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resultados para socialt stöd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1.羊草对土壤水分的响应与适应 羊草生物量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逐渐降低,后期的降低幅度远远大于前期。干旱促进鞘分配增加,增加了在处理初期的根的分配,但到后期则使之减少,表明羊草在经历较长期的持续干旱后通过增加根部的比重来提高抗旱性的能力逐渐降低。轻度(LD)、中度干旱(MD)对羊草叶片相对含水量(RWC)、气孔密度、光合参数、荧光猝灭参数和群体日交换速率无显著影响,但严重土壤干旱使它们显著降低。 羊草叶片的可溶性蛋白质以中度干旱的最高,严重干旱(SD)特别是极严重干旱(VD)使之显著降低,游离氨基酸含量(FAA)的变化与之相似。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硝酸还原酶(NR)活性逐渐下降,而谷氨酰胺酶合成酶(GS)的活性变化则是LD和MD使之分别增加了25.75%和12.22%,SD和VD则分别减少了8.21%和28.72%,说明了NR的活性变化对土壤干旱较敏感,而GS的活性则对适度的干旱有一定程度的适应性。LD处理没有增加天冬酰胺酶(AE)和内肽酶(EP)两种酶的活性,但MD、SD和VD使两种水解酶的活性显著增加,说明轻度土壤干旱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分解作用有稍降低作用,但随着土壤干旱程度的加剧,又极大地促进了这个分解过程。严重和极严重土壤干旱显著降低了叶片的总核酸含量和RNA的含量,暗示严重程度的土壤水分胁追限制了核酸的合成代谢,加强了其分解代谢,严重土壤干旱还显著增加了丙二醛(MDA)的含量,说明提高了羊草叶片叶肉细胞的膜质过氧化水平。 2.羊草对土壤干旱和复水的响应与适应 羊草受到适当的干旱驯化可促进生长,但过长时间的干旱处理,复水后未能补偿损失的生物量和叶面积。羊草叶片的气孔密度以中度干旱持续期(Mtd)处理的最高,其次是短期干旱持续期( Std),二者分别比没有经过土壤干旱的处理(对照)增加了14.90%和3.61%,但长期干旱持续期(Ltd)却使之减少了27.19%,气孔指数亦有类似的趋势。复水增加羊草叶片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近期复水的激发效应明显大于前期,而对夜晚的呼吸作用影响不显著。水分利用率( WUE)的日变化动态呈“M”字型曲线,以Mtd的WUE值的峰值最大,以三次曲线拟合WUE的24小时日进程最佳。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的分析结果表明,复水,特别是最近的复水可显著改善羊草叶片的PS II性能,增加叶绿素a,b的含量及其比值,提高碳酸酐酶的活性。 羊草含氮量以叶片的最高(4.40%),根部的最低(1.99%),枯叶、茎鞘和根茎的含量差异较小(2.26~4.40%)。所有器官的含氨量对土壤水分处理的响应基本一致,以对照处理的最低,Std的最高。各器官的碳氮比都是以对照的最高,而其它土壤水分处理相差不显著,给于一定时间的土壤干旱处理可使羊草获得较强的氨代谢能力。Std的氮素总拥有量最多,和对照相比,绿叶、枯叶、茎鞘、根茎和根分别提高了35.58、26.88、23.49、31.66、40.75%,而Ltd的含氨总量呈下降趋势,说明短时间的土壤水分干旱处理可明显促进羊草各器官和植株的氮素积累,而较长时间的土壤干旱则不利于氮素的积累。羊草各器官氮素绝对量占整株的百分比从大到小依次为:绿叶(42.42-44.00%)、根茎(20.13—23.69%)、根(15.43~17.18%)、枯叶(10.07~11.30%)和茎鞘(7.27~8.67%),表明叶片的氮素存量占植株的一半以上。Mtd处理增加了叶片的氮素贡献率,减少了茎鞘和根茎的贡献率,有利于加强叶片的光合性能。 