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resultados para S_(180)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sumo:
尖吻蝮蛇毒、蝮蛇毒及抗蛇毒血清能使接种S_(180)、EAC腹水癌的小鼠 明显延长存活时 间、降低接种率, 但不能完全阻止癌细胞生长。体外具有较明 显的导致癌细胞肿胀、膜破裂、核纤维化、坏死等作用。腹水酶活力测定及抗血 清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癌细胞病变中产生的某些抗原物质可能与蛇毒中的酶和 毒蛋白相近。因此注射蛇毒后可在体内产生相关抗体, 中和癌细胞产生的毒素以 达到治疗目的。图1表6参10
Resumo:
The digital holographic interferometry is used in the dynamic and static measurements of phase variation induced by domain inversion. For the first time, to the authors' knowledge, they observe the existence of ridge-shape phase distribution adjacent to 180 degrees domain wall in congruent LiNbO3 crystal. During the domain wall motion, the phase variations are not uniform but have obvious relaxations. In the static measurement, the ridge elevation can vary linearly with the uniform electric field. The reasonable assumptions are proposed to explain these effects. (c) 2006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Resumo:
利用15 4 Sm( 31P ,5nγ) 180 Ir反应产生并研究了双奇核180 Ir的高自旋态 .实验中进行了180 Ir核的在束γ测量 ,包括γ射线的激发函数测量、X γ和γ γ符合测量 ,首次建立了双奇核180 Ir由 5个转动带构成的能级纲图 .依据从实验数据中提取出的带内B(M1 ) /B(E2 )值与理论计算值的比较 ,以及相邻双奇核的带结构特征 ,给出了转动带的准粒子组态 .在推转壳模型的理论框架中 ,定性地讨论了转动带结构特征的组态依赖性
Resumo:
POLYSACCHARIDES; ANTICOAGULANT; SURVIVAL
Resumo:
选取世界上迄今唯一发生过人群硒中毒爆发性流行的地区一中国湖北省恩施市双河乡渔塘坝为研究对象,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与电子探针等微束分析技术和连续化学浸提技术,系统地研究了渔塘坝北部出露的黑色富硒岩石中硒的赋存状态和各结合态中硒的分布:使用柱式和混合流式淋滤装置,在不同淋滤原液pH值的条件下,初步研究了黑色富硒岩石中硒的淋滤行为和淋滤过程中的pH变化;在全面了解渔塘坝岩石、土壤、水系和植物硒分布的基础上,对渔塘坝硒的局域环境效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了以下几点发现和认识:1.在渔塘坝废弃的“石煤堆”和富硒的碳质硅质岩段,首次发现了多形态、多成因的自然硒。按照自然硒的成因分类,主要是“石煤”自燃型、风化型和构造热活动型。按照自然硒的赋存条件和产出环境,可分为五种类型:①产于废弃“石煤堆”近地表的自然硒矿物晶体;②与石英或碳质共生的微发状、针状硒晶体;③产于高碳质泥岩中的微针状硒晶体;④由富硒岩石、含硒矿物的风化或硒晶体再风化形成的硒晶体;⑤碳质硅质岩中的元素硒微粒和微生物形态的自然硒或硒化物。岩石中元素态硒的提取也表明富硒岩石中有元素硒的存在。元素硒在富硒岩石中除直接赋存于硅质介质外(如碳质硅质岩中的元素硒微粒),另一种是以纳米级超微矿物包体的形式存在,如千酪根中的元素硒微粒。2.在渔塘坝碳质硅质岩段,已发现硒铜蓝、方硒铜矿、硒银矿、含硒黄铁矿和罕见的水硒铁石等硒的独立矿物和含硒矿物。从已有的硒矿物组合和地球化学热力学资料分析,推测渔塘坝黑色富硒岩层中应当有诸如硒铅矿等其它硒矿物和亚硒酸盐的存在。