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 resultados para 02241330 Live_tow-15
Resumo:
由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licheniformis)H19和2—酮基—L—古龙酸产生菌S19的原生质体融合,得到了既能独立生长传代,又能产生2—酮基—L—古龙酸的15号融合子。其菌落和菌体形态类似于H19亲本,其生理生化特性也大多酷似H19亲本而不同于S19亲本。但其产生2—酮基—L—古龙酸的特性、乙醇氧化反应、石蕊牛奶产酸以及精氨酸双水解酶阴性等特点又酷似S19亲本而不同于H19亲本。其氧化酶反应、初始生长pH范围、苯丙氨酸和色氨酸脱氨酶反应则不同于双亲本。其菌体的氨基酸组份及含量也与双亲有一定差异。
Resumo:
筛选出了一组Vc二步发酵的新组合菌系(命名为B15-14),研究了环境因子对新菌系产酸的影响。结果显示:新组合菌系的最适底糖浓度为7%;温度为29~33℃,31℃为最适;适当增加通气量(20~30 mL装液量,250 mL三角瓶)有利于产酸;起始pH值范围为6.0~7.5;以B t菌做伴生菌时,发酵40 h就已达到终点,明显缩短了发酵时间。
Resumo: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中,驱动力的研究是一个重要方面。从地理学的角度入手,将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子归为降水量、经济、人口、技术、政策等方面,得到定量度量各驱动因子影响的多元线性模型,并用路径分析方法探讨驱动因子与耕地面积变化以及各驱动因子之间的关系。结论主要是:税费负担的加重会迫使农民开垦更多的耕地,取消农业税有利于生态建设;人口压力使得耕地面积扩大,不利于退耕还林草,因此要注意控制当地的人口数量;提高种植业人均纯收入水平,有利于控制开垦面积;在各驱动因子中,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对耕地面积变化最具影响。
Resumo:
Aluminum-substituted mesoporous SBA-15 (Al-SBA-15) materials were directly synthesized by a hydrolysis-controlled approach in which the hydrolysis of the silicon precursor (tetraethyl orthosilicate, TEOS) is accelerated by fluoride or by using tetramethyl orthosilicate (TMOS) as silicon precursor rather than TEOS. These materials were characterized by powder X-ray diffraction (XRD), N-2 sorption isotherms, TEM, Al-27 MAS NMR, IR spectra of pyridine adsorption, and NH3-TPD. It is found that the matched hydrolysis and condensation rates of silicon and aluminum precursors are important factors to achieve highly ordered mesoporous materials. Al-27 MAS NMR spectra of Al-SBA-15 show that all aluminum species were incorporated into the silica framework for the samples prepared with the addition of fluoride. A two-step approach (sol-gel reaction at low pH followed by crystallization at high pH) was also employed for the synthesis of Al-SBA-15. Studies show that the two-step approach could efficiently avoid the leaching of aluminum from the framework of the material. The calcined Al-SBA-15 materials show highly ordered hexagonal mesostructure and have both Bronsted and Lewis acid sites with medium acidity.
Resumo:
利用15N硫铵研究了凋落叶多样性对杉木幼苗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结果表明 ,凋落叶多样性的增加有利于盆栽杉木幼苗的生长 .杉木、火力楠、红栲和刺楸 4种凋落叶混合处理后 ,杉木幼苗的生长量最大 ;杉木、火力楠、刺楸 3种凋落叶混合处理后的杉木幼苗生长量次之 ,其它依次为杉木、火力楠、红栲 3种凋落叶混合处理 >杉木和刺楸凋落叶处理 >杉木和红栲凋落叶处理 >对照 >杉木和火力楠 2种凋落叶混合处理 >杉木凋落叶处理 .就杉木幼苗对硫铵氮的吸收率而言 ,不作任何处理的杉木幼苗吸收率最高 ,其次为杉木、火力楠、红栲和刺楸 4种凋落叶混合处理 ,其它依次为杉木、火力楠、刺楸 3种凋落叶混合处理和杉木、火力楠、红栲 3种凋落叶混合处理 >杉木和刺楸凋落叶处理 >杉木和红栲凋落叶处理>杉木和火力楠 2种凋落叶混合处理 >杉木凋落叶处理 .另外 ,用凋落叶处理后 ,土壤中硫铵氮的残留量比不作凋落叶处理的土壤多 ,硫铵氮的总回收量也比不作凋落叶处理的土壤大幅增加 ,而且凋落叶多样性的增加也会增加硫铵氮的残留量 .
