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8 resultados para 10081115 TM-28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An experiment to study exotic two-proton emission from excited levels of the odd-Z nucleus P-28 was performed at the National Laboratory of Heavy Ion Research-Radioactive Ion Beam Line (HIRFL-RIBLL) facility. The projectile P-28 at the energy of 46.5 MeV/u was bombarding a Au-197 target to populate the excited states via Coulomb excitation. Complete-kinematics measurements were realized by the array of silicon strip detectors and the CsI + PIN telescope. Two-proton events were selected and the relativistic-kinematics reconstruction was carried out. The spectrum of relative momentum and opening angle between two protons was deduced from Monte Carlo simulations.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wo-proton emission from P-28 excited states less than 17.0 MeV is mainly two-body sequential emission or three-body simultaneous decay in phase space. The present simulations cannot distinguish these two decay modes. No obvious diproton emission was found.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have been performed by complete kinematics measurements to study two-proton (2p) correlated emission from the excited states of Ne-17,Ne-18 and S-28,S-29 via the Coulomb excitation by bombarding on Au-197 target. 2p and residua coincident events were picked Out under strict conditions. Visible p-p correlations were observed. It is shown that 2p can be emitted from the high-lying excited states. 2p halo may lead to 2p emission with large spectroscopy factor for the states close to or beyond the threshold.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论文主要进行了奇奇核~(166)Lu、~(168)Lu和奇中子核~(87)Zr的高自旋态的研究工作,对它们高自旋态的一些物理现象进行了讨论。并且首次对1/2~-[541](direct X)vi_(13/2)组态带的系统学规律进行了总结。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166,168)Lu高自旋态的研究在最近有关形变奇奇核高自旋态的研究工作中,随着实验上π1/2-[541](direct X)vi_(13/2)带自旋的确定,人们发现除了130区的兀h_(11/2)(direct X)vh_(11/2)和160区的兀h_(11/2)(direct X)vi_(13/2)组态带低自旋旋称反转以外,π1/2~-[541](direct X)vi_(13/2)带的低自旋也是反转的,该转动带低自旋旋称反转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很大的兴趣并得到很广泛的研究,为了通过π1/2~-[541](direct X)vi_(13/2)带与已知自旋和宇称的基态和一些低激发态相连,确定该转动带的自旋,人们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特别是最近几年,一些实验上自旋的确定,使得研究π1/2~-[541](direct X)vi_(13/2)组态带低自旋旋称反转的系统学规律成为可能。