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resultados para ddc: 150.194 3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二苯乙炔和正丁基锂在乙醚中反应得到中间体,使之进一步与无水氯化稀土反应得到了化合物(I),将化合物(I)与环戊二烯钠在四氢映喃(THF)中反应得到了化合物(I).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和热重分析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鉴定,并对水解产物做了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谱分析.研究了铃化合物(I)与AIEt3组成的催化体系引发丁二烯聚合的反应活性,结果表明,该催化体系对丁二烯聚合有较高活性,并且溶剂和铝比对聚合活性有较大影响。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獐牙菜属的红直獐牙菜、抱茎獐牙菜和四数獐牙菜3 种植物花蜜腺都属花被蜜腺, 其结构相似, 均由分泌表皮和产蜜组织组成, 为结构蜜腺, 是花冠基部薄壁组织恢复分生能力形成的。分泌表皮无气孔器。原蜜汁由蜜腺周围的维管束提供, 经产蜜组织加工后, 由分泌表皮外薄的角质层泌出。四数獐牙菜花蜜腺裸露、凸起, 而另2 种植物花蜜腺凹陷为囊状; 红直獐牙菜为脱落蜜腺, 而抱茎獐牙菜和四数獐牙菜为宿存蜜腺。其花蜜腺的性状基本印证了3 种獐牙菜属植物的系统位置。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对神农架地区广泛分布的米心水青冈林和锐齿槲栎林的种群和群落学特征、干扰历史、更新策略、生物量、生产量及元素循环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1 米心水青冈林是神农架地区山地垂直分布的地带性植被类型,主要群落学特征为:(1)建群种明显,该区域主要有2种类型,即米心水青冈林和米心水青冈、锐齿槲栎林;(2)群落结构简单,但物种组成丰富,在6600m~2样地中出现高等植物(不含苔藓植物)77科150属271种,组成种类以蔷薇科、百合科、忍冬科、虎耳草科、樟科、杜鹃花科和壳斗科为主;(3)群落乔木层(占重要值的12%)和灌木层(占盖度的15%)中含有一定比例的常绿树种;(4)群落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70.89%)占绝对优势,其次为地面芽植物(15.50%)和地下芽植物(12.92%)。 2 米心水青冈是多主干的树种,萌枝现象普遍,但萌枝数量不同地点差异较大。通过萌枝产生的枝群体平均密度为257 ± 99.3n•hm~(-2)。枝群体的年龄结构表现为“幼龄个体数目较多型”和“中国年龄阶段数目较多型”,并且有较多的枝群体表现出一致的年龄结构。从整个群落米心水青冈的年龄结构来看,表现出发展型种群的特点。枝群体的分布格局为随机分布。9丛米心水青冈完整的年轮分析结果表明,它们萌枝的时间不是边疆的,而与森林的受干扰有关。根据83个圆盘和生长锥芯资料,米心水青冈在萌枝后成长为乔木层或林冠层的过程中,径向生长表现为5种模式。这是丛株内竞争的结果。萌枝在米心水青冈林的维持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学作用。 3 锐齿槲栎林是神农架地区山地垂地分布的地带性植被类型,主要群落学特征为:(1)建群种明显,该区域主要有2种类型,即锐齿槲栎林和锐齿槲栎、米心水青冈林;(2)群落乔木层和灌木层中含有一定比例的常绿树种,和暖温带的落叶栎林有较大差异;(3)群落物种组成丰富,不仅具有典型的温带科属,还有典型亚热带分布的科属,组成种类主要以蔷薇科、百合科、忍冬科、虎耳草科、山茱萸科、杜鹃花科、壳斗科和樟科;(4)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66.32%)占绝对优势,其次为地面芽(23.51%)和地下芽(9.47%)植物。 4 通过样地调查、树干解析及直径分析法,对米心水青冈林和锐齿槲栎林受压和释压历史及更新策略进行了研究。米心水青冈直径生长表现为5种模式。而锐齿槲栎只表现为2种模式。