape. Above 8cm in height, the oysters become further elongated. Height-length relation is non-linear with an index (B value) of 1.1156. A linear relationship also holds good as the B value is not very much different from unity (H=-2.5424+2.0036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