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resultados para Prunus persica L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毛桃(Prunus persica (L.) Batsch)是我国普遍裁培的一种果树。在桃树致病或受伤处会有桃胶(Peach gum)分泌。在一般情况下,天然桃胶是很难溶于水的,因此限制了它的使用。本文首次通过碱溶后,以快速沉淀的方法来降低桃胶的局部结晶度,使得桃胶能较顺利地溶解于冷水中。并提出了由于桃胶对金属镁的强络合作用而影响了桃树的正常生长这一推测。 桃胶经碱溶纯化制得钠型胶,再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处理得氢型胶。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桃胶后,桃胶红外光谱的结构特征吸收方才显示出来。钠型胶具840Cm-1的红外吸收;氢型胶具890Cm-1、1730cm-1的红外吸收;甲基化后的桃胶具810Cm-1、870Cm-1、890Cm-1的红外吸收。桃胶的比旋光度为负值。核磁共振证明桃胶多糖中,α-和β-甙键共存。碱溶纯化的桃胶多糖经凝胶色谱和超速离心证明为单一物质。 桃胶多糖不具还原性。经气相层析和比色法分析,桃胶中D-葡萄糖醛酸(包括4-甲氧基-D-葡萄糖醛酸)、D-半乳糖、D-木糖、D-甘露糖、L-阿拉伯糖、L-鼠李糖含量分别为10%、30%、11%、1.3%、45%、2%。18C-NMR和甲基化分析,证明桃胶大分子链是高度支链化的。且阿拉伯糖和半乳糖在大分子结构中有呋喃环和吡喃环两种形式共存。桃胶按物理性状,可分为两种。它们仅仅是在分子量和水溶液中的粘度不同,分子量( Mw)为342.9万和416.9万,特性粘度(η)为0.425dl/g和0.866dl/g。但在化学成分及结构特征上是相似的。以甘油为增塑剂,能增加桃胶成膜后的柔韧性。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以桃(Prunus persica L. cv. Bayuecui.)栽培种‘八月脆’和芒果(Mangifera indica L.)栽培种‘圣心’为材料,研究外源草酸对采后果实的生理生化效应及其作用机理,为果实贮藏保鲜提供新方法。采后桃果实用1、5 mM的草酸溶液浸果10 min,以浸水10 min为对照,然后在常温下贮藏,测定果实在贮藏期间对草酸处理的一些生理生化反应。芒果经采后杀菌剂(post- P)、采后草酸(post-OA)、采前+采后草酸(pre-OA + post-OA)、采前Ca + 采后草酸处理(pre-Ca + post-OA)处理,以采后浸水为对照,然后分别将果实在常温(25 C)、低温(14 C)和控制性气调(3% CO2 + 2% O2 ,14 ± 1 C)下贮藏,测定草酸处理对芒果的成熟进程、病情发展及其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如下: 1.与对照相比,草酸处理的桃果实在贮藏期间果实的电解质渗漏量和呼吸速率降低、果实硬度高、果实的抗氧化酶(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提高、脂氧合酶(LOX)活性降低。同时,在贮藏后期,果实的活性氧自由基(ROS)产量(超氧阴离子、O2.;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降低。草酸的这些生理效应有利于保持膜的完整性和延缓桃果实的成熟;草酸诱导POD、SOD、PPO活性可能有助于提高采后果实的抗病性。 2.外源5、10 mM浓度的草酸(pH值中和或不中和)对芒果炭疽病原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均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与草酸降低培养基(PDA)的pH值相关,而且与草酸独特的化学特性相关。 3.在常温、低温和控制性气调贮藏下,采后草酸、采前 + 采后草酸、采前Ca + 采后草酸处理均能有效减缓芒果果实的软化速率,延缓芒果的成熟进程,降低芒果的病情指数,同时改善芒果成熟时的表皮着色,对果实完全后熟时的可溶性固形物(SSC)、可滴定酸(TA)含量、果肉口感均没有产生负面的影响。 4.草酸处理增强芒果细胞膜的稳定性,诱导提高芒果抗氧化酶活性,特别是提高果皮SOD、APX活性,降低LOX活性,以及降低果皮O2.、H2O2 和果肉H2O2含量,抑制采后果实的乙烯生物合成。这些生理生化效应与延缓芒果的成熟衰老和提高果实的抗病性相关。 5. 采后草酸、采前 + 采后草酸和采前Ca + 采后草酸处理表现出高效低廉、无毒无副作用、易操作等优点,是芒果采后贮藏保鲜的可供选、具有实际应用前景的新方法。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以‘早久保’(Prunus persica (L.) Batch.)为试材,在果实最后迅速生长期,通过去果处理降低库力,同时设留果对照,并通过环剥和保留相同数量叶片严格控制库源关系,进行了源叶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荧光、叶黄素循环、抗氧化酶及抗氧化同化物日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和留果对照相比,去果处理显著降低了源叶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E),但显著增加了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叶面饱和蒸汽压亏缺(VPDl)和叶片温度(Tl)。光系统II光化学效率(ΦPSII)以及羧化速率(CE)与Pn平行降低。中午去果降低Pn主要归因于非气孔限制。在低库需条件下,开放的PSII反应中心捕获能量的降低以及关闭的PSII反应中心的增加导致了ΦPSII的降低。去果处理叶片中依赖于叶黄素循环的热耗散以及抗氧化系统的上调保护叶片免受光氧化破坏。和留果对照相比,去果处理的叶片有更大的叶黄素循环库,更高的脱环氧化状态以及更高的抗氧化酶活性,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AR)和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的活性以及更高的还原型抗坏血酸(As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但与此同时,去果显著增加了过氧化氢(H2O2)以及丙二醛(MDA)的含量,这意味着在去果处理的叶片中可能会发生光氧化破坏。 