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1 resultados para 610.7631
Resumo:
1)本文描述了南美白对虾正常的卵子形态及发生特点,以及受精卵和非受精卵的形态学鉴别方法。2)从生产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评估卵子质量的五项指标:同批卵子规格的一致程度,卵子的沉降速度,孵化膜的抗变形能力,4-8细胞期的分裂特点,扩膜卵在同批卵中所占的比例。除此外,对于亲虾持续产卵与所产卵子质量的关系等也作了相应的探讨。
Resumo:
以木榄(Bruguiera gymnorriza)、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a)、秋茄(Kandelia candel)和海漆(Excoecaria agallocha)为对象,以光合作用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为主线,建立了从叶片水平到群体冠层水平上的光合产量模型,探讨了从器官、个体到群体的光合产量对环境因子响应的定量关系。 将Farquhar提出的单叶片光合作用生理生化模型与气孔导度B-B模型相结合,建立了光合作用-气孔导度耦合模型。模型模拟结果与实际测量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温度为25.0℃,光合有效辐射为1000μmol•m-2s-1 的条件下,当外部CO2浓度倍增到720μmol•mol-1时,白骨壤、木榄、桐花树、秋茄、海漆的光合速率分别提高22.56%,17.13%,18.43%,18.63%和18.41%。在大气CO2浓度和光合有效辐射通量密度不变的条件下,光合作用速率对温度的响应呈单峰型曲线,即有一个最适温度,5种红树植物的最适温度值均为26.5℃左右。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固定不变(分别为350μmol•mol-1和25.0 ℃)时,光合作用对光合有效辐射的响应符合Michaelis-Menten反应曲线,模型在PAR<1800μmol•m-2s-1时模拟精度较高(P<0.01)。 在典型晴天条件下,5种红树植物的光合速率日变化都出现两个极大值(分别在11时和15时左右),中午前后光合速率较低,模型模拟光合速率日变化与实测数值日变化趋势一致。本模型能较好地模拟5种红树植物光合产量以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模拟预测精度较高(P<0.01)。 以Ross和Nilson叶倾角分布模型为基础,分别建立了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在冠层内传输的子模型。冠层内的消光系数均有明显的日变化,且上午8时之前和下午16时之后随时间变化较大。在典型晴天条件下,单位土地面积日合成干物质总量(折合为CH2O)白骨壤为15.840g•m-2d-1,对于木榄、桐花树、秋茄、海漆其相应的值分别为 22.254 g•m-2d-1, 23.610 g•m-2d-1,24.525 g•m-2d-1和25.996 g•m-2d-1 。
Resumo:
本文对真鲷心跳期胚胎对5种常用渗透性抗冻剂(DMSO、甘油、甲醇、丙二醇、乙二醇)和3种非渗透性抗冻剂(PVP、PEG-8000、蔗糖)的耐受性进行了研究。渗透性抗冻剂分6个浓度梯度(5%;10%;15%;20%;25%;30%)和3个时间组(10min;30min;1h)。非渗透性抗冻剂中,PVP、PEG-8000分3个浓度梯度(5%、10%、15%)和2个时间组(10min、30min),蔗糖为4个浓度梯度(5%、10%、15%、20%)和2个时间组(10min、30min)。实验结果表明,在渗透性抗冻剂组中,浓度为5%的处理组的孵化率(>90%)与对照组差异均不显著,随着抗冻剂浓度增大及处理时间的延长,真鲷心跳期胚胎的孵化率显著下降(P<0.05),在最高浓度的最长处理时间中胚胎孵化率均降到了0。总体上,真鲷心跳期胚胎对五种渗透性抗冻剂的耐受性从小到大依次为:甲醇 < 甘油 < 乙二醇 < DMSO < 丙二醇。对影响胚胎孵化率的三个因素(抗冻剂、浓度、时间)进行的因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三种因素对孵化率的影响显著(P<0.05),并且浓度效应 > 时间效应 > 抗冻剂效应。在非渗透性抗冻剂组中,蔗糖组胚胎孵化率未呈显著变化;PVP组随着浓度及时间的增大,孵化率显著下降(P<0.05);PEG-8000组随着浓度增大孵化率显著下降(P<0.05),但在两个时间组间差异不显著。相同处理情况下PEG-8000对真鲷心跳期胚胎的毒性要小于PVP。因素效应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仅时间效应不显著,且抗冻剂效应 > 浓度效应 > 时间效应。 