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resultados para PHOSPHATIDYLGLYCEROL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sumo:
We report the interesting finding that crystallization of calcium carbonate (CaCO3) in the presence of dimyristoylphosphatidylglycerol (DMPG) vesicles by a simple gas diffusion method results in the formation of unusual microscopic CaCO3 spherule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s-prepared CaCO3 spherules, which have a complex macroporous structure, are predominantly vaterite. It is believed that DMPG vesicl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crystallization, and the possible formation mechanism is proposed.
Resumo:
以类囊体膜中唯一的阴离子型磷脂一磷脂酰甘油(PG)为研究对象,应用放氧测定和富立叶红外光谱等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对PG与光系统II (PSII)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 研究表明,PG对PSII的放氧活性产生显著影响,具有明显的浓度效应。在低浓度(2~22 mg PG/mg Chl)时对PSII的放氧活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在高浓度(24~40 mg PG/mg Chl)下则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 PG对PSII放氧活性的影响与其引起蛋白结构的改变密切相关。结果显示,PG的作用导致PSII颗粒中蛋白质二级结构的改变,主要表现为α-螺旋、β-折叠的增加和无规卷曲的减少。 不仅如此,红外光谱的分析还表明,PG还使蛋白酪氨酸残基中的酚基构象及其周围的微极性发生改变,即在红外光谱的1620—1500 cm-1,之间芳香环骨架的伸缩振动带向高频方向变化,其吸收强度也相应增加;在3500~3100 cm. -1间出现新的氢键吸收峰。 PG除能促进PSII的放氧活性以外,还对PSII表现出新的作用,即PG可以使PSII颗粒因缺钙而受抑制的放氧活性得到恢复;外加Ca2+可使PG表现出对缺钙PSII颗粒(dc。PSII)放氧活性的更大促进作用,且随Ca2+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也越显著。 PG的作用也使dc。PSII蛋白的结构发生了改变,导致蛋白二级结构中a-螺旋、p_折叠结构的增加和转角、无规卷曲成分的减少,即可使PSII颗粒因缺钙而改变的蛋白结构基本得到恢复。PG还能与Ca2+形成离子对似的配合物,而这种配合物的形成可以优化缺钙PSII颗粒的功能如放氧活性等。
Resumo:
磷脂酰甘油(PG)是植物类囊体膜中唯一的磷脂,在它的sn-2位上总是连着一个棕榈酸(16:0)或反式十六碳烯酸(16:1 trans)。由于PG的分子结构独特,对它的功能已有了很多研究,目前认为PG在维持类囊体膜的结构与功能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缺磷胁迫下,蓝藻、衣藻及拟南芥、大麦等物种中均检测到了PG含量的下降。对这一现象的常见解释是缺磷导致了PG生物合成受阻,从而引起了其含量的降低。但迄今为止尚没有试验证据支持。本研究比较了缺磷对不同叶龄的小麦与烟草叶片中PG含量与PG水解酶的活性的影响,同时对缺磷叶片酶粗提液水解外源PG后的主要产物、几种磷脂酶抑制剂对上述酶反应的影响等进行了研究,以阐明缺磷条件下叶片中PG含量下降的主要原 因。 缺磷小麦第一叶完全展开时,PG含量与PG水解酶活性均与对照相似;而第三叶完全展开时,尽管缺磷第三叶中PG水解酶活性也与对照相似,但其PG含量低于对照。这一结果表明,在小麦叶片完全展开之前,缺磷条件未影响叶片中的PG水解酶活性,第三叶中较低的PG含量应由PG的生物合成受阻引起。并且,由于缺磷植株第一叶完全展开时PG含量未受影响而第三叶中却表现出了轻微降低,可以推测叶片萌发越晚,PG生物合成受到的抑制就会越严重。 为了研究叶片衰老过程中PG含量下降的原因,我们比较了6,10,14与18日龄时缺磷与对照小麦植株第一叶中PG的相对含量与PG水解酶活性。研究发现:6日龄时,刚刚完全展开的缺磷和对照小麦第一叶中无论是PG含量还是PG水解酶活性都较为相似;而随着叶片的逐渐衰老,缺磷植株第一叶中PG含量大幅度下降,同时伴随着PG水解酶活性的急剧上升。18日龄时,缺磷小麦第一叶中的PG含量较对照降低了69.1%,其PG水解酶活性也远高于对照,37ºC下温育30min后,缺磷叶片的酶粗提液使外源PG含量降低了74.16%,而对照中只降低了13.7%。上述结果表明,缺磷条件下,小麦叶片中PG含量降低的程度与PG水解酶活性的强弱密切相关,PG水解加剧是导致老叶中PG含量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磷脂酶是水解磷脂的主要酶类。