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2 resultados para 297
Resumo:
为确定萼花臂尾轮虫休眠卵的最适形成条件 ,或为提高特定培养条件下形成的休眠卵的萌发率 ,对不同温度、食物、光照和 pH条件下萼花臂尾轮虫形成的休眠卵进行了萌发研究。发现不同培养条件下形成的休眠卵在不同萌发条件下的萌发历时均为实验开始后的第 1~ 7天 ,萌发率高峰均出现在第 1~ 3天。在萌发温度为15℃~ 30℃范围内 ,2 0℃下形成的休眠卵在 2 0℃的萌发温度下累积萌发率最高 ,为 5 2 5 0± 6 89% ;母体以小球藻为食物时 ,其所产休眠卵的平均累积萌发率为 2 7 92 % ,显著大于
Resumo: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70157;国家杰出青年基金39925007
Resumo:
在患暴发流行性发病鳜鱼的脾、肾、肝、鳃组织细胞的超薄切片中观察到直径为 12 0 150nm的二十面体病毒粒子 ,其截面呈六角形 ,有囊膜。将病鱼内脏与 10倍体积的PBS缓冲液制成组织匀浆液 ,过滤除菌后感染对数生长期的草鱼肾细胞。结果表明 ,该感染液在 2 8℃条件下 ,培养 36 4 8h ,生长旺盛的草鱼肾细胞开始出现CPE ,5 7d感染的单层细胞逐渐脱落死亡。该细胞病毒悬液具有感染性 ,可持续稳定地进行传代培养。感染细胞的病毒培养液 ,经差异离心纯化 ,负染制片 ,电镜下观察到大量的病毒粒子
Resumo:
应用接触致毒一恢复培养法,试验共有五个浓度组,即0.10,0.130.180.24和0.316mg/LCu2+,和对照组.以比增长率作指标,实验结果经回归分析:确定Cu2+对月牙藻逐步加深的三种致毒效应,半数效应浓度、完全抑藻浓度和完全杀藻浓度分别为0204、0.297和0316mg/LCu2+由恢复培养可知在杀藻效应浓度以上,藻类细胞受到不可逆转损害.恢复培养试验结果能客观地反映了毒物对藻类的毒理效应.
Resumo:
切除5cm顶枝使加拿大伊乐藻生物量立即下降28%,净光合作用速率(Pn)和植株光合作用产量(PhP)与对照相比立即下降50%以上,去顶也对各种生长指标造成不同程度的即时损伤。经过随后28d的生长试验后,处理组与对照相比,生物量和总枝长(主枝+侧枝)增长率分别下降45%和53%,主枝伸长几乎停止;侧枝(分枝)数增长略有下降;水分含量明显增加;试验期间Pn平均下降了40%,PhP平均下降了51%.表明去顶对生物量增长、主枝伸长和冠层的发育有明显的抑制,对分枝数没有明显的影响。光合产量较生物量增长幅度的下降明显
Resumo:
应用接触致毒-恢复培养法,试验共有五个浓度组,即0.10,0.13,0.18,0.24和0.316mg/LCu~(2+),和对照组。以比增长率作指标,实验结果经回归分析:确定Cu~(2+)对月牙藻逐步加深的三种致毒效应,半数效应浓度、完全抑藻浓度和完全杀藻浓度分别为0.204、0.297和0.316mg/LCu~(2+)。由恢复培养可知在杀藻效应浓度以上,藻类细胞受到不可逆转损害。恢复培养试验结果能客观地反映了毒物对藻类的毒理效应。
Resumo:
We study the problem of finding a local minimum of a multilinear function E over the discrete set {0,1}n. The search is achieved by a gradient-like system in [0,1]n with cost function E. Under mild restrictions on the metric, the stable attractors of the gradient-like system are shown to produce solutions of the problem, even when they are not in the vicinity of the discrete set {0,1}n. Moreover, the gradient-like system connects with interior point methods for linear programming and with the analog neural network studied by Vidyasagar (IEEE Trans. Automat. Control 40 (8) (1995) 1359), in the same context. © 2004 Elsevier B.V. All rights reserved.
