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 resultados para Médéa, Wilaya de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sumo:
TRISO-Model(tridimensional integrated software development model)是为处理软件开发的复杂性和动态性而提出的三维集成软件开发方法学,其中,多维模型之间的语义一致性维护以及对模型应用中公共操作部分的重用,提出了基于一致语义进行模型管理的需求.给出了基于MDA(model driven architecture)进行模型管理的方法MDA-MMMethod(MDA based model management method),应用MDA的4层模型管理结构,基于MDA核心标准MOF(meta object facility)所提供的公共语义基础管理模型和元模型,MDA-MMMethod支持各种MDA模型操作标准实现在TRSIO-model应用中的重用.开发了相应的支持系统MDA-MMSystem(MDA based model management system),应用于SoftPM的项目实践中.与传统方法相比,模型应用的开发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降低了开发成本.最后,给出了模型融合的应用实例介绍.
Resumo:
当今,用户需求频繁变化,对软件系统灵活性的期望日益增长。但是,大多数系统由于自身设计的局限性,不能及时满足用户期望,导致软件满意度降低;与此同时,开发者却疲于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定制需求,造成一个软件系统往往并存多个定制版本,极大地增加了系统维护、升级的复杂度与成本。支持动态演化的软件系统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即使在发布后,此类系统仍然允许用户在运行时修改系统属性与行为,随时满足自己的定制需求。由此,开发者可以避免为每个用户维护定制版本,降低软件系统的维护、升级成本,提高生产率。着眼于软件系统的动态演化能力,基于实践,本文考察了用户对软件系统的定制需求,归纳出系统三方面的可演化能力:元数据、业务流程、界面。从一般性上讨论了这三方面演化能力的特性及它们之间的关联。 接着,为了实现可动态演化软件系统,本文从模型驱动架构理论(MDA/MOF)和工作流技术(WFMS)入手,通过实践分析了MDA/MOF理论中模型层次结构在支持三方面动态演化能力方面的实践局限性;据此,提出了一种混合层次模型的平台设计。此平台设计能够赋予软件系统在元数据、业务流程与界面三方面灵活的动态演化能力;最后,本文介绍了基于此设计而实现的一个J2EE系统,以此证明设计的实践可行性。
Resumo:
提出基于模型驱动架构的软件开发过程,利用可执行形式化规范,有效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和可测试性,并通过基于可执行规范的运行时监控技术保证系统行为的可信性,降低由于软件测试阶段遗留的错误以及系统受到非法入侵所带来的风险.
Resumo:
A comparison of methane dehydroaromatization (MDA) on 6Mo/MCM-22 and 6Mo/ZSM-5 was carried out using a gas mixture of 90%CH4, 2%CO2 and 8%Ar as the fe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tability of 6Mo/MCM-22 is better than that of 6Mo/ZSM-5. A detailed study reveals that the ability for coke accommodation and the retention of the shape selectivity for aromatics formation is responsible for the stability of a MDA catalyst.
Resumo:
合成了一系列刚性二酐改性 HQDEA-MDA 型聚醚酰亚胺,研究了 H_2,O_2 和 N_2的透过性能与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 HQDEA-MDA 分子中引入刚性或半刚性的第二种二酐单体后,在透 H_2系数有所提高的情况下,聚醚酰亚胺的 H_2/N_2选择性明显改善,其中 BPDA 改性的聚醚酰亚胺HQDEA/BPDA-MDA 的透气选择性最好。
Resumo: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proteins from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s) exposed to tumor conditioned medium (TCM) and to identify the key regulator in the cell cycle progression. The HUVECs were exposed to TCM from breast carcinoma cell line MDA-MB-231, then their cell cycle distribution was measured by flow cytometer (FCM). The role of protein in cell cycle progression was detected via two-dimensional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2-DE) and western blotting. Following the stimulation of TCM, HUVECs showed a more cells in the S phase than did the negative control group (ECGF-free medium with 20% FBS), but the HUVECs' level was similar to the positive control group (medium with 25 mug/ml ECGF and 20% FBS).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cyclin D-1/E and some changes in other related proteins occurred after incubation with TCM. From our results, we can conclude that breast carcinoma cell line MDA-MB-231 may secrete soluble pro-angiogenic factors that induce the HUVEC angiogenic switch, during which the expression of cell cycle regulator cyclin D-1/E increases and related protein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process.
