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5 resultados para Rb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峨眉山玄武岩分布于云、贵、川三省。在滇黔交界处,二叠世玄武岩因为广泛发育自然铜矿化而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研究通过地质、地层和地球化学的方法探讨本区出露的峨眉山玄武岩的起源、成因和喷发时代,同时用同位素方法探讨玄武岩铜矿成矿。通过本次研究获得以下成果: 1 探讨了威宁二叠纪玄武岩的成因。通过主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玄武岩起源于微混染的EMⅡ型富集地幔,岩浆端元矿物为石榴子石二辉橄榄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发生了辉石和橄榄石的分离结晶。微量元素Rb的强烈负异常,表明玄武岩形成后遭到了强烈的热液蚀变。 2 用恢复Rb-Sr古混合线定年方法确定了本区宣威组底部硅质页岩的成岩年龄为255±12 Ma,首次确定了峨眉山玄武岩的喷发上限年龄。 3 玄武岩铜矿石铅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18.078~18.923;207Pb/204Pb= 15.463~15.690; 208Pb/204Pb=38.301~39.036。通过Pb同位素比较研究,矿石铅同位素组成与玄武岩岩石铅同位素组成相似,成铜物质可能来源于玄武岩的淋滤。 4 与玄武岩铜矿伴生的沥青和碳质δ13CPDB值变化在-32.3‰ ~-21‰之间,与自然界δC13储库生物成因的碳同位素组成相符,表明其为有机成因。铜矿石中方解石的碳氧同位素表现出明显的特殊性,以富δ18OSMOW和贫δ13CPDB 为特征,δ18OSMOW和δ13CPDB值分别为13.1‰~22.9‰ 和-32.3 ‰ ~ -13.5‰。不同矿床碳同位素组成一致,暗示碳为同一来源,均为有机碳。 5 矿石中石英和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的H-O同位素组成为:δ18O矿物-SMOW,14.3‰ ~18.9‰;δ18O水-SMOW,2.8‰ ~ 7.2‰; δ18D水-SMOW,-63.6‰ ~ -80.6‰。其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51 ~ 201℃。研究表明,成矿流体来源于建造水与玄武岩发生强烈的水-岩反应所形成的成矿流体。成矿流体通过对流循环方式从玄武岩中萃取成矿物质,有机质对成矿流体的还原和对成矿物质的吸附作用可能是成矿的重要机制。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乌兰图嘎锗矿是我国近年来发现的产在煤层中的超大型锗矿床,锗金属储量达1600吨,其成矿地质条件与成矿模式不同于临沧锗矿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锗矿。本文以乌兰图嘎含锗煤的地球化学特征为重点,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电子探针、ICP-MS和数理统计等多种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乌兰图嘎含锗煤的矿物学、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结合与其他地区含锗煤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初步探讨了乌兰图嘎锗矿的成因。论文获得以下几点主要认识: 1. 乌兰图嘎含锗煤中的主要矿物包括石英、蒙脱石;次要矿物包括长石、高岭石、伊利石;另含少量三水铝石、角闪石、叶蜡石、石膏、绿泥石、锐钛矿、黄铁矿、方解石、白云石和草酸钙石。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分析表明,乌兰图嘎含锗煤中还存在锆石、闪锌矿、白钨矿、重晶石、黄铜矿、卤化物、磷酸盐以及含Pb、Bi、Cr、As和Sb矿物。未发现含锗矿物。首次在乌兰图嘎含锗煤和红旗煤矿的无矿煤中发现含Ag矿物。 2. 与上地壳平均组成相比,乌兰图嘎锗矿褐煤明显富集Be、Ge、Sb、W和U,亏损Rb、Nb、Sn和Ta。乌兰图嘎锗矿褐煤中Be、Ge、Sb、W和U的平均含量明显高于乌兰图嘎砂岩和红旗煤矿褐煤,以及美国煤和世界煤的平均组成。乌兰图嘎锗矿含矿煤的稀土元素平均含量略高于美国煤或世界煤的平均组成、乌兰图嘎砂岩以及同时代的红旗煤矿无锗煤中的稀土元素含量。稀土元素与锗含量无明显的相关性。 3. 按元素组合不同,煤中微量元素可划分为4个组:Ge-Mo,Tl-Ga-Zn-Co,Rb-Cs和W-U-Cd-Y-Pb-Cu-Hf-Zr-Th-Sn-Nb-Ta-Ti-Sb-Ba-Sr-Mn-Be组合。第一组合包括与灰分呈负相关的元素,它们主要表现出有机亲合性。 剩下三组包括与灰分呈负-较高相关的元素,其主要与硫化物或铝硅酸盐矿物结合。大多数含锗煤的稀土元素含量与灰分呈高度正相关,表明含锗煤中的稀土元素主要来自陆源碎屑并主要与同沉积矿物相结合。稀土元素在少数高锗煤中的富集与存在独居石有关。 4. Ge和Mo富集在不同剖面的不同部位,其余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或多或少地跟随灰分的分布。TiO2标准化的元素剖面揭示乌兰图嘎褐煤样品中的Be/TiO2、Ge/TiO2、W/TiO2、U/TiO2、Mo/TiO2、Sb/TiO2、Tl/TiO2和Sr/TiO2比值较乌兰图嘎砂岩和红旗煤矿褐煤中的参考值高出许多。这些元素(Be、Ge、W、U、Mo、Sb、Tl和Sr)的大部分(>90%) 可能由溶液带入煤层。稀土元素与TiO2的比值总体接近矿区砂岩以及红旗煤矿无矿煤中的对应比值。 5. 乌兰图嘎含锗煤具有与矿区砂岩和红旗煤矿无矿煤类似的、页岩式的球粒陨石或北美页岩标准化稀土元素分配模式;与上覆砂岩的稀土元素组成相比,少量含锗煤表现出轻微但明显的中-重稀土富集,表明少量的中-重稀土在后生作用中被叠加或保留在乌兰图嘎含锗煤中。乌兰图嘎锗矿的含锗煤以较高的LREE/HREE和Eu/Eu*比值以及平坦的北美页岩标准化稀土元素分配模式为特征,明显区别于临沧锗矿和俄罗斯远东地区锗矿中的含矿煤。 6. 乌兰图嘎锗矿含锗煤中大多数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可能来源于花岗岩源区,Be、Ge、Sb、W和U的富集可能与后生的、侧向迁移的含锗溶液有关。含锗溶液自花岗岩源区淋滤出这些元素并将其搬运至褐煤中,煤中有机质将溶液中的锗固定而聚集成矿。