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 resultados para K-2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sumo:
Single crystals of K(2)Ln(NO3)(5). 2H(2)O (KLnN) (Ln = La, Ce, Pr, Nd, Sm) were grown from aqueous solution. The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and 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 curves of KLnN demonstrate that the processes of dehydration, melting, irreversible phase transformation and decomposition of NO3- take place in sequence in the heating processes (except KCN). There are three stages in the decomposition of NO3- in KLnN (Ln = La, Nd, Sm) while two in KLnN (Ln = Ce, Pr). K(2)Ln(NO3)(5) is formed at about 225 degrees C by the reaction of KNO3 and Ln(NO3)(3). nH(2)O (Ln = La, Ce, Pr, Nd). (C) 2000 Elsevier Science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Resumo:
In the title compound, catena-poly[dipotassium [[(oxalato-O,O')dioxomolybdate]-mu-oxo]monohydrate], oxalate acts as a bidentate ligand coordinating to each Mo atom through the two deprotonated carboxylate groups. The coordination polyhedron of molybdenum is distorted octahedral and there are infinite chains in the structure. Principal dimensions are: Mo-O(terminal) 1.560 (3) and 1.739 (3) Angstrom, Mo-O(bridging) 2.046 (4) and 2.410 (4) Angstrom, and Mo-O(carboxylate) 1.949 (3) and 2.113 (3) Angstrom.
Resumo:
Single crystals of KLnN(Ln=La, Ce, Pr, Nd, Sm) can be grown in water solution with pH approximate to 1 similar to 2 at about 40 degrees C. Crystals of KLnN (Ln=La, Ce, Pr, Nd) are orthorhombic with space group Fdd2. KPrN crystal was grwon and its crystal structure was determin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KPrN crystal parameters obtained by the direct method are as follows: a=21.411(3) Angstrom, b=11.2210(10)Angstrom, c=12.208(2) Angstrom, Z=6, R=0.0240. The TG-DTA curves of KLnN(Ln=La,Ce, Pr, Nd, Sm) demonstrate that the processes of dehydration, melt, irreversible phase transition and decomposition of NO3- take place in sequence with the temperature increasing(except KCN). There are three steps in the decomposition of NO3- in KLnN(Ln=La, Nd, Sm) while two steps in KLnN (Ln=Ce, Pr). K(2)Ln(NO3)(5). 2H(2)O are formed at about 225 degrees C by the reaction of the starting materials of KNO3 and Ln(NO3)(3). nH(2)O.
Resumo:
The structure of the title compound, [Zn(C8H4O4)(C12H8N2)-(H2O)(3)]center dot H2O, displays a distorted octahedral coordination geometry, with two N atoms from the bidentate phenanthroline ligand, three O atoms from three meridional H2O molecules and one O atom from the monodentate phthalate ion.
Resumo:
K(4)Ln(2)(CO3)(3)F-4 (Ln=Pr, Nd, Sm, Eu, Gd) is a special type of frequency doubling compound, whose crystal structure exhibits a scarcity of fluorine ions. This leads to two different coordination polyhedrons in the general position of K(2) atoms: [K(2)O6F(1)(2)F(2)] and [K(21)O6F(1)(2)] in a 2/1 ratio. The chemical bonding structures of all constituent atoms of the compound K4Gd2(CO3)(3)F-4 (KGCOF) are comprehensively studied; moreo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emical bonding structure and the nonlinear optical (NLO) properties is investigated from the chemical bond viewpoint. The theoretical prediction of the NLO tensor coefficient d(11) of KGCOF is in agreement with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 Theoretical analyses show that the nonlinearity of this crystal type mainly originates from K-O bonds. In additi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NLO tensor d(11) and the refractive index n(0) of KGCOF is discussed. (C) 2000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S0021-8979(00)07506-X].
Resumo:
用密度相关的相对论平均场理论计算了中子星物质中的K介子凝聚 ,结果表明中子星物质发生K介子凝聚的临界密度约为 2 .75 ρ0 .中子星物质URCA过程发生的临界密度在考虑DB核物质中核子自能动量修正时为 ρρ0≈ 3.16,在不考虑DB核物质中核子自能动量修正时为 ρρ0≈ 2 .2 5 ,并进一步计算了密度相关的相对论平均场理论两种参数形式对中子星物质状态方程的影响 .
