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7 resultados para 344.046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对洱海沉积物间隙水中溶解有机质(DOM)含量、紫外一可见吸收、荧光以及分子量等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DOC含量在沉积物一水界面明显富集,随后急剧下降,6cm处达到最小值,随后呈上升趋势。DOC与吸光度值、荧光发射光谱强度之间具有一定的线性相关关系。DOM的E3/EAL值范围在1-6之间,绝大多数在1—3.5之间。表征DOM中腐殖质来源的指标荧光指数值处于1.48—1.59之间,说明DOM以陆源输入为主。此外,洱海沉积物间隙水DOM分子量分布呈多峰分布模式,重均分子量(Mw)值在1462—1953Da之间,数均分子量(Mn)值在547—900Da之间,多分散性系数ρ值在2.02—3.05之间。随着沉积深度增大,Mw和Mn有略微的增大趋势,但变化不大。沉积物的氧化还原条件、微生物活动以及铁、锰氧化物等在沉积剖面的差异是控制间隙水中DOM各种地球化学特性的主要因素。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我国东南四省广泛分布着大量的富铀花岗岩.是氡的高本底区。人防工程因其建于地下.室内氡浓度受本底值影响更大。为了解该地区地下人防工程内氡的浓度水平及可能对人体产生的危害.文章对该区11个城市30个不同类型的人防工程室内氡浓度进行了约24小时连续测定。测定结果为11.1~344.1BQ·m^-3,平均值为70.5Bq·m^-3。为探讨工程的地质概况、被覆程度、被覆材料及通风程度对室内氡浓度的影响,根据工程被覆程度及人员使用频繁程度将其分为四类:地下停车场(Ⅰ类);超市。办公室等(Ⅱ类);被覆坑道(Ⅲ类);毛洞(Ⅳ类)。各类工程的氟浓度平均值分别为29.6、33.7、84.4、137.5Bu·m^-3。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在贵州选择一组植被退化系列的4个洞穴系统(荔波凉风洞、都匀七星洞、镇宁犀牛洞和安顺将军洞)为具体研究对象,对其地表植被生物量、植被和洞穴现代沉积物的δ^13C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洞穴现代沉积物的δ^13C值与生物量有着很强的负相关关系,说明洞穴沉积物的δ^13C值在空间上可能存在生物量效应,与洞穴石笋所揭示的时间序列上的生物量效应相对应。根据已有的数据和认识,推断这种生物量效应主要由地表植被δ^13C值及土壤CO2δ^13C值的微生物作用共同控制:在地表植被生物量较大变化情况下,沉积物δ^13C值的生物量效应主要受植被δ^13C值变化主导;而在地表植被生物量较小变化的情况下,沉积物δ^13C值的生物量效应主要受微生物作用主导,而植被δ^13C值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弱.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以乌江流域石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硅质岩、页岩和砂岩等沉积岩的13 条风化剖面为对象, 运用R 型分层聚类分析和质量平衡计算方法, 研究了这些岩石风化过程中稀土元素(REE) 的富集与释放及其对植物生长和河水REE 分布的影响, 目的是为河水物质来源研究和为农业生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 (1) 乌江流域石灰土中REE 的富集程度显著高于各自母岩、黄壤、上陆壳(UCC) 、中国土壤(CS) 和世界土壤(WS) ; (2) 沉积岩风化过程中REE 的富集特征和机制可能与母岩中REE 分布特征以及风化剖面中有机质、铁(氢) 氧化物和粘土矿物的吸附有关; (3) 沉积岩风化过程中释放的REE 可为植物吸收利用; (4) 石灰岩等沉积岩风化过程中REE 和Fe 等元素的释放对河水溶解态REE 的分布有重要影响。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以贵州省贵阳市8 046 km2 为研究区域, 将土壤中镍的空间分布规律与环境地球化学机理研究相结合, 建立镍的区域土壤环境地球化学基线, 并进行污染分析. 通过对332 个样品的分析, 得到以下结论: 贵阳市表层土壤中镍的基线值为1710 mg/ kg , 大于5710 mg/ kg 的样品可能遭受人为污染. 地质累积指数分析结果显示贵阳市1912 %的表层土壤未受镍的污染, 6317 %的表层土壤在无污染到中度污染之间, 1618 % 的中度污染, 只有013 %的表层土壤介于中度污染到强污染之间. 污染程度指数分析则显示贵阳市64 %的表层土壤未受到镍的污染, 镍的污染程度最大为1156 , 总污染程度小于0 , 即总体未受到污染.