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5 resultados para trehalose biosynthesis
Resumo:
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 一、真菌诱导子对青蒿发根生长和青蒿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用3种真菌诱导子[大丽花轮枝孢(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葡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 (Ehrenb. ex Fr.) Vuill)和束状刺盘孢(Colleto trichumdematium (Pers.) Grove)]分别处理青蒿(Ar temisia annuaL.)的发根,这3种真菌诱导子均能促进发根中青蒿素的合成,其中以大丽花轮枝孢的诱导效果最好;对细胞生长均没有明显影响。经大丽花轮枝孢处理的发根中青蒿素含量达1. 12 mg/gDW,比对照(0. 77 mg/g DW)提高45%。诱导子的作用效果与诱导子浓度、诱导子作用时间及发根的生长状态有关。对大丽花轮枝孢来说,诱导子作用的最适浓度为每毫升培养基含糖0.4 mg;发根在指数生长末期对诱导作用最敏感:在加入诱导子4d后收获发根,发根中的青蒿素含量最高。 二、早花基因FPF1、co对青蒿开花时间的影响及开花与青蒿素生物合成的相关性 1.将来源于拟南芥的早花基因Flowering Promoting Factorl (FPFl)插入到植物表达载体pBI121中,构建CaMV 35S启动子控制下含FPFl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BI121FPF/,用含有pBI121FPF/质粒的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LBA4404感染青蒿(Artemisia annua L.)叶片并诱导丛生芽,经卡那霉素筛选,获得转基因抗性植株。PCR、 PCR-Southem blot及Southern blot检测表明,外源基因FPFI已整合到青蒿基因组中:RT-PCR及RT-PCR Southern blot分析表明,外源基因在转录水平上已有表达。在短日照条件下,FPF1转基因植株的开花时间较对照提前20天左右,但提早开花的转基因植株与未开花的对照其青蒿素含量无明显差异,即提早开花并不能使开花植株的青蒿素含量有所提高,开花与青蒿素合成之间可能没有直接的关系。 2.将拟南芥的早花基因CONSTANS (CO)置于CaMV 35S启动子之下,通过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LBA4404介导转入青蒿(Artemisia annuaL.),使之在青蒿中表达,并得到了抗性植株。PCR、PCR-Southem blot及Southemblot检测表明,外源基因co已整合到青蒿基因组中;RT-PCR及RT-PCR Southemblot分析表明,外源基因在转录水平上已有表达。在短日照条件下,co转基因植株的开花时间较对照提前2周左右,但提早开花的转基因植株的青蒿素含量与未丌花的对照无明显差异,即植株开花前青蒿素含量的提高并不是由于开花本身引起的,再次证明,开花与青蒿素合成之间可能没有直接的关系。
Resumo:
第一部分:青蒿开花与青蒿素生物合成相关性的研究 青蒿素是从中药青蒿中分离出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目前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的治疗脑型疟疾和抗氯喹恶性疟疾的药物。青蒿植株中青蒿素含量在开花期最高,但是目前尚不清楚开花与青蒿素生物合成的关系。为此,我们用光周期(短日照)诱导青蒿提前开花,不仅同时获得了开花与不开花的青蒿植株,而且还成功地在同一植株上诱导部分分枝开花,另一部分分枝保持营养生长状态。这一实验体系为研究青蒿开花与青蒿素生物合成的相关性奠定了基础。实验结果表明,开花与不开花青蒿植株青蒿素含量有明显差异。开花植株的青蒿素含量在前2周内逐渐提高,第三周(开花期)达到最高,并保持一周左右,在随后的2周内下降。青蒿植株开花后,叶片便开始老化变黄,逐渐死亡。未开花青蒿植株的青蒿素含量动态在前三周内与开花植株类似,但是这种高青蒿素含量状态能保持较长时间,至少在随后的2周内没有下降。未开花植株的叶片依然保持绿色。这一结果表明,开花不是导致青蒿素含量提高的直接原因。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幼嫩叶片上的毛状腺体( trichrome)结构是完整的,而在老化的叶片上,则观察到了相当比例(40-50%)破损的腺体。这可能是导致青蒿素含量下降的直接原因。 不同生态型青蒿对光周期的反应是不同的。在北京地区,本地青蒿在8月初便开始开花,而来自四川武陵的青蒿则要到9月份才能开花。根据这一特性,采用“南蒿北栽”的方法,能够使青蒿保持较长时间的营养生长状态,延长适于采收的时间。 第二部分:金丝桃和百金花二苯甲酮合酶基因的克隆,异源表达及功能分析 植物次生代谢物山屯酮( Xanthones)仅存在于龙胆科和藤黄科植物中。它们具有抑制单胺氧化酶,细胞毒素及抗肿瘤活性。 含有1 3个碳原子的二苯甲酮是山屯酮生物合成的中间产物,是由二苯甲酮合酶催化合成的,这一反应是山屯酮生物合成的关键步骤。二苯甲酮合酶已经在金丝桃和百金花细胞悬浮培养系统中检测到,并进行了细致的生化水平上的研究。本研究是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克隆该酶的基因,并进行异源表达及功能分析工作,以便更好地了解和调控山屯酮的生物合成。 用PCR和RT-PCR技术,从金丝桃cDNA文库和逆转录产物中分别克隆到一个基因HBPS1和HBPS2,从百金花cDNA文库中克隆到一个基因CBPS1。HBPS1含有1402个碱基,其开放阅读框架编码390个氨基酸,分子量为42.7 kDa,等电点为6.55。HBPS2含有1398个碱基,其开放阅读框架编码395个氨基酸,分子量为42.8 kDa,等电点为5.78。CBPS1含有1383个碱基,其开放阅读框架编码389个氨基酸,分子量为42.7 kDa,等电点为7.88。与GenBank中序列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在氨基酸水平上,HBPS1与茶(Camellia sinensis)查尔酮合酶的同源性高达92%,HBPS2与萝卜(Raphanus sativus)查尔酮合酶的同源性为64%,CBPS1与茶(Camellia sinensis)查尔酮合酶的同源性为71%。HBPS1与HBPS2的同源性仅为62%。 将三个新克隆的基因的ORF整合到载体pGEX-G上的谷胱甘肽还原酶S基因下游,构建成转化质粒,并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结果表明,这三个基因的ORF片段均能被表达成约68 kDa的产物,这与期望的结果一致。 活性检测结果表明,HBPS1是查尔酮合成酶,其底物为香豆酰辅酶A和丙二酸单酰辅酶A,对这两种底物的亲和性KM分别为:香豆酰辅酶A 2.8μM,丙二酸单酰辅酶A,11.2μM。最适反应条件是350C,pH7.0,DTT浓度10 μM。 HBPS2是二苯甲酮合酶,其底物是苯甲丙氨酰辅酶A,和丙二酸单酰辅酶A,对这两种底物的亲和性KM分别为:苯甲丙氨酰辅酶A 2.4 μM,丙二酸单酰辅酶A 9.6μM。最适反应条件是350C,pH 6.5,DTT浓度50 μM。而CBPS1则没有检测到任何活性。从同一种植物中同时获得了查尔酮合酶和二苯甲酮合酶,对研究这两种十分相近的酶的差异表达,酶促反应机制等问题将非常有利。