Resumo:
(2,4-C7H11)(2)Yb . DME was synthesized by the reaction of YbCl3 with K(2,4-C7H11)(2,4-dimethylpentadienyl potassium), and the single 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showed that the complex exists in a cis- staggered conformation. Thf crystal of the compound belongs to the monoclinic space group P2(1)/n with a = 0.675 2 (1) nm, b = 1.490 6 (1) nm, c = 1.529 3 (2) nm, beta = 97.55 (2)degrees, V = 1.977 79 (4) nm(3), Z = 4, F(000) = 735.8 e, mu = 49.49 cm(-1), R = 0.033 and R-w = 0.032. The title complex can be used as a catalyst for the polymerization of methyl methacrylate (MMA).
Resumo:
LnCl3 (Ln = Nd, Er) reacts with K2C8H8 to yield the complex (C8H8)LnCl.2THF, which reacts with K(2,4-C7H11) (2,4-C7H11 = 2,4-dimethylpentadienyl) to form (C8H8)Ln(2,4-C7H11).THF. The compound (C8H8)Nd(2,4-C7H11).THF(1) crystallizes from the mixed solvent
Resumo:
SmCl3 reacts with K2C8H8 to yield the complex Sm(C8H8)Cl.2thf, which reacts with K(2,4-C7H11) (2,4-C7H11 = 2,4-dimethylcyclopentadienyl) to form Sm(C8H8)(2,4-C7H11).thf; the X-ray crystal structure of Sm(C8H8)(2,4-C7H11).thf shows that the 2,4-dimethylcyclopentadienyl has a 'U' conformation.
Resumo:
<正> 其中r为距离,k=2π/波长,c为波的傳播速度,t为时間,i=-1~(1/2).则可根据基尔霍夫公式把求任一点P的扰动的問題化为一个求面积分的問題。后来玛吉(Maggi),柯特勸(Kottler)等人又証明可把这面积分化为一个线积分,于是P点的扰动u为:
Resumo:
在交错网格中用MAC方法求解二维不可压N S方程 ,对圆截面液柱与固壁、液面斜撞击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 ,得到了自由面随时间演化的图像。主要考察了 :(1)固壁和液面 ;(2 )牛顿、非牛顿流体 ;(3)碰撞入射角θ ;(4 )Bingham流体近似本构式中参数q0 、K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液柱与液面碰撞形成的自由面更复杂。碰撞初期 ,Bingham流体和水的自由面相似 ;但碰撞后期 ,Bingham流体的自由面相对简单。θ对液柱与液面碰撞自由面的影响较大。本文条件下 ,当K >2 0时 ,K对自由面的影响不大 ;当q0 增大时 ,自由面变得相对简单
Resumo:
本文通过对北京郊区的一个经皆伐以后,自然发育二十多年的次生灌木生态系统的定量研究,结果如下: 1)该生态系统年中最高生物量可达20.30 t/ha,但没有明显的年净增加,从而推出该系统可能进入一种比较稳定的平衡状态,生物量最高出现于秋季(生长季末);最低为春季(生长季始),这主要是由于从秋季到春季经历了凋落和休眠的过程。另外,灌木的地下部分生物量与地上之比接近1,这也是对灌木生长发育特征的反映。 2)植物各个部位--侧根,主根,主枝,侧枝,叶---有不同的烧失量,但三种植物几乎有相似的顺序,即:主枝>侧枝><主根>侧根>叶(荆条的叶与侧根有相反的顺序)。烧失量反映了有机物质在植物各个部位的含量。 3)十种元素(N,K,Ca,Mg,Na,Cu,Zn,Fe,Al,Mn)在同一种植物,同种元素在不同植物,植物的不同部位,都有不同的含量,并且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4)降水中所含的元素是生态系统营养的重要来源,尤其是一些大量元素如K, Na, Ca, Mg等。一般地冠流中的元素含量要高于降水中的,冠流中元素浓度与降水中的比值,不同的元素是不相同的,其中K为2-7倍,Na为1-3倍,Ca, Mg为1-2倍,对同一元素,比值的大小降水的时间有一定的关系,也即有时间性的变化。 5)土壤的水分含量不仅由于雨季和旱季而发生变化,还随土壤的不同的而异,而这种变化又随着季节性而不同。 6)营养元素输入--输出预算表明,各个元素基本上没有明显的存留,甚至有微量的亏损,但仍可以判断,该生态系统基本上处于一种较稳定的平衡状态。
