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 resultados para triton x 100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Our previous investigation showed that the ordered hexagonal island pattern in the phase-separating polymeric blend films of polystyrene and poly(2-vinylpyridine) (PS/P2VP) formed due to the convection effect by proper control of PS molecular weight, solvent evaporation rate, and the weight ratio of PS to P2VP. In this paper, we further illustrate that, by adding a proper amount of the surfactant Triton X-100 to the PS/P2VP toluene solution, the ordered hexagonal island pattern can be transformed to the ordered honeycomb pattern. The effects of the amount of Triton X-100 on the surface morphology evolution and the pattern transformation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the collapse of Triton X-100, phase separation between Triton X-100/P2VP and PS, the interfacial interaction between Triton X-100/P2VP and the mica substrate, and the Benard-Marangoni convection.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The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ECL) of tris(2,2'-bipyridine)ruthenium(ii) [Ru(bpy)(3)(2+)] immobilized in poly(p-styrenesulfonate) (PSS)-silica-Triton X-100 composite films was investigated. The cooperative action of PSS, sol-gel and Triton X-100 attached Ru(bpy)(3)(2+) to the electrode strongly, and the presence of Triton X-100 prevented drying fractures of the sol-gel films during gelation and even on repeated wet-dry cycles. The modified electrode was used for the ECL detection of oxalate, tripropylamine (TPA) and NADH in a flow injection analysis (FIA) system with a newly designed flow cell. The detection scheme exhibited good stability, short response time and high sensitivity. Detection limits were 0.1, 0.1 and 0.5 mu mol L-1 for oxalate, TPA and NADH, respectively, and the linear concentration range extended from 0.001 to 1 mmol L-1 for the three analytes. Applications of the flow cell in ECL and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as well as the immobilization of reagents based on the cooperative action, are suggested.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研究了铽(Tb~(3-))对钐(Sm~(3-))-2-噻吩甲酰三氟丙酮(TTA)-氯代甲基三烷基铵(N_(263))-Triton X-100荧光体系的共发光效应,结果表明:Tb~(3-)的浓度1×10~(-5)~5×10~(-5)mol/L范围内体系的荧光强度最大.Sm~(3-)的浓度在1.0×10~(-9)~1.0×10~(-7)mol/L范围内与荧光强度呈线性关系,检测限为1.0X10~(-11)mol/L,方法灵敏,简便,用于混合稀土样品中痕量Sm~(3-)的测定,结果满意。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研究了稀土离子对铕(Eu)-2-噻吩甲酰三氟丙酮(TTA)-氯化甲基三烷基铵(N263)-Triton X-100体系的共发光能力,提出用放大倍数作为共发光能力比较的定量标准,用能量转移效率和能量利用率来预测稀土离子的共发光能力。