对所用各种抗冻剂进行了渗透压测量,实验中使用的渗透性抗冻剂(5%-30%)的渗透压值在959-7980mOsm/kg之间,均高于使用海水的渗透压值(919mOsm/kg);使用的非渗透性抗冻剂的渗透压值在316-1040mOsm/kg之间,除20%蔗糖渗透压值(1040mOsm/kg)高于海水外,其他非渗透性抗冻剂的渗透压值均要低于海水。对孵化率与相应的溶液渗透压值进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渗透性抗冻剂的渗透压与孵化率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而非渗透性抗冻剂的渗透压与孵化率相关不显著。渗透性抗冻剂组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二次方程的曲线拟合度最高,得到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0min = -2×10-8X2 10min - 6×10-5 X 10min + 1.5635 (R2 = 0.713),Y30min= 5×10-8X2 30min-0.0007 X 30min + 2.097(R2 = 0.681),Y1h = 7×10-8X2 1h-0.0008 X 1h+ 2.0397(R2= 0.725)。 在真鲷胚胎对抗冻剂耐受性实验的基础上,挑选五种抗冻剂--10%DMSO、5%甘油、10%甲醇、20%丙二醇、10%乙二醇,浸泡真鲷心跳期胚胎30min后,分别以超速(130℃/min)、快速(20℃/min)、慢速(3℃/min)的速度降温并使用低温显微镜进行观察,依次记录Toif(油球结冰)、Teif(胚胎外部结冰)、Tiif(胚胎内部结冰)等结冰点,Toif值在-9~-23℃之间;Teif值在-21~-35℃之间;Tiif值在-21~-52℃之间。结冰顺序为先油球结冰,然后胚胎外部结冰随之内部马上瞬间变黑形成内部冰晶。随着降温速度的提高,各结冰温度值显著下降。各抗冻剂之间的Teif及Tiif值不同,Toif值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对两种玻璃化冷冻方法进行模拟观察,发现胚胎冰晶形成的顺序与非玻璃化过程不同--先内部结冰然后逐渐蔓延至外部形成外部冰晶,而且模拟玻璃化的内部结冰温度Tiif值(-52.56℃)显著(P<0.05)低于使用低浓度的同种抗冻剂超速降温组的Tiif值(-40.11℃)。在快速及慢速降温组中,20%丙二醇组的Tiif要显著的低于其他组(P<0.05);在超速降温中,甲醇组的Tiif值要显著的低于其他组(P<0.05)。在Tiif小于30℃的实验组中获得形态完整胚胎的比例平均仅有30.77%;在Tiif大于30℃的实验组中获得形态完整胚胎的平均比例高达70.37%,模拟玻璃化组达到100%。各抗冻剂之间,复温后胚胎形态完整率10%甲醇组最高(77.78%);其次依次为10%乙二醇(66.67%)、20%丙二醇(55.56%)和10%DMSO(55.56%);5%甘油组最低(11.11%);推测甲醇的对胚胎的渗透效果要好于其他组。综上推测:使用丙二醇、甲醇作为抗冻剂以及玻璃化冷冻保存方法对真鲷心跳期胚胎超低温保存也许较为合适。 我们对低温保存的真鲷精子核DNA损伤进行了研究以期为下一步胚胎遗传物质稳定性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为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针对研究对象,在实验过程中对传统的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在铺胶方法、电泳条件等进行了改进。对精子细胞进行预处理,在碱性电泳液中使核DNA双链解链变性后电泳,EB染色lOmin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每次随机观察50个左右的核DNA。结果表明,对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精子核按彗尾长度及荧光强度划分等级,出现损伤的精子核DNA的损伤程度主要为轻度损伤和中度损伤,很少见有完全损伤的真鲷精子核。经5%、10%、18%、20%、25%、30%DMSO冷冻保存后的精子彗星率分别为33.47% ± 8.95%; 35.91% ± 19.44%; 48.95% ± 8.90%; 43.33% ± 11.19%; 55.80% ± 38.94%。鲜精彗星率为31.43 % ± 2.68%。对比真鲷冷冻精液与新鲜精液的精子DNA的损伤状况,表明仅用30% DMSO冷冻精子DNA损伤状况与鲜精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渗透性抗冻剂对胚胎的毒性与其渗透压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丙二醇对真鲷心跳期胚胎毒性最小,甲醇较其他抗冻剂能更好的渗透入胚胎;玻璃化方法能显著降低Tiif值并能更好的保持超低温保存后胚胎的形态完整性,因此,使用丙二醇、甲醇作为抗冻剂以及玻璃化冷冻保存方法对真鲷心跳期胚胎超低温保存也许较为合适。常规使用的用于超低温保存真鲷精子的DMSO(浓度<15%)不会对精子核物质稳定性造成明显影响。由于胚胎较精子结构要复杂许多,对于真鲷胚胎损伤机理的研究还有大量工作可以开展。
