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 resultados para Chl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它主要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光能是整个光合作用反应的驱动力,因此光能的捕获和传递过程将会直接影响整个生物体的光合作用表现。在高等植物中,光系统II(PSII)的大量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LHCIIb)作为最主要的、含量最多的光能捕获和传递器官,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经过数十年的研究,认为LHCIIb主要的功能有以下四个方面:捕获和传递光能、光保护和过剩能量耗散、调节光能在两个光系统中分配和维持类囊体膜的结构。同时对其空间结构也在2.72Å的水平上进行了解析,发现每个单体含有14个叶绿素分子(Chl),其中8个叶绿素 a(Chl a)和6个叶绿素 b(Chl b),2个黄体素(Lut),一个新黄质(Neo)和一个紫黄质(Vio),3个跨膜α-螺旋和2个双亲α-螺旋。尽管目前对其空间结构和基本功能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以往研究均是对LHCIIb的三个色素蛋白复合体(Lhcb1、Lhcb2和Lhcb3)的混合研究,而关于Lhcb1、Lhcb2和Lhcb3各自的氨基酸组成、色素组成、各种光谱性质和稳定性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Lhcb1、Lhcb2和Lhcb3各自的特性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LHCIIb的结构和功能。 本论文首先利用RT-PCR技术从豌豆(Pisum sativum L.)中提取了编码大量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的三个脱辅基蛋白基因,分析了它们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并系统地研究了三个蛋白与其他物种中的三个蛋白之间的亲缘关系;然后在体外进行了成功的表达和与色素重组,进而对重组LHCIIb的色素组成及光谱特征进行了系统地对比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Lhcb1和Lhcb3的保守性高于Lhcb2,且Lhcb3最高,Lhcb1和Lhcb2的蛋白序列相似程度高于Lhcb3;Lhcb1同质三聚体的Neo含量和α-螺旋含量高于Lhcb1单体,Lhcb2单体和Lhcb3单体的α-螺旋含量高于Lhcb1单体;与Lhcb1单体和Lhcb2单体相比,Lhcb1同质三聚体和Lhcb3单体的荧光发射光谱明显红移,与核心复合物的光谱特征更加接近,这一区别可能更加有利于能量向核心传递;吸收光谱中表明,Lhcb1和Lhcb2存在两个Chl a吸收峰,根据分析超快吸收得到的模型(Amerongen & Grondelle,2001),这两个吸收峰可能代表Chl a的两个吸收中心。 在对LHCIIb各种基本特性研究的基础之上,本论文使用三氟乙酸(TFA)、离液剂尿素、离子性去污剂SDS、非离子型去污剂Triton X-100对Lhcb1单体进行了处理,使用不同温度对Lhcb1单体和同质三聚体、Lhcb2单体和Lhcb3单体进行处理。研究了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主要结果如下: 1) 低浓度的尿素不能使Lhcb1变性,但可以影响色素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和相互作用。尽管SDS可以使Lhcb1解体,但解体后的蛋白仍旧保留了部分α-螺旋结构。TFA和非离子型去污剂Triton X-100可以使Lhcb1完全解体,并且可以完全破坏蛋白α-螺旋结构,TFA主要是通过影响色素结构和增加蛋白内部的分子间排斥力来破坏Lhcb1,而Triton X-100主要是通过破坏疏水作用力来破坏Lhcb1。高温可以使LHCIIb解体,但不能使蛋白二级结构完全消失。 2) 尿素、温度和Triton X-100均不引起色素本身的破坏,SDS和三氟乙酸使氢置换叶绿素卟啉环所螯合的镁离子,产生去镁叶绿素,造成色素本身结构的严重破坏。 3) 随着温度的升高,色素蛋白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会遭到破坏。在Lhcb1和Lhcb2中首先被破坏的是长波长吸收的Chl a。 4) .就功能而言,Lhcb1同质三聚体最为稳定,其次为:Lhcb1单体 > Lhcb3单体 > Lhcb2单体;.就结构而言,Lhcb1单体和Lhcb1同质三聚体相似,稍微较Lhcb2和Lhcb3稳定。 5) 不同处理方式均发现色素蛋白复合体的变性过程依次为:以Chl a为主的相互作用消失,其后依次为以Chl b为主的相互作用消失,以类胡萝卜素为主的相互作用,最后消失的是蛋白的二级结构。在结构受到破坏的同时,能量传递最先受到影响。 6) 解体过程并不是折叠过程的逆过程。