该方法适用于不同条件或不同体系之间共发光能力的定量比较。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研究了TritonX-100在浊点条件下对钴-4-(5-氯-2-吡啶偶氮)-1,3-二氨基苯(5-Cl-PADAB)络合物的析相条件,在pH4.0~6.0介质中,将胶束溶液加热到92±1℃,保持40min,络合物即被TritonX-100相富集。富集液在575nm测定吸光度,钴含量在0~4μg/5ml范围内服从比尔定律,干扰离子可在TritonX-100析相液中加入H_2SO_4消除。拟定的方法灵敏、简捷,已用于不经分离直接测定人发及自来水中痕量钴。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研究了铽(Tb)、钇(Y)、钆(Gd)及它们的混合物对铕(Eu)-噻吩甲酰三氟丙酮(TTA)-氯化甲基三烷基铵(N_(263))-Triton X-100体系的共发光效应,发现稀土离子混合物的共发光效应具有线性加和性,用混合共发光体系不仅能保持单个稀土离子的共发光体系的增敏性,而且抗干扰能力增强,并经过实际样品分析的验证,结果令人满意。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具有f-f超灵敏跃迁的稀土配合物导数吸收光谱可大幅度提高稀土元素的测定灵敏度,钕-高铁试剂(Ferron,7碘-8羟基喹啉-5-磺酸)即为此类配合物,但其测定灵敏度提高不多。研究发现,在Ln~(3+)(Pr~(3+)、Nd~(3+)、Er~(3+))-Ferron体系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可形成新的配合物,使其f-f超灵敏跃迁吸收谱线增强,峰形显著变化,其中钕和铒的吸收峰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The transfer behavior of alkali motal ions K~+ and Na~+ across the interfaces of water/nitrobenzene and water/1, 2-dichloroethane facilitated by Triton X-100 is investigated by cyclic voltammetry with four electrodes. The equations of interfacial half-wave potential derived in terms of the mechanism proposed isverified by the experimental data and consistent with the practical △_0~wφ_p-pM curves.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用四电极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推动碱金属离子K~+,Na~+等在水/硝基苯,水/1,2-二氯乙烷界面上的转移过程,根据实验结果提出Triton X-100推动金属离子转移的一种机制,推导了转移半波电位方程式,并用实验进行了验证。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Triton X--100增溶菠菜叶绿体,分离到高放氧活性的PSII颗粒。对增溶过程中的缓冲液pH Triton与叶绿素比例、Na~+ 浓度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相互间作用不大;pH的最佳范围为6.7~7.1。制备的PS-II颗粒放氧活性达210μmoles/mgchl.hr、DCIP→MV的光还原活性约为54μmoles O_2/mgchl.hr. P700与叶绿素比例为1/1900。放氧活性相当稳定,在0℃水浴保存的活性半衰期为80小时左右。该PSII颗粒的多肽分子量主要分布在68、56、46、34、28.5、25、20和17KD区域,其中25KD多肽占总蛋白质含量的40%经上。上述PSII颗粒经胆酸钠或Tris处理后,放氧活性和DPC→DCIP的希尔反应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时有一些蛋白质被抽提。胆酸钠抽提到的组分是65、58和15KD多肽;Tris则对34KD多肽的抽提作用最为显著。本文初步讨论了这些多肽与PSII氧化侧的关系。文中缩写:Tris-三羟甲基氨基甲烷;EDTA-乙二胺四乙酸;Tricine-一三(羟甲基)甲基甘氨酸;HEPES--N-2-羟乙基呱嗪-N-2-乙磺酸;DTT-二硫苏糖醇,DMBQ:2,5-二甲基对苯醌;DCIP-一二氯酚靛酚;ASC-抗环血酸;DPC-NN二苯氨基脲;MV-甲基紫精;SDS-十二烷基磺酸钠;Chl-叶绿素;LHCP-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PS-光系统;RuBP-二磷酸核酮糖;CF-叶绿体偶联因子;DCMU-二氯苯基二甲脲;Cyt-细胞色素。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从不同基因型的小麦京411和小偃54中分离纯化了PSI颗粒并研究了PSI颗粒的一些光合特性: 1. 测定了两种基因型小麦PSI颗粒的室温吸收光谱、低温荧光光谱,并进行了SDS-PAGE多肽分析。吸收光谱显示了红区680nm和蓝区439nm的两个最大吸收峰,低温荧光光谱显示了PSI特征的位于735nm左右的发射峰,同时SDS-PAGE也显示我们的制备物包括PsaA、PsaB、LHCI以及一些其它小分子量蛋白亚基。这些都表明我们从不同基因型小麦中获得了比较理想的PSI颗粒制备物。 2. 