85.9 ± 6.9%的米心水青冈有过受压过程,平均受压2.1 ± 0.8次,平均受压时间为47 ± 24.1a,最长受压时间73a,平均释压次数为1.6 ± 0.7次,平均释压时间为23 ± 21.5a,而60.83%的锐齿槲栎都均有1次受压。平均受压时间为19 ± 14a,受压后没有表现出释压过程。结合高生长和径向生长,认为米心水青冈是耐阴树种,它的更新策略是在林下形成苗性萌枝,在有林窗形成时释压生长进入乔木层;而锐齿槲栎是不耐阴树种,它的更新策略是通过产生大量种子,当有大的林窗时,幼苗在林窗内生长逐步进入乔木层。 5 神农架地区102-130a成熟米心水青冈林的生物量在251.31-358.63T•hm~(-2)之间,平均为288.70 ± 48.30T•~(-2),20-60a锐齿槲栎林群落生物量在134.85-301.20T•hm~(-2),平均为231.60 ± 78.10T•hm~(-2)。虽然米心水青冈林和锐齿槲栎林灌木层草本层及藤本植物组成很丰富,但二种类型森林生物量的95%以上集中在乔木层。乔木层生物量主要集中在少数优势种中。在米心水青冈林生物量从大到小的序列中,前5种植物分别占乔木层总生物量58.67%-96.37%不等,同样锐齿槲栎林前5种植物占群落生物量的68.13%-95.26%。常绿植物占乔木层生物量的比例变化较大,米心水青冈林中占2.85-18.70%,锐齿槲栎林中一般常绿植物占0.8-9.98%,只有1个锐齿槲栎林样地常绿植物(主要是粉白杜鹃)占乔木层生物量的44.04%。米心水青冈林生物量根冠比为0.27 ± 0.05,锐齿槲栎林为0.21 ± 0.06。神农架地区米心水青冈林的生物量,在成熟的欧洲水青冈林及日本的水青冈林生物量范围之内,而锐齿槲栎林生物量远远大于我国温带落叶栎林的生物量。 6 神农架地区102-130a米心水青冈林生产量范围在1857-2786g•m~(-2)•a~(-1),平均为2330 ± 397 g•m~(-2)•a~(-1)。20-60a锐齿槲栎林的生产量范围在1319-2521 g•m~(-2)•a~(-1),平均为1930 ± 498 g•m~(-2)•a~(-1)。米心水青冈林和锐齿槲栎林乔木层生产量占群落总生产量的95%以上,乔木层各器官生产量大小顺序为叶> 树干> 枝和根,其中叶生产量占乔木层的一半以上,达53.87 ± 2.72%(米心水青冈林)和57.31 ± 6.23%(锐齿槲栎林)。在乔木层生产量从大到小的序列中,前5种植物平均占乔木层总生产量的81.03 ± 13.94%(米心水青冈林,范围在62.75%-92.66%)和84.23 ± 9.68%(锐齿槲栎林,范围在68.54-95.11%)。米心水青冈林和锐齿槲栎林群落地下部分生产量占总生产量的比例分别为11.29 ± 1.02%和9.22 ± 2.72。和我国其它地区地带性植被类型相比。米心水青冈林和锐齿槲栎生产量是较高的,和亚热带绿阔叶林生产量接近,但在器官分配上两者差异较大。 7 米心水青冈林和锐齿槲栎林土壤均呈酸性。其中锐齿槲栎林地土壤酸性更强。土壤元素特征表现为Al>C>K>Mg>Ca>N>S、P的特点,富铝化作用明显。8种元素在群落优势植物不同部位含量差异较大,N、P、K、Ca、Mg基本上是以叶片含量最高,树干或根中最低。仅从叶片来看,元素特征表现为C>Ca、N>K>Mg>S>P、Al。优势植物的C/N和C/P显著高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优势植物。8种元素在米心水青冈林和锐齿槲栎林中积累量分别为147.09 ± 25.60和116.00 ± 37.63 Mg hm~(-2)a~(-1),其中97%以上积累在群落乔木层。两种森林类型各元素的积累量都表现为C>Ca, N> K> Mg> P> S> Al的特点。米心水青风林和锐齿槲栎林8种元素的年存留量分别为6263 ± 90.8和5946 ±246 kg hm~(-2)a~(-1),其中N、P、K、Ca、Mg 5种主要营养元素的存留量分别为179.7 ± 18.2和169.4 ± 23.5kg hm~(-2) a~(-1)。两种森林类型各元素的存留量都表现为C> N> Ca> K> Mg> S> P> Al。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发明公开一种以浒苔为原料制取生物乙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对浒苔进行漂洗;(2)对浒苔粉碎至粒径为0.5~2mm;(3)将步骤(2)所得的浒苔投入到酸解装置中,料液比为1:20-1:5,加入酸,至酸浓度为0.5%-2.5%(w/w)。