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 resultados para 2004-10-BS
Resumo:
采用由植被空间序列推断时间系列的方法 ,分析大兴安岭呼中林区近 2 0年来不同火烧迹地植被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森林火后初始 ,植物尤其是草本物种迅速增多 ,火烧迹地的植被主要由草本所占据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草本物种不仅在数量上有明显减少 ,在物种组成上有很大的变化 ,而且盖度也逐渐减少。灌木及乔木物种由于种类较少 ,在种类及组成上演替初期变化不如草本明显 ,但是盖度却逐渐增多。在本地区火后植被次生演替过程中 ,高频物种所占的比例较高且呈上升趋势 ,这明显有悖于Raunkiaer频度定律关于在相对稳定的群落中高频物种所占的比例应相对较低的规律。另外 ,不同火烧迹地间灌木的物种相似度明显高于草本的物种相似度 ,火烧年份相近的火烧迹地上的草本物种相似度要明显高于火烧年份远的草本物种相似度 ,但灌木间的物种相似度却没有出现这种现象 ,没有明显的规律。
Resumo:
对大兴安岭林区火烧迹地的 17种主要木腐菌进行了报道 ,并就它们的生态习性和生态功能进行探讨 .通过对火烧林分和非过火林分主要木腐菌类群变化的研究 ,确定在火烧迹地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的先锋菌物主要有 8种 ,常见菌 4种 ,以及在寒温带针叶林生态系统中的珍稀和濒危的木腐菌 3种 ,并探讨了珍稀或濒危菌物的保护对策 .
Resumo:
在下辽河平原地区就稻田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土壤线虫多度、营养类群、群落组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0~ 10cm土层不同水分管理处理的线虫总数在耙耕前和黄熟期显著低于对照 ,10~ 2 0cm土层各时期处理间线虫总数的差异不显著 ,2 0~ 30cm土层线虫总数在耙耕前和黄熟期差异极显著 .北方单季稻水田试验共观察到土壤线虫 16科 2 2属 .绕线属 (Plectus)、垫刃属 (Tylenchus)、单宫属 (Mon hystera)是优势属 ,绕线属和垫刃属对不同的水分管理比较敏感 .在耙耕前和黄熟期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 0~ 10cm土壤食细菌线虫能够产生显著影响 .稻田土壤中食细菌线虫和植物寄生线虫是优势营养类群 ,而捕食 /杂食性线虫的相对多度最低 .
Resumo:
东北地区苔藓植物资源丰富 ,种类多 ,蕴藏量大 ,本文共记述了 4 6种药用苔藓植物 ,包括 6种苔类和 4 0种藓类 ,并对其生境、地理分布、药用功效等进行了初步讨论 ,认为东北地区药用苔藓植物资源具有巨大的潜在利用价值 ,而现有应用较为原始 ,应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Resumo:
以矩阵模型为基础 ,利用林分直径生长、进界生长和枯损的资料 ,用非线性动态模型模拟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动态生长 ,并预测短期内在不同的采伐强度下林分的径阶变化 ,分析不同采伐强度对年生长量、年收获量和恢复年数的影响。结果表明 ,非线性动态模型在模拟林分生长上具有结构严谨和精度高的优点。将模型推广到采伐林分中 ,为科学地经营阔叶红松林 ,制定合理的采伐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Resumo:
采用室内培养方法,选择菲作为PAHs代表物,探讨了菲与土壤酶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菲的添加浓度>100μg·kg-1时,添加菲后的3d时间里,土壤中脲酶活性有被抑制的现象;添加菲后的7d时间里,土壤中脱氢酶活性被抑制,土壤磷酸酶的活性却被激活;当菲的添加浓度为100~2400μg·kg-1时,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没有显著变化。土壤脲酶、脱氢酶、磷酸酶的活性可以作为菲污染土壤的生态毒理指标,并且观察它们在添加菲后的第1d到第7d的变化最为重要。
Resumo:
以菲、芘作为降解对象 ,对多种菌株进行筛选 ,从中挑选出降解率最高的两株菌 ,细菌和真菌各一株 ,并对其生长曲线进行测定 ,为菌种的固定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同时对菌种进一步鉴定 ,细菌为动胶杆菌 (Zoogloeasp .) ,在 72h内对菲、芘的降解率为 87 82 %和 4 9 2 2 % ;真菌为镰刀菌 (Fuariumsp .) ,在 2 16h内对菲、芘的降解率为 93 32 %和 96 2 9%。
Resumo:
海绵独特的摄食、滤食系统使其体内体表富集了大量的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能够产生多种结构新颖的生物活性物质 ,对海绵微生物的研究正在成为开发海洋药物资源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概述了近十年来对海绵微生物生物活性物质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Resumo:
黑土是我国东北主要土壤类型之一 ,也是我国宝贵的土壤资源 .本项研究在分析了黑土南北样带上采集的 115个土样理化性质的基础上 ,建立黑土肥力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模糊数学和因子分析方法对黑土肥力水平进行评估、分级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Info绘制黑土区土壤肥力状况图 .研究发现 ,深厚黑土主要分布于黑土区北部 ,中厚与薄层黑土则分别集中在黑土区的中部和南部 ,这主要与黑土分布区的气候条件和黑土的成土过程有关 .另外 ,黑土肥力水平分布规律在东西向为东高西低 ;南北向为中部最高 ,北部次之 ,南部最低 ,且大部分地区肥力水平处于中等 ,占整个黑土区的 73 6 % .
Resumo:
在分析乔木水土保持林防护机理的基础上 ,通过对渭北黄土高原剌槐水土保持林调查、分析 ,确定该区剌槐水土保持林在常规密度下的初始防护成熟龄为 11~ 16年 (平均为 12年 ) ;最大防护成熟龄为 2 5年 ;更新龄为 4 2年 ;防护成熟期 (更新龄与初始防护成熟龄之差 )为2 6~ 31年。以防护成熟龄为基础 ,确定剌槐水土保持林的三个经营阶段 :成熟前期、防护成熟期和更新期。这些结果将为水土保持林的合理经营提供参考。
Resumo:
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实施的生态效益分析结果表明 ,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后改善了试区土壤理化性质 ,提高土壤肥力和林草植被盖度 ,改善了局地气候 ,减少了自然灾害 ,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保护
Resumo: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间歇灌溉 (IT)条件下北方水稻生理生态需水变化特性 .试验于 2 0 0 2年在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实验站水田试验区进行 .分别采用非称重式蒸渗仪和小型蒸渗仪对间歇灌溉和淹灌(CSF)条件下的稻田蒸散量和棵间蒸发量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 ,间歇灌溉条件下的水稻蒸腾量与淹灌相比没有达到显著差异 ,而稻田棵间蒸发量和渗漏量则分别减少了 16 %和 2 4 % ,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10 % ,在显著减少用水量的情况下并未对水稻产量造成不良影响 .针对本地区土质而言 ,与淹灌相比 ,尽管间歇灌溉可以有效地减少稻田用水量 ,但仍有近 6 0 %的稻田用水通过渗漏损失掉 .为此 ,本文提出着眼于提高稻田水分利用效率、降低渗漏量和土壤水蒸发量的相应对策 .
Resumo:
2003年7月、10月,2004年10月和2005年6月在中国江苏省南京紫金山采集木腐菌标本157号,此外,还研究了其它标本馆保存的采于同地的木腐菌标本,经鉴定发现多孔菌67种,本文报道了这些多孔菌名录,并根据采样列出了每种的寄主,其中绝大多数种类为该地区首次报道,47种为江苏新记录种,Ceriporialacerata为中国新记录种,根据中国的标本材料对其进行了详细描述。紫金山的多孔菌主要是温带广布种,也有一些热带或亚热带种类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