以一年生‘皇家嘎拉’苹果(Malus domestica Borkh.)组培苗为试材,通过环剥降低库力,进行了源叶Pn、叶绿素荧光、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氧化酶(Rubisco)以及光系统II(PSII)复合体关键蛋白PsbA和PsbO含量日变化的研究。和对照相比,环剥显著降低了源叶Pn、gs和E,但是却显著增加了Ci、Tl和淀粉的含量。在低库需下,开放的PSII反应中心捕获能量的降低以及关闭的PSII反应中心的增加导致了ΦPSII的降低。另一方面,环剥降低了光合作用关键酶Rubisco以及PSII复合体PsbA和放氧复合体PsbO的含量。以上结果表明,环剥降低Pn主要归因于非气孔限制。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以成熟果实中不同葡萄糖/果糖(G/F)类型的6个桃品种(G/F≈1品种:‘冈山白’、‘山一白桃’和‘燕红’;高G/F品种:‘张黄7号’、‘龙246’和‘临白7号’)为试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果实发育期果实和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并在盛花后74 d或101 d测定了‘冈山白’、‘山一白桃’、‘张黄 7号’和‘龙 246’新梢韧皮部中可溶性糖的含量;测定了果实发育过程中‘山一白桃’和‘临白7号’果实中的可溶性糖和淀粉代谢相关酶的活性。研究成熟果实中不同G/F类型桃果实内G/F差异的部位和时期;分析桃果实内G/F差异的可溶性糖代谢调控机理。 成熟果实中不同G/F类型桃果实中均以蔗糖作为主要碳水化合物积累形式,花后43–85 d蔗糖含量很低,随后持续快速积累直至果实成熟;花后43–85 d山梨醇有升高趋势,在果实成熟前40 d左右迅速降低;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在果实发育早期较高,之后逐渐降低;但两类不同G/F桃在整个果实发育过程中G/F值与果实成熟时相似。叶片中贮藏的可溶性糖主要是蔗糖和山梨醇,在果实整个发育期间,G/F≈1品种叶片中G/F约1-3,而高G/F品种叶片中G/F约为2-7。G/F≈1品种‘冈山白’和‘山一白桃’与高G/F品种‘张黄 7号’和‘龙 246’韧皮部中山梨醇占总可溶性糖47-63%,显著高于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的含量,G/F为0.8-0.91,且两类不同G/F桃品种间G/F值不存在显著差异。 成熟果实中G/F≈1类型的‘山一白桃’和高G/F值类型的‘临白7号’整个果实发育过程中,葡萄糖、山梨醇和淀粉的含量在这两个品种间一般没有明显差异;‘山一白桃’果实中的果糖含量显著高于‘临白7号’果实中的果糖;果实最后迅速生长期,‘山一白桃’果实中的蔗糖明显高于‘临白7号’。‘山一白桃’和‘临白7号’果实中的NAD+依赖型山梨醇脱氢酶(NAD+-SDH)活性低,两者有相似的变化趋势,一般无显著差异。‘临白7号’果实中的NADP+依赖型山梨醇脱氢酶(NADP+-SDH)和山梨醇氧化酶(SOX)活性一直高于‘山一白桃’,两者NADP+-SDH和SOX的活性分别在花后93-123 d和花后43-93 d有显著差异。‘临白7号’果实中的果糖激酶(FK)活性一般高于‘山一白桃’。花后43-93 d,‘临白7号’果实中的磷酸蔗糖合成酶(SPS)和蔗糖合成酶(SS)活性一般显著‘山一白桃’。果实最后迅速生长期,蔗糖快速积累,葡萄糖、果糖、山梨醇和淀粉含量迅速降低,同时伴随有SPS和SS活性的迅速升高。在整个果实发育过程中,两个品种果实中的淀粉酶活性较高,其果实中的淀粉含量和淀粉酶活性都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研究结果表明,整个果实发育过程中桃果实中均存在G/F≈1和高G/F现象,光合产物在韧皮部的运输对桃果实的G/F没有显著的影响,果实中G/F的差异主要由于果实内糖代谢差异所导致。‘临白7号’果实中山梨醇向果糖方向的转化能力与‘山一白桃’一般没有显著差异,由于不同时期较高的NADP+-SDH和SOX活性,使得山梨醇向葡萄糖方向的转化能力明显高于‘山一白桃’,同时,‘临白7号’果实中的FK活性一般高于‘山一白桃’,因此导致‘临白7号’果实中G/F高于‘山一白桃’。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The adsorption Of DL-homocysteine (Hcy) and L-homocysteine thiolactone (HTL) on Au(1 1 1) electrode was investigated in 0.1 M HClO4 by cyclic voltammetry and in situ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STM). Hcy and HTL molecules formed highly ordered adlayers on Au(1 1 1) surface. High-resolution STM images revealed the orientation and packing arrangement in the ordered adlayers. Hcy molecules formed (2root3 x 3root3)R30degrees adlayer structure and H-bonds between carboxyl groups were assumed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origin of tail-to-tail or head-to-head molecular arrangement, while HTL molecules formed (4 x 6) adlayer structure, and two different orientations and appearances in the ordered adlayer were found. Structural models were proposed for the two adlay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