反应釜中110℃-150℃水解;(4)将步骤(3)所得的浒苔水解液中加入氢氧化钙中和至中性,室温静置;压滤除去固形物,得富含葡萄糖和木糖的水解液;(5)将步骤(4)所得的水解液,接入5%的休哈塔假丝酵母30℃发酵1~5天;(6)发酵液蒸馏得到生物乙醇。本发明利用浒苔作为乙醇发酵的原料,结合浒苔的特点,不需经过酶解,水解液可直接用于生物乙醇发酵。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Photoluminescence measurements have been performed on cubic GaN films with carrier concentration as low as 3 x 10(13) cm(-3). From the temperature and excitation intensity dependence, the emission lines at 3.268, 3.150 and 3.081 eV were assigned to the excitonic, donor-acceptor pair, and free-to-acceptor transitions, respectively Additionally, we observed two additional emission lines at 2.926 and 2.821 eV, and suggested that they belong to donor-acceptor pair transitions. Furthermore, from the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integral intensities, we confirmed that three donor-acceptor pair transitions (3.150, 2.926, and 2.821 eV) are from a common shallow donor to three different accepters. The excitonic emission at 3.216 eV has a full-width-at-half-maximum value of 41 meV at room temperature, which indicates a good optical quality of our sample.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SiGe/Si single wells are studied by doub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Four SiGe/Si single wells have been grown on Si (0 0 1) at 750 degrees C by disilane and solid-Ge molecular beam epitaxy with varied disilane cracking temperature. Using dynamic theory, together with kinematic theory and the specific growth procedure adopted, structural parameters in the multilayer structure are determined precisely.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obtained from PL and XTEM as well as AES measurements. It is found that disilane adsorption is dependent on cracking temperature as well as Ge incorporation. Disilane adsorption is increased by cracking disilane while it decreased with Ge incorporation (C) 1998 Elsevier Science B.V. All rights reserved.