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8 resultados para Corallium bathyrubrum sp nov.
Resumo:
报道了采自我国云南省的螳螂3新种, 即张氏斧螳Hierodula zhangi, sp. nov短脊斧螳H. brachynota sp. nov.和云南始螳E. yunnanensis, sp. nov.。图5参8
Resumo:
该文记述了云南蚜茧蜂科(Aphidiidae)2新种:昆明前突蚜茧蜂Lysaphidus kunmingensis sp. nov.和马龙少毛蚜茧蜂Pauesia malongensis sp. nov.
Resumo:
本文描述了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发现的蛙属1新种: 版纳蛙Rana bannanica sp. nov., 并从外部形态和核型上与东南亚相近种进行了比较。
Resumo:
小波鱼属(Microrasbora)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prinidae) Danioninae 亚科,小型鱼类,目前包括5 个种,其中库氏小波鱼(Microrasbora kubotai)分布于泰国,盖氏小波鱼(M. gatesi)、红身小波鱼(M. rubescence)、 娜拉小波鱼(M. nana)分布于缅甸,小眼小波鱼(M. microphthalma sp. nov. )分 布于中国。本文对该属鱼类5 种45 尾标本的9 个可数性状和12 个可量性状 进行分析比较,并描述该属鱼类一新种。主要结论如下: 1. 小波鱼属的主要鉴别特征:体小型、短而侧扁;眼大而突出,眼径是 眼间距的150 %;口小、亚上位;下颌无须,前端腹缘宽钝;背鳍鳍 条8–10、其中分支鳍条5–7;臀鳍分支鳍条8–13,臀鳍前长/体长约 60-71 %;尾鳍深叉形;鳞片大而薄,不易见,易脱落,横列鳞数目 7–71/2,侧线缺失;沿体侧中轴线一模糊条带,周围具分散黑色素(大 的个体在背部具模糊的网状纹);第四胸肋基部一大孔,其侧面可见。 2. 基于外部形态特征,利用分支系统学原理和方法对小波鱼属鱼类进行 系统发育研究。分支系统学结果证明小波鱼属的单系性是成立的,小 波鱼属鱼类可能具有的分化顺序是:小眼小波鱼是最早分化出来的物 种;红身小波鱼是第二个分化出来的物种;库氏小波鱼是第三个分化 出来的物种;娜拉小波鱼与盖氏小波鱼是最晚分化出来的物种。 3. 小眼小波鱼的主要鉴别特征:背鳍前鳞 15–16,背鳍前长是标准长的 60–68%,臀鳍前长是标准长的65–71%,眼径是头长的27–38%,眼径 是眼间距的70–93%,背鳍起点在背鳍起点之后。根据以上特征,将其 描述为小波鱼属一新种。 4. 小眼小波鱼在中国瑞丽江(伊洛瓦底水系)支流南畹河被发现。该种 鱼为国内该属鱼类的首次记录。 5. 小眼小波鱼生活于平缓山间溪流,食性以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为主。
Resumo:
2003年4月,于怒江二级支流镇康县境内的大叉河中采获一批墨头鱼属(Garra)鱼类标本,经鉴定为一新种,命名为怒江墨头鱼(G.nujiangensis Chen and Yang,sp.nov.).该新种主要鉴别特征:围尾柄鳞12~14:侧线鳞48~50:在小个体中有一对微小的吻须;背鳍分支鳍条8~9;侧线上鳞5~6,侧线下鳞3~4;体高小于头长;臀鳍起点处的小于眼后至吻端的距离;腹鳍前长为体长的50.0%~53.7%;肛门前长为体长的58.9%~63.9%:体宽为体长的16.7%~19.6%:体高为体长的19.2%~22.6%.本研究证实,在缺须的墨头鱼属的一些物种中,如高体墨头鱼(G.alticorpora)和怒江墨头鱼(G.nujiangensis),其幼体中往往具有一对很小的吻须.
Resumo:
记述了采自云南省沾益县德泽乡牛栏江水域的平鳍鳅科爬岩鳅属鱼类1新种,牛栏爬岩鳅 Beaufortia niulanensis Chen,Huang et Yang,sp.nov..其特征:背鳍分支鳍条7,腹鳍分支鳍条21,侧线鳞90~95,胸鳍起点相对于鼻孔和眼前缘之间,背鳍起点相对于腹鳍起点至其基部后缘的中点稍后,肛门位于腹鳍基后缘至臀鳍起点间的中点,腹鳍末端接近肛门,这些特征组合可以将新种与同属的其他2个相近种,即四川爬岩鳅B.szechuanensis(Fang)和中间爬岩鳅B.intermedia Tang et Wang区别开来.