岩石中与生物有关的硒或硒化物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3.渔塘坝黑色富硒岩石中的硒主要以有机结合态(F2:20%)和残渣态(F5:59%)的形式存在,其次是硫化物与硒化物结合态硒(F4:13%)、元素态硒(F3:4%)和可利用态硒(F1:4%)。硒的F1、F2、F3和F4结合态间彼此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以线性方程中斜率值_(F1-F3)=0.363>S_(F1-F4)=0.180>_(F1-F2)=0.120来代表各结合态间硒的转化关系,可以得知元素态硒易于向可利用态硒转化,其次是硫化物或硒化物的结合态硒,而有机结合态硒的转化则相对比较困难。相关系数R_(F2-F3)=0.6999>R_(F3-F4)=0.5877表明元素硒倾向与有机质结合,而不易形成硒化物。4.岩石中四种结合态F1、.F2、F3和F4中的硒含量;及其总和与岩石总硒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0.969,p<0.0001,n=19),这说明岩石总硒对硒在各结合态中的分布起着控制作用。但新鲜岩石中可利用态硒的极低和风化岩石中可利用态硒的特高分布,表明风化岩石中的硒是影响局域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岩石的风化程度和硒的赋存状态或结合方式对浸提剂的提取效率有一定的影响,浸提剂提取效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鉴别硅质岩石新鲜与风化程度的判据。5.柱式和混合流式淋滤实验研究的结果表明,随着液固比的增大和淋滤时间的延长,淋出液中硒含量变化的总体趋势是降低的。不同岩石类型淋出液中的硒含量存在差别。岩石硒含量并不是影响淋出液中硒含量的唯一因素,硒的赋存状态、环境的pH、Eh条件、岩石类别、性质及其矿物组成对淋出液中的硒含量也存在影响。就岩石类别来讲,硒的淋出量是碳质硅质岩大于高碳质硅质岩,含碳硅岩最差。6.淋滤原液的pH值对硒的淋出量有显著影响,硒淋出量的排列顺序是pH=2.0>pH=6.5>pH=4.0。淋出液pH值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岩石中碳酸盐和黄铁矿的含量之比。柱式和混合流式的简单模拟实验研究表明,对于近中性的淋滤原液(pH=6.1~6.5),在无氧和有氧的淋滤条件下,碳酸盐呈现滞后于酸化反应的中和特性。对处于碳酸盐岩地区的渔塘坝而言,碳酸盐的中和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比黄铁矿的酸化作用对pH的影响更加稳定、明显。7.对渔塘坝硒的局域环境效应的研究表明,渔塘坝北部的富硒岩石不仅为渔塘坝中的土壤和植物提供了硒的物质来源,而且是渔塘坝高硒区形成的直接因素。渔塘坝水硒(59.36±17.31μg/l)和居民饮用水硒含量(48μg/l)已达到风险水平,渔塘坝玉米硒含量(8.07±5.02m/kg)也已达到潜在毒性水平。就硒的环境效应来讲,渔塘坝依然是硒中毒可能发生的高风险区。当地居民的耕作和生活方式是导致硒在食物链中富集的主要因素。目前,渔塘坝硒中毒的高风险主要受玉米硒(主食硒)的控制。总之,本项研究中渔塘坝自然硒及其系列硒化物的发现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为硒的矿物学、矿床地球化学提供了新的认识和研究空间,而且为硒的环境地球化学及其对人体健康与生态效应的研究方面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场所。渔塘坝中元素硒的普遍存在,不仅说明元素硒的形成过程是渔塘坝富硒岩石风化和各结合态硒间转化的关键环节,而且也是影响表生环境中岩石硒的释放、转化和地球化学迁移的重要因素。渔塘坝风化岩石中可利用态硒的特高分布,表明风化岩石中的硒是影响渔塘坝局域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渔塘坝富硒岩石的风化过程可能是一种硒次生富集的地球化学过程,同时也是废弃“石煤”堆和岩层特定地段中发现特高硒样品的主要原因。硒在渔塘坝局部环境中高度富集的现象在理论上有重要价值,在环境与健康关系上值得重视,但以其作为资源开发的依据,则应持。慎重态度。因此,对当地政府部门来讲,妥善管理和保护恩施州内的高硒岩段和采挖“石煤”过程中产生的废弃堆积物是极其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