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resultados para Vannucci, Atto, 1810-1883.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sumo:
The strain rate dependence of plastic deformation of Ce60Al15CU10Ni15 bulk metallic glass was studied by nanoindentation. Even though the ratio of room temperature to the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was very high (0.72) for this alloy, the plastic deformation was dominated by shear banding under nanoindentation. The alloy exhibited a critical loading rate dependent serrated flow feature. That is, with increasing loading rate, the alloy exhibited a transition from less prominent serrated flow to pronounced serrated flow during continuous loading but from serrated to smoother flow during stepped loading.
Resumo:
对美国加州地区1976~ 1994 年6 级以上强震的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演化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 指出该地区强震前响应比在震前3~ 4 年开始大范围出现与该地区的区域构造走向一致的高Y 区, 高Y 区以每年数十公里的速率向震中附近地区收缩. 震中附近地区的响应比异常主要呈“升—降”型特征, 多数地震在震前1 年内响应比才升高, 并且上升曲线较陡.该区内正地震一般形成丛集区, 主震发生在正地震丛集区内或边缘. 在分析美国加州地区地震与中国大陆地区地震特征异同的基础上, 讨论了如何应用响应比的时空演变特征, 对美国加州地区强地震三要素(地点、时间、强度) 的中期预测进行估计的步骤与方法.
Resumo:
<正> 流体的湍流运动普遍存在于大气、海洋、飞行器周围、推进装置和流体机械中,探讨湍流形成的条件和过程是流动稳定性理论的研究对象。 早在1843年,Stokes就预见到流体状态转捩的原因是失稳。整整100年前(1883年),Reynolds让液体流入不同口径的圆管,并在对称轴上注入一股纤细的颜色水,以便明显、敏感地观察到湍流的发生。他发现: (1)流速较低时,可以看到层次分明的层流,流速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就转变成高度无序的湍流状态;
Resumo:
<正> 一、在自然界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不同流体运动状态间的转变.疾风吹拂平静的湖面,可以掀起轩然大波;上下层的温度逆差可以引起大气、海洋、地幔的对流;小溪中的涓涓细流,可以汇成湍急的江河,一泻千里.在实验室里,Reynolds 通过控制流速(1883年),观察了流体运动从层流到湍流的转变.有时,流体的某种运动状态,虽然也能满足支配流体运动规律的微分方程和边界条件,但这种运动状态是不能维持或存在的,外界的扰动将破坏这种平衡态而使它转变到一种新的运动状态.
Resumo:
本文应用文献[1]中的方法,证明了旋转液体星(作为自吸引、不可压粘性液体处理)由所有振动本征模决定的稳定临界和长期稳定临界是一致的.同时,以Columbus问题作为这个结论的实验依据.这是Thomson和Tait在1883年预见而没有证明的重要结论,由此可以重新肯定旋转液体星准稳态演化过程必须按长期稳定临界判断;而对于近三十年来被否定的Jeans-Darwin双星分裂理论,必须重新进行评价.
Resumo:
随着压电材料与结构大量进入航空航天结构控制领域,针对大型复杂结构的压电驱动计算与优化对计算方法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提出并验证了压电驱动载荷比拟方法.使用该方法可以大大降低有限元模型规模,避免多压电铺层面内电压定义困难、简化材料参数在材料主向与单元主向之间的复杂转换,特别适合于结构强度工程人员进行压电驱动的振动与形状控制设计.