Resumo:
l、有机质和全N在草甸土壤的不同层次之间呈现明显的差异,表现力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含量逐渐降低。无机N包括NH4+-N和No3--N在土层之闻的差异并没有象全N和有机质那么显著。NH4+-在表面30Cm的土壤中明显高于NO3--N的。全P在各层土壤中的含量差异并不显著,但有效p在三层土壤中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表现为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K、Na、Ca、Mg、Fe和AI等6种金属元素的可交换成分在革甸土壤中的含量除K表现出明显的土层间的差异外,在表层30cm的土壤中并没有明显的随土壤深度变化的趋势。 有机质和全N在东灵山地区主要森林土壤中的含量以0~lOcm土层中的显著高于10~20cm的土层中的。20cm的土层中无机N中也以NH4+-为主,这与草甸土壤中的一致。全p和有效P在两个土层之间的差异并不十分显著,而以0^lOcm土层略高于10~20Cm土层的。 K、Na、Ca、Mg、Fe和AI等6种金属元素的可交换成分在不同土层间的差异以K和Ca较为明显,K和Ca在O—1Ocm的土层中要高于lO-20cm的。 森林土壤中的有机质、全N(包括NH4+-N)、全p(包括有效P)都表现为低于亚高山草甸土壤中的,主要原因是亚高山革甸分布于海拔1800cm至2300m,而主要森林类型则基本分布在海拔120m至1500m,亚高山草甸较为恶劣的气候条件明显不利于有机质的矿化,因而分解速率较低,积聚了较多的有机质.而森林土壤中较低的NH4+-N和有效P则可能是由于森林中旺盛的生命活动,尤其是微生物的活动,而大量被植物和微生物固持,因而,即使在森林土壤中有较高的矿化速率,但仍具有较低的NH4+-N和有效p的含量. 不同类型的森林土壤之间各化学成分并没有发现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即使森林类型差异较大的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之间也并没有发现十分显著的差异,这说明各森林类型土壤之间养分特征的一致性。两种针叶林均为人工林,林龄不超过30,而在这之前推测也是以落叶阔叶林为主,森林土壤在这30年间并没有发生十分明显的变化。 在l100m至I500m之间的各种森林类型的土壤也没有表现出十分明显的与海拔高度的相关性。同一森林土壤在不同时间的采样之间,各化学成分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2、降水引起的树干茎流水分中全N的含量在降水季节的初期的含量略高于大量降水期间的。而在降水季节后期,随着每次降雨量的减少,降水间隔时间的增加,树干茎流中N的含量明显地有很大幅度的升高。NO3-N在树干茎流中的含量也同样受到了降水量的影响,表现在后期也发生显著的升高,但升高的幅度没有全N的大。受到降水量影响的元素还有S。 全p在树干茎流水分中含量随降水时间的变化,在各个树种之间有很大的差异。 其它几种元素的可交换态在茎流水分中的含量以K的含量为最高;其次是S、ca、Mg,AI在所有分析的元素中含量最低。不过,AI在降水初期(6月22日)的取样中,含量在几个树种的茎流水分样品中普遍较高,Ca和Mg也被发现有类似的情形。 穿透雨中全N的含量在降水初期略高于降水中期的,而至降水末期时又略有升高,这种格局与树干茎流水分中的具有一致性。全P、K、Ca、Mg、S.AI等包括全N及其无视成分与树干茎流中的含量的差异并不显著. 地表径流中的全N含量在去除枯枝落叶层的径流场的变化格局与树干茎流和穿透雨中的较为一致.表明这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与未去除枯枝落叶层的径流场的径流水分中全N和NO3-N的含量并不十分一致,全N和NO3-N的含量有时较高. 取自马牙石沟流水堰口的集水区水样中全N和NO3-N的含量均变化在l~3mg/L之间;而取自南沟流水堰口的集水区水样中的全N和N03-N的含量均在l~2mg/L之间,但在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十分显著的差异,说明取自两个集水区溪流水分中的全N和N03-N的含量基本一致。 