Resumo: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tumor conditioned medium (TCM) on the proliferation and apoptosis of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s). HUVECs were exposed to TCM from breast carcinoma cell line MDA-MB-231, then we measured their proliferation, apoptosis and cell cycle distribution by MTT and flow cytometery (FCM). Following the stimulation of TCM, HUVECs showed higher pro-mitogenic and anti-apoptotic ability than did the negative control group (ECGF-free medium with 20% FBS), but a similar ability to the positive control group (medium with ECGF and 20% FBS). From these results, we can conclude that breast carcinoma cell line MDA-MB-231 could secret soluble pro-angiogenic factors that induce HUVEC angiogenic switching, including cell cycle progression, proliferation and growth. The role and character of these factors remain to be further studied.
Resumo:
生命的最基本过程是电子转移,而氧是生命过程中最重要的电子受体,当氧的电子传递发生短路时,形成了极具反应力的超氧自由基(O2_.),O2_. 及其衍生物对生命活动造成种种威胁。生物体内自由基的产生、转化、清除、利用、危害和控制是新兴的学科,属自由基生物学与植物生理学交叉领域。该成果参考自由基医学的研究,改良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植物自由基的检测技术,如:O2_. 、H2O2、OH、1O2等活性氧和脂质过氧化产物MDA、活性氧防御酶SOD的测试,同工酶类型的鉴别等,克服了植物特有的干扰组分和自由基寿命短的难题。在此基础上,抓住“自由基在植物体内产生的位点”和“它是怎样危害生命活动的”这两个关键性问题,从“活性氧的产生、转化和清除”、“活性氧及其衍生物对核酸、蛋白质的损伤”“线粒体呼吸链的电子漏失形成O2_. ”、“活性氧对植物乙烯的形成和衰老的调控”、“活性氧对光合作用的影响”、“逆境中活性氧诱导的过氧化损伤”等多个角度开展研究,提出逆境中的代谢障碍是由于自由基代谢不平衡、累积造成的,要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必须保持体内恒定的自由基水平。以新的自由基生物学理论对逆境下植物发生的代谢障碍和果蔬自然衰老的导因进行解释,为逆境中植物的异常生命现象采取的调控措施、为自然衰老的干预以及为生物工程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将建立的理论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将APX和SOD两种抗氧化酶基因同时导入水稻。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
Resumo:
本文就中华猕猴桃采收后贮藏与后熟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及O2、CO2的气调效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结果表明,在贮藏和后熟过程中,中华猕猴桃果实的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存在明显的高峰期,两者同时到达。硬毛变种的呼吸强度与乙烯产率较软毛变种低硬度、Vc、叶绿素随着采后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可溶性固形物、蛋白质、chla/chlb则增加。果肉与果心组织中,SOD、MDA及蛋白质存在明显差异,显示了两者生理状态的不同。伴随后熟进程,SOD逐渐下降,脂类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增加,显示了它们在中华猕猴桃的后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3% O2抑制了中华猕猴桃后熟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如抑制了呼吸和乙烯的上升,硬度的下降及可容性固形物的增加等。低氧保持了猕猴桃果实的良好品质。 20% CO2短期处理,抑制了呼吸作用,但刺激了乙烯的产生,同时加速了果实软化和腐烂的产生,表明中华猕猴桃对高CO2敏感,20%的浓度足可以产生伤害。