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光系统I(photosystem I,PSI)是光合膜上参与光合作用原初反应过程的主要膜蛋白超分子复合体之一。高等植物的PSI是由核心复合体(14个亚基)和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I(light-harvesting complex I, LHCI,含4个Lhca蛋白)组成的超分子复合体,它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光诱导的从囊腔侧的质体兰素(plastocyanin,PC)向基质侧的铁氧还蛋白(ferredoxin,Fd)的电子传递。研究PSI的结构与功能对于揭示植物光合作用高效吸能、传能的分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在本文中,我们首先建立了分离制备PSI及其亚组分的方法(Qin et al., 2007),并在此基础上对PSI在强光破坏的过程中结构与功能的变化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快速、高效分离纯化PSI及其亚组分方法的建立。 国际上传统的PSI分离方法(Bassi and Simpson, 1987; Croce et al., 1998; Påsllon et al.1995; Schmid et al. 2002),耗时长较长(分离PSI颗粒一般需要多于20h的蔗糖超速离心过程,而分离PSI的亚组分则需要25-60h的蔗糖超速离心过程)、得率较低,这不便于PSI方面的研究,为此我们首先改进了传统的分离纯化方法。新方法以高等植物菠菜叶片作为原材料,使用Triton X-100作为增溶剂,通过差速离心技术获得的粗制品,然后使用十二烷基麦芽糖苷(n-Dodecyl β-D-maltoside, DDM)增溶PSI粗制品,之后采用100,000×g,垂直转头(Beckman VTi 50)0.1-1 mol/L蔗糖梯度离心3h获得纯度较高的PSI颗粒。然后使用DDM和3-(N, N-Dimethylpalmitylammonio) propanesulfonate (zw 3-16)两种增溶剂处理PSI,后经100,000×g,垂直转头(Beckman VTi 50)蔗糖梯度离心4h获得纯度较高的PSI core、LHCI-680、LHCI-730复合体。采用吸收光谱、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各样品的基本光谱学特性,采用HPLC分析了各样品的色素组成,结果显示平均每个Lhca蛋白结合1.5-1.6黄体素,1.0紫黄质, 0.8-1.1 β-胡萝卜素,该方法制备的LHCI比传统方法制备的LHCI减少了类胡萝卜素的丢失。这一工作为以后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PSI复合体及其亚组分的特性研究。 PSI颗粒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酸碱变化的能力,在我们的试验条件下PSI颗粒在pH 5-10相对稳定。PSI、LHCI很难通过加入Mg2+、Ca2+、Na+阳离子聚集沉淀。经绿胶鉴定我们制备的LHCI-680、LHCI-730是二聚体形式;而把PSI绿胶后再进行第二向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SDS-PAGE)电泳,结果发现在稍强烈的绿胶增溶条件下,LHCI-730是以二聚体的形式存在,但是LHCI-680却是以单体的形式出现。这说明LHCI形成的二聚体,尤其是LHCI-680,较容易受到增溶处理而分离成单体形式,解释了以生化分离手段得到的LHCI-680的聚集形式是单体还是二聚体这个目前国际上还有有争议的问题。 3.PSI、LHCI光破坏的基本特点。 采用白光(2500 μmol•m-2•s-1)照射PSI颗粒,通过SDS-PAGE及室温吸收光谱检测光照过程中PSI复合体的变化,结果表明:去氧处理能够大大延缓PSI的光破坏,而PSI脱辅基蛋白不会发生光破坏,这说明PSI发生的光破坏可能与Chl与O2的相互作用有关。采用白光(1000 μmol•m-2•s-1、300 μmol•m-2•s-1)处理LHCI-680、LHCI-730,发现LHCI-680被破坏的速度明显快于LHCI-730被破坏的速度,这是首次在体外分离的水平上揭示了不同LHCI光破坏方面的差异。LHCI-680与LHCI-730在光破坏方面的差异可能与两种天线蛋白结合的类胡萝卜素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有关,还可能与二者结合的长波长Chl的情况有关,但是具体的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4.结合不同的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light-harvesting complex,LHC)对PSI光破坏的影响。 为了研究结合不同的捕光天线对PSI光破坏的影响,我们制备了PSI-LHCII、PSI、PSI core三种复合体。