Resumo:
Object To stud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Euphorbia wallichii.Methods The constituents were repeatedly separated and purified on silica gel column.They were identified on the basis of spectral methods.Results Nine diterpenoid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roots of E. wallichii.Among them jolkinol B(I) is lathyrane type;caudicifolin (Ⅱ),helioscopinolides A(Ⅲ),C(Ⅳ),and E(Ⅴ) belong to abietane type;while ent-atisane-3β,16α,17-triol(Ⅵ),ent-16α,17-dihydroxyatisan-3-one(Ⅶ),ent-3β,(13S)-dihydroxyatis-16-en-14-one(Ⅷ),and ent-2-hydroxy-atis-1,16(17)-dien-3,14-dione(Ⅸ) possess an ent-atisane skeleon.Conclusion All of them are isolated from E. wallichii for the first time.
Resumo:
我们在野外条件下利用赤狐的粪尿增加高原鼠兔的捕食风险,采用目标动物抽样法对高原鼠兔的5种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天敌动物气味增加与天敌动物数量增加对高原鼠兔行为影响的差异,探讨高原鼠兔对捕食风险的权衡能力及面对不同风险的行为决策。2001年,在捕食风险处理样方中观察雄性成体18只,雌性成体25只,雄性幼体35只和雌性幼体42只,在对照样方中观察雄性成体14只,雌性成体15只,雄性幼体22只和雌性幼体11只;2002年,在捕食风险处理样方中观察雄性成体7只,雌性成体12只,在对照样方中观察雄性成体8只,雌性成体15只。研究结果表明:增加赤狐的气味后,高原鼠兔通过改变行为策略以适应捕食风险的增加。当气味源刚放入后,与对照样方比较,高原鼠兔明显增加了观察和呜叫的频次,相应减少了取食的频次,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原鼠兔并未对气味产生适应性。当天敌动物的数量增加后,赤狐气味的增加对高原鼠兔行为的影响较小,在捕食风险超出高原鼠兔的耐受范围时,高原鼠兔扩散。同时,高原鼠兔的行为在雌雄之间、成体与幼体之间没有明显的不同,雌雄个体、成幼体均采用相同的行为策略减小捕食风险。以上结果表明:捕食风险明显影响高原鼠兔的行为,高原鼠兔能够权衡捕食风险的大小,并依据风险水平的高低采用相应的行为策略,其行为调节符合捕食风险时间分配的假说。
Resumo:
全球据科学家估计有1400×10^4种生物,但其丧失速度非常惊人。文中指出目前大约有492种乔木的遗传多样性受到威胁;未来将有5%-20%的动植物种群濒临灭绝,6×10^4种植物在今后20a里可能灭绝。生物多样性丧失原因为:生物资源需求量的剧增,但管理不力,缺乏利益权衡,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自然栖息地被人为占用,土壤、空气、水的污染等等。
Resumo:
本论文以青藏高原东北部海北地区高寒灌丛(Alpine Shrub)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微气象观测系统及涡度相关(Eddy Covariance)技术,自2003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对该类广布于青藏高原的典型高寒草地类型进行长期连续观测。在对生态系统CO2净交换(NEE)以及群落叶面积指数(LAI)、生物量等生物学指标和光合有效辐射(PAR)、温度、土壤水分、脉冲性降水事件等主要环境因子进行连续监测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和探讨了海北地区高寒灌丛生态系统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在时、日、月及年际尺度上的变化模式,生长季与非生长季高寒灌丛生态系统CO2净交换特征,高寒灌丛生态系统大气CO2源/汇年际差异,土壤温度、昼夜温差、光合有效辐射、脉冲性降水事件等主要环境因子影响。