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3 resultados para 237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和尼瓦拉野生稻(O. nivara Sharma et Shastry)是亚洲栽培稻的最近缘野生种,是亚洲栽培稻育种和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库。由于人类的破坏、生境片段化及亚洲栽培稻的遗传渐渗等因素,这两种野生稻处于濒危状态而急需保护。本文用微卫星标记研究中国普通野生稻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居群分化,用核基因序列研究了全分布区的普通野生稻和尼瓦拉野生稻的遗传变异及模式,同时发现了巴布亚新几内亚普通野生稻的特殊分子变异。主要结果如下: 取自中国普通野生稻四个主要分布区的12个天然居群,共237份个体材料,利用10对微卫星引物对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处于中高水平,其中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之在2至18之间不等,平均10.6个,多态位点比率P从最低40.0%最高100%,平均为83.3%。观察杂合度在 (HO) 0.163-0.550变化,平均为0.332, 期望杂合度(HE) 在0.164- 0.648,平均 0.413,从地区来看,广西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是最高的,其次是广东、海南居群,江西的最低。这些结果与以前用其他分子标记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但是本研究得到的居群间遗传分化却相对较高,分化系数RST为 0.5199,θ为 0.491,这表明一半左右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之间。两两居群之间的分化系数(pairwise θ)与地理距离呈正相关(r = 0.464),这表明中国普通野生稻居群之间的遗传分化是由于地理的隔离造成的。造成目前这种遗传结构和分化模式的主要原因在于普通野生稻生境的破坏和生境的片段化。 选择6个普通野生稻居群,5个尼瓦拉野生稻居群共11个居群105个个体材料为研究对象,取样覆盖两个野生稻的主要分布区,用核基因片段Lhs1研究了这两种野生稻的序列水平的变异,探讨了它们的遗传结构和基因流方向。结果表明,普通野生稻的核苷酸多样性,无论在居群还是物种水平上,均显著高于尼瓦拉野生稻的。在居群水平上,普通野生稻的核苷酸多样性(Hd = 0.712; θsil = 0.0017)是尼瓦拉野生稻的2-3倍(Hd = 0.306; θsil = 0.0005)。AMOVA的结果表明,尼瓦拉野生稻居群之间的遗传分化(78.2%)显著高于普通野生稻居群间的分化(52.3%)。造成这种不同层次的遗传多样性和完全不同的遗传分化模式的原因在于这两种野生稻差异显著的生活史和交配系统。普通野生稻是多年生、异交的野生种,营养与有性繁殖混合,尼瓦拉野生稻为一年生的自交种,靠种子繁殖。模拟分析表明,二者之间的基因流方向是单向的,明显是从自交的尼瓦拉野生稻到异交的普通野生稻,基因流在这两个野生 稻遗传多样性模式的形成上,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对于稻属A基因组物种的进化和多样性来说, 巴布亚新几内亚(PNG)是个很重要的地方。我们用两个核基因和一个叶绿体基因,对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普通野生稻样品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发现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北部Sepik河谷的普通野生稻样品在核基因Os0053位点和叶绿体基因序列上与其他地区的样品有很大的差异。巴布亚新几内亚北部的普通野生稻在Os0053位点上杂合的,其中一条等位基因与普通野生稻基本一致,另一条等位基因则与A基因组的另一个物种O. meridionalis基本一致,证明巴布亚新几内亚北部的普通野生稻实际上是亚洲典型普通野生稻与澳洲野生稻O. meridionalis种间进行天然渐渗杂交的后代。这个结果从分子序列上验证了前人有关巴布亚新几内亚北部的普通野生稻是比较特殊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