Resumo:
本文报道了鳜鱼[Sinipercachuatsi(Basilewsky)]鳃上寄生的河鲈锚首吸虫[Ancyrocephalusmogurndae(Gussev)]的食物组成及其能量储存的形式。联苯胺—过氧化物酶染色显示河鲈锚首吸虫摄食宿主的血液,过碘酸Schiff氏反应显示其也摄食宿主的粘液。尽管在河鲈锚首吸虫的肠腔发现残余的细胞,但这些细胞是否为宿主的鳃组织细胞尚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河鲈锚首吸虫体内储存有大量的脂肪,表明有氧代谢的存在并可能是能量供给的主要形式,尽管在虫体的实质中也有糖原的存在。
Resumo:
用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电泳分析了鲢×鳙、鲢×团头鲂的二倍体和异源三倍体杂种,以及同源三倍体鲢及其亲本种的8种蛋白质和同工酶的表型。二倍体杂交子代的基因表达是多样的,这些多样的表达可能与双亲的这些蛋白质和同工酶的表型差异有关。如与二倍体杂交子代相比,鲢×鳙异源三倍体的肌肉蛋白和血清蛋白有较一致的表型。此外在两种异源三倍体中EST和MDH同工酶的表型接近母本。这些结果表明异源三倍体由于增加了一套母本染色体组,基因的表达较接近母本或趋向一致。同源三倍体鲢与二倍体鲢的肌肉蛋白、血清蛋白、G3PDH、MDH和LDH同
Resumo:
雄性三倍体鱼的精巢发育比较一致,都完成了由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精子细胞的过程,有些还见有变态中的异形精子,个别的还观察到少量类似于正常的成熟精子。雌性三倍体鱼的卵巢发育相当复杂,分化多样,已辨别出卵巢发育分别停留在卵原细胞分化、初级卵母细胞形成、少量卵母细胞生长发育和较多卵母细胞生长发育的四种异常类型,其共同特点是都含有一些败育和趋于败育的细胞,后两类卵巢中普遍含有类似于三倍体鱼精巢中的组织细胞结构。
Resumo:
作者于1984、1987和1988年对长江三峡地区的原生动物区系组成和生态分布进行了调查。从奉节下至宜昌的峡区共鉴定了320种原生动物,包括鞭毛虫(无色植鞭虫和动鞭毛虫)40种、肉足虫87种和纤毛虫193种。其中有2新种、4新亚种和87种新记录。峡区原生动物绝大部分可在我国其它地区存在,无地理分布差异。根据出现率的高低分析,主要优势种是珍珠映毛虫、钩刺斜管虫、瞬目膜袋虫和小轮毛虫,以第一优势种珍珠映毛虫为代表的成分反映了亚热带特征,代表了东洋界的地理成分。宜昌干流及支流的种类最多,后者为其它江段支流的2.
Resumo:
本文总结了武汉东湖水体中磷含量(均以PO_4计算)的周年逐月季节和年际变动及其分布上的差异(1973—1985年)。按面积加权法计算总磷的平均含量为0.244毫克/升(1983—1985年),总溶解磷和溶解活性磷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121毫克/升和0.051毫克/升(1981—1984年)。总磷和总溶解磷周年中出现两次高峰含量,即春季(3—5月)和夏末秋初(8—9月)。低含量出现在水温最低的冬季(12—2月)。周年中溶解活性磷高峰含量出现在冬末春初(1—3月),低含量多数出现在春末夏初(5—7月)。东湖水
Resumo:
采用分光光度法和淀粉凝胶电泳法初步研究了鲮鱼冷休克前后脑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力和三种酶的同工酶类的动态变化。并根据鲮鱼在冷休克期间(7—6℃)脑AchE活力显著降低和肝脏组织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活性明显升高以及苹果酸脱氢酶(MDH)、酯酶(EST)同工酶类出现酶活性变化的情况,讨论了导致鲮鱼耐寒能力差的某些生化因素。同时提出脑AchE可以作为评定鲮鱼冷休克期间中枢神经系统受害程度的一种生化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