以中度干旱持续期(Mtd)处理的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RNA含量为最高,但中长期的土壤干旱处理再复水后则显著降低了羊草叶片内肽酶(EP)的活性和MDA的含量,说明给于一定时间的土壤干旱处理可使羊草叶片保持较高的蛋白质代谢水平,降低膜脂过氧化水平。 3.羊草对昼夜温差与土壤水分交互作用响应与适应 昼夜温差减少使单株羊草的生物量降低21.3%,分蘖和根的生物量减少,而鞘的生物量稍增加,显著降低了严重和极严重条件下的生物量。温差缩小降低了分蘖和根的投资比例,减少植株的地下部分生物量,而增加新叶、鞘和分蘖光合产物的比例,表明温差的减少将抑制光台产物向地下部分的转移。温差减少对充足土壤水分和轻度干旱处理的放射性比强影响较小,但减少了其它3种干旱处理的放射性比强。其原因主要是减少了植株鞘、根和根茎的放射性比强,显著增加了饲喂叶和心叶的放射性比强,表明温差的缩小阻止了“源”的光合产物向“库”的转移,降低对分蘖和根的投资,不利于羊草对干旱逆境的适应。 昼夜温差缩小使羊草叶片的气孔密度降低4.01%,而且减少了土壤干旱对气孔密度的影响。较高的昼夜温差和较低的昼夜温差相比,羊草叶片的光合速率和WUE分别增加了7.37%和20.09%;而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分别降低了14.03%、2.57%和10.80%。昼夜温差减少降低了土壤干旱的δ13C值,说明可能减少处在干旱条件下的植株WUE,暗示减小昼夜温差不利于增大羊草叶片对土壤水分亏缺的耐性。昼夜温差的缩小主要影响了下午羊草群体的CO2交换速率,增加了对照、LD和MD处理的夜间呼吸速率,降低了尤其是显著降低了在土壤缺水条件下的CO2昼夜净交换量,而在两个昼夜温差条件下都是以LD的最高。 昼夜温差缩小影响氮素含量在羊草各器官中的氮素分配,降低了叶片和茎鞘中的氮素百分比含量,但增加了根茎和根中的氮素含量。在较小的昼夜温差条件下,LD显著增加了叶片的氮素含量,但其它土壤水分处理影响不显著,在较大的昼夜温差条件下,亦是LD显著增加了叶片的氮素含量,但MD也使其显著增加。昼夜温差缩小增加了叶片和茎鞘的碳氮比,降低了根茎和根的碳氮比,使叶片在中度和严重土壤水分胁迫时无变化,降低了响应于土壤水分变化的调节弹性。 昼夜温差缩小使羊草叶片可溶性蛋白质降低了16.14%。LD和MD显著促进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SD和VD都显著地降低了羊草叶片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昼夜温差缩小有使羊草叶片游离氨基酸降低的趋势,主要是降低土壤干旱条件下的游离氨基酸含量,虽然昼夜温差缩小稍增加了可溶性耱的含量(4.68%),但使土壤干旱激发效应变得不显著,表明温差的缩小降低了叶片中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不利于羊草抗旱性的提高。昼夜温差缩小显著降低了羊草叶片的NR、GS和谷氨酸脱氢酶(GDH)的活性,在较小昼夜温差条件下几乎看不出土壤水分降低的激发效应,而在高温差下则明显看出LD的激发效应。昼夜温差减少加强土壤干旱对天冬酰胺酶和内肽酶活性的影响,加强了蛋白质和关键氨基酸的分解作用,提高了叶片的膜脂过氧化水平,不利于羊草对干旱的适应性响应。 在土壤水分充足条件下,昼夜温差缩减对羊草叶片气孔形态的影响不明显,但可以看出温差较大时有较多的星状蜡质覆于气孔表面及其周围,这可能是由于夜间温度升高后植物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而采取的一种适应性策略。在本实验条件下,中度和严重土壤水分胁迫使气孔变得更加凹陷,气孔更加坚挺,体现了对土壤干旱的适应性反应。对羊草叶片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表明,昼夜温差对土壤水分充足时的超微结构影响不显著,但在严重土壤干旱条件下,昼夜温差缩减似乎减少了叶绿体中的淀粉粒,加速了叶绿体和线粒体膜的裂解,表明昼夜温差缩减加大了严重土壤干旱对羊草叶片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负面影响。 