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杂多酸由于一系列有利于催化反应的特性在电催化和化学修饰电极的研究中引起了人们广泛的重视。本文重点研究了杂多酸掺杂聚吡咯薄膜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和电催化性质,研究了取代杂多酸的电化学行为,并着重讨论了取代杂多酸独特的电催化性质。分述如下:1、研究了稀土杂多配合物K_(10)H_3[Dy(SiMo_(11)_2] xH_2O在酸性水溶液中的电化学过程,采用一步法制备了该杂多酸掺杂聚吡咯薄膜修饰电极,讨论了膜内微环境对杂多酸电化学行为的影响。该修饰电极具有非常好的稳定性,并且对ClO_3~-、BrO_3~-的还原具有催化作用。2、在水溶液中以Dawson结构磷钨酸(P_2W_(18))为支持电解质,通过电化学聚合吡咯,制备出P_2W_(18)掺杂聚吡咯薄膜修饰电极,研究了该修饰电极的电化学和电催化行为。同文献相比,本实验制备的修饰电极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电化学行为。该电极能催化氧的还原,使氧的还原电位正移150 ~ 200mV。3、通过电化学聚合的方法,在电极表面制备出聚(N,N-二甲基苯胺)膜(PDMA),并用Fe(CN)_6~(4-)研究了该膜的阴离子交换性能。实验表明,磷钼杂多酸能够被交换到PDMA膜内,从而固定在电极表面。固定在PDMA膜内的磷钼酸的电子传递受扩散控制,与固定在聚乙烯基吡啶膜内杂多酸的快速电子传递不同。首次观察到膜内磷钼酸的自催化现象。4、研究了铁取代Dawson结构磷钨酸(P_2W_(17)Fe)的电化学行为,检验了P_2W_(17)Fe对H_2O_2、NO_2~-还原的催化作用,用微电极测定了P_2W_(17)Fe催化还原H_2O_2反应的速率常数,并对催化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其碳储量是大气碳储量的两倍。土壤呼吸是土壤碳库的最大输出途径。在干旱半干旱区降雨格局以及土壤水分条件的变化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半干旱区科尔沁沙地东部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培养模拟研究、野外降雨量控制研究和降雨频率模拟及干湿交替模拟试验,研究了科尔沁沙地半干旱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对水分变化的响应趋势,探讨了降雨格局变化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 (1)土壤呼吸速率随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升高分别呈指数和线性增长;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分别影响着土壤呼吸对土壤水分和温度的敏感性; (2)降雨量变化影响土壤呼吸日动态变化,降水量增加30%,土壤24h释放CO2量升高了35.9%,当降水量减少30%时,土壤24h释放的CO2量降低了59.6%,而且干旱降低了土壤呼吸日动态变化的幅度; (3)降雨量变化对土壤呼吸月季动态具有一定影响。降雨量增加30%,8~10月土壤总呼吸CO2释放速率升高40.7%~166.4%,土壤异养呼吸CO2释放速率升高40.5%~194.3%;降雨量降低30%使降雨较频繁的8月份土壤总呼吸CO2释放速率降低34.0%~70.0%,土壤异养呼吸CO2释放速率下降20.9%~ 64.0%,而在降雨较少的9~10月份降雨量的减少对土壤呼吸则没有显著影响; (4)降雨量的变化对土壤总呼吸和异养呼吸温度敏感性有一定影响。