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resultados para PEPCase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实验以C3植物小麦、大豆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光合器官和生长发育过程中PEPCase及其有关的酶活性。主要结果如下: 1.C3植物中谱遍存在着一定活性的PEPCase,特别是在结实器官的各部位中有着较高活性和比例的PEPCase以及与PEPCase相邻作用的苹果酸酶和苹果酸脱氢酶,如小麦的内稃,大豆的荚壳,种皮中PEPCase活性高于其本身的RuBPCase活性,说明C3植物的结实器官中存在着活跃的CO2β一羧化作用。 2.大豆、小麦结实器官的14CO2暗固定量均比叶片高,因此在这些器官中存在着活跃的CO2暗固定作用,这对植物经济利用碳素提高光合同化效率和籽粒产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CO2暗固定的中间产物能参与其它代谢途径,因此这些器官中的PEPCase时作用是多方面的。 3.RuPEPCasePEPCase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其活性发生明显的变化,二种羧化酶活性在生殖期最高,这对于结实器官的形成和发育是十分有意义的。 4.大豆荚果作为光合器官,具有光合同化CO2的生理生化基础—叶绿素和一足活性的PEPCase、RuBFCas e和结构基础—在一定区域细胞内存在着大量的叶绿体。小麦、大豆的结实器具有一定活性的RuBPCase和较高活性的PEPCase,能进行一定程度的光合碳同化,对作物产量的形成和贡献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小麦旗叶的光合产物是其籽粒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因此如何提高旗叶的光合能力从而提高小麦产量一直是小麦研究的热点。但是以往对高产小麦旗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光合功能和生理生化指标等方面,很少涉及其结构与功能的联系,以及对亲本与子代的旗叶进行对比观察。本文以冬小麦亲本小偃54 、8602及其子代小偃81(高产品种)灌浆期的旗叶为材料,应用细胞离析法、组织切片和荧光显微技术等,对旗叶中叶肉细胞形态、叶绿体数目、叶片厚度、维管束数目和面积等进行了比较观察和测定,旨在探讨小麦旗叶结构与其光合效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与亲本小偃54、8602相比,子代小偃81的叶片较厚,横切面内中央大维管束的周长与面积较大;高环数叶肉细胞所占比例、叶肉细胞的周长及其平面面积和细胞内叶绿体的数目等均大于亲本。由此可见,通过小麦品种的改良确实能使其旗叶的结构与光合细胞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而为植物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密切关系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同时也为作物改良育种提供了又一种新的育种目标。   小麦非叶器官之一的芒,对其结构与光合特性关系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和广泛。本实验以具芒小麦高产耐旱品种京411籽粒不同发育时期的芒及旗叶为材料,对其叶绿体结构、放氧速率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ase EC 4.1.1.31)的活性进行了比较观察和测定。超微结构显示,从抽穗期开始,芒和旗叶中的叶绿体基粒及其垛叠度均有增加,之后由灌浆末期开始,叶绿体的膜系统开始逐渐解体。通过放氧速率的测定表明,在芒和旗叶中,光合速率在前几个时期呈上升趋势,随着器官的衰老逐渐下降,但是,旗叶放氧速率的下降比芒中更早。另外,芒的PEPCase活性在籽粒发育的整个过程中均高于旗叶,其中以籽粒干物质形成末期尤为显著。因此,芒对高产小麦籽粒的形成,特别是在干物质形成的后期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氮素是植物光合生产的决定性因素,尤其是在沙地草地生态系统中,氮素贫乏往往限制植物的生长发育。因此,研究沙地植物光合作用与叶片N含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植物功能型氮素利用效率,有助于理解不同植物资源利用效率的差异。以浑善达克沙地分布的80种植物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生境(固定沙丘、丘间低地和湿地)、不同生活型(乔、灌、草)、不同光合途径(C3和C4)以及豆科和非豆科植物等功能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单位叶面积水平还是单位干重水平上的叶片氮含量,均与光合速率成极显著正相关,但单位氮素的光合利用效率在不同生境以及不同功能型之间差异很大;光合氮素利用效率表现为:湿地植物>沙丘>丘间低地植物;草本植物>灌木>乔木;C4草本>C3草本植物,非豆科植物>豆科植物。   