Resumo:
本文以我国目前主要栽培的甜樱桃早、中、晚熟品种“红灯”、“佐藤锦”、“那翁”、“拉宾斯”和“砂蜜豆”等为试材,系统地研究了甜樱桃果实在不同O2和CO2浓度气调贮藏条件下的生理特性、风味品质和贮藏性,提出了适合于甜樱桃果实生理特性的气调指标和贮藏时间;分析了甜樱桃在不同贮藏条件下果实中乙烯、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和丙二醛(MDA)的变化情况,揭示了它们与甜樱桃果实衰老、褐变及耐贮性的关系;分析了甜樱桃果实在不同贮藏条件下乙醇、色泽、硬度、可溶性固形物、酸和维生素C等物质成分的含量变化及与果实风味品质的关系;同时,还分析了不同甜樱桃品种果皮的结构特征及与耐藏性的关系,以及不同成熟度的甜樱桃果实在气调贮藏中的生理反应和品质变化。为形成甜樱桃果实采后商业化贮藏的系列配套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不同CO2浓度的气调贮藏对甜樱桃果实采后生理及品质的影响;高O2或高CO2浓度处理对甜樱桃果实褐变、衰老及风味品质的影响;动态气调贮藏和非动态气调贮藏对甜樱桃生理特性、风味品质和耐藏性的影响;不同成熟度及不同品种对甜樱桃耐藏性的影响;不同药剂配合包装处理对甜樱桃果实耐藏性及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1. 甜樱桃果实适合于较高CO2浓度的CA贮藏:与自发性气调贮藏(MAP)相比,气调贮藏(CA)更能明显地延缓果实衰老,减少腐烂和褐变,保持风味品质和延长1.5~2倍的贮藏时间。其中以较高CO2浓度的(5% O2 + 10% CO2)气调贮藏效果最好,早熟品种“红灯”的贮藏期为60天,而中、晚熟品种“最上锦”、“佐藤锦”、“那翁”、“拉宾斯”和“砂蜜豆” 的贮藏期可达80-100天。果实在25℃下的货架存放时间为2-3天,在低温条件下(3-5℃)的货架时间是6天以上。 2. 高O2浓度气调对甜樱桃果实易造成伤害:用高O2浓度(70% O2 + 0% CO2)气调贮藏甜樱桃,在短期内可以抑制果实腐烂、减少果肉中挥发性代谢产物乙醇含量,但果实中的丙二醛含量上升迅速,褐变加剧,造成高氧伤害。 3. 动态气调贮藏更有利于延长甜樱桃果实的贮藏期:与非动态气调贮藏相比,贮藏前期用较高浓度CO2(20%)处理甜樱桃果实可有效控制维生素C含量的降低,丙二醛含量上升的速率较慢,可明显减少贮藏后期果实褐变和腐烂,保持风味品质。 4. 成熟度较高的甜樱桃果实适合于气调贮藏:成熟度较高(深红色时采收)的甜樱桃果实比成熟度低(鲜红色时采收)的果实耐藏性好。 5. 果实的耐藏性与果皮结构有关:耐藏性强的品种表皮细胞较小,排列紧密,细胞壁和外层蜡脂均较厚,果肉内部的维管束螺纹排列致密,果肉的薄壁细胞也排列得比较致密。 6. MAP与生物药剂配合有利于延长甜樱桃的贮藏期:生物1号药剂与加有TBZ的低密度塑料薄膜袋包装配合使用对控制甜樱桃果实腐烂、抑制果肉乙烯和乙醇生成、保持品质特性和延长贮藏时间都很有效。 7. 膜质过氧化是造成甜樱桃果实褐变的主要因素:甜樱桃果实褐变与PPO活性关系不大,但与膜质过氧化作用的产物—丙二醛(MAD)含量变化显著相关。
Resumo:
本文以我国特有的冬枣果实为试材,系统地研究了冬枣果实在室温、低温和不同O2和CO2浓度气调贮藏条件下的生理特性、风味品质和贮藏性,提出了适合于冬枣果实生理特性的气调指标和贮藏时间;分析了冬枣在不同贮藏条件下果实硬度、颜色、叶绿素和花青素、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Vc、乙醇和乙酸乙酯等物质成分的含量变化及与果实风味品质的关系;同时也分析了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和脂氧合酶(LOX)的活性变化情况以及丙二醛(MDA)含量和膜透性的变化情况,揭示了它们与冬枣果实转红、酒化、褐变、软化、衰老、及耐贮性的关系。