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南温河花岗岩分布于中-越接壤处的云南省马关县、麻栗坡县老君山地区穹隆状变形-变质岩系的内核部位,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南褶皱带西端与上扬子地块、哀牢山褶皱带和印支地块的接合部位,是研究华南大陆形成与演化及特提斯构造域时空发展的关键地区。前人对本地区花岗岩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燕山期老君山花岗岩的研究上,而对南温河花岗岩的研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还停留在初步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阶段。 本文对滇东南老君山地区南温河花岗岩进行了U-Pb、Rb-Sr同位素年代学和主微量、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系统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 1、通过对南温河花岗岩 SHRIMP锆石U-Pb、TIMS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Rb-Sr年代学的研究,确定了南温河花岗岩主体的结晶年龄为440Ma左右,少量结晶为420Ma左右, 属于广西运动产物。在同位素年代学和岩石学研究基础上,重新对南温河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单元划分,归并为猛洞河单元和南加河单元两个单元。南捞片麻岩并非如1:50000麻栗坡县幅、都龙幅所认为的新元古代岩浆岩,也同属加里东期岩浆岩,应归属于猛洞河单元。 2、南温河序列花岗岩成分来源主要为上部地壳的泥质岩、粉砂岩、杂砂岩的部分熔融,可能还有少量地幔物质和下部地壳物质的加入。成因上主要属于S型花岗岩,少量属于 I型花岗岩。 形成的构造环境上,主要为同碰撞环境,少部分为造山后环境。 继承锆石年龄和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源区存在古元古代的古老地壳。 3、结合SHRIMP和TIMS锆石U-Pb年代学两种测年方法的差异,确定了后期的主变质年龄为 230Ma左右,提出了确定后期中-浅变质作用年龄的一种新思路。 4、通过南温河花岗岩热年代史反演,恢复了本区加里东期以来的构造历史,并初步探讨了本区加里东期的大地构造环境。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以往研究表明锡成矿与S型花岗岩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近年来随着大量与A型花岗岩有关的锡矿床的发现,有关锡成矿与A型花岗岩关系的研究成为地学界关注的热点。 芙蓉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位于我国著名的南岭钨锡多金属成矿带上,锡矿体位于骑田岭A型花岗岩体的内部或者岩体与围岩的内外接触带。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表明,成岩与成矿为前后相继的地质事件,具有密切的时空关系。本论文以与芙蓉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有密切时空关系的骑田岭A型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岩石学、矿物学、矿物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流体地球化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骑田岭花岗岩的岩石学特征、岩石成因、成岩物理化学条件、岩浆分异的流体特征、挥发性组分特征以及成岩与成矿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探讨骑田岭花岗岩成岩过程中流体聚集的机制及其对锡成矿的制约,初步揭示A型花岗岩与锡成矿之间的本质联系。本论文主要取得以下成果和认识: (1)通过对与锡矿有关的骑田岭花岗岩体的主量、微量、稀土元素、同位素和花岗岩中黑云母的微量、稀土元素分析研究发现:骑田岭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为高度分异演化的花岗岩,具有高硅、富铝、富碱、高钾的特征。随着岩体分异演化程度的增加,花岗岩总体向富硅、富碱的方向演化。岩体轻重稀土分异明显,表现为右倾型模式,Eu负异常明显,表现为中等-强烈的负Eu异常。岩体明显富集Rb、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及Zr、Hf等高场强元素,而亏损Ba、Nb、Sr、P、Ti。骑田岭花岗岩两个阶段岩石有着相似的Sr、Nd同位素特征,揭示其具有相同的物质来源,是同源岩浆演化的产物,为具壳幔混合特征的A2型花岗岩。 (2)对骑田岭花岗岩体矿物学和矿物化学特征、全岩Sn含量分析研究发现: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的结晶温度为774~796℃,氧逸度(logfO2)为-15.30~-15.0。黑云母花岗岩的结晶温度为714~784℃,氧逸度(logfO2)为-17.5~-20.0。随着岩浆的演化,从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到黑云母花岗岩随着结晶温度的降低,氧逸度也随之减小。随着岩浆的演化,岩体中Cl含量不断的减少,而F含量有所增加,Cl趋向分配进入流体相。随着岩浆分异演化程度的增加,岩体成岩温度降低,氧逸度减小,岩体中Sn含量不断的减少,Sn趋向分配进入富Cl流体,表明岩浆演化过程中分异出富Cl、富Sn的流体。 (3)骑田岭花岗岩石英斑晶中的包裹体研究表明:骑田岭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在岩浆演化过程中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岩浆阶段和岩浆-热液阶段,分别以出现熔融包裹体、流体-熔融包裹体为特征,其中流体-熔融包裹体的出现是岩浆分异流体的直接证据。结合矿物的结构、构造特征,研究发现骑田岭花岗岩浆演化过程分异出流体。骑田岭花岗岩原生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岩浆分异出的流体为H2O-CO2-NaCl-KCl-CaCl2不混溶体系,具有盐度高(32.98~52.04Wt%NaCleq.),密度低(0.27~0.95g/cm3),均一温度较高(190~ 494℃)的特征,压力为600~800bar,成岩过程中发生了沸腾现象。 (4)对芙蓉超大型锡矿床和骑田岭花岗岩研究表明,锡矿与花岗岩有着密切的时间、空间和成因联系。