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7 resultados para Ballads, Mongolian.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有很多因子调控植物群落中哪些物种存在或是哪些缺失,评价这些因子中某些因子的重要性因为因子间潜在的交互作用而变得十分复杂。已经有很多人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研究,这个系统的植物群落易受多种相互交互的因子影响,其中包括干旱、动物粪尿斑、放牧家畜的采食以及物理干扰等。一些研究认为在大气条件一致的区域内,牧压对群落施加的影响可以超越不同地段其它环境因子的影响,成为控制群落特征的主导因子。因而内蒙古典型草原群落的演替主要是由在一定放牧压力维持下不同植物种群的消长来实现的。但是对于在多个因子相互作用下的内蒙古草原的演替机制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认识。采食伴随着土壤养分的变化交互到一起影响植物群落的结构动态和组成。本论文采用野外和室内可控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不同演替阶段的优势物种冷蒿(小半灌木、直根系、C3植物,在重度放牧区占统治地位)和糙隐子草(小丛生禾草、须根系、C4植物,中度放牧区的下层优势钟)为研究对象,对内蒙古草原放牧演替的机制进行了探讨。希望这些信息有助于我们理解内蒙古草原退化的机理,并对内蒙古草原潜在的恢复措施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建议。 本文提出三个假设:第一,退化草原土壤养分亏缺,因此养分利用率高的物种将占优势,并成为优势物种;第二,在轻度刈割或是不刈割条件下,糙隐子草的竞争能力将加强,施肥也将有利于增加糙隐子草的竞争能力;第三,冷蒿高的竞争能力而不是放牧忍耐力决定冷蒿在过度放牧样地占统治地位。 我们得到的结论如下: 通过三年的恢复,在原过牧区并没有发现很低的氮素养分,恰恰相反,土壤的微生物态氮和土壤无机氮含量较高。冷蒿的养分利用效率较低(以每形成100g碳所需的养分量计算),但在退化草原却是优势物种。因此否定了第一个假设。恢复四年后,糙隐子草在群落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很低,恢复过程中糙隐子草并没有成为优势种。同样的,温室内模拟放牧试验的结果与野外数据结果相符。即:同冷蒿相比,糙隐子草在各氮水平和各刈割强度下始终是一个弱的竞争者。在分析竞争能力时,施氮和刈割之间有交互作用。刈割对两物种竞争能力的影响不显著,但随着氮肥水平的提高,在所有刈割强度下,冷蒿对糙隐子草的相对竞争力下降。因此部分支持第二个假设。冷蒿高的种间竞争能力(高的生物量、高的氮产量、高的氮素吸收速率以及高的氮素回收率)决定其在退化草原成为优势种。此外,冷蒿能够成为重牧地段的优势物种可能也归因于其很强的空间拓殖能力、避食机制、干旱的忍耐能力、根系的生态位分异、高的种子生产能力以及可能存在的它感作用。而糙隐子草能够较经济的利用养分和具有较好的放牧抗性是它能与冷蒿在一定的放牧压力下共存的原因。因此,我们的研究结果支持第三个假设。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采用野外观测和室内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内蒙古草原两种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开垦和放牧)对土壤碳库和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结果如下: 1.内蒙古草甸草原开垦后30年后,与天然草原相比,在休闲年份0~20 cm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均没有显著下降,但开垦导致土壤易分解碳下降了24%。土壤易氧化碳受季节性水热因子的驱动,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动态。因此,土壤易分解碳的较土壤碳库的其他组分对开垦更敏感,是表征土壤管理措施引起有机质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 草原开垦后,土壤-植物系统氧化大气甲烷的能力明显提高,农田和天然草原CH4平均吸收通量分别是48.9 和 29.0 μg C m-2 h-1,开垦后增加了1.7倍。开垦没有改变CH4吸收通量 “夏季高秋季低” 的季节变化规律(由降水决定);开垦使N2O的平均释放通量增加了47%,农田和天然草原N2O平均吸收通量分别是56.6 和 38.6 ugN m-2 h-1;开垦同时也增大了通量的变异幅度;但没有改变N2O季节变化规律,只是出现高峰的时间较天然草原推后约10天左右。 2.开垦后的农田土壤在模拟添加厩肥后,刺激了土壤微生物的呼吸代谢,使CO2的释放量增加了5-7倍。试验期间总体排放的CO2中,约60%来源于羊粪,40% 来源于土壤。两种土壤即羊草顶级草原土壤(高碳高氮)和冷蒿-小禾草退化草原土壤(低碳低氮),在CO2的释放总量和释放比例上都没有显著性差异。添加厩肥均造成两种土壤碳库的净碳损失,并且退化草原土壤(7.0%)的土壤净碳损失要大于羊草草原(2.6%)。说明与开垦后的高C土壤相比,在已经退化草原的低C土壤上施厩肥将趋向于土壤更大的净碳损失。 3.自由放牧22年后,羊草草原0~10 cm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易分解碳分别下降了14.1%、27.9%和22.0%;大针茅草原0~5 cm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分别下降了27.6%和38.2%。