测定了京411类囊体膜和PSI颗粒的脂类组成和脂肪酸成分,发现PSI颗粒中也存在着类囊体膜中的五种膜脂,即:MGDG、DGDG、PG、SQDG、PC,但PSI颗粒的MGDG含量比类囊体膜高,而DGDG含量较类囊体低。PSI颗粒和类囊体膜的脂肪酸组成也有差异。 3. 运用光谱学手段,研究两种基因型小麦PSI颗粒光破坏过程的异同。发现在经过强光破坏后,两种小麦PSI颗粒都发生叶绿素漂白现象,在各种状态叶绿素中,683nm状态的Chl a对强光最为敏感,受到光破坏的程度最大,而649nm Chl b和667nm Chl a分子变化较小。结合吸收光谱和低温荧光光谱我们提出了PSI中可能存在的能量传递途径。比较两种小麦PSI颗粒光破坏在低温荧光光谱上的不同,我们初步认为,小偃54可能通过将能量较多地分配给予长波长Chl而一定程度的避免过多能量向P700反应中心传递,从而起到对P700的保护作用。 4. 研究了不同表面活性剂SDS和Triton X-100对PSI颗粒色素结合状态和能量传递的影响。发现表面活性剂对色素状态和PSI中的能量传递都有很大的影响。并且Triton X-100的作用较SDS强烈。紫外荧光显示PSI蛋白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高等植物光系统II的捕光天线蛋白(LHC II)在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调节激发能在两个光系统之间的分配以及维持类囊体膜的垛叠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目前普遍认为LHC II在植物体内是以三聚体的形式存在并行使功能的,但也有研究者发现了单体和寡聚体等多种形式的LHC II。本论文以菠菜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的方法从类囊体膜中提取纯化了LHC II三聚体,对膜脂和色素在三聚体形成和蛋白空间结构中的影响,以及不同聚集态LHC II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差异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此外,还将Lhcb2基因反向插入到烟草中,利用转基因植物来研究其生理功能。获得了如下结果: 1,采用改进的方法从菠菜类囊体膜中分离纯化了LHC II。与改进前比,其流程可以缩短2小时且产率也有明显的提高。SDS变性电泳和Triton X-100非变性电泳的检测结果表明,此样品纯度较高,是由三条分子量分别为29KD、28KD和26KD的多肽组成的异质三聚体。同时样品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结果也与前人的报道一致。 2,分析了LHC II三聚体中的膜脂和脂肪酸组成及含量。与PSII相比,LHC II含有相同的四种膜脂:MGDG、DGDG、PG和SQDG。但LHC II中PG的含量是PSII的两倍,说明PSII中的PG主要富集在外周天线区域。同时PG中含有特异的反式十六碳一烯酸,且含量很高。用专一消化PG上Sn-2位脂肪酸链的磷脂酶A2(PLA2)处理LHC II三聚体,然后再加入PG重组的方法证明了含十六碳一烯酸的PG在三聚体结构的维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去掉PG后, LHC II三聚体的结构受到了影响,部分解聚成了单体,同时其光谱特性也发生了变化,表现为叶绿素b分子的吸收峰及其激发的荧光发射峰都明显下降。回加PG则可使解聚的单体又重新聚集成三聚体。 3,分别用电洗脱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两种方法分离了LHC II三聚体、二聚体和单体。两者比较,电洗脱对样品的破坏较大,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更加温和,对蛋白上结合的色素影响不大。系统研究了不同聚集态LHC II的组成和光谱特性后发现,三种聚集态的LHC II有相同的多肽组成,并且都结合着5种色素,但是色素的含量差异较大。二聚体和单体中,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分子的含量比三聚体的低很多,此外,单体叶绿素a分子的含量也明显减少。对三种聚集态LHC II的各种光谱特性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由于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分子含量较少,二聚体和单体中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的吸收均有所下降,而且从类胡萝卜素到叶绿素b以及从叶绿素b到叶绿素a的能量传递效率都低于LHC II三聚体,总体表现为三聚体 > 二聚体 > 单体。此外,不同单体之间叶绿素a到叶绿素a的能量传递也被破坏。推测三种聚集态LHC II在吸能、传能和结构上的差异,可能是植物适应不同外界环境的一种调控机制。 4,模拟体内过程,在体外将大肠杆菌中表达的Lhcb2蛋白和色素进行重组,以此来研究色素与蛋白组装过程中蛋白二级结构和色素结合状态的变化。结果表明色素在脱辅基蛋白的体外重折叠中至关重要。在与色素重组的过程中,蛋白二级结构中-螺旋含量逐渐上升并最终接近天然水平,而无规卷曲逐渐减少。从光谱的变化可以看出,色素分子与蛋白的结合经历了一个由无序到有序的过程,色素蛋白复合物的光谱信号由弱变强,重组得到的样品与天然LHC II十分相似。 5,为了更好地研究LHC II异质三聚体中单体可能具有的独特生理功能,建立了Lhcb2基因的反义抑制植物表达载体pBI-antiLhcb2,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烟草,获得了转基因植株。