为了验证浑善达克沙地豆科植物是否比非豆科植物具有更高的光合潜力,我们比较研究了3种优势豆科植物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木岩黄芪(Hedysarum fruticosum var. lignosum)、披针叶黄华(Thermopsis lanceolata)和2种非豆科植物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黄柳(Salix gordejeviii),结果表明并非所有豆科植物都比非豆科植物有着显著高的光合速率,仅木岩黄芪表现出较高的光合速率,其它两种豆科植物的光合速率和羊草、黄柳的差异并不显著(P>0.05),甚至低于后者,这是因为氮素利用效率(PNUE)在其中起关键作用,通过对影响PNUE的几个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叶绿素对光能的吸收、光化学转换效率和CO2分压并不是构成豆科和非豆科植物PNUE差异的主要因素,而Rubisco羧化效率决定了所实验的5种植物对氮素利用效率的高低。   木岩黄芪在浑善达克沙地的沙丘上为优势种,甚至成为流动沙丘的先锋种。除了其显著高的氮含量外,对沙丘胁迫生境的光合适应性是我们关注的另一个重点。通过对木岩黄芪和其伴生种黄柳的光反应曲线以及光合日动态的研究,发现木岩黄芪具有显著高的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PSII 光化学效率,其忍受中午强光和高温的能力较强(即“光合午休”现象不明显)。另外,该物种还表现出了显著高的光饱和点和低光补偿点。 对木岩黄芪的模拟降雨试验结果表明:气体交换参数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均受到干旱和模拟降雨的影响,其中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共同决定了干旱条件下木岩黄芪光合速率的降低;但降雨解除干旱后,气孔导度恢复较快,而PSII 潜在活性和PSII 光能转换效率的恢复却比较缓慢。在0-15mm的降雨量范围内,随降雨量的增加各项生理指标不断升高,但大于15mm的降雨量对木岩黄芪影响不大,因此木岩黄芪可被视为低耗水型植物。   对木岩黄芪光合酶的研究结果表明,其C4光合酶的活性很高,磷酸稀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ase)、NAD-苹果酸酶(NAD-ME)、NADP-苹果酸酶(NADP-ME)、NAD-苹果酸脱氢酶(NAD-MDH)、NADP-苹果酸脱氢酶(NADP-MDH) 和丙酮酸磷酸双激酶(PPDK)等酶的活性,在整个生育期内为黄柳的5倍以上,但稳定性碳同位素测定结果却表明木岩黄芪为C3植物。因此,我们认为C3豆科植物木岩黄芪体内可能存在着C4光合途径,这种机制使得其对于流动沙丘的胁迫环境有着很强的适应性和很高的资源利用效率。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以我国不同年代推出的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深入研究玉米品种更替中产量提高和光合效率改良的演变特征及生理机制,以及环境胁迫影响各年代玉米品种光合效率及产量的生理机制,在此基础上分析光合改良与产量提高的关系。 对各年代玉米品种花后光合效率的变化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的研究发现:虽然新品种的光合速率在开花前并不比老品种高,但是它们能够迅速扩大叶面积,形成较多的籽粒,为接下来的生长准备了比较大的源和库。花后茎秆的功能由‘库’转为了‘源’,即能够从茎秆中转移一些同化物到籽粒中。而且新品种能够在花后维持较高的光合速率,衰老较慢,光合有效期较长,这样就能够为籽粒灌浆提供较多的新同化产物。因此新品种具有很强的调节光合器官功能和优化分配同化产物的能力,能够使各部位叶片的光合生产,植株的生长和发育以及干物质的分配与再分配都有利于籽粒产量的形成。新品种在花后能够维持较高的光合活性主要是因为它们能够在老品种叶片可逆性衰老的时候维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从而未像老品种那样进入不可逆转的衰老阶段。对各年代玉米品种光合特性日变化的研究也发现新品种的光化学效率比较高。老品种光合作用的午间降低是由严重的光抑制引起的。 对于N素缺乏和水分胁迫对各年代玉米品种产量及光合效率的影响机制的研究发现新品种一方面能够在胁迫条件下维持较高的光合速率,另一方面仍能维持较长的光合有效期。即新品种能够在胁迫条件下维持较高的光合生产能力,从而能够形成较大的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新品种在缺N情况下能够保持较高的光合活性是因为它们能够维持较高的PEPCase活性、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也就是说新品种能够在缺N情况下维持叶绿体结构组分的完整性和功能性,从而维持较高的光合效率。而玉米新品种在水分胁迫时能够保持较高的光合活性是因为它们能够在水分胁迫时维持较高的叶片水势,使光合器官的功能得到良好的保护,复水时光合也能够比较迅速和完全的恢复。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玉米(Zea mays L.)是我国十分重要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作物,种植区域覆盖我国大部分农业区。