当降雨量减少30%时,土壤总呼吸的Q10值由5.4下降到2.22,土壤异养呼吸的Q10值由4.84下降到1.81; (5)用温湿度耦合作用经验模型Rt = 0.307e0.0064(WZ3;T)来描述三个降雨处理样地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及土壤含水量的关系,可以解释土壤呼吸速率变异的80.2%; (6)在较高的温度条件下,降雨频率增加一倍时,土壤呼吸速率将升高约24%;当温度较低时,降雨频率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不显著; (7)土壤呼吸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但当进行降水模拟后,土壤呼吸值迅速升高,可升高降水前的41.0% ~ 128%,而后又迅速下降,呈现明显的脉动(pulse)效应。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对青藏高原黄河源区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的土壤种子库土样用土壤分析筛进行浓缩,并以萌发法分析土壤种子库萌发种子数量和动态.结果表明,孔径0.25~2 mm的土壤分析筛分离土样中萌发种子可达萌发种子总量的85%~97%,而小于0.25 mm的土样中未发现种子.因此,用0.25 mm孔径大小的土壤筛对高寒草地土壤种子库土样进行大规模浓缩是一种方便、可靠的方法.4种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A:未退化草甸;B:轻度退化草甸;C:中度退化草甸;D:重度退化草甸)的土壤种子库在实验室条件下萌发的种子数量分别为:A 1 194~3 744粒/m2,平均2 421.3粒/m2;B 5 376~1 0912粒/m2,平均7 786.7粒/m2;C 2 304~1 3216粒/m2,平均8 695.5粒/m2;D 4 768~12 352粒/m2,平均8 125.9粒/m2.除样地A外,其它3个样地的可萌发种子数量差异不大.单子叶植物种子在培养到d 10左右开始萌发,双子叶植物在5~7 d内开始萌发,前者3 wk后基本不再萌发,后者5 wk左右停止萌发.4个样地土壤种子库种子萌发主要集中在第2~3周,并表现出近似单峰型格局.图1表339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报道了黄土旱区连续 13年长期不同轮作施肥对土壤剖面硝态氮分布与积累的影响。化学氮肥的施用可有效地提高土壤硝态氮的含量 ,并造成硝态氮的淋溶 ,单施氮肥硝态氮淋溶深度达 150 cm;氮肥、磷肥和有机肥的配合施用不同程度的减小了硝态氮的淋溶 ,提高了氮肥的利用率 ;在贫氮地区土壤上 ,尤以氮肥、磷肥配施效果最佳。在相同的施肥种类和施肥量下 ,连续种植小麦、玉米、苜蓿 ,以玉米连作施肥土壤中硝态氮的累积量最小 ,而小麦连作施肥累积量最大 ;而且 ,无论施肥与否 ,均对深层土壤硝态氮分布造成不同程度的亏缺。在不同轮作系统中 ,粮草 3年轮作土壤剖面硝态氮的累积最小 ,其余轮作系统均造成土壤硝态氮不同程度的下淋积存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侯庆春先生 ,研究员。194 3年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 ,196 5年毕业于东北林学院林学系 ,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工作至今。30多年来一直在黄土高原从事森林生态学和造林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研究领域涉及到黄土高原造林的诸多领域 ,先后对黄土高原林草地土壤水分特征及区域分布、飞机播种造林种草技术 ,抗旱防风集流造林技术 ,区域林业 ,小流域综合治理 ,低产林改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过多项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如“神木水蚀、风蚀交错带生态环境整治与试验示范研究”,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专项研究“黄土高原植被营造模式与快速绿化技术研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重大共性关键问题研究”和“黄土高原丘陵区中尺度生态农业建设研究”、“束鸡沟水土保持工程与规划”等。