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resultados para STRIA TERMINALIS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sumo:
A method for culturing medulla terminalis (MT) neurons in the eyestalk of Chinese shrimp,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was first established. The neurons showed immediate outgrowth in the culture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glutamine, glucose and antibiotics. The cells grew for about 2-7 days and then sustained for a week or more. At least six types of neurons were distinguished on the basis of size and form of soma and outgrowth pattern of cells. (C) 2003 Elsevier Science B.V. All rights reserved.
Resumo:
本文研究了富贵草对模拟光斑的光合响应、银杉对光的适应性以及大叶黄杨叶片内部光能利用梯度三个方面的问题。 1)研制了用于林内光环境调查和研究的光量子计组件。 关键词:光量子计,A/D板 2)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一种常见的灌木富贵草为研究对象,利用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技术研究了其对模拟光斑的光合响应。在同样辐射通量(非光抑制)的情况下,光合诱导过程中光斑可以提高富贵草对光斑的利用能力(光斑诱导的碳同化量可高出对照48%)。叶绿素荧光测量结果表明:1)光斑与光斑之间的暗期发生了qN弛豫过程;2)暗期之后的光期光化学能量转换效率提高。强光光斑簇可以诱导富贵草光抑制的产生,但程度较连续光低。 关键词:模拟光斑, 叶绿素荧光, 光诱导过程 3)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77K低温荧光发射光谱技术来研究快速诱导组分发生的时间内光斑所导致NPQ (qN)降低的生理原因。在非光抑制条件下,光斑造成的NPQ (qN)降低的生理原因包括叶黄素循环的变化及LHCIIs聚集态的变化;此外低温荧光数据还显示光斑导致的PSII/PSI荧光产量比率要高于连续光,说明光斑导致植物对于光的利用增加。以上结果说明模拟光斑诱导了富贵草内囊体膜较低水平的能态。 关键词:模拟光斑,叶黄素,聚集态 4)用气体交换等技术测定了部分银杉幼树的生理生态指标,用鱼眼镜头测定了所测叶片的林冠开度(OP)。研究了沿林冠开度梯度的银杉幼树对光的适应性。银杉幼树在林窗边缘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包括高的ISG(综合地上部分茎生长),高的HG(当年生树高生长速率),较高的LMA(单位叶片面积干物质重),较高的Pns(单位叶片干物质水平的净光合速率),高的单位叶片的碳同化速率,较高的截获光的单位叶片的叶面积等等,可以初步确定银杉属于Gap树种:在所测定的范围内(0. 00139%-0. 0109%)TN(土壤总氮量)明显不如OP对银杉幼树生长的影响大;综合的生态可塑性指标必须考虑具体的实验地情况、选取合适的形态学和生理学的因子、并结合多个相似生长环境下的树种来进行考虑。 关键词:林冠开度,生理生态指标,生态可塑性 5)分析了湖南八面山的银杉的某些光合特性,并比较了极郁闭( OP<4%)情况下银杉当年生叶片与大树顶端枝条(OP>30%)当年生叶片之间光合特性上的差异。极郁闭情况下银杉叶片生长出现黄化现象,但银杉幼苗又不耐强光。银杉幼苗一天的光合动态变化表明,银杉最大光合速率在早晨8:00左右,当光照超过光饱和点时,净光合速率迅速下降,其后略有回升,呈不太典型的双峰模式。气孔关闭与净光合速率的下降有密切的关系。早晨8:00到11:00间叶黄素循环运转,对光合系统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关键词: 银杉,色素分析,光合作用 6)采用一种新方法来测量大叶黄杨叶片内部的绝对光能利用效率梯度的曲线。该方法基于光声光谱的深度分析(Depth-Analysis)理论,并结合了光纤微探测器的叶片光梯度测量结果。日本小檗(Berberis thunbergii DC.)叶片的光声光谱扫描显示了深度分析的精确性。实验结果表明:叶片内部利用光能效率最低处在栅栏组织和海棉组织之间(入射光能的0.026%-660nm红光);越靠近叶片的上表皮和下表皮,趋势显示叶片组织利用光能效率有上升的趋势(分别为0.092%,0.036%)。因此,不同叶肉组织绝对光能利用效率是不同的,该实验结果直接证实了Han &Vogelmann 1999b所提出的假设。 关键词: PA深度分析 叶片内部的光梯度 光化学损失 光吸收梯度
Resumo:
本文通过5’-RACE和3’-RACE方法克隆了西双版纳地区的卵黄萤Luciola ovalis和端黑萤Luciola terminalis两种荧光素酶基因。两个荧光素酶基因被连接到pET-15b载体上并在BL21(DE3)菌株中表达。L. ovalis荧光素酶基因的开放阅读框有1635个碱基,编码一个544个氨基酸的蛋白。L. terminalis荧光素酶基因有一个1647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一个548个氨基酸的蛋白。它们的氨基酸序列和北美萤火虫(Photinus pyralis)的氨基酸序列分别有65.3%和65.9%的相似性,而彼此之间又有73.5%的相似性。两种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荧光素酶均有很高的活性,它们的最大发光波长分别是566 nm和563 nm。同时表达的四种荧光素酶(L. ovalis、L. terminalis、Hotaria parvula和Pyrocoelia miyako)在不同pH下活性变化很大,四种荧光素酶在pH 6.5-7.5之间有比较高的活性,其中L. ovalis和P. miyako两种荧光素酶在pH 7.0时活性最高,而另两种在pH 7.5时活性最高。当pH大于8.0时,这四种荧光素酶的活性都散失很快,可见它们对pH变化非常敏感。序列分析和结构模拟发现,荧光素酶活性位点周围有六个非常保守的结构域,这六个保守区域包含了大多数在催化发光反应中与底物荧光素和ATP结合的氨基酸。L. terminalis萤火虫荧光素酶的三级结构与L. cruciata荧光素酶晶体结构非常相似,而L. ovalis荧光素酶的三级结构在AMP结合位点附近有两个偏离的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