使用白光(2500 μmol•m-2•s-1)照射这三种复合体,并通过测定各复合体在光破坏过程中蛋白亚基、吸收光谱、PSI活性及P700含量的变化,对比三者光破坏的速度,结果发现PSI-LHCII在这三种复合体中光破坏速度最快,而PSI和PSI core两种复合体光破坏速度基本一致。我们推测在光照过程中部分光系统II捕光Chl a/b蛋白复合体II(light-harvesting complex II,LHCII)能够向PSI core传递能量,另外PSI-LHCII绿胶分析的结果表明发生了LHCII三聚体向单体的转变,这种强光下发生的LHCII聚合形式的转化可能是高光强下调节光能捕获的一种机制,由于植物体内具有较完整的保护系统,体内PSI-LHCII的光破坏可能与体外情况不同;另外LHCI与PSI core的解离可能发生在强光照射的早期,具有保护PSI core减少光破坏的积极作用。该部分的研究首次观察了结合不同的捕光天线对PSI光破坏的影响。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磷脂酰甘油(PG)是光系统I(PSI)中唯一的磷脂,也是PSI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本工作中,我们通过改变PSI中PG的含量(体外重组至PG脂质体或专一性磷脂酶降解),研究了PG对PSI的调控作用。主要结果如下: 1. 外加PG导致PSI色素的结合状态和激子相互作用发生改变。吸收光谱中,Chl a特征峰蓝移且吸收降低。低温荧光光谱中,680nm处的峰逐渐明显,F730-735 /F680的比值下降,LHCI-730激发峰蓝移。可视CD光谱中Chl a、Chl b蓝移,它们的相互作用增强;类胡萝卜素分子发生红移。 2. PSI的重组引起了PSI蛋白质结构的改变,即蛋白的α-螺旋结构增加而无序结构含量减少。同时,PSI蛋白质内部的色氨酸残基处于更极性的环境。 3. PG对PSI的电子传递的影响具有浓度效应。低浓度时可以促进PSI的电子传递活性,而在相对较高浓度时抑制PSI的电子传递。 4. PLA2的处理导致PSI中PG的缺失,抑制了PSI反应中心P700的暗还原反应,即延长了其还原所用的时间。P700的暗还原反应存在快相和慢相两相反应。PG的缺失降低了这两相反应的反应速率,抑制了电子从质体蓝素(PC)到P700+的传递。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高温胁迫是限制高等植物和藻类生长和产量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光系统II(PSII)对环境胁迫的响应被认为是光合作用适应逆境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高温胁迫对螺旋藻PSII的研究相对较少,对PSII受体侧的研究更加少了。我们借助热致发光及QA-再氧化动力学,这两种检测完整光合生物PSII供体侧和受体侧电子传递的有效、简单、无损伤的方法,为高温胁迫如何影响供体侧和受体侧的电子传递提供更直接的依据,获得高温胁迫对PSII功能影响的更精确的消息。另外,有关螺旋藻在高温胁迫下的能量传递过程研究较少,希望在荧光光谱研究的结果上探求其对高温胁迫的适应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高温胁迫抑制螺旋藻PS II的活性, PSII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随处理温度的提高而下降。高温去除后Fv/Fm可以得到部分恢复(5-15%)。 2.高温胁迫对闪光诱导的可变荧光衰减动力学有显著影响,分别代表QA-到QB 的直接电子传递和PQ分子扩散到空的QB位点后QA-到QB电子传递的快相(半衰期160 ms)和中相(半衰期2 ms)占整个可变荧光的比例,随处理温度的升高显著降低,而代表S2QA- 电荷重组的慢相(半衰期约4s)显著增加。显示高温导致QA到QB的电子传递以及PQ与QB位点的结合受阻,从而促进了QA-与放氧复合体S2态的重组过程。同时我们发现,经过5分钟的恢复,这些光系统II还原侧电子传递的功能抑制能够大部分得到恢复,显示高温胁迫对受体侧电子传递的影响具有可逆性。 3. 通过采用77K低温荧光光谱等手段,我们研究了高温胁迫对螺旋藻细胞光合能量传递的影响。研究显示,高温胁迫对580nm和436nm激发的低温荧光光谱都有显著影响。高温胁迫对PS I的发射峰F725和F751没有显著影响,显示高温没有影响藻胆体到光系统I的激发能传递。而高温胁迫引起了PBS对PS II荧光发射比值的上升,说明高温抑制了藻胆体到光系统II之间的激发能传递。但藻蓝蛋白的发射峰643nm在高温处理后基本没有变化,显示高温抑制PBS到PS II的能量传递不是由于藻蓝蛋白到别藻蓝蛋白之间的能量传递受阻造成的。结果还显示,高温胁迫对藻胆体到光系统II能量传递的抑制也不是由于藻胆体与光系统II发生分离,而是抑制了别藻蓝蛋白到CP43和CP47的能量传递,原因可能是由于藻胆体内部结构的改变引起的。 4.热致发光(TL)和荧光衰减动力学的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高温胁迫改变了S2QA-和S2QB-重组体的稳定性,其中S2QA-的稳定性降低,S2QB-的稳定性升高。根据具有异质性的TL信号,我们推测有活性PSII中有可能存在对高温胁迫敏感度不同的两种亚基,它们具有不同的QB/QB-氧化还原势能。