需要指出的是在以前的研究结果中,~(166)Lu的π1/2~-[541](direct X)vi_(13/2)组态带的能级摆动规律与相邻奇奇核该组态带的能级摆动规律严重不符,澄清该疑点是我们重新研究该核的主要动力之一。在以前~(168)Lu的研究工作中,只在~(168)Lu中发现两个带,但其中只有晕带的组态得到指定,根据带结构和旋称劈裂的大小估计另一个带极有可能是π1/2~-[541](direct X)vi_(13/2)带。为了澄清以上这些疑点和得到π1/2~-[541](direct X)vi_(13/2)组态带的系统学规律,我们重新研究了。~(166,168)Lu的高自旋态。另外(h_(11/2)_p(i_(13/2))_n组.态带的低自旋旋称反转是一个广为人知的物理现象,但在以前的有关~(166)Lu的结果中对(h_(11/2))_p(i_(13/2))_n组态带白旋的确定与该组态带低自旋旋称反转系统规律相反,这也是我们对~(166)Lu重新研究的一个原因。实验是在北京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HI-13串列加速器上进行的,分别利用入射能量为97MeV和92MeV的~(19)F束通过熔合蒸发反应~(152)Sm(~(19)F,~5n)~(166)Lu和~(154)Sm(~(19)F5n)~(168)Lu布居了~(166)Lu和~(168)Lu的高自旋态。用十台HpGe探测器组成的探测阵列进行γ-γ符合测量,对~(166)Lu和~(168)Lu分别记录了约1.27 * 10~8和0.25 * 10~8个两重和两重以上的符合事件。在~(166)Lu中,共发现了五条转动带,根据它们的顺排在0.28MeV均没有出现上弯,意味着它们的中子均占居i_(13/2)轨道,同时根据在~(165)Lu和~(167)Lu只发现基于9/2~-[514]、7/2~-[404]、1/2~-[541]、1/2~+[411]和5/2~+[402]轨道的转动带及在~(165)Yb和~(167)Hf中晕带均为5/2~+[642]的事实,那么由上述质子轨道和中子轨道组成的转动带是本文发现的五条带的最可能的侯选者。本实验中观察到的五条转动带分别基于7/2~+[404](direct X)5/2~+[642]、9/2~-[514](direct X)5/2~+[642]、1/2~-[541](direct X)5/2~+[642]、5/2~+[402](direct X)5/2~+[642]和1/2~+[642](direct X)5/2~+[642]轨道的转动带。和以前的数据相比主要有以下几点改进:(A)在以前的结果中,包括2000年新发表的有关~(166)Lu的文章,他们均把本文~(166)Lu纲图中(5)和(6)退激系列归属于π1/2~-[541](direct X)v5/2~+[642]转动带,而在本文中通过符合关系一个新的退激系列(7)被发现,根据(6)和(7)之间的符合关系、带交叉频率、γ射线强度和B(M1)/B(E2)的比值等关系,本文认为新发现的退激系列(7)与(6)组成新的π1/2~-[541](direct X)v5/2~+[642]转动带.以前的结果的错误在于把属于1/2~-[541](direct X)5/2~+[642]转动带的α = 0与1/2~-[541](direct X)5/2~+[642]转动带的α = 0误归于一个带,这就澄清了原文献中π1/2~-[541](direct X)v5/2~+[642]转动带能级摆动规律与相邻奇奇核该组态带能级摆动规律不符的疑点,同时把原文献中误归于π1/2~-[541](direct X)v5/2~+[642]转动带的那一个退激系列(5)重新指定为1/2~+[411](direct X)5/2~+[642]带(α = 0);(B)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跃迁能量系统学和运用顺排相加性规则对以前实验中建立的9/2~-[514](direct X)5/2~+[642]和7/2~+[404](direct X)5/2~+[642]带的自旋进行了重新指定,把它们的自旋在原文的基础上加1个单位,澄清了以前的有关~(166)Lu结果中对9/2~-[514](direct X)5/2~+[642]组态带自旋的确定与该组态带低自旋旋称反转事实相反的疑点;(C)新发现了基于9/2~-[541](direct X)5/2~+[642]组态的转动带。在~(168)Lu中,共观察到了四条转动带,分别是π1/2~-[541](direct X)v5/2~+[642]、7/2~+[404](direct X)5/2~+[642]、 9/2~-[514](direct X)5/2~+[642]和7/2~+[404](direct X)5/2~-[523](本文新建立的带)带,本文对其中晕带7/2~+[404](direct X)5/2~+[642]的K值取值与原文献中的取值不同,并根据能量系统学和带头激发能指出不同的原因。 除以上所述外,本文还给出了~(166)Lu和~(168)Lu各γ射线的强度、转动参数A、较强γ射线的DCO值、分支比和B(M1)/B(E2)等实验值。基于实验和理论预期的B(M1)/B(E2)比值的比较、各带带交叉行为、顺排相加性、带头激发能和转动参数A对各带的组态和自旋进行了指定。