4.羊草对温度和土壤水分交互作用的响应与适应 温度升高使羊草叶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增加,使光合速率(A)和水分利用率( WUE)降低。土壤干旱和高温均导致最大光化学效率、量子产额和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降低,使非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升高。土壤干旱减少了羊草幼苗的生物量,却显著增加了根的贡献率和根冠比,而高温使二者显著地降低。在本实验条件下,直到极端干旱才显著降低了羊草叶片的A和WUE,而其他的水分处理影响不显著。土壤干旱使得叶片中的含氮量显著降低:温度对叶片氮含量无显著影响,但却显著地降低了根中的氮含量,尤其显著增加根与叶片氮含量的比率。高温加强了干旱对光合性能的影响,表明高温降低了羊草对干旱的适应能力。 温度过低或过高都对叶片保持高水平的可溶性蛋白质不利,温度过高还削弱了土壤水分亏缺对叶片中游离氨基酸的激发作用。水分梯度对20℃时的GS活性无显著影响,但LD促使26℃和29'C下的GS活性增加,MD以上强度的土壤干旱都显著降低了23℃以上温度尤其是29℃和32℃时的GS活性,表明高温和干旱的协同效应对谷氨酰胺的合成不利。高温增加了AE和EP的活性,加强了土壤干旱对羊草叶片蛋白质和氨基酸分解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的土壤水分条件下,高温对RNA的合成作用增强,认为这是对高温胁迫的一种适应性响应。 随着温度的升高羊草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增加,土壤干旱亦增加了其可溶性糖的含量,但至极端干旱时则使之降低。在20℃下,土壤水分对羊草叶片的可溶性糖的含量无显著影响,在23—32℃温度条件下则是土壤干旱增加了其值,但至VD时则使之显著降低。不同温度条件下,土壤水分对羊草叶片的MDA影响不同,在20℃下,无显著影响,在23和26℃下,SD和VD使MDA稍升高,但在29和32℃条件下使之显著增加,说明温度升高加强了土壤干旱所引发的增加叶片膜质过氧化水平的负面影响。 5.柠条和杨柴对CO2浓度倍增和土壤水分交互作用的响应与适应 土壤干旱使拧条和杨柴的生物量在倍增CO2浓度条件下比在正常浓度条件下降低幅度更大。CO2浓度倍增较大地促进了充足水分条件下的植物生长,而对干旱条件下的生长促进作用则较小。无论在中度条件下还是在严重干旱条件下,两种优势植物均是在倍增CO2浓度条件下增加的根冠比幅度较大;无论在中度条件下还是在严重干旱条件下,且无论正常CO2浓度条件下还是在倍增CO2浓度条件下均是杨柴增加的幅度大。CO2浓度倍增主要增加了水分充足和MD的单位叶面积质量(LMA),但反而降低了严重干旱的LMA。 CO2倍增使δ13C降低,但土壤干旱使之增加。用“库”(根)中的δ13C值对“源”(叶片)中的δ13C作图,可以用以评价碳分配以及“库”中新增生物量,两种沙生灌木叶片与根部的δ13C值呈极显著线性关系,杨柴的斜率大于柠条的,表明前者叶片与根部在光合产物分配上具有较高的可塑性,这和干旱条件下杨柴的根冠比增加相关联。杨柴的“源库”调节特性反映了对逆境具有较高的耐性。 CO2倍增使柠条和杨柴叶片含氮量分别降低了10.40%和5.06%,土壤干旱有使柠条叶片含氮量增加的趋势,但中度干旱没有增加羊柴叶片的含氮量。CO2倍增使叶片的碳氮比显著增加,而干旱使之降低。CO2浓度倍增降低叶肉细胞质膜的过氧化产物MDA的含量,干旱亦使叶片的MDA含量增加。叶片含氮量与MDA呈显著正相关,表明CO2倍增有保护叶片免受土壤干旱的作用,但干旱的负面影响是CO2倍增效应所难以弥补的。 CO2倍增降低了柠条叶片的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但在干旱条件下降低幅度较小,说明CO2浓度升高条件下可减轻干旱影响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的强度,体现了CO2浓度倍增对植物的抗旱性有利的一面。