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7 resultados para 315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为了探讨春小麦水肥耦合作用,采用312-D最优饱和设计,于2000~2003年在辽西半干旱区开展了水肥耦合对春小麦产量效应的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该试验条件下水分对产量的作用最大,磷肥次之,氮肥最小;水肥耦合的产量效应是:中水中肥效应最高,高水高肥次之,低水低肥最低;水肥交互耦合效应大小顺序是:氮水耦合>氮磷耦合>磷水耦合。产量超过4000kg/hm2的水肥管理方案为:施氮量240.1~361.2kg/hm2,施磷量103.1~152.6kg/hm2,灌水量337.5~450.0mm。获得最高产量4610kg/hm2的施氮量为315.1kg/hm2、施磷量111.1kg/hm2、灌水量354.6mm。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在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基础上研究了黄土高原旱地不同施肥条件下冬小麦对水分的利用。结果表明 :旱地不同施肥连续 15年种植冬小麦后对土壤剖面含水量影响显著 ,施N或NP配合处理与CK和单施P处理剖面含水量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冬小麦对土壤储水的利用深度超过 2 0 0cm ,最大施肥处理N180kg/hm2 P2 O5180kg/hm2 小麦收获后 0~ 40 0cm剖面储水量比CK少 173 .89mm ,高N肥投入产量与生育年降水量显著相关 ,旱地土壤深层储水利用有很大的抗旱增产潜力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通过样地调查对不同干扰方式产生的过伐天然林、次生白桦林和人工落叶松林等群落的结构组成进行分析和分类探讨 ,并选取了林窗片断和叶面积指数两个能表示群落冠层结构的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林窗片断值分别为 :原始阔叶红松林 0 194、原始阔叶类 0 185、结构转换型 0 315、结构保留型 0 36 3、结构破坏型 0 2 35、严重干扰类型 0 5 5 0、次生白桦林0 2 13和人工落叶松林 0 2 2 7;叶面积指数分别为 :原始阔叶红松林 1 76 6、原始阔叶类 1 6 80、结构转换型 1 2 5 0、结构保留型 1 0 2 8、结构破坏型 1 5 5 0、严重干扰类型 0 6 35、次生白桦林1 731和人工落叶松林 1 4 73。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利用Hogland全磷和缺磷处理进行了室内砂培桶栽试验 ,研究了玉米 5叶期前的生长状况、生理特性、水分消耗、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水分利用效率 .结果表明 ,水磷耦合效应取决于水分的供应方式 ,以干湿交替施磷效果最佳 ,其次为干旱施磷 ,再次为湿润施磷处理 .干湿交替施磷能显著提高光合速率 ,增加作物气孔导度 ,促进根系生长 ,增加根冠比 ,调节整株水平下干物质资源的合理分配 ,提高玉米苗期水分利用效率 .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以下辽河平原为背景,以多熟种植农业生态模式为研究对象,描述了多熟种植农业生态模式在下辽河平原的实践,应用农业生态学原理,提出了多熟种植农业生态模式专家系统设计思想;运用专家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相集成的方法论述了系统总体结构设计原理.本文在理论上试图为应用现代计算机高新技术从事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管理探索一条新路.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Huazhong Univ Sci & Technol, Natl Tech Univ Ukraine, Huazhong Normal Univ, Harbin Inst Technol, IEEE Ukraine Sect, I& M/CI Joint Chapter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在历史旱涝记载资料可靠性检验的基础上,重建了湖北省3个区域近500年来的干湿气候变化序列,并比较分析了各区域干湿气候变化的趋势特征、准周期性及跃变现象。结果表明:在3个区域中,鄂东区1570~1770、1890~1950年两个时段偏湿,1470~1520、1790~1830年则偏干;鄂北区偏湿时期主要在1470~1530、1710~1750、1850~1910年三个时段,1470~1530、1770~1830年则偏干;鄂西南区有1550~1610、1650~1710、1830~1890、1930~1990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气候变化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但很多研究结果存在不确定性。本文选择对气候变化研究有重要意义但已有的研究结果存在不确定性的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包括过去两千年气候变化的状况(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是否存在、20世纪温暖程度是否为过去千年最大、20世纪增温趋势是否停止)、温室效应(对温室效应机理的不同认识、温室气体排放与气温变化的关系、水汽对温室效应及增温的贡献)、气候模式模拟(模拟与实测结果的比较、模式本身的缺陷)以及2℃阈值(来源及其物理意义、对2℃阈值的不同认识)等问题。