对冬枣果实在气调贮藏中的生理反应和品质变化的研究,为形成冬枣果实采后商业化贮藏的系列配套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 1、冬枣果实在不同贮藏环境下品质的变化: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冬枣果实Vc含量呈明显下降的趋势,CA处理能有效地抑制果实Vc含量的下降;不同贮藏条件对冬枣果实SSC影响不大;冬枣果实花青素的含量随贮藏时间逐渐下降,高O2浓度(70%)动态气调与其它处理相比,能更有效保持冬枣果实果皮的颜色及花青素和叶绿素的含量,以及果实的亮度、颜色饱和度和色度;同时,还能降低贮藏前期冬枣果实乙醇释放量。 2、冬枣果实在不同贮藏环境下生理的变化:(1) PG 酶是影响冬枣果实软化的主要因素,冬枣果实中存在内切和外切两种PG 酶,在冬枣果实的成熟过程中,Exo-PG和Endo-PG迅速积累,并呈现较高的活性,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与冬枣果实的软化密切相关。CA贮藏与普通冷藏相比,可有效地抑制冬枣果实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活性和延缓果实软化,其中以5% O2的CA贮藏的效果最好。(2)膜质过氧化是造成冬枣果实褐变的主要因素,在室温下冬枣果实细胞膜透性随贮藏时间逐渐上升,CA贮藏在贮藏前中期可有效控制MDA含量的上升和果实褐变的发生,有利于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保护细胞膜结构并延缓果实衰老。冬枣果实褐变与PPO活性关系不大,但与膜透性及膜质过氧化作用的产物—丙二醛(MAD)含量变化显著相关。(3)冬枣果实采收时的SOD活性很低,在25 C下,果实SOD活性急剧上升,低温贮藏条件下,果实SOD活性出现两次高峰,第一次高峰为果实后熟的标志,第二次高峰标志着果实的衰老。(4)在不同贮藏条件下,冬枣果实PAL活性均随贮藏期的延长而呈现下降趋势。 3、影响冬枣果实贮藏性的生理因素:冬枣果实的衰老与活性氧代谢失调和防御体系活力下降有关,随着果实衰老的出现,果实的POD、CAT等保护酶活性均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气调贮藏在前期能显著提高冬枣果实POD的活性,而在后期又显著抑制了POD活性的上升,说明POD在果实贮藏初期表现为保护效应,而在后期则表现为伤害效应。 4、冬枣果实适宜的贮藏条件:与普通冷藏相比,气调贮藏(CA)能明显地延缓果实衰老,减少腐烂和褐变,保持风味品质和延长贮藏时间。其中以较高O2浓度的(10% O2 + 0% CO2)气调贮藏效果最好。气调贮藏与杀菌剂配合有利于延长冬枣的贮藏期,0.1%的施保克和0.1%戴挫霉处理能有效控制冬枣果实贮藏期间的腐烂,延长贮藏时间,施保克的防腐效果好于戴挫霉。 5、拮抗菌和病原菌处理对冬枣果实抗性相关酶的诱导:接种拮抗菌+病原菌或只接种病原菌能诱导冬枣果实蛋白含量的显著升高,说明拮抗菌和病原菌处理诱导了果实病原相关蛋白的积累。在常温条件下,拮抗菌和病原菌处理抑制了冬枣果实的CAT酶活性,诱导了SOD和POD活性的上升。同时果实的蛋白含量也显著升高。在低温条件下,CAT和SOD活性受抑制,POD、PPO和 PAL活性被诱导并显著高于正常果实。这说明拮抗菌处理的冬枣果实可能通过加强氧化酶活性的方式来达到抗病的效果。拮抗菌和病原菌处理后,该部分组织的氧化酶活性加强,它们可以分解毒素,促进伤口愈合,抑制病原菌水解酶活性,从而抵抗病害的扩展。PAL是催化莽草酸途径的关键酶,可合成酚、植保素和木质素,而这些物质均与植物抗性有关。
Resumo:
盐角草(Salicornia europaea L.)是一种叶片退化而茎肉质化,不具有盐腺和盐囊泡的真盐生植物,可以在1020 mM NaCl下生存。其特殊的形态适应特点使其成为研究植物抗盐性的良好实验材料。但目前与盐角草抗盐机理相关的生理和分子方面的研究还非常有限。本文以盐角草为材料,首先探讨了盐分和渗透胁迫对其光合作用和渗透平衡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克隆了盐角草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中的两个关键酶,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SePSY)和番茄红素β-环化酶(SeLCY)基因,并进行了功能分析。该研究对于了解类胡萝卜素在植物抗盐性中所起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盐分和渗透胁迫对其光合作用和渗透平衡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200 mM NaCl是盐生植物盐角草生长的最适盐浓度,在该盐度下盐角草中叶绿素a/b的比值和光饱和点升高,植株的光合作用表现出增强的效应,植株生长最佳。而27% PEG-6000所模拟的渗透胁迫显著降低了盐角草中叶绿色a/b的比值,抑制其光合作用和生长。