随着玉米品种改良和新栽培技术的应用,我国玉米产量大幅度增加。自1950s以来,我国玉米产量递增幅度为126kg/hm2/yr。在玉米产量提高过程中,单叶光合作用与产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当代玉米品种的品质和养分利用效率如何?高密度种植条件下是否存在“根系拥挤”及如何调控等。为探讨上述科学问题,本研究选择中国北方常见的大田玉米品种,在高肥力自然光照条件下,探讨玉米高产优质栽培过程中生理生态特征的变化趋势,以指导科学育种和栽培。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光合与产量的演变我国 1950s、1970s、1990s等不同年代推广的玉米品种中,当代品种叶片光合速率高且高值持续期长,光合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等的含量高且持续时间长,与光合有关的蒸腾速率(E.)、细胞间隙CO2浓度(Ci.)、气孔导度(gs)等也有较大改良,中下部叶片尤其明显;在生育后期,当代品种具有更高的光合优势。老品种饱和光合速率(Psat)在灌浆期下降,并非RuBPCase 和PEPCase的活性降低,而是由于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降低。在花后期间,由于PS2功能的下降,造成了光合能力下降,而现代品种的PS2 功能在衰老前一致保持旺盛状态。   老品种光合特征对缺氮的反应表现更敏感。花后缺氮光合作用下降是非气孔限制的,因为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缺素造成老品种叶片早衰,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PEP羧化酶活性下降。现代品种表现较强的抗衰老能力,其N素利用效用高于老品种。我国玉米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叶片光合性能的改良。   随玉米品种更替,群体光合速率增强,群体光合衰减率降低,呼吸消耗所占总光合的百分率下降。灌浆期当代品种中下部叶片的群体光合速率明显高于老品种。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群体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在高中低三种密度条件下,当代品种均有较高的群体光合速率,表现出耐密性强、适应性广、源足库大、产量高的特点。   2)高油玉米的产量受到叶源大小和叶源活力的双重限制在 1.5 株/m2密度下,与普通玉米相比较,高油玉米单株籽粒产量显著低于普通玉米,产量构成中穗粒数差异不显著,千粒重较低(P<0.01);两类型玉米的单株库容量相当,高油玉米籽粒灌浆速率小,籽粒充实度低,单粒重对叶源相对减少(剪叶)或相对增多(疏库)的反应比普通玉米更为敏感,其产量受到同化产物供应(叶源)相对不足的限制。高油玉米授粉后的叶面积、叶面积持续期小,叶片含氮量和光合速率较低,说明高油玉米的产量受到叶源活力(光合速率)小和叶源数量少的双重限制。   3)我国北方玉米品种的个体产量潜力、氮素利用效率及籽粒与秸秆粗蛋白质含量在充分发挥个体生产潜力的低密度条件下,我国北方1990s 以来大面积种植的50个玉米主栽品种中,个体产量潜力和氮素利用效率高度正相关(P=0.01),而子粒千粒重与NUE 呈显著性负相关(P=0.002)。对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进行分层聚类,可将北方玉米品种划分为高产高NUE 型、低产低NUE 型和中间型,高产高NUE 型玉米品种相对较少,仅占24%。籽粒粗蛋白质含量(CPC)与秸秆CPC 相关性不显著(P>0.05)。对籽粒和秸秆的CPC 进行分层聚类,将北方玉米品种划分为籽粒高秸秆低型、籽粒与秸秆双低型和籽粒与秸秆双高型,CPC 双高型品种相对较少,仅占20%。   4)玉米根系拥挤效应对产量影响的生理生态机制及其调控随玉米品种更替根系的空间分布呈“横向紧缩,纵向延伸”的特点。当代三类型玉米根系分布特性与株型、穗型相关。紧凑型品种根系分布深,下层根系所占比率大,适合密植,群体产量潜力大;平展大穗型品种根量多,分布较浅,在低密度下可获得较高的个体生产力,但不适合密植,群体产量潜力小。   “根系拥挤”显著影响玉米产量,减小根系横向伸展空间,下层土壤中的根系分配比率增多。在地上部充分生长条件下,紧凑型品种横向空间为30-50cm即可满足要求,平展型品种大于50cm;紧凑型品种对纵向空间受限制的反应更为敏感,平展型品种对横向空间受限制的反应更为敏感。“根系拥挤”影响根系活性、分布、氮素吸收利用和花后光合与14C同化物的分配。   在根系受限制条件下,增施肥料产量提高,根系总重增加,增加了根系在深层土壤(60-100cm)中的根系比率,显著增加了根系的TTC 还原量、SOD、CAT、POD活性。土壤加沙,根量减少,但根系TTC 还原量增加、产量提高,提高幅度以大穗型品种更为显著。   随种植密度增加耕层根系密度与群体产量同步增大,各类品种均在最高根系密度下获得最高产量。根系负荷的籽粒产量潜力三类型品种存在极大差异,在一定范围内增大种植密度,根系伸展空间减小,群体产量提高,紧凑大穗型品种产量最高,品种的耐密性是限制根系负荷籽粒产量潜力的主导因素。因此,培育株型紧凑、耐密性强、大穗玉米良种,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是玉米进一步高产的主攻方向。   