3、通过对三个森林立地乔木层生物量的两次调查(相隔6年),发现尽管以辽东栎为主要优势树种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混交林(91- 03)第一次调查的生物量低于辽东栋林(91 - 02)和桦木林(91 - 04)的,但在生长6年后,该立地的乔木层生物量已明显超过桦木林的,其增长速率在三个样地中为最高。 根据两次调查的结果,三个样地中出现的11种乔木树种胸径的增加可以分成两组,第一组包括北京花楸、糠椴、白桦和辽东栎,另一组则由山杨、五角枫、棘皮桦、大叶白蜡、蒙椴、黄花柳和沙涞组成。6年中,第一组树种的胸径增加量在1.O~l.4em之间,而第二组的增量在0.2~O.9cm之间,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 常用的生物量预测模型包括两个因子,即胸径(D)和树高(H)。D通常可以实测得到,但H大部分只能估计得到。本研究通过比较6年前后两次树高的实际估测结果,证明用D和H共同建立的模型预测结果可能会产生较大的人为误差,建议改用D的单因子预测模型。 无论是实测结果还是树木年轮分析结果,都表明处于目前径级水平的暖温带地区分布的这几个树种还处在不断生长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加,表现为胸径还有很大程度的增加,因为这些树种目前的大径级个体的年平均增加速率大于小径级的. 树木年龄与胸径的相互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树木年龄和胸径可以很好地用饱和模型Y=a-be-cx来拟合. 4、通过近5年对辽东栎枝条( D<0.5cm)和叶片凋落物分解的观察和分析,发现辽东栎枝条的总失重率达到了43%,分解速率常数k为2.713x10-3/周,而叶的总失重率则可以达到70%,分解速率常数k为6.234xl0-3/周. 枝条分解过程中的有机质含量变化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单调上升型的,如蛋白质,其含量从3.5%增加到约6%;-种是单调下降型的,如半纤维素,约从15%降低至7%;另一种则是相对变化不大,如粗纤维(包括纤维素和木质素),粗纤维的含量变化在58%±3%,木质素变化在56%±2.5%,纤维素则变化在1%~3%之间。 用Olson指数方程拟合,结果表明粗纤维、木质素和半纤维素三者的分解以半纤维素为最快,分解速率常数为5.693xl0-3/周,其次是木质素和粗纤维,分别为2.461x10-3/周和2.352xl0-3/周.而蛋白质和纤维素的拟合结果较差或根本无法拟合. 用Olson指数方程拟合的结果表明,有些元素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可以很好地用该方程拟合,如K,Na、Mn和C,p和N,Mg,Zn,而一些元素如Ca和Cu没有取得很好的拟合效果。 几种元素在叶片凋落物分解过程过程的丢失速率也以K为最快,其它元素的顺序为,e,N,p,Na,Mn,Mg和Ca(Ca的拟合效果较差),而Cu、Zn也不能很好地用Olson指数方程拟合。 5、根据对东灵山地区6年(199l~1997)的气象观测结果,可得到该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和总降水量,用1994年分析的降水中养分含量的数据可以近似计算得东灵山地区每年通过降水进入该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的几种养分输入量。同理可以计算降水输入养分在树干茎流和穿透雨中的分配,还可以计算养分从地表径流中的输出。通过对这几个水分循环的主要环节中养分输入或输出量的计算,发现每年通过降水而进入系统的养分,大部分将积累在系统中,而输出份额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K和Mg两种养分元素在降水通过林冠和树干表面时,将产生大量的淋溶,而Ca的淋溶较小.N、P和AI则产生少量的吸附或吸收。对于S来说,淋溶和吸收或吸附作用相当,或两者都很小。 通过生物量的年平均增量和生物量中的养分含量可以计算得到每年积累在生物量中的养分量即存留量,同理可以计算年凋落物中的养分量、归还量及生物系统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量,每年养分的存留率.通过以上计算,发现该落叶阔叶林对养分的存留率较低,这可能是由于该落叶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每年具有较高的养分归还量,对于一些元素来说,还具有较高的淋溶量,尤其是K和Mg.
Resumo:
本文以匍匐茎草本绢毛匍匐委陵菜(Potentilla reptans L var. sericophylla)为研究对象,基于实验生态学研究方法和野外调查研究了该植物对异质性环境的生态适应对策。 对落叶松和油松群林下的绢毛匍匐委陵菜的基株特征和种群特征研究表明:在落叶松林下,绢毛匍匐委陵菜克隆分株具有更大叶面积和更长叶柄;在油松林下,绢毛匍匐委陵菜具有更多的匍匐茎和更多的克隆分株。两个生境中的绢毛匍匐委陵菜形成与其生境相适应的克隆形态和克隆生长特征。在两个群落中的绢毛匍匐委陵菜分株种群的密度和地上生物量没有差异。 应用GS+统计软件分析了绢毛匍匐委陵菜分株种群特征及其与所处的土壤基质九个指标(土壤有机质(SOC)、土壤全氮(STN)、土壤全磷(STP)、有效钾(K+)、有效磷(PO43-)、NH4+、NO3-、土壤含水量(SWC)、pH)的空间分布格局的关系,结果显示,绢毛匍匐委陵菜克隆分株种群呈斑块状分布,其克隆分株数的空间自相关尺度为1米;其生长的土壤基质的9个土壤养分及土壤性状指标也都显示了强烈的空间自相关,其自相关尺度(变程)范围在0.24 m ~1.05 m之间,大小顺序为STP>K+>SOC>pH>STN> NO3-> PO43->SWC> NH4+。 其中除STP外,其他8个土壤指标的空间自相关尺度都在0.5 m 左右,NH4+仅为24.4 cm。绢毛匍匐委陵菜野外克隆分株的匍匐茎节间长平均在7 cm 左右。由此表明绢毛匍匐委陵菜克隆分株种群的空间分布尺度大于其所在土壤基质养分及其物理性状的分布尺度,相互联结的克隆分株对异质性土壤资源表现出较大的缓冲能力。其原因之一有可能是克隆生理整合作用使克隆分株局部反应减弱,克隆分株表现趋于一致,克隆分株间实现资源共享,从而高效利用异质性土壤资源。 绢毛对匍匐委陵菜克隆特征的局部特化实验将生长在北京东灵山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林窗和林下的绢毛匍匐委陵菜,进行生境间的交互移植-重植野外生态实验以验证绢毛匍匐委陵菜林窗和林下种群间的行为差异是完全由表型可塑性引起,还是局部分化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实验植物的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叶柄长度和匍匐茎节间长度等克隆形态特征在两生境间无差异。两个来源的植株,其基株生物量、基株分株数和基株匍匐茎总长度等克隆生长特征在林下生境中都比在林窗生境中小,表现出显著的可塑性。所研究的克隆形态特征和克隆生长特征及其可塑性在不同生境来源的实验植物间没有差异。绢毛匍匐委陵菜克隆形态特征和克隆生长特征及其可塑性在林下和林窗生境间没有发生局部分化,林窗为其较适生境,克隆生长特征的可塑性对绢毛匍匐委陵菜利用生境异质性可能具有主要意义。 绢毛匍匐委陵菜对土壤养分的克隆可塑性共进行了两个实验。实验1 探讨绢毛匍匐委陵菜对8个土壤基质养分梯度(N, P, K)的克隆可塑性。其结果表明,在植株能够生长的土壤基质养分条件下,随着土壤养分浓度增加,基株生物量、匍匐茎数、分株数增加;生物量分配可塑性反应格局为:随着土壤基质养分浓度的增加,对根生物量投资降低,对叶片的生物量投资增加,而对匍匐茎的投资没有改变。匍匐茎节间长、比叶片重没有对土壤养分梯度发生可塑性反应。随着土壤基质养分的增加,植株根冠比和比根重下降,而根系总长和叶片面积增加。实验2 设置与实验1相同的8个土壤养分梯度,分三个时期收获以探讨绢毛匍匐委陵菜不同发育时期对土壤养分梯度的克隆可塑性,其结果表明:随着植株发育年龄的增加,绢毛匍匐委陵菜的克隆可塑性有增强的趋势。生物量分配格局对土壤养分梯度的可塑性反应早于基株总生物量的可塑性反应;叶片面积、根系总长度和比根重在植物生长后期对土壤养分梯度发生可塑性反应;比叶面积在植物生长早期对土壤养分梯度发生可塑性反应,而在后期则没有;匍匐茎比节间重在生长之初和生长后期均对养分梯度发生可塑性反应。 绢毛匍匐委陵菜对局部遮荫的克隆可塑性实验是将采自林窗和林内生境的绢毛匍匐委陵菜“分株对”(即由一匍匐茎节间相连着的两个分株,其一为“目标分株”另一为“相连分株”)在一户外实验中进行全不遮荫、全部遮荫和局部遮荫处理。其结果表明,绢毛匍匐委陵菜基株生物量、匍匐茎总长度、分株数、匍匐茎比节间重、叶柄长、比叶柄重在遮荫条件下较小。匍匐茎节间长度没有对遮荫处理发生反应。在局部遮荫处理,遮荫斑块的分株的叶柄长度由于连着未遮荫斑块中分株而变得更长。这种克隆整合对克隆形态可塑性的修饰作用只在林窗生境来源的实验植物中观察到。其它克隆生长和克隆形态特征的可塑性在不同生境来源的实验植物间没有差异。
Resumo:
研究了微囊藻毒素MCRR和MCLR两种变体的荷电状态和色谱保留行为随流动相pH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实验pH范围内,MCRR的保留系数K随pH值的增加而单调增加,MCLR的K值则先增加后减小。2种MC荷电为零组分的比例δ0 随pH值的变化也有同样的规律,说明MC的色谱保留行为与其荷电状态有密切关系。可以利用这一规律,通过MC的结构信息来预测其色谱保留行为,进而为优化色谱条件提供理论指导。