最后通过对实验上对~(162,164)Tm、~(174)Ta和~(176)Re的π1/2~-[541](direct X)vi_(13/2)组态带p-n剩余相互作用信息的提取,指出奇质子核中1/2~-[541]带的带交叉频率相对相邻偶偶核的延迟约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其原因是由于p-n剩余相互作用所造成的(包含了对效应和形变变化的CSM模型能够解释另一半的偏离),可以定性的认为正是由于形变、对相互作用的变化和剩余p-n相互作用三者相结合导致了整个的1/2~-[541]带中带交叉频率的偏离。旋称反转机制综述和πh_(932)(direct X)vi_(l3/2)组态的系统学首先对导致旋称反转的各种机制做一简单回顾,同时对ππh,u2⑩vi,钔组态带系统学规律做一简单总结,总结了πh_(11/2)(direct X)Vi_(13/2)组态带的跃迁能量系统学规律。在最近,随着~(162)Tm、~(164)Tm、~(174)Ta和~(176)Re等几个奇奇核中半退耦带1/2~-[541](direct X)vi_(13/2)的自旋通过实验方法的确定,人们惊奇的发现在上述这些核~(162)Tm、~(164)Tm、~(174)Ta和~(176)Re)中半退耦带1/2~-[541](direct X)vi_(13/2)在低自旋区都是旋称反转的。人们就会很自然的回头去看那些在该区已经布居1/2~-[541](direct X)vi_(l3/2)组态带的那些核,结果发现对于该组态带的自旋的指定是很杂乱无章的,有些自旋的确定即不符合能量系统学又与顺排相加性规则相悖,如在~(172)Ta和~(178)Re中(值得指出的是有关这两个核的文章均是在十年前发表的),自旋的指定明显与最近发表的该区πhg_(9/2)(direct X)vi_(13/2)组态带自旋不符,本文通过能量系统学和顺排相加性对~(172)Ta和~(178)Re的1/2~-541](direct X)vi_(13/2)组态带自旋做了修改,分别增加了3h和h。本文通过对最新结果~(162)Tm、~(164)Tm、~(170)Lu、~(170,174,176)Ta、~(176)Re、~(180)Ir)和以前的结果(~(172)Ta和~(178)Re)及本文的结果(~(166,168)Lu)对上述12个核的1/2~-[541](direct X)vi_(13/2)组态带的S(I) = E(I)-E(I-1)- E(I + 2)-E(I + 1)-E(I - 1)-E(I - 2)]/2~I的变化图的分析,继A ≈ 130区7πh_(11/2)(direct X)vh_(11/2)组态带和A ≈ 160区πh_(11/2)(direct X)vi_(13/2)组态带的系统学规律以后,首次总结出A ≈ 170区π1/2~-541](direct X)vi_(13/2)组态带的系统学规律:反转点的自旋随N的增加而增加,随Z的增加而减小,与πh_(11/2)(direct X)和πh_(11/2)(direct X)vi_(13/2)转动带的系统学规律很相似,即反转点自旋均随中子和质子单调地变化。通过对各种理论模型的研究发现三轴形变、科里奥利力、带交叉与自反转和p-n相互作用在奇奇核中都有可能导致旋称反转,包含有p-n相互作用的粒子-转子模型在πh_(11/2)(direct X)和vh_(11/2)、πh_(11/2)和π1/2 ~-[541](direct X)vi_(13/2)组态带中的旋称反转上取得了某些成功,表明p-n相互作用在解释奇核低自旋反转现象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实验上π1/2~-[541](direct X)vi_(13/2)组态带旋称反转点与文献中理论计算值的比较,得出p-n相互作用强度的变化可能是导致π1/2~-[541](direct X)vi_(13/2)组态带症称反转点变化主要原因的结论。过渡区核~(87)Zr的高自旋态研究在A≈80区,许多原子核的中子和质子数都处在28和50两个满壳层之间,对于这些核而言,任何一种核子数的改变都有可能导致核形状的显著变化。有研究结果表明,对于40≤Z≤45的核来讲,N=46是变形核向球形核变化的转折点。在40≤N≤50区,对Zr(Z=40)同位素系列中诸原子核能级结构伴随中子数改变而发生的变化的研究将会帮助我们了解这个形状变化的过程。我们所研究的~(87)Zr含有47个中子,就处于这个过渡区。实验是在北京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HI-13串列加速器上进行的,利用入射能量为118MeV的~(32)S束通过~(58)Co(~(32)S,3pn)~(87)Zr熔合蒸发反应布居。~(87)Zr的高自旋态,实验用的靶为附有Ta衬的厚度1082μg/cm~2的~(59)Co箔。用7台HpGe探测器组成的探测阵列进行γ-γ符合测量。同时采用一个小平面光子探测器探测低能γ射线。本实验记录了约1.5 * 10。个两重以上的符合事件,建立了自旋直到37/2和43/2的能级纲图。研究的结果表明:~(87)Zr与相邻同中子奇A核的正宇称低激发能级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似性,而与相邻奇A核同位素相比,结构变化明显, 这可能表明在该核区对核形变的影响中子占主要地位,质子影响较小。