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resultados para crotalária juncea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褪黑激素(N-乙酰基-5-甲氧基色胺)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吲哚类活性分子。本文以野芥菜(Brassica juncea)为例,初步研究了外源褪黑激素对植物生长生殖的影响。我们选取了发芽2天和发芽4天的野芥菜幼苗,用不同浓度的褪黑激素对其处理24小时,然后测量根的伸长量。结果表明,对于发芽2天的野芥菜,0.1 µM的外源褪黑激素能够显著提高野芥菜幼苗根的生长,而100 µM的外源褪黑激素处理则能够显著抑制根的生长;对于发芽4天的野芥菜,低浓度的外源褪黑激素处理对根生长的影响不明显,而高浓度的褪黑激素处理(如100 µM)能够显著抑制根的伸长。结果表明发芽晚期的野芥菜幼苗的根可能对褪黑激素的处理不敏感。由于褪黑激素对植物的生理作用类似于生长素的作用,因此选用了发芽2天的野芥菜幼苗为植物材料,用外源褪黑激素处理其根24小时后,通过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ci-ELISA)的方法测定了内源吲哚乙酸(IA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浓度的褪黑激素处理时,内源IAA的含量增高,而在高浓度的褪黑激素处理时,内源IAA含量的变化不大。 关于褪黑激素对野芥菜生殖的影响,我们在花蕾期用褪黑激素涂抹野芥菜的花蕾,并在开花授粉后用褪黑激素涂抹柱头,然后在结实时测量果荚长度,种子千粒重,平均每荚种子数,发芽率等指标。结果表明:对于在花蕾期用褪黑激素处理的植株来说,褪黑激素处理对其的果荚长度,千粒重,平均每荚种子数都没有显著的影响。对于开花后用褪黑激素处理授粉后的柱头,1 µM的褪黑激素处理过的主枝具有较长的果荚长度,而褪黑激素处理对千粒重,平均每荚种子数,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没有显著的影响。在花粉萌发实验中,外源褪黑激素的处理浓度和时间均对花粉萌发有一定的影响,表现为随时间的增加,花粉萌发数目增加,在4 h时,低浓度的褪黑激素处理(10 µM)下花粉的萌发较多。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转基因植物与野生亲缘种间的基因流动是目前生物安全的研究热点。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以下简称油菜)及其亲缘种是基因流研究中的模式植物体系,油菜的亲缘种之一野芥菜(B. juncea)在中国分布广泛,是常见的农田杂草。本文以转基因抗虫油菜和野芥菜为研究材料,分别用综合适合度(基于生长和生殖)和适合度(仅基于种子产量)的指标来评估其杂交种在模拟农田情况下的适合度,揭示转基因在自然环境中的命运,以期为中国的油菜基因流的管理和控制提供参考。主要结果如下: 由于杂种优势和亲本效应的影响,转基因杂交种在不同的种植季节的生长与长势较好的亲本相近。因而转基因杂交种的综合适合度介于双亲之间,或与表现较好的亲本相似。因结实较差,从种子产量上来看,转基因杂交种的适合度较低。杂交种的后代因母本效应保留了一定的休眠特性,这有助于杂交种在种子库中持续存在。野芥菜和杂交种秋播时在冬季覆大棚条件下的适合度较高,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野芥菜和杂交种有可能在原先较冷不适宜的地区生长,从而促进转基因的散布。 杂交实验表明,转基因花粉与野芥菜的亲和性略高于非转基因花粉,但不显著;在两种花粉发生竞争时,转基因花粉的亲和性显著较高。混合花粉授粉的结实率高于单种花粉的结实率。可见在转基因花粉在授粉阶段不存在适合度代价。同时两季秋播田间实验表明,转基因油菜与非转基因油菜的适合度没有明显差异,即在植株的生长结实阶段,当没有竞争和虫害选择压力时,转基因没有适合度代价。也证明转基因散布的潜在可能性较大。此外,转基因杂交种的开花量很大,而回交实验中转基因杂交种花粉的育性高于胚珠的育性。