CO2浓度倍增使土壤水分充足条件下的柠条叶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17.24%,却使SD条件下增加10.78%,表明土壤干旱导致的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增加平衡了CO2升高造成的降低。在充足土壤水分和MD条件下,CO2浓度倍增对核酸总含量和RNA含量有稀释效应,但严重干旱条件下,CO2倍增提高了核酸总含量和RNA的含量。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目的了解性病患者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状况并分析其临床特征。方法自愿接受HIV咨询检测的基础上,对临床确诊的412例性病患者进行HIV-1/2抗体检测,并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412例性病患者的HIV检出率为2.9%。性病患者中检出HIV阳性率依次为:尖锐湿疣6.2%,生殖器疱疹4.2%,梅毒3.4%,淋病1.5%,非淋菌性尿道炎1.0%。合并感染HIV的性病患者中,83.3%的患者有多性伴,商业性行为普遍存在,安全套使用率极低。感染HIV的尖锐湿疣患者及生殖器疱疹患者以频繁复发为突出表现,1例合并感染HIV的梅毒患者半年即进展为神经梅毒。结论性病患者是HIV感染的重要高危人群,危险性行为是其感染HIV和其它性病的主要原因,应该加强性病患者的HIV监测。对临床上频繁复发的尖锐湿疣及生殖器疱疹患者,快速进展的梅毒患者,应高度怀疑合并HIV感染的可能。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湖北江汉平原农田生态系统麦-稻、稻-稻、油菜-大豆、油菜-花生、小麦-芝麻、小麦-棉花、青椒-大白菜、萝卜-茄子等8种种植模式农田Zn素的循环研究表明,土壤Zn的输入途径和输入量顺序菜田和水田为有机肥>降雨>归还>灌溉>种子(种苗),旱地为降雨>有机肥>归还>灌溉>种子(种苗),输出途径作物收获占96%~97.6%,平均96.7%,农田Zn流失和淋溶损失相对较少。该区域菜田Zn素盈余较多,稻田一盈一亏,旱田施有机肥和施Zn肥处理Zn有盈余,不施Zn肥和有机肥2种模式出现亏缺。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以江汉平原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当地农户小麦 -稻、稻 -稻、油菜 -大豆、油菜 -花生、小麦 -芝麻、小麦 -棉花、青椒 -大白菜、萝卜 -茄子 8种种植模式农田 B素的输入、输出和平衡研究。结果表明 ,B素的输出主要是作物收获 ,占 B素总输出量的 4 4.8%~ 6 4 .7% ;其次是淋溶损失占 2 5 %~ 4 1 .4 % ,B素流失占总输出量的 9.2 %~ 1 7.4 %。B素的主要输入途径是施有机肥和 B肥 ,此外 ,降雨也是 B素输入的主要途径 ,该区域各种类型农田生态系统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欧共体科技合作项目 (STD TS3 CT92 0 0 65 )《中国亚热带人口密集区农业集约化对资源永续利用和食品安全性的影响及解决途径 研究》; 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援华技术合和食品安全性的影响及解决途径研究》和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援华技术合作项目 (TCP/CPR/6611)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1、喜树碱类衍生物抗HIV构效关系与作用机制研究 喜树碱为传统的抗肿瘤药物。本研究对经过化学结构修饰的喜树碱类衍生物进行抗HIV活性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并初步探讨了其抗HIV构效关系。 