Resumo:
木质素是植物体中具重要生物功能的次生代谢产物。然而纸浆生产主要是将原料中的木质素与用于造纸的纤维素分离,该工艺过程产生了造纸工业的主要污染废液,并且增加造纸成本。本研究目的在于利用反义RNA技术,在分子水平调节木质素的生物合成,降低中国特有造纸树种毛白杨的木质素含量,培育更适于我国造纸工业的原料树种。以下为本研究已取得的相关研究进展: 1.通过RT-PCR技术,从毛白杨中克隆了木质素生物合成的三个相关酶的cDNAs,它们分别为咖啡酸甲基转移酶(caffeic acid O-methyltransferase,COMT)、咖啡酰CoA甲基转移酶(caffeoyl Co-enzyme A O-methyltransferase,CCoAOMT)及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oumarate: CoA ligase,4CL)。序列分析显示了毛白杨这三个基因与杨属中其它种的相应基因cDNA核苷酸序列高度同源。Northern点杂交分析表明,COMT、CCoAOMT及4CL基因在毛白杨正在生长的次生木质部中高水平表达,其表达高峰与树木的木质化进程同步;而在叶与叶柄中,这三个基因均不表达。COMT、CCoAOMT及4CL是木质素生物合成的相关酶,该表达特征与其基因功能相一致。本研究克隆的COMT、CCoAOMT及4CL基因的cDNAs已在GenBank注册登记,接受号分别为AF237777、AF240466、AF314180 (publish on Jan l,2002)。 2.通过一系列的DNA重组,构建了携带反义COMT、CCoAOMT或4CLcDNA的反义表达载体以及同时整合反义COMT与CCoAOMT cDNA的双价反义表达载体,PCR扩增与酶切检测确证构建无误。 3.以田间取材的速生三倍体毛白杨B19、B331及B304的茎尖、叶片与嫩茎为外殖体,首次获得了三倍体毛白杨的组培再生试管苗,并建立了速生三倍体毛白杨的组培再生系统,为通过基因工程改良其造纸性能奠定了基础。 4.农杆菌介导转化烟草,PCR与PCR-Southern检测表明我们获得了整合反义COMT、CCoAOMT cDNA及反义COMT及CCoAOMT cDNA共整合的转基因烟草。以Digoxigenin标记的对应于反义链的单链RNA为探针与转基因烟草的总RNA进行NoIthern点杂交,结果表明整合到其中的反义cDNA均已表达。转基因烟草的木质素分析将有助于对COMT及CCoAOMT两个甲基化酶功能的认识。 5.通过农杆菌介导,将反义CCoAOMT cDNA转入欧洲山杨与银白杨的杂交杨(P tremulaXP.alba)。经PCR,PCR-Southern及Southern检测,确认获得了转基因植株。以Digoxigenin标记的对应于CCoAOMT cDNA反义链的单链RNA为探针与转基因杂交杨总RNA进行Northern点杂交,结果表明整合到其中的反义cDNA已在转录水平表达。测定生长5-6个月的转基因杨树下部茎杆的Klason木质素含量,结果显示其中一个株系的Klason木质素含量比野生型对照下降17.9%,表明抑制杨树内源CCoAOMT基因表达可有效降低转基因植株的木质素含量。
Resumo:
本论文由两部分组成,一、构建来自小麦的COMT的反义表达载体,转化烟草,研究抑制内源COMT对植物木质素合成及其生长发育的影响;二、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正义和反义COMT基因转化小麦,获得转基因小麦,从而进一步分析。 一、 反义抑制COMT对植物木质素合成及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构建含有小麦的咖啡酸-O-甲基转移酶(COMT)cDNA的反义表达载体, 利用农杆菌法转化烟草。 PCR, PCR-Southern 检测显示目的基因片段成功转入烟草基因组。处于营养生长期的转基因植株表型与对照没有明显差异;而发育成熟的转基因植株的植株矮化,茎部木质素含量与对照差异不大,木质素的组成S/G比下降,部分木质部细胞发生变形。我们还发现转基因烟草种子发芽率提高,移栽2个月的子一代转基因植株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有所增强。结果表明通过反义抑制COMT将影响木质素合成,并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 二、 利用花粉管通道法获得转基因小麦 将构建好的含有Bar基因的正义和反义COMT表达载体利用花粉管法转化两个小麦品种(H4564和C6001),共获得转基因处理的种子1117颗,重新播种后,发育成苗分别为321株,总成苗率为28.7%。通过除草剂PPT筛选,分别获得PPT抗性植株31株。PCR检测抗性植株,获得PCR检测阳性植株5株,总阳性率为0.45%。阳性植株分别为H4564反义处理株1株,C6001的正义和反义处理株各2株。对小麦的植株高度,分蘖数等生理性状的分析发现,转基因小麦的分蘖数减少,植株高度降低。这些生理性状的改变与COMT基因转化的关系将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Resumo:
茉莉酸(JA)以及茉莉酸甲醋(MeJA)统称为茉莉素(jasmonates),是由 亚麻酸起始合成的一类具环戊酮基的广泛存在于植物界的类激素,它们对于植物 的发育和抗逆性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的了解茉莉酸的生物合成以及 功能,我们对”冬小麦中的茉莉酸生物合成、低温环境中的作用及对拟南芥开花时 间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为了方便分离茉莉酸诱导的基因,我们构建了一个高质量的小麦茉莉酸诱导 文库。未扩增时滴度为3一4xlo6pfu/ml,平均插入的长度为1.2kb。TaJIP是一个 JA诱导的基因,进一步的Northern分析发现它亦可以被低温诱导表达,这给了 我们一个提示,JA信号系统可能参与了植物对低温反应的过程。当外源施加JA于拟南芥时,无论是春化处理或者没有春化处理,无论是C24 还是Col生态型,开花时间都有所增加,而且进一步的NOrthern实验证明,这 种外源的JA的处理延迟开花的现象是与开花抑制基因FLC表达水平的增加相平 行,与长日促进途径中的主效基因CO的表达水平无关。这种JA处理延迟开花的 现象与FLC表达水平增加相平行的现象,表明了JA有可能是通过作用于FLC, 使它的表达水平增加来延迟开花。 Aos(Allene oxide synthase)是茉莉酸合成的脂氧合酶途径中的第一个关 键酶。我们克隆了小麦中的该基因并作了表达分析。它的开放阅读框(ORF)约 1410 bp,编码的多肤长约470个氨基酸,推测其蛋白分子量为51.9 kDa,pI为 9.39。Southern分析表明其在基因组中的拷贝数为3个。其mRNA表达可被外源 的JA强烈的诱导。处理10小时达到高峰。RNA原位杂交表明,该基因在幼苗 中组织特异表达,主要集中在幼叶,特别是在维管束区域,与大麦中的AOS不 同的是,它还在胚芽鞘和茎尖的维管束区域有强烈的表达信号。原位杂交还显示 La3十并不能阻断JA对它的诱导表达