气候系统变化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类对气候变化问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根据1978~2007年贵阳站的物候和气象资料,分析了贵阳站71种木本植物春秋季芽膨大期、展叶始期、始花期、叶完全变色期和落叶末期等5个关键物候期的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自1978年以来,贵阳年平均气温在振荡中明显下降,其中夏季气温降低最为明显,2月平均气温略有上升;春季芽膨大期、展叶始期和始花期等三种物候期均呈现出提前趋势,而秋季叶完全变色期和落叶末期呈现推迟趋势;春季物候期与物候期发生前若干月月平均气温的相关性较好,特别与当月和上月平均气温的相关关系最为显著。其中,2月月平均气温是影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综合分析了全球气候变暖争议中的3个核心问题:①全球变暖停滞了吗?回答是不一定。虽然根据HadCRUT3序列显示1999—2008年温度增量很小,但是这10年仍是过去30年中最暖的10年。而根据NASAGISS序列,则同期温度增量仍达到0.19℃/10a。目前全球地表气温在一个较暖平台上振荡,不能忽视自然气候变率。②气候变暖完全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吗?回答是否定的。虽然温室效应加剧可能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但是,ENSO、太阳活动、火山活动、热盐环流等对全球变暖也有影响,在年代际及年际尺度上其影响甚至有时可能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对农业干旱风险致险性、脆弱性及损失模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回顾与评述,阐述了农业干旱风险研究的前沿领域和学术问题,展望了农业干旱风险未来的发展趋势:农业干旱致险性评估的关键是构建合适的干旱指标,目前干旱评估指标很多,大致可分为水分变异程度指标、干旱发展过程指标和干旱空间差异指标三类,但多数指标对农业干旱成灾过程反映不足,在评估方法上对农业干旱灾害机理认识不深入,成为了农业致险性评估的瓶颈;农业干旱脆弱性通常决定着农业干旱风险的高低,其中,灌溉能力、技术、资金等是影响农业脆弱性高低的重要因子,而定量刻画农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根据史料对隋唐时期初终霜雪、春耕、山桃开花、秋收、海冰、柑橘种植北界等现象的记载,重建了公元601~920年的东中部地区温度变化.结果发现:隋唐时期,东中部地区的气候在总体上比较温暖,与1961~2000年相比,601~920年的冬半年平均温度高约0.22℃;其中,601~820年的冬半年平均气温比现在(1961~2000年,下同)高约0.52℃,821~920年时比现在低0.42℃左右;隋唐时期的冬半年温度存在显著波动,其在100,50,30和20年尺度上的最大变幅分别达到1.05,1.38,2.02和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利用清代雨雪分寸资料,复原了1736~191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入出日期、雨期长度,重建了1736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雨量变化序列,分析了梅雨的变化特征;并根据梅雨期长度与东亚夏季风指数之间的关系,分析了1736年以来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及与之对应的雨带位置阶段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入、出梅日期及雨期长度均存在明显的年-年代际变化,雨期长度除具有2,7~8,20~30及40a的年际与年代际周期外,还具有百年波动的信号.1736年以来,雨期长短、中国东部季风雨带位置移动与东亚夏季风强弱变化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利用据历史文献中汉代以来的旱涝灾害记载重建的逐年旱涝等级,结合已重建的东部地区干湿指数序列,通过定义判别历史时期极端旱涝事件的标准,分华北、江淮和江南3个区域辨识了过去2000年的重大旱涝事件。结果表明,各个区域的重大旱、涝多发时段分别是:华北地区出现在100~150年、550~650年、1050~1100年与1850~1900年;江淮地区出现在250~450年与1600~1850年;江南出现在350~400年、1100~1200年与1900~1950年。整个东部地区则出现在100~150年、250~35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文中对不同学者利用不同来源中国历史文献资料重建的温度变化代用序列进行了比对,分析了同一地区不同序列之间及不同地区间序列的异同,以及造成这些异同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1)不同学者重建的同一地区温度(或冷暖)变化序列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不同学者所估计的30a平均温度相对变幅完全一致(即在99.9%置信水平下,二者通过无显著性差别的检验)的时段平均占所有时段的73.4%,还有8.6%的时段虽在幅度大小上有差异但冷暖定性一致,二者共计占82%。(2)不同地区间的温度变化序列也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且重建区域相距越近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