我们对喜树碱类衍生物A系列化合物A1(喜树碱)、A2(10-羟基喜树碱)及A3(7-羟基喜树碱)进行了抗HIV活性检测。化合物A1和A3有较好的抗HIV-1和抗HIV-2活性,化合物A2没有显示抗HIV活性。表明化合物A1的C-10位上-OH基团修饰可能会降低抗HIV活性,化合物A1的C-7位上-CH2OH基团修饰和C-20位-CH3缺失可能会提高其抗HIV活性。对化合物A3和A1的抗HIV机制研究发现:二者对整合酶有一定的结合活性,对慢性感染H9/HIV-1ⅢB 和Jurkat/HIV-1ⅢB细胞中病毒复制没有抑制活性、不能阻断H9/HIV-1ⅢB与正常细胞间的融合,对重组的HIV-1蛋白酶和逆转录酶没有抑制活性。化合物A1和A3不具有选择性杀伤HIV-1ⅢB慢性感染的H9和Jurkat细胞系的作用。进一步进行化合物A3诱导 H9和H9/HIV-1ⅢB、Jurkat和Jurkat/HIV-1ⅢB的凋亡实验显示,化合物A3诱导感染HIV-1ⅢB和未感染病毒细胞的凋亡没有选择性。据此我们初步认为化合物A3和A1的抗HIV作用可能与抑制整合酶活性有关,该化合物可能还作用于其它靶点。 喜树碱类衍生物B系列中化合物B1为20(S)-O - [-O-( 1'-氧基-2',2',6',6'-四甲基哌啶-4'-丁二酸)]-20-喜树碱酯,化合物B2为20(S)-O - [-N-( 1'-氧基-2',2',6',6'-四甲基-1',2',5',6'-四氢吡啶酰胺)-4'-丙氨酸)]-20-喜树碱酯)。我们对化合物B1和B2进行了抗HIV活性检测。结果显示:化合物B2有较好的抗HIV-1和抗HIV-21、喜树碱类衍生物抗HIV构效关系与作用机制研究 喜树碱为传统的抗肿瘤药物。本研究对经过化学结构修饰的喜树碱类衍生物进行抗HIV活性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并初步探讨了其抗HIV构效关系。 我们对喜树碱类衍生物A系列化合物A1(喜树碱)、A2(10-羟基喜树碱)及A3(7-羟基喜树碱)进行了抗HIV活性检测。化合物A1和A3有较好的抗HIV-1和抗HIV-2活性,化合物A2没有显示抗HIV活性。表明化合物A1的C-10位上-OH基团修饰可能会降低抗HIV活性,化合物A1的C-7位上-CH2OH基团修饰和C-20位-CH3缺失可能会提高其抗HIV活性。对化合物A3和A1的抗HIV机制研究发现:二者对整合酶有一定的结合活性,对慢性感染H9/HIV-1ⅢB 和Jurkat/HIV-1ⅢB细胞中病毒复制没有抑制活性、不能阻断H9/HIV-1ⅢB与正常细胞间的融合,对重组的HIV-1蛋白酶和逆转录酶没有抑制活性。化合物A1和A3不具有选择性杀伤HIV-1ⅢB慢性感染的H9和Jurkat细胞系的作用。进一步进行化合物A3诱导 H9和H9/HIV-1ⅢB、Jurkat和Jurkat/HIV-1ⅢB的凋亡实验显示,化合物A3诱导感染HIV-1ⅢB和未感染病毒细胞的凋亡没有选择性。据此我们初步认为化合物A3和A1的抗HIV作用可能与抑制整合酶活性有关,该化合物可能还作用于其它靶点。 喜树碱类衍生物B系列中化合物B1为20(S)-O - [-O-( 1'-氧基-2',2',6',6'-四甲基哌啶-4'-丁二酸)]-20-喜树碱酯,化合物B2为20(S)-O - [-N-( 1'-氧基-2',2',6',6'-四甲基-1',2',5',6'-四氢吡啶酰胺)-4'-丙氨酸)]-20-喜树碱酯)。我们对化合物B1和B2进行了抗HIV活性检测。结果显示:化合物B2有较好的抗HIV-1和抗HIV-2活性,而化合物B1的抗HIV活性差。表明化合物B1的C-4’位-CH2被-NH取代,同时C-3’位-CH3修饰可能会提高其抗HIV活性。对化合物B2的抗HIV机制研究发现,化合物B2对慢性感染H9/HIV-1ⅢB细胞中病毒复制没有抑制活性、不能阻断H9/HIV-1ⅢB与正常细胞间的融合,对HIV-1蛋白酶、重组的HIV-1逆转录酶及整合酶没有抑制活性。化合物B2不具有选择性杀伤HIV-1ⅢB慢性感染的H9细胞系的作用。