Resumo: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测了科尔沁沙地乌兰敖都地区禾本科植物当年新采种子的萌发特点。15种植物中,披碱草、糙隐子草、冠芒草、大油芒、芦苇、虎尾草、野古草、狼尾草的发芽率超过80%,水稗草、牛鞭草、虱子草、狗尾草的发芽率不足10%。1~3d开始发芽的植物有大油芒、画眉、芦苇、虎尾草、披碱草、冠芒草、毛马唐、糙隐子草、超过10d基本不发芽的植物包括狗尾草、虱子草、牛鞭草.发芽持续期小于10d的植物包括毛马唐、水稗草、芦苇、画眉草、大油芒;发芽持续期21~30d的植物有披碱草、冠芒草。发芽种子超过总发芽种子的50%需要天数为虎尾草2d,芦苇3d,大油芒4d,披碱草5d,糙隐子草5d,野古草7d,冠芒草7d,狼尾草10d。与英国Sheffield地区相比,乌兰敖都地区一年生禾草发芽率低的所占比重更大,发芽更为缓慢;乌兰敖都地区多年生禾草的发芽率差别很小,但发芽更为缓慢。杂草植物萌发的风险分摊能力相对明显,因此抗干扰能力相对较强。
Resumo:
稳定性核素示踪是现代农业研究中一门新兴技术。稳定性核素15N作为一种有效手段在农业施肥研究、氮素循环研究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15N的相关概念,列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15N在氮肥研究、氮素转化研究以及农业环境保护中的应用进展,阐明了应用15N的新技术已解决的问题,以及将要解决的问题,并展望了性核素示踪技术的应用前景。
Resumo:
应用加有脲酶抑制剂 (HQ)、硝化抑制剂 (DCD)及其组合的标记尿素进行春小麦盆栽试验 .结果表明 ,在生长季节结束时 ,小麦回收 ,土壤残留和损失的肥料N各占施入N量的 1 7.65~ 2 3.69%、43.72~ 56.32 %和 1 9.99~ 36.77% .其中 ,与单施尿素相比 ,两种抑制剂配合使用处理的肥料N总回收率高 1 6.78% ,小麦回收高 5.96% .施用氮肥对籽粒贡献最大 ,占吸收肥料N量 43.3~ 62 .0 % .
Resumo:
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发展为林地资源的调查和时空变化分析提供了有效手段。该文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利用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中1985年、1995年和2000年3期林地类型空间分布数据,通过建立林地资源时空演变模型,对海南岛林地资源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85年~2000年15年内,海南岛林地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而且空间差异非常明显,其中最近5年林地变化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超过了前10年。1985年~1995年海南岛林地资源总量出现大幅度增加,尤其是有林地的增长特别明显;而1995年~2000年大量的林地转为耕地和城镇建设用地,该时期有林地、灌木林和疏林地都出现大幅度减少。从空间格局来看,海口市在整个15年内,林地的变化始终最为突出,东部沿海县市,如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保亭等林地变化的动态度和减少的数量都远远大于其他地区。文章还进一步分析了政策因子对林地资源变化的影响。
Resumo: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2010CB833502];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30600071, 40601097, 30590381];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KZCX2-YW-432, O7V70080SZ, LENOM07LS-01]; GUCAS [O85101PM03]
Resumo:
用柠檬酸硝酸盐法制备高纯Ce1-xNdxO2-x/2(x=0.10,0.15)固溶体,加入摩尔分数为5%的Mo,研究了Mo掺杂对烧结温度、结构及电性能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电感偶合等离子体和场发射扫描电镜等手段对氧化物进行了结构表征,采用交流阻抗谱测试其电性能.柠檬酸硝酸盐法制备的前驱体经1450℃烧结24 h得到致密度大于96%的陶瓷材料;加入5%Mo,在1250℃下烧结8 h即可达到理想的致密度(>95%).加入Mo在烧结过程中可加快晶界迁移,促进晶粒生长,显著提高了晶界电导率.在600℃时Ce0.85Nd0.15O1.925的晶界电导率为2.56 S/m,加入Mo后材料的电导率增加到5.62 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