5)我国夏玉米高产田的培创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2005 年在我国华北地区的山东莱州培创出籽粒实产21 042.9kg/hm2 ( 14% 含水量, 实收面积=45.7m×15.9m=726.63m2)的夏玉米高产纪录。主要采用以增加密度为保障的“群体结构性挖潜”和以提高整齐度为保障的“个体功能性挖潜”途径,生理生态指标包括:选用紧凑抗倒耐密植品种DH3719,种植密度102 030 株/hm2,收获密度98 610 株/hm2,花后具有较长的叶面积高值持续期,达60d以上,叶面积指数最大为6.53,收获2.59。上部叶片光合值对外界光强度变化敏感,其光合峰值出现时间提前,而后迅速衰减;中部叶片光合值的降低较慢,下部叶片变幅最小,可能是长期处于争光环境表现出的生态适应性。粒叶比0.32,经济系数0.542,单株产量216g,千粒重375.1g。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论文由三部分组成,一、大豆高产品种黑农40与低产品种黑农37不同发育时期叶片光合功能的比较研究。二、大豆非叶器官豆荚的光合特性。三、不同大豆品种叶片和非叶器官光合特性的比较分析。 一、 黑农40和黑农37不同发育时期叶片的光合特性。 以不同产量水平的东北大豆黑农40和对照品种黑农37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从幼苗期到衰老期五个不同发育时期叶片光合作用特性的变化。尤其是比较系统地研究了C4途径的表达,并通过相关分析,发现C4途径酶的活性与大豆的光合效率及其产量密切相关。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测定不同发育时期大豆叶片净光合速率、DCIP光还原活力和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Pcase)活力,结果表明,黑农40和黑农37叶片净光合速率均在初荚期达到最高值,而且不同发育时期的黑农40叶片光合能力均强于黑农37。 2.随着大豆叶片的发育和衰老,其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及Chla/b比值有一个逐渐升高,而后降低的过程。在同一发育时期,高产高光效品种黑农40光合色素含量均高于黑农37,有助于黑农40捕获更多的光能供光合作用所利用。 3.叶绿体吸收光谱及四阶导数光谱表明在整个生育期内以初荚期叶片对光能的吸收能力最强;而每一个发育时期黑农40叶片对光能吸收的能力均比黑农37高。荧光动力学参数表明,高产大豆黑农40叶片PSII活性(Fv/Fo),光化学猝灭系数(qP)及PSII总的光化学量子产量也均高于对照品种黑农37的相应值:而黑农40的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低于黑农37。说明高产大豆叶片具有与产量潜力相关的较高光能吸收和原初转化能力。通过对叶片及其叶绿体低温(77K)荧光发射光谱特性的分析表明,黑农40叶绿体对两个光系统之间激发能的调节能力优于黑农37。总之,黑农40对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化能力高于黑农37,从而能为碳同化提供更多能量。 4.通过研究苗期、开花期、初荚期、鼓粒期和衰老期等发育阶段的黑农40和黑农37叶片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ase)、NADP-苹果酸脱氢酶(NADP-MDH)、NADP-苹果酸酶(NADP-ME)、丙酮酸磷酸双激酶(PPDK)等C4途径的关键酶的活性变化,结合同位素14CO2喂饲试验,证明两种大豆叶片均含有C4途径四种关键酶,其原初产物含有有限的有机酸,说明有C4循环存在;而从PEPCase/RuBPcase的比值看,C4途径的酶在黑农40叶片中表达较高。通过相关分析,我们发现Pn与PSII光化学活性,RuBPCase及C4酶活性密切相关。这些结果还暗示有可能通过检测C4途径酶的表达水平及比例,筛选出具有高产潜力的大豆种质。 二、大豆非叶器官豆荚的光合特性。 通过对大豆非叶器官豆荚光合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大豆豆荚的光合能力在鼓粒期达到最高值。通过叶绿体吸收光谱、荧光动力学和低温荧光等测定技术,我们发现鼓粒期的豆荚对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化有更高的能力;在鼓粒期不同品种的豆荚色素的含量也较高,从而有利于捕获更多的光能,供光合作用利用。DCIP光还原活力的测定结果表明鼓粒期豆荚也具有较高光合能力。 通过对大豆的初荚期、鼓粒期和衰老期豆荚RuBPCase和四种C4途径酶活性的研究,不仅证明非叶器官中有高活性的C4途径酶和存在有限的C4途径,而且鼓粒期豆荚有较高的碳同化效率。 三、不同大豆叶片和非叶器官光合特性的比较分析。 对三种大豆叶片、豆荚、种皮和子叶的色素含量和Chla/b进行测定,利用光谱技术、荧光技术及RuBPCase活性的测定,分析了大豆不同器官的光合特性。试验结果证明,非叶器官具有与叶器官相似的光合性能。与叶片比较,表明在非叶器官中具有非常高的C4酶活性。有利于补偿叶片开始衰老光合作用衰退的不足,因此非叶器官的这些光合特性有助于增加大豆光合产物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