矿体产在花岗岩体内部或者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成岩与成矿时限一致,随着岩浆分异演化程度的增加,岩体成岩温度降低,氧逸度降低,岩体中的挥发性组分Cl含量减小,而F含量增加,Cl趋向分配进入流体相,这种流体萃取熔体中的成矿元素Sn,并以氯络合物形式迁移。可以认为,随着岩浆的演化,骑田岭花岗岩岩浆结晶期后分异出的热液流体具有富Cl和Sn的特征。芙蓉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流体应主要来源于黑云母花岗岩岩浆结晶期后分异出的岩浆热液。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以来的动力学背景一直受到大量学者的关注,特别是大陆岩石圈地幔和大规模岩浆活动事件。华南地区广泛发育的基性脉岩,为研究中国东南部动力学背景提供了载体。前人分别从年代学、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对广布于华南(福建、广东、江西、海南、湖南等地区)基性岩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赣杭构造带地处一级大地构造单元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结合部位,横跨江南元古宙岛弧和华南加里东造山带两个二级构造单元,长期控制两侧地质构造、岩浆活动、沉积、变质及成矿作用。带内发育的基性岩为认识构造带活动情况提供可能。但目前对构造带内的基性岩浆活动的研究较少,应用系统的矿物学、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等研究方法,对赣杭构造带中生代以来的基性岩体及基性脉岩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应用其形成时代、源区性质等结论对中国东南部岩石圈伸展减薄、地幔性质等地球动力学背景中的问题进行探讨。主要取得以下几点认识: 1. 系统进行资料收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野外考察和采样,明确了赣杭构造带发育基性岩的岩石类型主要为辉长岩,辉绿岩及橄榄辉绿岩。主要分布在构造带的南侧,受主/次断裂控制明显。 2. 明确赣杭构造带基性岩体主要为辉长岩,落在粗面玄武岩-玄武岩-玄武粗面安山岩,碱性-亚碱性范围内各有分布,但以亚碱性居多。SiO2范围从45.11-53.47 wt%,MgO的范围从4.06-9.28 wt%,TiO2的范围从0.79-3.63 wt%。微量元素总体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Ba、Rb)、轻稀土(LREE),而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Ta、Nb、Zr、Hf、Ti)和重稀土元素(HREE)。余江、东乡、枧头、虎头等近构造带样品,岩浆来源与OIB近似,Nb、Ta亏损不明显。岩浆源区地幔性质从亏损地幔向富集地幔都有分布,流体熔体的交代作用及地壳物质参与可能是造成富集程度不同的主要原因。基性岩体未受到明显的地壳混染,主要经部分熔融形成,成岩过程中发生了橄榄石和单斜辉石的分离结晶作用。构造带对岩浆源区及深部壳幔物质演化发挥重要作用,还控制着岩浆的上升侵入。 3. 赣杭构造带基性脉岩主要为辉绿岩类,在玄武岩-玄武安山岩范围内,碱性-亚碱性范围内都有分布,以亚碱性占大多数。SiO2的范围从44.44-54.73 wt%,MgO的范围从2.74-7.89 wt%,TiO2的范围从0.91-3.39 wt%。微量元素总体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Ba、Rb)和轻稀土元素(LREE),而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Ta、Nb、Zr、Hf、Ti)。基性岩脉经不同程度部分熔融作用形成,且成岩过程中经历了橄榄石、单斜辉石及少量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样品没有受到明显的地壳混染现象。基性脉岩的源区性质与流体熔体交代作用及地壳物质参与有关。少量下地壳以拆沉形式加入了原始地幔,进而通过流体熔体交代作用,造成了原始地幔的富集。伸展活动的逐渐加大及软流圈的上涌为拆沉提供了有利条件。赣杭构造带对岩浆源区、深部壳幔物质演化及岩浆上升侵入影响显著。 4. 赣杭构造带岩浆活动发育呈现多元化特点,Sr-Nd-Pb同位素特征显示有EMⅡ的参与。流体交代特征比较复杂,源区存在金云母和金红石的交代,进一步说明下地壳成分参与了壳幔相互作用。同位素模拟表明古老基底通过源区混合也有所参与。结合前人的研究,提出了本区的成岩模式。赣杭构造带地区伴随岩石圈伸展作用的进行,发生了岩石圈减薄及软流圈地幔的上涌作用,少量下地壳物质拆沉到岩石圈地幔参与了岩浆的形成,构造带重新活化及活动对岩浆形成制约明显。新生代岩石圈地幔对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继承和改造。 5. 根据K-Ar年龄并结合区域内已有同位素年龄,赣杭构造带上的基性岩具有周期性分布特点,初步分为±180 Ma、145-150 Ma、120-140 Ma、95-110 Ma和65-80 Ma五组,且以120-140 Ma和95-110 Ma的峰值最为集中,代表了赣杭构造带岩浆活动最为强烈的期次。据目前研究,145 Ma限定了中国东南岩石圈伸展作用开始作用的下限,随着研究深入,更早能准确指示转换年龄的证据可能会被发现。大于140 Ma的岩浆比较偏向于构造体制转换下的构造-岩浆活动产物,与岩石圈的减薄及软流圈上涌关系密切。整个华南的岩石圈伸展作用对大规模金属成矿意义明显。赣杭构造带在热源、流体来源及驱动机制等方面对区内的以铀为主的金属成矿作用起到了制约。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新疆北部地区属于中亚造山带的关键部位,有独特的构造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早期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地质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准噶尔盆地两侧大面积出露的A型花岗岩及相关矿床是该区的重要研究对象。尽管已有的研究积累了一定成果,但对一些关键问题,特别是对于A型花岗岩形成时代和成因的认识还存在较大争议。另一方面,传统观点认为锡矿床主要与演化的过铝质S型花岗岩有关,但在东准噶尔卡拉麦里构造带,多个中小型锡矿床产于A型花岗岩体内或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附近,花岗岩与锡矿的成因联系有待深入研究。 