酶切和PCR鉴定证明,Lhcb2基因已经成功地插入到烟草里。进一步的分子鉴定和生理生化功能分析还在进行中。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它主要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光能是整个光合作用反应的驱动力,因此光能的捕获和传递过程将会直接影响整个生物体的光合作用表现。在高等植物中,光系统II(PSII)的大量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LHCIIb)作为最主要的、含量最多的光能捕获和传递器官,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经过数十年的研究,认为LHCIIb主要的功能有以下四个方面:捕获和传递光能、光保护和过剩能量耗散、调节光能在两个光系统中分配和维持类囊体膜的结构。同时对其空间结构也在2.72Å的水平上进行了解析,发现每个单体含有14个叶绿素分子(Chl),其中8个叶绿素 a(Chl a)和6个叶绿素 b(Chl b),2个黄体素(Lut),一个新黄质(Neo)和一个紫黄质(Vio),3个跨膜α-螺旋和2个双亲α-螺旋。尽管目前对其空间结构和基本功能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以往研究均是对LHCIIb的三个色素蛋白复合体(Lhcb1、Lhcb2和Lhcb3)的混合研究,而关于Lhcb1、Lhcb2和Lhcb3各自的氨基酸组成、色素组成、各种光谱性质和稳定性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Lhcb1、Lhcb2和Lhcb3各自的特性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LHCIIb的结构和功能。 本论文首先利用RT-PCR技术从豌豆(Pisum sativum L.)中提取了编码大量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的三个脱辅基蛋白基因,分析了它们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并系统地研究了三个蛋白与其他物种中的三个蛋白之间的亲缘关系;然后在体外进行了成功的表达和与色素重组,进而对重组LHCIIb的色素组成及光谱特征进行了系统地对比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Lhcb1和Lhcb3的保守性高于Lhcb2,且Lhcb3最高,Lhcb1和Lhcb2的蛋白序列相似程度高于Lhcb3;Lhcb1同质三聚体的Neo含量和α-螺旋含量高于Lhcb1单体,Lhcb2单体和Lhcb3单体的α-螺旋含量高于Lhcb1单体;与Lhcb1单体和Lhcb2单体相比,Lhcb1同质三聚体和Lhcb3单体的荧光发射光谱明显红移,与核心复合物的光谱特征更加接近,这一区别可能更加有利于能量向核心传递;吸收光谱中表明,Lhcb1和Lhcb2存在两个Chl a吸收峰,根据分析超快吸收得到的模型(Amerongen & Grondelle,2001),这两个吸收峰可能代表Chl a的两个吸收中心。 在对LHCIIb各种基本特性研究的基础之上,本论文使用三氟乙酸(TFA)、离液剂尿素、离子性去污剂SDS、非离子型去污剂Triton X-100对Lhcb1单体进行了处理,使用不同温度对Lhcb1单体和同质三聚体、Lhcb2单体和Lhcb3单体进行处理。研究了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主要结果如下: 1) 低浓度的尿素不能使Lhcb1变性,但可以影响色素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和相互作用。尽管SDS可以使Lhcb1解体,但解体后的蛋白仍旧保留了部分α-螺旋结构。TFA和非离子型去污剂Triton X-100可以使Lhcb1完全解体,并且可以完全破坏蛋白α-螺旋结构,TFA主要是通过影响色素结构和增加蛋白内部的分子间排斥力来破坏Lhcb1,而Triton X-100主要是通过破坏疏水作用力来破坏Lhcb1。高温可以使LHCIIb解体,但不能使蛋白二级结构完全消失。 2) 尿素、温度和Triton X-100均不引起色素本身的破坏,SDS和三氟乙酸使氢置换叶绿素卟啉环所螯合的镁离子,产生去镁叶绿素,造成色素本身结构的严重破坏。 3) 随着温度的升高,色素蛋白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会遭到破坏。在Lhcb1和Lhcb2中首先被破坏的是长波长吸收的Chl a。 4) .就功能而言,Lhcb1同质三聚体最为稳定,其次为:Lhcb1单体 > Lhcb3单体 > Lhcb2单体;.就结构而言,Lhcb1单体和Lhcb1同质三聚体相似,稍微较Lhcb2和Lhcb3稳定。 5) 不同处理方式均发现色素蛋白复合体的变性过程依次为:以Chl a为主的相互作用消失,其后依次为以Chl b为主的相互作用消失,以类胡萝卜素为主的相互作用,最后消失的是蛋白的二级结构。在结构受到破坏的同时,能量传递最先受到影响。 6) 解体过程并不是折叠过程的逆过程。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光系统I(photosystem I,PSI)是光合膜上参与光合作用原初反应过程的主要膜蛋白超分子复合体之一。