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resultados para Mirko Baum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近年来条件随机场(CRF)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标准的线性链(Linear-chain)模型一般采用L—BFGS参数估计方法,收敛速度慢。本文在分析模型复杂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快速CRF算法。该算法通过引入小规模单字特征降低特征的规模,并通过在推理过程中引入任务相关的人工知识压缩Viterbi和Baum-Welch格搜索空间,提高了训练的速度。在中文863命名实体识别评测语料和SIGHAN06语料集上进行的实验表明,该算法在不影响中文命名实体识别精度的同时,有效地降低了模型的训练代价。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两方面的研究:1.柽柳科系统学研究基于核核糖体DNA ITS序列,并结合形态特征,论证了山柽柳属(Myrtama(Royle)Ovcz&Kinz)是一个自然的属。山怪柳属是怪柳属向水柏枝属进化过程中的中间过渡阶段,表现出许多“杂合”的性状,但系统学关系与水柏枝属更为接近,柽柳属、由柽柳属、水柏枝属同属于怪柳族Tamariceae;基于18S(nrDNA),rbcL(cpDNA),和tRNA Ser/Gly(cpDNA)间隔区分子序列,并结合形态特征,支持红砂属(holonachna Ehren).为一个独立属的分类学意见,并认为红砂属是柽柳科共同祖先向琵琶柴属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分支,与琵琶柴属关系很近,两者同属于红砂族Reaumurieae。画出了柽柳科系统演化关系图,并认为红砂族较为古老,柽柳族较为进化,由红砂族演化出柽柳族, 而柽柳属为联结红砂族和柽柳族的中间联结。首次较全面的研究了怪柳属植物的地理学。柽柳属是典型的旧世界温带分布属,伊朗一吐兰地区的西亚亚区是现存本属植物的现代分布中心和分化中心;根据柽柳属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形态演化趋势、现有的化石及地质历史资料推测,柽柳属起源于古地中海热带成分盛行的早第三纪始新世,具有起源古老的性质,并且随着晚第三纪古地中海的退缩、气候逐渐干旱而得到进一步发展,产生许多新的以温带成分为主适应旱生环境的现代柽柳属种类。分析了怪柳属植物的形态变异,比较了怪柳科18种植物营养枝解剖结构,并对国产柽柳属植物进行了分支分类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在此基础之上对国产柽柳属植物有争议的种进行了分类学修订。认为短毛怪柳为刚毛怪柳的一个变种,恢复其学名Tamarix hispida Var.Karelinii(Bge)Baum,而甘蒙柽柳(Traustromogolica Nakai)、白花柽柳(T.albiflonum M.T.Liu)、多花柽柳(T.hohenackeri Bge)为自然的分类学种。日.柽柳科生态学研究全,调查了新疆境内柽柳属植物的分布及群落特征,并对重点调查的塔里木河中游柽柳群落及刚毛柽柳盐淇群落特性进行详细描述。发现塔里木河中游怪柳随着地下水埋深的逐渐增加而表现出从繁茂到衰退到死亡这样一个生长规律,说明柽柳生存和发展总是与分布区的地下水位相联系,此外,怪柳群落与胡杨林一起构成了荒漠河岸林独特的景观;刚毛柽柳群落种类贫乏,根据种类组成及分布生境将刚毛柽柳群落划分为三大群丛组,而以刚毛柽柳为建群种构成的广裹盐漠属于比较脆弱的生态系统,仅具有相对稳定性。首次开展了柽柳科分子生态学研究。利用RAPD分析技术对新疆境内10个刚毛柽柳居群进行了遗传结构特征分析,认为刚毛柽柳遗传变异丰富,变异主要分布在居群间;维持刚毛柽柳遗传多态现象的机制主要是基因流的隔离;刚毛柽柳的繁育系统属于一种自交和不完全异交混合的交配类型。刚毛柽柳天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丰富,遗传分化较大,反映了刚毛柽柳对环境广泛的适应性。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短毛柽柳的分类学地位一直是柽柳属中争论的焦点之一。由于所持划分依据不同 ,认为短毛柽柳为刚毛柽柳杂种、变种或一独立的种。本文系统回顾了短毛柽柳的研究历史 ,对前人所做的有关刚毛柽柳和短毛柽柳形态学、解剖学、孢粉学、植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 ,并查阅了大量的标本 ,认为短毛柽柳是刚毛柽柳的一个变种 ,是从刚毛柽柳进化到另一个极端种的中间过渡阶段 ,同意Baum的意见 ,将其学名恢复为Tamarixhispidavarkarelinii (Bge)Baum .。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In our screening for new antibiotics from bacteria, the streptomycete isolate M097 from Jiaozhou Bay in China was found to produce aloesaponarin II (1a) and 1,6-dihydroxy-8-hydroxymethyl-anthraquinone (2). Similarly, a terrestrial streptomycete GW24/1694 produced 1a and its methyl ether, the new compound 1-hydroxy-6-methoxy-8-methyl-anthraquinone (1b). All structures were derived by spectrochemical analysis and by comparison with reference dat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rine streptomycete isolate M097 and the terrestrial streptomycete GW24/1694 could be a promising material for studying the biosynthetic pathway of polyketides.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根据青藏铁路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植被恢复建设的迫切需要, 在青藏铁路沱沱河试验段高寒草原区取土场开展植被恢复的试验工作, 主要研究和分析了梭罗草(Kengyilia thoroldiana (Oliv.)J.L.Yang,Yen et Baum)在青藏铁路取土场植被恢复中的应用, 为青藏铁路工程建设中的取土场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 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取土场属次生裸地, 其有机质含量为3.31 g•kg-1, pH为8.84.梭罗草为高原干旱地区乡土多年生草本植物, 具有耐寒旱、抗风沙以及耐盐碱等特性.在取土场植物的出苗率接近50%, 越冬率可达75%以上. 恢复第2年植物群落盖度为41%, 群落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分别达到(128.16±41.85) g•m-2和(266.50±95.69 )g•m-2.可见, 无论是种子萌发和植物越冬, 还是植物个体生长发育以及人工植物群落特征, 梭罗草表现出对青藏铁路沿线高寒干旱地区气候和土壤环境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只要采用高原乡土植物种类和采取相应的植被恢复技术措施,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取土场次生裸地的植被快速恢复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