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0 resultados para 439
Resumo:
摘要 "基于形态-地理学方法,通过野外调查,结合大量标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海南蕨类植物的分类进行了进一步修订;主要根据蕨类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结合古生物学等有关资料,初步探讨了海南蕨类植物的区系性质与起源;根据IUCN2001年红色名录的等级和标准,对海南濒危蕨类植物的现状进行了初步评估,讨论了海南蕨类植物的受威胁原因,提出了有关保护的对策。主要结果如下: 1. 海南现有蕨类植物56科140属439个种及种下分类群(包括421种、15变种、2亚种和1变型),其中包括1个中国分布新记录和27个海南分布新记录,1新种――海南符藤蕨Teratophyllum hainanense;另有11个名称首次被处理为异名;澄清了海南假瘤蕨Phymatopteris hainanensis和圆顶假瘤蕨P. obtusa的模式问题,为滇桂三相蕨Ataxipteris dianguiensis、海南假瘤蕨P. hainanensis和浅杯鳞盖蕨Microlepia ampla指定了后选模式。 2. 海南蕨类区系具有以下特点:i. 以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铁角蕨科Aspleniaceae、叉蕨科Tectariaceae和观音座莲科Angiopteridaceae为表征科;ii. 明显的热带性质,科的97.5%、属的92.5%、种的83.6%为热带分布成分;iii. 很高的物种多样性与物种密度,但属内种系贫乏;iv. 与中南半岛的联系最为紧密,海南140个蕨类属中有136个与中南半岛共有,两地属的相似性系数达到87.2%;v. 海南蕨类区系就地起源于华夏古陆,起源时间可以追溯至早石炭世以前。 3. 海南439种蕨类(包括421种、15变种、2亚种和1变型)中,183种为常见蕨类,113种属于资料缺乏的种类(DD),47种属于近危(NT),53种属于易危(VU),37种属于濒危(EN),6种属于极危(CR)。海南的受威胁蕨类植物有96种,海南的绝大部分受威胁蕨类植物都生于保护区以内或得到有效保护的林区之内,已初步得到保护。导致海南96种蕨类受威胁的因素,除了植物本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和地理分布上的限制外,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海南森林在上个世纪被大规模砍伐。为了保护这些受威胁植物,应加强保护区和林区的管理,实施就地保护,积极开展迁地保护和人工繁殖。 "
Resumo:
水母雪莲属菊科植物,为名贵中药材其主要活性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为解决雪莲资源其中匮乏,本文开展了利用水母雪莲细胞培养生产黄酮类活性成分的可行性研究。 采用目视法从水母雪莲原始愈伤组织中筛选得到白色、黄色和红色3种细胞系,其中黄色系的黄酮含量最高。利用γ射线辐射处理从红色系得高产黄酮细胞系。 证明了多种理化因子对水母雪莲培养细胞中黄酮类合成的调控作用。研究发现,温度和光照对水母雪莲愈伤组织黄酮合成影响较大。25℃是最佳培养温度;红光促进愈伤组织生长,蓝光促进黄酮的合成;进一步研究表明:光调节黄酮代谢途径第一步所需酶苯丙氨酸裂解酶(PAL)活性,PAL活性被红光所抑制,被蓝光所促进。碳源、氮源、植物激素对愈伤组织生长和黄酮形成影响较为显著。对MS培养基成分进行调整得到M-13培养基,在M-13培养基上培养的愈伤组织生长量和黄酮产量比MS培养基分别提高33%和82%。 首次建立水母雪莲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确定了水母雪莲细胞悬浮培养的最适培养条件和最适培养基成分组成。摇床转速 90~120 r/min、接种量 2.5~4.0gDW/L、接种物种龄 8~10 d 对黄酮合成有利。调整MS培养基成分得到适合于培养水母雪莲悬浮细胞的生长培养基G和黄酮合成培养基MP,从而使细胞生长量与黄酮产量分别长比MS培养基提高32%和70%。 应用2-L搅拌式生物反应器对水母雪莲细胞进行了悬浮培养。TLC和HPLC分析表明,水母雪莲细胞培养物能够形成2种黄酮活性成分金合欢素和高车前素。本论文对水母雪莲细胞培养生产药用活性成分作了基础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