激发能随中子变化的比值图呈阶梯状,认为R ≈ 1.5,R_x ≈ 2.0和R_x ≥ 2.2分别代表核形变的三个区域,即球型核、过渡区核和形变核。通过与相邻(Z,N + 1)偶偶核低激发态能级相比较的方法对各低激发能级组态的主要成分进行了估计,发现随自旋的增加,出现了各能级组态之间的混杂。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ΔE-E望远镜探测器是用于重离子校反应测量的一种装置,它可以测量产物的电荷数和能量。在单路ΔE-E的基础上,我们研制了一路ΔE气体探测器和十路E金硅石垒探测器构成的多路ΔE-E望远镜探测系统。电离室窗直径为8cm,阴极到栅极距离为6cm,栅极到阳极距离为2cm,充入50的Ar(90%) + CH_4 (10%)气体,测得对~(241)Am的5.41Mev/α其能量分辩为13%。所用的十块金硅石垒探测器能量为1%左右。此系统可以同时测量22 °范围内的10个角度点,这对角分布测量将十分有利。该探测器系统对~(16)O + ~(12)C反应体的Z分辩约为6%,它可以清楚的分开C到Mg的各种元素。利用上述多路ΔE-E探测系统,我们测量了E_(16O) = 50Mev-90Mev的16_O束流轰击~RC、~(24)Mg、~(28)Si和~(32)S等四个体系校反应产物的角分布、能谱和激发函数。在测量激发函数时,我们选取能量步长为ΔE_(Lab) = 1Mev,以便观察振荡结构在角分布测量时,对于三个能量点,我们测量了5.1 °- 39 °范围内的13个角度点。由于时间限制,本毕业论文仅给出~(16)O + ~(28)Si反应的全熔合激发函数和角分布。并且运用G-M模型和Wiecki公式对全熔合截石进行了理论计算。从激发函曲线看,实验结果的平均趋势与G-M模型的理论结果符合的相当好,同时还发现了该体系全熔合截石随能量有规律的起伏,这种起伏具有公认的振荡结构和某些特征,因此这些起伏极有可能就是振荡结构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利用TM数据,采用3S技术和通用土壤侵蚀方程(RUSLE)研究岷江上游地区3个典型时期的土壤侵蚀动态,并对影响侵蚀的主要因子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3个时期侵蚀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28%、1.84%和1.70%;年平均侵蚀模数分别为832.64、1048.74和1362.11t.km-2,以微度侵蚀、轻度侵蚀为主,伴有少量的中度侵蚀.侵蚀面积比较小,侵蚀程度比较轻.侵蚀与坡度呈显著正相关,侵蚀大多发生在>25°的区域,1986年占总侵蚀量的93.65%,1995年为93.81%,2000年为92.71%;在海拔上,中山、亚高山、高山以及干旱河谷是侵蚀发生的主要地带,1986年占总侵蚀量的98.21%,1995年为97.63%,2000年为99.27%;不同类型的植被直接影响到侵蚀的发生,灌木林地以及新退耕的疏林地是3个时期侵蚀的主要发生地,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也产生了微度侵蚀;侵蚀的发生和土壤类型密切相关,燥褐土、石灰性褐土最易发生侵蚀,是控制侵蚀的重点区域;人口的增长、户数的增加是侵蚀发生的驱动因子,人口与户数增长导致资源需求压力的增大,侵蚀呈线性增加.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景观边界是不同景观类型之间的过渡带,是生态系统与环境(包括地形和地貌等)相互作用的产物,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多变量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PCA和移动窗口分析法MSWA)分别对样线数据和TM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分析,定量判定长白山北坡苔原和岳桦景观边界的宽度和位置。结果表明:长白山北坡苔原和岳桦景观边界的宽度为60 m左右,这与野外样线调查的结果——该边界的宽度为50 m相一致;研究结果表明:与地理信息系统和其它统计方法相结合,TM遥感影像数据可以用于森林景观边界的定量检测;在景观边界的检测方面,移动窗口法比主成分分析法更可靠;只要样线布设合理,主成分分析法也可以用于景观边界的定量检测。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海岸带作为海陆之间的过渡地带,是全球生态环境最为复杂和特殊之处。