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以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为主线,在贵州省贵阳市8 046 km2研究区域中,将土壤重金属元素汞的空间分布规律与环境地球化学机理研究相结合,建立区域土壤环境地球化学基线,选用合适的判别指标判识自然作用过程与人类活动过程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对487个样品的汞含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贵阳市表层土壤中重金属元素汞的基线值为0.045 mg·kg^-1,样品中汞元素含量大于0.530 mg·kg^-1的样品可能遭受人为污染的影响.地质累积指数分析结果显示,贵阳市12%的表层土壤未受汞的污染,37%的表层土壤在无污染到中度污染之间,36%的中度污染,11%的表层土壤介于中度污染到强污染之间,2%的强污染,1%的介于强污染到极强污染之间.污染程度指数分析显示,贵阳市56.1%的表层土壤未受到汞的污染,汞的污染程度最大为45.87,总污染程度大于0(即受到污染).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以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为主线,以贵州省贵阳市8 046 km^2为研究区域,将土壤重金属污染元素镉的空间分布规律与环境地球化学机理研究相结合,建立区域土壤环境地球化学基线,选用合适的判别指标判识自然作用过程与人类活动过程对土壤环境的影响.通过对487个样品的镉含量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贵阳市表层土壤中镉的基线值为0.068 mg/kg,镉元素含量大于1.010 mg/kg的样品可能遭受人为污染的影响.地质累积指数分析结果显示,贵阳市40%的表层土壤未受镉污染,19%的表层土壤在无污染与中度污染之间,14%受中度污染,19%的表层土壤介于中度污染到强污染之间,7%受强污染,1%的表层土壤介于强污染到极强污染之间.污染程度指数分析则显示,贵阳市57.9%的表层土壤未受到镉污染,镉的污染程度最大为12.1,96%的表层土壤污染程度小于4,总污染程度大于0,即总体受到污染.[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传统的板块构造理论提供了解释大陆板块边缘成矿问题的理论框架,但对解释板块碰撞后大陆内部演化阶段的成矿作用则无现成答案。基于这一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发展板块构造理论、深入理解大陆成矿作用、提高发现大陆内部矿床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大陆动力学及其与成矿关系的研究,引起了国际地学界的高度重视。纵观近年大陆动力学与成矿关系的研究,可以发现以下若干趋势:在成矿机制上,将成矿作用研究与壳幔相互作用研究密切结合;在成矿时代上,成矿作用与重大地质事件的内在关联受到高度重视;在成矿区域上,除继续重视板块边缘成矿作用的研究外,大陆板块内部的成矿作用成了新的研究热点。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墨江-元江镍金矿床是哀牢山构造-成矿带上一个十分典型和重要的矿床,在野外实测构造岩石地层层序、矿物学详细填图的基础上,采用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微区分析及矿物-构造-地球化学等方法,对墨江镍金矿床中含金脆-韧性剪切构造带的物质组成进行详细研究。显微构造的矿物地球化学研究是一种构造筛分新方法。脆性构造主要表现为含镍金石英脉-硅质岩-黄铁矿硅质岩中普遍发育碎裂岩化及裂隙,碎裂岩化-裂隙构造是深源热流体叠加成矿的储矿构造和运移上升通道,脆性剪切变形过程中伴有粘土化蚀变,粘土矿物主要有铬水云母、铬高岭石、多水铬高岭石、绿铬高岭石、铬蒙脱石、铬迪开石、铬埃洛石和绿鳞石等。在含金脆-韧剪切构造带中,铬绢云母-铬水云母-铬伊利石系列和铬绿泥石的矿物具(脆)韧剪切变形特征,在韧剪切变形过程中伴有强烈的热流体以及H2O为主要组分的矿化剂作用。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岩石圈热结构和热状态的研究对于大陆裂解、变质作用及活化构造形成机制等大陆动力学问题的研究十分重要。通过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和综合分析,以贵州省镇远地区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和黔东-湘西一带的晚元古代地层为例,研究了扬子地块东南缘早古生代岩石圈热结构与热状态。提出高放射性元素产热率的HHPRM型地幔源区,进一步讨论HHPRM型地幔源区形成与演化的大陆动力学机制。