两类草原土壤碳组分的季节变化受水热因子的驱动,大针茅草原季节波动出现高峰的时间较羊草草原迟。土壤微生物量碳在表征羊草草原和大针茅草原土壤碳素的动态变化时,要敏感于土壤总有机碳。放牧对冷蒿-小禾草草原土壤各碳素组分影响不明显。在表征放牧对冷蒿-小禾草草原土壤的影响指示上,MB-C/ Org-C和Lab-C/ Org-C要比MB-C和Lab-C更加敏感。这说明在研究放牧对草原土壤碳库影响时,不同的草原类型应使用不同的指标来表征其变化。 内蒙古羊草草原是大气CH4的汇,自由放牧增加土壤对CH4的吸收。CH4平均吸收通量增加了27%,但CH4吸收的季节变化形式没有改变;放牧使。自由放牧还增大了N2O的排放通量,将原来N2O源、汇的双重功能改变为单一的源功能;放牧使N2O平均释放通量增加了1倍;放牧显著增加了羊草草原向大气排放CO2的量(p<0.05),并且年度排放量范围也有所增大。 4.草原羊尿斑土壤的pH和NH4+浓度在施后显著升高,但土壤微生物C和N没有明显变化,尿斑N素会发生大量的流失。粪斑和厩肥斑中各有46%和27%的N素分解后转移到植物中。羊草种群斑块上粪尿斑引起CO2和N2O通量的变化,要大于星毛委陵菜种群斑块。与植被类型的影响相比,羊粪尿斑尤其是尿斑对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更大。尿斑既降低了土壤对CH4的吸收,又增加了CO2和N2O的释放,使粪尿斑上相当于CO2的净排放量比对照土壤增加了15%。 在内蒙古草原中等放牧条件下,家畜粪尿斑在放牧草地上的覆盖面积约只有2%,与未被家畜排泄物覆盖的草原土壤 相比,粪尿斑对内蒙古草原温室气体总体收支产生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内蒙古草原地区温室气体减排措施的重点,应放在家畜的食性食量对温室气体的影响以及厩肥的科学利用上。但随放牧强度的加大,家畜排泄物覆盖草地的面积将大大增加,加之放牧生态系统中家畜瘤胃代谢产生的的大量温室气体,其对草原温室气体的核算将会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1. 生物土壤结皮是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通过增加土壤肥力和稳定性、影响水分再分配和植物萌发、成活、生长和繁殖而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重要影响。为阐明生物结皮在内蒙古草地中的作用,本报告对两个草地生态系统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调查,对生物结皮的氮素输入、对放牧的响应及其与植物的关系进行了综合研究。 2. 利用乙炔还原法,本研究对内蒙古退化草地中的生物土壤结皮中的蓝藻、地衣和地耳的氮素输入进行了为期30个月的连续测定。研究发现:1) 生物结皮固氮活性主要集中于5-10月,呈单峰型曲线,表明生物土壤结皮的固氮作用主要受温度和降雨影响;2) 生物结皮年固氮量为12.99-129.9 kg N•ha-1,98%的氮素固定于6-9月份;3) 按固氮量排序,蓝藻 (61%) > 地衣 (33%) > 地耳 (6%),表明物种组成和丰度对生物结皮的氮素输入具重要影响。生物结皮的固氮量和季节变化表明生物结皮可以是影响退化草地中植物生长和促进退化草地恢复的重要影响因子。 3. 本研究选择三个放牧处理(长期放牧、短期围封和近期放牧)对生物结皮固氮活性进行了为期3年的研究。结果表明,与短期围封相比,长期放牧造成生物土壤结皮固氮活性下降了99.5%。固氮活性在放牧时间不足11个月时即可下降至最低水平,因此,放牧持续时间短于4个月的轮牧可能有利于生物土壤结皮的固氮。 4. 本研究选择6个放牧梯度(对照:0.00 羊/公顷, 极轻度放牧:1.33羊/公顷,轻度放牧:2.67羊/公顷,中度放牧:4.00羊/公顷,重度放牧:5.33羊/公顷,极重度放牧:6.67羊/公顷),研究放牧强度对于生物结皮丰度、物种组成和固氮输入的影响。不同放牧强度对生物结皮丰度、物种组成和固氮输入具有重要影响,表明长期放牧可抑制生物土壤结皮在氮素输入和土壤固定方面的作用。极轻度放牧对生物土壤结皮影响不大;轻度放牧造成氮素输入降低了50%;重度和极重度放牧造成氮素输入降低了90%,并可使移动性较强的物种成为生物土壤结皮的优势组分,从而可抑制其土壤固定作用。因此,极轻度和轻度放牧是有利于生物土壤结皮固氮和固定土壤的草地利用方式。 5. 在处于恢复早期的一个退化草地中,我们对生物结皮和植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为期2年的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结皮的丰度和物种组成与植物地上生物量和盖度高度相关。生物结皮丰度和氮素输入随植物生物量和盖度下降。结果还表明生物结皮是退化草地的主要氮素输入来源,尤其是在草地恢复初期。植物组织δ15N 低于土壤,这种差异随植物生产力增高而减小,表明生物结皮所固定氮素首先被植物利用,而后返回土壤。生物结皮的固氮输入变化可能是这种变化模式的主要原因,在分解作用和氮素损失中的同位素分馏,以及菌根真菌对于氮素的转运可能也是这种变化模式的原因。结果还显示生物土壤结皮与植物之间可能存在负反馈关系。这种自我调节的反馈过程可能是影响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氮素循环的重要调节机制。