当高温胁迫造成相当数量的反应中心失活,QA到QB正常的电子传递受阻时,光系统有可能通过保存更多的具有较高能量的反应中心亚基,达到促进QA到QB的电子传递的目的。 5. OJIP荧光瞬态上升曲线在高温胁迫后出现标志性K峰,说明螺旋藻的放氧复合物受到伤害,放氧S态引起的多次闪光下的TL振荡,显示这个高温处理对S1→S2的转变没有影响,却抑制了S2→S3的转变,这同OJIP荧光瞬态上升曲线的结果相一致,说明高温对螺旋藻放氧复合体造成了伤害。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化都是在类囊体膜中进行的,它是由脂质双层膜和色素蛋白复合物构成的。光系统II(PSII)是存在于类囊体膜中的多亚基色素蛋白复合物,主要功能是吸收光能,进行光诱导的电荷分离,产生电子传递并催化水的光解。光系统II捕光天线复合物(LHCII)与PSII核心复合物结合形成的PSII-LHCII超分子复合物,是PSII在体内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元,这一结构保证了LHCII吸收的能量快速有效的传递到PSII反应中心,进行原初光化学反应。膜脂与膜蛋白的相互作用在调节PSII-LHCII超分子复合物各亚基之间的结构和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在类囊体膜脂中,非双层脂单半乳糖甘油二脂(MGDG)含量最多,约占50%,在光合膜蛋白的结构和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论文利用脂质体重组等技术研究了LHCII和放氧核心超分子复合物(OECC)之间的功能关系,MGDG的作用以及微量天线的功能。主要结果如下: 1. MGDG能和Chl a、PC或其它类囊体膜脂一起与PSII蛋白构建蛋白脂质体,脂质体形状较规则统一,基本呈圆球状,阻止了MGDG反六角相结构的形成。脂质体的直径大小在100-500 nm之间,属于小单层脂质体。PSII膜蛋白LHCII和OECC能在MGDG脂质体中实现重组,形成LHCII-OECC超分子复合物,在结构上相互偶联,LHCII-OECC蛋白颗粒直径在15-25 nm之间。LHCII吸收的能量能够传递到核心复合物OECC中,形成功能上的偶联,而且LHCII的结合增加了功能天线的大小和捕光截面积,从而提高了PSII的光化学活性。 2. MGDG对蛋白脂质体的结构和功能有影响。低温荧光发射光谱和PSII光化学活性的结果显示,MGDG影响了PSII复合物色素和蛋白的存在状态;MGDG能增强LHCII和OECC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能量从LHCII到核心复合物的传递,提高PSII的光化学活性。 3. MGDG促进类囊体膜脂和PC-MGDG蛋白脂质体的放氧活性的原因不同。在类囊体膜脂脂质体中,MGDG主要通过膜蛋白疏水部分的横向压力增加PSII偶合的天线量,提高PSII的光化学活性;而在PC-MGDG蛋白脂质体中,MGDG不能加强PSII与天线的偶合,可能是通过MGDG与LHCII的相互作用,增加PSII的光化学活性。 4. 微量天线不是大量天线和核心复合物重组和相互作用所必需的,但微量天线的存在,能促进大量天线与PSII核心复合物之间的能量传递和放氧活性,大量天线与PSII核心复合物之间的偶联作用得到增强。而且蛋白脂质体放氧活性的证据表明,MGDG能促进微量天线的这种作用。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Sefid-Rood River Estuary (SRE) is the most important riverine ecosystem in the south Caspian Sea along the Iranian coast line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in Phytoplankton and Zooplankton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in SRE. Variability of Chlorophyll a and inorganic nutrient concentration were determined during a year (November 2004– October 2005) in five sampling stations. Primary and secondry production were determined during a year. Total 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 during the investigation ranged between zero to 22.8 μgl-1 and the highest levels were consistently recorded during summer and the lowest during winter with a annual mean concentration 4.48 μgl-1. Nutrient concentration was