认为古富集无幔(HHPRM型地幔源区)是镇远一带的早古生代钾镁煌斑岩-金伯利岩的岩浆源区,镇远地区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岩浆源区深度(H)在208-244km,形成温度在1547-1403℃间,该温度和深度范围属软流层,具有形成金刚石太床的地质条件。建议在贵州244km,形成温度在1547-1403℃间,该温度和深度范围属软流层,具有形成金刚石矿床的地质条件。建议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交界区的金伯利岩和钾镁煌斑岩岩群中应进一步开展金刚石矿床研究与勘查工作。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在湘东北中生代陆内拉张带中发现了一组特殊的钠质煌斑岩。在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等与常见钾质煌斑岩具有明显差异。岩石以富Na_2O高TiO_2和Nb,Ta,Nd,LREE弱富集及不出现负铕异常为特征。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组成具有洋岛玄武岩(OIB)地幔源区性质,~(87)Sr/~(86)Sr初始比值平均为0.705332,~(143)Nd/~(144)Nd初始比值平均为0.512650,ε_(Nd)(t)为+3.5~+3.9,构成特殊的钠质煌斑岩地幔源区,其形成主要是来自软流圈含挥发分的流体/熔体交代岩石圈底部原始地幔。测得钠质煌斑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136.61 Ma,代表湘东北燕山晚期由挤压到拉张的构造转换时期。钠质煌斑岩形成于大陆内部软流圈地幔上涌的地幔热点式构造环境。软流圈地幔上涌是导致钠质煌斑岩形成和制约湘东北燕山晚期陆内拉张的主要地球动力学因素。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The sedimentary-volcanic tuff (locally called "green-bean rock") formed during the early Middle Triassic volcanic event in Guizhou Province is characterized as being thin, stable, widespread, short in forming time and predominantly green in color. The green-bean rock is a perfect indicator for stratigraphic division. Its petrographic and geochemical features are unique, and it is composed mainly of glassy fragments and subordinately of crystal fragments and volcanic ash balls. Analysis of the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and rare-earth elements ( REE), as well as the related diagrams, permits us to believe that the green-bean rock is acidic volcanic material of the calc-alkaline series formed in the Indosinian orogenic belt on the Sino-Vietnam border, which was atmospherically transported to the tectonically stable areas and then deposited as sedimentary-volcanic rocks there. According to the age of green-bean rock, it is deduced that the boundary age of the Middle-Lower Triassic overlain by the sedimentary-volcanic tuff is about 247 Ma.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青藏高原及邻区是中国唯一的一块具有世界规模级的成矿富集区,迄今所发现的大型、超大型矿床/矿集区,在时间抑或空间上均与喜马拉雅碰撞造山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与喜马拉雅碰撞造山作用过程相伴随的青藏高原周边及内部岩石圈薄弱地带的壳幔置换过程、层圈交换作用、流体活动及其地球化学分馏过程,是控制大型、超大型矿床/矿集区形成的主要因素。青藏高原成矿大陆动力学研究是阐明该区矿产资源分布规律和进一步发现大型、超大型矿床(矿集区)的科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