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Hybridization between yak Poephagus grunniens and taurine Bos taurus or indicine B. indicus cattle has been widely practiced throughout the yak geographical range, and gene flow is expected to have occurred between these species.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cattle admixture on domestic yak, we examined 1076 domestic yak from 29 populations collected in China, Bhutan, Nepal, India, Pakistan, Kyrgyzstan, Mongolia and Russia using mitochondrial DNA and 17 autosomal microsatellite loci. A cattle diagnostic marker-based analysis reveals cattle-specific mtDNA and/or autosomal microsatellite allele introgression in 127 yak individuals from 22 populations. The mean level of cattle admixture across the populations, calculated using allelic information at 17 autosomal microsatellite loci, remains relatively low (mY(cattle) = 2.66 +/- 0.53% and Q(cattle) = 0.69 +/- 2.58%), although it varies a lot across populations as well as among individuals within population. Although the level of cattle admixture shows a clear geographical structure, with higher levels of admixture i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nd Mongolian and Russian regions, and lower levels in the Himalayan and Pamir Plateau region,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level of cattle admixture is not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altitude across geographical regions as well as within geographical region. Although yak-cattle hybridization is primarily driven to produce F-1 hybrids,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bsequent gene flow between yak and cattle took place and has affected contemporary genetic make-up of domestic yak. To protect yak genetic integrity, hybridization between yak and cattle should be tightly controlled.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To study the mitochondrial DNA (mtDNA) polymorphisms in a total of 232 individuals from five ethnic populations (Daur, n=45; Ewenki, n=47; Korean, n=48; Mongolian, n=48; Oroqen, n=44) in northern China, we analyzed the control region sequences and typed for a number of characteristic mutations in coding regions (especially the region 14576-16047), by direct sequencing or 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 (RFLP) analysis. With the exception of 14 individuals belonging to the European-specific haplogroups R2, H, J, and T, the mtDNAs considered could be assigned into the East Asian-specific haplogroups described recently. The polymorphisms in cytochrome b sequence were found to be very informative for defining or supporting the