高等植物的PSI是由核心复合体(14个亚基)和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I(light-harvesting complex I, LHCI,含4个Lhca蛋白)组成的超分子复合体,它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光诱导的从囊腔侧的质体兰素(plastocyanin,PC)向基质侧的铁氧还蛋白(ferredoxin,Fd)的电子传递。研究PSI的结构与功能对于揭示植物光合作用高效吸能、传能的分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在本文中,我们首先建立了分离制备PSI及其亚组分的方法(Qin et al., 2007),并在此基础上对PSI在强光破坏的过程中结构与功能的变化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快速、高效分离纯化PSI及其亚组分方法的建立。 国际上传统的PSI分离方法(Bassi and Simpson, 1987; Croce et al., 1998; Påsllon et al.1995; Schmid et al. 2002),耗时长较长(分离PSI颗粒一般需要多于20h的蔗糖超速离心过程,而分离PSI的亚组分则需要25-60h的蔗糖超速离心过程)、得率较低,这不便于PSI方面的研究,为此我们首先改进了传统的分离纯化方法。新方法以高等植物菠菜叶片作为原材料,使用Triton X-100作为增溶剂,通过差速离心技术获得的粗制品,然后使用十二烷基麦芽糖苷(n-Dodecyl β-D-maltoside, DDM)增溶PSI粗制品,之后采用100,000×g,垂直转头(Beckman VTi 50)0.1-1 mol/L蔗糖梯度离心3h获得纯度较高的PSI颗粒。然后使用DDM和3-(N, N-Dimethylpalmitylammonio) propanesulfonate (zw 3-16)两种增溶剂处理PSI,后经100,000×g,垂直转头(Beckman VTi 50)蔗糖梯度离心4h获得纯度较高的PSI core、LHCI-680、LHCI-730复合体。采用吸收光谱、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各样品的基本光谱学特性,采用HPLC分析了各样品的色素组成,结果显示平均每个Lhca蛋白结合1.5-1.6黄体素,1.0紫黄质, 0.8-1.1 β-胡萝卜素,该方法制备的LHCI比传统方法制备的LHCI减少了类胡萝卜素的丢失。这一工作为以后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PSI复合体及其亚组分的特性研究。 PSI颗粒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酸碱变化的能力,在我们的试验条件下PSI颗粒在pH 5-10相对稳定。PSI、LHCI很难通过加入Mg2+、Ca2+、Na+阳离子聚集沉淀。经绿胶鉴定我们制备的LHCI-680、LHCI-730是二聚体形式;而把PSI绿胶后再进行第二向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SDS-PAGE)电泳,结果发现在稍强烈的绿胶增溶条件下,LHCI-730是以二聚体的形式存在,但是LHCI-680却是以单体的形式出现。这说明LHCI形成的二聚体,尤其是LHCI-680,较容易受到增溶处理而分离成单体形式,解释了以生化分离手段得到的LHCI-680的聚集形式是单体还是二聚体这个目前国际上还有有争议的问题。 3.PSI、LHCI光破坏的基本特点。 采用白光(2500 μmol•m-2•s-1)照射PSI颗粒,通过SDS-PAGE及室温吸收光谱检测光照过程中PSI复合体的变化,结果表明:去氧处理能够大大延缓PSI的光破坏,而PSI脱辅基蛋白不会发生光破坏,这说明PSI发生的光破坏可能与Chl与O2的相互作用有关。采用白光(1000 μmol•m-2•s-1、300 μmol•m-2•s-1)处理LHCI-680、LHCI-730,发现LHCI-680被破坏的速度明显快于LHCI-730被破坏的速度,这是首次在体外分离的水平上揭示了不同LHCI光破坏方面的差异。LHCI-680与LHCI-730在光破坏方面的差异可能与两种天线蛋白结合的类胡萝卜素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有关,还可能与二者结合的长波长Chl的情况有关,但是具体的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4.结合不同的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light-harvesting complex,LHC)对PSI光破坏的影响。 为了研究结合不同的捕光天线对PSI光破坏的影响,我们制备了PSI-LHCII、PSI、PSI core三种复合体。使用白光(2500 μmol•m-2•s-1)照射这三种复合体,并通过测定各复合体在光破坏过程中蛋白亚基、吸收光谱、PSI活性及P700含量的变化,对比三者光破坏的速度,结果发现PSI-LHCII在这三种复合体中光破坏速度最快,而PSI和PSI core两种复合体光破坏速度基本一致。我们推测在光照过程中部分光系统II捕光Chl a/b蛋白复合体II(light-harvesting complex II,LHCII)能够向PSI core传递能量,另外PSI-LHCII绿胶分析的结果表明发生了LHCII三聚体向单体的转变,这种强光下发生的LHCII聚合形式的转化可能是高光强下调节光能捕获的一种机制,由于植物体内具有较完整的保护系统,体内PSI-LHCII的光破坏可能与体外情况不同;另外LHCI与PSI core的解离可能发生在强光照射的早期,具有保护PSI core减少光破坏的积极作用。该部分的研究首次观察了结合不同的捕光天线对PSI光破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