Resumo:
木质素是一类酚类次生代谢产物,在植物体内行使重要的生理功能,但它却是形成造纸污染的主要来源。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在分子水平调节木质素的生物合成,降低木质素的含量或改变组分以培育适合造纸的植物原料树种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和环保效益。本研究利用反义RNA技术,主要围绕木质素合成三种相关酶咖啡酸-O-甲基转移酶(COMT)、咖啡酰辅酶A-O-甲基转移酶(CCoAOMT)、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L)的基因对植物木质素生物合成途径调节的研究,取得如下进展: 1.农杆菌介导法将COMT和CCoAOMT基因的单价和双价的反义表达载体导入烟草,比较了两个甲基化酶的功能。PCR-Southern和Northern点杂交结果表明反义基因已整合到烟草基因组DNA上,并在转录水平表达。两种反义基因对木质素生物合成调节的效果显示,CCoAOMT能更有效地调节木质素生物总量的合成,COMT仅特异调节S木质素的合成。表达反义CCoAOMT基因的转基因毛白杨,内源CCoAOMT基因的表达在转录和蛋白水平均受到抑制,最终引起转基因植株木质素含量普遍降低,最多降低达26.20%,筛选出木质素含量下降10%以上的转基因毛白杨株系8个,为源头治理造纸废水污染奠定了基础。 2. 对克隆的4CL基因进行了表达特性分析, RT-PCR分析表明,分离的毛白杨4CL基因主要在木质部丰富表达,叶中表达量较少,树皮中不表达。在毛白杨的一个生长季,该基因表达显示明显的双锋特征,该表达模式与木材早材和晚材的发育时期相吻合,表明分离的毛白杨4CL基因与木质素的生物合成密切相关。农杆菌介导法将反义4CL基因导入烟草和毛白杨,利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手段对转化植株进行筛选,获得批量转基因植株。Klason木质素含量测定分析表明,抑制内源4CL基因表达,能有效降低转基因植物中的木质素含量,且不影响植株正常生长和发育以及碳水化合物的合成。转基因毛白杨的茎杆上一些区域呈红棕色,颜色的深度与转基因毛白杨木质素含量的下降幅度呈一定的正相关性,颜色变化可作为转基因植株筛选的一个辅助指标。现已获得木质素含量下降10%以上的转基因株系3个,最多下降达41.73%,可供中试与制浆实验,为培育低木质素环保型毛白杨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3.为了优化现有的表达框架,使目的基因更有效地调节木质素的生物合成,应用PCR技术从毛白杨基因组中分离得到C4H(肉桂酸4—羟基化酶)基因启动子片段(GenBank注册号:AY351673)。GUS荧光活性分析和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该启动子在一些木质化的组织和器官中特异表达,随着组织成熟度和木质化程度的增加,表达活性逐渐增强,并且该启动子受伤诱导。反义CCoAOMT基因在C4H启动子的调控下,会引起转基因烟草木质素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但不影响碳向碳水化合物的转换合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也无明显负效应。这些结果证明了从毛白杨中分离的C4H 启动子可以应用于造纸原料树种材性改良的遗传工程操作。 4.首次从水稻中华10号(Oryza sativa L. ssp. japonica)分离了CCoAOMT基因家族的三个成员,对其基因结构及表达特性的分析表明,该基因家族的三个成员与水稻的木质化进程关系密切,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单子叶植物中的甲基化途径发生机制,为高产水稻抗倒伏和茎杆饲料作物的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
Resumo:
青蒿 (Artemisia annua) 是目前唯一用来生产抗疟药剂青蒿素的一种药用植物,由于青蒿植株中青蒿素的含量过低,使得青蒿素的生产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提高青蒿植株中青蒿素的含量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围绕着调控青蒿素的生物合成作出了以下一些研究: 一、紫穗槐二烯合酶基因启动子的克隆 紫穗槐二烯合酶是参与青蒿素生物合成的一个关键酶,以法呢基焦磷酸为底物,催化形成青蒿素分子所具有的杜松烯环状结构, 此酶被认为是青蒿素分支途径中的第一个关键限速酶,因此它的表达水平高低关系着流向青蒿素生物合成的碳流量。为了了解紫穗槐二烯合酶的表达模式,用Tail-PCR的方法我们从青蒿高产株系001中克隆得到紫穗槐二烯合酶基因的两个启动子,分别命名为AMSP1与AMSP2,序列比较分析可看出两启动子有三处大的差异片段,由此推测紫穗槐二烯合酶基因在青蒿基因组中可能是一个多拷贝形式存在,Southern杂交验证了这一点,结果表明,紫穗槐二烯合酶基因在青蒿基因组中至少存在三个copy;利用PLACE数据库对克隆的启动子的顺式作用元件进行分析,发现其中有光、茉莉酸甲酯等调控元件。5'RACE分析确定了紫穗槐二烯合酶基因的转录起始位点位于翻译起始位点上游44bp处。通过PCR的方法,我们对启动子AMSP2进行5′端缺失,缺失的5个启动子片段克隆进报告基因GUS的上游,以进行下一步启动子的特性分析。 二、紫穗槐二烯合酶的表达特性分析 RT-PCR半定量分析表明:光正调控于紫穗槐二烯合酶的转录表达,黑暗培养条件下,青蒿植株中紫穗槐二烯合酶的转录水平较低,一旦进行光照培养,紫穗槐二烯合酶的转录水平显著上升;茉莉酸甲酯对青蒿植株中紫穗槐二烯合酶的表达调控具有光依赖性,在连续黑暗条件下,茉莉酸甲酯对紫穗槐二烯合酶的转录水平并无影响,而在正常光照与黑暗循环培养条件下,茉莉酸甲酯明显诱导了青蒿植株中紫穗槐二烯合酶的转录表达。鉴于在正常的培养条件下,茉莉酸甲酯正调控于紫穗槐二烯合酶的转录表达,我们研究了茉莉酸甲酯对青蒿植株中青蒿素生物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茉莉酸甲酯并未促进青蒿素的生物合成,却诱导了青蒿素生物合成的前体青蒿酸的生物合成。 三、真空介导农杆菌转化青蒿植株瞬时表达系统的建立 探讨了真空强度、青蒿苗龄、农杆菌的浓度、共培养方式、共培养时间以及光对青蒿植株瞬时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真空强度70-80mbar、30天的青蒿苗龄以及侵染农杆菌浓度OD600为2.0时有利于青蒿植株的瞬时表达;液体共培养极大地抑制了外源基因在青蒿植株的瞬时表达,固体共培养与滤纸共培养适合于青蒿植株的瞬时表达系统,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异;共培养时间也是影响基因瞬时表达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3天或4天较2天共培养有利于外源基因在青蒿植株的瞬时表达;光对青蒿植株的瞬时表达有极大地抑制作用,而黑暗条件适合于青蒿植株的瞬时表达;此系统可用于不同基因型的青蒿植株。 