haplogroups status of East Asian mtDNAs in addition to the reported regions 10171-10659 and 14055-14590 in our previous study. The haplogroup distribution frequencies varied in the five ethnic populations, but in general they all harbored a large amount of north-prevalent haplogroups, such as D, G, C, and Z, and thus were in agreement with their ethnohistory of northern origin. The two populations (Ewenki and Oroqen) with small population census also show concordant features in their matrilineal genetic structures, with lower genetic diversities observed.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re were extensive genetic admixtures in the Silk Road region.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analyzed 252 mtDNAs of five ethnic groups (Uygur, Uzbek, Kazak, Mongolian, and Hui) from Xinjiang Province, China (through which the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蒙文操作系统实现较为复杂的原因在于两个方面:①传统蒙文采用自顶向下竖写、每列从左向右排列的书写方式;②蒙文字符在不同文本上下文中采用变化相当复杂的显现字形.基于操作系统国际化体系结构,从蒙文字符集、蒙文字符的变形显现、蒙文文本的垂直显示、蒙文独特的图形用户界面等多个方面阐述了传统蒙文操作系统实现中面临的难点和技术方案;简要介绍了基于Qt/KDE桌面系统的实现;最后提出了蒙文操作系统实现仍需要解决的问题。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随着软件产业国际化进程的发展,在操作系统中实现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字的显示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和刻不容缓的任务,针对这项任务先分析了少数民族文字中蒙古文的语法特点和书写特点、桌面系统平台库QT的体系结构特点以及OpenType字体文件的特点,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在QT中使用OpenType字体文件来实现蒙古文显示的详细实现方案,最后给出了目前该方案在项目中的实现情况和效果,并阐述了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多年来蒙古文处理系统重复开发、互不兼容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统一的标准:编码标准不统一、字库标准不统一、输入法不统一。随着国际化、多语言化的发展,开发基于ISO/IEC10646和UNICODE国际编码标准、OpenType智能字体技术的不同语言文字处理系统已经成为趋势。本文阐述了一个蒙古文显示系统,它完全支持Unicode标准并使用了OpenType技术自动进行字形选型,其实现是基于QT库的,但核心实现很容易移植到Pango,ICU等其他复杂文本布局(CTL)处理项目中。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作为蒙古文信息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符合蒙古文应用习惯的办公套件产品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开源项目OpenOffice.org的不断发展和日益成熟,为蒙古文办公套件的研制开发提供了有利的契机。该文讲述了以OpenOffice.org为源代码基础,实现基于蒙古文编码国际标准而研制的蒙古文办公套件的实现方案,并为开发其他复杂文字的少数民族语言的办公套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蒙古文是一种复杂文字,目前操作系统和办公套件都还不支持蒙古文的显示.OpenOffice.org是可以运行在Linux和Windows上跨平台的办公套件,它分别使用ICU LayoutEngine和Uniscribe进行复杂文字处理.本文以支持蒙古文处理的Linux版本OpenOiffice.org为基础,详细分析了OpenOffice.org在Linux和Windows系统上的复杂文本处理过程,采用Uniscribe与ICU相结合的方案,实现了OpenOffice.org在Windows平台上对蒙古文的显示.