化合物B2抗HIV的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2、HIV/AIDS患者疱疹病毒感染状况及性病患者的HIV感染状况分析 疱疹病毒是AIDS患者合并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引起人类疾病的8种疱疹病毒与HIV感染及AIDS进展、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密切相关。为了解HIV/AIDS患者人类8型疱疹病毒感染状况,我们检测了30例AIDS患者、40例HIV携带者及70例正常对照的液标本中8型疱疹病毒感染状况。采用ELISA法检测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和巨细胞病毒(CMV);采用PCR法检测EB病毒(EBV)、疱疹病毒6型(HHV-6)、疱疹病毒7型(HHV-7)及疱疹病毒8型(HHV-8)。结果显示,HIV/AIDS患者中HSV-1、HSV-2、VZV、CMV、HHV-6、HHV-8 阳性率均高于健康体检者,其中AIDS患者VZV感染率与HIV携带者有显著性差异;在AIDS患者中多种疱疹病毒共感染普遍存在,必须重视HIV/AIDS患者合并疱疹病毒感染的防治。 性病可促进HIV的传播,了解性病患者的HIV感染状况及临床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自愿接受HIV咨询检测的基础上,对临床确诊的412例性病患者进行HIV-1/2抗体检测,并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412例性病患者的HIV检出率为2.9%。性病患者中检出HIV阳性率依次为:尖锐湿疣(6.2%)、生殖器疱疹(4.2%)、梅毒(3.4%)、淋病(1.5%)及非淋菌性尿道炎(1.0%)。83.3%合并感染HIV的性病患者存在多性伴,商业性行为普遍存在,安全套使用率极低现象。感染HIV的尖锐湿疣及生殖器疱疹患者以频繁复发为突出表现,1例合并感染HIV的梅毒患者半年即进展为神经梅毒。性病患者是HIV感染的重要高危人群,危险性行为是其感染HIV和其它性病的主要原因,应该加强性病患者的HIV检测。对临床上频繁复发的尖锐湿疣及生殖器疱疹患者、快速进展的梅毒患者应高度怀疑合并HIV感染的可能。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研究通过对沈阳清•昭陵、清•福陵和千山风景区树木年轮气候学考察和取样,共采集了103株古油松样本的树芯和轮盘。依据树木年轮气候学研究的规范做法建立了3地区的STD, RES, ARS三种类型的树轮宽度年表9个。并分析了不同采样点树木年轮所反映的气候信息,在此基础上重建了该区域近300年来的气候变化,开展了区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比研究,以探讨沈阳地区近300年来气候变化的特点、规律和机制: (1)古油松年表与冬季和初春低温的关系较明显,1月的低温最显著,3种年表与冬季、春季和秋季的降水量的相关性均较显著。水汽压、相对湿度在入冬前、生长后期和易发生春旱的5-6月份对年轮宽度的影响表现突出。蒸发是上年全年、当年全年和当年绝大部分月份对油松生长起负效应的因素,其中5月最明显,但1、2月的蒸发量与油松当年的年轮宽度表现出正相关。油松年表的窄轮和窄化突变佐证了1650年以来的35次主要的旱灾年历史记录和59次干旱记录。 (2)本研究成功地检验了沈阳地区古油松年轮宽度年表对太阳活动,地磁活动,太平洋十年震荡和全球气温变化的响应。年轮宽度与这些影响因子均存在共同的周期变化和显著的线性关系。其中,年轮宽度对过去太阳活动和地磁的活动呈明显负相关关系,而且是多种抑、促效应的复合。所有结果表明沈阳城市古油松适于监测极度的诸如El Niño (La Niña)事件的全球环境变化和区域环境异常。 (3)本研究重建了沈阳地区1710-2004年12-1月的极端最低温,并指出其主要低温波动期,高温波动期;重建了沈阳地区1780-2004年1-6月的降水量,并统计了降水量反映的偏湿年份,,偏干年份;同时,分别重建了沈阳地区1780-2004年的年均水汽压、年蒸发量和年均相对湿度,并指出各重建结果所表征的旱涝年份。