四、青蒿过氧化物酶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利用RACE方法,从青蒿高产株系001中克隆了一个第三大类植物过氧化物酶的cDNA。克隆的青蒿过氧化物酶氨基酸序列与白羽扇豆、辣根菜、小麦、烟草、蕃茄的过氧化物酶的同源性分别为42.0%、36.2%、38.9%、33.6%和32.8%。青蒿过氧化物酶的编码区被克隆进原核表达载体PET-30a,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pLysS中诱导表达,过量表达产物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可溶性蛋白出现。表达的蛋白具有明显催化抗坏血酸、愈创木酚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催化愈创木酚活性大约是催化抗坏血酸的1.8倍。氨基酸同源性分析与过氧化反应表明克隆的过氧化物酶属于植物第三大类过氧化物酶。青蒿过氧化物酶间接促进了青蒿细胞提取液中青蒿酸向青蒿素的生物转化,但不能直接以青蒿酸作为催化底物。 五、外源赤霉素处理与开花对青蒿素、青蒿酸生物合成的影响 研究结果发现在青蒿的营养生长期喷施外源赤霉素明显促进了青蒿素的生物合成,同时青蒿酸含量呈下降趋势;从营养期至生殖期,青蒿酸的含量逐渐下降,至开化前期青蒿酸含量下降到最低,从开化前期至开花后期,青蒿酸的含量无多大变化,随着青蒿的发育,从营养生长期至开花期,青蒿素的含量呈上升趋势,至开化盛期时青蒿素含量达到最高。外源赤霉素处理与开花打破了青蒿素生物合成的瓶颈,诱导了青蒿酸向青蒿素的生物转化。
Resumo:
青蒿素是从中国传统药用植物青蒿(Artemisia annua L.)中提取的新型抗疟特效药。青蒿素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而青蒿植株中青蒿素的含量很低,因此如何提高青蒿素的产量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通过基因工程获得转基因青蒿高产株系是提高青蒿素产量的最有潜力的途径之一。 对不同基因型青蒿进行不同的激素浓度配比的比较研究,得到丛生芽诱导率较高、生根诱导率较高的激素配比,从而建立了青蒿高效再生体系。然后系统地分析了青蒿丛生芽诱导、丛生芽生长、丛生芽生根诱导对Kan的敏感性。对影响根癌农杆菌介导青蒿转化的转化效率的两个主要因素,即农杆菌类型和青蒿基因型,以及其它影响因素,即预培养时间、侵染液的组成、共培养的方式和时间进行比较研究,建立了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青蒿高效转化体系。本高效转化和再生体系的转基因植株的得率为4%至10%,而且转基因植株再生周期短,再生能力强。 通过基因工程,在青蒿高产株系中过量表达本实验室从青蒿中克隆的FPS基因,结果转基因青蒿中FPS的酶活性是非转基因青蒿的2-3倍;转基因青蒿的青蒿素含量最高可达0.9%(DW),是非转基因青蒿中青蒿素含量的1.34倍。这些结果进一步论证了FPS在青蒿素生物合成代谢中的调控作用。
Resumo:
近年来,利用酵母拮抗菌进行果实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已经成为果实采后领域的研究热点。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生物拮抗菌制剂的防病效果远不如化学药剂稳定。由于生物拮抗菌是活体,生活力和生防效力易受诸多因素影响。在商品化制剂的剂型加工、销售、以及使用过程中的环境条件往往影响酵母拮抗菌的生活力和抑病能力,成为酵母拮抗菌产业化生产和商品化应用过程中的一个主要障碍。将酵母拮抗菌和其它化学物质配合使用可以提高拮抗菌的生防效力。另外,增加酵母拮抗菌对逆境条件的耐受力也是增加或稳定其防治效果的有效途径。本文研究了海藻糖与酵母拮抗菌生活力和生防效力的关系,通过生理手段提高了酵母拮抗菌内源海藻糖的含量,同时探讨了在多种逆境条件下内源海藻糖含量对酵母拮抗菌生活力和生防效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以1 %海藻糖作为碳源培养酵母拮抗菌Cryptococcus laurentii可以提高其内源海藻糖含量。在in vitro试验中,提高内源海藻糖含量可以提高C. laurentii在低温(1 ºC)、气调(1 ºC,5 % O2,5 % CO2)条件下的生活力;在in vivo试验中,提高C. laurentii内源海藻糖含量可以提高其在苹果果实伤口上的种群密度和对苹果青霉病的防治效果。内源海藻糖的积累还能提高C. laurentii冷冻干燥后的生活力,海藻糖对酵母细胞质膜的保护作用可能是一个主要原因。 2. 以1 %海藻糖作为碳源能提高酵母拮抗菌Rhodotorula glutinis的内源海藻糖含量。内源海藻糖含量的增加可以提高C. laurentii和R. glutinis在慢速冷冻处理中的生活力。同时,海藻糖作为外源保护剂可以明显提高两种酵母拮抗菌在冷冻干燥处理后的生活力。在快速冷冻、慢速冷冻和冷冻干燥处理中,提高酵母拮抗菌的内源海藻糖含量并使用海藻糖作为外源保护剂可以获得更高的生活力。同时,这种内、外源保护因子的综合作用也可以提高两种拮抗菌在苹果果实伤口上的种群密度和对苹果青霉病的防治效果。 3. 脱脂牛奶和糖(葡萄糖,半乳糖,蔗糖,海藻糖)作为保护剂可以提高C. laurentii冷冻干燥后在常温(25 ºC)和低温(4 ºC)保存过程中的生活力。脱脂牛奶和糖保护剂的复合使用对C. laurentii的保护效果高于其单独使用的效果。通过对几种常用的碳源进行筛选,发现柠檬酸作为碳源对C. laurentii内源海藻糖的积累有明显的诱导作用。当使用相同的保护剂或保护剂组合时,高内源海藻糖含量的酵母拮抗菌生活力更强。当冷冻干燥前使用半乳糖 + 脱脂牛奶作为保护剂时,高内源海藻糖含量的C. laurentii在4 ºC保存90 天后对苹果青霉病的防治效果和与新鲜培养的酵母拮抗菌相当。 4. 酵母拮抗菌C. laurentii冷冻干燥后在常温(25 ºC)保存期间,细胞生活力下降,细胞膜的完整性降低,胞内活性氧水平增加,同时与抗氧化相关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也增加,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则下降。提高内源海藻糖含量和/或使用外源保护剂(5 %脱脂牛奶 + 10 %葡萄糖)可以减缓上述指标下降或上升的速度。内、外源因子的共同作用有利于提高对拮抗菌细胞的保护作用。 5. 利用褐藻酸钠制成的含酵母拮抗菌的胶球在干燥后能有效的保持C. laurentii的生活力。在3种不同粘度的褐藻酸钠中,0.5 % 3500 cp的褐藻酸钠表现出较好的保护效果。内源海藻糖的积累可以提高干胶球中C. laurentii的生活力,作为外源保护剂的4种糖(葡萄糖、半乳糖、蔗糖、海藻糖)中只有海藻糖在低温条件下可以提高C. laurentii的生活力,其它3种糖反而降低了C. laurentii的生活力。