本论文以准噶尔盆地两侧的三条A型花岗岩带(包括东准噶尔的卡拉麦里和乌伦古河A型花岗岩带、西准噶尔的达拉布特A型花岗岩带)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一些A型花岗岩体开展了详细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并以这些资料为基础,探讨了A型花岗岩的岩石成因及其构造和成矿意义。概括起来,主要得到以下结论性认识: (1)锆石U-Pb年代学结果显示,卡拉麦里铝质和碱性A型花岗岩都形成于302~310Ma左右;乌伦古河碱性A型花岗岩形成于305~320Ma,而铝质A型花岗岩形成于270~280Ma;西准噶尔达拉布特铝质A型花岗岩形成于295~305Ma。这些高精度的同位素年龄资料进一步确证了准噶尔地区大面积发育的A型花岗岩是该区后碰撞阶段的岩浆作用产物。 (2)三个构造带的碱性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都具有典型A型花岗岩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在主量元素上它们富硅、富碱、低铝、贫钙镁,在微量元素上它们明显富集Rb、K、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及Zr、Hf等高场强元素和稀土元素而亏损Ba、Sr、Eu。根据地球化学组成,苏吉泉黑云母碱长花岗岩是典型的铝质A型花岗岩,而不是前人提出的S型花岗岩。 (3)三个构造带的A型花岗岩均有较高的正Nd(T)值和大于成岩年龄的两阶段Nd同位素模式年龄,它们的地质特征和地球化学组成难以用幔源岩浆高度分异的成岩模式解释。这些A型花岗岩的岩浆很可能是花岗闪长质岩浆分异结晶作用的产物,而花岗闪长质岩浆则起源于具亏损地幔同位素组成的玄武质洋壳和少量陆壳物质的部分熔融。 (4)东准噶尔早二叠世A型花岗岩的发育表明该区后碰撞阶段的花岗岩浆作用持续时间较长(约60Ma),这些花岗岩与晚石炭世A型花岗岩在地球化学组成上的差异揭示了东准噶尔乃至新疆北部在早二叠世的陆壳垂向生长。 (5)萨惹什克锡矿石中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年龄值(307Ma)与赋矿的萨北碱性花岗岩中锆石的U-Pb年龄值(306Ma)有很好的一致性,而且辉钼矿的Re含量低,表明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源于地壳。时间和物源的证据反映该区A型花岗岩与锡矿床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作为铅锌金属的主要来源,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铅锌矿床吸引了全球范围的地质学家和矿床学家。在过去的50年内塔里木西南缘陆续发现了一批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铅锌矿,并开展相应的研究。但还是存在一些关键问题值得探讨,例如成矿时代、金属及硫的来源,以及成矿机制。 塔木铅锌矿床是塔里木西南缘最为重要的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铅锌矿床之一,其位于西昆仑和塔里木地块接触带北侧塔里木边缘,区域地层均变形或被错断。矿床赋存于下石炭统碳酸盐岩角砾岩带中,具有经济价值的矿体五个,铅锌资源量约0.2Mt。 自20世纪40年代塔木铅锌矿被发现以来,已陆续开展的研究工作有流体包裹体、铅同位素、硫同位素、碳同位素、氧同位素以及稀土元素等,但矿床成因依然困惑着众多的矿床学家。其中一部分认为矿床属密西西比河谷型,另一部分则认为应属沉积喷流型。但从前人发表的文献看,矿石结构构造、角砾和填隙物等基础研究被普遍忽视了。 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KZCX2-YW-107-6)和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B07B04-04)的资助下,本次研究以塔木铅锌矿为突破口,运用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方法和手段对其加以研究,以揭示成矿机制及矿床成因。以下就获得的一些新的数据、调查结论、观点作一概述: (1). 在分析矿体形态和与围岩接触关系基础上,提出塔木铅锌矿床为同生断层控制,角砾岩带为断层的组成部分;通过细致的镜下观察,深入探讨了角砾、填隙物及其结构构造,提出填隙物中沥青在成矿中的具有重要作用,并首次发现赋存于填隙物中的钡-钾长石。角砾可根据几何形态特征和角砾间接触关系分为五类:内碎屑角砾(IB)、成岩期角砾(DB)、后生角砾(EB)、崩塌角砾(FB)、断层角砾(DB),其中断层角砾可以分为矿化断层角砾(MFB)和无矿化断层角砾(WFB)。填隙物可以根据结构划分为三种类型:同沉积-成岩作用填隙物(纹层构造),溶蚀-交代填隙物(细粒,颗粒边缘具有溶蚀港湾结构),以及空洞充填填隙物(粗晶结构)。塔木铅锌矿演化具有三个清晰的期次:沉积期、成岩期和后生期。矿化是成岩期和后生期的产物,主要为后生期。矿化可分为两个主要阶段:溶蚀-交代阶段和空洞充填阶段,其中溶蚀-交代阶段是矿化的主要阶段。管/脉状构造是溶蚀-交代阶段最重要的特征,其多见于后生角砾的填隙物中。 (2). 在对角砾(白云石)和填隙物(白云石)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C、O同位素以及填隙物白云石流体包裹体研究基础上提出水/岩作用和TSR过程控制着流体的演化。充填阶段流体为低温(119~191°C),盐度介于10.9~11.4wt% NaCl eq.,压强介于2~39MPa,含有少量H2S,缺乏SO42-的流体。Ca2+和HCO3-为流体主要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填隙物与角砾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海相碳酸盐岩。如果填隙物中混入钡-钾长石,其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则发生显著改变。氧同位素和碳同位素显示填隙物较角砾富集轻同位素。由于闪锌矿流体包裹体氧同位素值显著低于角砾,暗示存在大气降水的参与。根据氧同位素质量平衡方程可估计水/岩比值,封闭体系水/岩比值在0.16~0.67(119°C)或0.12~0.43(191°C),开放体系水/岩比值在0.13~0.37(119°C)或0.10~0.28(191°C)。热化学硫酸盐还原过程(TSR)可能对沥青和H2S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并影响碳同位素值变化。 (3). 塔木铅锌矿硫可能来自海水或蒸发盐,存在有机物硫的加入,并受TSR过程和硫储库效应的控制,铅可能为来自淋滤结晶基底的产物。 (4). 讨论了闪锌矿流体包裹体Rb-Sr法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前提,指出对定年闪锌矿必须开展细致的矿物学研究,并进行了该矿床的定年尝试。 (5). 最终得出塔木铅锌矿为赋存于碳酸盐岩受同生断层和热化学硫酸盐还原过程控制的后生铅锌矿床。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拉拉铜矿床位于扬子地块西缘的康滇隆起中段,赋存于经历变质的古元古代河口群海相火山-沉积岩系中,是我国重要的受变质热液叠加或改造的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HMS)之一,也是四川省最大的铜矿生产基地。本论文以该矿床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整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野外地质考察和系统采样,选取代表性样品,运用电子探针分析技术、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Rb-Sr、Sm-Nd、S)、锆石U-Pb定年等方法手段,对矿区新元古代大规模区域变质作用的变质条件、变质原岩、广泛分布于矿区多个赋矿层位的辉长辉绿岩脉、岩石及矿石性质、硫源、成矿时代等主要岩石学及矿床学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探讨了矿床的成因机制。论文主要取得以下几点认识: (1)矿区变质火山岩的成岩年龄为1695±20Ma,岩浆在上升侵位的过程中捕获了古元古代早期地壳物质,后期变质改造的时代约为700-800Ma。 (2)基于石榴石黑云母片岩中石榴石黑云母矿物对的电子探针分析数据,利用石榴石-黑云母地质温度计和多硅白云母地质压力计确定了矿区新元古代大规模区域变质作用的变质条件:变质温度为530-580℃,变质压力上限为0.66-0.76GPa,对应于高绿片岩相。 (3)矿区出露的岩石类型以云母片岩类和钠长岩类岩石为主,二者共同构成了矿区的围岩及赋矿岩石,通过对代表性样品的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采用DF函数判别法、(Al/3-K)-(Al/3-Na)图解法、La/Yb-TR图解法,并结合岩矿鉴定及结构构造特征,恢复了矿区的变质原岩。其中,矿区的云母片岩类样品的变质原岩为沉积岩,以页岩为主,主要来自大陆岛弧及上地壳物质的风化;而钠长岩类样品的变质原岩为火山岩,源自富集地幔,包括“右倾型”钠长岩和“平坦型”钠长岩,前者为分离结晶作用早期并经历一定程度地壳混染的产物,后者主要形成于分离结晶作用晚期,Nb、Ta、Zr、Hf、P、Ti等达到饱和并以副矿物晶出。 (4)综合矿区变质沉积岩及变质火山岩的构造环境判别结果,确定了二者形成于大陆岛弧的弧后盆地环境。 (5)通过对矿区变质火山岩性质、形成机制及硫同位素研究,讨论了矿床中成矿元素可能的富集机制,即地幔中大量的亲铜元素及硫元素进入母岩浆并随之上升形成区域分布的火山岩,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 (6)侵入河口群地层并广泛出露于矿区多个赋矿层位的辉长辉绿岩脉的化学成分与板内碱性玄武岩类似且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下的类似OIB源区,是高温地幔柱部分熔融的产物,幔源岩浆在上升侵位过程中受到了地壳物质尤其是上地壳物质较小程度的混染,表明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裂解对拉拉地区的成矿作用有重要影响。 (7)拉拉铜矿床主要存在两个成矿期次,即火山喷气-沉积成矿期(1700 Ma左右)和变质热液成矿期(700-800Ma)。矿区主要存在两种类型矿石,即条纹、条带状矿石和块状、浸染状矿石,前者主要赋存于变质火山岩中,可能形成于火山喷气-沉积成矿期,后者主要赋存于变质沉积岩中,可能为变质热液成矿期的产物。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老厂矿床位于三江成矿带南段昌宁—孟连裂谷的次级澜沧断陷盆地中,昌宁—孟连裂谷是三江成矿带南段的重要成矿段之一,其大地构造位于保山―掸邦微陆块东缘,兰坪—思茅盆地、临沧地块西缘,属东特提斯构造域,是冈瓦纳古陆与欧亚大陆巨型缝合带的组成部分。 矿床开采历史悠久,始于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至今已605年。古时炼银弃铅,最高年产白银30万两。解放后主要开采古人废弃的高铅炉渣,并对深部原生矿体进行了初步勘探,90年代至今对深部银铅矿体进行了详细勘查,深部矿体是矿床主要的开采对象。它以独特的成矿地质特征、富银(铅锌矿石中平均含量为629×10-6,方铅矿中平均2069×10-6)、伴生元素多(In、Se、Te、Ga、Cd、Bi)、规模大(In、Se、Te、Cd已达大型规模)、含Sn等特征而受到广大地质工作者的关注。它是“三江”成矿带南段最具代表性的铅银矿床类型之一,也是昌宁—孟连裂谷内目前探明的唯一大型银铅锌多金属矿床,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虽然前人已从矿床地质、成矿条件、控矿因素等方面对老厂大型银铅锌多金属矿床进行过研究,但研究工作较为零散,在成矿物质与成矿流体来源、矿床成因、花岗斑岩与成矿等方面还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在深入细致的野外地质工作基础上,利用多种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对矿床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矿物学、岩石学、年代学和矿床地球化学研究,进而查明了矿床成矿物质与成矿流体来源、揭示了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探讨了矿床的成因、初步建立了矿床成因模式。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查明了硫化物的物质组分及形成阶段。闪锌矿以高铁(早期平均11.51%,晚期平均8.41%)为基本特征,并伴生多种特征的微量元素,早期闪锌矿是Fe、In的主要载体,Cu、Cd、Mn则主要富集在晚阶段闪锌矿中;方铅矿是Ag的主要载体,其早期富Ag、Te、Bi,含Se、Cu,中期主要富Ag,晚期以含As、Bi为特征;其它硫化物成分较单一。 2.揭示了伴生元素赋存状态和富集规律。矿床伴生元素含量高,闪锌矿中Cd平均4293.19×10-6,In平均555.37×10-6,方铅矿中Te平均143.81×10-6,As、Se、Bi、Ga含量也很高。初步估算金属储(万吨)量分别为: Ga 0.097,Cd1.84, In0.13,Se0.06 ,Te0.15,Bi1.28,As4.31。闪锌矿是Ga、In、Cd主要载体,Te、Bi主要赋存在方铅矿中,Se则主要在铅锌、黄铁矿石中富集。 3.首次获得了精确的成矿年代学数据。