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对国内外快重离子在固体材料中引起电子能损效应的研究工作的历史和现状作了简短回顾,重点列举了到目前为止在钇铁石榴石(YIG)电子能损效应研究中取得的主要结果以及几种主要的理论模型。详细叙述了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上进行1GeV氢离子辐照YIG材料的实验过程。用倾斜样品X一射线衍射(STD)、穆斯堡尔谱、饱和磁化强度测量等方法研究了辐照前后YIG样品的微观结构和物理性质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晶胞常数a, 非晶相百分数Fp随电子能损Se和辐照剂量Φt的增加而变大,而饱和磁化强度4π Ms减小.验证了YIG完全非晶化的电子能损阈值为Se=8.3 MeV/μm和临界剂量为Φt=1x1014 ions/cm2,在总结本次实验和国内外文献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关于Fp(Se, Φt)函数的经验性的数学模型,并在模型中将材料本身的性质和电子能损及辐照剂量联系起来。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针对现在HIRFL加速器控制系统存在的一些缺点,提出了一种廉价的单片机系统——智能控制接口:对上,它代表设备可与控制微机构成网络结构;对下,它可分担控制微机的大量任务,完成对设备进行实时、细致的监控. 智能控制接口以8098为核心CPU,配以必要的外围扩展电路,成为一个较完善的控制小系统.它以多种方式反应外部脉冲信号,并输出16路的开关量.有16BITS的模数和16 BITS路的数模转换功能,还能实时处理8路以上的异常事故,它还支持STD总线标准。 智能控制接口通过串口与微机通信,文中提出一种解决微机与智能控制接口间一对多的串行通信任务的方法。并以两个应用实例说明智能控制接口如何实现对下(设备)的实时控制和对上〔与微机)的通信联系,并以可视化编程语言Visual Basic开发微机上的控制程序,实现控制程序往Windows方向的转移.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A new series of mixed conducting oxides, Sr10-n/2BinFe20Om (n = 4, 6, 8, 10), were synthesized by a solid state reaction method, and they have high oxygen permeability. The oxygen permeation rate at 1150 K is 0.41 ml(STD)/ cm(2).min for n = 6 and 0.90 ml(STD)/cm(2).min for n = 10, which is two times higher than that for Sr1-xBixFeO3 (x = 0.5). For the Sr1-xBixFeO3 (x = 0.1, 0.3, 0.5) series, the oxygen flux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Bi content. (C) 1998 Elsevier Science Ltd.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介绍一种用于具有多台机器人的生产线的计算机监控与管理系统。上级机采用STD工控机,下级机为SZJ—12通用机器人控制器。该系统可监控管理4至8台各种类型的工业机器人以及整条或局部生产线和周边设备,上级机被设计成为开放式结构,即本系统可做为其它控制管理系统的子系统去完成监控管理功能。系统的应用提高了对多台机器人的管理水平,使劳动生产率和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