Resumo:
新疆雪莲(Saussurea involucrata Kar. et Kir.)是我国名贵中药材,其主要药用活性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目前人们对新疆雪莲及它的黄酮类化合物的需求日益增多,但雪莲的人工栽培技术尚未成熟,在野生状态下,新疆雪莲只能生长在海拔4,000到5,000米的雪山上,现在由于过度采挖已濒临灭绝。为解决雪莲资源匮乏,提高雪莲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本研究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利用发根农杆菌将黄酮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查尔酮异构酶(CHI)基因导入新疆雪莲,产生转基因新疆雪莲毛状根及再生苗,以期提高新疆雪莲的黄酮类物质含量,进行新疆雪莲黄酮类物质的生产。主要结果如下: 1.对克隆到的水母雪莲查尔酮异构酶基因(Smchi)进行功能分析。转Smchi正义、反义烟草的CHI酶活性实验结果表明,转Smchi正义的烟草CHI酶活性比对照提高3-6倍,而转反义Smchi基因的烟草CHI酶活性比对照则显著降低。分析不同株系的转基因烟草和对照烟草的黄酮含量和花色素含量表明,转Smchi正义的烟草积累比对照显著增高水平的总黄酮,其中株系CS-5黄酮含量是对照的6倍,转Smchi反义的烟草则积累较低水平的总黄酮,而且转基因烟草的总黄酮含量与Smchi基因的表达水平和CHI酶活性成正相关。但不论转Smchi基因正义或反义方向的烟草,其花色素含量和对照相比均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进一步对转基因烟草的黄酮成分进行分析,发现烟草中的主要黄酮成分芦丁在转Smchi正义烟草中有很高的积累。 2.发根农杆菌介导法将Smchi基因导入新疆雪莲,得到转Smchi基因的新疆雪莲毛状根。实验发现,35S-chi转基因对毛状根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但35S-chi转基因毛状根能够合成显著提高水平的芹菜素和总黄酮,其中根系C46经过35 d培养,能产生32.1 mg/L的芹菜素和647.8 mg/L的总黄酮,分别是对照根系的12倍和4倍;不同根系的Smchi基因表达水平、CHI酶活性和芹菜素含量成正相关。本研究为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提高新疆雪莲毛状根芹菜素和总黄酮含量提供了一个有效方法。 3.在1/2MS附加GA1.5 mg/L的培养基上,新疆雪莲毛状根的不定芽再生频率高且不定芽生长健壮。再生苗在MS+BA1.0 mg/L+NAA0.1 mg/L的培养基上继代培养生长量较大,经过20 d的培养,35S-chi转基因新疆雪莲再生苗株系(C17、C27、C46)、对照再生苗(Control-1)和正常试管苗(Control-2)之间生长量差异不显著,增殖倍数都在7倍左右;实验还发现,毛状根再生苗比各自来源的毛状根的芹菜素和总黄酮含量下降了20-30%,但转基因再生苗的芹菜素和总黄酮含量比Control-1和Control-2都有显著提高,其中C46芹菜素和总黄酮含量分别为1.86 mg/g 干重和37.3 mg/g干重,分别是Control-1的12倍和 2.4 倍,Control-2的4 倍和1.6倍。这些结果表明由毛状根诱导出的再生苗可作为增强目标次生代谢产物生产的另外一个有效来源。
Resumo:
青蒿素是从中药青蒿中提取的新型抗疟药物,然而,青蒿素在青蒿中的含量非常低。近年来,随着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相关酶基因的克隆,基因工程成为提高青蒿素含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对青蒿进行遗传转化过程中,高效稳定的丛生芽诱导体系是青蒿转化成功的关键。然而,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多,青蒿丛生芽诱导能力存在退化现象。本文首先研究了滤纸对青蒿丛生芽诱导的影响和在遗传转化中的应用,进而研究了反义鲨烯合酶基因表达对青蒿素生物合成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 研究了在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上加铺滤纸对青蒿丛生芽诱导的影响,结果发现,加铺滤纸后青蒿丛生芽诱导率显著提高,丛生芽诱导率能够达到97%左右。在此高效丛生芽诱导体系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探讨了滤纸在青蒿遗传转化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在筛选培养基上加铺一层滤纸,青蒿的抗性丛生芽诱导率能够达到59.7%,其中在12.5%的抗性丛生芽中能够得到抗性生根植株,生根植株PCR检测均为阳性,在部分PCR检测阳性的植株中检测到了GUS的稳定表达。 利用上述改进的青蒿遗传转化体系,我们得到了反义鲨烯合酶基因的青蒿转化植株。PCR检测和Southern杂交检测结果证明了反义鲨烯合酶基因已经整合到青蒿基因组中。RT-PCR检测发现,在转基因株系ASQ3和ASQ5中鲨烯合酶基因在mRNA水平上得到部分抑制,鲨烯含量比对照降低了20%左右;青蒿素的含量分别提高了23.2%和21.5%,结果表明抑制鲨烯合酶表达能够有效促进青蒿中青蒿素的生物合成。
Resumo:
从中国传统药用植物青蒿(Artemisia annua L.)中提取的青蒿素及其半合成衍生物如蒿甲醚等是一类新型的抗疟特效药,特别是对抗氯喹的恶性疟疾和脑型疟疾有很好的疗效。由于青蒿素在植物中的含量极低,使得其价格很高,特别是对于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来说。因此如何提高青蒿素的产量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各种传统的育种、生理生化手段和细胞培养技术均未取得较好的结果,因此,利用植物基因工程技术提高青蒿素产量已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 本论文围绕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开展了以下的工作: 一、中药青蒿紫穗槐二烯合酶的大肠杆菌表达、纯化与功能鉴定 利用RT-PCR方法,从中药青蒿高产株系001中克隆到的中药青蒿紫穗槐二烯合酶(ADS) cDNA, 其推测编码蛋白与前人报道的有两个位点的突变。将其开放阅读框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的BamHⅠ和XhoⅠ酶切位点之间,构建N端携带有HIS6表达标签的紫穗槐二烯合酶重组表达载体pETADS。