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沙地樟子松天然分布于大兴安岭以西的呼伦贝尔草原红花尔基一带,分布范围虽然相对狭窄,但其具有重要的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而且,该区沙地樟子松林的分布范围正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然而,在引种区(科尔沁沙地东南缘),20世纪70~80年代曾经引起国际关注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自从90年代初以来,逐渐出现了以枯梢、生长下降,甚至死亡等为特征的衰退现象。与此同时,沙地樟子松人工造林仍在北方干旱、半干旱沙区大面积推广。面对如此具有重要防风固沙作用并在大范围推广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解释其为何衰退,其机理如何,回答现存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发展方向及培育等理论和实践问题,成为目前面临的巨大挑战。 本论文在对沙地樟子松天然分布区与引种区野外调查、气候差异性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引种区沙地樟子松幼苗、幼树及中龄林的水分生理生态过程实验,研究了沙地樟子松在引种区自然条件和干旱胁迫下的光合生理和水分生理生态特征;重点分析了水势、气孔导度等生理因素和土壤含水量、光合有效辐射、气温、空气相对湿度等生态因素对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1)较低、较长的低温和降雪覆盖有利于沙地樟子松更好的生长;运用De Martonne干燥度指数对气候类型进行划分,沙地樟子松引种区(科尔沁沙地东南缘)生态系统应为草地或疏林草地生态系统。 2)引种区近50 a来年平均温度存在着明显的线性上升,平均每10 a增温0.185 ℃;该区年平均降水量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但是,在过去的50 a里,该区平均每15 a 左右出现1次大旱。 3)在引种区多年年平均降水量条件下,沙地樟子松幼苗80%以上的时间处于受胁迫的状态,17%的时间处于不受水分胁迫的状态,而仅有1%左右的时间处于不能利用土壤水分的状态;在不同密度、不同年龄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中,土壤可溶性盐总量都很低,对沙地樟子松林木生长不会造成盐分胁迫;由于地下水位的急速下降,目前,引种区大部分地方地下水不能被沙地樟子松所利用。 4)随着模拟年降水量的减少,沙地樟子松幼苗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针叶水势、蒸腾速率、光合速率均有下降,各部分生物量积累明显降低;当模拟年降水量低于350 mm时就已经对沙地樟子松的生长产生了较大的限制。 5)在科尔沁沙地东南缘,影响沙地樟子松生理生态特征的主要因素为水分条件,特别是在树高生长旺季以及生长末期,而在生长中期,主要是光照和水分共同影响沙地樟子松的生长;在沙地樟子松天然分布区(红花尔基),影响沙地樟子松生长季节中期生理生态特征的主要因素也是水分和光照条件,这与在科尔沁沙地东南缘樟子松生长中期观测到的结论一致。然而,与天然沙地樟子松相比,引种区沙地樟子松每天干物质的积累增加为天然分布区的3~13倍,每天蒸腾耗水量为天然分布区的7~19倍。 综合以上对引种区的生态气候、水分条件以及沙地樟子松本身生理生态特征的分析结果得出,引种区与天然分布区水、热差异导致引种区沙地樟子松在年内的生长期延长(与天然沙地樟子松相比),以及在生长季节每天蒸腾耗水量的剧增及耗水时间的延长;同时,在引种区由于年内降水分布极不均衡,冬季降雪覆盖少,导致4、5、9三个月份的水分极度亏缺,该季节引种区水分亏缺严重限制了沙地樟子松的生长。大面积营造纯林、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目前,引种区大部分林地的沙地樟子松已不能利用地下水)以及引种区每15 a左右一次的特殊干旱是导致沙地樟子松死亡的最直接原因。从个体水平上来说,近50 a的引种驯化,沙地樟子松并没有完全表现出适应引种区生长环境的迹象。最后,基于以上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衰退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现存沙地樟子松人工林总体经营的方向及具体经营对策。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其碳储量是大气碳储量的两倍。土壤呼吸是土壤碳库的最大输出途径。在干旱半干旱区降雨格局以及土壤水分条件的变化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半干旱区科尔沁沙地东部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培养模拟研究、野外降雨量控制研究和降雨频率模拟及干湿交替模拟试验,研究了科尔沁沙地半干旱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对水分变化的响应趋势,探讨了降雨格局变化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 (1)土壤呼吸速率随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升高分别呈指数和线性增长;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分别影响着土壤呼吸对土壤水分和温度的敏感性; (2)降雨量变化影响土壤呼吸日动态变化,降水量增加30%,土壤24h释放CO2量升高了35.9%,当降水量减少30%时,土壤24h释放的CO2量降低了59.6%,而且干旱降低了土壤呼吸日动态变化的幅度; (3)降雨量变化对土壤呼吸月季动态具有一定影响。