目前在植物体中发现的磷脂酶种类主要有磷脂酶D(PLD)、磷脂酶C(PLC)与磷脂酶A(PLA)。通过薄层层析(TLC),我们发现缺磷小麦叶片的酶粗提液水解外源PG后的主要产物是磷脂酸(PA)、二脂酰甘油(DAG)与游离脂肪酸(FFA)。将n-丁醇加入到缺磷小麦叶片的体外酶反应体系中后,观察到PA、DAG与FFA的生成量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降低。由于n-丁醇是PA经PLD途径生成的抑制剂,因此,上述结果表明PLD参与了缺磷条件下小麦叶片中PG的水解。硫酸新霉素是PLC的非特异性抑制剂,低浓度的硫酸新霉素(100μM 和 200μM )加入到缺磷小麦叶片的体外酶反应体系后,三种产物的生成受到了严重抑制,表明PLC也与缺磷叶片中PG的降解密切相关。 为了进一步分析缺磷导致PG含量降低的原因,我们以烟草为试验材料,检测了缺磷胁迫对烟草嫩叶和老叶中的PG含量、PG水解酶活性、与PG降解相关的酶的种类及PLC、PLDα、PLDβ与PAT-1基因在mRNA上表达水平的的影响。结果表明,缺磷烟草叶片中PG含量的降低由PG生物合成受阻与PG降解加剧共同导致,PLC和PLD活性与烟草叶片中PG的降解有关。缺磷植株老叶中PG水解酶活性及PLC、PLDα、PLDβ基因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量均高于对照,表明在磷胁迫条件下,老叶中PG水解酶活性可能受到转录水平上的调节, PLC、PLDα、PLDβ转录活性的增强导致了PLC、PLD活性加强,从而引起PG降解的加剧,最终导致了PG含量的降低。与PLC、PLDα和PLDβ不同,缺磷胁迫对patatin蛋白(表现PLA2活性)的编码基因PAT-1在转录水平上的表达无影响,TLC分析PG的水解产物也未检测到溶血磷脂酰甘油(LPG)的生成。由此可见,PLA活性可能与缺磷条件下PG的降解无关。
Resumo:
磷脂酰甘油(phosphatidylglycerol, PG)是类囊体膜(也叫光合膜)中唯一的一种磷脂。在蓝藻中,PG的合成途径为:磷脂酸(phosphatidic acid, PA)胞嘧啶双磷酸-二酰基甘油 (cytidine diphosphate diacylglycerol, CDP-DAG) 磷酸磷脂酰甘油 (phosphatidylglycerol phosphate, PGP)PG。其中最后一步反应是由PGP去磷酸化而生成PG,催化该反应的是PGP磷酸酶。然而迄今为止,PGP磷酸酶还没有在蓝藻和高等植物中得到克隆和鉴定。本工作在鱼腥藻Anabaena sp. PCC7120中通过将一个可能编码PGP磷酸酶的基因(alr1715)进行突变,获得缺失PG的突变体。与野生型相比,该突变体PG的含量降低了30%左右。突变后的蓝藻藻丝发黄、生长缓慢,叶绿素含量降低。整体细胞的光合作用活性、光系统II(photosystem II,PSII)的放氧活性以及PSII反应中心的光能转化效率显著下降,传递给PSII的激发能减少。
Resumo:
磷脂酰甘油(PG)是光系统I(PSI)中唯一的磷脂,也是PSI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本工作中,我们通过改变PSI中PG的含量(体外重组至PG脂质体或专一性磷脂酶降解),研究了PG对PSI的调控作用。主要结果如下: 1. 外加PG导致PSI色素的结合状态和激子相互作用发生改变。吸收光谱中,Chl a特征峰蓝移且吸收降低。低温荧光光谱中,680nm处的峰逐渐明显,F730-735 /F680的比值下降,LHCI-730激发峰蓝移。可视CD光谱中Chl a、Chl b蓝移,它们的相互作用增强;类胡萝卜素分子发生红移。 2. PSI的重组引起了PSI蛋白质结构的改变,即蛋白的α-螺旋结构增加而无序结构含量减少。同时,PSI蛋白质内部的色氨酸残基处于更极性的环境。 3. PG对PSI的电子传递的影响具有浓度效应。低浓度时可以促进PSI的电子传递活性,而在相对较高浓度时抑制PSI的电子传递。 4. PLA2的处理导致PSI中PG的缺失,抑制了PSI反应中心P700的暗还原反应,即延长了其还原所用的时间。P700的暗还原反应存在快相和慢相两相反应。PG的缺失降低了这两相反应的反应速率,抑制了电子从质体蓝素(PC)到P700+的传递。
Resumo:
The spectroscopic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studie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chlorpromazine (CPZ) and dimyristoyl phosphatidylglycerol (DMPG) bilayer by using gold nanoparticles (AuN-Ps) as probes are reported. The DMPG bilayer-protected AuNPs were prepared by a simple one-step method. The DMPG bilayer tethered on the AuNPs was considered as a biomembrane model. The addition of CPZ affected the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 and morphology of the prepared AuNPs, and this effect was monitored by UV-vis spectroscopy and 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