单颗粒闪锌矿—黄铁矿Rb-Sr法获得矿床成矿年龄t=(45±3.6)Ma,(87Sr/86Sr)i=0.70977±0.00034。证实了矿床成矿与隐伏花岗斑岩关系密切,矿床形成是三江成矿带南段对喜马拉雅碰撞造山成矿运动的响应。 4.首次系统研究了花岗斑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矿床花岗斑岩具高硅、超钾、富碱、贫钠和低镁、钙、铁、磷的特征,岩石为过铝质岩石;其轻稀土富集、Eu为弱负异常、基本无Ce异常、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具有较高的锶初始值和较低εNd及高的Nd模式年龄,与三江地区富碱斑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岩浆主要来源于加厚下地壳重熔,成岩过程中有地幔物质的加入,为同碰撞构造环境下形成。 5.首次探讨了容矿沉积建造及矿石、矿物的地球化学特征。矿床碳酸盐岩轻稀土富集、Eu正异常及Ce异常和其微量元素特征与热水沉积岩石相似,表明了碳酸盐岩的热水沉积成因,同时矿石及其硫化物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也指示了在早石炭世矿区发生了广泛的火山喷流热水沉积成矿作用。 6.查明了成矿物质及成矿流体来源。成矿元素研究显示矿床成矿物质具有多来源的特征,Pb同位素研究表明矿床Pb可能来自不同地层岩石的淋滤, S同位素组成显示其可能主要来源于海水对下伏火山岩地层的淋滤与海水硫酸盐的还原,花岗斑岩岩浆也可能提供了部分S。C-O、H-O同位素和矿石及其硫化物稀土元素反映矿床早期成矿流体主要源于深部岩浆,晚期主要来源于喜山期花岗斑岩岩浆热液。 7.初步建立了成矿模式。老厂矿床是长期以来多种地质作用下的综合产物,具有成矿物质多来源,成矿阶段多期次特点。经历了早石炭世火山喷流热水沉积成矿和喜山期花岗斑岩岩浆热液叠加改造成矿作用,热水成矿作用下形成了以黄铁矿为主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喜山期富碱花岗斑岩岩浆热液流体携带了大量的Cu、Mo、Ag、Pb等成矿元素,在它的叠加改造作用下形成了老厂银多金属矿床。总之矿床为火山喷流沉积—岩浆热液叠加改造成因。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滇东南地区北西以弥勒-师宗断裂与扬子地块分界,南西以红河断裂为界与哀牢山断块毗邻,南连越北古陆,东部文麻断裂与南岭褶皱系连为一体,是我国重要的锡、银、铅、锌等矿产基地,自西向东分布着个旧、白牛厂和都龙三个超大型银锡多金属矿床,在这三个大型矿床附近各分布着一个大花岗岩体,个旧和老君山岩体已有相当多的研究,而对于薄竹山岩体、薄竹山岩体接触带周边矿床和与临近白牛厂矿床的研究则相对薄弱。本文主要对薄竹山岩体进行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并且借助铅同位素,对薄竹山岩体接触带矿床和白牛厂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作了分析,阐明这些矿床的形成与薄竹山花岗岩体的关系。 薄竹山花岗岩体分两期侵入,第一期岩石类型主要为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属于过铝质花岗岩,主要形成于同碰撞阶段;第二期主要为细粒二长花岗岩,形成于板内的伸展环境。与第一期相比,第二期花岗岩更加富硅富碱、贫钙贫镁,稀土配分曲线显示Eu亏损更加强烈,更加富集Rb、Ta、Tb、Y,而亏损Ba、Sr、La、Ce等元素。Sr-Nd同位素显示,两期花岗岩可能分别来源于中元古界地壳和太古宙古老基底。 薄竹山岩体长石铅同位素组成均一,其接触带矿床矿石铅与岩体长石铅分布趋势一致,所以接触带矿石铅可能主要由薄竹山岩体提供。对于白牛厂矿床,除个别样品外,矿区内西北白羊矿段和东南部其他矿段矿石铅组成一致,说明整个白牛厂矿区的矿石铅来源比较单一,并且与薄竹山附近矿化点矿石具有相似的铅同位素分布范围,说明两种矿石铅来源可能相同,都来源于薄竹山花岗岩浆。白牛厂矿区内赋矿地层铅与矿石铅同位素演化趋势完全不同,所以赋矿地层不可能为矿石铅的重要来源。 综合薄竹山岩体及矿石的铅同位素组成特征,我们发现白牛厂矿区内矿石铅主要来自薄竹山岩体,主要为矿区内隐伏岩体提供。白牛厂矿床早期可能发生过喷流沉积作用,但没有带来大量银、铅、锌等成矿物质,后来燕山期花岗岩浆侵入,带来大量银、铅、锌等成矿物质,形成了现在的白牛厂矿床。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从区域地质、矿床地质、矿物学、微量元素与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热力学计算和成矿年代学方面系统地研究了嘎村银多金属矿床的矿石矿物特征、银的赋存状态及分布特征、成矿物质的来源 、成矿流体的性质及可能来源、银的富集机制、成矿时代。在分析成矿过程的基础上,提出富集模式和找矿方向。首次在矿应中开展的工作有:①对矿床中层状矿石及其石英进行δ~(18)O测定;②对成矿过程中银的迁移形式计算;③矿床的成矿年代学研究。矿物学研究表明,银主要赋存于黝铜矿之中。本次工作首次找到两种银矿物;硫砷铜银矿、硫铅铜矿。同时找到一批蠕虫状微细粒含银矿物,并在矿床中首次发现一种硫盐矿物——硫砷铜矿。微量元素、稀土元素、铅和锶同位素研究表明,银主要来源于岛弧火山岩,同时热液通过水岩反应对流经的围岩也萃取一部分矿物质。流体包裹体、稀土元素、氧化和硫同位素等研究表明,成矿热液为高温酸性、富C1和CO_2的钠质流体,并具有高δ~(18)O和富放射性成因锶的特点。我们认为岩浆热液是成矿流体的主要贡献,海水也部分参与了成矿。通过热力学计算,证实银在成矿流体中基本上以AgCl_2~-形式迁移。银沉淀的机制主要是温度的降低、pH值增大。矿床中的岩石、矿石进行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研究,得出矿床的热液叠加改造的年龄为204 ± 14Ma。这一年龄代表义敦岛弧在印支晚期与扬子大陆的俯冲、碰撞形成造山带的年龄。矿物学研究也证实,成矿晚期或成矿后存在热液交代(叠加)现象。矿床中岩石、矿体产状的直立表明嘎村矿床为后期改造较强烈的矿床。本文初步提出该矿床为后期热液叠加改造的岩浆热液喷流-沉积矿床。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河北省泥河湾盆地第四纪地层在沉积过程中有无“海侵",一直是地学界争论的问题之一。争论的原因是这套地层中既存在着典型的陆相化石(如介形虫、腹足类),又有所谓的“海相性”有孔虫壳体化石。而无论海相成因论还是陆相成因论,都是从纯古生物学角度入手进行研究的。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纯古生物学方法很难对弱海相及其类似的沉积环境作出准确的判断。鉴于海水与陆表水之间的化学组成、尤其是Sr含量和~(87)Sr/~(86)Sr比值存在较大差异,可以利用生物壳体中的~(87)Sr/~(86)Sr比值来判别海相、过渡相及陆相沉积环境。