seasonally related to river flow with annual mean concentration: NO2 0.05±0.2 mgl-1, NO3 1.13±0.57 mgl-1, NH4 0.51±0.66 mgl-1, total phosphate 0.13±0.1mgl-1 and SiO2 5.68±1.91 mgl-1. Bacillariophytes, Cyanophytes, Chlorophytes, Pyrophytes and Euglenophytes were the dominant phytoplankton groups in this shallow and turbid estuary. The diversity and abundance of phytoplankton had a seasonal pattern while Diatomas and Chrysophytes were dominant throughout the year but Cyanophytes observed only during the summer. Zo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was dominated by copepods which 68% of the total zooplankton. In the winter and summer seasons two increased in the number of zooplankton community and usually toward the sea had occurred. Zooplankton also showed a significant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The high turbidity and temperature prime characteristics of SRE seem to be determining factors acting directly on phytoplankton and zooplankton temporal variability and nutrient fluctuations. Everywhere in this estuary nutrients appeared to be in excess of algal requirement and did not influence a phytoplankton and zooplankton composition. Also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hlorophyll a and temperature and a negative one with DIN and TP. Primary production determined in this estuary by dark and light butter method and G.P.P. 38.27±34.12 mgcm-2h-1 and N,PP 201.6±289.9 mgcm-2d-1. secondry production determined 15/128 mgc/m3/year. Everywhere in this estuary nutrients appeared to be in excess to algal requirement and did not influence in Chl. a and primary production.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fluence on Chl. a was water temperature.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2008年6月三峡水库部分支流库湾第一次暴发大面积蓝藻水华,表明水库支流库湾生态环境已经恶化。以香溪河库湾为例,于2008年6月6日~7月25日,每间隔7天在库湾14个采样点采集水样一次,对蓝藻水华进行监测,研究蓝藻水华生消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这次水华自2008年6月9日暴发,6月20日达到顶峰,7月11日结束,持续大约1个月;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SI)与叶绿素a(Chl.a)所指示的水体营养状态,将同时满足TSI>60与Chl.a>20μg/L两个条件的区域边界视为蓝藻水华暴发的临界状态;整个水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测定了底栖藻类在武汉东湖沿岸带人工基质上建群时的生物量和藻垫中不同组分的磷含量,结果显示,建群期间底栖藻类的生物量(叶绿素a和无灰干质)与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含量显著相关.建群早期藻垫中总磷的含量随底栖藻类生物量的缓慢增加而增加,随着以绿藻占优势的底栖藻类群落的发展,生物量呈指数级增加,藻垫的总磷含量也快速增加,两者同时在第28d达到最高峰值(Chl a=54.5μg.cm-2;TP=96.7μg.cm-2).