200 mM NaCl下,Na+的含量显著增加,但脯氨酸含量保持不变,说明Na+对盐角草渗透平衡的作用要强于脯氨酸。同时盐角草中液泡H+-ATPase(V-H+-ATPase)活性增强,而盐角草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SeNHX1)在盐分和渗透胁迫下却表现为组成型表达;我们因此推断在盐分胁迫下,Na+的吸收是由于液泡H+-ATPase活性的增强,而不是诱导SeNHX1基因的表达。同时Na+的吸收可能进一步诱导了与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表达。 盐分对植物的影响涉及植物体内包括光合作用和活性氧代谢在内的多个代谢过程。在植物中,类胡萝卜素是植物捕光天线复合体(LHC)和光系统反应中心叶绿素结合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体内类胡萝卜素能够清除植物叶绿体,线粒体和过氧化物体在电子传递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同时类胡萝卜素是植物激素ABA的前体。200 mM NaCl虽然增加了盐角草细胞的渗透势,但并没有对其造成氧化胁迫和离子毒害,相反提高了其光合能力。类胡萝卜素作为植物活性氧的淬灭剂和光系统的组成成分,可能在盐角草抗盐机理中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在过去的十年中,类胡萝卜素研究大多集中在其生物合成和提高作物中类胡萝卜素含量方面,可是,在植物对非生物逆境(如氧化和盐分胁迫)的适应机制中,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究竟发挥什么作用目前还不是很清楚。为了了解盐角草中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在植物逆境的适应机制中所发挥的作用,本文采用RACE的方法克隆了盐角草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中的两个关键酶基因 SePSY和SeLCY,将它们构建到植物表达载体SN1301中,转化拟南芥,并对它们进行了初步的功能分析。 研究发现盐角草SePSY基因全长1655 bp,编码419个氨基酸,推测分子量为47.2 kDa,等电点为8.92。其蛋白在1-65个氨基酸处有一个信号肽。在1-19和242-264氨基酸处有2个跨膜区。盐角草SeLCY基因全长1937 bp,编码498个氨基酸,推测分子量为56.1 kDa,等电点为8.41。其蛋白在1-37个氨基酸处有一个信号肽。在79-96,367-385和454-474氨基酸处有3个跨膜区。SePSY和SeLCY基因过量表达均促进转基因拟南芥的生长,转SePSY基因拟南芥次生根数目比野生型拟南芥明显增多。SePSY和SeLCY基因的过量表达还使转基因拟南芥对百草枯的抗性得到提高;SePSY基 因的过量表达增强了植株体内抗氧化保护酶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但过氧化氢酶 (CAT)的变化不显著;转SeLCY基因株系POD,SOD,CAT的活性都有所增强,但转SePSY基因株系中POD活性明显高于 转SeLCY基因株系。转SePSY和SeLCY基因拟南芥叶片中丙二醛(MDA)和H2O2含量均降低,但转SePSY基因株系中MDA和H2O2含量明显低于转SeLCY基因株系。说明转基因拟南芥对氧化胁迫的抗性得到了提高,同时使得光系统II(PSII)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不被破坏。而转SePSY基因株系对盐分和氧化胁迫的抗性明显高于转SeLCY基因株系。SePSY和SeLCY基因的过量表达还提高了转基因拟南芥的光合效率,气孔导度和Fv/Fm比值。 SePSY和SeLCY基因转化拟南芥及其功能分析的初步结果表明,SePSY和SeLCY基因的过量表达提高了转基因拟南芥对体内活性氧(ROS)的清除能力,增强了拟南芥的光合能力,进而提高了拟南芥的抗盐性。
Resumo:
维生素E(V.E.)在动物细胞内具有抗氧化等重要作用,但在植物体内的功能却鲜为人知。本研究以烟草为材料,利用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法在烟草中过量表达拟南芥来源的VTE1。通过外源VTE1基因的过量表达提高内源V.E.的含量, 进而研究转VTE1基因植株对胁迫的耐受性反应,以探讨植物体内V.E.含量与植物胁迫耐受性的关系,为植物抗逆机理的研究和利用奠定基础。 本实验利用CaMV35s启动子与拟南芥来源的生育酚环化酶基因(VTE1)构建的嵌合表达载体,以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转化烟草W38。实验结果表明: 1. 具有卡那霉素抗性的再生植株经PCR检测,得到了与阳性对照一致的495bp的目标片段;经RT-PCR检测,其中90%有外源基因表达。 2. 转基因植株的V.E.含量比对照植株高2倍左右,个别株系高达10.16倍。 3. VTE1基因的表达受环境胁迫的影响,不同程度的冷冻、热激、PEG处理均可影响VTE1基因的表达。经过冷冻处理60分钟、热处理20小时、以及PEG处理6小时,该基因表达量均有提高。冷冻处理条件下该基因的表达量是未处理的3倍,热处理条件下是未处理的2倍左右,PEG处理是未处理的3.5倍。在冷冻、热激、PEG胁迫处理过程中,转化苗的V.E.含量变化与外源VTE1基因的表达相对应,表明转化苗的V.E.合成主要由外源VTE1基因的终产物VTE1催化;在冷冻、热激、PEG胁迫处理过程中,V.E.含量与APX、CAT、SOD等抗氧化酶活性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表明V.E.与这些抗氧化酶共同组成了植物体内的抗氧化网络,保护植株免受氧化损伤;V.E.的变化与MDA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性,减轻植物的过氧化损伤; 4. V.E.可提高植物的抗旱性,我们检测了11个转化烟草株系的叶片相对含水量(RWC),在大多数转化烟草植株中,干旱胁迫24小时的RWC都比野生型高,高出0.16-45%(p<0.001)。表明转基因烟草比野生型更抗旱; 5. 在耐盐性实验中转基因植株对盐的抗性明显高于野生型烟草;同时,在不同盐浓度(150、250mM)胁迫下转基因植株V.E.含量比未转化植株增加了1.3-1.8倍。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在植物体内转入V.E.代谢途径中的单个外源基因,可有效提高内源V.E.合成,提高植株对环境胁迫的抗性。
Resumo:
本文以桃(Prunus persica L. cv. Bayuecui.)栽培种‘八月脆’和芒果(Mangifera indica L.)栽培种‘圣心’为材料,研究外源草酸对采后果实的生理生化效应及其作用机理,为果实贮藏保鲜提供新方法。采后桃果实用1、5 mM的草酸溶液浸果10 min,以浸水10 min为对照,然后在常温下贮藏,测定果实在贮藏期间对草酸处理的一些生理生化反应。芒果经采后杀菌剂(post- P)、采后草酸(post-OA)、采前+采后草酸(pre-OA + post-OA)、采前Ca + 采后草酸处理(pre-Ca + post-OA)处理,以采后浸水为对照,然后分别将果实在常温(25 C)、低温(14 C)和控制性气调(3% CO2 + 2% O2 ,14 ± 1 C)下贮藏,测定草酸处理对芒果的成熟进程、病情发展及其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如下: 1.与对照相比,草酸处理的桃果实在贮藏期间果实的电解质渗漏量和呼吸速率降低、果实硬度高、果实的抗氧化酶(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提高、脂氧合酶(LOX)活性降低。同时,在贮藏后期,果实的活性氧自由基(ROS)产量(超氧阴离子、O2.;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降低。草酸的这些生理效应有利于保持膜的完整性和延缓桃果实的成熟;草酸诱导POD、SOD、PPO活性可能有助于提高采后果实的抗病性。 2.外源5、10 mM浓度的草酸(pH值中和或不中和)对芒果炭疽病原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均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与草酸降低培养基(PDA)的pH值相关,而且与草酸独特的化学特性相关。 3.在常温、低温和控制性气调贮藏下,采后草酸、采前 + 采后草酸、采前Ca + 采后草酸处理均能有效减缓芒果果实的软化速率,延缓芒果的成熟进程,降低芒果的病情指数,同时改善芒果成熟时的表皮着色,对果实完全后熟时的可溶性固形物(SSC)、可滴定酸(TA)含量、果肉口感均没有产生负面的影响。 4.草酸处理增强芒果细胞膜的稳定性,诱导提高芒果抗氧化酶活性,特别是提高果皮SOD、APX活性,降低LOX活性,以及降低果皮O2.、H2O2 和果肉H2O2含量,抑制采后果实的乙烯生物合成。这些生理生化效应与延缓芒果的成熟衰老和提高果实的抗病性相关。 5. 采后草酸、采前 + 采后草酸和采前Ca + 采后草酸处理表现出高效低廉、无毒无副作用、易操作等优点,是芒果采后贮藏保鲜的可供选、具有实际应用前景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