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8 resultados para 10-1
Resumo:
测定了 72种大型水生无脊椎动物的能量密度 ,其中 6 9种是第一次测定 .底栖动物的能量密度随物种、季节、地区、年龄等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绝大多数寡毛类的能量密度为 2 2 .99- 2 5 .0 8kJ/g(干重 ) ,软体动物的能量密度为 16 .72 - 2 2 .99kJ/g(干重 ) ,昆虫及其幼虫的能量密度变异较大 ,为 10 .4 5 - 2 5 .0 8kJ/g(干重 )左右 .
Resumo:
从湖南长沙分离到一株致病性强的草鱼呼肠孤病毒 (GCRV991) ,该病毒能使草鱼CIK ,肥头鲤FHM细胞产生明显的CPE ,对水生动物BF2 ,EPC及哺乳动物BHK ,VERO细胞株不敏感。中和实验显示 ,GCRV873 抗体能有效地中和GCRV991病毒颗粒 ,形成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纯化的病毒核酸与蛋白经SDS PAGE分离 ,分别呈现 11条清晰的核酸带及 5条主要与 2条微量结构多肽图谱 ,其核酸蛋白分子量大小与GCRV873 相近似。该毒株基因组总分子量为 14.48× 10 6kD ,大
Resumo:
求出了 17种常见底栖动物的体长、体重 (干、湿 )关系 .一般情况下 ,b值略小于 3.0 .测定了 16种经济底栖动物的生化组分 ,蛋白质质量分数超过 5 0 %的有 14种 ,其中背摇蚊的最高 ,为 71.7% ;脂类质量分数超过 2 0 %的有 6种 ,其中苏氏尾鳃蚓、单孔蚓的最高 ,为 33.36 % ;灰分质量分数超过 10 %的有 10种 ,其中克氏螯虾和溪蟹一种分别达到 39.3%和 5 8.9% ;碳水化合物的质量分数一般低于 10 % .
Resumo:
对深圳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淡水种类占绝对优势 ,藻类5门32属45种 ,其中硅藻12属18种 ,绿藻1属15种 ,蓝藻7属10种 ,裸藻、金藻各1属1种 ;浮游动物共计37种 ,其中原生动物9种,轮虫14种 ,枝角类2种 ,桡足类8种 ,浮游幼虫及其它4种 ;底栖动物20种 ,分别为环节动物的多毛类7种 ,寡毛类2种 ,软体动物8种 ,甲壳动物2种 ,鱼类1种。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数量和分布的特征是 :藻类细胞密度为2.4×106~1.4×107个/L
Resumo:
对藏北高原色林错湖泊中色林错裸鲤 (Gymnocyprisselincuoensis)的生长方程、生长拐点以及生长指标等生长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Gompertz方程和三次多项式方程都可以反映色林错裸鲤的生长过程 ,但Gompertz方程能够很好地描述 12龄之前的生长特征 ,而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更适合描述 18龄以后的生长特征。这种情况反映了色林错裸鲤具有洄游性鱼类更换生活环境的生活史特征。雄性体长的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 :Lt
Resumo:
本文对色林错裸鲤 (Gymnocyprisselincuoensis)的年龄、年龄形成时间以及臀鳞、背鳍条磨片和耳石磨片对年龄解释的一致性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取样的 2 5 8尾标本中 ,臀鳞鉴定的年龄在 1~ 2 1龄之间 ,背鳍条磨片为 1~ 2 0龄 ,耳石磨片为 1~ 2 9龄。背鳍条和耳石磨片对年龄的判别能力分别为 98 4 1%和 94 4 4 % ,而臀鳞只有 6 2 30 %。在这三种年龄鉴定的材料中 ,以耳石磨片上的年轮计数最高 ;尤其是 15龄以上的个体 ,耳石磨片年龄计数与臀鳞
Resumo:
本文描述了色林错裸鲤 (Gymnocyprisselincuoensis)的臀鳞、背鳍条磨片和耳石磨片上的生长标志及特征 ,指出色林错裸鲤臀鳞上的繁殖痕迹 ,以及耳石磨片早期生长中出现类似月周期的生长阻断、光镜下透明带中日生长增长的减少甚至消失等现象与色林错裸鲤的繁殖习性及多变的高原环境相关。在 5种年龄鉴定的材料中 ,以耳石磨片上的轮纹特征最为明显、清晰且规律性强 ,是最好的年龄解释材料 ,而鳃盖骨和脊椎骨上都只能观察到少数几个轮纹 ,并不适合用作年龄鉴定的材料。
Resumo:
色林错裸鲤 (Gymnocyprisselincuoensis)是藏北色林错湖泊中惟一的一种鱼类。本文介绍了色林错渔业的开发利用情况 ,并对色林错裸鲤最小捕捞年龄、捕捞强度、最小网目以及最佳年捕捞产量进行了探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我们认为对色林错鱼类资源的利用必须以保证现有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为核心 ,在满足维持一个足够数量及年龄结构的繁殖群体的基础上 ,以获得最佳持续经济利益为目标。以往强调甚至采用的最大持续产量理论在高原极端环境条件下并不能作为鱼类资源利用的追求目标或确定渔产量的标准 ,而只能作为对
Resumo:
:通过对阿斯旺高坝和尼罗河的实际考察和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 ,介绍了埃及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官员和专家对阿斯旺工程的看法 ,对阿斯旺高坝及其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评述。认为阿斯旺工程是一个成功的工程 ,它对埃及发挥的巨大影响和积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它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确被很多批评者盲目地夸大了 ,其中也包含有政治因素。中国在修建水利工程时 ,要对环境的影响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 ,并采取措施把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阿斯旺高坝运行近 30年 ,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数据 ,这些成果和结论对三峡工程具有
