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5 resultados para 338-C0021B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根据野外样方调查资料,对青海湖西部布哈河下游地区8种植物群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群落的多样性随丰富度的降低而呈下降趋势,均匀度的变化受物种丰富度的影响不大,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与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表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912和0.684;群落的均匀度与丰富度相关性不显著,说明物种多样性主要为物种丰富度所推动。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分析牦牛放牧强度对小嵩草(Kobrecia parva)高寒草甸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优良牧草比例和牦牛个体增重的年度变化呈正相关;在牦牛放牧条件下,优良牧草比例年度变化是评价小嵩草高寒草甸放牧价值的直接度量指标;而相似性系数和草地质量指数的变化与牦牛生产力没有明显的联系,只能指示植物群落整体的相对变化程度;当放牧强度为1.86头/hm^2时,能维持优良牧草比例和牦牛年度增重,是保持小嵩草高寒草甸不退化的适宜放牧强度。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采用直接观察法测定了高原鼠兔地面、洞道活动时间及进、出洞频率.结果表明,在07:00~18:00,雄性和雌性高原鼠兔平均地面活动时间分别占总活动时间比例的87.09%和85.22%.地面活动时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但两性个体间无显著的差异.繁殖早期,成年雌体地面活动时间显著高于繁殖后期,第2胎幼体地面活动时间显著低于第1胎幼体.不同年龄和性别的高原鼠兔进洞频率存在极显著差异,5月成年雌体进洞频率最高,而成年雄体在4月进洞频率最低.研究结果验证了捕食风险可制约鼠兔属动物领域活动时间分配,高风险环境能增加其利用洞道的时间及频率的特定假设.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高原314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农业中心通过有性杂交培育的春小麦新品种,2001年12月通过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原代号为95-314,现定名为高原314,属小麦Var. graecum Korn的变种。品种组合为:高原602 * {[ST142 * [(82宁182 * 82原11) * 47-2]] * [(78-17-3 * 83-228-3) * (Chanal * 338)]}F_3。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发表了鹅观草属二新种:玉树鹅观草Roegneria yusliuensis L. B.Cai和毛穗鹅现草Roegneria trichospicula L. B. Cai。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在严格控制光照(350μmol photons m -2s-1)和空气相对湿度(75%)的人工气候室内,模拟青海高原昼夜温差较大的环境条件(25℃/10℃,昼/夜),以无昼夜温差的环境条件(25℃/25℃,昼/夜)为对照,对不同环境条件下选育的青海高原338和上海沪麦5号小麦品种的生长发育及经济性状的形成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5℃昼夜温差处理较对照条件下生长的小麦表现较好,总叶面积增加,生育期和叶片寿命延长,植株总干重和每穗粒数及千粒重均显著高于无昼夜温差条件下生长的小麦。因此,较大的昼夜温差环境条件是青海高原小麦易于高产的重要原因。 从品种看,青海的高原338在15℃昼夜温差处理下生长表现显著优于上海的沪 麦5号。而在无昼夜温差条件下,两个品种的生长情况正好相反。由此可以看出,培育适合当地昼夜温差环境因素的品种也是小麦获得高产的主要因素。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在严格控制光照和空气相对湿度的人工气候室内, 模拟不同昼夜温差(25℃/10℃, 昼/夜和25℃/25℃, 昼/夜) , 对两个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栽培的青海高原338和上海沪麦5号小麦品种的光合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在有15℃昼夜温差处理条件下生长的小麦,其叶面积较大, 叶片寿命较长, 呼吸作用较低。