转基因有可能通过持续的回交逃逸。 油菜的种子较大,野菜芥的种子较小,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的杂交种基本都是小种子,其种子直径低于双亲。种子大小影响了发芽率、出苗率和营养生长期。小种子出苗率和发芽率较低,营养生长期较长。在没有竞争的条件下,春播实验中,种子大小对植物的适合度及综合适合度没有影响。秋播实验中种子大小对除转基因油菜外的所有植物基因型的综合适合度有显著影响。但对于依据种子产量计算的适合度指标来说,种子大小仅对野芥菜有影响,而对其它基因型影响不大。竞争扩大了种子大小之间生长表现的差异。竞争条件下,不同种子级别间的生长变异系数大于无竞争的情况。 总之,转基因花粉较强的竞争能力和其与野芥菜的亲和性使转基因杂交种的产生成为可能。来自母本的休眠特性有助于杂种种子在种子库中存在并在条件适宜时萌发、开花,有助于转基因的进一步扩散。转基因杂交种具有较高的综合适合度,虽然结实率很低,但其开花量比较大,可能会产生大量可育的花粉,在与野生亲本的持续回交过程中,转基因有可能逃逸。同时,转基因杂交种的种子级别偏小有可能会加剧这种逃逸。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是利用微生物作为植物修复重金属土壤的一种强化手段,在弥补单纯植物及微生物修复技术不足的同时,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的共存体系提高植物修复效率。本研究考察了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芥菜(Brassica juncea L.),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和蓖麻(Ricinus communis L.)对Cd、Pb的富集特征,并筛选出向日葵作为富集植物;探讨了向日葵根系分泌物在重金属胁迫下的变化;通过重金属耐受菌株与向日葵的配伍对Cd、Pb污染土壤进行联合修复,结果如下: 液体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四种植物对Cd、Pb富集能力明显不同,其中向日葵对两种重金属的提取效果较好。四种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量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富集系数随重金属浓度的增加而减小,转移系数同重金属浓度及地上部/地下部生物量比值呈现一定的相关性;Cd、Pb复合处理中,一种重金属的存在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植物对另一种重金属的吸收;此外,不同植物及重金属处理中根际区域的酸碱度及氧化还原电位呈现负相关性。 砂培实验结果表明,向日葵对重金属的富集规律基本同液体培养实验相似。富集系数与重金属浓度和培养时间呈现线性相关关系。复合处理中,当Cd和Pb在适当浓度比例时,向日葵可以增加对某一重金属的吸收效率。向日葵的根系分泌物组成因重金属的存在而明显减少,根系分泌物中的草酸、酒石酸、苹果酸、柠檬酸、乙酸及丁二酸含量随着不同浓度Cd、Pb而发生不规则变化。 在以根系分泌物作为唯一营养来源筛选重金属耐受菌株实验中,细菌和真菌对Cd及Pb的耐性及吸附效率不同。总体上看,微生物生物量随重金属浓度升高而降低,而重金属吸附量随浓度升高而增加,重金属复合毒性也减少了微生物对单一重金属的吸收;另外,培养基中酸碱度因微生物种类及重金属浓度而有所差异。 将筛选出的优势微生物与向日葵配伍处理Cd、Pb污染土壤的实验中,由于Cd、Pb污染模式及菌株种类的不同,微生物对向日葵吸收重金属的强化效果呈现很大差异,其中真菌对植物吸收重金属的强化能力较细菌强;同时,根系分泌物中6种有机酸的含量在不同处理中变化较大;在处理单一Cd或Pb污染的时候选用菌株B1、F1或混合菌B1+B2、F1+F2、B2+F1、B1+F2与向日葵配伍修复的效果较好;混合菌F1+F2、B1+F2、B2+F1的添加能较好的强化Cd、Pb复合污染中向日葵吸收重金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