Resumo:
本文报道了 1997年和 1998年夏季对藏北色林错等水体水文特征的考察情况 .结果表明 ,色林错是一个大型深水湖泊 ,表层水温在下午 4 :30左右达到最高 ,清晨 7:30左右时最低 .浅水区域表层湖水在 6月份的极端最高水温为 2 1.2℃ ,极端最低水温为 11.0℃ ,而日平均水温变幅仅 5.6℃ ,其幅度大于在同一时段湖区内不同区域之间表层水温的变化 .色林错湖水的 pH值较高 ,为 9.19- 9.66;表层水的 pH昼夜变化较小 ,仅 0 .15,最高值出现在凌晨 ,同时水体不同区域及深度
Resumo:
采用组织切片法 ,对西藏特有鱼类色林错裸鲤的性腺发育、产卵时间和产卵类型等进行了研究。其性腺的发育可分为六个时期 ,卵母细胞的发育分为 5个时相。在第 2时相晚期到第 3时相早期 ,卵母细胞中具有卵黄核和核仁物质外排现象 ,核仁排出物可能与核周的颗粒卵黄形成有关。第 2时相到第 4时相早期 ,核膜外侧具有一透明层。产卵后未排出的成熟卵粒通过颗粒细胞吸收和利用。已达性成熟年龄的个体并不是每年都参与繁殖活动 ,具有繁殖间隔现象。产卵时间始于 4月上旬 ,持续到 8月上旬。色林错裸鲤属于分次同步产卵类型。
Resumo:
为确定特化等级裂腹鱼类的遗传分化关系 ,对 7种 2 2个裂腹鱼个体进行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研究。从所使用的 40个随机引物中 ,选择了 37个扩增带谱清晰的引物进行分析。根据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显示 ,特化等级裂腹鱼类划分为 3个属级分类单元较为合适 ,这与采用形态学特征进行系统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一致。在 2 2个个体之间遗传距离矩阵中 ,最大的遗传距离指数达到了 90 38% ,此外 ,还有较多的遗传距离指数也在 6 0 %~ 90 %之间。通过分析 ,认为用RAPD标记技术来分析属级或属级以上分
Resumo:
The effect of strain rate upon the uniaxial response of Ultra High Molecular-weight Polyethylene (UHMWPE) fibres, yarns and laminates of lay-up [0/90]48 has been measured in both the 0/90 and ±45 configurations. The tensile strength of the matrix-dominated ±45 laminate is two orders of magnitude less than that of the fibre-dominated 0/90 laminate, and is more sensitive to strain rate. A piezoelectric force sensor device was developed to obtain the high strain rate data, and this achieved a rise time of less than 1 μs. It is found that the failure strength (and failure strain) of the yarn is almost insensitive to strain rate within the range (10 -1-103 s-1). At low strain rates (below 10 -1 s-1), creep of the yarn dominates and the failure strain increases with diminishing strain rate. The tensile strength of the dry yarn exceeds that of the laminate by about 20%. Tests on single fibres exceed the strength of the yarn by 20%. © 2013 Elsevier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Resumo:
根据1992~1993年洪湖鱼类资源调查,结合1959年和1982年的历史资料,分析了洪湖鱼类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洪湖鱼类从江湖阻隔初期的湖泊定居性鱼类为主、江湖洄游性鱼类和少数河海洄游性鱼类亦有一定的产量、大型和中型鱼类占较大比例,逐渐演变成以鲫占绝大多数的“众小”局面;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从草食性种类的比例高达23%~35%、肉食性种类比例波动于10%~20%之间,逐渐演变成以鲫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占绝大多数,草食性种类基本上从湖内消失;种类组成从阻隔前的推测应不下100种演变成50
Resumo:
从人工湿地水生植物根系实际生长深度、微生物及酶的空间分布以及不同深度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效果比较出发,研究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净化空间,以种植香蒲Typhaangustifolia和灯心草Juncuseffusus的人工湿地为例,水生植物根系主要分布在湿地基质上层25cm区域;微生物的数量随深度增加而递减,且35cm层的数量远远的低于上层;5-10cm层的磷酸酶、纤维素酶和蛋白酶活性亦大于20cm层;60cm深的人工湿地与20cm深的人工湿地对污水中污染物的净化效果基本一致。可以推断,人工湿地在净化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