不同的昼夜温差条件下小麦的光合作用响应曲线没有明显的差异; 但在夜温为10℃下生长的小麦, 其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比在夜温为25℃下生长的小麦低2℃- 3℃。三叶期, 有15℃昼夜温差处理条件下生长小麦的净光合速率、光系统Ⅱ的光化学效率和呼吸速率均比无昼夜温差对照下生长的同种小麦高, 而抽穗期却有相反的趋势。在处理和对照两种生长条件下, 抽穗期的净光合速率和光系统Ⅱ的光化学效率均是青海高原338略低于上海沪麦5号。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为降低模型不确定性和扰动对真空机器人系统轨迹跟踪性能的影响,设计了基于模糊补偿的PD反馈计算力矩控制器.利用MATLAB软件构建了真空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块与模糊控制器并且做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证明了该控制器的有效性。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对洱海沉积物间隙水中溶解有机质(DOM)含量、紫外一可见吸收、荧光以及分子量等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DOC含量在沉积物一水界面明显富集,随后急剧下降,6cm处达到最小值,随后呈上升趋势。DOC与吸光度值、荧光发射光谱强度之间具有一定的线性相关关系。DOM的E3/EAL值范围在1-6之间,绝大多数在1—3.5之间。表征DOM中腐殖质来源的指标荧光指数值处于1.48—1.59之间,说明DOM以陆源输入为主。此外,洱海沉积物间隙水DOM分子量分布呈多峰分布模式,重均分子量(Mw)值在1462—1953Da之间,数均分子量(Mn)值在547—900Da之间,多分散性系数ρ值在2.02—3.05之间。随着沉积深度增大,Mw和Mn有略微的增大趋势,但变化不大。沉积物的氧化还原条件、微生物活动以及铁、锰氧化物等在沉积剖面的差异是控制间隙水中DOM各种地球化学特性的主要因素。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大兴安岭南段二叠系大石寨组发育两套火山岩,即林西地区拉斑玄武岩系列的细碧-角斑岩类和大石寨地区钙碱性岩石系列玄武岩和玄武安山岩类。细碧岩的主元素以富铁为特征,成分类似于N-MORB,微量元素表现为岛弧拉斑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细碧岩类形成于大石寨裂陷槽强烈拉张的中心位置,是地幔源区较高程度部分熔融的产生。大石寨地区玄武岩和玄武安山岩类的化学成分表现为大陆缘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点,形成于大石寨裂隙槽拉张中心以外的环境,是地幔物质较低程度部分熔融和地壳物质严重混染的产物。大石寨裂隙槽中火山岩的这种独特的成分和组合特点可能反映了裂隙槽的形成是一个快速而短暂的强烈拉张过程。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华南大陆从印支期进入陆内活化阶段,形成一系列沿断裂分布的印支期花岗岩。该期花岗岩代表陆内活化期的开发,在岩石地球化学和形成构造环境上以及岩石的形成方式上都与该期以后的花岗质岩石存在一定的差异。表明华南中生代陆内活化构造环境的复杂性和多阶段性。本文以湘东北印支期花岗质侵入岩为例,分析其成岩构造环境,用以反映该区陆内开始活化时的构造环境和活化方式。湘东北印支期花岗质岩石以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岩石系列为主,以相对较低的SiO2、K2O和较高的TiO2、P2O5及负铕异常不明显区别于中生代其它侵入期次岩石,具有陆壳重熔型花岗岩特征,其形成为陆内俯冲导致陆壳物质在俯冲前缘重熔的结果,表明陆内俯冲作用是导致湘东北陆内开始活化的主要方式之一,其构造环境以逆冲式推覆挤压为主。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The sedimentary-volcanic tuff (locally called "green-bean rock") formed during the early Middle Triassic volcanic event in Guizhou Province is characterized as being thin, stable, widespread, short in forming time and predominantly green in color. The green-bean rock is a perfect indicator for stratigraphic division. Its petrographic and geochemical features are unique, and it is composed mainly of glassy fragments and subordinately of crystal fragments and volcanic ash balls. Analysis of the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and rare-earth