将pETADS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 IPTG (Isopropyl-beta -D-thiogalactoside)诱导重组紫穗槐二烯合酶的表达。表达产物经镍琼脂糖柱纯化。纯化蛋白加入酶促反应体系(含FPP),GC-MS分析酶促反应体系的正己烷萃取物,结果显示重组紫穗槐二烯合酶可以催化FPP向紫穗槐二烯的转化。体外酶促动力学分析表明,两个位点的氨基酸突变,并没有影响到青蒿紫穗槐二烯合酶的催化活性。基因组DNA杂交表明,紫穗槐二烯合酶基因在001株系基因组中至少有4个拷贝。 二、中药青蒿鲨烯合酶的大肠杆菌表达、纯化与功能鉴定 将经RACE方法克隆到的中药青蒿鲨烯合酶cDNA(AF302464) 开放阅读框的3'末端截短99 bp,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的NcoⅠ和BamHⅠ酶切位点之间,构建N端和C端均携带有HIS6表达标签的鲨烯合酶重组表达载体pETSSA。将pETSSA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 IPTG (Isopropyl-beta-D-thio galactoside)诱导重组鲨烯合酶的表达。表达产物经镍琼脂糖柱纯化。纯化蛋白加入酶促反应体系(含FPP和NADPH),GC-MS分析酶促反应体系的正己烷萃取物,结果显示重组鲨烯合酶可以催化FPP向鲨烯的转化。青蒿鲨烯合酶的功能鉴定,为进一步利用反义或RNAi技术限制甾类生物合成,从而提高青蒿中的青蒿素含量提供了基础。 三、中药青蒿法呢醇合酶原核表达、纯化与功能鉴定 将经RACE方法克隆到的中药青蒿倍半萜合酶cDNA ( AF304444) 开放阅读框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的NcoⅠ和BamHⅠ酶切位点之间,构建N端和C端均携带有HIS6表达标签的重组表达载体pET30SESQ。将pET30SESQ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 IPTG (Isopropyl-beta-D-thioga lactoside)诱导蛋白表达,表达产物经镍琼脂糖柱纯化。纯化蛋白加入酶促反应体系(FPP),GC-MS分析酶促反应体系的正己烷萃取物,结果显示此重组酶可以催化FPP向法呢醇的转化。 四、中药青蒿FPS、ADS双功能酶基因的构建、表达与功能鉴定 将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中催化两步连续反应的酶:法呢基焦磷酸合酶和紫穗槐二烯合酶的基因进行融合,经大肠杆菌表达后鉴定融合蛋白的功能,结果表明融合蛋白具有了双功能酶活性。进一步将融合酶基因转入酿酒酵母中,发酵后检测紫穗槐二烯的含量,并与同时转入法呢基焦磷酸合酶和紫穗槐二烯合酶单个基因的酵母、单独转入紫穗槐二烯合酶基因的酵母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转入双功能酶的酵母发酵获得的紫穗槐二烯含量要比两个对照酵母高,这表明,获得的双功能酶的催化效率要比两个单独酶的催化效率高。 五、过量表达青蒿紫穗槐二烯合酶对青蒿中青蒿素及其前体物含量的影响 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将青蒿紫穗槐二烯合酶转入青蒿株系001,分子检测证明,紫穗槐二烯合酶整合到了青蒿基因组中并在mRNA水平得到了高效表达。部分转基因青蒿的青蒿素含量有明显增加,最多的比001株系提高了41%。青蒿酸和二氢青蒿酸含量测定表明,转基因青蒿株系的青蒿酸和二氢青蒿酸含量最多的比对照分别提高了47%和79%。这些结果表明,紫穗槐二烯合成在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中是一个限速步骤,同时,也显示青蒿酸或二氢青蒿酸的进一步转化也可能是青蒿素生物合成中下游的限速步骤。
Resumo:
青蒿素是存在于中药青蒿(Artemisia annua L.)中的一种含有过氧桥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是中国科学家研发出的当今最有潜力的抗疟药剂,较传统抗疟药很少或无毒副作用,因此青蒿素的生产备受人们关注。目前,青蒿素的生产主要以植物提取为主,但由于青蒿植株中青蒿素的含量很低(约占干重的0.01%~0.8%),从而导致青蒿素价格昂贵,使许多贫困地区的疟疾患者无法得到医治,故提高青蒿植株中青蒿素的含量或扩大青蒿素的来源,降低生产青蒿素的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基于扩大青蒿素的来源和提高青蒿植株中青蒿素含量的目的,开展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紫穗槐二烯在烟草中组合生物合成的研究 紫穗槐二烯合酶(amorpha-4,11-diene synthase,ADS)是青蒿素生物合成的关键酶之一,为了能在烟草中合成青蒿素的前体,本研究将青蒿的紫穗槐二烯合酶基因置于CaMV 35S启动子控制下,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入烟草(Nicotiana tobacum L.),并获得了转ADS基因烟草植株。经PCR及Southern杂交分析表明,ADS基因已经整合到转基因烟草基因组中;RT-PCR及对转基因烟草中ADS酶活性和产物中紫穗槐二烯和植物甾醇的测定分析,进一步证明整合的ADS基因在转录、翻译水平上均已经表达。上述结果表明,利用基因工程将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基因导入植物,转基因植物中能够合成青蒿素的前体,这一研究结果为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青蒿素或其前体奠定了基础。 二、青蒿鲨烯合酶双链干涉基因对烟草的遗传转化研究 鲨烯合酶(squalene synthase, SQS)是甾醇类生物合成分支途径的关键酶之一,利用RNA干扰技术(RNA interference,RNAi)抑制目标基因表达的技术已日趋成熟。本文根据植物中hpRNA(hairpin RNA)的原理,在与烟草SQS同源性高达80%的青蒿ASQS序列的5/端保守区选择622 bp作为构建RNAi的序列,借助中间克隆载体,经过三次亚克隆,最后形成含ASQS-RNAi表达盒的双元表达载体pART27-ASQS,并转入农杆菌EHA105。采用农杆菌介导的烟草叶盘转化法,共获得了12棵转基因植株。转基因植株经过PCR和PCR-Southern blotting 检测,证实外源ASQS基因已经导入烟草中,并已经成功整合到烟草基因组中;通过RT-PCR分析说明,转基因烟草中SQS基因的表达已被成功抑制,部分转基因植株中内源SQS的干扰效果高达90%以上。对SQS的直接产物鲨烯和最终产物植物甾醇的检测显示,转基因烟草的植物甾醇和鲨烯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本实验的结果为下一步将此RNA干扰载体导入青蒿,抑制青蒿中ASQS基因的表达,从而提高青蒿素的含量提供了可能。
Resumo:
青蒿素是从中药青蒿,学名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植物地上部分分离出的抗疟疾有效单体,为一种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其生物合成途径属于植物类异戊二烯代谢途径。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调控机制仍不完全清楚,本论文采用GC-MS 和GC×GC-TOFMS 方法对青蒿萜类代谢物谱进行检测,用多维统计学方法对检测结果进行整理和比较分析,研究青蒿素生物合成及其与青蒿中其他萜类代谢的关系,取得了以下结果: 一、通过GC×GC-TOFMS 方法对青蒿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共鉴定出303 种组分。其中挥发油中相对百分含量大于1%的10 种组分中有9 种为萜类化合物,含量接近总挥发油的50%。在相对百分含量大于0.1%的49 种成分中,有30 种萜类化合物。有27 种相对百分含量大于0.1%的成分首次在青蒿挥发油中报道,其中包括10 种萜类化合物。 二、利用GC-MS 方法分析了青蒿001 和SP18 两个青蒿素高产株系不同生长时期萜类代谢物谱,结果表明:青蒿中萜类化合物在不同时期合成和积累是动态变化的,萜类化合物的种类和数量在营养生长期随生长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在营养生长后期和现蕾前期达到最高水平,进入生殖生长后随生长时间的延长而迅速降低。通过多维统计PLS-DA(Partial Leasted Square Discriminant Analysis) 分析,确定001 中有17 个化合物的含量在不同生长时期有明显变化,其中15 个为萜类化合物。SP18 中有18 个化合物的含量在不同生长时期有明显变化,其中16 个为萜类化合物。青蒿素,青蒿酸,二氢青蒿酸,青蒿素B 都是含量变化明显的标记物。其中青蒿酸和二氢青蒿酸含量在营养生长后期达到最高水平,进入生殖生长后迅速下降,而青蒿素和青蒿素B 在整个检测时期含量变化相对较小,在营养生长时期含量已经较高,在现蕾前期含量稍有上升,进入现蕾期后有所下降,本研究确定现蕾前期为代谢物谱分析最佳取样时期,并为药材采收提供指导。 三、不同基因型青蒿代谢物谱研究表明,青蒿素高产株系SP18 和001 代谢物表现出一定的差异,通过多维统计PLS-DA 分析,共找出了22 种在两种基因型中差异明显的化合物,其中包括倍半萜化合物12 种,单萜化合物3 种,三萜化合物4 种。SP18 特征化合物为樟脑和两个未鉴定倍半萜化合物,而001 特征化合物是龙脑和β-法呢烯。另外两种基因型中青蒿素及相关前体化合物的积累模式差异明显,SP18 中二氢青蒿酸和青蒿素含量高,而青蒿酸和青蒿素B 含量极低;001 中二氢青蒿酸和青蒿素含量相对SP18 要低,但青蒿素B 和青蒿酸含量比SP18 要高。该结果表明在青蒿素高产株系中,青蒿素含量与二氢青蒿酸的含量呈正相关,结合Brown 等的活体标记研究结果分析,从二氢青蒿酸到青蒿素的转化可能是青蒿素合成的限速步骤。 四、利用GC×GC-TOFMS 方法对转基因青蒿萜类代谢物谱进行了分析,共对200 个左右化合物峰进行PLS-DA 和OSC-PLS (Orthogonal Signal Correction–Partial leasted Square)多维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青蒿萜类代谢物谱在外源基因转入后发生显著变化,与对照株系相比均呈现显著差异。其中过量表达Amorpha-4,11-diene 合酶基因(ads)株系中青蒿素及相关化合物变化最明显,而过量表达FPP 合酶基因(fps)株系中青蒿素及相关化合物变化相对较小,在受到调控而成为差异标记物的化合物中,70%是倍半萜类化合物。 五、考察了外源茉莉酸甲酯对青蒿素生物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300 μM 外源茉莉酸甲酯能提高青蒿素含量,在处理后第8 天青蒿素含量提高38%。青蒿萜类代谢物谱研究表明,茉莉酸甲酯不仅可以诱导青蒿中青蒿素的合成,还能诱导很多化合物,特别是倍半萜和三萜类的合成。OSC-PLS 分析结果找出了9 个处理后含量明显提高的标记物,其中6 个倍半萜化合物,3 个三萜化合物。标记物鲨烯含量提高了67%,另一个未鉴定出结构的倍半萜提高了60%,这些化合物可能与青蒿素有着类似的调控机制,而外源喷洒茉莉酸甲酯可以作为提高青蒿素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Resumo:
Ⅰ 虎杖聚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虎杖 (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 et Zucc) 属于蓼科蓼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国和日本民间曾被广泛用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咳嗽、化脓性皮肤炎以及淋病的治疗,具有祛风利湿、散瘀定痛、止咳化痰等功效。而在现代医学上最令人瞩目和具有发展前景的是其在抗肿瘤、心血管保护、抗氧化方面的作用,相关疗效主要来自于虎杖中结构迥异、种类丰富的聚酮化合物及其衍生物资源。这些聚酮类化合物主要包括蒽醌、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芪类以及类黄酮化合物等。其中,大部分聚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机制尚不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植物类型III聚酮合酶type III polyketide synthases (PKSs) 在这些聚酮化合物的生物合成起始反应中行使着关键的作用。因此,除了我们所熟悉的类黄酮化合物、芪类化合物之外,进一步分离和分析虎杖中其它重要聚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所涉及的类型III聚酮合酶基因的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目前,已经有14个植物类型III PKS基因被克隆和功能分析。植物类型III PKS的共同特征包括基因结构、序列相似性、保守的活性中心、酶学性质以及共同的催化机制等。显花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中,植物类型III PKS的基因结构绝对保守,除了一个早期报道的金鱼草(Antirrhinum majus)查尔酮合酶chalcone synthase (CHS) 含有第二个内含子外,迄今为止所有已知的植物类型III PKS基因均含有一个内含子且该内含子位置保守。有趣的是,在本研究中,两个含有3个内含子的类型III PKS基因从虎杖中被分离,且两个基因3个内含子的位置完全保守,这是三内含子类型III PKS基因首次得到分离。除了新奇的基因结构外,体外功能分析显示上述两个基因还具有特殊的酶学性质和功能。 