从而,揭示了不同时间尺度下的高寒灌丛生态系统NEE变化规律,阐明主要环境因子对生态系统NEE的影响,明确了该生态系统大气CO2源/汇状况及其季节分布模式;同时,也为青藏高原区域尺度的高寒草地生态系统CO2通量研究和碳收支的估算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对进一步揭示我国乃至亚洲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状况有着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果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海北地区高寒灌丛生态系统净生态系统CO2交换时动态特征存在很大的季节性差异,暖季小时NEE变化振幅大,CO2净吸收的极值一般出现在午间,最大吸收量为1.7 g CO2 m-2 h-1左右。夜间为CO2净释放,净生态系统交换值较为稳定(0.5~ 0.9 g CO2 m-2 h-1);冷季日变化振幅极小,除14:00~18:00时一定量CO2释放外,其余时段通量均很小。 2、从日平均净生态系统CO2交换来看,6~9月日平均NEE一般为负值(CO2净吸收),2003~2005年6~9 月间日平均NEE分别为-5.65 g CO2 m-2 d-1、-6.08 g CO2 m-2 d-1和-4.81 g CO2 m-2 d-1;而10~12月及翌年1~5月期间日平均NEE通常为正值(CO2净释放),该时段3年高寒灌丛日平均净生态系统CO2交换分别为1.91 g CO2 m-2 d-1、1.90 g CO2 m-2 d-1和2.19 g CO2 m-2 d-1。2003~2004年高寒灌丛生态系统CO2净释放维持天数分别为249 d、 254 d和264 d,2003年净释放维持天数最少,而净吸收维持天数2005年最少(101d)。2003、2004和2005年全年日平均CO2净吸收分别为0.611 g CO2 m-2 d-1、0.759 g CO2 m-2 d-1和0.167 g CO2 m-2 d-1。 3、就季节差异而言,2003、2004和2005年整个生长季节高寒灌丛平均CO2日净生态系统交换分别为-3.99 g CO2 m-2 d-1、-4.59 g CO2 m-2 d-1、-3.27 g CO2 m-2 d-1。7、8月生长季节CO2净吸收的最高,2003、2004、2005年7月和8月份高寒灌丛生态系统CO2净吸收分别为222 g CO2 m-2 和224 g CO2 m-2、355 g CO2 m-2和216 g CO2 m-2、263 g CO2 m-2和186 g CO2 m-2。在相对短暂的生长季节海北地区高寒灌丛生态系统表现出显著的大气CO2净吸收能力,2003、2004和2005年生长季节高寒灌丛生态系统CO2净吸收量分别为610 g CO2 m-2、701 g CO2 m-2和500 g CO2 m-2。相对于温度等环境因子,高寒灌丛生态系统生长季白昼NEE小时变化规律更受光合有效辐射变化的影响。 4、2003~2005年非生长季节日平均NEE分别为1.83 g CO2 m-2、2.01 g CO2 m-2和2.07 g CO2 m-2。4月和10月是非生长季节CO2净释放的最高月份,2003、2004和2005年全月净释放量为105 g CO2 m-2和77 g CO2 m-2、105 g CO2 m-2和117 g CO2 m-2及105 g CO2 m-2和138 g CO2 m-2,2003~2005年整个非生长季CO2净释放分别为CO2为388 g CO2 m-2、425 g CO2 m-2和439 g CO2 m-2。非生长季节海北地区高寒灌丛生态系统NEE小时变化与5 cm土壤温度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联,表明在非生长季节土壤温度是影响青藏高原高寒灌丛生态系统NEE的重要环境因子。 5、从生态系统CO2源/汇特征来看,海北地区高寒灌丛生态系统2003、2004和2005年全年净CO2固定总量分别为223 g CO2 m-2 a-1、277 g CO2 m-2 a-1和61 g CO2 m-2 a-1,3年平均CO2值为187 g CO2 m-2 a-1。在为期3年的研究时段海北地区高寒灌丛生态系统表现为弱的大气二氧化碳的汇。 6、高寒灌丛群落表观光合量子产额(a)和表观最大光合速率(Pmax)受叶面积指数的影响。在6~9月份期间,由于LAI的不同,a和Pmax值差异明显,7、8月份较高而6月和9月明显较低。海北地区高寒灌丛生态系统a和Pmax值高于西藏当雄地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但低于平原地区相关生态系统。 维持天数2005年最少(101d)。2003、2004和2005年全年日平均CO2净吸收分别为0.611 g CO2 m-2 d-1、0.759 g CO2 m-2 d-1和0.167 g CO2 m-2 d-1。 