elements ( REE), as well as the related diagrams, permits us to believe that the green-bean rock is acidic volcanic material of the calc-alkaline series formed in the Indosinian orogenic belt on the Sino-Vietnam border, which was atmospherically transported to the tectonically stable areas and then deposited as sedimentary-volcanic rocks there. According to the age of green-bean rock, it is deduced that the boundary age of the Middle-Lower Triassic overlain by the sedimentary-volcanic tuff is about 247 Ma.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地球动力学与成矿关系的研究是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而陆内岩石圈伸展与成矿的关系的研究则是该领域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 华南地区于白垩—古近纪发生了岩石圈强烈的伸展减薄事件,且岩石圈伸展减薄与该区同时期形成的众多金属和非金属矿床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尤其是华南地区的花岗岩型热液铀矿床,显示了与该区岩石圈伸展作用可能有多方面的成因联系。粤北下庄铀矿田位于位于南岭铀-多金属成矿带的南部,是华南地区典型的花岗岩型热液铀矿区,本次研究在深入细致的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运用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法手段,开展了对下庄铀矿田成矿流体性质、成矿过程中元素的活动规律、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初步探讨了岩石圈伸展对该区铀成矿的制约机制,并建立了可能的矿床成因模式。通过研究,本次工作获得了以下几点主要认识: (1)通过对下庄铀矿田部分铀矿床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激光拉曼光谱及液相成分分析研究,查明了下庄矿田铀矿床矿前期热液属中高温(200℃~350℃)、低盐度(0.72%~5.95%NaCl)、密度中等(0.703~0.830g/cm3)、活动深度较深(2.29km~5.74km)、富∑CO2、相对还原性质的流体;成矿期热液属中低温(主要为154℃ ~250℃)、低盐度(0~1.83%NaCl)、密度中等(0.628~0.867g/cm3)、活动深度较浅(0.19km~1.62km)、富F-、相对氧化性质的流体。 (2)矿石矿矿物电子探针测试分析及岩、矿石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研研究表明,本区铀矿床主要的原生铀矿物为沥青铀矿、铀石、钛铀矿,铀矿物的形成与Si、Ca、W等元素有密切的关系,而其它金属元素未显示明显地富集。矿石、脉石矿物部分继承了原岩的稀土元素组成,且在原岩基础上又有高度的演化。 (3)进行了矿区内碳酸盐的C、O同位素和黄铁矿的He、Ar稀有气体同位素的分析研究。研究表明,矿化剂∑CO2主要为幔源,大量的He、Ar等稀有气体也来自于地幔。矿区发育的深大断裂构造可能控制了幔源挥发份的加入。 (4)脉石矿物碳酸盐和萤石的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显示,成矿流体中的这些元素主要源于地壳,南区矿床(338、339)的Sr、Nd组成则为富含壳源Sr、Nd的流体与幔源基性脉岩不同程度的水—岩反应所致。另外,碳酸盐铅同位素研究显示,下庄矿区成矿物质铀可能来自帽峰式后期流体交代的花岗岩体。 (5)岩石圈伸展与下庄矿田铀成矿有关系密切:下庄矿田铀矿床明显受伸展构造控制,伸展构造既为导矿构造,又为储矿构造;岩石圈伸展导致的地温梯度升高,大地热流平均值加大,驱动热液流体的流动,为铀成矿提供了主要的热驱动力;岩石圈伸展产生的深大断裂导通了壳幔间的联系,使幔源脱气成因挥发份(主要为∑CO2)沿断裂上升,加入壳源热水循环系统,从而参与了铀成矿。 (6)初步建立了下庄矿田“岩石圈伸展体系下大陆热水系统铀矿床成因模式”。模式认为,华南地区白垩—古近纪岩石圈伸展作用引发区内热水流体的大规模循环,且伸展引起的幔源脱气作用产生的挥发份(主要为ΣCO2)加入了贫铀、贫矿化剂的循环的地下热水中,形成了富矿化剂热水。富矿化剂热水从富铀花岗岩中浸出铀(氧化作用),变为富矿化剂、富铀热液流体,这种热液流体在伸展引起的热驱动下沿构造上升,热液流体上升到浅部时,由于地球化学障、流体压力释放等因素的影响,U被还原沉淀,并在有利部位富集成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