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 resultados para Macurdy, Elisha, 1763-1845.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sumo:
本文综述了生产高清洁度钢水的一些磁流体力学技术,包括钢包精炼的电磁搅拌,离心分离型中间罐,中间罐通道式感应加热,结晶器电磁制动,结晶器电磁稳流和电磁加速等等,着重描述了其技术特征和夹杂物的去除机制。工业应用表明,这些磁流体力学技术对生产高清洁度钢水和高质量的最终产品都具有良好的效果。
Resumo:
简要论述了长江三峡水库的形态和库区泥沙冲淤特点,重点分析了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水库蓄水运行过程对库区泥沙淤积的影响,以及新形势下水库运行中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为优化三峡水库运行方式提供依据。
Resumo:
The extinction cross sections of a system containing two particles are calculated by the T-matrix method, and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wo single particles with single-scattering approximation. The necessity of the correction of the refractive indices of water and polystyrene for different incident wavelengths is particularly addressed in the calculation. By this means, the volume fractions allowed for certain accuracy requirements of single-scattering approximation in the light scattering experiment can be evaluated. The volume fractions calculated with corrected refractive indices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obtained with fixed refractive indices which have been rather commonly used, showing that fixed refractive indices may cause significant error in evaluating multiple scattering effect. The results also give a simple criterion for selecting the incident wavelength and particle size to avoid the 'blind zone' in the turbidity measurement, where the turbidity change is insensitive to aggregation of two particles.
Resumo: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870601/30730032/30730093
Resumo:
对光致聚合全息存储材料光化学反应过程和引起布喇格偏移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理论推导,得到了曝光时间与布喇格偏移量的关系.实验曲线表明,材料的布喇格偏移先是随着曝光量的增加而增加,最后达到饱和值.实验的结果与理论分析进行比较,两者符合较好,说明对于布喇格偏移随时间变化动态过程的分析比较合理.
Resumo:
本报告对木根麦冬的生态、遗传与进化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分析了木根麦冬居群内个体育性变异与基因流的模式与强度,研究了木根麦冬居群遗传变异在时间与空间的动态变化过程,深入探讨了该物种的适应策略、自然选择与进化模式。同时对生物进化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尝试性探讨。 一、影响有性繁殖生物居群中交配与繁殖成功的行为、生态与遗传现象最终决定等位基因与基因型的相对频率及其在世代间的变化。植物的交配系统不仅决定了居群未来世代的基因型频率,而且还影响到植物居群的有效大小、基因流和选择等其它进化因素。我们利用等位酶多态性,采用似然性方法与计算机模拟为木根麦冬三个居群的种子确定父本。共有90.1%的种子可以在居群中找到唯一的最可能父本。在这些种子中,56.1%在0.95的显著水平上可以确定唯一亲本。并且还发现:1.个体自交越多,产生的种子就越多;2.个体提供 给自己的有效花粉比提供给别的植株的有效花粉多,3.只接受花粉而不提供花粉的植株产生的种子少;4.