3、就季节差异而言,2003、2004和2005年整个生长季节高寒灌丛平均CO2日净生态系统交换分别为-3.99 g CO2 m-2 d-1、-4.59 g CO2 m-2 d-1、-3.27 g CO2 m-2 d-1。7、8月生长季节CO2净吸收的最高,2003、2004、2005年7月和8月份高寒灌丛生态系统CO2净吸收分别为222 g CO2 m-2 和224 g CO2 m-2、355 g CO2 m-2和216 g CO2 m-2、263 g CO2 m-2和186 g CO2 m-2。在相对短暂的生长季节海北地区高寒灌丛生态系统表现出显著的大气CO2净吸收能力,2003、2004和2005年生长季节高寒灌丛生态系统CO2净吸收量分别为610 g CO2 m-2、701 g CO2 m-2和500 g CO2 m-2。相对于温度等环境因子,高寒灌丛生态系统生长季白昼NEE小时变化规律更受光合有效辐射变化的影响。 4、2003~2005年非生长季节日平均NEE分别为1.83 g CO2 m-2、2.01 g CO2 m-2和2.07 g CO2 m-2。4月和10月是非生长季节CO2净释放的最高月份,2003、2004和2005年全月净释放量为105 g CO2 m-2和77 g CO2 m-2、105 g CO2 m-2和117 g CO2 m-2及105 g CO2 m-2和138 g CO2 m-2,2003~2005年整个非生长季CO2净释放分别为CO2为388 g CO2 m-2、425 g CO2 m-2和439 g CO2 m-2。非生长季节海北地区高寒灌丛生态系统NEE小时变化与5 cm土壤温度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联,表明在非生长季节土壤温度是影响青藏高原高寒灌丛生态系统NEE的重要环境因子。 5、从生态系统CO2源/汇特征来看,海北地区高寒灌丛生态系统2003、2004和2005年全年净CO2固定总量分别为223 g CO2 m-2 a-1、277 g CO2 m-2 a-1和61 g CO2 m-2 a-1,3年平均CO2值为187 g CO2 m-2 a-1。在为期3年的研究时段海北地区高寒灌丛生态系统表现为弱的大气二氧化碳的汇。 6、高寒灌丛群落表观光合量子产额(a)和表观最大光合速率(Pmax)受叶面积指数的影响。在6~9月份期间,由于LAI的不同,a和Pmax值差异明显,7、8月份较高而6月和9月明显较低。海北地区高寒灌丛生态系统a和Pmax值高于西藏当雄地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但低于平原地区相关生态系统。
Resumo:
基金会现场总线正在逐步成为新一代控制系统的主流趋势。本文作者结合“九.五”攻关课题“基金会现场总线数据采集单元的开发与研制”设计实现了基金会总线三种智能仪表单元,并论述了将其应用于小型实验系统中的过程。论文从基金会总线产品的技术特点出发,深入研究了总线智能仪表中仪表卡的设计,在实现了基金会总线仪表卡功能的基础上,解决了仪表卡在低功耗、高可靠性方面的技术难题。同时本文给出了相应于基金会现场总线三种智能仪表的功能块的具体设计过程,从功能块的参数、功能计算、模式计算三方面实现了模拟量输入、PID、数字量输出三种功能块的设计。最后通过基金会现场总线三种智能仪表单元在实验系统中的应用,对该总线系统进行了定性的分析。
Resumo:
为了深入理解汞矿矿区土壤中总汞和甲基汞的污染特征,应用AAS、GC-CVAFS方法,分别对贵州万山、务川和滥木厂汞矿矿区不同位置土壤以及对照区土壤中的总汞(THg)和甲基汞(MeHg)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万山汞矿区土壤THg和MeHg含量范围分别为1.1~790 mg.kg-1和0.19~15μg.kg-1,务川汞矿区土壤THg和MeHg含量范围分别为0.33~317mg.kg-1和0.41~20μg.kg-1,滥木厂汞矿区土壤THg和MeHg含量范围分别为0.41~610 mg.kg-1和0.70~8.8μg
Resumo:
选择贵阳市某厂的1 台安装有湿法脱硫除尘的燃煤锅炉,研究湿法脱硫除尘前后燃煤烟气中颗粒态汞(Hgp ) 、氧化态汞(Hg2 + ) 、原子态汞(Hg0) 以及总汞(Hgt) 的含量和形态分布。结果显示,湿法脱硫除尘后的颗粒态汞、氧化态汞、原子态汞分别约占总汞的1014 % ,610 % ,8316 %。湿法脱硫除尘器对氧化态汞与颗粒态汞有很好的去除效率(分别为8719 % ,7611 %) ,而对原子态汞的去除效率较差(为3014 %) 。由于对该锅炉的年燃煤量统计有一定的误差以及烟气采样分析方法本身存在的误差,该锅炉输出的总汞略大于输入的总汞,质量平衡结果为: 输出P输入= 10316 %~10714 %。煤经过燃烧后,总汞的释放因子为:4117 %残留在底灰中,6517 %进入烟气中,其中经过湿法脱硫除尘器的净化,2617 %的汞随除尘废水排放到水环境中,718 %存在于经过除尘后的渣中,25105 %随清洁烟气释放到大气中。
Resumo:
以云蒙山变质核杂岩东侧的河防口低角度正断层为研究对象,通过矿物(黑云母)的变形特征和形成环境分析,获得了该断层带上的构造热演化环境:温度为780~860℃,压力约为7.3×10^8-8.6×10^8pa。提出云蒙山变质核杂岩的成因机制是,在区域伸展背景下,处于半固结状态的云蒙山花岗岩在东南侧卷入河防口-水峪伸展型韧性剪切带,使花岗岩发生中高温条件的韧性变形;之后,该韧性剪切带在隆升过程中不断向浅层次过渡,形成了一些浅层次的脆性伸展变形构造。
Resumo:
云南会泽铅锌矿床位于扬子板块西缘川-黔-滇铅锌银多金属成矿域的中南部,严格受断裂带的控制.长期以来,对于该矿的成矿流体来源存在着较大的争论.研究表明,矿石中脉石矿物方解石的C、O同位素组成相对均一,其δ^13C(PDB)为-2.1×10^-3~-3.5×10^-3极差-1.4×10^-3、均值-2.8×10^-3,δ^18O(SMOW)为16.7×10^-3~18.6×10^-3、极差1.9×10^-3、均值17.7×10^-3,不同矿体(不同标高)、不同产状以及相同矿体不同产状方解石的C、O同位素组成不具明显差别;除了纯液相包裹体(L)和富液相的气液两相包裹体(L+V)外,还存在含子晶的三相包裹体(S+L+V)和不混溶的CO2三相包裹体(VCO2+LCO2+LH2O),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110~400℃之间,具有双峰现象;矿床的(^87Sr/^86Sr)0(0.713676-0.717012)不仅明显高于地幔(0.704±0.002)和峨嵋山玄武岩(0.703932~0.707818;85件样品)的(^87Sr/^86Sr)0,也相对高于矿区赋矿地层(C16)的(^87Sr/^86Sr)。(0.70868~0.70931;3件样品),但明显低于基底岩石的(^87sr/^86Sr)。(0.7243~0.7288;5件样品),且成矿过程中流体基本没有发生Sr同位素分馏现象.因此,成矿流体为均一流体,是不同性质流体的混合产物,具有多源性.而从气液两相包裹体盐度-均一温度图解可以看出,在300-400℃区间,包裹体盐度基本被孤立为两群:一群为5%~6%(w(NaCl)),另一群为12%~16%(w(NaCl)).而在100300℃特别是150-250℃区间,包裹体盐度则基本均匀分布在7%~23%(w(NaCl))之间.断裂带形成压力为(50~320)×10^5Pa,矿体上覆岩石压力为(574-640)×10%5Pa,矿床成矿压力为(145-754)×10^5Pa.流体在上升到断裂带后压力的剧降,导致了沸腾作用的发生.在混合作用和沸腾作用的双重影响下,受狭窄断裂带控制的成矿流体高度浓缩,金属矿物得以大规模地从流体中沉淀出来,形成品位极高的铅锌矿石.
Resumo:
While navigating in an environment, a vision system has to be able to recognize where it is and what the main objects in the scene are.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context-based vision system for place and object recognition. The goal is to identify familiar locations (e.g., office 610, conference room 941, Main Street), to categorize new environments (office, corridor, street) and to use that information to provide contextual priors for object recognition (e.g., table, chair, car, computer). We present a low-dimensional global image representation that provides relevant information for place recognition and categorization, and how such contextual information introduces strong priors that simplify object recognition. We have trained the system to recognize over 60 locations (indoors and outdoors) and to suggest the presence and locations of more than 20 different object types. The algorithm has been integrated into a mobile system that provides real-time feedback to the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