本论文围绕上述2个三内含子基因开展了以下工作: 虎杖中一个由三内含子基因编码的新型类型III聚酮合酶 一个类型III PKS的cDNA及其相应的基因(PcPKS2)从药用植物虎杖中被克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PcPKS2的开放阅读框被3个内含子分隔,这是一个出人意料的发现,因为截至到目前为止,除了金鱼草一个CHS基因外,所有已知的类型III PKS基因均在固定位置上含有一个内含子。除了特殊的基因结构外,PcPKS2显示了一些有趣的特性:(i) CHS“守卫”苯丙氨酸——Phe215和Phe265在PcPKS2中双双缺失,它们分别被亮氨酸和半胱氨酸取代;(ii) 体外功能分析结果表明,当酶促反应体系的pH值为6.5-8.5时,大肠杆菌中过表达的重组PcPKS2高效地合成丁烯酮非环化产物——4-香豆酰甘油酸内酯(4-coumaroyltriacetic acid lactone (CTAL))为主产物,而丙烯酮非环化产物bis-noryangonin (BNY) 以及苯亚甲基丙酮为副产物;而当酶促反应体系的pH值为9.0时,PcPKS2高效地合成苯亚甲基丙酮为主产物,而CTAL、BNY为副产物。另外,除了上述3种产物外,在不同的pH条件下,还有痕量的柚皮素查尔酮能被检测到。此外,在4-香豆酰辅酶A(4-coumaroyl-CoA)的类似化合物中,除了4-香豆酰辅酶A外,只有feruloyl-CoA能够被PcPKS2接受作为起始底物。PcPKS2不接受脂肪酰辅酶A——异丁酰基辅酶A(isobutyryl-CoA)、异戊酰基辅酶A(isovaleryl-CoA)以及乙酰辅酶A(acetyl-CoA)作为起始底物。Southern blot杂交结果表明,在虎杖基因组中存在2-4个PcPKS2基因的拷贝。Northern blot杂交结果表明,在根茎和幼叶中,PcPKS2表达量很高,而在根中无表达。叶中的PcPKS2的表达受病原菌诱导,但不受伤诱导。 虎杖中一个编码双功能类型III聚酮合酶的三内含子基因的鉴定 显花植物中,所有已知的类型III PKS 基因均含有一个内含子且位置绝对保守。本研究中,综合运用PCR技术,从富含聚酮类化合物的植物虎杖中克隆得到一个类型III PKS 基因(PcPKS1)及其c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PcPKS1含有3个内含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PcPKS1与其它植物的CHSs归为一类。然而,体外功能分析结果表明,当酶促反应体系pH值为7.0时,大肠杆菌中过表达的重组PcPKS1高效地合成柚皮素查尔酮(naringenin)为单一产物;而当pH值为9.0时,苯亚甲基丙酮(p-hydroxybenzalacetone)几乎为重组PcPKS1的唯一产物。后续的研究表明,与典型的CHSs相比,PcPKS1具有另外一些不同的特点:在pH值为9.0时(PcPKS1的苯亚甲基丙酮合成活性最适pH值),在4-香豆酰辅酶A的类似化合物中,只有feruloyl-CoA能够被PcPKS1接受作为起始底物。与CHSs展现出的对脂肪酰辅酶A宽泛的底物特异性不同,在不同的pH条件下,PcPKS1不接受异丁酰基辅酶A(isobutyryl-CoA)、异戊酰基辅酶A(isovaleryl-CoA)以及乙酰辅酶A(acetyl-CoA)作为起始底物。以上数据指出重组PcPKS1是一个具有查尔酮合酶(CHS)和苯亚甲基丙酮合酶(BAS)活性的双功能酶。Southern blot杂交结果表明,在虎杖基因组中存在2-4个PcPKS1基因的拷贝。Northern blot杂交结果表明,PcPKS1可能在防御病原菌和草食动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PcPKS1和PcPKS2共同从虎杖中被分离的事实极有可能暗示了苯丁烷类化合物(phenylbutanoid)及其衍生物存在于虎杖中。 Ⅱ 高山红景天酪醇生物合成代谢途径机制研究 高山红景天(Rhodiola sachalinensis A. Bor)是景天科(Crassulaceae)红景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作为一种适应原性中草药在中国的应用史已经超过800年。最近红景天提取物作为一种重要的商业药用制剂资源,其应用遍及欧洲、亚洲和美国,其主要治疗范围包括抗变应性和消炎,提高心理机敏性等。目前已经非常明确,红景天甙(salidroside)和甙元酪醇(tyrosol)是红景天属植物的主要功效成分,主要分布于这类植物的根中并且具有抗缺氧、抗疲劳、延缓衰老、预防紫外线辐射伤害等功效。红景天甙为酪醇8-O-β-D葡萄糖甙,是酪醇在葡萄糖基转移酶UDP-glucosyltransferase (UGT) 的催化下糖基化后形成的,可以认为是酪醇在植物体内的贮存形式。酪醇作为一种重要的活性分子,同样存在于橄榄树和葡萄酒中。 虽然已经非常明确酪醇来自于莽草酸代谢途径,然而其具体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调控仍不明确。总结以往的报道,在酪醇的生物合成上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是酪醇可能来自于苯丙烷代谢途径产生的4-香豆酸(4-coumaric acid)前体;二是来自于酪氨酸的酪胺(tyramine)可能是酪醇生物合成的直接前体。我们的工作兴趣主要围绕着鉴别高山红景天中的酪醇生物合成途径展开: 高山红景天内源苯丙氨酸解氨酶PALrs1的过表达对红景天甙积累的影响 红景天甙是来自于药用植物高山红景天的一种适应原性新型药物,其生物合成途径可能起始于苯丙氨酸或酪氨酸。由于高山红景天野生植物资源的匮乏和相对含量很低,阐明红景天甙的生物合成途径对于增加红景天甙的供给至关重要。在我们以前的工作中,运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一个编码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 (PAL)的cDNA从高山红景天中被克隆,命名为PALrs1。在本研究中,PALrs1置于35S启动子+Ω增强子序列的控制下通过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法转化回高山红景天。PCR 和 PCR–South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PALrs1已经整合到了转基因植物的基因组上。Northern blot杂交结果表明,PALrs1已经获得在转录水平上的高水平表达。与预期的结果相同,高效液相色谱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测定结果显示PALrs1的过表达引起4-香豆酸含量增长3.3倍。然而,与之相反的是,酪醇和红景天甙含量与对照相比反而分别下降4.7和7.7倍。此外,我们发现PALrs1的过表达造成酪氨酸含量下降2.6倍。这些数据暗示着PALrs1的过表达和4-香豆酸的积累并不能促进酪醇的生物合成。酪醇,作为一种苯乙烷类衍生物并非来自苯丙氨酸,而酪氨酸含量的下降则极有可能是酪醇生物合成和红景天甙积累大规模下降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