研究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对于了解该区域生态环境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88和2000年的Landsat-TM数据,在GIS技术支持下,通过一系列空间分析,得到渤海海岸带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结合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分析该区域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情况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88~2000年,由于渤海海岸带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海岸带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耕地大面积减少,城乡工矿用地、养殖池塘、盐田急剧扩张;林地、湿地等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土地类型面积显著下降。表明强烈的人类活动已经使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渤海海岸带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土壤有机碳是土壤肥力的核心指标之一,理解其空间分布格局对促进精准农业的发展和科学施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检验TM影像结合地面采样数据分析黑龙江省黑土分布区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格局的可行性。结果表明:1)表层土壤有机碳浓度与TM5波段呈显著正相关(r=0.553,P<0.01),与TM4、TM5波段影像像素值之间满足二次多项式回归关系(R2=0.6791,P<0.05);2)回归模型对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格局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R2=0.7097,P<0.05);3)海拔高于200m的地区表层土壤有机碳浓度显著高于海拔低于200m的地区(P<0.05)。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林业研究中的主要兴趣点之一在于通过经验或半经验模型建立林分参数与遥感影像数据间的相互关系来估测林分参数。基于覆盖美国佛罗里达州东北Duval县的遥感数据和两块样地清查数据,论文探讨了所选林分参数与TM影像光谱DN值间的相关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单波段或植被指数对林分参数的解释能力低于50%,为此构建了林分参数与影像多波段间多元回归模型来估测林分参数。预测结果通过另一组数据验证,除林分密度外,其它参数估测可信度达75%以上。论文最后探讨了预测模型不足和需改进的地方,并指出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影像光谱值和林分参数间的关系。图1表2参9。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为了定量分析和比较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及其价值变化,运用中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和岷江上游流域单位面积农田生态系统提供的食物生产服务的经济价值,以及分析1986、1995和2000年三期TM遥感影像所得到的土地利用情况,对岷江上游地区不同年代的生态服务价值变化进行了估算和比较。并初步分析了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的原因。1986~1995年,农田面积增加了60 801 hm2,比1986年增长了477%。林地面积减少了89 012.17 hm2,占原来面积的4.97%。总的生态服务价值从1986年到2000年减少了119.9×108元。主要是由于人口的增加和森林的砍伐,导致森林面积减少,转变为草地、农田等土地利用类型。通过1995年和2000年对比得出:自从1998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政策以来,到2000年森林生态系统面积与1995年相差约4 165.28 hm2,生态服务价值相差约7.9亿元,可见国家政策在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上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与1986年相比还相差甚远,天然林保护工程任重而道远。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根据 1980年和 2000年的两期Landsat-MSS、Landsat-TM数据,应用景观空间格局指数分析了地处东北农牧交错带的长岭县景观结构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耕地始终是研究区域内的基质景观;该地最显著的变化为高覆盖度草地面积的大量减少,耕地和盐碱地面积的增加;各景观类型的斑块在大小上有很大差异;多样性和均匀性减少,景观异质性程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