基于以上认识,本论文选取泥河湾盆地小渡口剖面为研究对象,根据对小渡口剖面22层、27层上部、28层有孔虫、介形虫、腹足类生物壳体的微观观察,对微量元素、~(87)Sr/~(86)Sr比值及其与微量元素特征对比以及对水岩反应~(87)Sr/~(86)Sr比值的混合模式的研究,得出如下几点结论:(1)小渡口剖面的有孔虫、介形虫、腹足类壳体经埋藏后,基本上保持着原生的结构,并没经历过明显的蚀变作用。因~(87)Rb在碳酸盐类矿物中含量相当低,不需考虑~(87)Rb就位衰变对~(87)Sr的贡献。故所测定的小渡口剖面有孔虫、介形虫、腹足类骨骸矿物的~(87)Sr/~(86)Sr比值就代表矿物相形成时宿生水体的~(87)Sr/~(86)Sr比值。(2)海水-陆表水~(87)Sr/~(86)Sr-盐度混合模式计算图示及混合水体~(87)Sr/~(86)Sr-Sr/Ca图表明泥河湾盆地第四系更新世有孔虫宿生水体没有海水的参入,为一纯陆相环境。有孔虫的大量出现仅与当时干旱气候条件下,泥河湾湖水水体达到适合有孔虫大量生存的理化性质有关:从锶同位素特征来看,有孔虫宿生水体与现代桑干河具有较强的可比性。(3)有孔虫壳体~(87)Sr/~(86)Sr比值为0.71190—0.712018,明显高于同时期海水的~(87)Sr/~(86)Sr比值0.709807—0.709147,也略高于现代黄河水的平均值O.7111,说明小渡口剖面有孔虫生活时的水体为内陆湖泊。(4)泥河湾盆地小渡口剖面有孔虫、介形虫、腹足类壳体~(87)Sr/~(86)Sr、Sr/Ca、Mg/Ca比值的变化、可以作为提取古气候、风化作用信息的工具。(5)综合的地质、地球化学、古生物学、古地磁研究表明:泥河湾古湖泊在有孔虫出现期问(大约1.OMa)发生了一次大的环境转变事件。湖泊因强烈蒸发,湖水浓缩,出现了区域性的、与海水性质相似的、咸水或半咸水湖水环境,为有孔虫的生存提供了合适的环境。小渡口剖面有孔虫化石群属于内陆非海相有孔虫。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扬子地块西南缘是中国甚至世界上独特的、大面积分布的低温热液矿床矿集区,广泛发育Au、Ag、Hg、Sb、As、U、Cu、Pb-Zn以及重晶石、萤石、冰洲石等低温热液矿床,其中不少矿床属大型-超大型矿床规模.以沉积岩为容矿岩石的卡林型金矿(又称微细浸染型金矿),则是该区重要的矿产类型.目前已发现烂泥沟、紫木凼、戈塘、金牙、高龙等大、中型卡林型金矿床6个,小型矿床、矿点(矿化点)近200余处.主要集中分布在黔西南、滇东南和桂西北的交界地区,周边被深(大)断裂带所限,大体呈三角形,俗称"金三角".首先对该区众多的基性-超基性岩浆岩的同位素年代学及其反映的地质背景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选择革挡和八渡(D)、纳哥(P)、烂泥沟和丫他(T)等代表性金矿床,进行了系统的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学、单个包裹体的激光Raman、流体包裹体群中的微量元素以及Rb-Sr、He-Ar、同位素组成等研究,获得了大量数据,并拍摄了大量包裹体照片(约400张).该次对该区卡林型金矿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的研究,作者认为在以下方面取得一定进展:(1)发现(或证实)了该区卡林型金矿富含C0<,2>相包裹体,并且种类众多,提出了卡林型金矿的成矿作用,经历了流体不混溶的过程(沸腾作用):(2)进一步证实了有机质参与卡林型金矿的成矿过程:(3)证实了盆地超压流体的存在,并提出了卡林型金矿的大规模成矿作用是"盆地超压流体-矿源岩-盆地伸展"耦合的观点.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沉积物表层几厘米范围经常呈现某些微量金属元素富集的现象,过去常笼统地认为这是工业革命以来人为污染不断加剧的证据。但近来的研究却证明强烈的早期成岩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微量金属元素在沉积物中的再迁移现象,使得其环境记录失真。因此沉积物中元素分布记录不能完全反映对流域输入的物质组成特征。另外,在一定条件下,沉积物中部分金属元素也可再次向上覆水体释放,造成“二次污染”问题,严重威胁到湖泊/水库的水质安全,成为埋藏在湖泊深处的一颗“定时炸弹”。各种地球化学过程在沉积物一水界面附近造成的重金属元素的源/汇效应因此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贵州红枫湖水质季节性恶化事件频繁出现,作为贵阳市饮用水源的阿哈湖水质也开始出现季节性恶化趋势。紧迫的环境问题及重要的科学意义促使我们系统开展了红枫湖、啊哈湖沉积物一水界面微量金属的地球化学行为研究。两湖都是黔中地区人工水库,具有岩溶湖泊的共性,也具有明显的区别。红枫湖湖水具有典型的岩溶水化学特征,湖水中度富营养化;而啊哈湖受矿山废水的影响,同时由于近年的人工石灰投放等原因,造成该湖湖水具有极硬水、硫酸盐型水特征,矿化度达到600tng/L。我们对上述两湖进行了详细研究,获得了如下的研究成果:1.硫酸盐还原细菌(SRB)及铁还原细菌(DIRB)的计数直观地指示了有机质早期成岩过程中各电子受体依次利用的分带性:即硫还原(锰还原)叶铁还原。孔隙水中硫酸根及溶解铁分布与SRB和D工RB的分布吻合。沉积物孔柱的模拟实验、各类还原性微生物计数及与孔隙水中铁锰、硫酸根分布的综合分析证实了微生物的作用是厌氧环境中各种还原反应的不可缺少的因素,界面附近氧含量的变化是引起水质恶化的基本外因。模拟实验的结果还解释了铁、锰、硫在季节性缺氧湖泊中的循环机理。2.微生物计数及生物大分子分析证实了上层沉积物(0-10厘米)是微生物活跃最为强烈的区域,易降解有机质在此区域被降解。红枫湖沉积物有机质降解持续的深度较深〔达到10cm),而啊哈湖沉积物有机质降解持续深度较浅,仅为4厘米,这主要是由于两湖都是季节性厌氧型湖泊,红枫湖在缺氧季节,有机质厌氧降解所需的电子受体迅速消耗,使得缺氧季节该湖有机质降解速率相对缓慢;啊哈湖受到大量煤矿废水注入,水体及沉积物中硫酸根、铁锰含量异常高,并在厌氧季节里为微生物厌氧呼吸提供充足的电子受体,因而易降解部分有机质在表层迅速被氧化,而且该湖沉积速率相对较慢,有机质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在上层被降解,避免了被掩埋的命运。3.啊哈湖沉积物孔隙水及界面水δ13CDIC及DIC浓度的分析,显示啊哈湖沉积物产甲烷过程很弱或不明显。这主要是受到硫酸盐还原作用的抑制。从δ34SSO42-SO42-相关关系及硫酸盐还原菌分布特征,可以在深度上划分为两种还原过程及硫同位素分馏过程:慢速还原阶段(6厘米以下),硫同位素分馏程度较大,最大分馏达13.71%。分馏因子约为1.024-1.026之间;快速还原阶段(0-6厘米),硫同位素具有明显分馏,最大达到38‰,这与快速还原过程硫同位素分馏较小的规律相反,主要原因是由于表层同时出现有还原态硫的氧化反应.产生较负的δ34S-so41,δ34S-SO42--SO42-的变化反映出混合过程。