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resultados para Maes, Nicolaes, 1632-1693.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sumo:
本实验利用椭偏光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在光学硅片上装配人类免疫球蛋白G作为感应层,利用能与其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性,对样品中人类免疫球蛋白G抗体进行定量检测,证实利用该系统具有对蛋白质进行定量检测的能力,探索该系统在临床检验方面应用的可行性。
Resumo:
给出了数据处理的方法,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给出了裂纹扩展速率与ΔK的关系,为油 田的安全生产提供了依据。
Resumo:
<正>微重力科学是应运载人航天而发展起来的前沿学科.微重力环境为诸多科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机遇,孕育着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并正在培育新一代高技术产业,是空间科学研究的热点.1995年9月4日总装备部(原国防科工委)正式下文批准筹建"国家微重力实验室",由总装备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同投资开始建设中国科学院国家微重力实验室.1999年7月实验室上报创新试点工
Resumo:
A novel method for measuring the imaging quality of a projection system with mirror-symmetric FOCAL marks is proposed, and the principle of the method is described. Through experiments,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not only the axial aberrations but also the lateral aberrations can be measured with high accuracy by the method. The advantages of the method include obtaining more aberrations than the FOCAL technique and making it much simpler to perform a full-scale measurement of the imaging quality of a lithographic projection system. (C) 2006 Society of Photo-Optical Instrumentation Engineers.
Resumo:
根据耦合模理论和弯曲波导耦合器的结构特点,对平面弯曲波导耦合器的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弯曲波导耦合器的弯曲半径和最小间距两个可调变量,增加了波导器件设计的灵活性;同时由于等效耦合长度的调制作用使得弯曲波导耦合器在波分复用/解复用中比平行直波导耦合器具有更大的复用带宽;分析了弯曲半径和最小间距对弯曲波导耦合器复用带宽的影响,为实际波导器件的设计制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Resumo:
单长周期光栅迈克耳孙(Michelson)干涉仪是由尾纤端面蒸镀高反膜的单根长周期光纤光栅构成。入射光经长周期光栅后,部分被耦合到包层中传输。经过包层和纤芯传输的光信号经尾纤端面反射后,重新耦合回到长周期光栅中,在光栅区域形成干涉。通过理论计算分析了各种因素对其光谱响应的影响。从实验上得到了干涉光谱的谐振峰波长位移与光纤段温度变化成良好的线性关系,测得其温度系数为31.3pm/℃。表明这种结构可用于高温传感或作为波分复用滤波器。
Resumo:
Defects in as-grown U3+ : CaF2 crystals grown with or without PbF2 as an oxygen scavenger were studied using Raman spectra, thermoluminescence glow curves, and additional absorption (AA) spectra induced by heating and gamma-irradiation. The effects of heating and irradiation on as-grown U3+: CaF2 crystals are similar, accompanied by the elimination of H-type centers and production of F-type centers. U3+ is demonstrated to act as an electron donor in the CaF2 lattice, which is oxidized to the tetravalent form by thermal activation or gamma-irradiation. In the absence of PbF(2)as an oxygen scavenger, the as-grown U3+:CaF2 crystals contain many more lattice defects in terms of both quantity and type, due to the presence of O2- impurities. Some of these defects can recombine with each other in the process of heating and gamma-irradiation. (c) 2005 WILEY-VCH Verlag GmbH & Co. KGaA, Weinheim.
Resumo:
为实现室温下小型化、高效率的1.9μm激光输出,采用793.5 nm激光二极管泵浦Tm:YAP晶体,晶体采用热电制冷及风冷的方式控制在18℃,采用1∶1的聚焦耦系统,获得功率为2.2 W、中心波长为1928 nm的激光输出,光光转换效率为31%,斜率效率达41%。对影响激光输出的耦合输出率、腔型、腔长、晶体工作温度等因素进行了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输出功率的变化与温度基本成线性关系,当增加激光谐振腔长时,由于高阶模式损耗加大以及晶体热透镜效应的加重导致腔内损耗加大,输出功率和斜率效率都有所下降。
Resumo:
稻属(OryzaL.)是禾本科稻族(Oryzeae)中最大,也是分布最广的属,由于其包括亚洲栽培稻这一世界第一大粮食作物,对该属各方面的研究都相当多,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究也是如此。然而,由于该属分布跨及亚、非、美、澳各洲热带、亚热带地区,材料不易得到,故研究常缺乏系统性,属和属内一些种的界限仍然存在争议,属下组间特别是几个孤立类群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也一直不很清楚,稻属与近缘类群间系统发育关系研究也很有限。为此,本文在以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评述了目前稻属各分类系统,指出了目前普遍接受的观点和存在分歧,同时对稻属系统作了一些必要的修订;通过l7种野生稻的核型分析和通过原位杂交技术在稻属尝试性的应用,从染色体水平探讨了稻属与近缘类群间的关系以及稻属内物种间的关系;通过对lO个属28种稻族植物cp DNA上的trnK基因的限制性内切酶位点的分析,并综合其它证据,对稻属与近缘属间关系进行初步的探讨。主要的结论如下: 一、 17种野生稻核型研究表明: 1)所有种的间期核属染色中心型(chromocentertype),染色中心较少或多,形状规则或不规则,散布于全核;前期染色体固缩特性属于近基型(proximal type),2)Sect.Oryza所有种的核型很相似,均为n=5m+5sm+2t,其中第四对和第十对为st染色体,第十对为随体染色体,Sect. Brachyantha和SeCt. Padia的核型与前者有一定的差异,表现在随体染色体的位置和染色体的大小。0. brachyantha的核型特点并不支持将该种置于Sect. Oryza的观点。 对携带BC和CD基因组的四个种的核型分析表明,其染色体组成并非是二倍体染色体组成的叠加,说明其形成后发生了二倍化的分化,综合各方面证据, 我们支持携带BC基因组的两个四倍体种属双系起源, 而携带CD基因组的四倍体之起源与亚洲携带C基因组的物种有关的观点。3)对国内8个居群的药用野生稻(0.officinalis)核型研究表明,所有居群均为二倍体,未发现以前学者所报道的四倍体类型。药用野生稻为一多型种,通过初步的形态学比较分析,我们认为斯里兰卡分布的根茎野生稻O.rhizomatis很可能是药用野生稻这一多型种适应于季节性干旱环境的一个生态型。4)以前学者认为稻属可能源于x一5的次级多倍化,我们不支持这一观点,从整个稻族所有属以及近缘的稻亚科其它三族的染色体基数来考虑,我们认为其祖先类群更可能的染色体基数为x-6。 二、原位杂交结果:1)确定了13个种的45s rDNA的位点数,其中所有携带A基因组的物种除亚洲栽培稻和O_ rufipogon之位点数有1和2的分化外,其余种皆为一个位点;B基因组也含一个位点,C基因组的两个种各含3个位点, BC基因组的两个种均具三个位点,E基因组含二个位点,携带CD基因组的稻种分别携带3和5个位点,其中位点有大小之分;2)利用C基因组作探针,B基因组作封阻DNA,在四倍体CD(O.latifolia)的染色体制片中确立了带C基因组的染色体。 三、用PCR-RFLP技术对稻族lO个属28个种的trnK基因的酶切位点变异进行了分析,发现:(1) trnK基因PCR扩增产物长度约为2575bp,没有明显的长度变异,l7种内切酶处理,共得到72个酶切位点,占整个trnk基因全长的13.98%,72个酶切位点中52个为突变位点,33个为信息位点,利用52个突变位点,构建了28个种的树系图。(2)分支分析表明,稻族的lO个属共分为两组,一组为O.ryza和Porteresia,一组为其余的8个属;该结果明显不同于经典的族内划分。根据稻族各属现在的分布格局,认为稻族是禾本科早期分化过程中产生的类群,由于生境的相似,趋同演化和网状进化事件可能比较频繁,稻族的亚族划分可能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成分。Porteresia coarctata, Rhynchoryza subulata,Leersia perieri三种以前曾被置于稻属,根据分支图,后两种位于分枝图的第二支,与稻属各种分化较大,而P.coarctata与稻属聚在一起,说明两者在锻汰基因的变异式样是相似的。综合各方面资料,我们认为P. coarctata可能是稻属适应于海滩耐盐环境的一个特化的类群。 (3)稻属的Sect. Oryza所包括的两个系Ser.Oryza与Ser.Latifolia仅在一个酶切位点上有差异,说明其间关系非常密切,Sect. Padia中的两个系Ser. Meyerianae和Ser.Ridleyianae与Sect.Oryza所包括的两个系Ser. Oryza与Ser. Latifolia有明显分化,两个孤立类群O brachytrntha f770.scl71echteri与Ser. Ridleyi聚在一起。 这一结果与Vaughan(1994)将两孤立种和O.ridteyi复合体同置于其系统中的Sect. Ridleyanae是吻合的。
Resumo:
本文通过长时间的野外监测,首次报道了西黑冠长臂猿的一次雄性取代行为。一个研究群体(G3)中的1只亚成年雄性长臂猿在10岁左右取代了相邻群体(G2)中的成年雄性。整个取代过程持续了15d时间。雄性取代发生前,G2中雌雄的配对关系已经不稳固,这为雄性取代提供了机会。而G2与G3群的一次长时间冲突可能消耗了G2中成年雄性大量体能,这为G3中的亚成年雄性打败并取代G2中的成年雄性创造了机会。本研究在取代发生后,对新形成群体的鸣叫行为进行了连续4个月的监测。结果表明与处于稳定时期的G2群相比,新形成群体的鸣叫频次更高,但每次二重唱中雌性的平均激动鸣叫次数降低。这证明了Geissmann(1986)提出的假说,新配对的群体应该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多练习二重唱,这样导致新配对群体的鸣叫频率明显升高。虽然经历了4个月的合唱练习,新形成群体的激动鸣叫次数仍然偏低,并且两只雌性同时激动鸣叫的频次也比较低。这说明新形成的配对之间配合依然不默契,或者说明配对之间的关系还不稳定。
Resumo: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及肺成纤维细胞培养方法,以及C带、G带显带和银染技术,对云南版纳微型猪进行了染色体显带研究。测量了染色体的相对长度、着丝点指数及臂比。结果表明,AgNORs(银染核仁形成区)定位于7号和10号染色体,版纳微型猪的G带带型与其它家猪相似,C带和AgNORs具有多态性。与滇南小耳猪相比较,其C带基本一致,但AgNORs差异较大
Resumo:
用耳石、脊椎骨、鳃盖骨等识别和鉴定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Abe)的年龄,在描述其轮纹特征基础上,比较其在判读暗纹东方鲀年龄和生长特征上的异同与准确性。结果表明,耳石磨片上的轮纹特征明显、清晰且规律性强,是最好的年龄鉴定材料;脊椎骨轮纹也很清晰,但测量时有一定难度,也是较好的年龄鉴定材料;鳃盖骨上年轮较难判定,只能作为辅助材料。本文还对牙齿能否作为年龄鉴定材料进行了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