降雨量增加30%,8~10月土壤总呼吸CO2释放速率升高40.7%~166.4%,土壤异养呼吸CO2释放速率升高40.5%~194.3%;降雨量降低30%使降雨较频繁的8月份土壤总呼吸CO2释放速率降低34.0%~70.0%,土壤异养呼吸CO2释放速率下降20.9%~ 64.0%,而在降雨较少的9~10月份降雨量的减少对土壤呼吸则没有显著影响; (4)降雨量的变化对土壤总呼吸和异养呼吸温度敏感性有一定影响。当降雨量减少30%时,土壤总呼吸的Q10值由5.4下降到2.22,土壤异养呼吸的Q10值由4.84下降到1.81; (5)用温湿度耦合作用经验模型Rt = 0.307e0.0064(W·T)来描述三个降雨处理样地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及土壤含水量的关系,可以解释土壤呼吸速率变异的80.2%; (6)在较高的温度条件下,降雨频率增加一倍时,土壤呼吸速率将升高约24%;当温度较低时,降雨频率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不显著; (7)土壤呼吸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但当进行降水模拟后,土壤呼吸值迅速升高,可升高降水前的41.0% ~ 128%,而后又迅速下降,呈现明显的脉动(pulse)效应。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水分条件是影响植物生长最主要的限制因子,降雨量变化作为全球变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干旱半干旱区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甚至超过CO2浓度和温度的升高以及它们的共同作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樟子松人工林是科尔沁沙地东南部主要的防风固沙林类型,研究未来降雨量变化对会对樟子松人工林产生怎样的影响,对樟子松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和科学管理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搭建遮雨棚,铺设灌溉设施,野外原状样地模拟三个降雨量梯度:降雨量减少30%、天然降雨量和降雨量增加30%,从樟子松人工林下土壤生态系统、樟子松针叶生理特性、樟子松的生长和林下植被结构与生产力三个角度研究降雨量变化对樟子松人工林主要生态过程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1)以土壤矿质N含量为土壤N有效性的指标,2007年的数据表明降雨量减少时土壤N有效性显著升高,降雨量增加时土壤N有效性显著降低,出现了“水、N有效性的不同时性”,即土壤水分有效性高时N有效性低,而N有效性高时水分有效性低,这可能是该地区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而不是简单的水分限制或者N素限制。 (2)降雨量降低时,樟子松针叶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针叶N含量降低,樟子松光合速率下降,同时,樟子松针叶的叶绿素含量大部分月份不受降雨量减少的影响,而且针叶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升高,表明了樟子松对水分胁迫的生理生态适应机制。 (3)降雨量减少时樟子松林下植被总盖度显著降低,优势种由黄蒿和狗尾草演变为绿珠藜和黄蒿;降雨量增加时樟子松林下植被总盖度显著升高,优势种演变为艾蒿。降雨量减少和增加时物种多样性都显著降低,导致了生物多样性丧失。 (4)降雨量减少时樟子松和其林下植被的生长由于水分胁迫都受到了抑制,樟子松的高生长和粗生长速率减缓,林下植被的ANPP和地下部分生物量降低,进而导致樟子松人工林的地上部分C储量降低;樟子松的成长速率减缓和林下植被地上地下生物量的降低意味着生态系统凋落物量和死亡根系的减少,这直接导致了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降低,即土壤有机碳储量的降低;综合降雨量减少导致的樟子松人工林的地上部分C储量降低和土壤有机碳储量的降低,我们的结果表明降雨量减少导致樟子松人工林C储量降低,同样的道理,降雨量增加导致樟子松人工林C储量升高。 (5)降雨量减少时,保护凋落物可以增加地表覆被,抑制地面水分蒸发,地表凋落物还能起到蓄水保水的作用,提高土壤水分有效性;降雨量增加时保护凋落物可以增加土壤养分(尤其是N)的输入,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分析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含义、影响稳定性的时间空间尺度和干扰因子;对人工林稳定性的内涵作了解释,提出了人工林稳定性的评价标准;以此作为稳定性研究的理论依据。首先分析了影响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稳定性的各种干扰因子,通过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造林成活、生长情况、对不良外界环境的抗御能力、对环境影响作用的大小、林分生产力和林分结构的评价分析。最后提出维持沙地人工林稳定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