通过研究我们进一步还推断,采样点沉积物下部还有煤矿硫源的输入。4.两湖沉积物中铁、锰、硫的还原作用发生位置都具有季节性沿沉积深度上下迁移的特性,部分微量金属元素扩散通量因此发生季节性变化。受沉积物中铁锰含量的控制,红枫湖沉积物一水界面铁锰循环作用比啊哈湖弱。啊哈湖锰含量很高,导致界面附近锰的循环剧烈且远强于铁的循环,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部分微量金属在沉积物上层强烈富集。5.通过红枫湖后五沉积物剖面研究,我们发现各种微量元素由于其自身不同的地球化学性质差异,早期成岩过程对其在沉积物中的垂直分布特征的改造程度是不同的。①锰具有明显的向上富集趋势,铁在沉积物中的分布特征的后期改造作用就比较弱。②钻、镍分布的后期改造程度与铁相似,从总量来看再迁移程度比较弱。③铜、锌在早期成岩过程中逐渐向沉积物中上部富集,这主要是与铜锌强烈的亲硫性引起的。钥的表层富集现象最为明显,沉积后再迁移效应显著。由其含量在上层沉积物中的两重峰值,可以指示界面剧烈的锰循环及界面下硫酸盐还原作用对它的联合控制。6.与红枫湖相比,啊哈湖沉积物金属元素再迁移特征有很大的不同:①通过部分微量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相态分析,各相态微量金属分布主要服从其总量分布特征。②沉积物稀土配分模式明确指示了啊哈湖成湖基底的位置,即沉积物-水界面下18-19厘米以下。③通过Ti、Zr、ΣREE+Y等的分析也显示了成湖前原始基底的存在位置,同时它们在沉积物中的含量变化特征还反映了该湖扩容后陆源输入的减少。④在沉积深度上铁锰及部分微量金属元素出现明显的分离现象。⑤通过相关性分析,Fe与Cu,U、Mn与Pb,C0,Ni,Cd,Zn等都存在很好的相关性,表明它们之间具有相似的界面地球化学行为。Fe型元素与Mn型元素分布差异的原因可以简约的概括为:锰的界面循环极为强烈,导致再迁移程度很高;而铁的循环相对较弱,又容易受到上层硫酸盐还原作用的抑制,因此再迁移程度不高。此外,由岩溶地区湖泊较强的酸中和能力及近年来的人为石灰投放,沉淀PH不同导致微量金属元素间发生分离,引起下游大坝处金属元素的输入差异。因此,啊哈湖大坝附近沉积物中微量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应受到沉积后再迁移和受 pH控制的煤矿废水输送差异联合制约。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稀土元素成矿与地壳的构造运动密切相关,稀土在中元古代具有大规模暴发性成矿特征。云南武定迤纳厂稀土铁铜矿床为昆阳群因民组出现稀土富集成矿的典型代表。本论文选择迤纳厂矿床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研究矿床不同类型岩(矿)石和矿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探讨富稀土的成矿流体、成矿物质来源和稀土元素成矿时代,揭示昆阳裂谷初期因民组稀土元素富集的地球化学机制。主要认识如下:1、迤纳厂矿床产于昆阳裂谷初期形成的禄丰一武定火山断陷盆地中。早中元古界昆阳群分布于绿汁江岩石圈断裂和小江一易门断裂的夹持地带,呈狭长状展布。迤纳厂矿床赋矿地层为昆阳群因民组上段的硅质白云岩和碱性火山岩(粗面安山岩)。矿体产出形态和矿石的结构构造等均显示矿体与赋矿地层同沉积特征;出现独立矿物氟碳饰矿、独居石及褐帘石,磷灰石、萤石、菱铁矿等矿物中也含有一定量的稀土,沿矿体走向和垂向稀土元素变化不大。2、矿体顶、底板围岩(石榴石黑云母片岩、钠长黑云母片岩等)的原岩为碱性火山岩(粗面安山岩),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Cs、Rb、K、LRE日及贫Zr、Sr、Ti、Hf、HEE,为早元古代末期一中元古代早期交代富集地慢低程度部分熔融所形成的碱性火山岩。矿石稀土总量高(645-4443)×10-6,强烈富集轻稀土((La/Tb)N=17.3-81.1),稀土元素分布特征明显不同于矿区正常沉积的硅质白云岩和后期侵入的钠长石英斑岩及火山角砾岩,而与矿体顶、底板碱性火山岩中稀土元素配分特征基本一致,暗示稀土成矿物质来源与碱性火山岩有密切的关系;3、矿石中微量元素组合及变化特征与现代海底正在喷出的热液和热液沉积物中元素组合有较大的可比性,明显不同与火成碳酸岩型稀土矿床中的特征元素组合;在微量元素判别图解(Al-Fe-Mn、Fe/Ti-Al/(Al+Fe+Mn)、U-Th、Y-P2O5等)中,逸纳厂矿石均投影在热水沉积区,矿石的Y/Ho值与黑烟囱值接近,表明成矿流体为高温、还原性质,稀土成矿可能以热水沉积作用方式为主;4、对矿石中主要矿物萤石、菱铁矿、磁铁矿、石英、方解石的稀土元素特征研究表明,矿石沉积时不同矿物中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基本相同,主要受成矿流体中稀土分布特征制约。而后期变质作用形成的矿物,其稀土元素分布主要受矿物晶体结构控制。同期成矿流体从早期到晚期(块状矿石→条带状矿石),轻重稀土分异变小,稀土总量增加,条带状矿石中稀土含量最高;矿石黄铜矿6345值变化在一任3%0到2g%。范围,显示慢源硫特征;菱铁矿6r3C(8%-9.1%)、δ18O(-11.17%-15.37)‰指示成矿流体具岩浆来源和有机质的脱梭酸分解作用参与;成矿流体中稀土元素可能主要以(RE(CO3)3F)4-、(既(CO3)3F2)、(RE(F,Cl万等形式迁移,当温度降低时沉淀出氟碳饰矿等稀土矿物;5、矿石和萤石单矿物 Sm-Nd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621士110Ma和15:38士43Ma,与矿区碱性火山岩错石的U-Pb年龄1676Ma、因民组顶部石英正长斑岩的错石U-P1。年龄1685Ma基本一致,也与因民组地层年龄1765M。较为接近,反映成矿时代为早元古代晚期和中元古代早期:这一时间也与一早元古代晚期一中元古代早期昆阳裂谷初始裂陷阶段,大量来自于地幔的碱性火山岩喷发事件相吻合。矿石。Nd(t):-2.87-3.60,萤石单矿物εNd(t):-3.93-5.90,变化范围较窄并全为负值,接近0,指示源区为富集地幔。同时结合矿床形成的构造一地质环境及矿体产出的地质形态,认为逛纳厂稀土铁铜矿床可能是在昆阳裂谷初期,在碱性火山岩浆喷发的间歇期,来自地幔富稀土、挥发份的成矿流体由火山喷流一同生沉积方式形成的矿床。6、昆阳群因民组地层中出现的稀土富集、成矿与我国的白云鄂博稀土REE-Fe-Nb超大型矿一床和澳大利亚的olympic Dam Cu-U-Au-Ag-REE超大型矿床,在成矿时代、产出大地构造背景、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均体现成矿受控于中元古代1.5Ga超大陆聚合前或随后裂解初始阶段伴随的非造山型碱性岩浆或热液作用,稀土来源于超大陆拼合前因板块俯冲交代而形成的富集地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