Resumo:
2003年5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县高岭乡红水河水系采集到一批条鳅标本.经鉴定,为云南鳅属(Yunnanilius)一未经发表的新种.新种长须云南鳅(Yunnanilus longibarbatus sp. nov.) 属于黑斑云南鳅种组(Yunnanilus nigromaculatus group),并与黑斑云南鳅[Y.nigromaculatus (Regan)]、钝吻云南鳅(Y.obtusirostris Yang)、长背云南鳅(Y.longidorsalis Li, Tao et Lu)和巴江云南鳅(Y.bajingensis Li)等4种最为相似.长背云南鳅背鳍分枝鳍条11根,颌须短,仅达眼中部,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可与包括本种在内的其余4种相区别(背鳍分枝鳍条8-9根,颌须达到或超过眼后缘,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远).本种和钝吻云南鳅上颌中央无齿状突、下颌中央无缺刻,可与黑斑云南鳅和巴江云南鳅相区别.本种在鳍条数、上下颌、背鳍起点的位置、尾鳍形状、鳞片、头部侧线管孔、体侧纵纹等方面与钝吻云南鳅最为相似,但本种可藉多个特征与后者相区别:颌须伸过眼后缘至鳃盖后缘的中点至鳃盖后缘,是已知云南鳅中须最长的;背鳍不分枝鳍条下1/3处具一不显著黑色斑点 (vs. 无斑);体侧纵纹,其宽窄于眼径,较大个体背鳍之前的纵纹被虫状纹取代 (vs. 体侧纵纹始终存在,其宽约等于眼径);头背具斑点 (vs. 无斑);尾柄较细长,体长/尾柄长=5.3-6.1 (vs. 7.4-9.0,尾柄长/尾柄高=1.3-1.8 vs. 0.8-1.1).
Resumo:
2001 年7 月,于澜沧江下游支流勐腊县境内的南腊河中采获一尾南鳅属( Schistura) 鱼类标本,经鉴定为一新 种。命名为版纳南鳅( S . bannaensis sp. nov. ) 。其主要鉴别特征:侧线完全;尾鳍叉形,两叶稍尖,下叶稍长于上叶; 胸腹鳍均较短小,胸鳍长约为胸鳍和腹鳍基部起点之间距离的一半;腹鳍末端后伸不达肛门,其长约为腹鳍基部至 臀鳍基部起点之间距离的一半;颊部无斑;体侧有4 个醒目的棕褐色宽横斑,由背部延伸至腹面;横斑显著,在侧线 以下较窄,其宽度等于或小于斑纹间距;在侧线以上较宽,其宽度远大于斑纹间距;沿体侧无黑色纵纹。
Resumo:
石林盲高原鳅T. Shilinensis Chen et Yang, sp. nov.是在我国发现的第 四种洞穴条鳅鱼 类。描述了其形态特征。在溶洞间的地理隔离作用下, 形成了 与环境相适应的各自形态特点, 最终分别演化成为目前的石林盲高原鳅和个旧盲 高原鳅。标本模式存作者单位。图2表1参6
Resumo:
经鉴定, 采自广西天峨县溶洞的盲鱼为金线鲃属一新种, 依形态特征命名为叉背金线Sinocyclocheilus furcodorsalis sp.nov.根据主要特征分析认为:新种适应洞穴环境相关性状特化程度大致与鸭嘴金线鲃相当;新种及其若干近似种的物种形成, 是营半穴居生活的类似长须金线鲃的祖先适应辐射的结果。
Resumo:
1995年由G. Aljancic先生在贵州荔波溶洞采到3尾体呈半透明、无眼晴的全穴居鱼类标本,经鉴定为副鳅属中的1新种,依特征命名为长须盲副鳅Paracobitis longibarbatus sp. nov.。形态特征的分布表明:洞穴鱼类的性状演化,反映了物种对黑暗环境的适应性变异,同时也表达了物种适应辐射的结果,体现了性状在演化中趋同和趋异的双重意义。
Resumo:
南盘江是高原鳅属鱼分布的南缘地带,目前发现有3种,其中有2个是新种:抚 仙高原鳅T. fuxianensis sp. nov.和湖高原鳅T. lacustris sp. nov.。它们分 别生活于河道或湖泊中。生活环境的差异导致了它们的分化。形态的分化主要 表现在臀鳍和尾鳍分枝鳍条的数目以及体高、头长、尾柄等 与有关部分的比值, 须的发达程度,骨质鳔囊的形态构造,肛 门的位置和身体斑级纹方面。对2新种 与各自的近似种作了比较。附种的检索表。图4表1参7
Resumo:
描述了云南省条鳅亚科鱼类一新属原条鳅属(Protonemacheilus, gen. nov.)和一新种长条原条鳅(P. longibectoralis, sp. nov.)。根据形态特征并结合区系间的相互关系, 探讨了属的分类地位。标本采于云南潞西的目康, 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图1表2参10
Resumo:
记述了采自广西河池地区的洞穴鱼类一新种, 并讨论了其分类地位。透明间条鳅, 新种Heminoemacheilus hyalinus sp. nov.与同属种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尾鳍分枝鳍条数目较少、须较短、眼睛完全退化、头较大和尾柄较细长等方面。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Resumo:
短吻鱼属Sikukia隶属于鲤科ba亚科(Cyprinidae: Barbinae),分布于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已知本属鱼类有4种,仅分布于中国西南部澜沧江下游的有S. flavicaudata和S. longibarbata; S. stejnegeri只见于泰国湄公河;S. gudgeri为中国和泰国共有种。长须短吻鱼,新种S. longibarbata sp. n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