中国科学院重点基金项目“黄土高原小老树成因及其改良研究”等多项课题 ,先后获得了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2项 ,二等奖 1项和三等奖 2项 ,参编学术专著 4部 ,参与主编《黄土高原地区农林牧业综合发展与合理布局》;参编《黄土高原杏子河流域自然资源与水土保持》、《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与持续发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治理模式》等 ,形成了较为完...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湖南芙蓉超大型锡矿田位于湘南千里山-骑田岭地区南西部,骑田岭花岗岩体南部。该矿田是郴州-蓝山北东向W-Sn-Pb-Zn成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在深入细致的野外地质工作基础上,选取有代表性的样品,首先进行了系统的显微鉴定、流体包裹体观察等,然后通过同位素年代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稳定同位素同位素(S、Pb、稀有气体)对比研究,探讨了矿田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来源及骑田岭A型花岗岩岩浆活动与成矿的关系。最后初步建立了矿田的成矿理论机制。论文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 (1)芙蓉锡矿田是新近发现的一个与骑田岭花岗岩有关的超大型锡矿田。该矿田具有有利的成矿地质背景,其规模超大、Sn品位高、找矿潜力大。该矿田所赋存的骑田岭花岗岩样品投影点都落入A2亚类花岗岩范围内,是至今为止发现的与A型花岗岩有关(目前对该种新型锡矿类型研究还较少)的一个罕见的超大型锡矿田。 (2)芙蓉超单元岩体成岩同位素年龄大都在151~160Ma左右,该单元与成矿有关的岩体同位素年龄大都在136~160Ma,本文最新研究则表明芙蓉锡矿田主成矿期为150~160Ma。该矿区成岩与成矿时间比较吻合,正处于我国东南部中生代大规模的陆内岩石圈拉张和伸展,南北向构造体制向东西向的另一个构造体制转换,从而造成我国东南部成矿大爆发的独特地质背景时期。 (3)成矿物质、成矿流体多来源:矿田矿石硫化物流体包裹体的He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该矿田成矿流体具壳幔两端员混合的特征,其中壳源组分主要由矿区骑田岭花岗岩提供,而幔源组分则可能与华南中生代大规模的地幔物质上涌、岩石圈发生拉张、伸展作用有关;Pb同位素组成表明,芙蓉超大型锡矿田成矿流体中的铅主要来源于上地壳,主要由矿区骑田岭A型花岗岩的岩浆热液提供;S同位素组成表明,该矿田成矿流体中的硫非单一的骑田岭花岗岩岩浆来源,同时有地层硫、生物硫及地幔硫等多种来源硫的混入;岩石、矿石及矿石硫化物的REE地球化学研究结果也进一步表明,在骑田岭花岗岩的岩浆热液作用阶段,岩石圈发生拉张、伸展作用产生的多期次的高温热液参与了矿田的成矿作用。 (4)成矿流体非均一化:矿石的REE地球化学以及S、He同位素组成分布特征表明,该矿田成矿流体均一化程度不完全。 (5)构造、岩浆岩及骑田岭花岗岩与成矿存在密切的关系:芙蓉锡矿田的构造控矿模式是邵阳-郴州断裂及炎陵-郴州-蓝山断裂为深源成矿物质的上涌提供了通道,郴州-临武大断裂为含矿流体的贯入提供了通道,而骑田岭矿区内发育的大小褶皱及断裂为矿质提供了储存空间,并直接控制了矿体的形成和分布;燕山期大规模、多期次的岩浆活动,及区内广泛分布的中酸性花岗岩类与该区Sn、Pb、Zn等有色金属成矿关系密切;区域大面积骑田岭A型花岗岩不仅在时空上与该区成矿密切相关,而且在成矿过程中起到了提供主要成矿物质、成矿流体等重要作用。 (6)初步建立了矿田成矿机制:在骑田岭岩体的岩浆作用阶段,由于中生代华南地幔物质上涌、岩石圈发生拉张、伸展作用,使幔源岩浆上侵,并在这个过程中导致对地壳物质的同化,形成了壳幔混合流体。骑田岭花岗岩岩体冷却,高的K、U、Th含量导致高的热产率,岩体内及围岩中发育的大断裂和小裂隙及围岩中丰富的水,都十分有利于岩浆侵位后数百万年的热液对流循环,形成广泛的蚀变和成矿作用,而芙蓉锡矿田的成矿流体可能就是这种在岩浆作用阶段已发生过壳幔混合的岩浆流体所分异出来的可能混合了浅源流体(包括雨水源、地下水源等)的热液流体。