只接受花粉而不提供花粉的植株产生种子的机会也少,综合我们以前的研究结果,可以认为,木根麦冬的交配系统正在或已经发 生了转变,从以异交为主到以自交为主。 二、点模式分析的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三个居群中,木根麦冬个体都表现出相对随机的分布。空间自相关分析却发现开花个体在空间聚集分布,呈斑块状开花。这个结果也表明个体空间分布模式与开花状态没有直接关系,集团性开花可能是一个促进花粉传播的适应特征:开花个体的聚集可能对传粉者形成强有力的吸引。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木根麦冬居群中大多数等位基因都聚集成一定大小的斑块。基因的聚集突出的说明了木根麦冬居群内基因流动的状况,花粉与种子的传播受到限制。传粉能力弱的传粉者以及种子的近距离的散布使基因局限于一定的小范围内,从而形成基因斑块,而斑块的大小由传粉者的活动范围及种子的传播距离决定。 三、基因纯合导致有害的隐性基因或部分致死的基因表达,使纯合子适合度降低,因此纯合子频率在世代间的变化将是衡量近交衰退的一个较好的指标。木根麦冬中亲代居群的观察杂合度大大高于子代居群,这个结果表明大量的纯合子在从种子到成株的过程中被淘汰。大量的纯合子被淘汰可能时由于隐性致死或有害等位基因纯合的结果,自交以及有亲缘关系的个体之间交配使有害等位基因与致死等位基因纯合,从而使一个远交种中出现自交衰退,过量的纯合子被淘汰是自交衰退的直接后果。
Resumo:
买麻藤纲的系统演化位置数百年来一直是国际植物学界争论的焦点问题。有人认为,买麻藤纲是被子植物的姐妹群,但另有人认为该纲与裸子植物的关系更为密切。尽管存在争议,但是麻黄属(麻黄科)一直被公认为买麻藤纲的基部类群。由于其在植物界中的特殊位置,解剖学、形态和分类学、分子系统学与古植物学等多种学科已经对该属开展了多角度的研究工作。在对买麻藤纲系统发育和演化位置进行研究时,我们意识到麻黄属的历史记录问题不仅是对麻黄属进行其他研究中必须首先解决的关键问题,而且已成为当务之急。而要令人满意的地解决麻黄属的历史记录,必须弄清以下核心问题:①麻黄属的起源时间是什么? ②麻黄属的化石记录怎样? ③早期麻黄植物的多样性怎样? 我们在全世界搜集了麻黄属的全部化石文献,这给我们对该属历史记录进行研究提供了扎实的基础;我们在辽西热河生物群尖山沟组早白垩世地层采集到了保存完好的麻黄化石,这为我们对其历史记录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在对该属进行深入的研究后,结合对在中国辽宁省西部尖山沟组早白垩世地层采集到的保存完好的麻黄化石的研究,得出结论如下: (1)麻黄科下原有的似麻黄属和异麻黄属的属征以及模式种的形态特征与麻黄属非常接近。似麻黄属与麻黄属的区别在于二者的时代不同,异麻黄属和麻黄属的差异在于异麻黄属的分枝式样兼具对生和互生。在综合对比后,将似麻黄属和异麻黄属归并入麻黄属中。 (2)根据繁殖器官的特征,对麻黄属下的化石记录进行了整理,结果发现,目前可以确认的麻黄属化石种共有7个,分别是Ephedra chenii (Cao et Wu) Liu, Li et Wang comb. nov., E. antiqua (Heer) Liu, Li et Wang comb. nov., E. xingxuei (Tao et Yang) Liu, Li et Wang comb. nov., E. lanceolata Liu, Ferguson, Li et Wang sp. nov., E. divisa Liu, Ferguson, Li et Wang sp. nov., E. ovata Liu, Ferguson, Li et Wang sp. nov., 以及E. tenera Liu, Li et Wang sp. nov.。其余的种由于性状不明确或缺乏繁殖部分的特征而被暂时搁置一边。 (3)在1.25亿年前,麻黄属在种子单位中苞片的形态、叶片的形态和大小以及叶脉式样等四个方面已经表现出了丰富的多样性。1.25亿年前,麻黄属叶片的最长可达35毫米,最宽可达45毫米,比现代植物的大(最长可达35毫米,最宽可达2毫米);叶片的叶脉式样中在同时具有现在植物的平行脉和汇聚脉之外,还有分叉脉出现。种子单位中苞片的形态主要为鳞片状和披针形,这比现代植物窄;叶片的形态主要有四种类型(卵形、裂叶、披针形以及鳞片状),比现代植物中的两种类型(披针形和鳞片状)复杂。将1.25亿年前多样的麻黄属与现代麻黄植物对比,表明在过去的1.25亿年期间,麻黄属的演化过程为:性状的消失和物种的灭绝。 (4)对于麻黄属的起源时间,对现代麻黄植物叶绿体rbcL基因序列的分析得出的时间为8-32 百万年,而近期基于rbcL、rps4 以及ITS序列和麻黄属化石种子以及麻黄粉的分析,得出麻黄属的起源时间为1.1亿年。我们发现的保存完好的化石标本给出的可靠的直接证据表明,麻黄属植物早在1.25亿年前已经出现,而且当时已经表现出了丰富的多样性,说明麻黄属的起源时间可能会更早。
Resumo:
下载PDF阅读器西北太平洋具有独特的板块特征和地质历史,几个边缘海将亚洲大陆和太平洋隔开.在更新世冰期的低海平面时期,海洋生物群体可能会被隔离在日本海、东海和南海.伴随冰后期海平面的上升,以往的研究认为被隔离在3个边缘海的群体会因为扩散的作用而重新混匀.为了检验该假说,本研究探讨了梭鱼的系统地理格局.采集梭鱼分布范围内9个地点的272个梭鱼个体,分析其线粒体控制区5'端435 bp的片段.共检测到3个不同的单倍型类群,这3个单倍型类群可能是在更新世冰期被隔离在3个边缘海内而产生的分化.这一研究结果与以往的假设相反,3个单倍型类群在地理上的频率分布存在很大差异.分子方差分析和群体多样性指数都表明3个边缘海内的梭鱼群体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这些结果表明:与基于生物学特性预期的梭鱼具有较高的扩散能力相反,梭鱼群体空间上的基因交流是很有限的.东海的梭鱼群体间缺乏系统地理格局,这可能是因为末次冰盛期后梭鱼群体发生了近期的栖息地扩张,群体间没有足够的进化时间在迁移-漂变间取得平衡.
Resumo:
提供一种新的具有抑制HIV的活性的核糖体失活蛋白-栝楼蛋白,同时提供其制备方法。栝楼蛋白粗品和纯品均显著地抑制HIV-1诱导C8166合胞体的形成;在急性感染中,栝楼蛋白显著地抑制了HIV-1P24抗原的表达,化合物浓度为0.04μg/ml时,94P73CMI和94P75CMI对P24抗原表达抑制率分别为54.8%和52.6%(即EC50均低于0.04μg/ml)。HIV-1抗原阳性细胞减少了47.0%;在慢性感染中,栝楼蛋白对HIV-1ⅢB的复制无影响,即使在毒性浓度下,P24抗原表达水平也变化不大。
Resumo:
本发明公开了长春花及其提取物在制备抗艾滋病药物中的用途,属于中药、天然药物领域。长春花通过乙醇提取,然后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进行萃取,得到不同的提取部位,经实验证明,提取所得到的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具有抗艾滋病病毒的作用。
Resumo:
<正> 在孟氏藻属(Mougeotia)中的一些种类,它们是完全以静孢子营生殖的。以往的藻类学家对于此种孢子的形成过程有不同的意见:如 Hassall(1845)、Wittrock(1878)、W.及G.S.West(1902)和 Czurda(1931)等氏认为此种孢子在形成过程中,孢子母细胞的内含物要发生分裂,接着又进行接合。
Resumo:
Er/Bi codoped SiO2 thin films were prepared by sol-gel method and spin-on technology with subsequent annealing process. The bismuth silicate crystal phase appeared at low annealing temperature while vanished as annealing temperature exceeded 1000 degrees C,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 and Rutherford backscattering measurements well explained the structure change of the films, which was due to the decrease of bismuth concentration. Fine structures of the Er3+-related 1.54 mu m light emission (line width less than 7 nm) at room temperature was observed by photoluminescence (PL) measurement. The PL intensity at 1.54 gm reached maximum at 800 degrees C and decreased dramatically at 1000 degrees C. The PL dependent annealing temperature was studied and suggested a clear link with bismuth silicate phase. Excitation spectrum measurements further reveal the role of Bi3+ ions for Er3+ ions near infrared light emission. Through sol-gel method and thermal treatment, Bi3+ ions can provide a perfect environment for Er3+ ion light emission by forming Er-Bi-Si-O complex. Furthermore, energy transfer from Bi3+ ions to Er3+ ions is evidenced and found to be a more efficient way for Er3+ ions near infrared emission. This makes the Bi3+ ions doped material a promising application for future erbium-doped waveguide amplifier and infrared 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