Resumo:
分析了基于弹性梁的光纤光栅调谐原理,引入了轴向直变传递系数的概念,提出利用部分纯弯曲调谐方法,可实现光纤光栅宽带无啁嗽调谐。在实验中,利用部分纯弯曲调谐法,获得了20.1nm的光纤光栅无啁嗽调谐范围,调谐线性拟合度为0.9996,调谐过程中光栅反射谱的3dB带宽变化小于0.07nm,峰值反射率变化小于0.2dB,基本无啁嗽现象产生,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一致。
Resumo:
研究了LiNbO3:Cr:Cu晶体的吸收特性,发现LiNbO3:Cr:Cu(含0.14wt.%Cr2O3和0.011wt.%CuO)晶体存在两个明显的吸收峰,中心波长分别位于480nm和660nm;随着Cr的含量逐渐减小,Cu的含量逐渐增大,短波段不存在明显吸收峰,掺Cr的含量越大,中心波长在660nm处的吸收越大;633nm红光虽然位于中心波长为660nm的吸收峰内,但它无助于光折变过程.分别采用390nm紫外光和488nm蓝光作为敏化光,514nm绿光作为记录光的记录方案,实现了非挥发全息记录,掺入适
Resumo:
本文回顾了八角科(Illiciaceae)的分类历史,对其现状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八角科及其近缘类群 [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和木兰科(Magnoliaceae)] 的木材解剖特征,以及对组成八角目(Illiciales)的八角科和五味子科的花被片表皮形态进行了研究,进一步确定了八角科在离生心皮类中的原始地位,且为其属的次级划分提供了更多的性状支持,更详尽地阐述了它与近缘类群间的系统学关系,确定了八角目的独立地位。 1 比较木材解剖学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对八角科八角属(Illicium)2组19种1亚种43个材料、五味子科2属4种7个材料和木兰科1属3种4个材料的木材解剖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 因八角科导管单独、多角形、密集、细长且具螺纹加厚,穿孔板梯状且细密,射线异形等特征,本文支持建立单属的八角科。在八角属内,由于八角组(Sect. Illicium)的导管分子密度较高和直径较窄,易损度为0.090,射线较高,而八角茴香组(Sect. Cymbostemon)的导管分子密度较低和直径较宽,易损度为0.194,射线较矮,因而本文支持将八角属分为八角组和八角茴香组,且八角组比八角茴香组原始。根据欧式距离,八角科与五味子科之间的相似性(d=4.690)比八角科与木兰科(d=4.899)之间的相似性大,本文支持建立八角目(Illiciales)。 2 花被片表皮比较形态学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了八角科八角属2组11种20个样品、五味子科南五味子属(Kadsura)2亚属2组8种15个样品和五味子属(Schisandra)2亚属4组6种17个样品的花被片表皮形态特征。 首次报道了八角目2个科(八角科和五味子科)3个属(八角属、南五味子属和五味子属)植物花被片表皮细胞的形状、分泌细胞的形状及分布、气孔器的形状及分布、花被片表面的纹饰,在五味子科中发现2个新的性状(气孔对和环列型气孔)。 通过与八角目2个科3个属植物的叶表皮形态比较,发现花被片表皮气孔器外拱盖均为单层,与叶表皮气孔器外拱盖层数(常绿种类为双层和落叶种类为单层)之间没有相关性。通过对两性花、雌花和雄花花被片表皮观察,发现花被片表皮形态与花的性别之间没有相关性。通过对八角属、南五味子属和五味子属花被片表皮比较,发现五味子属花被片表皮形态比南五味子属花被片表皮形态表现出更多的衍生性状,南五味子属花被片表皮形态比八角属花被片表皮形态表现出更多的衍生性状;南五味子属花被片表皮形态与五味子属花被片表皮形态之间的相似性程度较大,与八角属花被片表皮形态之间的相似性程度较小,支持建立含南五味子属和五味子属的五味子科,支持建立只含八角属的八角科。
Resumo:
本发明涉及无指盘臭蛙免疫调节肽、基因和变异体及其在制药中的应用,属生物医学技术领域。无指盘臭蛙免疫调节肽是一种环状多肽,分子量1791.12道尔顿,等电点 9.84,无指盘臭蛙免疫调节肽的全序列为:Thr Ser Arg Cys Tyr Ile Gly Tyr Arg Arg Lys Val Val Cys Ser(TSRCYIGYRRKVVCS),其第4位的半胱氨酸和第14位的半胱氨酸形成分子内二硫键。编码的基因由307个核苷酸组成,其中编码成熟部分的为第 141-186位核苷酸。无指盘臭蛙免疫调节肽原始序列中第4个氨基酸发生替代所产生的变异体,人工合成的无指盘臭蛙免疫调节肽及其变异体具有强烈的免疫调节活性和肿瘤抑制活性,作为制备免疫调节、肿瘤治疗和化疗药物的应用。本发明还具有序列简单、合成方便等优点。
Resumo:
A method for DNA isolation from early development of blastocyst and further analysis of nuclear and mitochondrial DNA was developed in present study. Total DNA was prepared from interspecies reconstructed blastocyst and a giant panda specific microsatellite locus g(010) was successfully amplified. DNA sequencing of the PCR product showed that two sequences of reconstructed blastocysts are the same as that of positive control giant panda. Our results prove that the nucleus of interspecies reconstructed blastocyst comes from somatic nucleus of donor giant pa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