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黔西南金矿一般都具有许多共性,(1)在特定的金矿床中,以一定层位金矿化为主,区域上具有多层赋矿的特征,金矿化受岩性控制。(2)金矿受背斜和断裂的控制,层间破碎带也是金赋存的有利部位。(3)普遍含有较高的有机质。(4)原生金矿石中金呈亚显微状态。(5)汞、砷、锑、金共生。通过本论文对黔西南金矿地球化学、有机质地球化学和有机质在金矿成矿作用中的研究,可以获得以下一些结论:(1)黔西南金矿同汞、砷、锑有紧密的联系,金矿产在富含有机质的地层中。成矿物质来源于围岩。有机碳含量同金的品位没有正相关性。(2)黔西南金矿中的有机质主要是热变沥青。通过镜质体反射率估算的成矿温度为150-240 ℃。(3)矿石有机抽提物中含有较高的硫,在滥泥沟金矿的样中发现了红色素。抽提物中芳烃含量高。(4)烷烃色谱和色谱-质谱研究说明大部分金矿中的有机质均处于成熟和过成熟阶段。(5)实验证实石油对金有极好的迁移能力。

Relevância:

30.00% 3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书阐明了板壳断裂理论的基础。论证了Reissner型板壳断裂理论的科学性、经典板壳断裂理论的缺陷及在一定范围内仍具有的实用价值;介绍了作者所创意的研究Reissner型板壳断裂纹尖端场的方法等。

目录

Relevância:

30.00% 30.00%

Publicador:

Resumo:

通量测量点的能量收支总是表现出不平衡,即使在地势平坦、植被分布均一、稀疏植被下垫面的情况下也有约30%的能量失衡状况。能量平衡闭合 (EBC) 问题在验证涡度相关系统质量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实验在内蒙古草原3个地点,通过涡度相关系统附近移动能量平衡系统的测定手段,采用能量平衡余项法和最小二乘 (OLS) 线性回归法,研究了土壤热通量、净辐射及可供能量空间变异对能量平衡闭合的影响。 结果显示,EBC 在三个研究点的平均余项为8~19 W m-2,OLS 斜率为0.83~0.96。EBC 在土壤湿润情况的站点要高于干旱站点。 土壤热通量的空间变异三站点平均为白天48 W m-2 (占同时间 Rn 的13%),夜间15 W m-2 (34%),平均29 W m-2 (24%)。通过8个工作站的测量,这个变异会造成9% (从0.93到1.01) 的 OLS 斜率差别。夜间的能量平衡不闭合可以由土壤热通量的空间变异解释。如果在本研究的的三个草原站点上忽略了土壤热通量,则会造成较大的余项 (峰值时110 W m-2) 产生,从而使 OLS 斜率增大23%。特别是通量板埋置在地面以下30 mm处时,上层的土壤热储部分占到全部土壤热通量的50%,这不仅影响到 EBC 的大小,更起到调节土壤热通量与“真实的波形” 相一致的作用。如果该部分热储被忽略掉,EBC 余项会增加60 W m-2,OLS 斜率也会变化 (减少) 9%。用大尺度多点测量与涡度塔附近的小尺度测定相比较,后者表现出稍高的闭合率,即 OLS 斜率增加4%。 相对于土壤热通量,净辐射的空间变异较小,三站点平均为白天17 W m-2 (5%),夜间7 W m-2 (13%),平均 12 W m-2 (5%)。可以引起3% (从0.88到0.91) 的 OLS 斜率差异。研究结果还表明,风速校正应该在 Q7.1 净辐射仪中应用,校正后的结果与 CNR1 的结果在白天有吻合较好,但在其它时段仍有较大差异,特别是在夜间,风速校正基本不起作用,使得两种仪器间差异达20 W m-2。比较表明,风速校正可以提高白天 Rn 的6%,仅降低夜间0.3%。因此,无论是用余项法还是用 OLS 线性回归法,在比较使用不同仪器的站点间的闭合状况时 (本研究的结果适用于草地 Q7.1 与 CNR1 间的比较),可以用9:00-15:00 h 时段的数据进行比较,这样可以避免因使用不同仪器的差异所造成的影响。用该时段的数据进行比较,仪器间的差异余项法小于6 W m-2,OLS 法小于3%。 受可供能量空间变异影响,三个站点平均 EBC 的不确定性为白天66 W m-2 (19%),夜间23 W m-2 (50%),平均42 W m-2 (36%);或者改变 OLS 斜率11%。