单位生物量的藻垫对磷的滞留作用(TP/Chl a)随着底栖藻类生物量的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阿氏浮丝藻(Planktothrixagardhii)是水华蓝藻的重要类群,实验对我国不同省份分离到的5株阿氏浮丝藻生长速率、色素组成、光合活性参数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分离于广州的HAB1128叶绿素a(Chl.a)含量较低,藻蓝蛋白(C-PC)比例和含量较高.电子传递速率(ETR)测定结果表明,HAB1128的ETR曲线较高,最大ETRmax值也显著高于其余4株,高效的光能电子传递链弥补了光合色素Chl.a的不足,以致HAB1128保持了中性的生长速率.分离于武汉东湖的HAB631则与之正好相反,较高的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研究了不同重碳酸盐(HCO_3~-)碱度2.3mmol/L(ALK2.3)和12.4mmol/L(ALK12.4)条件对蛋白核小球藻光合活性、色素组成、丙二醛(MDA)含量与胞外多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碱度增加对蛋白核小球藻光合活性呈促进-抑制-促进效应,ALK2.3对光合活性影响的强度高于ALK12.4.碱度增加提高叶绿素b/叶绿素a(Chl.b/Chl.a)的值,降低类胡萝卜素/叶绿素(Caro/TChl)的值,并且ALK12.4条件下对藻细胞的作用程度强于ALK2.3.此外碱度增加刺激蛋白核小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对云南6个高原湖泊沿岸带底栖藻类的群落结构、现存量等进行了调查,研究期间发现底栖藻类群落主要由绿藻门的刚毛藻(Cladophora spp.)和硅藻门的一些附植种类组成,除硅藻群落在泸沽湖占优势外,其它湖泊中绿藻群落的相对比率高于硅藻。底栖藻类现存量(chl a)以星云湖最高(24μg·cm-2);底栖硅藻密度以泸沽湖的鸟岛最高,为9.3×106cells·cm-2。分析不同湖泊底栖硅藻的群落结构发现:底栖硅藻Epithemia sorex和Cocconeis klamathensis分别是泸沽湖和抚仙湖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采用藻类生物测试标准方法研究了不同氮浓度条件下绿球藻(Chlorococcumsp.)的生长及生理变化.结果表明,相对BG11(1.500g/LN)培养基,低N条件下(0.015,0.150g/L)绿球藻生长较好,对N的吸收率高达85%以上;高N条件下(4.500~30.000g/L)被试藻类生长减缓甚至停滞,但对N的吸收率仍达70%~80%.当N浓度>4.500g/L时,绿球藻Chl-a+Chl-b的含量呈逐渐减少趋势;当N浓度>1.500g/L,绿球藻硝酸还原酶(NR)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过氧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采用改良的微囊藻毒素提取、制备方法可获得一定纯度的MC。经HPLC分析 ,MC RR的含量在 95 %以上。用微囊藻毒素处理细长聚球藻 ,发现毒素能显著抑制聚球藻的生长 ,降低聚球藻的可溶性蛋白与可溶性、不可溶碳水化合物含量 ,改变PC/Chl比值 ,抑制光合系统PSⅡ活性 ,进而导致光合作用减弱 ,生化反应减慢 ,从而抑制该藻的细胞分裂 ,使生长受阻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对经空间飞行搭载而获得的通罗鱼腥藻突变株的分析发现,与对照相比,它在生长率和光合效率方面明显较高.进一步分析其光合色素的组成,叶绿素荧光及PSII/PSI比值,发现突变株的PC/Chl比值明显低于对照藻株,而叶绿素荧光高于对照,PSII/PSI比值是对照藻株的1.7倍,在其它光合色素的比例上也有差异.分析这些结果表明,突变株与对照株在光合特征上有差异可能是突变株在色素系统的改变引起光能捕捉和光能利用上更为高效的原因.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应用多元分析中的fuzzy聚类分析、Fisher判别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对武汉东湖1983至1985年浮游植物水华进行一系列分析处理,得到其Ⅰ、Ⅱ两站的水华判别函数,分析了判断水华形成的主要指标:Ⅰ站为初级生产量和氨氮浓度,Ⅱ站为温度、硝酸盐浓度、叶绿素a浓度和COD,此外,本文还就Ⅰ、Ⅱ两站浮游植物的两个因子(chl a和初级生产量)分别对不同形态的营养元(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总氮、磷酸盐、总磷和硅酸盐)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指出,现在东湖浮游植物不是以磷为限制因子而是氮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