用最大值和最小值来衡量,EBC 最大不确定性,正午时在站点 I、II 和 III 中分别为81,114和91 W m-2。故在探讨能量平衡和能量平衡闭合问题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种不确定性,否则会产生偏差,或者得出错误结论。 研究还表明,即使考虑到白天所有可供能量的最大不确定性,仍然不能使能量平衡闭合。中午 (12:00 h),站点 I,II 和 III 仍然有14±15,48±12和47±14 W m-2 的失衡不能够归因于可供能量的空间不确定性。因此,其它影响因素也需进行细致的探讨。 在两站点不同测量深度土壤热通量结果的差异性比较实验中,无论在站点 I 还是 III,均表现出一致的结论,即随通量板布置深度加深,其测量结果会越高,与浅层布置的相比,差别可高达150 W m-2。深层土壤热通量的计算仍是个难题,需进一步研究。 在不同植被结构对净辐射测定影响的实验中发现,随刈割强度增加,一天中大部分时间净辐射均减少。正午依次为413395和388 W m-2。无论正午还是全天合计,重度刈割地点的净辐射均比不刈割对照处理少6%,而且,在整个生长季也少6%,约合40,000 W m-2。测量高度不同,不同处理间对测定结果影响不同:刈割处理中,由于下垫面较均一,结果相差不显著;而对照则表现出较高的差异,用两配对样本T检验表明差异达到极显著 (P<0.000,9:30-15:00 h data)。当使用不同新旧程度的 domes 时,对净辐射结果会产生明显的影响。新 domes 的测量结果白天明显高,晚上明显低,使用了11个月的旧 domes,峰值时,白天低估25 W m-2,晚上高估10 W m-2。说明该差异在进行能量平衡闭合计算时,不能忽略。而全用新的和全用旧的进行比较,晚上仅有2-3 W m-2差异。 考虑生态系统中非生物因子对干扰条件下生物多样性动态和功能的影响,有助于更精确地阐明生物多样性-稳定性功能的关系。为此,设计了一个单因子刈割实验——内蒙古地区一种广泛存在的土地利用方式。主要目的是研究不同强度刈割影响下,微气候变量特别是能量平衡各分量和群落结构的变化及二者的关系。连续4年刈割,占第一位的优势种明显由低矮半灌木冷蒿 (Artemisia frigida) 取代了高大丛生禾草克氏针茅 (Stipa kylovii)。重度刈割下,针茅的盖度、生物量和丛重,群落叶面积、绿色生物量、凋落物量和群落高度一致低于轻度刈割/不刈割处理。微气候由于群落特征的这些变化也呈规律性变化。与对照相比,重度刈割降低了生长季土壤含水量的47.5%,但中午和日均土壤表面温度分别增加了7.4和1.2 °C,并且增加地表下2 cm土壤温度日较差 (日最高与最低温度之差) 4.2 °C。刈割处理由于凋落物少、反射强而表现出较低的净辐射,但土壤热通量显著提高,表现为土层加热和冷却快。因此,重度刈割处理较对照降低了可供能量8%,约合52,000 W m-2 。不同刈割强度间来看,NPP 或 LAI 与土壤热通量和净辐射的比值 (G/Rn) 以及波文比 (H/LE) 间呈负相关。重度刈割处理感热通量显著提高,但潜热通量在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表明未刈割处理虽然冠层伸展大,但是并没有导致更大的水分亏缺。未刈割处理增加了抵抗物种改变的能力,而刈割处理在连续一年一割的第四年显著增加了物种数,可能与因刈割影响而导致的群落结构与微气候的改变有关。本研究表明,未刈割处理可以减轻高温干旱季节的高温和干旱胁迫,表现出对环境变化的高抵抗性。未刈割处理的凋落物层和较高的垂直结构所形成的遮荫,可以形成一个阻挡蒸发的篱笆,这是维持其水分的保证。因此,为了恢复退化草原生态系统功能,需要修复能导致微气候变化的植物群落结构,否则难以成功。 本研究立足于原创性的实验研究,在中国特有的自然草原生态系统上开展,结合不同温度梯度的三地区涡度相关系统进行了能量平衡闭合的移动比较实验,以及结合常用土地利用方式的定点能量平衡实验。在翔实的数据基础上,为涡度相关方法的陆地表面能量平衡失衡问题提供了解释。增加了对两个主要能量流——土壤热通量和净辐射空间变异规律的认识,研究对于能量平衡和湍流通量相关研究是有价值的。在三个代表性地区首次利用多个净辐射仪和土壤热通量板的结果与三个标准的涡度相关系统进行了比较,这类量化失衡原因的相关研究应受到高度重视并进一步拓展,以提高对能量失衡的认识,进而推进水热和碳循环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